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照相机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照相机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照相机教案1
目的:
复习有关字词。
准备:
相应的大、小字卡(小字卡每人一套)。
玩法:
大家面向教师坐好,集体说儿歌:"我有一架照相机,照出照片真像你。我来给你拍个照,马上把照片送给你。"教师出示大字卡,幼儿用两手做拍照状,嘴里说:"咔嚓",然后就在自己的小字卡中找出相应字卡举起来。游戏反复进行。幼儿园小班游戏:捉老鼠
一、教育价值捉老鼠游戏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既能提高幼儿钻、跑及躲闪的技能,发展幼儿的大肌肉群,又能锻炼幼儿身体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并培养幼儿互助合作的意识。
二、传统玩法教师和幼儿手拉手站成一个大圆圈做"老鼠笼",3——5名幼儿站在大圆圈里扮演"老鼠"。扮演"老鼠笼"的幼儿手拉手举起并念儿歌,扮演"老鼠"的幼儿则在"老鼠笼"四周钻进钻出。当念到"咔嚓一声"时,扮演"老鼠笼"的幼儿立即放下手,同时蹲下。在"老鼠笼"内的"老鼠"算被捉住,被捉住的幼儿表演节目,然后站在大圆圈上做"老鼠笼"。游戏继续进行,直到"老鼠"全部被捉住再调换部分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三、创新玩法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扮演"老鼠"的`幼儿戴上头饰,扮演"老鼠笼"的幼儿按顺时针边念儿歌边在圆圈上走动,增加"老鼠"钻出的难度。也可以放置沙包当"粮食",规定"老鼠"一次只能拿一个沙包当"粮食",并把取出后的"粮食"放在旁边的"粮食"筐里。附儿歌:老鼠老鼠坏东西,偷吃粮食偷吃米。我们搭个老鼠笼,咔嚓一声捉住你。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音乐声中尽情的表现自己,做出了自认为最酷的造型,在欢乐中培养了合作能力、肌肉控制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照相机教案2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肌肉控制能力和合作能力,我设计了本课。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
2、培养幼儿的肌肉控制能力。
活动准备:音乐《大家一起来》、《照相》、《小星星》,玩具照相机。
活动指导:
一、准备部分:放音乐《大家一起来》,教师和幼儿一块做动作。
二、活动指导:
1、小朋友们,你们都照过相吧,喜欢照相吗?那我们一块来照相好吗?在照相的时候要怎样呢?(尽量保持最好的造型,站在原地不动)。等一下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块玩照相的游戏。
2、放音乐《照相》,教师先做示范,然后老师手拿玩具照相机给幼儿照相,幼儿一个一个的.走,并作出造型。
3、两名幼儿合作走,做造型。
4、最后所有幼儿一块做一个造型。
三、放松部分:放音乐《小星星》大家一起做放松运动。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音乐声中尽情的表现自己,做出了自认为最酷的造型,在欢乐中培养了合作能力、肌肉控制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照相机教案3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理解什么是实像。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知道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2.知道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照相机上调焦装置、光圈、快门的作用。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已知)、光屏、蜡烛、米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照相机。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同学们外出秋游,总想照张相留个影,你想知道照相机是怎样给你留影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
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用粉笔在桌面上画约1米长的直线。在直线中间某一位置标出凸透镜的位置O。根据已知的凸透镜焦距,用刻度尺在直线上标出凸透镜两侧的焦点F及二倍焦距处P。如课本图6一16。
按课本图6—16,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画好的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沿直线移动蜡烛,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请同学们观察,光屏上的像与物体比较是倒立还是正立?像与物体比较是放大了还是缩小?像在凸透镜的哪一侧?用刻度尺量出像成在什么位置?
