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经典)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
泥螺在不同烧制方法上呈现出的泥螺肉大小、色泽、口味上的变化,泥螺壳的变化,这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幼儿的兴趣点,它将成为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由于泥螺在海泥、水、盐这三种不同的材料了就会有不同的变化泥螺里加了水,它就能变胖了,加了盐的泥螺会缩小。同时加了水和盐的泥螺也会缩小,让幼儿探索泥螺的特性。
【活动目标】
1、观察泥螺的外形特征,知道泥螺有多种烹饪方法。
2、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泥螺在各种材料中的不同变化,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探索鲜泥螺、腌制泥螺的外形和口感的不同。
【活动准备】
新鲜的泥螺、腌制的泥螺、盐、海泥、水、记录表、熟泥螺、盐水。
【活动过程】
一、泥螺的'外观。
1、看泥螺的生长视频。
2、刚才我们在视频里看到的是什么?
3、请幼儿说说泥螺的外观形状。
小结:泥螺驮着淡灰色的圆壳,伸出肥胖的大舌头,吐着白沫,在沙地上懒洋洋地蠕动着。它们的食物是海水和沙。爬累了,它们就把舌头缩进壳里,躺在沙滩上无忧无虑地“睡大觉”。
二、泥螺的变化。
1、刚才我们看来视频泥螺是生活在什么地方的?
2、泥螺在沙地里是懒洋洋地蠕动,那它在别的地方是怎样动的呢?
3、交代规则:老师在后面的桌上放了新鲜的泥螺、海泥土、水、盐、记录表、盐水。请你们在记录表里记录下泥螺的不同变化。
4、幼儿操作将泥螺在海泥土里、水里、盐里、盐水里的变化。
5、验证。
(1)请幼儿将记录表分类贴在展示板上说一说泥螺在海泥土里的变化。
(2)说说泥螺在水里的变化。
(3)说说泥螺在盐里的变化。
(4)说说泥螺在盐水里的变化。
小结:泥螺在海泥土里会慢慢地蠕动,在水里会慢慢长大,在盐里会慢慢变小,在盐水里也会变小。
三、探索鲜泥螺于腌泥螺的不同。
1、你吃过泥螺吗?你吃过的泥螺可以怎么烹饪的?
小结:泥螺可以放汤吃、红烧吃,蒸着吃,腌着吃。
2、活泥螺在海泥土里、水里、盐里、盐水里有不同的变化,煮熟以后的泥螺也有很多种变化。
3、出示鲜泥螺与腌泥螺。
4、请幼儿看一看说说发现了什么?
5、摸一摸鲜泥螺与腌泥螺有什么不同?
6、尝一尝熟的鲜泥螺与腌泥螺的口感有什么不同?
小结:鲜泥螺的肉比较大、吃起来软软的、鲜鲜的、壳一碰就碎。咸泥螺肉变小、变咸、变硬了、泥螺壳也发生了变化。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
2、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玩具汽车、塑料玩具、牙签、圆纸片、风车、线圈、棍子、卷笔刀、各种瓶盖、钟表、纸杯、雨伞等
2、录音机、DVD、电视、电脑
3、榨汁机、瓶水
活动过程: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二)、让幼儿参观“转转转”展览会,(准备:伞、钟、自行车、纸杯、风车、硬纸片、牙签等),幼儿通过操作、探索,直接感性地获得经验。但是在操作前我提了几个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培养幼儿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的习惯。我设计的题问是:(1)哪些东西能够转动?(2)它们又是怎样转动的`?
