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5-22 09:31:1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科学活动教案集锦十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大胆猜测、动手操作,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

  2.养成仔细观察、乐于探究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前期开展过蚂蚁长什么样,怎么抓蚂蚁等有关活动。

  (2)和幼儿讨论过蚂蚁喜欢吃什么。

  2.物质准备:糖果、饼干、水果、饭米粒等。

  活动过程:

  1.回忆导入,猜测激趣。

  (1)师:这几天,我们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的小蚂蚁,谁来说说你在哪里发现了小蚂蚁?

  (2)师:上一次我们猜测了蚂蚁喜欢吃什么?你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2.寻找蚂蚁,动手验证。

  (1)师:那现在带上你们准备的食物去找找蚂蚁,把食物放在那观察能不能吸引小蚂蚁过来,还可以比一比哪种食物吸引的`蚂蚁多。

  (2)幼儿自由寻找蚂蚁并尝试用食物吸引蚂蚁。

  请幼儿把准备的食物尝试吸引蚂蚁,并观察蚂蚁。

  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要耐心等待一会。

  个别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3.师幼交流,拓展延伸。

  (1)师:谁成功吸引到小蚂蚁了,你用的什么食物?

  (2)师小结:小蚂蚁不怎么挑食,她喜欢吃的东西也比较多:肉、糖果、饼干、骨头和一些水果。他们最喜欢吃甜甜的东西了。

  (3)师: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延伸:蚂蚁用它的嘴咬着食物拖着走。你们下次可以再仔细观察一下,小蚂蚁和他的小伙伴是怎么搬运食物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喜欢与常见的树叶玩游戏,发现它们的特点。

  2、游戏中感知6以内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课件准备:柳树、梧桐、枫树、银杏、松树、鹅掌楸的树叶图片,1~6点卡,1~6数字卡片,6种动物图卡。

  2、纸面教具树叶图卡,1~6点卡,1~6数字卡片,6种动物图卡。

  3、经验准备:发动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不同种类的树叶,幼儿人手2~3种树叶,每种树叶6片。

  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树叶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的树叶。

  ——小动物到森林里玩,捡了一些好看的树叶,可它们不认识。

  ——小朋友来说说,这些树叶的形状像什么?

  ——你认识它是什么树的树叶吗?

  小结:枫树叶子像鸡爪,柳树叶子像眉毛,松树叶子像尖刺,银杏树叶像小扇,桐树叶像手掌,鹅掌楸叶像衣。

  出示相关动态图片,引导幼儿形成6以内的数字概念。

  1、教师出示每个小动物的.图片,再出示不同数量、不同品种的树叶,引导幼儿点数;

  ——每个小动物都捡了几片、什么叶子?

  2、教师再出示点卡和数字卡片,请个别幼儿匹配出相对应的点卡与数字卡。

  教师和幼儿玩“树叶商店”的买卖游戏,引导幼儿给自己收集来的树叶归类,进行点数。

  1、教师说出自己想买的树叶的名字和数量,鼓励幼儿拿出对应树叶;

  ——我想买4片银杏叶,你能帮我拿出来吗?

  2、熟悉玩法后,教师尝试不直接说出树叶名称,而是说树叶的主要特征,引导幼儿根据特征准确地找出树叶;

  ——我想买黄色的、像扇子一样的树叶,你能帮我拿吗?

  3、也可交换角色请幼儿来买。教师卖树叶时请幼儿检查卖得对不对。

  4、幼儿两两分组玩“买卖树叶”的游戏。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1、在角色游戏中开“树叶超市”:将树叶分别装在小盘子里,布置成超市。幼儿自由选择做营业员或顾客,进行“树叶超市”的角色游戏。“顾客”描述出树叶的特征与数量,“营业员”准确找出“顾客”需要的树叶。

  2、玩智力游戏:树叶躲猫猫。

  准备:幼儿常见的树叶若干,如银杏叶、柳叶、鹅掌楸叶、枫叶、梧桐叶等。

  玩法:

  1、教师出示树叶,请幼儿说说树叶的名称。

  2、教师当魔法师,幼儿闭上眼睛后,教师迅速拿掉(或者增加)一片树叶,然后请幼儿睁开眼睛看看,说出什么树叶不见了(或者增添了什么树叶);也可以将其中的两片树叶交换位置,请幼儿说出什么和什么换了位置。说对的幼儿当魔法师。