观察完以后,教师讲解:光屏上的像是怎么形成的呢?照课本国6—17说明像是烛焰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会聚成的,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所以叫实像。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这个像与平面镜成的像是不同的。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要往镜子里看才能看到。
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实验结果: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让学生阅读课本方框中“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的一段话。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②再让学生做一次实验: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距离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找到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一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观察像是否仍然是倒立的`?与上一次实验得到的像比较大小有什么变化?
移动蜡烛,缩小与凸透镜的距离再做一次。观察像的情况是怎样变化?
再将蜡烛移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的地方,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用刻度尺量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是否倒立,和物体比较像的大小怎样?
实验观察结束,先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教师再进行小结;当物体(烛焰)逐渐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时,像逐渐变大(或变小),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或变小)。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时,得到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黑板板书)
2.讲解照相机的原理
教师:我们做完实验得出结论了。现在就可以回答本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了。
出示照相机,教师讲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景物时,使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调节镜头与胶片的距离,使倒立、缩小的实像刚好成在胶片上。胶片上的感光物质被感光。感光后的胶片用化学药水冲洗成底片。用底片再洗印出照片。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课本上图6—18的成像光路图。
3.简单介绍照相机的主要构造及使用
①对照相机实物逐一介绍调焦装置、光圈、快门及它们的作用。讲解如何根据景物离照相机的远近正确调节焦距,根据景物的明暗程度选择适当的光圈大小及曝光时间长短。
②空机进行操作示范。讲解照相的全过程。
三、小结本课内容
本课重点内容是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同时强调什么是“放大”、“缩小”、“变大”、“变小”,什么是“正立”、“倒立”。
完成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2
讨论:给某同学照相时,要得到较大的像,该同学离镜头是远些还是近些?
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习题第8题前半题,第10题第1横行。
五、说明
1.本节课学生要进行分组实验,应在实验室遮光条件下进行。
实验时,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要大致在同一高度。凸透镜和光屏一般是装在金属杆上的不好调节。它们的中心高度相近。主要是调整烛焰的高度。
2.有条件的,可用光具座在遮光条件下做学生实验。用光具座学生操作方便。需指出的是用光具座改变物距时是移动凸透镜,不是移动蜡烛。不论是移动凸透镜还是蜡烛,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3.小结成像条件与变化时,要向学生强调指出:
①所谓放大、缩小是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比较。
②变大、变小是物距不同时,像与像的大小比较。
③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并不是生活中的“倒立”、“正立”。上述概念学生经常搞错。
4.学完本节后,有些同学会对使用照相机感兴趣。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开设专题讲座或在物理兴趣小组里安排专题内容。介绍如何根据拍摄时的具体景况和要求调节焦距、对光圈、定快门。有条件,可让学生自带照相机进行实地拍摄练习。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做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照相机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照相机的原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能力
通过正确组装、调整实验仪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3.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用作图法解决凸透镜的成像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原理的分析逐步培养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观察与实验,就像和影、实像与虚像的成因,初步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析,就是对各种相关现象分别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找出最主要、最本质、带决定性的因素.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把通过对各种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以及相关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到较为完整的认识.例如对实像、虚像的认识是在分析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三种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由光形成,有光进入眼睛引起人们的视觉,因而与影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它们的不同点是,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虚像是由反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因而决定了它们的显像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在物理学习中,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离不开分析与综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将有助于今后的学习.
德育目标
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去拍自然风景名
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既是上节内容《光的折射》基础上的应用讲述,又是第四节课《幻灯机放大镜》的对比课.重点是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教材首先安排学生做实验,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情况和条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并说明这个像是物体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成的,是实像.然后在此基础上讲照相机的原理.说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拍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胶卷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最后简单介绍了调焦、选择光圈等知识和照相机上的这些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学生的实际知识.
教法建议
本节是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而理解它的应用,因此,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建议为实验法、讨论法、探索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说明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从这一物理现象变化全过程的高度来分析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认识.
