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07 13:50:4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模板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模板汇编八篇

科学教案 篇1

  【单元分析】本单元共有八个课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观察研究热和热传递现象,后半部分则重点探究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热”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热源,我们的身体可从哪些途径获得热能;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感知不同材料物体的传热速度;选择使用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等。“燃烧”部分的主要活动有: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与温度和空气的关系;了解人类对火的利用;学习如何安全用火等。

  【课时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非常有益。教学中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蜡烛能燃烧多久,第二课时教学怎样让蜡烛继续燃烧。第一课主要安排两个探究活动,蜡烛在杯子里熄灭上节课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杯子里的氧气被燃烧完了。真的是氧气被燃烧完了吗?这节课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探究活动一:用一个玻璃杯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计算蜡烛在杯内燃烧的时间有多长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着重于数据的处理上。探究活动二:分别在2个杯子和1个杯子中,比较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观测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认识。教学的拓展安排2个小实验,在钟罩里,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会怎样?如何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呢?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学生带着问题结束这一课的学习,并为第2课时作铺垫。

  【课时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4、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气不足;

  5、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

  1、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作出假设,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形成认识、巩固认识、否定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形成新的正确认识的科学思维过程。

  2、教学对象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活动,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研究。

  3、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4、教师力求以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语言的幽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实验器材】学生:两个玻璃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教师用:棋子若干、玻璃钟罩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实验铺垫导入新课

  1、师演示2个实验:热汽球上升、二氧化碳灭火。

  2、如将一个玻璃杯罩住这支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气烧完了)

  3、蜡烛在杯中能燃烧多久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思路:两个演示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使其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也为后面的教学作知识铺垫。)

  二、科学探究过程

  ㈠、一支蜡烛的研究

  1、猜测:这支蜡烛在杯内燃烧多久才会熄灭?做一做,用实验来证明。(出示实验报告一)

  (教学思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确定记时标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为后面学生的动手实验定一个记时的标准。)

  2、讨论:什么时候开始计时。

  3、小组分工好:计时员,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说明实验一次可能不准确,建议实验5次。

  4、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一),并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5、学生汇报:说说每次测的结果,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出来的?有些差别很大,说说是怎么做?(在实验中给杯子换气)

  6、讨论: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样大小的杯子,蜡烛燃烧的时间差别这么大?

  7、再实验2次,并讨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小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

  8、学生汇报:除计算的准确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还发现了不同的小组蜡烛有长有短。(学生讲到火苗有大小时,提示用剪刀修整)

  (教学思路:再次实验,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学的一丝不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体现了尊重学生。)

  ㈡、两支蜡烛的研究

  1、燃烧的时间和蜡烛的长短有关系吗?你可以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让同学们、老师相信?(两个蜡烛,同时用两个杯子罩住,然后进行比较)

  (教学思路:课前有意识地把学生实验的蜡烛分成长、短两种,在讨论中,学生肯定会考虑到蜡烛的长短问题。怎样进行实验,学生第一个想法就是用两个杯子两根蜡烛进行。虽这里可以通过长短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但还是让学生实验,眼见为实,才能使学生信服。)

  2、你还可以怎么做更简单一点?(两根蜡烛用一只杯子罩住进行比较)

  3、领取蜡烛及实验报告(二)。

  4、学生实验,两个实验各进行4次,并思考:从实验现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学生汇报:说说蜡烛灭的先后顺序,你是怎样想的?

  6、比比赛赛:从刚才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比哪个小组想的多!

  (教学思路:怎样做更简单点,怎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两根蜡烛。安排两个实验一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行研究,避免过多在间隙、过多的.汇报、过多的打断学生研究思路。)

  ㈢、研究讨论杯中氧气烧完了吗?

  1、通过实验,两支蜡烛在一个杯子里先后灭掉,看到这个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2、假设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长一点或更短一点的蜡烛,同学们猜猜会怎样?

  3、说明:杯子里的氧气并没有烧完。

  (教学思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推测和发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发现自己以前知识的缺陷,并不断地实验、修正,这也是科学课的任务所在。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原因课堂上难解决,留给学生课外解决。)

  三、课外拓展、教学铺垫

  1、在大钟罩里,放上2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猜想会怎样?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和小杯子做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今天课堂上老师不告诉你道理,你自己课外去研究,找到了,问问你们的科学老师,或向他们请教。

  2、怎样让杯子中的蜡烛能继续燃烧呢?教师用三个棋子垫演示:这样蜡烛还会熄灭吗?

