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教案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学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学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学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激发学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光盘、录音歌曲、学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今天,老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看!(播放光盘)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学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学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学生字卡片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习两个学生字“动、牧“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习新偏旁。学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学生字词: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学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1.出示学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指名认读。
3.仔细看光盘上学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学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平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练习描红。
2.各自练习书写学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背诵课文。
《草原》教案2
【教材简解】
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文意在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生动,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好课例。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习注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情景中体悟,在体悟中学习。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努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多媒体效果,拉进学生与“草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学习。
【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将安排“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学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顺、读流畅,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准备安排“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品读课文,想象感悟”“学习生字,拓展延伸”三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再现草原早晨的情景,并领悟文本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课开始,我用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导入课文,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孩子们自然流露出陶醉的眼神,内心充满了对这个美丽地方的向往。如何让孩子们在感受课文描写中从“入情”到“动情”呢?我以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来品读课文,体会感悟,强化语感,淡化分析。我采用点名诵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形式,让孩子们尽情地诵读,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切感受。最后,用用部件法、熟字记忆法、学生自己说说怎样记住自形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指导学生书写,建立一个和谐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一、引入课文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大草原?
生:在电视上。
生:在电脑上。
师:课文就给我们描写了草原早晨的美景。
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大草原,去看看那儿美丽的景色。请欣赏!小朋友们可要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呀!(播放草原视频文件)
【简评】
草原对于苏中地区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有没有在哪里看到过草原,比如电视上啊什么的,有个初步的概念,再范读课文,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像草原景象,接着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片。老师的朗读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片视频给学生展示了真正的草原风光,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语言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语言正确而富有个性,他们好象融入了美丽的大草原中,加上老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使发言者深受鼓舞,也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课堂气氛达到了和谐与高潮。他们自然读得很高兴,也很快能将课文内容理解并加以运用.
二、揣摩语言
出示:“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
自由读一读。
听!草原上传来了“啪啪”的声音!谁来读一读(放录音)啪!啪!
师: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叫醒了熟睡的草原,在草原上传得很远很远,该怎样读呢?(指生读)
师:老师感觉鞭声还不够响亮、有力,黎明前的草原也不够宁静,谁再来读读?(指生读)
师:读得好,老师终于听到响亮的鞭声,感受到草原黎明前的宁静,我们就这样来读读,好吗?(学生齐读)
【简评】一开始的两声响亮的“啪!啪!”鞭声,学生怎么也掌握不好,为了让学生读好,我让他们模仿牧羊人甩鞭,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切身体会,得出结论。不必受教师范读的束缚,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自主读书入情入境,“我会读”、“我能读”、“能读好”这种信念树立起来了,文中的人文内涵感悟到了,自己的感受也读出来了。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师:这铺满新绿的草原,你们见过吗?(出示超链接:草原新绿图片)
师:请看,这草儿刚冒出新芽!绿中还带着些黄,很有生机的!
师:“铺”,你们见过妈妈“铺”过什么?
工人“铺”过什么?
生回答。
师:东西铺开都特别——(平)瞧,这铺满一地新绿色小草的草原多美!谁能把这份美读出来!指名读“铺满新绿的草原”
(点击动作按钮,回到第一段文字)
师读第二句,问:小朋友们,你觉得这里哪个词你最感兴趣?