2.由于本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观察和考虑的内容比较多,如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焦点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察像的性质.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讲容易在观察某一内容时忽略观察其他内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是头脑中没有反映出其他的内容,这样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物理变化过程,为此在本节实验设计中采取两个办法.
(1)每进行完一个内容的实验(如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学画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体在这个范围内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的灯片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实验现象与物理模型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2)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可用计算机模拟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移到2倍焦距的过程.直接观看凸透镜成像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也可通过投影或画图进行)。
3.为便于操作,也为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探索规律打下基础,实验前应要求学生在光具座透镜两侧的标尺上明显的标出与焦距和2倍焦距等长的位置以便在实验中能迅速准确的找到应找的位置,并对物、像所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说明
要教育、引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径有三个
1.认真完成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通过实验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
2.采用作图法,作出凸透镜在具体情况下的成像光路图,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凸透镜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3.将实验现象、物理模型与平时应用照相机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复习上节课讲的内容.
(二)完成“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分组实验.
1.完成分组实验
2.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作图法来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3.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实验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后,讨论、研究在实践中哪些光学仪器是运用这一原理制作(工作)的.
(三)分析、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
(四)师生讨论如何正确使用照相机.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方案:用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各种精美的照片和各种型号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继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向学生指明这节课要研究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画出板图)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质(指像与物比是放大还是缩小、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虚像还是实像)).用u来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f表示焦距.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应用(板书)
教师介绍仪器、演示一下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告诉学生凸透镜的焦距
(2)把透镜放在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3)通过实验研究物体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况.略调整一个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发生什么变化
(4)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两条就可以),用作图法研究凸透镜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况.
教师讲完后,问同学们有无问题,然后宣布开始第一个实验,将物体(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学生实验结束,教师组织提问、进行总结.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一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在屏幕上出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由于像可以用屏接收,所以是实像.
如果略改变一下物距,物体向透镜方向移动,像变大.
利用凸透镜的特殊光线,运用光路图研究凸透镜成像情况:将下图用投影仪打在幕布上,教师边指示图形边讲解.
平行于主轴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以后平行于主轴射出,两条折射光线在透镜另一侧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相交于一点,AB发出的无数条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组成了AB的像,由于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所以是实像.
教师简单介绍照相机工作原理,用投影打出相应的光路图,分析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1倍焦距移近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像的变化情况(有条件可用计算机模拟).说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拍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在胶卷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最后简单介绍调焦、选择光圈等知识和照相机上的这些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学生的实际知识.
3.总结
分析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研究凸透镜成像问题。
照相机教案5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条件,知道什么是实像.
2.知道照相机的原理.
(三)教具:
凸透镜(焦距已知),照相机(实物、模型或挂图).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已知),纸屏,蜡烛、火柴、光具座.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问:哪位同学使用过照相机?说一说你照相的过程.(学生说,教师提示,引起学习兴趣.)
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照相机能使人或景物在底片上形成缩小的像吗?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生实验: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
1.教师演示:改变凸透镜与蜡烛间的距离,可以在纸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或缩小的像.
2.向学生说明实验的目的和做法,介绍实验装置.
3.学生分组按课本上的步骤进行实验.
提醒学生注意做每一步骤时,要注意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的大小,像的位置的变化,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4.实验完毕,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得出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介绍什么是物距、像距.
讲解实像:照课本图6?17画出板图,说明像是通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的会聚点,是实像.让学生跟平面镜所成的像作比较,进一步说明什么是虚像,什么是实像.
三、照相机的原理
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性质.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胶卷上有感光物质.
四、简介照相机的构造和使用
展示照相机挂图或模型、实物,对照讲解以下各部分的`功用:
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以便胶片上产生清晰的像.调焦环上面的数字是指被照物体到镜头的距离.
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环上的数字越小,进入镜头的光越多.
快门:控制曝光时间.快门上的数字表示多少分之一秒.数字越大,曝光时间越短.
五、照相和洗相过程简介
胶片上有化学物质,感光后起化学变化,留下潜影.
