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孔子世家教案

孔子世家教案

时间:2023-10-10 07:08:2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孔子世家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子世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世家教案

孔子世家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感悟道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评价孔子为“至圣”,可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孔子像于芝佛院》中却对尊孔子为“大圣”的“人人”给予毫不留情的批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短文二篇》,找到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 》作者是字,(朝代)家、家、家。这本书是我国最早的通史,与后来的.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全书包括(记历代帝王政绩)、(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大事年表)、(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这本书被鲁迅誉为“,。”

  2、初试身手

  (1)我所了解的孔子其人

  (2)我所喜欢的孔子其言

  (3)我所知道的《六艺》

  三、朗读课文,理解经典

  1、积累实词

  (1)仰止

  (2)景行

  (3)行止

  (4)心向往之

  (5)适鲁

  (6)礼器

  (7)以时

  (8)习礼其家

  (9)余祗回留之,

  (10)不能去云

  (11)至于

  (12)当时则荣

  (13)没则已焉

  (14)布衣

  (15)十余世

  (16)宗

  (17)折中

  (18)至圣

  2、积累句子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深入赏析,品味经典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

  2、请从文中找出作者盛赞孔子的词?并说说盛赞孔子的依据有哪些?

  3、最能体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句?课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这句话的?

  五、总结归纳,研讨经典

  文中除了用“至圣”,赞美孔子的词还有“高山”“景行”,你认为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恰当吗?为什么?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回味经典,仿写练笔

  要求:结合孔子言论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

  七、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世家”只限世袭王侯,而孔子还未封“王”,司马迁作《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请分析其原因。

孔子世家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式

  2、通过对文意的翻译理清文章层次

  3、通过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式

  2、文中通过人物语言表现的政治思想与孔子的评价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词与句,可以按“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教师点到即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由“国学诵读”导入本课,引导学生回忆高一诵读过的《论语》

  二、《孔子世家》

  1、学生诵读本课,根据预习时的安排,互换自己出的关于本课的练习,完成后互批。

  2、学生依次翻译本课,教师适当指导。

  3、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习,找同学当堂展示。

  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学生诵读本课,校对字音,并找一个同学范读本文。

  2、学生齐读本文,并考虑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并用原文中的语言说说四个弟子各自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民足”。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晳:“莫春者…………咏而归”

  4、根据这三个层次,学生依次翻译本文,并在翻译的同时,概括孔子对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哂之

  冉有——谦虚有礼——叹之

  公西华——谦虚有礼——惜之

  曾晳——洒脱自然——与之

  5、从对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的分析中,提醒学生注意从本课中吸收写作方法:

  (1)扣紧人物的性格特征来记述,人物的语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与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成功地运用对话与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达出来。

  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跟踪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乎”字的意思。

  (1)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的意思。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为国以礼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如”字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字。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4)唯求则非邦也与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五、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200字左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翻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孔子世家教案3

  这次读完之后,我的感觉就印证了司马迁说的:“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以前看过《礼运》、《易经》、《乐记》、《经解》、《学记》,以及《论语》,这些当然是名著,但这次通过《史记》了解孔子的一生后,再与以前的东西结合起来,深刻的感觉到了孔子的悲哀。当然孔子也并非是宋明时期神话后的孔子,《史记》里的孔子给人感觉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要说《史记》先得从司马迁的悲哀说起,司马迁从忍辱负重受宫刑之后,说出了:“人之一生,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后面的《报任安书》中有提到只要是传世之作,必定是上古圣贤发奋才能创作出来的。

  孔子的一生分为几大部分:

  1、身世及出生。

  2、决心治学。

  3、四处求学。(如跟师襄子学琴,向老张问礼,在齐闻韶。)

  4、始创儒学,招徒授业。

  5、开始为政。

  6、周游列国。

  7、删述六经。

  先说身世,司马评价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至于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虽然是一个大夫叔梁纥的儿子,但是因为是野合所生,而且父亲死时没有守孝所以没有人承认他。因为父亲早逝,所以孔子的母亲承包了家中的一切,所以在孔子十六的时候就死了。