点击出示红字“醒来”
师:“醒来”本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醒来”本来的意思是指我们睡觉醒来了。
师:草原醒来时什么样子呢?请小朋友们看画面(课件播放夜里宁静的草原,随着黎明的临近,随着牧民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牧民的说话声。
生:我看到了许多牧民跨上骏马。
生:我听到了“啪!啪!”的鞭声。
生:我听到了羊儿在“咩咩”地叫着。
师:当黎明到来的时候,草原上出现了一片喧闹的景象,所以说草原醒来了。
谁能将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
学生评价。
再读。
评价后再读。
【简评】这一教学片段从”醒来”一词入手。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教者从教材中提炼出醒来这个动词,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反映草原以静到动的变化,展现草原醒来后的喧闹情景。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讲解。引导学生畅谈看到的、听到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学知识,进一步揭示了醒来的内涵,加深了对醒来一词的理解,更让学生觉得贴近可感,收到因方借巧,即势会奇的效果,悟解得更加深切了。
教学中既鼓励了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把理解词语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结合,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正像《语言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言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从“醒来”一词入手,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反映草原从静到动的变化,展现草原“醒来”后的喧闹景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畅谈看到的、听到的,这样做,进一步揭示“醒来”的内涵,加深了对“醒来”一词的理解,学生的观察、想像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在备课时,我就在想:这样一篇离孩子的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怎么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怎样让他们能够乐于学习,乐于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情景呢?
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再让学生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课中又通过一些图片让学生理解“铺满新绿”、“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等词句。
于是,带着这样的课件走进课堂,孩子们通过欣赏草原风光、倾听草原歌曲再借助文本进行阅读,他们和书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互动交流中他们也放飞了自己的心灵,跟着牧羊人人一起高歌一曲,在唯美的课文描述中感受到了大草原的无限美景和牧民们惬意欢快的生活,从而对大草原充满了期盼之情。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可以说,我在备课时的担忧成了杞人忧天,这样一篇课文的学习,反倒引起了孩子们对草原的无限向往之情,确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草原》教案3
12.树林和草原
屠格涅夫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2. 学习写景的语言特色。
3. 学习写景顺序。
重点难点
重点:课文写景语言的特色
难点:课文写景顺序的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自读课,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在学生自学前提下,结合“思考与练习”理清景物描写的顺序及景物的特点,品味语言,并把握一些生词及多音字。
教学过程
一、 整体感知
1. 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
教师补充:《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它是一部形式独特的写集。其第一部写《霍里和卡利内奇》最初发表于《现代人》杂志,1852年,作者将先后刊出的21篇特写汇编在一起,外加一篇未曾发表的新作《两地主》,以《猎人笔记》为名出版,本文选自最后一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3. 基础知识训练。
4. 默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
二、赏析课文
1.品味语言
作者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请你把你认为精彩的修辞句子从文中找出来。
2.课文采取第二人称写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
可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作者不必现身说法,却能使读者在一组组电影镜头似的`画面中达到与主人公沟通的目的,具有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
3.找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A.“沾满了露珠的发白的草原
B.“草地很快变干了”
C.“青草、灌木丛,周围一切顿时变暗”
--描写角度:以时间为顺序
4.学生质疑,合作解答
A.“这是怎么的呀?”有何作用?
B.“二十开外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狗在黑暗中隐隐发白。”
三、作业
《草原》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在字里行间感受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与欢腾。
教学重点:
学习抓中心句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创设情景
生:一边欣赏,一边体会,交流草原给同学们留下什么印象。
师: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那天堂般神奇秀美的大草原,去欣赏草原风光。
板书课题:锡林郭勒草原
二、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抓住中心句
1、指名检查读书情况。
2、说说锡林郭勒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对哪些段落或哪句话的描写最感兴趣,在书上标画出来,并试着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广阔、美丽、是个欢腾的世界)
3、学生汇报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三、抓重点段,感悟品读
(一)第2自然段
1、下面同学们轻声读一段这段,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谈谈你的体会。
2、汇报交流
3、小结过度(点击课件)
又是什么让草原变得欢腾了呢?请同学们默读第4段,画出作者描写的具体事物。
(二)第4自然段
1、这段作者抓住了不同事物的不同动态写出来大草原的欢腾。你们听草原上传来了声音。(点击课件)
2、师引读全段
3、小结教师小结:草原美的就像一首歌,所以小牧民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三)、学生试背课文。
1、师:有很多描写草原的文章,也有很多表现草原风情的艺术作品,你们想不想再读一读?(课件发文章)
2、学生汇报,可以读课文,可以读诗歌,或者唱歌,展示自己所查阅的资料等等。
四、拓展阅读,回扣中心句
《草原》教案5
教学内容:
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鹂鸟》演奏《筷子舞》《银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8、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银杯》,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复唱时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正确演里二声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随音乐打拍子。
4、掌握音乐的强、弱。
5、齐唱。
6、指导不足之处。
7、反复练唱。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草原》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⑵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⑶ 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情感与体验: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兴趣。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的意思,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3、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下笔赞美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草原的风光图片和重点句的投影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美景,品味、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吗?
