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深切感受到鸟岛上的鸟多,鸟窝多,鸟蛋多;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板书:鸟岛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鸟岛》。不过,你发现今天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吗?
(课题前面多了一条横线)
2、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哪些词语宝宝可以到上面来报到?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当一次小游客,到那里去看一看,走一走,欣赏欣赏,好不好?请大家翻开课文,大声地读一读。读完以后想一想:你喜欢什么时候去鸟岛?为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带着问题自己读读课文,找找答案。
2、鸟岛在哪儿?请哪位小导游来告诉我们?你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答案的,请你来读。
3、各位游客,听了小导游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4、“海西皮”这个小岛就是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不仅人知道,连外国人也知道)说的真好!指名读,换个词说说它的意思(驰名中外、中外闻名)
齐读,放在句子中读,说出你读的感受。指:自豪的语气
过渡:“海西皮”这个小岛为什么会成为闻名中外的鸟岛呢?让我们一看鸟岛的景象吧。播放鸟岛录像。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考:鸟儿们从什么时候到鸟岛来的呢?
2、春天来了,天气变暖,湖水解冻,鸟儿都飞来了,这么多的鸟儿是一起飞来的吗?
3、你从哪个词儿看出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画出:陆续)“陆续”是什么意思呢?(有先有后,一个连着一个)谁来读读这句话?
4、鸟儿们一群接着一群飞来了,这么多的鸟儿来干什么呢?
5、出示词语:筑巢安家养育后代指名读,齐读。什么是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6、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
7、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春天很快就过去了,转眼间到了六月,这时的鸟岛又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你们这些小小的游客一定等到急了吧!走,我们快来和这些美丽的鸟尽情地欢乐吧,和它们共享这六月的好时光。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2、交流:六月的鸟岛有三多,知道是哪三多吗?自由读一读,选择你最感兴趣的读一读。
(1)鸟儿多(板书)
A学生读有关语句,哪些词语能说明鸟儿多呀?(各种各样鸟的世界)你们见过鸟的世界吗?你们猜一猜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B出示: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聚在一起,有的-----有的-------有的------,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C指导朗读:多开心、多快乐的小鸟啊,谁能再读读这句。
(2)鸟窝多
A学生读有关语句
B哪些词说明鸟窝多?
C学生再读体会。
(3)鸟蛋多
A学生读有关语句
B哪些词说明鸟蛋多?
第三小节向我们介绍了鸟岛的鸟儿多、鸟窝多、鸟蛋多,难怪有人称这里是鸟的世鸟的天堂了!
B喜欢各部分的学生合作读。
C指导背诵:这么有意思的一段课文,你们愿意背一背吗?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
过渡:这么富有魅力而闻名中外的鸟岛,谁不想亲眼瞧一瞧呢?所以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
1、游人对鸟儿怎样呢?默读第四自然段。(板书:爱鸟)
2、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
3、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你真棒)
: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因为——(引读)
4、有感情地读描写人们爱鸟的句子。
5、看图:如果我们也在鸟岛上游玩,这时看到有人去捉鸟,或去拿鸟蛋,你该怎么做?(板书:护鸟)
: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现在让我们拿好书,来读读这课文,再仔细领略一下鸟岛美丽的风景吧。
六、练习
1、照样字写词语。
一群一群的鸟儿
一()一()的鲜花 一()一()的禾苗
一()一()的() 一()一()的()
2、比一比,再组词。
密( )育( )玉( )
蜜( )盲( )主( )
3、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陆续继续连续
上课了,同学们( )走进教室。
吃完晚饭,我( )业。
姐姐( )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4、同学们一定希望人们都爱护鸟吧,我们也来照样子创作一条爱护鸟类的广告语吧!
例:让鸟儿和我们一样,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吧!
