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7-27 10:59:14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集合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教案[集合8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名称:有趣的复制活动对象:5-6岁幼儿(大班)

  活动形式:讨论,观察,感受,动手操作

  一,设计思路:

  5-6岁的幼儿已经有一定知识经验,对于自身不理解的事情,往往会产生很强烈的好奇感。在一次活动中,我们的一名小朋友突然对我的小红花产生了兴趣,她就利用彩泥自己做了一个不太规范的小红花,然后高兴的对我说:“老师,我有自己的小红花了。”她高兴的沾着印泥,在自己已经准备好的纸上印来印去,不一会就完成了一幅画,并送给了我。孩子给我极大的提示,我想为什么不让孩子的兴趣得到更大的满足哪?我首先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大班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尤其是在捏,撮,团手工方面。幼儿接触到的彩泥比较柔软,能够随意更换横端面,然后进行有趣的复制活动,使用起来都比较方便,于是我开展了以下活动:

  二,有益的学习经验:

  1.引导幼儿了解复制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幼儿对复制现象的兴趣。

  2.鼓励幼儿参加复制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自己复制的过程,互相欣赏,共同感受复制带来的方便性。

  三,难点分析:

  初次接触复制的游戏活动,幼儿很可能会盲目的模仿,但希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够大胆的开始创造自己的复制工具。

  四,资源准备:

  1,饼干,笔,书,玩具(相同的若干个)。

  2,电脑,课件(表示“生物克隆技术——动物的'复制”的课件),印糕模型。

  3,卡通图案,复写纸,图画纸。

  4,彩泥每人一份,印泥。

  5,大沙盘,小果冻盒若干,小围裙15个。

  6,轻音乐磁带。

  五,活动流程:

  认识复制的现象—→了解生活中的生物克隆技术—→尝试复制平面物体—→使用物品进行立体复制—→互相欣赏复制的作品,并鼓励利用自己的方式复制。

  六,活动环节:第一个环节:认识复制的现象

  目标:请幼儿初步认识复制的现象。

  准备:饼干,笔,书,本子,玩具(相同的若干个)。

  过程:教师将相同的物品分散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将幼儿引导摆好的桌子前,请幼儿记住要找的东西,帮助老师收拾物品。教师请幼儿品尝相同花纹的饼干,并引导幼儿讨论:“小朋友们,你看看一片片相同的饼干,一支支相同的笔,一本本相同的书,一件件相同的本子等等,这样相同的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你还知道有哪些复制的办法?”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

  第二个环节:生活中的生物克隆技术——动物复制

  目标: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更多的复制工具,扩大幼儿的视野。

  准备:电脑,课件,印糕模型。

  过程:观看电脑幻灯片:介绍克隆羊,了解克隆科技。并鼓励幼儿尝试说说生活中有那些复制方法,他们是如何的复制?鼓励幼儿大胆讨论。

  第三个环节:尝试复制平面物体

  目标:尝试自己动手操作。

  准备:卡通图案,复写纸。

  过程:

  (1)出示平面模型,引导幼儿思考有什么办法来复制出一模一样的图样,请幼儿讨论。都有那些方法???

  (2)请幼儿帮助自己复制可爱卡通图案,引导幼儿考虑怎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复制最多张,分成小组,鼓励合作。

  第四个环节:使用物品进行立体复制。

  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幼儿喜欢使用复制工具,以节省时间。

  准备:彩泥,绘画纸,印泥。

  过程:

  (1)提供三个区域:让幼儿感受复制的方便性。

  玩沙子,利用小果冻盒复制相同的小沙包。

  用手的不同部位变换,印出不同花纹做画。

  用彩泥,规则模型复制小用具。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尽量每个组都去活动,并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复制方式,体验复制活动带来的乐趣。

  第五个环节:互相欣赏复制的作品,并鼓励创造用自己的复制方法。

  目的:鼓励幼儿大胆表诉自己是怎样复制作品的,增强自信心。

  准备:印泥,口红等。

  过程: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复制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的翻滚现象。

  2、鼓励幼儿大胆实验,个性记录,充分表述。

  3、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幼儿对重心现象的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空胶囊、小钢珠、小石子、绿豆、透明管、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2、知识准备:了解圆的物体(如小圆球、小钢珠)是会滚动的。

  活动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情引趣。

  1、教师变魔术:小胶囊翻跟头,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粒小胶囊,这个小胶囊它可不一般,它今天还要给小朋友表演一个节目,想不想看?