板书:
草原
二、看图说感受
1、你们看,这就是美丽的大草原。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老师简单解说。
2、草原给你怎样的感觉?
大、绿……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们想知道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吗?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求:
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注意把生字读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那个同学有信心读准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板书:
景美 人美
五、学习第一段,领略草原之美
1、老舍先生初到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美丽的景色,还与内蒙古人民欢聚一堂,由衷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
(出示句子投影)
2、课文哪一部分写了草原的美景呢?谁想读读这一段?要求:
边听读边画出描写草原的美的句子。
3、自由读:
“那里的天比边处的天……轻轻留入云际。”
4、在这段话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写?
板书:
空气(清鲜)
天
天空(明朗)
小丘 平地(一碧千里)
地
羊群(白色的大花)
5、小结:
不愧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不但能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自己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还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草原的美。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特别美?美在哪?
6、小组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投影──品读句子):
“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理解“一碧千里”、“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小丘也是绿的。”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静态”描写。
“羊群一会儿……白色的大花。”
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是动态描写。
“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翠色裕流”,“渲染”与“勾勒”的区别。
7、小结:
作者笔下光辉,一会儿把草原写成一幅画,一会儿把草原的“动”写出来,动静结合,真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8、师生合作读:
师领读:“在天底下”……并不茫茫。”
生跟读:“四面都有……流入云际。”
9、过渡:
草原这么美,难怪作者“想高歌一曲”,“又想低吟一首小诗”呢!知道为什么吗?
(抒发自己的情感:愉快、赞美……)
10、导读:
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发挥出来呢?
出示句子投影: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
11、过渡:
草原这么美,真让人陶醉其中,看!“在这种境界里……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这句话真的写骏马和大牛在回味吗?
(理解这个拟人句)
12、小结:
这种境界正是人们所说的景由心生,情境交融。草原这么美,多令人往啊!让我们一同回味草原的美景吧!
13、配乐朗读第一段,加深体会草原之美。
六、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这么美,何止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要赞美草原,连著名歌声蒋大为也要用自己优美的歌声去抒发自己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呢!想听吗?
播放乐曲。
七、拓展
1、听到这么美的歌声,老师也写了一首赞美草原的诗呢!
出示投影──自创诗:
草 原
草原,我梦中的草原。
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
清风轻拂绿色的梦谣;
阳光唤醒绚丽的花朵;
雁儿归,蝶儿舞
千里碧波如画卷。
草原,我向往的草原。
蒙古包里孕育勤劳善良的人们,
小伙子策马扬鞭显英姿;
姑娘们放声高歌满天涯;
牛儿壮,羊儿肥
牧民描绘幸福景。
2、你们也想赞美草原吗?用你们精彩的文笔赞美草原吧呢?