1、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
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中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提问:
1、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转动?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2、转动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四)、运用转动的原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出示榨汁机,并进行演示,让幼儿品尝果汁。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喜爱大自然,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科学认知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认识各种种子,实地观察体验,事先收集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苍耳,蒲公英,莲蓬,水盆,放大镜
3、课件准备
【活动过程】
1 、儿歌导入,激发兴趣活动开始,以《蒲公英》这首儿歌导入,歌词和优美的背景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声像结合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活动。教师引导,小朋友们,请你轻轻地拿起桌上的蒲公英,仔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蒲公英吧。
2、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①外形:观察蒲公英的外形,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让幼儿对蒲公英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风力与远近:做实验,请一部分小朋友静静地拿好蒲公英,另一部分小朋友充当风的角色,分两次吹动蒲公英,第一次吹的时候,用力小一点,第二次吹的时候,用力使劲大一点,让幼儿观察蒲公英两次飘落的位置,在远近上的差别。
教师在充分引导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风越小,种子飞的越近。风越大,种子飞的越远。幼儿在实验中,形象的感知了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并且传播的远近与风力有关。
③种子特点:取一粒种子观察,根据幼儿对种子已有的认识合作讨论:蒲公英的种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他可以随风飘扬?比较交流,最后教师启迪,帮助幼儿联想种子靠风传播需要的条件。
3、苍耳的传播方式
①苍耳的形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幼儿分发一些苍耳种子实物,让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去感知苍耳,教师提问,当你摸苍耳时有什么感觉?让幼儿大胆发言,对触觉有一定感知。
②苍耳的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苍耳。放大镜里苍耳的刺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主动交流,对苍耳的形态能做总结性的描述。请小朋友利用刚才幼儿观察苍耳的相关经验。
讨论为什么苍耳能紧紧抓住动物的毛:苍耳的刺像弯弯的小钩子一样紧紧抓在动物的毛上。以此为基础,思维拓展,种子依靠动物传播需要的条件。
4、莲子的传播方式
①漂浮的莲蓬:教师设疑:你见过莲蓬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小朋友动手,将莲蓬放到水盆里,进行观察和操作,教师设置障碍:你能让莲蓬沉到水底吗?在试验中得出结论:莲蓬是漂浮在水中的。
②莲子的传播:教师与幼儿一同想象莲子在水中漂啊漂,漂到到哪里就在那里安家。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交流。最后启发幼儿思索:还有哪些生长在水中或水边,植物的种子靠水传播。可以出示课件,也可以根据幼儿经验帮助幼儿提取知识。
5、经验升华《蒲公英的种子》这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易懂,语言凝练,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关于种子传播途径的知识,而且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反思:
大班幼儿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了,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而且大部分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也有少数幼儿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淡薄,活动还是挺成功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透过猜猜、看看,比较黄豆、赤豆、绿豆,并说说其特征及用途。
2、了解、认识各种豆类食品,激发幼儿喜欢吃豆类食品。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豆罐(黄豆、赤豆或绿豆)。
2、相对应的豆制品及照片。
3、豆宝宝介绍自己的豆制品的录音。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1)幼儿摇摇、听听、猜猜豆宝宝。
师:“这天,我们那里有很多的豆宝宝,你们愿意和它们一齐玩吗?”
幼齐:愿意。
师:“那好,我们轻轻把小椅子下面的豆罐罐拿起来,请你轻轻地摇一摇、听一听、猜一猜里面藏了哪位豆宝宝?”(幼儿自由交流)
(2)幼儿打开罐子,看看里面到底藏了哪种豆宝宝?
幼A:黄豆。
幼B:红豆。
幼C:我的是绿豆。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透过摇摇、听听、猜猜,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把他们引入了活动中,为下面的活动作了铺垫。)
2、自由探索。
(1)听听、看看、说说三种豆宝宝的不同。
师:“老师这边也有三个豆罐子,我来摇一摇,你们听听会发现什么小秘密?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幼齐:不一样。
师:“为什么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
幼A:因为里面装得豆豆不一样。
幼B:有的豆豆小,有的豆豆大。
幼C:因为有的是绿豆,有的是赤豆。
幼儿自由取出一粒豆宝宝,看看长得怎样样的?和旁边的小朋友的比比,看看是不是一样的?
师:“看看你的豆豆是长得怎样样的?和你好朋友的有什么不一样啊?”
幼A:我的豆豆是红色的。
幼B:我的是绿色的,是绿豆。
幼C:我的是黄豆,比多多的绿豆大。
幼D:我的和米沂的也不一样的,我的是红色的,她的是黄色的。
(评析:孩子们在简单愉快地氛围中自由探索、自由讨论,透过和好朋友的豆豆的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孩子们的知识,是他们自己找到的、自己发现的,因此在此他们也玩得很开心,同时也自己得到了想要的知识。)
(2)送豆宝宝回家。
师:“它们的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那把你手里的豆宝宝送到它们的家里去吧!”(幼儿根据豆豆的标记送它们回家。)
(3)幼儿讨论:你喜欢哪种豆宝宝?为什么?
幼A:我喜欢黄豆宝宝,它能够变成豆腐吃的。
幼B:我喜欢绿豆宝宝,我吃过的。
师:“对,豆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它能做成很多好吃的食品。此刻,我们就去参加一个豆制品展览会,看看你喜欢的豆宝宝变成了什么?”