  孔子的志学之路还是非常坎坷的,十五岁前和他母亲的爸爸学,之后想要去找太史公求学,因为太史公要测试孔子到底有没有学习的毅力,让他在门口等了一天,而孔子就在那等了一天不急不躁。于是被太史公收为弟子,其后认真学习六艺,《经解》中有是这样介绍六艺的:“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宜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至于四处求学我想孔子向老子问礼,应该都听说过,孔子去了以后被老子骂了一顿后,就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这三者皆可捕捉,而唯有龙我不知,今日我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龙。有人说这次是两圣的碰撞,其实当时孔子的思维并不完善,所以我们老师常说如果孔子五十的时候再见到老子,才会是儒家与道家的交流。

  孔子最悲惨的时候就是周游列国了,不被君王接受,被隐士讽刺,还被军队围了三次,但在这途中孔子的体系才真正的创立出来,磨难也不可谓不重要。

  最后的删述六经,就是孔子一生中做的最大贡献了,当时孔子想干这件事的初衷是,认为天下已经无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给后人。孔子删了《诗经》,整合了《尚书》、《礼记》,写了春秋。

  关于最后死时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就是子贡,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史记原文: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谓孔子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春秋年间,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智者无用武之地,贤人空怀兴国之志,君王毫无势力,孔子穷其一生不能把礼义推行,到了人生的最后,孔子发出了最后的感慨。

  子路因为冲动死在了卫国,孔子一听,一下气血上涌,带动以前的忧愁就病倒了。子贡来看望,孔子勉强装作很悠闲的样子,说:“赐呀,你也太晚了吧!”孔子哀叹一声,唱到,支撑天地的太山已经摧毁,支撑房屋的主梁也已经被摧毁,领导人心的贤人呀,也已经不管用啦呀!哭了起来。过了一会跟子贡说:“天地之间没有道德的约束已经很久了,我的主张一直不能够推行,悲催呀!那曾兴盛无比的夏王朝如今已经被葬在了东边,那礼乐盛行的周王朝也被葬在了西边,昨晚我梦到我坐在祠堂里,我是殷人呀!”七天后仙逝了。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又拥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时光,死而无憾呀!

孔子世家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1~5节。

  2、积累文言实虚词。

  3、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

  4、学习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虚词。

  2、学习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精神。

  一、导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为何能享此殊荣?令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了解他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的影响。

  二 学生自学阶段

  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

  3、共同归纳1~5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 知识预设

  (一)通假字:

  1、由是反鲁(“反”通“返”)

  2、孔子长九尺有六寸(“有”通“又”)

  3、师襄子辟席再拜(“辟”通“避”)

  4、几然而长(“几”通“颀”)

  (二)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先:祖先)

  2、祷于尼丘得孔子(祷:祈祷,向神求福)

  3、字仲尼,姓孔氏(仲:排行老二之意。孔子有异母兄名孟皮)

  4、及长,尝为季氏史(尝:曾经)

  5、尝为季氏史,料量平(料:计算。 量:量具。 平:公平,精确)

  6、请与孔子适周(与:同,跟。适:到,往)

  7、仁人者送人以言(仁人:道德高尚的人)

  8、窃仁人之号(窃:窃取,这里是自谦语,偷用、冒用。号:名称)

  9、为人子者毋以有己(毋以有己:忘掉自己)

  10、弟子稍益进焉(稍:渐渐。 益进:增多)

  11、与齐太师语乐(语:谈论)

  12、眼如望羊(望羊:又作“望洋”,仰视的样子。一说远视的样子)

  13、师襄子辟席再拜(再拜,拜两拜)

  (三)词类活用

  1、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不同)

  2、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聪明深察,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深察的人。

  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拢,靠近)

  3、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博辩广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博学善辩的人。

  危,形容词用作动词,危害)

  4、孔子学鼓琴师襄子(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

  (四)特殊句式

  1、其先宋人也(判断句)

  2、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被动句)

  3、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判断句)

  4、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判断句)

  5、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省略句)

  (五)难句解释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明确:聪明深察,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深察的人。近,形容词用作

  动词,靠拢,靠近。博辩广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博学善辩的人。危,形容词用作动词,危害。这两句译文:聪明深察的人向死亡靠拢, 是由于他好非议别人。博学善辩的人危害到自身,是因为他好揭发他人坏事。

  四、问题探究

  第一部分:孔子身世及从政情况初识孔子

  第二部分:孔子适周问礼、适齐闻《韶》、在鲁学琴

  1、课文第二段主要概括介绍了孔子一生的从政情况,在这段简短的介绍方面的评价中,流露出作者对孔子怎样的评价?