八、作业
抄生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
〖板书设计
草 原
地
景美 小丘、平地 (一碧千里)
羊群 (白色的大花)
空气 (清鲜)
天
天空 (明朗)
《草原》教案7
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大牧场和中国内蒙古大草原两个内容,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生活的概况。能够从地图、图表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不同地区牧民生活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把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材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和内蒙古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草原人家的特色:和谐发展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自然环境对牧业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式讨论法;用比较的`方法,识别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美丽的草原》MTV营造教学气氛
设问导入:你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环境?导入第四课《草原人家》
(—) 现代化的大牧场
1.骑在羊背上的国家:1羊多
2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优越条件
设问讨论:1澳大利亚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这种特点对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3澳大利亚的畜牧业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2.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集中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
特点:1规模很大
2定居生活
3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效率高(最突出的特点)
(二)草原风情
导入:草原是哺育牧民生长的摇篮,是牧民们的天堂。从古至今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创作了大量的歌曲,用以表达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如澳大利亚的民歌《剪羊毛》,然后朗读内蒙古民歌《敕勒歌》。
接着播放《天堂》MTV,同时教师提问:内蒙古大草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文化给我们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要学生仔细观测。
食:牛羊肉、奶制品——饲养牛羊——草原牧业生产
住;蒙古包—— 便于拆装——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衣:蒙古袍——便于骑马抵御严寒——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行:骏马等——便于驰骋驱赶羊群——适宜在大草原上大范围的活动
娱乐:那达慕大会
教师再提问:内蒙古草原的文化与草原牧业生产有怎样的关系?同时完成上面的内容。
小结:人们在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有各自草原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时要求学生比较澳大利亚和我国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异同。
(三)草原生态问题
教师提问:歌手滕格尔的歌声曾被喻为“来自大草原、无污染的绿色的呼吸”,草原也被其称为理想中的“天堂”。但现在草原的天是否还蓝?水是否还清?草是否依旧嫩绿?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相关材料。
存在问题,就有解决的措施:退耕还林
禁牧、休牧、轮牧、舍牧。
课堂小结: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略)
《草原》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感受蒙古长调民歌“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教学内容:
从音(歌曲牧歌)、诗(配乐诗朗诵)、画(山川草原)贯穿全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
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一 画(略)
1. 画面导入,师生问好
2.(创设情景激发情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从新疆来到蒙古领略草原风光。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3. 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
二 音(主)
1.请同学描绘一下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这两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
2. 讨论与思考:蒙古族哪种风格的民歌适宜舞蹈?
3. 学唱《牧歌》及歌中“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4. 欣赏并了解无伴奏合唱《牧 歌》。
三 诗 (略)
1. 教师师范配乐诗朗诵《牧 歌》。
2. 学生参与,教师评价。
四 学生实践及才艺展示
1. 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课件)
2. 你能唱几首民族风格的歌曲吗?
族会更相处得更融洽,民族会更团结。(下课)
《草原》教案9
活动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能用固定节奏拍手、跺脚或用打击乐器伴奏及律动表演等形式参与歌曲表现。
2. 在欣赏、演唱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美、表现音乐美,通过音乐激发幼儿对草原及民族音乐的热爱。
3. 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4. 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歌曲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打击乐器、筷子、双响筒或小竹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欣赏舞蹈《草原上的小骑手》
师:“小朋友们,草原上的小朋友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蒙古族舞蹈《草原上的小骑手》,你们想看吗?”(播放舞蹈《草原上的小骑手》)“看了舞蹈,你们知道蒙古族的小朋友他们最喜欢干什么吗?”(骑马)“那里的小朋友最喜欢骑马了,那里的小 朋友个个都是草原小骑手。”
二、聆听乐曲《赛马》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着小骑手们一起到草原上去赛马”
师:“小朋友们!合着音乐扬起你们的小马鞭!”(播放乐曲《赛马》)
三、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带着问题听歌曲。
“小朋友们,《赛马》的音乐好不好听呀?草原上还有更好听的歌曲呢!让我们一起看着歌词听歌曲,听完之后,谁能说说草原上的小朋友他们最会干什么呢?”(课件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幼儿带着问题听歌曲。
师:“蒙古族小朋友最会干什么?”(骑马、射箭、摔跤)
2.在动作表演中感受节奏。
“下面老师做一个动作,你们猜猜老师做的是什么动作?(拉弓射箭)”教师表演:“大雁见我绕道飞呀,黄羊见我躲着走,我是草原——小射手。”
“谁愿意上来表演小骑手呢?”(幼儿表演,老师用双响筒模仿马蹄声伴奏)
“老师还想当小摔跤手,谁上来跟老师比试比试?其他同学为我们加加油!”
