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雨带来的变化;认识生字,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学习第一段。
1、看图片复习学过的春天的词语。
2、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天的雨又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春雨)看图读课文第一段。认识“线”字。“线”是很细的,跟丝织品有关,所以是“绞丝旁”。
3、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线的线,还像什么呀?(牛毛、针尖……总之落到地上,是那么轻、那么轻……)
4、谁来读出春雨的“轻”、 “细”呢?(副板书:轻、细)
二、那春雨又是什么色彩的呢?(补充课题板书:的色彩)
1、(出示课文第二段,引读)“田野里,一群小鸟……”他们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呢?谁来读一读?读词识字“到底”的“底” 、“颜色”的“颜”。
2、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读词“问题”、“有趣”。
3、大家为了一件事情,都说出自己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句,我一句,都想说服别人,这就叫“争论”。他们是怎么争论的呢?请孩子们自己读3-5自然段,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交流识字方法)
三、学习3-5自然段。
1、自读,读准字音。
2、谁来帮小燕子说说它的想法?
(1)情境朗读,逐渐读准读通。
(2)小燕子的话有几句?分别讲了几层意思?(板书:绿 落 淋)
(3)师指着板书引读燕子的话。
3、麻雀是怎么争论的.,快读一读吧。
(1)它也说了几句呢?你从哪个词语看出它是在“争论”(“不对”)
(2)逐句朗读,板书:红 洒 滴
(3)分组比赛读,看谁“争论”得赢。
(4)体会用词。同样是雨往下落,你瞧,小作者分别用了“落、淋、洒、滴”四个不同的词语,它们都有三点水,请你们看看它们的“水”都在哪里呀?(引导学生发现特点,识记生字“淋、洒、滴”)
4、听了小燕子、麻雀的争论,小黄莺不服输了,快看它怎么说的吧。
(1)你从哪里看出小黄莺不服输?你该怎么读读这一句呢?
(2)然后它举例子了,举的什么呢?
(3)谁来帮老师把黑板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呢?(生说师写)
5、聪明的孩子,发现了吗?它们争论的话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结:它们争论的时候,都是先说自己的观点,再举例子来说明,而且都是两个例子,都有“也”字。还记得他们举的说明例子吗?一起填一填。(看幻灯片填空)
6、咱们来演一演,看谁“争论”得最像。(小组——上台戴上头饰)
7、猜一猜: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睁开眼睛去观察春雨吧!
用“春雨( )在( ),( )就( )了。”的句式说说自己眼中的春雨。
四、引读6自然段。
春雨沙沙沙,好像在说话:亲爱的小朋友们,我本身是无色、透明的,但能给大地带来万紫千红。因此,我也是多姿多彩的。
五、认读生字。
2春雨的色彩
小燕子(图片) 绿 落(草地) 淋(柳树)
争论 麻 雀(图片) 红 洒 (桃树) 滴(杜鹃)
小黄莺(图片) 黄 落(油菜花) 落 (蒲公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识字,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深化理解;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组词,比比看谁是“组词大王”。
3、读一读书上“读读说说”中的词语。
4、同桌抽认生字条里的生字。
二、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练习表演。
2、男女同学和教师一起分角色表演。
三、表演唱歌曲《小雨沙沙》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学生观察后,自由说应该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学生示范写,评议。
2、展示学生作品,点评。
五、自选作业超市,展现春雨的色彩。
1、画一画;2、唱一唱;3、演一演;4、背一背,描写春雨的诗歌,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这课文围绕单元主题“植物”,向学生介绍了昙花是一种常在夜晚开花的珍贵奇特的花,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认识昙花,理解成语“昙花一现”的意思,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读有所感,学有所得。以一带多,拓展阅读,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昙花的样子和特点,从小培养学生喜欢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文中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昙花一现”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昙花一现”这一成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课件:各种各样的昙花)屏幕上的`花很美,但这种花可是轻易看不到的,知道这是什么花吗?有个成语叫昙花一现,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去看看昙花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
(导入设计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见到昙花,具体、真切地体会到昙花的美,进而产生了解昙花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熟读展示。指名读课文,读后简单概括课文内容。(板书:夜间开花花期短四五个小时昙花一现)
(本课文幅短,句子简练,学生很容易读的熟练,所以直接让学生展示读文,没有难度,符合学习规律。)
三、精读探究
1.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学习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确定学习目标。
(1)昙花为什么和别的花不一样,只在夜间开放呢?
(2)开放的昙花有什么特点?昙花的美丽,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昙花一现”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例说明身边昙花一现的事例吗?