附板书:
鸟多
鸟窝多
19、鸟岛(热闹) 鸟蛋多
游人多 (爱鸟护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和许多人一样,生活在安宁、舒适的环境中,自在地学习、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守护着这和平、安宁生活的使者——边防战士。他们长年累月守卫在祖国的边陲,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鲜血乃至生命。本文记叙的是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体会所表达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三、教学重难点:弄明白为什么一棵友爱有效地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
四、课前准备:搜集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或者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使学生课前就了解相关的知识。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巍巍昆仑,在青藏高原西北部,主体山脊平均海拔六千米。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这里不仅地形险恶,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五月到九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候,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九月中旬以后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意念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新词。
2、教学生字:茸盎萌蕾兆凄
3、利用形近字记住生字。
4、认识二类字:烙骤飓
5、交流不理解的新词:萌发毛茸茸迢迢凄清花蕾先兆生机盎然沁出飓风
三、初学课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2、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写葵花子在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终于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了;第三部分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字:腰肢 萌发 毛茸茸 山路迢迢 一往情深 凄清 花蕾 先兆
关山重重 生机盎然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词句。
2、交流。
抓住“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直到“五一”,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我们眼前俨然看到了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3、找出描写驻军战士生活艰苦的词句。
“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
4、面对着孩子们寄来的精心挑选的葵花种子,她们已给孩子们写好信说葵花无法在这里存活,为什么却迟迟没有发出呢?
(暗含着这些女兵非常希望葵花子能在这里安家,就像她们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过渡: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
2、“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那么葵花子是否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没有成活呢?葵花子出人意料“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内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
葵花的幼苗在她们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娇弱白嫩、活泼顽皮的婴儿那样天真可爱,它们给边防战士带来了无限希望,给昆仑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3、接着写了昆仑山并没有像认可我们那样认可葵花,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一颗。这唯一的葵花更成了她们的“珍爱”、她们的“宝贝”,她们每天都趴着石头围墙看葵花。虽然葵花在内地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植物,但在守卫着昆仑山高原的边防战士看来,却似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
4、而那棵葵花,在这雪域高原,没有向严寒屈服,也没有向狂风低头,更没有忘记其对太阳的挚爱的本性,“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它不正是敬爱的边防战士的象征吗?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抛开个人的安逸生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这荒芜人烟的高原深山,守卫着祖国的千里防线,他们默默承受着恶劣环境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5、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不畏缩、不动摇,永远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在他们的心中,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他们的心永远向着祖国。
四、学习第三部分
1、葵花是不是这样长大了呢?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2、“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这句话中的“寒凝一切”点出了昆仑山风雪的严酷,“毫无先兆”和“骤然降临”写这风雪来势迅猛。战士们“跌跌撞撞”地“扑”向魂系梦牵的葵花,因为葵花已成为她们的“伙伴”,她们的“战友”。虽然石围墙已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但“向日葵却毅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它生命已去,精神不毁,在最后一刻,还向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美丽,“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虽然花盘很小,却具有那样的稀世之美——葵花“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黄色的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棵永不泯灭的星”。在边防战士心中,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渐渐地葵花被凝固成了“一方柱形的冰晶”,它成了昆仑山上的一座冰雕、一座玉碑。
3、这棵葵花虽小,但它所处的海拔是最高的。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它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
五、总结
1、“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文章借葵花来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
六、作业
1、完成同步
2、了解边防战士们的动人事迹