洗相时先显影,再定影,得到底片(负片).
印相时,用底片使相纸曝光.再经过显影和定影,得到相片.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节后的练习题
如果家里有照相机,回家观察照相机的构造,向家长请教如何选择和调节光圈、距离和快门.
板书:
三、照相机
1.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
物体位于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照相机的原理
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性质.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照相机教案6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理解什么是实像.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知道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2.知道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照相机上调焦装置、光圈、快门的作用.
(三)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已知)、光屏、蜡烛、米尺、火柴、粉笔.
教师用:照相机.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同学们外出秋游,总想照张相留个影,你想知道照相机是怎样给你留影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
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用粉笔在桌面上画约1米长的直线.在直线中间某一位置标出凸透镜的位置O.根据已知的凸透镜焦距,用刻度尺在直线上标出凸透镜两侧的焦点F及二倍焦距处P.如课本图6一16.
按课本图6—16,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画好的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沿直线移动蜡烛,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请同学们观察,光屏上的像与物体比较是倒立还是正立?像与物体比较是放大了还是缩小?像在凸透镜的哪一侧?用刻度尺量出像成在什么位置?
观察完以后,教师讲解:光屏上的像是怎么形成的呢?照课本国6—17说明像是烛焰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会聚成的,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所以叫实像.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这个像与平面镜成的像是不同的.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要往镜子里看才能看到.
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实验结果: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让学生阅读课本方框中“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的一段话.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②再让学生做一次实验: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距离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找到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一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观察像是否仍然是倒立的?与上一次实验得到的像比较大小有什么变化?
移动蜡烛,缩小与凸透镜的距离再做一次.观察像的情况是怎样变化?
再将蜡烛移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的地方,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用刻度尺量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是否倒立,和物体比较像的大小怎样?
实验观察结束,先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教师再进行小结;当物体(烛焰)逐渐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时,像逐渐变大(或变小),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或变小).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时,得到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黑板板书)
2.讲解照相机的原理
教师:我们做完实验得出结论了.现在就可以回答本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了.
出示照相机,教师讲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景物时,使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调节镜头与胶片的距离,使倒立、缩小的实像刚好成在胶片上.胶片上的感光物质被感光.感光后的胶片用化学药水冲洗成底片.用底片再洗印出照片.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课本上图6—18的成像光路图.
3.简单介绍照相机的主要构造及使用
①对照相机实物逐一介绍调焦装置、光圈、快门及它们的作用.讲解如何根据景物离照相机的.远近正确调节焦距,根据景物的明暗程度选择适当的光圈大小及曝光时间长短.
②空机进行操作示范.讲解照相的全过程.
三、小结本课内容
本课重点内容是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同时强调什么是“放大”、“缩小”、“变大”、“变小”,什么是“正立”、“倒立”.
完成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2.
讨论:给某同学照相时,要得到较大的像,该同学离镜头是远些还是近些?
四、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章后习题第8题前半题,第10题第1横行.
(四)说明
1.本节课学生要进行分组实验,应在实验室遮光条件下进行.
实验时,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要大致在同一高度.凸透镜和光屏一般是装在金属杆上的不好调节.它们的中心高度相近.主要是调整烛焰的高度.
2.有条件的,可用光具座在遮光条件下做学生实验.用光具座学生操作方便.需指出的是用光具座改变物距时是移动凸透镜,不是移动蜡烛.不论是移动凸透镜还是蜡烛,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3.小结成像条件与变化时,要向学生强调指出:
①所谓放大、缩小是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比较.
②变大、变小是物距不同时,像与像的大小比较.
③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并不是生活中的“倒立”、“正立”.上述概念学生经常搞错.