  师:小胶囊在干什么?你们想试一试吗?

  2、幼儿动手试一试。

  3、幼儿讨论:为什么我们的小胶囊不会翻跟头,而老师的能翻呢?

  二、猜想互动,集体统计。

  1、幼儿猜想:

  师:老师带来了你们说到的绿豆、小钢珠、小石子(看实物照片),小朋友们请你们猜一猜:在空胶囊中放哪种物体能使它翻跟头?(出示绿豆、小钢珠、小石子)幼儿一:绿豆。幼儿二:小石子。幼儿三:小钢珠。

  2、介绍记录表,幼儿猜想教师记录。

  师:请小朋友大胆猜想,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的猜想结果。

  3、教师统计幼儿猜想结果。

  师:你觉得绿豆能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请举手;你觉得小石子能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请举手;你觉得小钢珠能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请举手。

  三、动手操作,个性记录。

  1、交代实验操作要求。(鼓励幼儿大胆使用各种材料来实验。)

  师:请小朋友们将这三种材料,每一次选一个放在小胶囊里,试一试,看看有什们发现,然后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你的实验表中。(操作时,请注意安全。)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3、幼儿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四、共同交流,共享经验。

  1、生生互动,交流记录表。

  师:请做好实验的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交流一下你的新的发现。

  2、展示记录表,请多位幼儿分享各自的发现。

  3、出示大统计表,验证猜想。

  师:猜想只是一种想法,而动手操作才能让我们发现其中真正的`秘密。

  五、观看课件,了解原理。

  1、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钢珠使小胶囊翻跟头的真正原理。

  2、师小结:因为小钢珠是圆的,它在小胶囊里会自由滚动,它又比小胶囊重,所以当小钢珠滚到胶囊的这一头时,胶囊的另一头就翘起来了;当滚到另一头时,这一头又翘起来了,这样接连不断地滚动,小胶囊就像杂技演员一样连续不断地翻起跟头来了。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小胶囊翻跟头的秘密,开心吗?(开心!)

  六、延伸。

  师:除了把小钢珠放进胶囊里让它翻跟头,还有没有其他的材料会成功呢?

  活动反思:

  1、操作探索前善“导”。此活动一开始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学习的意向,激起幼儿探索发现的冲动,带着“智力蛋为什么会翻跟头?”的问题非常投入、专注地进行操作探索活动。

  2、操作探索中敢“放”。活动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敢于放手,但却不放任自流。比如在尝试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过程中,幼儿难免会有些困难,会有失败,但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方法提供给他们,而是鼓励幼儿再尝试,或请教同伴、或合作商量,自己解决问题,习得经验,真正把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成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3、操作探索后能“启”。每次操作探索后,教师能够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使知识、经验在幼儿的头脑中得到内化,并在与同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以及记录活动中不断丰富。教师还善于设疑,启发幼儿思考,进行猜测,进而继续探索发现,直至解决问题。比如在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小胶囊并不能翻跟头时,教师马上提出“为什么你的小胶囊翻不了跟头?”、“有什么办法让它也能和智力蛋一样翻跟头呢?”等问题,使幼儿进行了再尝试、并从中发现了小胶囊翻跟头的秘密,自然习得了一些新的经验和知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嗯嗯的特征及作用。

  2、 在制作图书中,能为小动物匹配相应的嗯嗯,体验制作图书的乐趣。

  活动准备:

  活动前已经给幼儿讲过绘本《是谁嗯嗯在我头上》、了解幼儿在家里是否饲养过小动物、PPT课件、人手一份图书材料、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绘本内容,激发活动兴趣。(课件第一页)

  老师给小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是谁嗯嗯在我头上》,小鼹鼠的头上有什么呀?小鼹鼠头上的嗯嗯是什么样子的呢?