在表演中我们接触了两种节奏:
一种是马蹄声节奏(双响筒)x x x x┃ x x x x┃
一种是加油的节奏(铃鼓)x x┃x x┃
用双响筒和铃鼓练习这两种节奏。
3. 有节奏的念歌词。
第一段跟老师念,二、三段试着边念边敲。
4. 熟悉旋律。
(1)教师范唱曲调(介绍下滑音)。
(2)用“ɑ”音模唱曲调。
(3)弹舌模唱。(用“弹舌”的方法模仿马蹄声,模唱曲调。)
5.学唱歌词。
(1)学唱第一段,体会歌曲速度及情绪。
(2)引导跟琴试唱二、三段。
6.练唱歌曲。
(1)跟歌曲范唱练唱歌曲。
(2)尝试用不同力度唱(创设音乐情境“小骑手由远到近”)。
(3)师生接唱。
(4)分角色唱(小骑手队、小射手队、小摔跤手队)。
四、创编、表现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1.小组讨论、创编。
选择用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或小乐器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
2.集体展示、评价(鼓励幼儿自信地参与表演、评价)。
将幼儿分为小乐器组、舞蹈组、策马扬鞭组等,邀请幼儿上台跟老师一起跳舞。
1.听音乐,初步感受蒙古音乐风格。
2.初步学习舞蹈。
理鬃毛动作、骑马动作、耸肩动作、甩鞭动作、筷子动作等舞蹈表演。
3.看图谱初步练习舞蹈。
4.听音乐尝试练习舞蹈。
5.完整练习舞蹈。
活动延伸:
课件播放歌曲《天堂》,教师小结:“这堂课我们一起随着小骑手在音乐中走进了美丽的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也感受到了小骑手的欢乐,在小骑手的心中草原就是人间的天堂,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草原歌手滕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在歌声中让我们和草原说“再见”。
活动反思:
本节课通过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在观看草原上的美丽风景,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人情,让幼儿感受蒙古族人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感,不仅能给幼儿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能让幼儿初步感受到蒙古族音乐的一些特点,这样既为后面的歌曲学唱中的大跳音程这一教学难点作了铺垫,又把幼儿的视角转向对整个蒙古族音乐风格的认识。
《草原》教案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并相机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
《草原》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准备: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
教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2、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勇猛呀!再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碰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
老师巡视,把课文给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做到生字让学生确定)
2、老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学生读。)
3、分节读课文。
①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②谁最想锻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4、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5、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教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朋友了,再读。
三、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第二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吗?自由朗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1)出示句子:
果然,()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变化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C、天气的变化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
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情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教师马上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起)→齐读。
D、第一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准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会说—学生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教师激情: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美丽的草原夜色,多宁静的草原之夜呀!学生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要是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宁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别要注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3、小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引板:预告天气
4、第二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方便呀,草原上的人们只要一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就会说:(齐读)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学习第三段
1、你还从哪里体会出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呢?