  提示:此游戏可提高幼儿的感知辨别力、记忆力,可根据幼儿的能力增加或减少树叶的类型。

  活动提示

  此活动列举的六种树叶,可根据当地的树叶资源进行品种上的替换。

  张贴图卡点数环节,可根据需要反复进行,给更多幼儿操作的机会。也可以为每个幼儿准备1~6的点卡与数字,看图卡在自己的桌子上匹配相应的点卡与数字,以便教师了解每名幼儿的学习情况。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科学活动:

  会翻跟斗的猴子

  活动目标:

  1、对科技小制作活动感兴趣,体验玩的乐趣。

  2、学习看图示制作会翻跟斗的机灵候,感知物体重心下移使物体下降的现象。

  3、能发现问题,学习比较分析及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制作图示、电池、斜坡、纸张、剪刀等。

  【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机灵候成品,激发幼儿对制作机灵候的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机灵候从斜坡上滚下的状态

  2、引导幼儿围绕"机灵候为什么会滚动"进行大胆猜想与观察探究。

  二、观察、探究制作材料及制作的步骤图示。

  1、拆分机灵候的成品,展示并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结构与局部的特征。

  2、提出问题:为什么药在机灵候肚子里放置电池?

  3、展示制作图示,引导幼儿逐图观察,理解图示。

  4、师幼互动话题:

  A、制作活动由几个步骤完成?你是怎么知道的?

  B、按步骤图示的顺序,我们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C、那个步骤图示你看不懂,需要同伴和老师帮助?

  5、提出制作要求:根据制作图示,有步骤地独立完成制作;制作完成后,是否成功应在斜坡上进行验证。

  三、幼儿分组制作,教师观察指导。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示,有步骤地操作材料。(在电池摆放位置、纸张重叠黏贴等环节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

  2、引导个别幼儿分析制作不成功的原因,对照图示,发现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鼓励幼儿多次尝试。

  四、游戏"比比谁的小猴滚得快",幼儿从中感受玩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科学区投放相关材料,引导幼儿继续制作翻跟斗的机灵候。

  活动反思:

  幼儿能说出小胶囊在斜面上翻跟头是因为钢珠在里面滚动的原因,并说出钢珠与两外两个材料的不同,活动很成功。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与同伴合作制作再生纸,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 利用再生纸进行自由创作,发展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再生纸、用再生纸制成的物品。

  2. 旧报纸、盆子、搅拌器、网架、毛巾。

  3. 干花、广告色。

  活动过程

  1. 请幼儿欣赏再生纸及利用再生纸制成的物品,强调再生纸是用废纸制作成的。

  2. 提议大家来制作再生纸,向幼儿介绍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幼儿分组制作再生纸,步骤如下:

  把旧报纸撕成碎片,浸在水中;

  把碎纸放进搅拌器打成纸浆,在这个过程中可加入干花或广告色,以增加香味和颜色;

  把纸浆倒在网架上,晾干;

  纸浆干透后,从网架上小心取下。

  3. 制作完成后,请幼儿摸一摸再生纸,说说有什么感觉,请各组介绍自己制作的再生纸,如什么颜色、有没有香味等。 4. 鼓励幼儿在再生纸上绘画或拼贴,进行不同的.创作。

  活动评价

  能与同伴合作制作再生纸。

  能利用再生纸进行创作。

  懂得珍惜用纸。

  活动建议

  《幼儿用书》第14-15 页提供了制作再生纸的过程,老师可以参考。或者用来在幼儿分组活动前,向幼儿介绍制作再生纸的步骤。

  活动反思

  结合本园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研究课题,我选择了《科学活动:有趣的再生纸》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学竞赛。科学教育活动,尤其是环保活动相对其他活动来说知识性较强,较枯燥乏味,有些内容离幼儿的生活还比较远,要上好很难。综观平时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由于其是形、声、色、知、情、意相统一的产物,并运用了声音、图片、文本等多种技术手段,更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认知对象,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着其他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将其应用到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中,对优化环保教育过程、提高环保教育的有效性能起很大的作用。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围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里穿过、漏下,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说我的发现

  1.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清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他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

  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

  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

  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前几天,我班的AA为小朋友带来了一罐泡泡水,当他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时,孩子们顿时沸腾起来了:他们有的拍泡泡,有的吹泡泡,有的追泡泡……第二天,更多的小朋友带来了泡泡水,他们和泡泡玩得很开心,“泡泡”成了孩子们谈论的热点。

  我想:既然幼儿如此喜欢新奇、好玩、会变的泡泡,何不借泡泡开展一次主题活动呢?