  故事里其它小动物的嗯嗯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好吗?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小动物嗯嗯的特征及作用

  1、第二页:同时出现四个小动物(兔子、大马、大狗、奶牛)。幼儿自愿介绍其中一种动物及嗯嗯。

  教师在幼儿回答后及时小结:兔子的嗯嗯是小小的,圆圆的,像豆子一样。

  大马的嗯嗯是大大的,圆圆的,像土豆一样。

  大狗的嗯嗯是长长的,黄黄的,像小蛇一样。

  奶牛的嗯嗯是一堆堆的,像巧克力蛋糕一样。

  2、记录表出示:下面的这些小动物有没有嗯嗯呢?猜一猜它们的嗯嗯是什么样的呢?(羊、猪、鸽子)

  教师小结:原来小动物们的嗯嗯大小、形状、颜色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大大的、有的是小小的;有的是圆圆的、有的是长长的;有的是黄黄的、有的是白白的.、有的是黑黑的。

  3、你们喜欢小动物的嗯嗯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嗯嗯是臭臭的,大家都不喜欢,可是,虽然嗯嗯闻起来时臭臭的,但是它们的作用可多啦,有的嗯嗯可以做肥料,让田里的庄稼长得更好;有的嗯嗯可以做药,给人治病;有的嗯嗯可以做成纸张,让我们写字和画画;还有的嗯嗯还可以用来发电呢。

  三、在自制图书中,为小动物匹配相应的嗯嗯

  (1)现在,我们一起把小动物和它们的嗯嗯做成一本有趣的图书,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封面和每页的小动物。

  (2)要求:请小朋友想一想,找一找这些小动物的嗯嗯是什么样的?分别贴在每页图书的红点处。

  (3)幼儿动手制作图书,教师巡回指导。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平衡"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在幼儿园平时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走走平衡木,玩玩跷跷板,自转几圈不让自己摔倒"等等都是平衡现象的体现。但是,孩子对此类现象的认识多为无意识的,为了激起孩子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关注,特设计本次活动。结合子课题:区角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本活动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到科学活动的魅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探索,引导幼儿了解两脚重量相等,且足够重时能让物体平衡。

  2.乐于参与科学活动,体验尝试过程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两人一份钢丝架子、大记录表一张、铅笔。

  2.人形卡纸、橡皮泥、回形针、积木、夹子、双面胶。

  3.相关多媒体课件、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教师播放录像,引导幼儿欣赏,组织幼儿讨论。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杂技表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一个人在走钢丝)这个人走的怎么样?(很慢、很平稳、没掉下来)

  师:对,他走得很慢、很平稳,没有从钢丝上掉下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请幼儿欣赏纸质小人走钢丝的杂技表演,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表演从而发现小人是怎么走钢丝的,用什么部位在钢丝上走的。为下面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师组织幼儿自由讨论使小人不掉下来的方法

  1.教师出示小人纸片,组织幼儿探索走钢丝不掉下来的秘密

  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他想尝试跨在钢丝上不掉下来,谁愿意来试试。(教师请1-2名幼儿试一试)

  2.教师示范小人走钢丝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冒险小子,他也想走钢丝,一起看看他走的怎么样?(教师将小人横过来摆放,让幼儿看的更加清楚)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小人成功的秘密

  师:为什么我的小人成功了,小朋友的没成功?(幼儿自由讲述)

  师:秘密就是老师请了2个硬币帮忙,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2个硬币,请你们去试试。我们可以请双面胶帮忙!

  4.教师组织幼儿探索贴硬币的位置

  (1)教师有针对性的请2名幼儿上台展示硬币所贴位置

  师:一起来看看他有没有成功?(教师摆放在钢丝上,引导幼儿观察)

  a.失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b.成功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教师小结:原来成功的秘密就是要将硬币贴在小人的腿上,增加重力,小人就不会掉下来了。

  (3)师:你们成功的也和他一样贴在脚上吗?

