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热)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看课文动画,整体感知
三、以读代讲,引导感悟
1、出示填词练习:()的小鸟
大家看得真专心,现在谁能用书上的一个词告诉大家?这是一只()的小鸟?
a、“可爱”,“非常可爱”指导读词语,突出“非常”。
b、给“非常”找近义词。
c、划出树上些小鸟非常可爱的句子,练习朗读。(教师从颜色、机灵的眼神加以指导)
d、练习用“非常”说话。(指导注意把话说具体,如:小红学习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都是100分。)
e、再读第一句。
2、你们喜欢这只非常可爱的`小鸟吗?文中的“我”也很喜欢它。往下读你们就知道了,齐读(第一段的二、三两句)
3、师:突然,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什么是焦急你们知道吗?(非常着急)这两只鸟在焦急的说着什么呢?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自己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a、学生自由读书。
b、学生想象发挥。
c、指导学生在表演中理解“焦急”,练习用“焦急”说话。
d、听到小鸟焦急的叫声,我多心疼它们呀!齐读第三自然段。
4、师:我喜欢小鸟,心疼小鸟,所以,我决心放它回家去。
5、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呢?谁知道?你怎么知道的?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指导背诵
多么可爱的小鸟,多么善良的小朋友,这样的一个故事,如果我们能把它背下来,讲给更多的人听那该多好呀!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它背下来吗?试试看!
练习背诵(自由背、同桌互背)
五、扩展练习
小朋友放小鸟的故事被我们附小电视台的小记者知道了,他们想采访那位放小鸟的小朋友,现在,你们都来当一回放小鸟的孩子,老师就是那一位小记者。采访马上开始,准备好了吗?
1、你放走的小鸟是什么样子的?
2、你喜欢那只小鸟吗?为什么要把它放了?
3、那你以后准备怎样保护小鸟?
六、总结全文
这一节课,我们见到了非常可爱的小鸟,当了一回动物语言翻译家,还接受了电视台小记者的采访,知道了鸟是我们的好朋友,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练习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呢。
语文教案 篇3
一、课文分析
这是《西游记》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的节选,属文言文白话小说。课文描写
二郎神杨戬受命到花果山,降服大闹天宫并自名“齐天大圣”的妖猴孙悟空,与孙悟空斗勇斗智斗法,大战几百回合的经过。课文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充满神奇的想象,语言诙谐俏皮,表现了孙悟空不畏强权、反抗镇压、争取自由的,以及特立独行、自傲好名、桀骜不驯、幽默谐趣的性格。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思路
这是人教版七上第六单元里的第一课文。
首先,作为文言文白话小说节选,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障碍,教学时必须予以扫除。
其次,这个单元强调默读、速度,此项能力的培养和检测应该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复述和概括这一环节上,可以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行梳理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经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第三,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想象世界”,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角色形貌之神奇、法力之神奇、法器之神奇等,体会神话故事大胆的超常的想象,从而领悟想象的本质、方法和原则,让学生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第四,在描述大小二圣变身显法,斗智斗勇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时,语言准确传神、谐趣俏皮,与孙悟空的性格十分吻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最后,针对课后练习四,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矛盾冲突的背景、本质及其必然结局,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以及孙悟空的和性格。
三、学习目标:
1、提高阅读的速度,学会复述和概括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过程与方法);
2、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方法和原则,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知识与
能力);
3、欣赏文中准确传神体现形象的身份、性格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语言的谐趣俏皮特点(知识
与能力);
4、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本质及其必然结局,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以及孙悟空的精
神和性格(情感和观念)。
四、学习重点:
1、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2、欣赏文中对主要形象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重要而精彩的描写,体会语言的准确传神、谐趣俏皮。
五、学习难点:
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和本质,理解课文的中心,以及孙悟空的和性格。
六、课前预习:
1、《西游记》的作家、作品常识;
2、《西游记》第六回的故事内容,了解的故事背景;
3、查阅字典,扫清课文的词语障碍;
4、学生自行观看1965年版的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
七、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西游记》的作家、作品常识;
2、提问“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背景;
3、通过课件出题,检测重要字词的形、音、义的理解和掌握。
(二)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1、打开计时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
2、用课件出题,要求学生在扼要复述的基础上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并理出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过程。(堂上书面作业)
3、用课件出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不写大小二圣不一下子就拿出最高强的法术一两个回合便分出胜负?从而让学生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文喜见山不喜平)(口头作业)
(三)体会想象,学会想象
1、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神奇的想象,用课件出题,让学生从下列角度思考:(堂上书面作业)
(1)神奇的角色
(2)神奇的形貌
(3)神奇的法术
(4)神奇的.法器
2、引导学生理解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堂上笔记)
神话想象是超现实的创造性想象,其本质和方法是
将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合成具有神奇的形貌、神奇的法术和神奇的法器的人类、神仙、佛道、妖魔、鬼怪,赋予它们人、神、物的属性、特点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构筑故事情节。
3、引导学生掌握想象的依据和原则
(1)想象要从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出发
(2)想象要从故事的具体的场景、情节、冲突的描述的实际需要出发。
