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3 16:54:26 教案 我要投稿

[荐]中班科学教案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荐]中班科学教案7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幼儿很爱美,尤其对镜子比较感兴趣。我想要是能让幼儿将镜子中的事物可能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那有多好啊,加上孩子之前有对称的经验,所以我想在此基础上能否有一点提高。我想到现在正好也是春暖花开,请家长带幼儿去小河边看看倒影是什么样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倒影画的基础上学习表现垂直对称的倒影,进一步感受对称。

  2.巩固运用点彩的方法表现模糊的倒影。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学习过儿歌插秧、家长已带领孩子观察过小河、池塘中的倒影。(这个前期经验为之后的绘画有了一个推进作用)

  2.物质准备:倒影画、投影仪、ppt和小镜子若干、人手一份绘画材料。

  活动过程:

  一、欣赏倒影画的基础上学习表现垂直对称的倒影,进一步感受对称。

  1、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见过倒影。

  2、教师出示倒影画,请幼儿观察。

  3、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水中的倒影和岸上的图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幼儿观察后回答:水中的倒影。颜色一样、图案一样、能重合,我们说他们是对称的图案。

  5、我们小朋友都画过对称的图,可是倒影它和我们平时画的不一样,他是倒过来画的?你觉得应该怎么画。

  6、出示一幅只有岸上图案的图,请几个幼儿尝试着来画一画。(幼儿师范这个环节是很有必要的,光光老师说,然而没有实质性的操作,幼儿可能也不是很明白)。

  7、分散幼儿,尝试运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对称。

  8、集中幼儿介绍自己的绘画倒影的方法

  (1)我是直接倒着画的`。

  (2)把纸转过来画就行了。

  (3)我是对折描着画的。

  9、教师肯定幼儿多种绘画方法。

  二、引导幼儿巩固运用点彩的方法表现模糊的倒影。

  1、在画倒影的时候看看老师还用了什么方法?(点彩)

  2、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3、因为水中的倒影比较模糊,等会你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画。

  三、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交代要求

  (1)画的时候要注意看清图案的位置,遇到不会画可以试试小镜子观察画面。(用小镜子比一比能够知道大概在哪个地方绘画)。

  (2)岸上的景色尽量丰富些,不要雷同,尽量和同伴不一样。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四月的春季气候温润,阴雨天过后,自然角里多了几只蜗牛。"哇,蜗牛"好玩死了!""那个那么大,这个只有这么一点点小!""它缩进去了。""它的触角也缩进去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蜗牛的出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只要在户外发现一只蜗牛,他们就会围在一起看,并指指画画地说着关于蜗牛的事情。有的幼儿回家之后,还会从父母那里了解一些关于蜗牛的知识,来分享给大家。顺着孩子们的兴趣与探究欲望,我紧紧抓住身边的资源,开展了本次科学活动。幼儿科学活动不仅仅是科学经验的获得途径,更可以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操作、发现来探究、关注自然,萌发好奇心,对科学探索产生兴趣,并积累一定的科学经验和研究方法。因此本次系列活动特别注重幼儿的亲自操作、自我发现和及时的总结与讨论,旨在让幼儿在探究和总结中感受发现的乐趣,并学会从总结和讨论中不断发展。

  二、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蜗牛的'身体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地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并乐意与同伴分享。

  三、活动准备:

  1.蜗牛、玻璃片、放大镜、青菜人手一份。

  2.有关蜗牛的图片、视频。

  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

  4.课前让家长带孩子寻找蜗牛并带到幼儿园;

  四、活动过程:

  1. 分享交流寻找蜗牛的经验。

  提问:你在哪里找到了蜗牛?

  教师小结:菜叶上、石头缝里、泥土里、枯叶堆里都能找到蜗牛,原来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在那里总能发现蜗牛。

  2.结合自身经验说说对蜗牛的认识。

  出示大记录纸

  提问:你知道关于蜗牛的哪些知识?

  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简笔画记录

  教师小结:蜗牛有两对触角、柔软的身体上背着一只漂亮的壳······

  3.通过讨论、交流、探索进一步认识蜗牛。

  ·讨论:你还想知道有关蜗牛的哪些知识?

  教师介绍实验工具

  ·幼儿分组观察蜗牛,能轻声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集体交流分享,鼓励幼儿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你找到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你发现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 它的嘴巴在哪里?

