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幼儿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即有物体、光的照射,并且物体挡住光。
2.丰富词汇:照射。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教学准备:
玩具动物一只、幻灯机一台、 “手影”辅助道具若干。
教学过程:
1、猜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阳光下面跟着你,就是从来不开口。
2、教师出示玩具动物,请小朋友想想怎样让小动物出现影子。
3、教师:刚才小朋友想了许多办法,你们说为什么用这些方法能出现影子?
4、教师利用幻灯机做若干实验,说明影子产生的条件。
a 打开幻灯,让光线照射在墙上。问:现在墙上为什么没有影子? (因为没有物体)
b 出现小动物,不开幻灯,问:为什么没有影子? (因为没有光的照射)
c 打开幻灯,把小动物放在幻灯机后面,问“为什么没有影子”? (因为物体没有挡住光线)
d 打开幻灯,把小动物放在幻灯机前,问“为什么出现影子了”?
通过实验,使幼儿归纳出影子产生的条件:物体,光的照射,物体必须挡住光。
e 请幼儿谈谈在什么地方见过影子?影子有哪些用途?
教师鼓励幼儿充分地想象,并进行启发,如:小朋友可以利用影子玩、“踩影子”游戏,还可以做手影等。
f 教师做“兔子”、“孔雀”、“螃蟹”,让幼儿猜是什么小动物。
g 幼儿两人一组用手影创编故事,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爱吃的食物。
2、能根据不同的动物找到各自爱吃的食物。
3、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不同小动物的头饰若干以及对应的食物图片若干、教学课件、幼儿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平时最喜欢吃什么呢?那有谁知道小动物们都喜欢吃什么呢?通过谈话导入新课。
2、播放课件图片。
请小朋友们观看图片,说说都有哪些小动物及各自喜欢吃的食物,让幼儿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爱吃的食物,并能简单了解不同动物的食物材料。
教师小结:有的动物喜欢食肉,有的动物喜欢食草,有的则喜欢吃水果、坚果,有的喜食杂粮……这些都与动物们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3、游戏活动——《帮小动物找食物》。
请小朋友们从拿自己椅子下面拿出小动物图片,认清自己代表那个小动物,然后帮小动物们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4、幼儿操作活动。
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19页,把小动物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用线连接起来,并请部分小朋友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给小动物们分配食物的。
5、教师总结,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幼儿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孩子是非常喜欢小动物的,他们眼中的动物是他们的好朋友。所以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小动物吃什么这一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小朋友喜欢的头饰,让他们在初步掌握动物的不同叫声、动作及小动物爱吃的食物后,让他们自己扮演小动物参与游戏,加深巩固知识。由于所学小动物较多,情节有点重复,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利用电脑,将小动物吃什么设制了动画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名称:《顽皮的影子》
活动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并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能力。
准备活动:
知识准备: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
物质部分:1、白志、手电筒、固体胶若干。
2、乌龟、小鸟、牙孜、风车,电扇、蝴蝶等各种形象若干。
3、教师范例一份。
组织形式:集体教学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打开应集灯,照在墙上同幼儿一起玩手影,并教幼儿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小狗等手影,以故事《小孔雀的一天》使幼儿知道在不同方位的光性照射出不同长短的影子。
教师关掉灯,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
二、了解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出示小兔并对幼儿说:“今天优质调皮的小兔子想和自己的影子做游戏,可他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小朋友帮小兔找到他的影子,并看看有什么变化。”
让幼儿用手电照在小兔身上,观察光线角度不同,影子有什么变化,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师选一幼儿代表进一步强化“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只有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才能产生影子。
三、跳舞的影子
1、游戏:蝴蝶跳舞
教师操作游戏材料表演,幼儿观察蝴蝶飞起来跳舞,但不结实操作过程。
2、为幼儿提供材料:手电、纸、蝴蝶、固体胶等材料,通过实验操作启发幼儿想办法
让蝴蝶跳舞。
3、请个别幼儿把自己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掩饰过程。
4、讨论:为什么有的蝴蝶会跳舞?而有的`蝴蝶不会跳舞?
5、小结:要升蝴蝶跳舞,他的翅膀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只把蝴蝶的身上粘住即可,翅膀不必粘上。
四、进一步探索“影子”跳舞的奥秘
1、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任选一种或几种材料,想想这些物体的那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他们动起来。
2、幼儿探索根据情况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风车转起来,可以启发幼儿思考,“风车”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风车”的活动有关。
3、幼儿讲述方法并交流,引导幼儿观察和体验,物体是怎样活动的?
