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烂漫的点地梅》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烂漫的点地梅》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烂漫的点地梅》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体会作者对平凡而伟大的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点地梅的生长习性、青藏铁路建设史及建设者事迹的有关资料;生字卡片等(有条件的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点地梅及青藏铁路建设的资料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的点地梅生长在雪域高原瘠薄的土地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开着美如蓝天白云的花朵它平凡,在藏东南的河谷滩地或高山草地上随处可见;它伟大,在天寒缺氧、冻土封固的雪域高原上,只要有一点瘠薄的土壤就顽强地生长,向人们奉献出灿烂如云霞的花朵同样地,高原筑路兵是平凡的,他们只是青藏铁路十万建设者中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他们又是伟大的,他们在雪域高原上艰苦奋战,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燃烧起了祖国[注:形容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日益富足强大。]的希望之光作者正是抓住了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内在品质的相通之处,借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赞扬高原筑路兵在极端恶劣的高原环境艰苦奋战、勇于奉献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一是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二是领悟作者赞点地梅就是赞高原筑路兵的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题目:作者是借“烂漫的点地梅”赞美高原筑路兵崇高的精神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让学生读题目,根据“烂漫”一词说说想象中的点地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1段:简洁地写出了唐古拉山脉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教学时,可让学生质疑,老师或同学补充介绍“冻土封固”“人类禁区”的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雪域高原恶劣的生存条件的认识
盛夏6月还有积雪,可见其寒冷
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抓住“根扎得很深”“一丛一丛的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这些词句体会这种高原植物的顽强生命力
枯槁:草木干枯这段对唐古拉山春天景色的描写很美,可鼓励学生摘抄、积累
姗姗而来:形容来得很晚
第6~12段:从藏族姑娘的口中,“我”知道自己种的植物叫点地梅这部分可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读读白悠悠的云彩,蓝莹莹的天,蓝天白云下紫艳艳怒放的点地梅散发着醉人的芳香这一段是多么富有[注: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这句赞美点地梅的句子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注: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流露出的对点地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15段:这一段介绍了高原筑路兵的感人事迹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选择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也可结合自己课外阅读中收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事迹交流自己的体会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引导学生结合对时代背景的了解,通过“[注: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地去读,去想”,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同时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以若干事例赞扬了青藏铁路建设者的美好心灵和[注:为公共的利益而舍弃个人的利益。]的崇高品质
第16段:引导学生找找高原筑路兵与点地梅的共同之处
第17段: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的学习谈谈对这一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生字提示:“域”“姗”“陲”在书写时都是左边窄右边宽;“陲”字最后一笔短;“羔”字在书写时注意四点底应写得宽一些
课后第1题,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高原筑路兵和点地梅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借赞美点地梅歌颂高原筑路兵的美好心灵,领悟“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课后第2题,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用心去体会、感悟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后第3题,实际上是个书面表达的练习,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怎么想就怎么写。
《烂漫的点地梅》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不断提高朗读的水平。
2、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品读重点词句,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即:对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赞美之情。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质疑导学,文章题目是写点地梅,为什么课文却写了高原筑路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段来感悟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从而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点地梅与高原筑路兵的共同之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领悟作者赞美点地梅就是赞美高原筑路兵的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点地梅的生长习性以及青藏铁路的有关资料、CAI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青藏高原恶劣环境和青藏铁路建设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学生、教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学生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了解青藏铁路建设的有关资料。