4.学完本节后,有些同学会对使用照相机感兴趣.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开设专题讲座或在物理兴趣小组里安排专题内容.介绍如何根据拍摄时的具体景况和要求调节焦距、对光圈、定快门.有条件,可让学生自带照相机进行实地拍摄练习.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做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照相机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组成等有关光的知识,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光学器材: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放大镜,也知道了凸透镜的多种光学用途:放大镜、照相机、老花镜、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还进行了许多的光学制作:小孔成像仪、万花筒、潜望镜。这对本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准备,也有制作能力上的准备。照相机的学习既是为指导学生了解光学知识的应用和研究作准备,也是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胆地正确使用照相机作准备,是研究生活中的科学的好题材。本课后半部分是把眼睛的结构与相机的结构作合理比较,也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关注人体本身的科学,较好的体现了标准提出的“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2.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硫酸纸一张。
学生准备: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4.教师设疑: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注意观察,发现什么?
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
(“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什么??”一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道什么,知道的可以少讲或不讲。“还想研究什么”虽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引导学生探究方向的简单有效地一招。而教师的两张照[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片,引发了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照片的清晰与否首先引发对相机工作原理的好奇,使学生认识照相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认识,其次,也为眼睛的工作原理及眼病特别是近视眼的防止打下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铺垫。这是教师主导地位,实现有效帮助的重要环节。)
(二)新授:
1.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提问: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
(2)谈话: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
(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
(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
(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
(6)简单介绍“傻瓜相机”: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
(7)教师板书:照相机: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胶卷
2.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
(1)讲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照相机”。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是精密的“照相机”?(
(2)提问: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
(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之板书,将相机之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
(4)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总结讲解“眼睛的工作原理”。(突出教材27页的基本内容。)
(5)教师板书:眼睛: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3.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1)观察与探讨: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2分钟,集体交流。教师小结: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
(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的眼睛的特别之处?学生回答。
(4)比较:对照相机,说一说,相机的什么部件与眼睛的瞳孔相似?
4.制作眼球模型
(1)提问:你们能用桌上的材料作一个眼睛模型吗?
(2)师生讨论,得出基本方法。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七、课后延伸:
1.观察猫眼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
2.采访照相馆与照相器材商店了解最新相机信息。
八、板书设计:
6.照相机和眼睛
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照相机: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照相机教案8
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
2、培养幼儿的肌肉控制能力。
3、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4、商讨游戏规则,体验照相机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大家一起来》、《照相》、《小星星》,玩具照相机。
活动指导:
一、 准备部分
放音乐《大家一起来》,教师和幼儿一块做动作。
二、 活动指导
1、小朋友们,你们都照过相吧,喜欢照相吗?那我们一块来照相好吗?在照相的时候要怎样呢?(尽量保持最好的造型,站在原地不动)。等一下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块玩照相的'游戏。
2、放音乐《照相》,教师先做示范,然后老师手拿玩具照相机给幼儿照相,幼儿一个一个的走,并作出造型。
3、两名幼儿合作走,做造型。
4、最后所有幼儿一块做一个造型。
三、放松部分
放音乐《小星星》大家一起做放松运动。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音乐声中尽情的表现自己,做出了自认为最酷的造型,在欢乐中培养了合作能力、肌肉控制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小百科:照相机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形成影像并使用底片记录影像的设备,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很多可以记录影像的设备,它们都具备照相机的特征,比如医学成像设备、天文观测设备等。
照相机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认识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知道保护眼睛的意义以及怎样保护眼睛的方法,培养科学卫生的用眼习惯;
3.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制作简易照相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了解动物眼睛的构造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照相机和眼睛都是利用凸透镜的科学原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最神奇的“照相机”,从而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照相机的学习材料、课前搜集关于人、不同动物眼睛的图片、资料、眼球成像模型。
学生准备:制作建议照相机的材料、凸透镜、纸盒、半透明纸、剪刀、胶水等。课前搜集关于有关人眼原理的图片、人、不同动物眼睛的资料、照片和其相应的底片。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照相机的镜头是什么透镜?你猜想它有什么作用呢?