  结合课件验证蜗牛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结(根据幼儿观察后的回答):蜗牛有两对伸缩自如的触角,长的那对触角上有眼睛,短的触角是用来找食物的,每只蜗牛贝壳上的花纹都不一样,蜗牛爬过后会留下一条粘液可以使蜗牛足部保持湿润,以免在爬行时把“脚”磨坏。

  4.PPT欣赏蜗牛图片,丰富相关知识

  ·蜗牛是世界上爬行最慢的动物,也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原来蜗牛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等。

  5.延伸活动

  设问:是不是蜗牛,吃进去红我的食物拉出来的是红色的便便。

  教师在自然角里为你们提供草莓、青菜、萝卜喂蜗牛,看看蜗牛喜欢吃什么?吃进去的食物拉出来的便便是什么颜色?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流动的力量。

  2、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

  3、能积极动手,体验探索小火箭飞上天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自制饮料瓶“小火箭”人手一个。

  (2)大火箭1个。

  (3)课件。

  2、经验准备:

  (1)幼儿对空气已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2)课前幼儿已对火箭发射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1、(出示慢羊羊)以动画人物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今天来一位客人,咦!慢羊羊今天怎么啦?

  2、幼儿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提供可乐瓶及纸制圆锥体(其中有瓶盖的瓶子5只),让幼儿自由尝试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教师提醒幼儿发射器放在地上不动,让火箭飞上天

  (2)个别幼儿演示小火箭上天的各种方法。

  我们一起来用这个方法试一试。

  幼儿验证性实验。(同时用双手重重地拍打可乐瓶两侧,小火箭就会飞上天。)

  3、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他的小火箭怎么用这个方法不能飞上天啊?引导幼儿观看瓶子后发现盖了瓶盖。

  (2)小结:(演示课件,讲解原因)同时用双手重重地拍打可乐瓶两侧,瓶子里的空气就会从瓶口冲出来,小火箭就飞上了天。

  4、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

  (1)竞赛游戏:火箭发射

  要求幼儿两两结对,比比谁的小火箭飞得高。

  个别提问:为什么你的小火箭飞得高,他的小火箭飞得低呢?

  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小结:拍打瓶子用力越大,使瓶子里流出的空气速度越快,力量也大,小火箭就会飞得越高。

  5、小结:

  今天,我们帮慢羊羊找到了火箭上天的好办法,还找到了让小火箭飞得更高的方法,我们真了不起。你们看!(出示大瓶火箭)慢羊羊又发明了大火箭,那么是小火箭飞得高,还是大火箭飞得更高呢?来,我们带着它们回到教室里再去试一试,比一比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习用沙、石来表现各种造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知道准备:

  1、平时散步、参观、春游及秋游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用沙、石做的`各种建筑,看石人、石马、石子路,看工人用水泥、沙子造房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2、游戏中让幼儿玩沙,科学桌上放置幼儿捡的各种石头。

  物质准备:每人一块石头,每组一个盆,放上水,供给幼儿的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黄沙(粗的和细的),玩沙工具若干,有关石头建筑的图片,沙盘两个(分别装干沙和湿沙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和一盘沙,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教师引导进行探索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初步概念。

  1、探索活动:沙、石的由来。

  ⑴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是先有石,还是先有沙?”

  ⑵做沙、石的实验。

  将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用吹风机吹,观察其变化。

  教师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而在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大石头可在变成小石头,小石头可变成粗沙。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⑶让幼儿再次做上述沙、石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2、探索活动:认识石头。

  ⑴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⑵启发提问:

  ① 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② 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③ 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④ 把石头放在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

  ⑶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形成认识:

  “你听了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你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教师小结石头的特征。

  ⑷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看),还可用来做工艺品。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3、探索活动;认识沙。

  ⑴请幼儿到大沙盘了玩沙。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它与石头有什么不同?

  ⑵让幼儿玩干沙和湿沙。

  教师提问: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干沙捏不拢)

  ⑶给幼儿看各种不同的沙子。

  让幼儿触摸粗沙、细沙,问他们有什么不同感觉。

  ⑷讨论:

  ①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沙子?(土地上、海边、电视上的大沙漠里……)

  ② 沙子有什么用?能为人们做些什么?(造房子、给小朋友玩建筑游戏……)

  幼儿创造性活动请幼儿集体用沙子和石头来建筑美丽的公园(分成小组进行)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小朋友喜欢和小动物一起玩。所以,设计这堂课时,我从幼儿已有的知识出发,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的习惯,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嘴巴特征的欲望。同时,把爱护动物的情感贯穿于活动中,让幼儿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也得到熏陶。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认识小动物的嘴巴,简单了解其不同特征。

  2、针对幼儿对动物的喜爱,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知识的欲望。

  3、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嘴巴的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

  活动准备

  1、让幼儿回家观察鸡、鸭、猫、兔,并记住这些动物嘴巴的'特征。

  2、老师准备鸡、鸭、猫、兔的图片和它们嘴巴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我采有游戏的方式欢迎四位小客(鸡、鸭、猫、兔)的到来,激发幼儿兴趣,导入教学活动。