  (4)师: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赶紧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请幼儿尝试将纸片小人也像影片里一样的将其跨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并请个别幼儿进行尝试。但是结果都失败了,这时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小朋友的没成功?老师的成功了?”让幼儿发挥想象,说出自己认为的可能性,最后老师再暗示幼儿:“是因为请了2个硬币帮忙所以才成功”,这时幼儿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还很模糊,到底贴在哪里才不会掉下来?这时,教师提供幼儿找寻答案的机会,提供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尝试,通过实践得出秘密是将硬币放在小人的左右两只脚上让其增加重力,从而保持平衡。本环节教师材料准备充分,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充满了探索和求知欲望,并提供机会让其进行探究,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从而发现秘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意义,对于没有贴对的幼儿教师也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出示多种材料,引导幼儿思考

  1.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

  (1)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一起看看有什么?

  (2)师:想想这些材料能不能帮助小人稳稳地快坐在钢丝上不掉下来?

  你们觉得XX能不能成功?(教师在记录表上进行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第二次探索多种材料成功的方法

  (1)师:到底能不能成功,请你们用桌上的材料想办法让小人稳稳地跨在钢丝上。(幼儿操作)

  (2)教师依次展示4种材料的探索结果。

  ①【橡皮泥】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橡皮泥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橡皮泥必须用的一样多。

  ②【夹子】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夹子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师:你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小结:原来左右两边夹得夹子数量一样时,小人就能平稳的跨在钢丝上了。

  ③【积木】】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积木的情况,他有没有成功?

  教师小结:原来,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左右两只脚上的积木必须一样多。

  ④【回形针:】

  师:一起来看看,请回形针帮忙的有没有成功?看看他是这么做的?

  师:为什么两条腿上是5个的时候还是没有成功?(幼儿自由回答)

  师:请小朋友看老师这样做,能否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教师不说直接做——老师在这条腿上加一个,另一只腿上也加一个。)

  (若不成功继续···)

  教师:现在成功了吗?为什么呢?

  教师:为什么刚才两条腿上都是5个的时候没有成功,现在成功了?(又增加了回形针)

  教师:是不是在一条腿上增加?(两条腿上都要增加)

  教师小结:原来,5个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太轻了,当老师增加回形针的时候,两条腿上的重量就足够重,小人就能跨在钢丝上了。

  (4)教师播放课件进行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要想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首先:1、把物体放脚上;2、放的'东西要一样重;3、如果太轻了,必须增加质量。这样才能让小人平稳的跨在钢丝上。(同步的演示课件)所以这些材料都能成功。(教师在大记录表上统一记录)

  3.教师请失败的幼儿再去试一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现在请没有成功的小朋友改正过来。

  (环节评析:本环节,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请幼儿分组进行探究,和集体操作相比,分组既能节省时间,且更有针对性,有利于突破本活动的重难点部分。利用记录表,师幼集体进行猜测和记录,使没有参与到其他材料操作的幼儿也知道实验结果和原因。最后的小结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幼儿直观的认识到使小人平稳跨坐在钢丝上的条件,使得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幼儿接受。)

  四、教师组织幼儿带领小人进行走钢丝表演

  教师:现在,冒险小子邀请成功的小人参加走钢丝表演,我们一起来吧!

  (环节评析:这是个延伸环节,让幼儿体验到制作和游戏的乐趣,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在玩中学、做中学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

  本活动,从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在用时方面有点过长,在幼儿分组操作的环节,时间应该控制一下。在提要求的时候语言可以再简洁一点,活动中幼儿对于贴硬币以及后面的分组探索积极性很高,都能积极的投入操作实验。本活动最难的难点是回形针,因为它很轻很小,要想让它成功,不仅要在脚上增加重力,而且增加个数还必须足够多、足够重,这与其他操作材料有所不同,其他材料都增加到2个即可平衡,但是回形针至少是5个以上,这样的操作对于没有耐心的幼儿是一个挑战。所以教师在该环节应多加的引导,在本次的教学中我的引导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幼儿。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一

  目的:

  1.知道土中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了解土的主要种类(如黑土、黄土、白土、红土等)。

  2.了解土对人类的作用,萌发珍惜土地的情感。

  准备:

  1.知道植物生长的三要素:水、空气、阳光。

  2.每位幼儿到种植园取一小盒泥土。

  3.实验用的酒精灯、杯子,连根的干枯的青菜、花、树标本。

  4.四盒不同种类的土壤标本。

  5.可以种植的小菜秧、树苗、花苗若干。

  6.录像机及录像带、电视机。

  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干枯

  1.出示连根的干枯的青菜,请幼儿观察:青菜怎么样了?(干枯了。)为什么会干枯?(因为菜根离开泥土了。)

  2.用同样的方法出示干枯的花、树,让幼儿观察并思考:它们为什么会干枯?(因为它们都离开了泥土。)

  3.小结:一般来说,植物在泥土里才能生长,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二、土中有什么

  1.请幼儿捏一捏从种植园取来的泥土是干的.还是湿的。(湿漉漉的。)这说明泥土中有什么?(水分。)

  2.请幼儿把一块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气泡上升。)这说明泥土中有什么?(空气。)

  3.把泥土撒在石棉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引导幼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会冒烟。)为什么?(泥土中有树叶、草等各种腐烂物,能燃烧。)

  4.小结:植物能在土壤中生长,是因为土壤中有水、空气和肥料。

  三、土是什么颜色的

  1.从种植园取来的土是什么颜色的?(黑色。)

  2.除了黑色的土,你还看见过什么颜色的土?(逐一出示红土、黄土、白土标本给幼儿观察。)

  四、土有什么用

  1.录像画面一:广阔的田野。

  引导幼儿讨论:田野里有了土能生长什么?(水稻、小麦、油菜、棉花、各种蔬菜等。)

  2.录像画面二:高山、丘陵。

  引导幼儿讨论:山上有了土能生长什么?(树、竹、花、草、蘑菇等。)

  3.录像画面三:砖瓦厂。

  引导幼儿讨论:造房子需要什么材料?砖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4.录像画面四:各种陶瓷器皿。

  引导幼儿讨论:陶器、瓷器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5.小结: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是植物的家园,我们应珍惜每一寸土地。

  五、与“土”交朋友

  按幼儿意愿将幼儿分成三组,其中一组幼儿把小菜秧种到种植园里,一组幼儿把小树苗种到幼儿园的空地里,一组幼儿把花苗种在小花盆里。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自己种植的小菜秧、小树苗、花苗的生长情况。

  活动二

  目的:

  1.引导幼儿感知并区分粘土、沙土、壤土,初步懂得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准备:

  “种子宝宝”图一幅,沙土、粘土、壤土各一大盆,每人三个易拉罐(底部穿孔),每桌一小盆水,豆种若干。

  过程:

  一、产生兴趣

  1.出示图片。“种子宝宝”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安家,成长为健壮的苗苗。它们找呀找,发现了三种不同的土壤。

  2.出示三盆泥土。这样“种子宝宝”不知道到哪种土壤安家最好,请小朋友来帮助它。

  二、感知并区分粘土、沙土、壤土

  1.请幼儿分别用小罐装三罐土,引导幼儿看一看、捏一捏,比较这三种土的不同。

  2.小结:粘手的土叫粘土,沙粒很多的土叫沙土,既不粘手沙粒也不多的土叫壤土。

  3.请幼儿分别向三罐土浇少量水,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水积在粘土上长时间渗不下去,壤土中的水慢慢被吸收,只有少部分水从罐底流出,沙土中的水大部分较快地从罐底流出。)

  4.小结:粘土能保留水但不通气,沙土不能保留水但通气性较好,壤土能渗水且比较通气。

  三、帮助“种子宝宝”安家

  1.“种子宝宝”应挑选哪种土壤安家才合适?为什么?

  2.小结:“种子宝宝”在粘土中不易呼吸到空气,在沙土中不易喝到水。只有在壤土中安家才最合适,因为壤土又透气又渗水。

  3.请幼儿把豆种撒在壤土罐中。

  活动延伸:

  分别在沙土、粘土、壤土中撒入种子,引导幼儿每天观察“种子宝宝”的生长情况。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形状、高矮等不同的桌腿其承重力不同。

  2、萌发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大小、形状相同的积木块若干,每人两张大小、形状相同的纸,胶棒、记录纸、记录笔若干。

  2、照相机一架、电脑一台。

  活动过程:

  一、 “变魔术”引起幼儿兴趣:

  1、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是什么东西变成的?还能用什么方法将纸变成其它的东西?