语文教案 篇4
学情分析:
学生由初中走向高中,经历了学习史上的重大转折,但是在语文学习上并没有质的提升。因此,开学初的语文课应该以实现又初中向高中学法上的过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
一、明确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
二、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三、明确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按计划完成学习内容。
三、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时常为我们的祖国拥有的历史悠久并且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而自豪。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却又为我们的汉语的未来而感到莫名的恐惧。我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经济的高速发展,物欲的无限膨胀,时代的疯狂前进,导致表意的汉字被排挤,传统的文化被割裂,人文的精神在冷落我们极有可能成为汉文化衰落的'历史罪人!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要走经济强国之路,更需要走精神强民之途。担着精神家园建设的语文教育,责任重于泰山,我们有义务接过这根书写着文明字样的沉重的接力棒,并且还得顺利地传递下去。
二、明确语文学习的常规要求(约法三章):
听课要求:
1、认真听讲,作好笔记(便于保管,请学生把笔记做在书本相应的地方)
2、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找回自信,张扬自我。(语文学习的能力目标)
3、为严肃课堂纪律,上课如有瞌睡者,要被请起表演节目。
早自修要求:
1、二、四、六语文早自修,课代表负责,班干部协助。
2、早自修大声朗读,读出语感。配套朗读《读本》上的课文。
3、每次早自修前一天课代表要提前到我这里了解朗读任务。
作业要求:
1、配套作业,优化设计,每课一练,接轨高考
2、摘抄和书法结合起来。每天一摘抄,星期六收起来检查。摘抄用统一的练习本。
3、随笔二周一篇,用统一的硬抄本,前面空两张,第一张写上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
作文要求能真实大胆地发表个人看法,能写出文体鲜明的链接着健康生命的作文。尊重版权,绝对原创。真情实感,书写清楚。
阅读要求:
要有个阅读计划。每天的阅读量,每月的阅读量心中要有个数。广泛阅读,读而有得,做好摘抄或剪贴。
工具书准备:
现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词典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晋]
陈寿: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英国]培根: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沉沦;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前苏联]高尔基: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阅读是一种熏陶。我们所要读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课本与读本相互配套,一课对一课,一个单元对应一个单元,我们应该读懂,读透。
不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否则,结果往往是皮带没眼记不住。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
[唐]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战国]孟子:尽心书则不如无书。
清代大儒戴震怀疑朱熹给《大学章句》作的注解,终成一代宗师。
[清]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机文章。
[宋]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结束语
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要有坚强的语文意志: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显然需要我们师生一起努力,加强合作,共建美丽富饶又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
五、作业
1、预习《沁园春长沙》,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注音。
2、随笔参考话题:《写在教师节》
教后感:
第一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特别是很多学生意识到平时阅读的重要性,课一上完,便有学生咨询如何阅读的问题,我觉得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感觉很好。
语文教案 篇5
一、引入
1、 春天的雨细细的,柔柔的,像母亲的手,润物细无声。可是到了夏季,雨就不一样了,知道会下什么雨吗?
2、 板写课题——雷雨:见过雷雨吗?怎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
1、 是啊,有人把春雨比做羞答答的小姑娘,把夏天的雨比喻成大大咧咧的小伙子,下得痛快淋漓。那你观察过下雷雨前与下雷雨后的大自然的景色吗?打开课文快去看看吧。
2、 生自由读文——平时你们是怎么学习的?
3、 刚才读课文时哪些生字请教了拼音?
l 板写词语(课时操作中学习说没有请教,于是自己将生字卡片拿出认读。)
l 生字卡片认读:压——什么结构?
乱——读音——组词
垂——读音——组词
l 将三个生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垂”字重点指导笔画。
4、 现在,再去读读课文,哪些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本意想引导初读反馈,学生说到哪里就读哪段,但实际操作并不尽人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5、 读着读着,你知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时的景色?(板写:雷雨时)
第八自然段呢?
三、学习1——3小节
1、(出示1——3节)这个自然段是写什么时候的景色?
2、雷雨之前,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快去读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相关句子:
l 第一句:积累“乌云密布”——补充板书:乌云
l 蝉儿,你为什么一声也不叫呀?——板书:树枝
l 蜘蛛,你怎么啦?——板书:蜘蛛
l 好亮的闪电,好响的雷声啊!
3、 小结:好闷热的.天气,闷得所有的东西都透不过气来了。——齐读1——3节。
四、学习4——7节
1、 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指名读(引导个性化朗读)
(评价:雨可真大啊;大雨好急啊;好快啊)
2、 出示第一幅图:大雨中,你看到了什么?(引导想象)
3、 可是,(出示第五节)——指名读句
4、 一阵痛快淋漓的大雨过后,——出示第6节,指名读。——齐读。
5、 (出示第七节)
l 天亮起来了——引读。
l (师深呼吸)深深地吸一口气,——你闻到了什么?
五、学习第8节
1、 雨停了,(出示图)你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心情怎么样?想说什么?
3、 朗读——齐读。
(后来,在自己班上这篇课文时,学习第八小节,孩子们再也忍不住了,终于举手
生:范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的句号应该改成省略号。
师:哦?为什么呢?
生:因为雨后的景色是很美的,还有很多很多,可课文才写了这么一点,所以要用上省略号。
生:是的,我觉得这一段写得不好,一点也不美。如果能加上小动物好像在说什么就更好了。
生:我还觉得课文第一段中也可以写得更好一些,他写得太简单了。
师:那我们能不能把他补充好,或者重新说一说,写一写,写得更美呢?