2、指名说,并随机板书:指明方向
3、这段话写得很美,老师读着读着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
——
蓝色的天边
闪动着的一些
黑点
就是鹰
朝着鹰飞的'方向走
你也许能
发现( )
碰到( )
也许能
找到( )
(1)老师把最美的部分留给你们补充!学生填空。
(2)读读这首诗的第二节,你体会到了什么?(试图引导体会找到方向时越来越欣喜的感觉。)
师生对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3)齐读诗,并给诗加题目
(4)第三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大草原迷路的我们终于找到了村庄,此时此刻,我们肯定会情不自禁地,感激地对鹰说——学生齐读重点句: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总结,第四次激情引读重点句,达到高潮: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预告天气,为迷路的人指路,其实还能为人们做许许多多的事,难怪人们对鹰充满了感情,让我们站起来,抬起头,对着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高呼吧!—学生呼: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把“。”改成“!”,再来一次。
3、在句子前面加上“啊”,该怎么读?学生酝酿后齐呼。
板书:
预告天气
草原上的鹰
指明方向
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草原》教案12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的变化,能帮助迷路的人克服困难,从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3.学写生字:迎、朝、如、狂、传、碰。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草原上的鹰能预报天气变化,给迷路的人指示方向,进而知道鹰和人们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2.理解词语:皓月当空、劈头盖脸、眺望、或许。
3.思维训练:指导学生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第二自然)
二.教具
有关草原的歌曲、影片,制成课件。
三.教学过程
1.渲染气氛,激情导入。
(电脑出示有关草原风情的影片。)
同学们,这就是辽阔的`大草原,自古就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它,一群群牛羊漫步在这大草原上,天空中有朵朵白云飘过,还有自由自在的鹰在草原的上空飞翔,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啊!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原,去了解草原上那些可爱的鹰。(板书18草原上的鹰)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①以读汉字为主,不认识的字,读拼音;②读完课文后,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③从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回答:读后你了解到什么?
3.逐段讲解,深入理解。
(1)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①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②鹰真的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说明了什么?
(2)学习第2、3自然段。
我们来到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而有时鹰却并不出现在天空,这是什么原因呢?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A这一段写什么?(板书预报天气)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写的?
(板书早晨)
B鹰的活动怎么样?(板书不飞)说明什么?(板书天气变化)
D画出天气变化的词语,再读一读,概括天气变化的过程。
②自学第3自然段,方法同第2自然段一样。(板书晚上长鸣天气好)
默读2、3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两段所写的不同情况。(时间不同,鹰的活动情况不同,天气变化不同。)
(3)学习第4自然段。
鹰的活动不仅与天气变化有关,它还给人们很大的帮助呢!让我们看看草原上的鹰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①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指示方向)
②读第1句话,理解眺望,归纳句意。
③读第2句话,理解或许,归纳句意。
④鹰能直接帮助人们辩别方向吗?
⑤指导朗读:要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人们在迷失方向时看到鹰的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信息是什么意思?鹰给草原上人们带来了什么信息?
4.看板书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6个生字。
三、教具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a)复习: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半包围结构的字:迎
左右结构的字:朝、如、狂、传、碰。
2.读准字音:
多音字:朝出示朝霞课文中读zhāo,还有一个读音cháo,朝前。
传出示传来课文中读chuán,还有一个读音zhuàn,传记。
3.指导书写:
a)迎:出示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指句读,理解欢迎。
注意:迎的右半部分是不是卯。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b)朝:由几个部件组成?书写时注意什么?
用朝字组词。
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c)如、狂:说出偏旁部首的名称,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
d)传、碰:书写注意左窄右宽。
4.领读、齐读、接龙读黑板上的6个字,中间穿插提问字的结构、词语的意思。
c)出示投影,检查认读情况。
d)盖住拼音读课文第3自然段,增识汉字。
e)完成课后题:2、3。
f)布置作业:《阅读》
《草原》教案13
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自由化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美。
难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草原》影像资料。
2、生字与组词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有人这样描述:草原的空气无比新鲜,天空分外明朗。放眼望去,小丘美如画,羊群白似雪,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草原上的人们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浓郁的风情怎不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吧!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自学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
投影出示: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渲染 迂回 襟飘带舞 羞涩
五、质疑问难
小组内讨论,交流。
六、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七、精读品味
学习第一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的美丽景色。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②、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③、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图文对照,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
A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B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C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优美景色、生动的语言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第一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草原》教案14
教学内容
1、 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 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3、 综合练习:双声部节奏练习和双响筒和多种伴奏乐器。
4、 音乐游戏“赛马会”、大型粘贴图画创作。
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提倡音乐与姊妹艺术综合为指导思想,将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从小朋友的兴趣为动身点,培养同学的即兴创作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习,指导同学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兴的为歌曲创编动作扮演。和对不同音乐意境的感受。培养同学的音乐审美情趣。
2、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有关蒙古舞的基本动作,和对音响的探索能力。
3、 通过“意境”的教学方式,让同学学唱、聆听、感受,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激发同学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 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扮演。
2、 通过对草原赛马情景的表示,对的马蹄声,和加油声的模仿, 掌握双声部的节奏。
教学难点:“赛马会”音乐游戏的挖掘,和游戏中小朋友们的合作,配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放“马跑”的律动的音乐。
同学:随“骑马”律动进入教室。
老师:小朋友们,看!我们骑着马儿来到哪里了?