  2、教师告诉幼儿今天用两张纸来做一个只有一条腿的桌子,比一比看谁的桌子放的积木多,并用记录笔将所放的.积木块数量记在记录纸上。

  二、幼儿探索:

  幼儿尝试用两张纸做成不同的桌子,往桌面上放积木块,并做记录。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拍照。

  三、交流分享:

  1、教师将照好的照片用对比的方法在电脑上再现。

  2、每展示一组桌子后提问:①这两张桌子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哪个积木放的多?②两张一样的桌子、为什么一个积木放的多?一个积木放的少?

  3、教师小结:桌腿粗、桌腿矮、积木放的多,积木交叉摆,摆放的块数多。

  4、鼓励幼儿做出承重力更大的桌子。

  四、发挥创造:

  1、幼儿再次探索,根据原有和刚刚获得的经验,做一个能放更多积木块、更稳定、更结实的桌子。

  2、教师观察指导,并给予幼儿一些提示和帮助。

  五、观察推测:

  1、教师将桌子做好,请幼儿猜一猜能放多少块积木。

  2、教师将一筐积木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桌子能否承住。

  3、提问:为什么我的桌子能放这么多的积木?

  4、教师小结:桌腿越矮、越粗、放的积木就越多。

  5、请幼儿帮助老师收拾材料,并放入活动区。

  六、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继续到活动区探索桌子的承重力。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特点。在活动中注重孩子对经验所得的表达与梳理,合作意识的培养。幼儿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能把操作所得到的经验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在游戏放积木环节,材料的设置上考虑不够成熟,所选的积木太轻,导致在了解承受能力时,幼儿不能直接,形象地进行观察操作。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迎春花的形状、颜色及名称的含义。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3、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教育幼儿爱护花朵。

  活动准备: 几枝开有迎春花和结有花骨朵的实物花枝;迎春花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利用挂图向幼儿介绍迎春花的名字,启发幼儿说出其名称含义。

  2、观察实物,利用多种感官感知和体验迎春花。

  3、讨论:迎春花的颜色、形状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幼儿欣赏教师朗诵儿歌“迎春花”并讨论:如何爱护花朵。

  5、到室外观察迎春花。

  效果分析:

  幼儿园的操场一角盛开的迎春花为孩子们的观察提供了方便。由于每天进行户外活动,有的孩子虽然叫不出其名字,但对此已有印象,在上课进行认识的时候都知道是外面操场上开的花。经过教师的讲解,孩子们大多都了解认识了迎春花的基本特征及名字的含义。有的孩子在到室外观察时主动提醒在后面向前挤的小朋友:“别挤了,别把迎春花碰掉了。”

  教师上课所折的几枝开了的只有六朵花,其余上面满是花骨朵,课后将其插到了花盆里,孩子们每天都来观察、数数,发现:第二天开了十二朵,第三天开了二十二朵,到第四天全部开放,孩子们那细心的.眼神、认真而小心翼翼的点数以及发现每天不同的变化而流露出来了惊喜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这个时候到户外已能寻找到好多春芽了。为了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种种子进行观察得到感性认识,我们组织孩子从家里带来了空酸奶盒和花生、大豆种子,指导孩子通过亲手操作,种上了种子。

  孩子们在种植过程中又学会了种植的基本常识,我们又组织孩子在沙盘中种上了蒜瓣。孩子们那积极性之高、那好奇心之浓是我们所料不及的,之后将其放置到自然角,孩子们每天都来观看,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种子发出小芽芽。终于,在种上种子的第四天,孩子们发现了第一盆刚刚冒出土的小嫩芽——————在观察、等待的过程中,我们顺利地进行了第二个活动,诗歌《钻泥巴》的教学。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大小,粗细,高矮,多少与三只熊的关系。

  2.乐意为三只熊摆放早餐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只小筐筐、6个苹果,画有三只熊的底板、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小熊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导入:小朋友们都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今天,有一家的小动物来我

  们这做客,你们猜猜会是哪家小动物呢?看看他们是谁?(小熊的一家)那小熊的一家都有谁呢?(爸爸、妈妈、宝宝)

  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

  哪个是小熊宝宝?为什么?