4、你们发现什么秘密?(手电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手电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
5、教师小结:当手电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是影子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它们就跳起舞来了。
五、活动延伸
1、到户外去寻找各种物体和自己的影子,并玩踩影子游戏,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本次活动。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
3、组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电脑的外形特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知道电脑能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电脑的用途。
活动难点:能够合理想象、设计电脑。
【活动准备】
1、教具学具准备:电脑一台。
2、知识经验准备:让幼儿自己尝试操作电脑,感知电脑的各种功能。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电脑,说出电脑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激发幼儿对电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操作电脑,并让幼儿感知电脑能看光碟、听音乐、画画等功能。
二、讨论:电脑能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爸爸、妈妈用电脑来做什么事情?
分小组讨论:我设计的新型电脑。讨论结束后请各组推选一名幼儿说一说本组的想法。
【活动延伸】
美术活动:让幼儿把自己设计的电脑画出来。
情境延伸:将电脑放置在活动室一角,教幼儿正确操作,让幼儿操作电脑,玩简单的益智游戏。
家庭延伸:家长可利用休息日带幼儿去逛电脑城,增加对电脑的感性认知。
【活动分析】
电脑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之一,选择电脑作为主题谈话对象,能够让幼儿有话可说。活动中,幼儿通过倾听别人讲述和自己参与探讨,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全语言讲述的环境中,锻炼了幼儿的表达性口语能力,符合小班幼儿语言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围绕主题谈话,能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目标。
【活动注意】
1、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使用电脑的正确操作方法。
2、鼓励幼儿合理想象,设计出自己理想中的电脑。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简单区分小鸡、公鸡和母鸡的外形特征。
2、了解鸡的生活习性。
3、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饲养角里有小鸡、公鸡(录有公鸡、母鸡叫声的磁带)
2、图片:小鸡的一家
活动过程:
1、听一听,猜一猜,这是谁的声音?
2、认识小鸡。鼓励幼儿看一看小鸡的眼睛、腿和翅膀,摸一摸小鸡的绒毛,找一找小鸡的耳朵、鼻子在哪里?学一学小鸡的叫声。
3、比较公鸡和母鸡的不同之处(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
4、小结:公鸡和母鸡一样的是他们都有翅膀、两条腿、鸡冠,不一样的是公鸡的羽毛比母鸡的羽毛漂亮。公鸡头上有高高的鸡冠,每天早晨打鸣,而母鸡的鸡冠比公鸡的.鸡冠小,会咕咕叫,会下蛋。
5、讨论: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母鸡生下的蛋经过一定时间的孵化就变成小鸡了(帮助幼儿理解小鸡一家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6
一、学情分析
在前一节中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要有一个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能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课本第51页阅读材料------《手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组织同学阅读。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 什么是机械运动?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投影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
⑴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
⑵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⑶将一支笔放在书本上面,将书本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问这支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说出参照物。
教师小结: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这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3.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
⑴读图2-18,2-19,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要要求找出它们的差异)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般说来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
⑵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
小组讨论后回答: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运动快慢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将直线运动进行分类?
教师小结: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三)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的定义。
2.参照物的选择。
3.机械运动的两级分类。
四、评价与反馈
1. 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我们是用哪一种方式来比较参加100米赛跑的同学谁跑得快?
2. 一诗句是这样写的“坐地日行八万里”,你是如何理解这诗句的?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一:捡落叶、玩落叶(略)
活动二:树叶分类
活动目标:
1、能用自己的方法给树叶分类。
2、能大胆地进行实践活动,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树叶数份。
2、每人两个篓子。
3、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树叶,引导幼儿观察
1、这是什么?
1、枯叶、绿叶数份
2、积木、白纸等操作材料。
3、记录表、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这是什么?
2、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学习词:枯叶、绿叶)
3、猜一猜,叶子里面有什么?有没有水?
(1)、介绍记录表,教师交待如何记录。
(2)、幼儿把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二、幼儿进行实验,探索绿叶里的水。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
2、幼儿实验操作并进行记录
三、幼儿交流:
1、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绿叶里有水,枯叶里没有水?