  2、逐一出示图片,以提问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小动物。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这些动物都没有嘴巴。然后老师引导幼儿帮它们找嘴巴。

  4、逐一出示动物嘴巴图片让幼儿进行观察,说说这些嘴巴的形状。再让幼儿说说这些嘴巴各是什么动物的嘴巴。

  5、引导幼儿给小动物找相应的嘴巴,并贴上去。同时告诉幼儿,我们要爱护小动物。

  6、在老师的示范下,根据动物嘴巴的形状编儿歌——《嘴巴歌》 。

  老师编儿歌:小鸭小鸭嘴巴扁,嘎嘎嘎嘎嘎嘎嘎。老师再鼓励幼儿给小鸡、小猫、小兔仿编儿歌,如:小鸡小鸡嘴巴尖,叽叽叽叽叽叽叽;小猫小猫嘴巴长,喵喵喵喵喵喵喵;小兔小兔三瓣嘴,蹦蹦跳跳蹦蹦跳。

  二、活动结束

  老师和幼儿一起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走出教室,结束本次活动。

  三、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后观察其它小动物的嘴巴是什么样子的。

  教学反思

  《动物的嘴巴》是针对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游戏让幼儿主动参与了解一些小动物嘴巴特征,从而萌发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小动物的家的情感.因此,针对这一活动意图,我充当好活动的引导者,让幼儿轻松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小动物是幼儿很感兴趣的,他们也是满怀新奇。整个活动,幼儿始终处于轻松、愉快、自然的活动氛围中,特别是游戏活动将幼儿所观察到的动物的特征说出来,增加了幼儿的活动兴趣,有利于增进幼儿热爱动物的情感,寓教于乐,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取得了好的活动效果。

  因为本次活动内容,是幼儿身边的、熟悉的、比较喜爱的内容。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比较高,小朋友们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发言,抢着说老师出示的图片是什么动物,抢着给动物找嘴巴,抢着上台给动物贴嘴巴。编儿歌时,小朋友们积极动脑筋,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老师的示范,仿编儿歌。

  在活动中,个别幼儿对老师的指令理解不清楚时,我亲自到其身边进行解释和引导,对个别不能达到要求的幼儿降低对其的要求。大部分幼儿都能配合老师的指令进行活动。因此,活动也得以顺利开展、完成。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还培养了小朋友们爱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动物的嘴巴》是一堂科学性很强的课。不仅让幼儿了解了动物的生活场所,并从中了解动物嘴巴的特征,让幼儿了解了动物世界的神奇,并能感知动物的多样性。虽然我能把课完整的上下来,但仍有不足的之处:太急于将答案告诉小朋友了,而更应该让幼儿从中发现。在以后的巩固教学中我可以找出更多的图片,引导幼儿学习发现。另外,我觉得,这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还差了一点,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幼儿的组织、引导,让幼儿举手、有序发言。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竹签架起橡皮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解决问题。

  3.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学具:记录纸、笔、竹签、橡皮泥、玻璃球、一次性筷子、毛根(每人一份)。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PPT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步尝试

  1.出示两种材料,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尝试用竹签把橡皮泥撑起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竹签,橡皮泥)我们要用这两样材料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想不想玩?

  提问:看看谁能用竹签稳稳地把橡皮泥撑在桌上,想不想挑战一下?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在音乐声中操作)。

  提问: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竹签把橡皮泥撑起来了?

  请幼儿示范,教师边指导边总结方法:上面靠靠紧,下面往不同的方向分开。

  这个小朋友他是用了四根竹签成功了(教师记录在白纸上),有没有和他一样用了四根竹签成功的小朋友?有没有用不同数量的竹签的?(请另一个幼儿示范怎么做的,教师边指导边总结方法:上面靠靠紧,下面往不同的方向分开。)这个小朋友用的是五根竹签,他也成功了(教师记录结果)……今天有的小朋友用的是四根竹签,有的小朋友用的是五根竹签……都将橡皮泥稳稳地撑了起来,你们真棒,给自己鼓鼓掌!