  那哪个是妈妈呢?妈妈长的怎么样?妈妈比谁高,比谁矮,所以妈妈长的不高也不矮。

  二、创设小熊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 “大”、“小”、“不大也不小”

  1.引导语:三只熊在干什么呢?它们要吃早餐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只熊今天吃的早餐是什么。(蛋糕、玉米、苹果、蜂蜜)吃早餐前要准备餐具,出示ppt碗。

  2.看哪个给爸爸的?(最大的)什么颜色的?(红色)说一下理由,为什么要给爸爸最大的。

  3.哪个给宝宝呢?(最小的)什么颜色的?(蓝色)

  4.那最左边的绿色的给谁?(妈妈)

  5.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分的对不对。

  6.教师小结:三只大小不一样的碗,最大的给爸爸,最小的给宝宝,不大也不小的给妈妈。有了餐具开始吃早餐了。

  三、情境“分蜂蜜”,体会蜂蜜的多少和三只熊的.关系

  1.第一样东西吃什么呢?看好了,(蜂蜜)

  2.你知道哪瓶蜂蜜是给爸爸吃的?为什么?三瓶瓶子一样吗?(不一样)中间的瓶子最高,所以要给爸爸吃。

  3.那哪瓶给熊宝宝吃?为什么?

  4.哪瓶给熊妈妈?为什么?

  5.我们一起来看看对不对。对吧?(对)

  四、情境“分玉米”, 感知“粗”、“细”

  1.引导语:接下来要吃第几样东西啊,(第二样)第二样早餐是什么?刚刚

  蜂蜜瓶子有高有矮的,我们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这次吃的东西,它们长的一样高的,(出示:玉米)你们看都是一样高的是吗?一样高的玉米,哪个给爸爸吃,哪个给妈妈吃,哪个给宝宝吃,谁会分一分呢?为什么?三根玉米一样长,为什么第一个要给爸爸。

  2.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幼儿感知“粗”、“细”

  那这个除了说胖,还有一个词叫粗 。(动作提示),慢慢的,就变……(动作收紧)细了

  3.教师小结:你看这三跟一样长的玉米,可是它的粗细不一样,粗的玉米看上去,是多还是少?(多)粗的看上去要多一点,那细的呢,看上去要少一点,你们现在明白了吗?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分的对不对。

  五、情境“分苹果”,引导幼儿操作

  1.明确要求:接下来要吃什么呢?(苹果)数数看,一共要吃几个苹果?6

  个苹果给三只熊分,到底怎么分呢?你们可要听好了。

  2.熊爸爸要吃得多一点,熊宝宝要吃得少一点,熊妈妈要吃不多也不少。

  3.老师在后面给你们准备了一个小筐筐,里面放了6个苹果,请你把苹果分给三只熊,插在哪儿呢?插在红线上面。明白了吗?做好了就放在桌上。

  4.幼儿走到桌边进行操作活动。教师重复讲述要求:三只熊都要有的吃,要全部分完。熊爸爸要吃得多一点,熊宝宝要吃得少一点,熊妈妈要吃不多也不少。

  5.幼儿操作好回到座位上。

  6.评价:找出不同答案,进行对照分析。

  看看老师找了几种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个对,哪个不对,为什么?请做错的幼儿上来重新摆放。

  六、情境“分蛋糕”

  1.引导语:想一想还有一样什么东西没分,(蛋糕)。

  2.打开ppt我们来看看怎么分。

  3.结束:熊宝宝一家在小朋友的细心分配下,肚子也吃饱了,它们要休息了,我们小朋友也休息一会儿吧。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3-22

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0

科学活动教案07-19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0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3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6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6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6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