二)【实验(观察)探究】
1.做一做:试着用凸透镜、纸盒、半透明纸、剪刀、胶水等做个相机。(参照课本P16 )
首先学生讲解制作简易照相机的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制作。(可以,图片)
2.玩一玩:我们一起玩一玩做好的简易照相机,看看我们有什么发现。
(各位同学,玩的时候注意观察半透明纸,将观察到的现象写在下面)
3.试着用上节课所学进行解释你所发现的现象。(在小组内,试着进行解释照相机的原理)
三)【实验展示质疑】(一个组一名发言人进行展示,同伴进行补充。其他组可以提问质疑)
向全班展示活动结果,并说明实验中的发现。
四)【自主学习】(首先自主完成,然后在小组长的主持下将各个题目分别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我们的眼睛有哪几部分组成。(参照课本)
2.我们的眼睛看到是怎样看到物体的。看到的舞台是什么样的.?试着在下图画出来。然后用解释一下。
a课题6:照相机和眼镜
3.我们的眼睛那一部分相当于凸透镜呢?哪一部分相当于底片?
4.如何保护我们的我们的眼睛?(交流相关资料并且总结记录)
五)【自主展示质疑】
学生讲解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可以利用,图片进行讲解。
六)检测(5分钟)
1.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 ,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 。来自物体的光通过在 上形成物体的 , 能自动地调节倒立的视觉信号,形成的感觉。
2.眼睛是由瞳孔 、 、 、 四部分组成的。
3.结合照相机的构造,分析人眼能看到物体的科学原理。
4.你知道哪些眼睛特殊的动物,给同学们讲讲。
六)拓展:
1.生活中哪些地方原理和眼睛原理一样?
七)板书
照相机和眼睛
照相机:物象 镜头 底片
眼睛:物象 晶状体 视网膜
照相机教案10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照相机的构造,知道它的成像原理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分析怎样矫正近视眼与远视眼
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有关现象,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二 、教学要点
1. 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 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三、 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四、教具:
普通照相机;视力表;实物投影仪,小气球,眼球模型;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挂图、投影片;远视眼及其矫正的挂图;度数不同的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五、学具:
度数不同的近视眼、远视眼镜(可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代替);蜡烛;光具座;凸透镜;火柴(四人/组)
六.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同学们都有一双眼睛,你们能否想象出,人是如何通过眼睛去观察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相,那么照相机(出示)是怎样给你留下成长的足迹、精彩的瞬间的呢?为了解决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与照相机、眼睛、眼镜相关的知识。
三、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板书)
(二) 展开:
1、实物投影书本照相机,请同学回答出物体可通过镜头(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学生)根据这回忆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且根据同学日常经验得出照相规律:物远,像则近,像越小;物近,像则远,像越大。(板书)
2、我们一起来观察我们眼睛的结构,来解决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这个问题。
投影片显示眼睛结构图,并结合生物挂图眼睛成像原理图,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分析,再与照相机比较,最后得出眼球的成像原理:晶状体、角膜等组织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它会聚成像在视网膜上(相当于智能的光屏),再通过视觉神经把信息传到大脑,从而产生视觉。(放映物理教学参考资料光盘中眼睛成像动画)
阅读:电影与视觉暂留(课后请同学做一做)
3、活动1:在黑板上出示视力表,请一位视力好的同学分别站在第一排、第三排、最后一排都能看清同一个E字。
(老师设疑:)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光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会不同。而用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在视网膜上都成清晰的像,而眼球大小没有变化,即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这不是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矛盾吗?