这时,好多孩子纷纷点头,有孩子说:“让我们准备一下。”——孩子们开始叽哩呱啦准备
生:蝴蝶姑娘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生:小朋友都出来放风筝了
生: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反射着太阳的光芒,快乐地滚来滚去。)
……
六、总结
1、 齐读全文
2、 小结:平时生活中有许多的天气变化,如果你能细心观察,也能写下优美的文章。
板书设计:
前 乌云 压
雷雨 中 树枝 乱
后 蜘蛛 垂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创造性复述故事,理清故事情节,全面深入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
4.读懂文意,树立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全面深入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3.学习多种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
4.读懂文意,树立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多媒体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冯骥才小传
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主要作品有《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一百个人的十年》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等职。
2.了解泥人张
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
“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近年来“泥人张”彩塑积极地推动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友好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桥梁。
3.欣赏泥塑艺术
屏幕展示一组图片
4.识记字词
阔绰( chuò ) 撂( liào )高的 怵( chù )
抠( kōu ) 戳( chuō ) 估(gù)衣 模(mú)子
横冲直撞:形容乱冲乱闯。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课内探究】
活动一:讲故事 理情节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象角色置换,穿越回到咸丰年间的天庆馆,当一回“撂高的”,以他的眼光看人物,用他的口吻述说当时发生的这个故事。
要求:
1.突出重点,准确体现原文的中心和重点;
2.条理清楚,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可以不受原文的束缚,有的地方可以详述,有的地方可以扩展,有的地方可以变序、变表达的形式,必要时可加入个人的想象。通过删节、充实、调整,使故事紧凑、生动。
4.人物语言可适当运用拟声造型手段,做到“言如其人”,还要把握好语速、节奏的变化,并适当运用表情、手势、姿态辅助表达。
温馨小提示:尽量从原文中摘录相关的语句表述。
创造性复述方法指导:
第一步,理清原文的六要素。
原文的六要素:
时间:一个下雨天
地点:天庆馆
人物:泥人张(中心人物) 海张五 伙计 吃客
起因:泥人张无视海张五
经过:泥人张智斗海张五
第一回合:海张五取乐泥人张──泥人张用鞋底的泥捏出了海张五头像。
第二回合:海张五侮辱泥人张的手艺──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结果:海张五贵买了所有的泥人,连同模子。
第二步,摘取原文中的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对六要素进行补充完善,适当加入个人的想象。
活动二:作对比 识人物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表格,对比分析泥人张和海张五两个人物形象。
项目
泥人张
海张五
外貌
语言
动作
本事
计谋
结局
归纳总结:
泥人张:不动声色、沉稳内敛、清高自爱、不畏权贵,利用一手捏泥人的绝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发制人、一招制敌。人品奇、手艺奇、计谋奇,实不愧“奇人”之称谓也!
海张五:飞扬跋扈、狂妄嚣张、色厉内荏、愚蠢可笑。寻衅滋事,而又无计可施。人品俗、无手艺,计谋差,实为一“赖人”也!
活动三:明手法,长知识
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种写作手法的恰当运用。
除去对比手法,本文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归纳总结:
本文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 细节描写
场景设置 以小见大
伏笔照应 悬念设置
侧面表现 留白艺术
写作手法举例:
伏笔照应
1.下雨天与泥人张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相照应。
2.两处肖像描写相照应。
3.第十段中“贱卖都没人要”与后面他自己花大价钱买泥人相照应。
4.泥人张常去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饭馆天庆馆,与后面故事发生的地方在天庆馆相照应。
悬念设置
1.第一段中“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他的'手艺到底有多高超,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2.第五段最后“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不把海张五当个人物,会有什么后果,设置了悬念。
3.第七段中人们的猜测:“一个泥团砍过去?”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设置了悬念。
4.第十一段中“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下面的故事到底如何,设置了悬念。
侧面表现手法
1.第三段中通过店小二的话侧面表现出海张五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形象。
2.第四段中通过众食客的反应写出了海张五远近闻名,不凡的身份。
3.第十段中,“海张五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从侧面写出了泥人张技艺的高超绝伦。
留白艺术
1.十一段和十二段之间省去了:泥人张当晚回家怎样刻制泥模,怎样送给工厂,怎样给杂货摊,怎样写“贱卖海张五”等。
2 .十三段和十四段之间省去了海张五看到贱卖海张五的泥人后是如何的愤怒,如何派人去买,如何定价钱等。
3.整篇文章省去了对泥人张的外貌和语言描写。
活动四:悟文心 树意识
文章结尾说:“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这传了一百多年的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对文意的理解,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师:传承技艺、传承精神,正如冯骥才先生一再强调的:
(屏展)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保存某种形式,而是为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保留下她的那些美好的情感与精神。
师:作者为俗世奇人立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传承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传承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
师:因为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携带着历史的、文化的气息,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它们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独特精神创造和历史记录,是我们和祖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正如冯老所说:(屏幕展示)
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冯骥才
师:为了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已是古稀之年的冯骥才先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他不顾年老体衰,奔走呼号,卖画筹资,为抢救民间文化尽心竭力。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天津老城的估衣街才得以保存下来。冯先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
结束语:(屏展,师生齐读)
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人的事!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初步了解课文按不同地点连段成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2、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题目你想到什么?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1、教师重点强调生字读音。
指名读句子:注意读准句子中生字的字音。
教师辅导讲解。
2、借助熟字识记生字。
出示卡片。
教师帮助识记。
四、写字指导。
1、观察分析字的结构。
2、讲解字的主笔。
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
五、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欢乐场面?