  3、怎样让蜡烛在杯子中燃烧的时间更长久呢?或者让蜡烛一直燃烧下去?同学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教学思路:科学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2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现实与矛盾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科学课学习的意义所在。如有时间,怎样持久燃烧展开一下,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四、整理器材

  发放教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教学思路:整理好器材,这个环节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为教师准备下节课教学节省不少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一个有效手段。)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1)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

  (2)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应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再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确切,教师应认真去听,并整理正确的答案,为下一步归纳小结做准备。)

  二、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1)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组织学生做相关的试验:①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在牙签与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笔做个记号,这个牙签就相当于标尺。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盘的旁边,用另一只手拿着石于到沙盘的上方,确定好高度后,松手丢开石子。③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石子在沙盘中砸下一个坑,把牙签按照刚才插入沙盘的方向再次插进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做个记号。④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

  (3)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

  (4)模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三、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

  (1)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 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2)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内部消息,我们中国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们国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的人作为导游,如果同学们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

  (3)学生介绍已有的月球知识,讨论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教学反思:本课中有一个实验,内容是模拟环行山的产生。实验用细沙代替月球表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子代替流星与陨石,用石子撞击细沙模拟流星与陨石对月球的撞击,从而研究环行山的大小与陨石大小和撞击速度的关系。实验分两步,第一步是用大小不同的石子从相同的高度落下,第二步是用相同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落下。

  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实验前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要求,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然而在实验中却暴露了不少问题,有的撞击点重合,有的撞击点过多,难以观察到实验现象,有的对两步的要求不明确,实验混乱,没有观察价值。

科学教案 篇3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识记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

  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关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分析诚实守信的时代意义,结合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说明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2)能力目标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鉴别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种价值观的正确选择,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大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三、教学难点

  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四、教学建议

  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核心解读

  1.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又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任何一种社会道德都源于个人利益及其利益实现的需要,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工、经济成分细致化,个人具体利益及生活方式多样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这势必导致道德关系的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与封建主义落后文化斗争,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抗争,人们容易产生道德困惑、道德冲突甚至是道德失落。

  第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求全责备,对产生道德困惑、道德冲突和道德失落原因的分析不可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事实上,有一部分道德问题是来自市场经济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如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诱发和助长了拜金主义倾向。但是,相当一部分的道德败坏本身就来自封建主义落后的、资本主义腐朽的文化与思想。迷信、愚昧、颓废、庸俗是地地道道的封建主义文化残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是地地道道的资本主义思想糟粕,它们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的现象,更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第三,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就是为了坚决抵制一切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没落、腐朽思想与文化。

  2.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

  (1)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2)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3)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特别提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之间是什么关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它决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为谁服务的方向。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文化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而且是全部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还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促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2)在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联系点提示: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离不开对传统道德和传统美德的继承,那么应怎样正确理解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的关系?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美德,是指美好的品德。美德是内在的,是具有共性的东西。道德是通过舆论或社会要求人们遵守的一种规则,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是外在的要求。道德的要求对美德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美德的存在反过来又能促进道德的遵守,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探究导入

  怎样才能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休养和思想道德休养?

  答案提示:

  ①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为了能够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不仅要有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③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既是一个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更是一个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这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像无数先辈那样,加入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行列中。

  导入二:问题导入

  教师设问:

  1.什么是文化休养和思想道德休养?两者的关系怎样?

  2.加强知识文化休养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分享成果。

  教师归纳:

  1.(1)①知识文化修养是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2)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倒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知识文化休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2.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科学教案 篇4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 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做一份植物的观察记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多角度观察植物,激发学生参与科 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想了解与植物有关的事情。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2、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表、放大镜、植物卡片、各种奇异植物的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l

  教学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种植物?那你知道咱们校园里 有多少种植物吗? l

  教学新课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谁能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植物?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名字及其特征。

  2、看教材活动图例,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手摸、鼻闻、眼看来掌握植 物特征,认识植物。

  3、提出课外观察的任务及注意事项,并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分小组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检查观察记录表的记载情况。

  5、教师小结。 l 拓展延伸 继续了解认识本地的一些植物。 第二课时 l

  教学导入

  1、介绍我国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珍。

  2、李时珍认识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l

  教学新课

  一、给身边的植物分类

  1、请同学们按照不同的.标准,试着给下面这些植物分类,将同一类植 物做上相同的记号。

  2、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

  3、把自己上节课观察到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5、教师小结。

  二、有趣的植物

  1、学生了解书中介绍的四种有趣的植物。

  2、学生展示搜集的有趣植物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3、教师补充、小结。 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了解植物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略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乐于将珠珠抛进水中,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产生好奇。

  2、喜欢抛珠子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3、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木珠、玻璃珠若干,将木珠、玻璃珠放在几个筐子中。

  2、塑料大盆2个,里面装一半水。

  3、在活动前组织幼儿看“跳水”的体育比赛,让幼儿了解“跳水”这一运动。

  活动过程:

  (一)以“跳水表演”引出1、孩子们你们看过跳水表演吗?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来表演跳水,你们看,是谁?(分别出示木珠、玻璃珠,引导幼儿与珠珠打招呼)2、木珠是什么样的?(颜色、形状)玻璃珠呢?