3、幼儿交流讨论:
(1)你喜欢的豆宝宝变成了什么?
幼A:我的变成了豆腐。
幼B:黄豆宝宝变成了豆浆。
幼C:我的是绿豆汤,是绿豆宝宝变的。
幼D:豆沙是红豆宝宝变的。
(评析:透过这一环节,发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在家常见的、常吃的一些豆制品还是能够认出来的。孩子们选取自己喜欢的食品,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把豆制品送到相应的豆宝宝那里。
(3)看照片,请豆宝宝检查。(听录音)
(评析:孩子们自由选取,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送它们回家,再看照片、听录音让孩子们自己检查、自己发现错误,以他们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同时在集中注意力看听时,对豆制品已经有了必须的认识。)
4、小结:小朋友们真棒,豆宝宝很开心,要谢谢你们。豆宝宝不仅仅能够做这么多好吃的食品,而且都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所以我们要多吃、常吃豆制品,让我们身体长得棒棒的!
活动评析:本次活动采用农村特有的资源:黄豆、赤豆、绿豆,这三种豆也是孩子们常见的、比较熟悉的,较为他们理解。在活动中,让孩子们摇摇豆罐、听听声音、猜猜豆豆,一系列的自由探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简单、愉快地氛围中,不仅仅掌握了一些豆豆的特征和用途,还明白了它们所做成的相应的豆制品,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以孩子为中心,自主性有了必须的提高。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园实地探寻蚂蚁、观察蚂蚁,对蚂蚁的生活环境、蚁穴感兴趣。
2、感受寻找蚂蚁、观察蚂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找到一处蚂蚁较多的地方,准备好一点饼干屑。
2、蚂蚁生活环境的图片。
3、幼儿用书第3册第4-6页。
活动过程
(一)蚂蚁在哪里?
教师提议去幼儿园里寻找蚂蚁、
教师:我们的自然角里有一位新朋友小蚂蚁,你们知道蚂蚁生活在哪里吗?(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蚂蚁到底生活在哪里呢?今天,我们一起去幼儿园的空地上,找一找蚂蚁的家吧!
(二)蚂蚁的足迹
1、实地观察蚂蚁
教师:这附近有许许多多的蚂蚁,现在请小朋友和自己的同伴一起来找一找小蚂蚁,看一看小蚂蚁住在哪里。老师这里有一些饼干屑,等下请小朋友们分组找一块空地,撒在空地上。过会儿,你就能发现蚂蚁,并跟踪到它们的家在哪里了。
2、幼儿分自由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3、提醒幼儿爱护小蚂蚁,不要踩到小蚂蚁。
(三)我的蚂蚁朋友
1、回到教室,讨论观察结果
教师: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发现蚂蚁的.家了吗?它们的家到底在哪里?
2、分组上前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提醒幼儿用完整的句子来讲述,并引导幼儿简单描述蚂蚁的生活环境。如:小蚂蚁生活在洞里,洞口是一个拱起的小土士丘,像火山那样中间有个洞。洞的旁边都是小草,旁边的泥土非常干燥……
3、教师小结:原来,小蚂蚁喜欢在地下挖洞筑果,它们的家有好听的名字叫一蚁穴。它们通常把家安在比较干十燥的土壤中,我可以在树根草从、在地方找到它们的家。
(四)蚂蚁的家园。
1、 观察幼儿用用书,进一步认识地下蚂蚁王国。
2、 蚂蚁在底下的家,到底是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第6页,说说蚁穴的内部形状又如有许多的小房间,鼓励幼儿大胆猜每个“房间”的不同用途。)
3、小蚂蚁在里到是怎么引活的呢?这一个个的小“房间分别是什么用的呢?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找答案,下一次我们来分享答案,好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小灯珠和纽扣电池连接后会亮起来的现象。
2、在观察、操作中让灯珠亮起来,愿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3、对灯珠发光的现象产生兴趣,体验动手动脑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玩过电动玩具。
2、操作材料:教师一个“大蛋糕”,人手一个"小蛋糕";纽扣电池,小灯珠,硬币等若干;集体记录表及图标。
活动过程:
一、出示亮着的蛋糕,引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我收到一样礼物,猜猜是什么?蛋糕上什么在亮着?为什么会亮?
二、探索蛋糕亮起来的秘密。
1、引导幼儿观察小灯珠。
教师:小灯珠是什么样的呢?