  二、记录发现,再次尝试

  1.幼儿猜想,最少用几根竹签能将橡皮泥撑起来。

  那能不能用更少的竹签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呢?(能)你觉得最少能用几根竹签将橡皮泥撑起来呢?(幼儿猜想)

  那你们想不想接受新的挑战?不要忘记,要想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有秘诀的,什么秘诀啊?(上面要靠靠紧,下面要向不同的方向分分开)好,等会请小朋友去试一试用最少的竹签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并把你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你最少用了几根竹签,在表格上记录下来,并把你的记录结果贴到黑板上。我们来比比谁用的最少。请你们再去试试吧!(幼儿探索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竹签撑起橡皮泥。实践证明一根、两根竹签不能撑起橡皮泥。

  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竹签?(幼儿介绍,教师指导,并将正确的结果记录下来)

  3.观察记录表,比一比,谁用的竹签少。

  我们来看看记录表,现在最少只要用几根竹签就能把橡皮泥撑起来?(3根),到底3根竹签是不是能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也请你去试试看。

  4.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指导,探索用三根竹签撑起橡皮泥。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个别指导)

  你们都成功了吗?原来用三根竹签就能把橡皮泥支撑起来了呢!

  那两根竹签能撑起橡皮泥吗?不能,因为两根不稳,那一根呢?一根也更撑不稳了。

  三、联系生活,传递新知,介绍各种“三脚架”。

  1.教师总结:我们发现用三根竹签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将橡皮泥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许多有用的架子,这种架子叫三脚架。小朋友一起来说一遍“三脚架”。

  2.幼儿一起欣赏有关三脚架的PPT。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三脚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看,这个相机架就是一个三脚架,有了它,照相机就可以稳稳地架在上面,不再用手拿着了……”

  小结:这种三脚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四、发现方法,生活应用

  1.出示弹珠,制作三脚架。

  现在我的手里有一颗很光滑的弹珠,三根一次性筷子、和一根毛根,谁能用筷子和毛根做一个三脚架,将弹珠稳稳地撑起来呢?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经验。

  教师总结:原来制作三脚架的时候要相互并并拢,绑的位置也很重要。

  五、经验迁移

  1.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三脚架?有什么用?”

  2.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

  今天回到家,请你也去找一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明天和小朋友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本活动分四个环节展开,首先以“高人和矮人”的趣味游戏来带动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及注意力。第二以与同伴比高矮的方式,初步让孩子区别物体的高矮,感受高矮的相对性。第三在同伴比较的基础上增加物体,引导幼儿按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的顺序,给5个以内的物体进行正逆排序。从中采用道具布帘为了增强幼儿对物体的兴趣及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及观察能力。第四环节以练习巩固为主,利用习题引导孩子进一步了解高矮的排列。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高和低”这两个词很熟悉,可他们对“矮”这个词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借助活动让孩子知道矮就是低的意思。本活动以游戏为主体,引导孩子了解高矮之间的`排序,适合中班年龄的孩子。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区别物体的高矮,感受高矮的相对性。难点一是引导幼儿按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的顺序,给5个以内的物体进行正逆排序。二是利用习题引导幼儿进一步区别高矮,体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区别物体的高矮,感受高矮的相对性。

  2.按从矮到高或从高到矮的顺序,给5个以内的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页《排排队》。红色、蓝色水彩笔各一。自制1~5的数字卡片一套。长条形布帘(宽约3米,高90厘米)。

  2.经验准备:对1~5的数字有所了解。

  活动过程

  (一)游戏“高人和矮人”。

  1.教师念一个简短的故事《高朋友和矮朋友》,引导幼儿的兴趣。

  2.教师说“高人”,幼儿做踮脚走的动作。

  3.教师说“矮人”,幼儿做下蹲走的动作。

  (二)与同伴比高矮。

  1.请大家比较A、B两位幼儿的高矮,并用语言正确表述:A比B高,B比A矮。

  2.再增加1位幼儿,请大家比较3位幼儿的高矮,引导幼儿发现:A比B高,又比C矮。

  3.再增加2位幼儿,请大家比较5位幼儿的高矮。引导幼儿用“每次选出最高的”或“选出最高和最矮”的方法进行排列。

  4.按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顺序给5位幼儿排队,分别标上1~5的数字卡片。

  (三)高矮大变身。

  1.下面我要变个魔术,把最矮的小朋友变成最高的,请大家先闭上眼睛,我数到“三”再睁开。

  2.请两名幼儿拉好长条形布帘,5位幼儿站在布帘后面,布帘要遮住幼儿的脚和身体,只露出头部。

  3.老师走到布帘后面,示意最矮的幼儿站在椅子上。现在谁最高?谁最矮?4.××真的比其他小朋友高吗?是用什么办法变高的?

  5.引导幼儿寻找周围可以让自己变高的材料,尝试让5位幼儿中的一位变高,进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四)高矮排排队。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页《排排队》。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在每组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东西,分别用红笔和蓝笔圈出来,并按照左边的示意图在括号里用1~5个圆点表示从矮到高的顺序。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需要帮助的幼儿,如引导幼儿注意看左边的示意图。

  3.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操作的结果。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2-0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2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2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3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1

中班科学教案01-15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科学教案[实用]07-22

【必备】中班科学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