2.分组汇报。
(让学生自主提问,合作释疑,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进一步感受阅读的快乐。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已经心里有数了,经过讨论,其他没想到这些问题的学生也可以对有更深刻的认识。上面问题中学生没提出来的问题,由教师以疑问的形式提出来,集体思考解答。)
四、检查识字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不会的字看看课文中的带有这个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五、拓展延伸
1.你还了解哪些花的知识?课后通过查阅书籍、上多了解一些。
2.指导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中的课文。
(1)读《奇妙的植物》。
①自由读文。
②同桌说一说你喜欢的一种植物。
③读读你最喜欢的一节。
(2)读一读《美丽的荷叶》。
①自由读文,说出植物叶子的特点。
②同桌互读课文。
(3)课外阅读《诗二首》。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再由课内引向课外,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开扩学生的视野。)
板书设计
昙花
夜间开花
花期短昙花一现
(黑龙江省萝北县第一小学张丽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P80-82
学习目标:
1、 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 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 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 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5、 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1、综合性学习指导。
第一次指导: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音乐戏曲、古代名人、古代建筑、书法绘画、民族风情、神话传说、民间工艺、传统文化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以及时间安排,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第二次指导:分组进行指导,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有的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指导挑选;怎样把搜集到的内容分门别类;用什么形式体现,如用卡片、图表。
第三次指导:提醒学生对自己前一段的活动做一下小结,并为交流展示做准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
2、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二课时 (口语交际 展示台)
一、赛前总动员
(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擂台赛。)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画面来感受感受吧www.jiaoanba.com!
(课件进入主页面,任意点击“编织、脸谱、剪纸、泥人、篆刻、端午节、元宵节”等选择欣赏,课件将自动播放,结束时点击“返回”键回到主页面。)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大家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搜集了许多资料。这两节课我们要举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擂台赛。请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向大家作个汇报。
(点击“比赛规则”和“评奖方法”,课件出示:
①“擂台赛规则”:
a.每小组选一名 “代言人”,“代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b.“代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评委”们的提问。
②“评奖办法”:
“评委”根据发言情况以及搜集资料的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选。
③“评委成员”:全班同学。)
二、赛前准备
1、 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整理整理,再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
2、 组内评选:推出“代言人”。
3、 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三、擂台大赛
1、 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2、 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评委”可以提问。
3、 每位“评委”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四、评选颁奖。
1、所有“评委”根据发言情况以及搜集资料的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选。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是有备而来呀,这场擂台赛到底谁胜谁负,哪个小组的活动又开展得最好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吧!
2、为获奖小组颁奖。
五、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能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体会瑞恩的梦想是怎么变成现实的,感受瑞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理解梦想
(一) 板书“梦想”。什么是梦想。
1.教师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源于梦想。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 的实现作出努力。
2.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二) 激情入文
教师: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
二、感知梦想
(一)请走进课文,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并读一读。
(二)说话练习,整体感知
1.出示文中重点词:非洲 水井 额外 水泵 钻井机 瑞恩的井
攒钱 募捐 流泪 放弃 簇拥 辛辛苦苦
指名读词、纠音 齐读!
⑴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⑵指名学生说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⑶出示文字资料:非洲缺水资料
⑷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三)学习3~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实现这个梦想具体分几个步骤?
2.学生自学。
3.反馈:(“梦想”怎样实现的)
(1)筹集70块钱(板书)
瑞恩为攒够这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a.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朗读。
b.感受70元的来之不易
(2)筹集20xx块钱(板书)
当他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而挖一口井需要2000元时,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就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他的执着感动了好心人。妈妈的一位朋友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刊登在当地的报纸上。短短2个月,就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3)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板书)
同年9月,当他听工程师说人工凿井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20个人干10天才可以完成时,他——读: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一个梦想看是简单,其实要耗费多少心血啊!从70元钱的一个水泵到2000元“洁净的水”募捐项目到再增加钻井机。这对一位六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假使仅仅靠瑞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除了瑞恩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外,还靠什么使瑞恩的梦想成真?
4.回顾梦想实现的经过
四、设身处地,升华题义
1.瑞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和父母一起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村里的5000个孩子一起出来欢迎他。人们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感激的.泪水。
2.齐读句子,出示
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有谁会不在此时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
3.感受: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1)读14 ~17自然段,找出具体的事例。
(2)学生交流。
4.写话练习
出示:假如你现在就是5000名的非洲孩子之一,你会对瑞恩说什么?