不能胡思乱想,天马行空。
(四)品味描写,体会其幽默谐趣俏皮的风格特点(自主学习,自由探讨,口头作业)
1、把握文中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适应故事的情节和场景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体会描写的准确、生动、传神。
2、分析对孙悟空的描写与孙悟空的性格特点的关系,体会语言的幽默俏皮。
先是瞧不起别人,当打不过别人时,就失了方寸、乱了阵脚,被迫使出浑身解数来改变形貌,企图伪装起来,隐藏起来。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它的变化破绽百出,被一一识穿,最终只得落荒而逃。整个过程中,孙悟空的形貌变化、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都十分滑稽俏皮、谐趣可笑。
(五)分析矛盾冲突,理解中心,把握形象性格
1、课件出题
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背景和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大战几百个回合?而且总是孙悟空落荒而逃?(可以作为拓展性的课后作业或层次高的学生的思考练习)
提示:孙悟空大闹天宫,不服管束,不把佛祖、菩萨、神仙放在眼里,犯了天条,冒了天威,还自名为“齐天大圣”,所以二郎神奉命来到花果山降服孙悟空这只“妖猴”。
大战几百个回合,表明变身斗法的艰苦曲折,旗鼓相当,亦表明孙悟空的本领高强,骁勇顽强、机智灵活,难以降服。这刻画了孙悟空桀骜不驯、幽默诙谐的特点,以及不畏强权、反抗镇压、争取自由的。
孙悟空屡败屡战,总是落慌而逃,原因是二郎神得到佛祖、菩萨、神仙、天兵天将的协助,人多势众,而且有比孙悟空更厉害的法术和法器,而孙悟空势单力薄。
二郎神是佛祖的卫道士(相当于军队和警察),是佛祖派来镇压犯上作乱的孙悟空的,代表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制度的帮凶势力。孙悟空是反抗强权的愚弄奴役和镇压统治、争取平等自由者的代表。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3.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树”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诗歌要以读会意,新诗更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它的内涵,切忌教师过多地肢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言人手,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这是树的用途,假如你是一株树,你会怎样去做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反复吟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出示课件l。)
1.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
4.理解“树”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课件2。)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本课“积累运用”部分。)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第一部分:总写“我”——“一棵树”的形象。
第二部分: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我”——“一棵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部分:把激情引向高峰,表明死后变成煤炭,把“纯洁的光,炽烈的热”献给人间。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从理性上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要求: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作者的形象即“树”的形象。
明确:(“诗要塑造美的形象,以塑造人们美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品质和美的灵魂。”在诗中作者借助想像给人们塑造出了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美的灵魂的艺术形象——“一棵树”。)
(诗人通过“一棵树”充满激情的自白,使读者看到了这棵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树,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为了这一崇高的理想,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好献给人间光和热。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美的`心灵的赞歌。)
五、研读赏析
反复朗读诗歌,讨论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1.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的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想像和联想是构成抒情诗的基础。诗人托物言志,借树抒情。他把树进行人格化和精神化,这些都是依靠想像。通过想像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更加丰满,光辉动人,乃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献身精神”本身是抽象的,但树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通过对树的描写,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并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
诗人由“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给新婚的嫁娘”是由星星联想到耳环;“我要挽住轻软的云霞,给辛勤的母亲,作擦汗的手帕”由云霞联想到手帕等等。)
2.“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广大劳动者。)
3.如何理解诗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明确:(表现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的每个细胞,崇高的精神必将化作巨大的能量,为了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献给人间光和热。把诗人情感推向高潮,诗歌的内容也达到高潮。)
六、梳理巩固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小组交流学习所得。
七、拓展训练
(若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八、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1至4题。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词语。
2、懂得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得具体些,能正确填写“的、地、得“。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1题。
1、自由拼读,作好答题准备。
2、指几名中下生拼读。
3、指名在小黑板上正确填写相应的词语。
二、指导练习第2题。
1、读题目明确练习要求。
2、指名读第(1)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指名中等生读第(2)组两个句子,比较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4、指名读填写后的两个句子,注意把填写的词语读出重音。
三、指导练习第3题。
1、谈话导入。
2、自学准备。
3、指名在小黑板上填写,然后逐题讨论。
4、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几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体会“的、地、得”的用法。
四、指导练习第4题。
1、这两个句子分别在哪两篇课文中出现过?
2、自学准备。
填上适当的词语。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句子中几个“多么”要读出重音。