(学生看书:)眼睛的调节(课本P.100)
(学生讨论:)是晶状体在改变形状和焦距。(老师用气球模拟)
(老师:)很好,其实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在睫状体的作用下,改变厚薄,从而改变了眼睛晶状体的焦距(即调焦)。请大家用桌面上的几个凸透镜和带来的水透镜(盛有水的透明塑料袋),实际感受一下晶状体的厚薄与焦距关系,以及如何调焦。
(学生活动:)讨论出凸透镜厚焦距短,凸透镜薄焦距长
(师:)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动画模拟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都成清晰的像。)
4、学生活动2:请班里所有视力不好的同学分两次看视力表中较小的E字(一次摘掉眼镜,一次戴上眼镜)谈谈有什么感觉(生:一次模糊,一次清晰)
(师:)那么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中学生)和远视(老年人),是怎样形成的呢?(生讨论出:)主要是由于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不好引起的。
(师:)很好,我们是怎样去矫正的呢?这个问题我请你们结合书本自学并实验,大家先个人自学两分钟,然后用度数不同的眼镜(应作好标记,并告诉学生度数越大焦距越短,光线折射时偏折越多,度数不同的眼镜也可以用光具座上的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代替。)小组按照实验活动 4.4视力的矫正 边实验边讨论。
活动3(分组):学生先独立自学,后小组实验、讨论、填表;教师巡堂指导。)
戴近视镜1(度数小的) 不戴近视镜1 戴近视镜2(度数大的) 不戴近视镜2 戴远视镜1(度数小的) 不戴远视镜1 戴远视镜2(度数小的) 不戴远视镜2
清晰像与透镜的距离(cm)
相差(cm)
结论
(作用)
在学生自学和实验差不多的时候,请学生交流反馈一下活动后的结果,及时讲解并给与提出问题的机会。再用多媒体动画播放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统一学生的认识: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发散,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将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会聚,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将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板书)
(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当给凸透镜(眼睛)戴上和拿下度数大小不同的镜片时,两次成清晰像时光屏移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吗?
(生:)不同,镜片度数越大,两次成清晰像时光屏移过的距离越大,说明光线折射时偏折越多,也说明晶状体自身的`调节功能越差,视力越差。
(师:)非常好,我再简单介绍眼镜的度数计算方法 ( 度数=100/f )f是焦距,单位用米(m)。请同学算一算200度的眼镜的焦距:f=?(生齐答:0.5m)
(师:)这节课我们结合实验,研究了眼睛和眼镜的问题,大家学得很投入。我出几个思考题检查一下大家,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5活动4:教师出示课堂思考题;学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附后)
6、师生一起作课堂小结
7、学生活动5:放眼保健操乐曲,请同学边做操边回顾和思考本节知识。
8、课后作业:
1、 做书上的视觉暂留小制作:笼中鸟,比比谁做得好。
2、 谁不希望自己拥有一双明澈的眼睛?爱护眼睛,远离近视,是我们健康用眼
主题。请你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谈谈近视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预防近视?
3、 保护学生的视力,有些地方要求学生用的书籍、资料、练习本不再用白色纸张
而是用特定的淡黄色纸张,请你谈谈你的感觉,并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弄清其中的道理。
4、 人类有许多东西是仿照动植物的一些特性而制造出来的(即仿生学)。就是利用
眼睛的调焦特性,人们制造出调焦照相机和摄像机,请你查阅有关资料谈谈它们的优点。
附课堂练习:
(1)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 、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虚像 D、 倒立缩小的实像
(2)有两个同学都是近视眼,甲视力0.4,乙视力0.8,他们眼睛的晶状体有什么不同?他们要矫正视力,佩戴的近视眼镜有什么不同?眼睛度数谁高?度数高说明什么? 医学上可以采取激光的方法医治近视眼,你猜猜这种从物理的角度是做什么?
(3)f = 1m的近视眼镜,它的度数是多少?
【照相机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中班教案02-23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小班教案健康教案07-08
语言故事教案中班教案11-08
小班健康教案牙齿教案04-01
大班教案伞教案反思03-10
中班教案童谣小鹿飞飞教案06-10
中班音乐教案小兔乖乖教案06-17
大班美术教案机器人教案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