  明确:(1)孔子出身贫贱,但才貌双全;(2)孔子具备从政为政才能,施政效果显著;(3)孔子一生谋求从政为政的生涯,但仕途坎坷,屡遭“斥”“逐”,不能如愿。作者把自己的认识评价与客观的叙述有机融合在一起。

  2、课文第五段写了孔子在鲁学琴的经历,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学习过程?

  明确: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分析:这段叙述,一是表现孔子的乐学好学,学琴十日而不进,仍乐此而不疲,勤奋而钻研;二是表现孔子的善学会学,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由浅入深,深思善悟,扎实有序。这段文字,有对话描写,也有情态描写,有对孔子的直接描述,也有师襄子的侧面映衬,写得十分传神。)

  五、课堂小结

  这一课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初知了孔子的一些情况:孔子的身世和从政经历,以及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至于孔子的其它情况,留待下一节课了解。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习课文6-11节。

  2、积累文言实虚词。

  3、学习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虚词。

  2、感受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人格魅力。

  教学环节

  一、复习巩固

  检查有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具体见第一课时学案)。

  二、学生自学阶段

  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

  3、共同归纳6-11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 知识预设

  (一)通假字

  1、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匪同“非”)

  2、意者吾未知邪(知同“智”)

  3、夫子盖少贬焉(盖同“盍”)

  4、赐,而志不远矣(而同“尔”)

  (二) 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楚救陈,军于城父。(军:军队临时驻扎。)

  2、陈、蔡大夫谋曰。(谋:商量。)

  3、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讥:讽剌。 疾:弊病。)

  4、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设行:指施政。)

  5、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徒役:服劳役的人。)

  6、从者病,莫能兴。(病:筋疲力尽。)

  7、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道:思想,主张。)

  8、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丑:耻辱。)

  9、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有国者:享有国家的人,即国君。)

  10、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使:假使。)

  11、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兴师:调动军队。)

  (三)词类活用

  1、楚救陈,军于城父。(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子能修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纲、经、统、理,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制定法度、整治、制定纲要、治理的意思。)

  (四)特殊句式

  1、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被动句)

  2、子路愠而见曰。(省略句)

  3、予一以贯之。(宾语前置句)

  4、吾何为于此?(宾语前置句)

  5、人之不我信也。(宾语前置句)

  6、人之不我行也。(宾语前置句)

  7、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被动句)

  8、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被动句)

  9、不容然后见君子。(被动句)

  四、课堂探究

  1、课文第6、7两节写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作者描述孔子与身边弟子们的不同表现,有何作用?

  明确: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情况危急,身边的弟子们都“病”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至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3、课文8-10节写了孔子与三个高徒的对话。三个高徒对孔子“吾道”分别有怎样的看法?从他们的对话中,能够反映各人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明确:(1)子路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贡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 只有颜回,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 改变决不动摇。

  (2)这段对话反映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是:

  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直言相诲;

  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

  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

  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

  五、课堂小结

  文章的6-11节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前两节介绍孔子被困的原因、被困的窘境、被困时的行为和心理。接着三节分别写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的谈话。最后一节,写被围陈蔡之间的困境被解除,这一事情结局的介绍,似不经意,但却暗示孔子头清晰,处理问题举重若轻。

  六、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研习课文12-19节。

  2、积累文言实虚词。

  3、掌握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典故。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预习20-22节。

  教学环节

  一、复习检查

  检查有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具体见第二课时学案和文下注释)。

  二、学生自学阶段

  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

  3、共同归纳12-19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 知识预设

  (一)通假字

  1、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缪,同“穆”。 )

  2、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监,同“鉴”。 )

  3、孔子语鲁大师。(大,同“太”。)

  4、所慎:齐,战(11),疾。(齐,同“斋”。 )

  5、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 )