〔这一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意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是为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准备。〕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初步感受了青藏高原这个人类禁区,它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呢?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生甲:气候恶劣。生乙:四季如冬。生丙:青藏高原真不愧是世界屋脊……
课件出示青藏高原的视频。
师激情讲述:是的,青藏高原常年天寒缺氧,四季冻土封固,即使是在盛夏六月,这里依然是残冰积雪。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生齐读。
2、紧扣题目。
师: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却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点地梅(出示课题)。孩子们,你会怎样读这个题目?请学生读课题,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甲:我会带着惊讶来读课题,因为在长年冰封雪冻的地方,却有这样的植物,让人太不可思议了。
生乙:我觉得点地梅的生命力太顽强了,所以我要带着敬佩的感情来读题目。
师:你觉得哪个词最重要呢?(生答:烂漫)“烂漫”是什么意思?(生答:绚丽多彩)课件出示一大片点地梅——这就是烂漫的点地梅,今天我们就走进青藏高原,走进这一丛丛——生齐读课题:《烂漫的点地梅》。
〔在开课的环节,利用多媒体呈现的画面和激情的讲述,把学生带进情境里,顺势引出点地梅,让学生初步认识感知点地梅,为后面体会点地梅的顽强作情感上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点地梅高原筑路兵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同时,朗读也是学习课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这样就能以读促思,以读代讲。〕
三、学生质疑,以疑导学。
1、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内容却写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学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会提出诸如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却要写高原筑路兵等等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在黑板一侧。
2、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先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
〔学贵有疑,学会思考,学会提问,至少已成功了一半。这样,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自主学习〕
四、精读课文第3~13段,体会点地梅的美丽和顽强。
(一)、轻声读课文第3~13段,想想点地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生交流,相机板书:顽强、美丽
(二)、抓重点语句品读,体会点地梅的顽强。
生可能找到的句子:
1、“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1)自由轻声读一读,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了它的顽强?学生可能找到“扎得很深、几乎贴着、拥抱着”等动词。
(2)点地梅的根为什么要扎得很深,枝蔓为什么要贴着地皮,还要一团团地拥抱土地呢?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讨论,再全班交流,进而体会到点地梅的顽强。
(3)指导朗读:这是多么顽强的点地梅啊!请用铿锵有力语调读一读,体会体会。生自由放声朗读。
(4)再指名几名学生朗读,读出顽强。生互相评价。
2、“啊!那棵植物居然活了,长出了一片片泛绿带黄的叶子。”
(1)“居然”是什么意思?(指名答,出乎意料。)
(2)想象一下,当我们见到这草袋下的幼苗,除了惊讶还会有怎样的心情?(敬佩)
(3)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出点地梅的顽强吧!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这种方法,其实是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阅读大门的钥匙。〕
(三)精读第15自然段,体会点地梅的美丽。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扎”“贴”“拥抱”“居然”这几个词语体会到了点地梅生命力的顽强。你们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点地梅的美丽?我们继续交流。
课件出示第13自然段——“点地梅开花了,怒放的点地梅十分美丽……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1)孩子们,这段话写得很美,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2)在天寒缺氧、冻土封固的冰天雪野,点地梅居然能如此艳丽地开放,这种独特的美,不得不让我们惊叹!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学生配乐齐读这一段。)
(3)点地梅既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桂花的香气袭人,但它却把自己的美丽和芳香留在了遥远的青藏高原。再读——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体会点地梅的美丽,采用的主要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在美美的朗读中,想象这幅美丽的画面,从而水到渠成,由衷地与作者产生共鸣:点地梅多么美丽!〕
(四)总结学法
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点地梅这一部分内容时,主要采用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思,悟,体会出了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总结学法,教师自然就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乐趣。〕
五、精读课文,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
1、点地梅的顽强与美丽让我们惊叹,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筑路兵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由朗读课文第15段,边读边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
2、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1)“如果我在青藏铁路工地上光荣牺牲……我要亲眼目睹列车在自己筑起的铁路上呼啸飞驰……”学生交流到这句,教师可相机介绍:要修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长的铁路,难度可想而知,已经有55个战士因修路而长眠在了青藏高原上。他们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2)“妈妈去世了,作为长子却不能尽孝送终,他的心里该是多么难过啊!”学生交流到这句,教师:是啊,虽然母子连心,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3)“作为父亲,一定希望第一个见到自己的孩子,也是因为要修路,他却未能守在临产的妻子身旁,只能通过电话安慰妻子。”——生说到这句,师:老师也被这个故事感动着。出示课件。
①请同学们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这一段,看看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心急如焚)这个词语你们是如何理解的?丈夫为什么会心急如焚?(因妻子难产)难产会有些什么严重的后果?可能是孩子死亡,可能是妻子死亡,也可能是母子双亡。最亲最爱的人在生死边缘挣扎,每一分,每一秒对他来说都是煎熬,而这种煎熬整整持续了一夜,你们能想象出这一夜他是怎么过的吗?
②妻子难产,丈夫多么想陪在她的身旁,但他却远在青藏高原,这怎不令他心急如焚?一起来读读。此时此刻,年轻人……教师引读。
③既然他心急如焚,为什么不赶到妻子的身边呢?