  探索问题的产生

  孩子的泡泡水很快就用完了,要想继续玩泡泡游戏,孩子必须拥有更多的泡泡水。用什么材料来制泡泡水呢?泡泡水如何制作?自制泡泡水便成了孩子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趣味探索的主题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孩子们玩泡泡的兴趣正浓,所以他们一定会想办法解决泡泡水的问题。泡泡水里蕴涵着一些科学问题,围绕自制泡泡水可以开展一次很好的科学探索活动。于是,我预设了下面的活动,想调动孩子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积极尝试,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展开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材料,大胆尝试制作泡泡水,体验探索的乐趣。

  2、愿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的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洗衣粉、吸管、带小孔的瓶子、一次性杯子等。

  活动过程:

  1、交流材料,回忆经验

  从孩子们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入题,询问小朋友还找到了哪些会变泡泡的东西,并请他们跟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带来的材料。

  2、分类介绍,丰富经验

  (1)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各自带来的材料,说说他是怎么知道这种材料可以制泡泡水的。

  (2)由于小朋友带的材料可能有重复,无需一一介绍,当介绍到某种较普遍的材料时(如沐浴露),可以问问还有谁也带了这种材料,带的是什么牌子的,等等。

  3、运用经验,积极探索

  (1)在探索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对材料作简单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做泡泡好吗?戚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杯子、盖子上带小孔的水瓶、吸管、泡泡圈,材料篮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材料,你们也可以选择。

  (2)孩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a、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

  b、及时根据孩子们的`探索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c、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泡泡,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d、发现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时,及时让其他幼儿分享这些信息。

  4、交流分享,体验快乐

  (1)当有的幼儿制作出泡泡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和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验。

  (2)和孩子们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

  活动设计评析:

  “泡泡从哪里来”的主题源于教师对幼儿游戏经验的关注,并在许多幼儿对此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转换成一个预设活动。教师依据小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但其认知活动明显受情绪支配以及对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难以理解的年龄特点,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以及与同伴和老师的初步交流。

  活动设计分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的逻辑程序考虑到了小班幼儿学习的心智特点。从引发幼儿回忆各自不同的游戏经验出发,唤起幼儿大脑皮层原有“暂时联系”通道的觉醒,激发每个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环节的分类介绍是建筑在幼儿零碎、泛化的对泡泡从哪里来的感知经验基础上的概括与提升。但是对于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小班幼儿来说,仅限于此还远远不够,所以,教学过程安排了尝试操作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尝试――发现――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失败――修正――成功的过程中,满足自主操作、试验的需要,满足表现的愿望和相互认同的心理需要,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喜欢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在《小动物是怎样过冬》主题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因此,生成了“有趣的动物尾巴”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形状及特殊功能

  2、培养幼儿观察及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动物尾巴的形状

  难点:掌握动物尾巴的特殊功能

  活动准备

  儿歌《郊游》、《动物找尾巴》、动画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多媒体课件《动物找尾巴》、自制动物尾巴和身体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幼儿随音乐《郊游》走进教室坐好。

  二、基本部分

  1、出示课件《动物找尾巴》,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尾巴的.形状猜出是哪种小动物。

  2、幼儿看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尾巴的形状,并试着说出其功能,之后教师给予指导。

  3、播放动画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4、教师提问: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了,为什么都不借给它呢?(引导幼儿说出尾巴的作用)

  5、那小朋友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有尾巴的啊?它们的尾巴又什么用呢?

  6、师:师总结常见动物尾巴功能。

  7、(幼儿随儿歌《比尾巴》走到教室后边),进行找尾巴的游戏。

  三、结束部分

  1、幼儿戴好动物头饰去找相应的动物尾巴,巩固对动物尾巴的认识。

  2、和老师一起进行游戏,提醒幼儿既要保护自己的尾巴,又不能被同伴抓走。

  价值分析:通过游戏进一步萌发幼儿探索动物奥秘的愿望。

  四、延伸部分:

  在活动区,引导幼儿按动物尾巴的长短、粗细、蓬松与光滑等不同给动物找尾巴。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特征,知道冰块是水变的,冰又能变成水。

  2、运用工具探索冰的融化,知道冰与水的区别。

  3、激发幼儿对冰块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小块冰,每人一块有小鸟的冰。

  2.几盆热水、抹布、小积木。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人手一块小冰,感知冰的特性

  师:有一群可爱的小鸟想找小朋友做游戏,可是天气太冷了它们被冻在了这个小房子里?

  1.请你来看一看,猜猜这个特别的小房子是用什么做的?它是什么样的?