  (二)跳水表演(教师演示,幼儿表述)1、跳水表演现在开始,首先出场的是木珠。(教师演示木珠跳水)听“咕咚”,木珠宝宝跳到水里去了。(学说“咕咚”)2、木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

  3、玻璃珠也来跳水,它跳到水里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演示)4、玻璃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它和木珠一样吗?(幼儿学说:“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幼儿操作1、仔细听,谁在说话啊……原来还有很多珠珠也想来跳水,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

  2、每个幼儿1盒珠珠,把它们抛入水中,观察珠珠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3、收拾整理玩具,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 篇7

  科学概念

  综合运用观察矿物颜色和条痕、检测矿物硬度、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查找资料等方法,研究不知名的矿物,并写出特征卡片。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并综合所学方法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鉴别身边的矿物,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发展对探究矿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并鉴别矿物。

  教学难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鉴别。

  教学准备:放大镜、小刀、瓷砖、不知名的矿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的一些方法,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块自己身边的矿物吧?

  二、探究过程

  1、它们是什么矿物

  ①研究矿物的方法

  A、说一说,你学习了哪些观察和描述岩石、矿物的方法?

  B、学生交流汇报。(用观察矿物颜色和条痕、检测矿物硬度、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等方法。)

  C、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帮助研究?(生:放大镜、小刀……)

  ②研究我们的矿物

  A、猜测:打开盒子,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矿物?

  B、学生猜测

  C、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做?(小组讨论)

  D、学生发表意见:借助工具观察;查找资料识别;收集矿物的特征等。

  E、投影图片,师介绍地质学家鉴别矿物的'方法。

  F、运用前面所讲的方法研究矿物。

  G、交流汇报

  你发现了矿物有多少特点?

  你怎么去描述这些特征呢?

  小组活动:互相描述,评一评。

  ③为矿物做份“简历”。

  2、确定“身份”

  ①阅读单元资料库的《矿物特征卡》

  ②对照《矿物特征卡》鉴别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矿物。说说我们是根据它们的哪些性质做出判断的?

  ③交流反馈

  3、猜猜它是“谁”

  请一学生描述矿物,其他人猜。

  4、举例说一说

  选择两种矿物或岩石,详细了解利用它们的不同特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外延伸

  做一个岩石展示盒

  你想做个怎么样的展示盒

  你打算怎么去做呢?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和操作,了解面粉的特性。

  2、感知面粉加了水再用双手揉捏后会变成面团的变化。

  3、知道面粉可以做成各种有营养的.好吃的食品。

  【活动准备】

  教具:面粉的由来PPT,面粉制品图片展示PPT,视频展示台。干面粉若干、水、滴管各一份。

  学具:人手一份干面粉,每桌一盆水、水中放若干滴管。

  其他准备:每桌一块一次性桌布铺好,课前请幼儿洗净双手,擦手抹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面粉的特性。

  1、让幼儿观察:你们看盘子里有什么?

  2、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

  用眼睛看一看。面粉长得什么样子?

  用手捏一捏,说一说面粉又是什么样子?

  3、在幼儿表达基础上,引导幼儿小结:面粉是白色的、细细的、软软的,没有气味。

  二、简单了解面粉的由来。

  提问:你们知道面粉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吗?(课件演示)

  三、感知面团的特性。

  1、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将面粉加水变成面团的操作过程。

  2、幼儿尝试使用滴管往面粉里加一次水,并揉和,说说面粉发生了什么变化?

  3、再次加水,并揉和,说说变化。

  4、小结:面粉加水后揉和会变成像橡皮泥一样的面团。

  四、了解面粉制品。

  1、面团是什么样子的?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样?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好吗?

  2、面团可以做成什么?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科学教案02-28

科学教案范文02-14

科学教案:蜗牛09-11

手的科学教案11-03

昆虫科学教案12-15

《种子》科学教案09-30

科学教案(精选19篇)05-24

大班科学教案12-18

科学教案5篇05-23

小学科学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