3、师生共同总结。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水资源的问题。大家有目共睹水缺乏、水污染的现象已经受到高度关注。这种局势下。让幼儿了解水与人类、水与自然的关系极为重要。根据孩子们的认知和感知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本次活动,通过故事、谈话、实验、音乐表演等不同形式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思考,从不同的侧面能够充分感知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结合故事、谈话、实验、音乐表演等不同形式激发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兴趣以及表现出求知欲。
2、让幼儿知道水与人类、水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3、幼儿初步了解水污染以及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课前教师、幼儿共同收集关于水的各种图片。
2、《三个和尚》的故事磁带。
3、实验用品:盐、糖、奶粉、洗衣粉、药面儿、玻璃容器5个。
4、“护水小标兵”胸饰、兰色彩笔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三个和尚》都打水。教师通过让幼儿听故事想问题说问题引发他们思考参与的兴趣。
1、教师放故事《三个和尚》,幼儿听故事
2、听故事后,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展开提问:
(1)三个和尚每天都要用什么?他们用水来做什么?
(2)他们打水的地方在哪里?
(3)他们三个最后用水做了什么?他们能离开水吗?
3、教师提出一个话题: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没有水?为什么?
(1)幼儿自由的讨论交流。
(2)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小朋友我们不能没有水,让我们来看一看水是怎样帮助我们的。(请幼儿观看课件关于水的各种图片)
1、结合看图,让幼儿了解生活处处需要水。
(1)、图片一幼儿看到各种工作是直接需要水来完成的.。(消防队员,环卫工人用水浇花、轮船在行驶)
(2)图片二、幼儿可以看到农民用水浇地、发电站用水发电送给千家万户。
2、这“水”和我们的生活真是关系太大了,你们知道吗?就连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同样需要水。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幼儿和教师一起实验)
(1)幼儿分成5组,这5组桌子上分别放着盐、糖、奶粉、洗衣粉、药面儿、开始实验时,幼儿将物品放入玻璃容器中搅拌一下,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变化,并作成总结。
(2)教师讲解物品在水里溶解了。
3、出示一张图片:幼儿可以看到河水已经变黑了。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来听一首歌。
小朋友们听一听小河在唱什么?
三、教师弹唱歌曲《小河之歌》前两段
1、幼儿边欣赏歌曲边创编动作。
2、教师提问:小鱼、小虾为什么生病了?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它们呀?(幼儿了解关于污染的问题)
3、拿出“护水小标兵”胸饰、发给每个幼儿,老师有个好办法:请你们画一条干净的小河送给小鱼小虾(让幼儿把小河画在胸饰卡片的背面)
幼儿带好“护水小标兵”胸饰教师弹唱歌曲《小河之歌》第三段,幼儿做自由表现活动。
活动延伸:
让幼儿总结我们该怎样做才是“护水小标兵”。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向身边的人宣传爱护水资源是“人人有责的”。
小河之歌
1=D3/4
1—3|1—3|5—3|5——|6—6|5—1|3—3|2——|
小河小河真快乐清清河水在歌唱,
小河小河真难过黑黑河水在流泪,
小河小河真快乐清清河水在歌唱,
1—3|1—3|5—3|5——|2—5|2—5|3—2|1——||
小河小河真快乐小鱼小虾都来了。
小河小河真难过小鱼小虾生病了。
小河小河真快乐小鱼小虾都来了。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体验科学探索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2、通过探索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3、尝试使用符号记录物体的沉浮。
活动准备:
1、试验材料:积木、空瓶子、钥匙、硬币、橡皮泥、石头、树叶、乒乓球。
2、记录卡、水槽、笔。
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能通过观察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难点:尝试使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师:马上就要过节啦,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节,可是它不会游泳,它怎样才能过到河那边去呢?老师准备了积木、泡泡泥、石头、叶子、空瓶子、钥匙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二)实验探究
1、师:浮在水面的`就可以当作小船,沉下去的就不能当作小船。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看看哪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2、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3、教师小结:树叶、积木、乒乓球、空瓶子等可以浮上来给蚂蚁当船,而石头、钥匙、硬币则不可以。
(三)活动延伸
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的?请小朋友动手实验起来吧,并将实验结果简单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是一节实验活动,由于这种类型的活动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开展的较少,幼儿显得格外兴奋,参与的热情很高。“浮沉原理”本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泡泡泥、积木玩具、石子、乒乓球、塑料瓶、记录表、笔等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猜测、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观察、探索、实践等形式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会做简单的记录。
我在活动前先让幼儿说说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然后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最后环节:探索改变物体的沉浮。然后提出新的问题:如何把浮在水面上的空瓶子让它也沉在水底下呢,让幼儿动脑筋想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索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探索幼儿对这次活动至始至终有着浓厚的兴趣,都能大胆尝试。
总体来说,课堂效果较好,活动目标基本达到。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少数幼儿纪律不够好,课堂场面一度较混乱,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的,在以后教学中,课前准备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以便更好应对课堂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