同学:大草原!
老师介绍大草原
老师: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美极了!
二、新课引入
1、 老师舞蹈引入(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师:有没有谁知道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同学:蒙古族
老师:(出课件)介绍蒙古族族的衣着服饰、蒙古包。
老师:(出课件)非常正确,看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蒙古族是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常年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最常的打扮是在头上栓一条美丽的头带,非常的神气。
老师:(出蒙古包图)看这是什么?这是他们的房屋,由于他们常年在草原上生活,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帐顶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毡子覆盖着用毛绳固定。房屋可以移动。这就是蒙古包。
2、 学习几个蒙古舞蹈动作,一边学习一边考虑蒙古人的生活
老师做蒙古舞的马跑步,挤奶,雄鹰展翅的动作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同学学习蒙古舞基本动作
三、学习歌曲
1、 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 同学念一次歌词
a、为歌词加上动作。
b、小朋友们一起扮演,选出一个做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再带着大家做一遍。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次。
3、 听。
a、 老师范唱
b、 同学听磁带
c、 同学跟琴有感情的演唱 ,老师做提示让小朋友唱得更有感情。
d、 用动作扮演歌曲
四、扩展歌曲
1、 表示欢乐的草原。
a、 老师提供彩纸和小朋友们一起把自身打扮成蒙古人
老师:(出赛马图)
老师拿出两样乐器,问哪一个发出的声音更象马蹄声。(演示双响筒,和手串铃)
同学:双响筒
b、老师将乐器发给一些同学,拿到手串铃的小朋友想想怎样用它为赛马的选手加油,拿到双响筒的小朋友用他来模仿马蹄声。
没拿到乐器的小朋友,动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用身边的音响来模仿马蹄声。或用怎样的动作表情来加油!
c、将小朋友们分成两组,一组加油,一组模仿马蹄声。(各队选一个拉拉队长。)
2、 一起跟着音乐制造热烈的赛马局面。(请几个小朋友扮演赛马的局面。)
3、 粘贴图画
a、老师放变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
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身的感受
b、老师拿出为小朋友们准备好的粘贴画,让小朋友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图画表示美丽的大草原。
《草原》教案15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
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瓣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同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板书设计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天高气爽—激动—高歌
迎客——几十里外
驰马带路
︳
相见——语言不通
心意相通
︳
清丽柔美—陶醉—低吟
款待——敬酒唱歌
会心微笑
︳
联欢——夕阳西落
谈兴正浓
︳
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评点]
语文课文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意义”世界寻求“意义”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这就点明了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意义”,领悟人生,其功莫大焉。本案所展示的解读引导艺术,据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知理而养性,既反映了解读的基本规律,又展现了教师的艺术造诣。戴震云:“凡学生始于离词,中乎辨,终乎闻道”,在本设计中既可见承传,亦可见出新。
【《草原》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的教案06-01
《草原的早晨》教案02-26
《草原》优秀教案03-06
《静默草原》教案09-14
静默草原教案08-07
《草原》教案 15篇02-07
草原的教案(15篇)02-13
草原的教案15篇01-01
精选《草原》教案3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