小结:小灯珠有两条腿、一条长、一条短、它的.身体有各种颜色:红色蓝色和黄色。
2、引导幼儿观察纽扣电池。
教师:电池又是什么样的呢?它像什么?它和我们以前见过的电池有什么不一样?(可以及时拿出硬币和电池比较一下)
教师:看一看它有几面?上面有什么?
小结:是的,纽扣电池有“+”号面和光面2个面。
3、探索并交流如何让灯珠亮起来。
第一次操作幼儿自由探索,重点引导幼儿尝试让灯珠亮起来并观察亮起来的方法。
教师:小灯珠和电池怎样连接才能亮呢?你们试试看。
教师:你的小灯珠亮起来了吗?你是怎样做的,让小灯珠亮起来的?
教师听幼儿表述并记录。
小结:当我们把小灯珠的两条腿骑在纽扣电池上的时候,小灯珠就能亮起来了。两条腿并排放在纽扣电池“+”号面和光面都不能让小灯珠亮起来。
第二次操作幼儿有目的的尝试四种连接方式,幼儿再次发现、感知灯珠亮起来的秘密。
教师:原来小灯珠和纽扣电池的连接有这四种方法,我们自己再试试,看看小灯珠什么时候亮?什么时候就不亮了?
小结:小灯珠长腿碰“+”号面,短腿碰光面,小灯珠就能亮起来。
三、感受动手带来的乐趣
第三次操作游戏:小蛋糕亮起来。
教师:今天我给每个小朋友也带来了小蛋糕,我们一起动手让小蛋糕的灯珠亮起来吧。
教师:小蛋糕的灯珠亮起来了,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真漂亮!还有哪些地方有小灯珠会发亮呢?我们一起回去看一看找一找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与蚕宝宝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其可爱之美。
2.在师幼互动的轻松氛围中,建构起关于蚕的外形、习性的粗浅知识。
3.愿意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有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联系好活动地点,水果一蓝,小背篓人手一只,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到乡下奶奶家作客
(激发积极性)乡下的奶奶请我们去作客,去看看她养的蚕宝宝。
二、瞧,蚕宝宝
(自由观察,相互交流,初步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
1.你好,蚕宝宝。
(热情招呼,初步建立感情)
2.自由观察、交谈。
(1)教师在参与观察中获取指导信息,向幼儿提供观察建议,使幼儿的观察更细致。
(2)倾听幼儿之间的交谈,适时引导幼儿对蚕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重点观察和思考。
3.师幼互动
(1)问:你认识蚕宝宝了吗?(关于蚕的外形特征等)重点:蚕的体形及特点,蚕的呼吸方式(了解气孔),蚕的食物及排泄物等。
幼儿随意发言,教师捕捉与重点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如:▲找找蚕的鼻子?▲没有鼻子怎么呼吸呢?▲告诉你一个蚕的小秘密吧:蚕没有鼻子,但它可以用身上的小黑点——气孔来呼吸。▲找找气孔。)。
教师小结。
(2) 问:为什么叫它们蚕宝宝呢?(关于如何理解称呼蚕为蚕宝宝)问:它的'名字是蚕,可是我们都叫它蚕宝宝,你认为是为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肯定每个不同的答案(如:可爱、长得小、软软的等)。
(3)问: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关于蚕的生活习性等)有可能提的问题:蚕匾,蚕网及其作用,蚕的生长等。
教师鼓励幼儿提问,引导幼儿用较合理的语言来组织问题。
三、蚕宝宝的午餐(采摘桑叶,尝试喂蚕)
1. 采桑叶
(1) 师:蚕宝宝肚子饿了,要吃饭了,它们的饭是什么呢?
(2) 组织幼儿至附近的桑树地。
(3) 幼儿尝试采摘桑叶。教师提醒幼儿从叶柄处采摘。
2.喂蚕宝宝。
(1)请奶奶介绍铺桑叶的基本方法。
(2)幼儿自由给蚕宝宝喂桑叶。
(4) 观察蚕宝宝吃桑叶。
四、奶奶的礼物(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
1.问:再过几天,蚕宝宝会有什么变化?
(1)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蚕宝宝会越长越大还是会有其他变化呢?奶奶会送几条蚕宝宝给我们饲养,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2.将奶奶的礼物——蚕宝宝带回幼儿园。
3.将蚕饲养在自然角,进行观察记录直至剥茧成棉。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2-0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2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2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3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1
中班科学教案01-15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科学教案[实用]07-22
【必备】中班科学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