教师相机小结:一个“心急如焚”,既让我们感受到了丈夫对妻子的关爱,更让我们感到了高原筑路兵舍小家为大家,舍小家为国家的崇高精神。
④(师指着课件最后的省略号)在青藏高原铁路工地上,像这样感人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牺牲了家庭、青春甚至生命的高原筑路兵以及家属的无私奉献,才筑成了这条举世瞩目的天路。(播放课件韩红唱的《天路》片段以及火车在铁路上奔驰的画面。)
⑤如果此时,你就坐在这列开往拉萨的列车上,在天路上奔驰,你最想对高原筑路兵说的是什么?请大家提起笔把它写在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下边。
⑥学生相互交流。教师相机评价——这样的战士,怎不令人亲近,怎不令人敬佩?(相机板书:平凡伟大可亲可敬)
〔这是文章最感动人的部分,教师着重“引”,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产生对高原筑路兵的由衷地赞美之情。〕
六、回归整体,深化主题。
(一)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1、师:学完课文,我们都深深地爱上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因此,我们由衷地发出赞叹——引读(充满激情地):“我喜欢唐古拉山顽强而美丽的点地梅,我更喜欢像点地梅一样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生读)
2、回到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到底有哪些共同之处呢?学生再次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并全班交流。
3、这篇文章主要是歌颂赞美高原筑路兵的可亲可敬,但是,作者为什么要用《烂漫的点地梅》作为题目?而且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点地梅,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具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作者借点地梅表达了他对高原筑路兵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相机板书:借物喻人
(二)回扣课题,升华情感
1、因为作者喜欢点地梅,所以他写下了这篇——《烂漫的点地梅》(齐读课题)
2、课题中的“烂漫”都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呢?全班交流意见,生可能会说,烂漫体现了在恶劣环境下的点地梅那种顽强不屈的气节;也可能说,体现出了点地梅不怕恶劣环境、藐视困难的真君子形象,同时也象征着高原筑路兵平凡伟大的形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3、让我们怀着对点地梅顽强生命力的敬佩,齐读课题——《烂漫的点地梅》;让我们怀着对高原筑路兵的无限敬意,再读——《烂漫的点地梅》;就让点地梅不但盛开在青藏高原,也静静地盛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再深情地读——《烂漫的点地梅》。
〔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对全文的总结,一次次朗读课题,学生的情感得到不断地升华,意犹未尽。〕
七、拓展延伸
1、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有没有类似的文章?以后我们还会在学习中接触更多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推荐几篇,同学们下去以后可以找来读一读。如:《白杨》、《落花生》、《桃花心木》等。
2、选作——小练笔: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请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篇小作文。
〔将课堂进行延伸,让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借物喻人的文章和小练笔,巩固这节课学习的写作方法,体现了读与写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语文的大课堂观。〕
板书设计:
9烂漫的点地梅
点地梅(借物喻人)高原筑路兵
顽强、美丽、平凡、伟大
可亲可敬
《烂漫的点地梅》教案3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学生读课题。说一说读了题目之后的想法。
2.希望对这种花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的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点地梅,高原筑路兵
三、学生质疑,以疑导学
1.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内容却写了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学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会提出诸如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却要写高原筑路兵等等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板书在黑板一侧。
2.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先了解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
四、学习课文第3~13段,体会点地梅的美丽和顽强
1.默读第3~13段,勾画描写点地梅的语句,并说说点地梅是一种怎样的花。
2.教师组织课堂交流。
教师在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第3段和第13段中描写点地梅顽强和美丽两大特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
①它的根扎得很深,枝蔓却细小而矮,一丛一丛地几乎贴着地皮,一团团地拥抱着土地。
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1、2段对唐古拉山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体会到点地梅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
②青藏高原的天有多蓝,云有多白,点地梅就有多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段,对重点语句进行反复品读,边读边展开想象,深切体会作者对点地梅由衷的热爱与赞美。
五、读文与课外搜集资料相结合,体会高原筑路兵的平凡与伟大
1.学生读介绍筑路战士英雄事迹的段落,勾画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
2.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3.教师用课件出示或口头介绍另外几个发生在青藏铁路工地上的英雄事迹。
4.通过课文的学习再结合背景资料用自己的话谈谈体会。
5.学生齐读第16段。
六、统观全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通过前面的学习,想一想点地梅和高原筑路兵有什么共同之处。
2.指导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七、回扣课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1.课文题目是烂漫的点地梅,实际上却是赞可亲可敬的高原筑路兵。
2.学生回忆并交流还学过哪些和这篇课文表达方法类似的课文。
八、自学生字,正确书写
1.师:课文中的生字,你准备怎样记住它们而不读错写错?
2.学生练习书写。
【《烂漫的点地梅》教案】相关文章:
踏雪寻梅教案03-31
小班教案: 轻轻地07-14
小班语言轻轻地教案03-24
彩线连彩点教案03-08
小班社会轻轻地做教案06-09
三点水教案01-09
初一地理复习教案12-12
六年级教案《梅香正浓》03-13
踏雪寻梅教学设计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