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科学教案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区分鲜果和干果。
2、通过对应会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活动准备:
鲜果若干、干果若干、小兔头饰。
活动过程:
兔妈妈带小兔子们去小猫家做客为故事情节开展活动。
小猫拿出一盘鲜果和一盘干果招待小兔子们。兔妈妈请小兔子们观察两盘水果有什么不同。分别用摸、看、闻、尝等不同的方法感受并区别。在小兔子们充分感受、发现、表达的基础上,兔妈妈总结鲜果和干果的`特征。
小猫和兔妈妈请小兔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分水果,并请小兔子分完后用完整的话表述两组水果的多少。
兔妈妈和小兔子们共同分享鲜果和干果,请幼儿讲述他们味道的不同。
活动结束:
小兔和妈妈谢谢小猫后一起回家,活动自然结束。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一)初步感知身体动、影子也动,影子和身体在一起。
(二)体验观察影子、与影子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阳光明媚的户外空旷场地。
(二)幼儿用书第5册封二、第1页。
三、活动过程
(一)影子在哪里?
1.找各种各样的影子。
这些影子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影子,说说找到的最大、最小的.影子。)
2.找找老师的影子。
我的影子在哪里?什么时候有影子?什么时候又不见了?我的影子有几个?
3.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观察影子的变化。
你有影子吗?它在哪里?你的影子有变化吗?什么时候变的?怎么变的?
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动,影子也动,我们停,影子也停,它总是跟着我们。
(二)分不开的影子。
1.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走到哪儿,影子跟到哪儿,影子能和我们分开吗?你有什么办法让影子和你分开?
2.大胆猜想,提出假设。
请你想个办法把影子和自己分开。(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用跳或者站在桌子上等方法。)
3.根据刚才幼儿的猜测,逐一进行尝试和验证。
4.交流分享。
你用了什么方法让影子和你分开?你成功了吗?
5.教师小结:影子和身体在一起,不能分开。
(三)影子捉迷藏。
1.大胆猜想,引出游戏。
—一影子不能和身体分开,那影子能躲起来,不被别人发现吗?
2.师幼共同玩影子捉迷藏游戏:教师蒙上眼睛,从1数到10,幼儿在操场四周寻找可以将影子藏起来的地方,如大树后、房屋旁,然后教师去找影子,如发现幼儿的影子还能被看到,就表示被抓住,被抓住的幼儿和教师一起去找影子,直至游戏结束。
科学教案 篇3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了解鸭子和鹅的外形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2、观察和比较鸭子和鹅的异同,从而正确认识鸭子和鹅。
3、对家禽类动物有兴趣,有探索的欲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活动过程:
1、通过猜谜活动,引出主题。
教师念谜语,幼儿猜谜底,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2、教师分别出示鸭子和鹅,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鸭子,说说:
鸭子是什么样子的?
鸭子头上有什么?鸭子叫起来是什么样子的?
鸭子身上有什么?下面有什么?鸭子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鸭子走起路来是怎样的?请幼儿学一学。
(2)教师小结。
(3)引导幼儿观察鹅具体方法同上。
3、引导幼儿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鸭子与鹅的异同,进一步认识其特征。
启发幼儿注意观察鸭子与鹅的外形,说说:鸭子与鹅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4、指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进一步了解其特征。
(1)看图说说:鸭妈妈身边的小动物是谁?你知道是谁把小鸭子从蛋壳里孵出来的?
(2)启发幼儿观察沙滩上的动物和脚印,用连线的方式帮动物找到脚印好吗?
重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鸭子和鹅的外形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难点:观察和比较鸭子和鹅的异同,从而正确认识鸭子和鹅。
活动反思: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学唱歌曲的旋律美去认识其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大有好处。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进一步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
2、感受季节的不断渐变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儿歌挂图,大字纸;故事书《魔法奶奶的电话》;写有四季字卡的 纸条,后面有双面胶(人手一套);魔法电话教具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春夏秋冬转圈圈”,及四季排列,月份分配
1. 观察魔法电话:魔法电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能拨通春姐姐、夏大哥、秋姑姑和冬爷爷,找找四个键分别在哪里?