2、学生讨论得出:天安门广场和中华世纪坛。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2、还记得这情景吗?谁知道是什么时间?
3、说一说: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自由读课文:课文中介绍的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你从老师的范读中听出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读出激动自豪的语气。
3、小组内开火车读。
4、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5、师生读课文。
6、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2)
[教学要点]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ì()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xǐ()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tiáo()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chōng()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⑵徙⑶tuán⑷āo⑸yāoè⑹蜩⑺xuèqiāng⑻cān⑼舂⑽zhì⑾yàn⑿nài⒀shuó⒁wū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53)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反”通“返”(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志
例句出处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出处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
(3)图
例句出处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图谋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出处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
(5)穷
例句出处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不得志,与“达”相对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第三课时(54)
完成语文练习册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庖丁解牛》,完成下面题目。
1.读后了解庄子所讲的人生处世哲学。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
背得真好,那诗呀,就是一幅清新、美好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充满着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田园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乡土味儿!(板书课题)
2. 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傍、绩、各当家”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师:“绩”,在这儿是指一个动作,搓;“夜绩麻”就是指——
“各当家”,指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事做,“村庄儿女各当家”就是——
“傍”,他表示靠近的意思;“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意思是——
师: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2)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师: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可不是简单地把词句的意思串起来,咱们可以通过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时间、人物等,这样说起意思就更生动、更流畅。(故事)谁再来试试?(指名,同桌互相说说)
师:刚才,我们就借助【板书:注释、】,了解了诗的大意。那好,带着对诗句的理解,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停顿。(齐读)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预设:1、辛苦(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读)
评语:你读出了时间很长,是从“昼”到“夜”。你把他们的劳动内容读出来了。
2、忙碌:(各当家,男的——,女的——,各有个的活儿干,除了耘田、绩麻,还要——,(指名说)总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这样日夜忙碌着。多勤劳的人们呀,你能把这种感受带进朗读中去吗?(听你那么一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繁忙的劳动场面了)
3、和谐:怎样和谐的画面?(看插图里人们的表情,再读读句子,还有什么感受?)评语:看来插图也能帮我们感受诗情呢?(板书:插图)
4、师归结
刚才大家的感受真丰富,从短短的诗句里读出了那么多!这样的劳动在我们眼里是辛苦的、劳碌的,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将换来的是那——,回到家,看到妻儿各做着各的事情,那种温馨,使劳动的疲倦、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从劳动中得到的呀!把这种感受送进诗句,你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这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真好!难怪诗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时,不禁感叹——“昼出……,村庄……”(齐读)
4、品读第二句
师: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所能,做着分内事,就连那小孩也——(指名3个学生,读诗句三、四行),从小孩一个小小的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交流)
懂事:父母勤劳的品质感染了村庄的孙童,小孩也喜欢上劳动了。
快乐:是呀,他们学种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时丰收的场面呀……
可爱:瞧,他的动作,一手——,充满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
(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听出来了,劳动着也是快乐的。我们都来当当爱劳动的孩子,一起快乐地读读吧,)
来,把这种心情带进朗读中去。(指名读)
5、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配乐读)
6、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8-03
(精选)语文教案08-01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