  (二) 重点文言词语释义(书上不曾有或不清楚的。)

  1、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书传》:即《尚书》之传。)

  2、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文:指文采。 质:指质朴。)

  3、吾从周。(从:遵行。 )

  4、古者《诗》三千余篇。(司马迁关于古代有《诗》三千余篇的说法缺乏根据,目前不少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

  5、孔子晚而喜《易》。(易:《易经》,又称《周易》,我国古代用于占、卜的书。全书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爻辞两种文字组成。)

  6、假我数年。 (假:借。这里是给与的意思。)

  7、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六艺:指礼、乐、射、御、数、术,为孔子教授弟子的内容。)

  8、绝四。(绝:杜绝。 )

  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揣测。 必:武断肯定。 固:固执。 我:指自以为是。 )

  10、所慎:齐,战,疾。(齐:同“斋”,斋戒。 战:战争。 疾:疾病 。)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角落。这里可释为一个道理或一个方面。 )

  12、则弗复也。(弗复:不再重复。 )

  13、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弗乎:犹言“不行”。 病:担忧。 没世:指死亡。)

  14、乃因史记作《春秋》(因:依据。 )

  15、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宗旨,内容。 )

  16、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可与人共:可以与人商量斟酌。)

  17、弗独有也。(独:独自决断。 )

  18、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罪:责备,怪罪。 )

  (三)词类活用

  1、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序,名词为动用法。)

  2、推此类以绳当世。(绳,名词用作动词。)

  (四)古今异义

  孔子语鲁大师。(大师,古义:太师,即乐官之长。今义: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五)特殊句式

  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宾语前置句)

  2、天王狩于河阳。(介词结构后置句)

  (六)成语典故

  1、韦编三绝

  2、举一反三

  四、课堂探究

  1、概括文章这一部分(第四部分)所写的事件及影响。

  明确:这一部分介绍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孔子整理文献,使《诗》《书》《礼》《易》得以流传后世;从教授业,使他的弟子众多,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生活;撰写《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春秋笔法”成为后世史家常用的`笔法。

  2、孔子在育人方面成绩显著,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中可谓儒家之“正果” 者颜渊对孔子的评价是: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 对这段话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段话的意思是:“我越是仰慕老师的学问,越觉得它无比崇高,越是钻研探讨,越觉得它坚实深厚。看见它是在前面,忽然间又在后面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用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规范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已经竭尽了我的才力,我现在也好像有所建树,但老师的学问却依然高立在我的面前。虽然我也想追赶上去,但是不可能追得上。”从这段话中可见孔子的学识高深、育人有方、教育理念先进(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并重)。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研习课文20-22节。

  2、积累文言实虚词。

  3、了解孔子的影响和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

  4、总结全文。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虚词。

  2、背诵课文第22节。

  教学环节

  一、复习检查

  检查有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具体见第二课时学案和文下注释)。

  二、学生自学阶段

  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

  3、共同归纳20-22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 知识预设

  (一)通假字

  1、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乡,同“向”。 )

  2、余祗回留之不能去。(祗回,同“低回” )

  (二) 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以:在。卒:死,去世。)

  2、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服:服丧,守丧。)

  3、相诀而去。(诀:告别。)

  4、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百有余室:一百多家。室,家。)

  5、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以时:按时。 )

  6、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谒:拜祭。)

  (三)词类活用

  1、唯子贡庐于冢上。(庐,名词用作动词,造庐。)

  2、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

  3、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4、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5、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宗,名词用作动词,尊奉。 )

  (四)古今异义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折中,古义:取正,作为准则。今义: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

  (五)特殊句式

  1、孔子葬鲁城北泗上。(省略句)

  2、唯子贡庐于冢上。(介词结构后置句)

  四、课堂探究

  1、 概括文章第五、第六部分的中心意思。

  明确:第五部分(20、21节):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

  第六部分(22节):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2、“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这几句话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赞颂孔子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作者是从孔子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赞颂孔子的。

  (2)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五、课文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的哪些情况?孔子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孔子的身世、学习的经历、坎坷的仕途、著书立说的情况和死后的巨大影响。