  2.你还可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觉得它像什么?(启发幼儿说出冷冷的、冷冰冰的`、光滑的、硬硬的、没有颜色、透明的等等。)

  二、幼儿自选工具,分组探究,感知冰的变化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拯救小鸟吧!音乐结束不管你有没有成功,请你都回到前面来。

  组一:两盆热水和小杯子

  组二:5根毛巾

  组三:小锤子,积木若干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关注冰与水的关系。

  三、交流冰中取物的经验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拯救小鸟的?(敲碎、让它化掉、热水里、阳光下、毛巾捂一捂)

  师幼小结:冰是可以融化在水里的,融化之后就是水,它和水一样无色透明,但冰是固体,水是可以流动的液体。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了解筛子的作用,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筛子能分离大小不同混合物的原因。

  2、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3、乐于表达,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筛子、勺子、、筷子图片若干。

  2、分组操作材料:多种混合物、黄豆、赤豆、大米、、玉米粒、石子、盐、沙、玉米粉各一盘,纸盒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设置“小厨师学本领”情境,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混合物(大米和盐),提问:

  (1)、盆子里有什么?

  (2)、小厨师能有什么办法把两样东西分开?幼儿尝试用多种办法分离盆中的.混合物。

  2、教师出示筛子,提问:

  (1)、有哪位小厨师知道这是什么?

  (2)、如果把东西混在一起放在筛子里,会发生什么奇怪的事情呢?

  (二)、操作活动: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1)、小厨师任选几种东西混合后在用筛子分离。

  (2)、看看发生了什么奇怪的现象。

  2、幼儿自由操作交流,教师随机启发幼儿发现问题。

  (三)、讨论分析活动:

  边讲边图片演示:

  (1)、小厨师发现了什么?(黄豆、大米、赤豆、石子、玉米粒留在筛子里;盐、玉米粉、沙漏下去了。)

  (2)、为什么黄豆、大米、赤豆、石子、玉米粒留在筛子里,而盐、玉米粉、沙漏下去呢?

  启发幼儿发现比较:

  (1)比筛孔大的东西留在筛子里

  (2)比筛孔小的东西会漏下去

  小结:筛子神气的本领就是筛子上有许多小孔,它可以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又快又方便地把混在一起的东西分开。

  (四)、在生活中我们运用筛子的本领解决哪些困难?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使幼儿成为渴求了解世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的科学教育,就是要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舒的心理环境,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让幼儿在探究中惊异科学,在持久、深入地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所有的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为了让幼儿认识筛子,我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可供操作的实验材料,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进行直接的指导,而是强调幼儿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去发现、思考、解决各种问题。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纸的种类和特性,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风行天下。

  2、 通过分组活动、加深对纸的认识,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 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

  活动准备:

  1、 用多种纸制成的纸娃娃一个。

  2、 VCD、碟片《造纸的过程》

  3、 各种纸、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 简要了解纸的.制造过程,导入活动

  1, 出示数张纸,提问:这是什么?纸是用什么造出来的?怎么造的呢?你想不想知道?

  2, 放VCD,引导幼儿观察,通过提问,让幼儿了解纸用树皮、植物的根、茎、叶等加工成的。

  二、 认识纸的种类

  1、 出示纸娃娃,教师以纸娃娃的口吻说话:“小朋友好,我是一个特别的娃娃,请你猜一猜,我是用什么作成的?摸一摸我身体的各部分材料有什么不同?摸上去有什么感觉?找一找,你的盒子里有没有相同的材料,幼儿教案《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风行天下》。

  2、 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纸娃娃的各部分材料,启发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3、 幼儿讨论回答,师生小结,纸有多种多样的,它们颜色不同,厚薄不同,软硬不同。

  三、 通过实验,认识纸的特性

  1、 教师为幼儿提供材料

  2、 幼儿分组实验,并思考,你发现了纸可以怎么样?

  3、 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轻声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纸具有易燃、易撕、易湿、易皱、可折、卷、体轻等特点。

  四、 观察纸制品,了解纸的用途

  1、 出示图书、扇子、包装盒等纸制品,告诉幼儿纸可以做成许许多多的物品。

  2、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启发幼儿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纸做的?纸可以做什么?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

  五、 幼儿分组操作

  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类纸,提问:“你想用什么样的纸发明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处?请你做一做,说一说。”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19

科学活动教案03-22

【精】科学活动教案03-12

科学活动教案【热】03-12

科学活动教案【精】03-13

科学活动教案【热门】03-13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3-13

【荐】科学活动教案03-13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03-13

【热】科学活动教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