五、课堂小练笔。
如果瑞恩被推选为“感动世界”十大人物,向全世界征集颁奖词时,要求你为瑞恩写颁奖词,你该怎样去写?现在就让你心中涌动着的敬意和感动喷薄而出吧!练笔—交流!
六、总结课文,升华认识
师总结:梦想,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更是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与其说是瑞恩筹钱挖井,还不如说是瑞恩在凝聚加非人民的心。这正是梦想的力量!
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心有多宽,天空就有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精彩!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同学们,为实现我们的梦想而努力吧!
七、作业(伴随着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1.摘录瑞恩说的话。
2.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17梦想的力量
筹集70元
为非洲的孩子挖井 筹集2000元
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认识课文中的二会字,会写四会字以及理解部分重要的四字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欣赏《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
师述:这套邮票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为了缅怀他卓越的艺术成就,邮电部发行了这套邮票。
2、课件出示句子“茫茫青史,为了爱国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师述:梅兰芳不仅技艺精湛,更有高尚的情操。著名画家丰子恺就曾经这样评价过他——(出示句子)
(1)指名读。
(2)齐读。
3、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中有哪些事例可以看出他“为了爱国摔破饭碗”?
(拒绝播音 拒绝演出 )
4、揭示本节课学习任务:继续学习5—13自然段,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二、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一)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自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5—13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梅兰芳“为了爱国摔破饭碗”的事例。
(3)、从讲述事例的自然段中找出体现爱国情怀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4)、有感情读读找出来的句子。
2、学生根据要求勾画圈点,加深自己的感悟。
(二)汇报交流。
1、指名汇报:从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2、结合具体的句子,谈理解,带着体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A、学习梅兰芳在“避港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提问: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梅兰芳选择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哪些词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2、 梅兰芳原本可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课件出示句子“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唾手可得。”)
(1)、理解“唾手可得”。
(2)、想象:“奢华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3)、体会日本侵略者“粉饰”的是什么?
3、师生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合作读句子。
(小结:对比写法更显强烈的爱国情怀)
4、理解句子: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课件出示)
a、体会出梅兰芳爱戏曲艺术,更爱中华民族,更爱自己的祖国,他视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以上目标的达成,要依靠学生的朗读实践,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语文教案 篇7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⑵ 了解“之”“于”的用法,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⑵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简洁、洗炼、精当的语言。
⑷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1、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解决生字词。
3、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补充课文注释:
隶:属于。
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自:自己。
为:动词,题上。
自:从。
是:这。
就:完成。
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有的人。
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
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比……好,优秀。
卒:最终。
且:况且。
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⑶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⑷ 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3、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4、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哀怜,形容词作动词。
5、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5、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⑴ 第一部分(1~2):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② 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③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④ 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⑤ 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⑵ 第二部分(3):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①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②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④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6、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7、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
⑴ 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⑵ 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⑶ 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8、拓展阅读:
⑴ 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⑵ 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四、小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1、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⑴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⑵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2.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
3.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开天辟地( )女娲( )掺水( )塑造( )莽莽榛榛( )( )澄澈( )( )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二、理解探究:
本文处处洋溢着因人类诞生而产生的喜悦感,请对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
(1)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三、合作释疑: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写法的?
四、课内精读:
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②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③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④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⑤想着,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⑥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⑦“妈妈!”
⑧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⑨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⑩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1.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
神通广大:
兴高采烈:
2.文中画曲线处运用的描写方法是:a.,b.______________。
3.女娲为什么就想到了造人?
4.她是如何造人的?
5.女娲捏的人有什么特征?
6.科技发展的今天,你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与同学们讨论讨论。
五、拓展延伸:大鱼和小鱼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付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的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8分)
1、这是一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展开情节内容的。
2、结合生活实际,文中的“钓钩”可理解为。
3、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的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
4、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哪句?
理解探究:
(1)从女娲的心理、神态两方面写其喜悦。
(2)通过景物描写衬托母亲的辛苦。
合作释疑:
女娲造人的情节是想象的,由于当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问题。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
课内精读
1.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极大。兴高采烈:形容人的兴致高,情绪饱满。
2.a.心理b.动作
3.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些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4.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
5.能说会走。
6.略
拓展延伸:
1、对话描写或语言描写
2、致命的陷阱或骗局
3、最安全的绝对
4、“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或者“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跳水》教案12-10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语文《柳树》教案11-19
《语文园地二》教案09-09
小学语文教案11-07
初中语文经典的教案12-29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范文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