  (2)孔子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对待知识学而不厌;教书育人方面能做到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直到晚年还著书立说,体现了他的“生无所息”的人生理念。因此,对于司马迁的“至圣”的称号,孔子是当之无愧。

  (板书:家庭身世、学习经历、仕途坎坷、著书立说、死后影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生无所息。)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孔子世家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式

  2、通过对文意的翻译理清文章层次

  3、通过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二、国学诵读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子路两在孔子身边侍立。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的意愿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三、《孔子世家》检测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孔子适郑

  形状,末也。

  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

  予始殷人也

  2、翻译下面句子

  汝来何其晚也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四、文本思考

  1、诵读文章,请用原文中的'语言说说四个弟子各自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五、《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乎”字的意思。

  (1)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的意思。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为国以礼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如”字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字。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4)唯求则非邦也与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六、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200字左右。

孔子世家教案6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对两篇文章的学习,积累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熟能成诵,体会经典的魅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及形象,探讨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熟能成诵,积累文言知识,体会经典的魅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检查“国学诵读”。

  二、检查《孔子世家》(节选)自学情况。

  1、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2、让学生复述用简介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检查文言知识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学生趴黑板检查)

  ①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②孔子因叹,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③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4、提问:结合你了解的`孔子,思考,孔子为什么赞同“自己是丧家之狗”的说法?

  总结归纳,承上启下:早在古希腊,愤世疾俗、特立独行的哲学家,北大李零教授“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孔子一生都在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执政者却没有理会的,所以他很栖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那到底,孔子提倡的政治局面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论语》记载的他和弟子的一段谈话,或许能找到答案。下面我们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三、用诵读法,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步:读准字音。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查看词典,校正读音。学生根据字音自由朗读。

  第二步:读通文意。小组汇总有疑问的文言知识点。老师解答,指导学生读懂文意。

  第三步:读出韵味。通过分析人物特点,揣摩对话语气,挖掘思想内涵,总结艺术特色。

  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出“礼治”“民本”“和谐”的主旨。

  最后,学生推荐六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全文。

  朗读提示:

  人物

  特点

  语气

  孔子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语速慢一点,和蔼一点

  子路

  率直、自信、不够谦虚

  语速快一点,音调高一点,气势盛一点

  冉有

  谨慎、小心

  语速、音调适中

  公西华

  谦虚、退让

  语速慢一点,音调小一点

  曾皙

  志向高洁、卓尔不群

  读的轻松愉快一些

  最后,用朱永新的话――阅读之于生命,我习惯于将国学经典比喻为“母乳”。“母乳”的价值在于她是取法乎上的不可替代。引导学生诵读经典。

  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礼治、和谐、民本

孔子世家教案7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 “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第二课时:

  孔子被困陈蔡之间: 1、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导师风范 ①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 子路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路质疑孔子之道的内涵,这是对孔子之道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孔子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的事实从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与智的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与非、穷与达的要害。 ②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 子贡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子贡从能否为社会接受、能否为世所用的角度出发,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实际,这是对孔子之道的实用性表示了怀疑,孔子对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告诫子贡——应当多考虑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就会犯眼光短浅的错误,最终会丧失了自己的“道”。 ③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 颜回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颜回笃信孔子之道,认为“天下莫能容”恰恰证明孔子之道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且道之“穷”正好可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坚守自己信仰和主张的真君子,孔子对他这种审时知世而又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和品质人格十分欣赏,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谈话的最后,还是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 2、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 困于陈蔡之间,情况险急,身边的弟子们了都病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也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第三课时:

  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述《春秋》等活动 1、孔子整理文献: ①对“礼”的整理——孔子整理文献是因为这些文献已“废”“缺”;因为孔子的整理《书传》《礼记》等文献才得以保存;孔子是在“追迹三代”“观殷夏所损益”的基础上做整理继承工作的,并对“周礼”最为肯定;孔子整理的文献,当时已不能完全被印证。 ②对“乐”的理解的分类吞理解,“各得其所”的自信,是建立在认真学习、悉心研究的基础上的。 ③孔子对《诗》的删削和篇目确定,删削的原因是为了“去其重”,篇目确定的原则是“可施于礼义”并能“弦歌之”。 ④孔子晚年“喜”“读”《易》并为其中的一些篇目作序的情况,“韦编三绝”强调了“喜”的程度和勤奋精神,“假我数年”的话则表现了“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 2、孔子从教授业: 概述其教学的内容和弟子的众多,后一段写其具体的教育内容和主要的教学方法。 3、撰述《春秋》: ①孔子作《春秋》的缘由——使自己的主张和风解“见于后世”,并交代《春秋》所记史实的起讫年代。然后用“据鲁”和“约其文辞”二句指出《春秋》的指导思想和表达特点。并举《春秋》中的两个例子进行印证,最后两句,说明《春秋》的写作目的和成书后产生的影响。 ②孔子对《春秋》的重视程度,先用对比说明孔子对此书字字推敲,他人无法改易,连以“文学”著称的徒子夏也“不能赞不辞”;然后叙述孔子将《春秋》传授给弟子时语重心长的叮嘱,孔子强调此书的“双刃剑”效应,意在告诫弟子首先必须“知丘”和坚守其道。

孔子世家教案8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文题、背景。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仁,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有着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卓著。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 学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文言实词:孔子贫且贱(社会地位底下) 请与孔子适(去、到)周

  好(喜欢、爱好)议人者也 与齐太师语(谈论)乐

  可以益(增加(新的学习内容))矣 齐人称(称赞、称道)之。

  未得其数((弹奏的)技艺)也 几(同“颀”,长、高)然而长

  如王(做……王)四国 师襄子辟席再(两)拜

  军(驻军)于城父 陈蔡大夫谋(商量、谋划)曰

  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心意、想法)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弊病)

  子路愠(生气、怨恨)见曰 君子固穷(困厄)

  良农能稼(种庄稼)而不能为穑 君子能修(研究、完善)其道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脱身) 不容何病(担心、担忧)

  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同“欤”,吗)欲以(凭借)通乎景公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在)野 齐人称之(他)

  夫子盖(同“盍”,何不)少贬焉 安(哪、怎么)有伯夷、叔齐

  夫道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修也 而不能为(被)容

  孔子欣然(……的样子)而笑曰 而(你)志不远矣

  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省略句 于)

  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连续十天仍不要求学习新的内容。

  ②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倒装句 介词短语后置)

  译文:我听说富贵的人拿财物送给别人,仁人用(有益的)话送给别人。我不是富贵的人,但还虚有“仁人”的称誉,那就送你几句话吧。

  ③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译文:子路回答:“是不是我们没有做到对人仁爱?别人不相信我们。是不是我们还不够聪明?别人不跟我们走。” (倒装句 宾语前置)

  4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而志不远矣。 (被动句 为---所---)

  你现在不修你的道,反而求被当世所容。你的志向也太不远大了。

  三、新授

  本板块的主题为“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同学们集体朗读61--64页的文字,体会文中表现的孔子的“理想人格”的具体内容,并说说可以给我们的启发。

  文中相关内容:适周问礼 学《韶》乐 学鼓琴 穷而守道

  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

  “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孔子被困陈蔡之间:

  1、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导师风范

  ①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

  子路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路质疑孔子之道的内涵,这是对孔子之道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孔子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的事实从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与智的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与非、穷与达的要害。

  ②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

  子贡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子贡从能否为社会接受、能否为世所用的角度出发,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实际,这是对孔子之道的实用性表示了怀疑,孔子对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告诫子贡——应当多考虑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就会犯眼光短浅的错误,最终会丧失了自己的“道”。

  ③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

  颜回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颜回笃信孔子之道,认为 “天下莫能容”恰恰证明孔子之道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且道之“穷”正好可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坚守自己信仰和主张的真君子,孔子对他这种审时知世而又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和品质人格十分欣赏,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谈话的最后,还是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

  2、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

  困于陈蔡之间,情况险急,身边的弟子们了都病饿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致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也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

【孔子世家教案】相关文章:

《孔子》教案08-28

孔子的教案02-15

《孔子拜师》教案03-20

孔子游春教案09-20

《孔子学琴》教案09-09

《孔子拜师》的优秀教案03-03

孔子游春教案设计07-20

《孔子拜师》教案 15篇04-10

孔子游春教案15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