2. 边听故事边通过观察图片,猜想小朋友喜欢某个季节的理由。
3. 提问:故事里谁喜欢夏天?她为什么喜欢夏天?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老师用简画记录,从而补充故事内容。(其他季节按同样方法提问)
二、游戏四季轮换拍
1. 幼儿每人一套写有春夏秋冬的纸条,分别画上四季简易图,将画好的纸用双面胶贴在衣服双手易拍到的地方,化装成季节娃娃。
2. 听游戏带领着发出的.语言指令迅速做出反应,即用手拍贴在身上的图画
单手拍:如听到“吃火锅是什么季节?”边答边拍身上图片。
双手拍:如听到“夏天过去是什么季节?再过去又是什么季节?”两手分
别拍在相应图上,并回答“夏天…….”
连续拍:如从春天到冬天
结伴拍他人
边拍图画边念儿歌“春夏秋冬转圈圈”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发现颜色混合后的变化。
2、训练幼儿对颜色的感知能力。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种颜料、若干透明的杯子。
2、贴绒教具:红、黄、蓝三色的小兔各一只、三色的染杯各一个。
3、记录资料每组一份,各种颜色小卡片若干。
活动重点:
让幼儿通过动手实验发现红、黄、蓝混合可变出不同的颜色,并能用语言和符号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难点:
幼儿在混合某种颜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原来颜色的比例。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讲故事《调皮的小兔》引起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的实验兴趣。
1.教师一边出示贴绒教具一边讲述:“有三只调皮的小兔子小红、小黄、小蓝跑到染坊里捉迷藏,一不小心,小红掉进了黄色染缸,小黄掉进了蓝色染缸,小蓝掉进了红色染缸。他们爬呀爬,好不容易爬出来了,结果却谁也认不得谁了。为什么?”(形象直观的小兔教具,抑扬顿挫的语言表达,一下子把幼儿带到故事情景中,引起幼儿的好奇)
2.“小朋友猜一猜,小红掉进黄色染缸后会变成什么颜色?小黄掉进蓝色染缸后变成了什么颜色?小蓝掉进红色染缸后又变成了什么颜色?”(用猜想的形式激发起幼儿的验证兴趣)
二、通过示范实验,验证幼儿的部分猜想。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有各种猜想,究竟谁猜对了呢?我们来做个实验。”教师将红、黄颜料倒入透明的空杯中,摇匀。(教师做示范实验,在调色的过程中一边提醒幼儿注意调整原来两种颜色的比例,直到变成所要的`颜色)
“变变变,小朋友们看好了,看,红颜料与黄颜料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颜色?”“那么,小红掉进黄染缸后变成了什么颜色?你猜对了吗?”(神秘的语气,颜色的变化,激发起幼儿动手实验的积极性)
三、指导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更。
1.师:“你们想知道小黄和小蓝掉进染缸后变成了什么颜色吗?是不是也想验证一下自己猜想的对不对呀?老师为每组预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你们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然后把你的操作记录下来。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变颜色,好不好?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重引导幼儿记录操作成果。(亲自动手,幼儿的动手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同时调动起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四、通过说说颜色的变更,帮助幼儿用语言和符号记录实验成果。
1.教师:“小黄掉进蓝染缸后变成了什么颜色?小蓝掉进红染缸后变成了什么颜色?”
2.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颜色卡片贴在黑板上,中间用粉笔填上“+”和“=”。
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
念儿歌: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橘子;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形象的语言,简单的符号帮幼儿学会记录实验成果)
五、延伸活动:通过涂色游戏,发展幼儿对颜色的感知力。
教师:“小朋友们见过彩虹吗?它有几种颜色?它漂亮吗?小朋友的衣服是一种颜色吗?我们的世界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是多姿多彩的。今天,小朋友们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变出了橙、绿、紫等颜色,现在我们来画一朵盛开的花,将你们调出的颜色涂在花瓣上,变出一朵美丽的七色花。看一看,你的七色花和小朋友的一样吗?谁的七色花涂得最美呢?”(延伸活动让幼儿变出更多的颜色,进一步激发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活动反思:
孩子爱听故事,特别是有小动物的童话故事。将故事《调皮的小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把幼儿带到故事情景中,引起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孩子喜欢新奇,把实验融入魔术中,让幼儿亲自操作,从而体验颜色变化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