五、完成《作业本》第1至4题。
课后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5、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2、能把表示反问的句子改写成表示肯定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5题。
1、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的用法。
2、逐句读读,体会句子意思,说说省略号的用法。
3、仿照例句,写几个有省略号的句子。
二、指导练习第6题。
1、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2、指名优等生改写第(1)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指导练习第7题。
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2、自学短文,读后讨论:短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题目中的“我们”指谁?这两个贫苦农民的孩子要求当红军时的心情怎样?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重点指导两个孩子的话。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幸福在哪里》是一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学习本课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合作表演课文内容。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 2课时
板书设计
幸福在那里
三个牧童
寻找幸福
幸福的含义
幸福在对人类有益的活动中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审题入手,设疑激趣。
1、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课文的前19个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1、自读这部分内容:
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智慧女儿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
4、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学习下文。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你了解到什么?
二、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1、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2、出示智慧的女儿的话。
①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②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围绕着孩子们十年前、十年后的生活经历,从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情中,引导学生明白“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三、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1、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2、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3、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激发兴趣,畅所欲言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提及幸福,对于学生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可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无形中激起了学生读书找寻答案的兴趣。
文中自然段颇多,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是非常必要的。
分别找出写三个牧童童年挖泉井的经历及十年以后他们再次相聚经历的相应段落。
指导学生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语言、动作、神情及智慧的女儿说的话中领悟幸福在哪里。
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联系亲身经历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学文后,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作业设计
1.规范地书写生字。
2.完成基础练习中的题目。
教学反思
学文后,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容易产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容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特别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意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 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讲解新课】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
等。
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m、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 ,或写成 ,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 表示a是b的k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意尺度。
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意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
(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
(4)除了a=b之外, 。 与 互为倒数。
例1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1后:
(l)提问学生AB是 的多少倍, 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
(2)给出:比例尺= ,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m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
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例2 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2后:
(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认识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
(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
学生掌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
①知道例2中 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
②这些题目若改成填空题,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计算。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这样不仅培养了能力,而且在考试中也受益匪浅。
因此,今后如遇到和此常识有关的知识要反复渗透,反复给学生强调,让它扎根于学生的下意识中。
【小结】
1。两条线段比的概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10中2、3。
八、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8-03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