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5 13:37:5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精品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匿笑、祷告、嗅、摩、衍等字词,积累语言。

  2、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初步体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初步理解诗歌意象及借物抒情的方法。

  4、感受诗歌轻松愉悦的意境美,温馨圣洁的情感美,体验人间至真至纯的母子深情及诗人博爱的胸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教师以舒缓深沉的语气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在20xx年6月的《语文新圃》上刊载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一所破旧的山村小学,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昏黄的灯光下,批改着学生的作文。作文题目是《我的愿望》。孩子们的愿望很多,也很美好:有的说长大要当解放军,有的说要当老师,有的说要当大老板……突然,一行字闯入老师的视线:“我的`愿望是当一条狗。”老师又惊奇又好笑,接着往下看:“我爸爸不幸死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妈妈。山村的夜很黑,听人家说黑夜里有鬼。我很怕鬼,妈妈也怕,只有爸爸不怕,可是爸爸已经不在了。还听人们说,家里有狗,鬼就不会来了,可我家连狗也没有。我多想变成一条狗,夜夜守在妈妈的门口,那样妈妈就不再害怕了。”读到这里,老师的眼睛湿润了。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①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以这个小故事导入,并适时提问,既开篇就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情感,又切入主题,一石二鸟。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出声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

  2、指明个别朗读。(穿插识字环节:匿、嗅、祷、摩、衍等)

  3、思考讨论: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把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成一幅画面,用一句话概况)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在通读中扫除文字障碍,落实字词教学。

  (三)美读探究

  师:诗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该如何读出这孩子的个性与情感。诗中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该怎样读出妈妈的心情?

  1、小组合作品读,互相揣摩朗读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指明个别朗读,读后点评。(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好,哪句话或哪个词读得不够好,请说出理由,并试着朗读。)

  语言品味重点语句参考:

  ①“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句中妈妈的话语要读出焦急的心情。从“暗暗”、“匿笑”中体味孩子的调皮、可爱。

  ②……我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句中“突然”表现孩子调皮、可爱的个性,同时表现要给妈妈带来惊喜的心情。“求”表现孩子撒娇的天性和恋母、爱母的情感。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句中“坏”字读出母亲又惊喜又嗔怪的语气,贬词褒用,表现出母亲对孩子深深的关爱。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句中“不”字拉长读升调,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天真、得意的语气。)

  3、听录音精彩片断朗读,对比再点评:录音读得好,还是学生自己读得好,说出理由。

  (这环节有条件可尝试一下,鼓励学生说真话,敢于质疑专家,肯定自己。说不定学生的朗读更切近诗中孩子的真实情感。)

  (四)助读感悟

  师: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1、 生自主讨论交流。

  2、 借助课文注解理解: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把儿童想象成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既赞美了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着母爱的光辉。

  师:从文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生各抒己见,体会情感。

  2、 介入资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资料一、泰戈尔,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人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但是他是一位不幸的人,幼年丧母,青年失去心爱的人,中年妻子病逝儿女夭折。但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他仍然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对生命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是何其博大!

  资料二、“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泰戈尔

  设计意图:此环节修改,介入资料一、二,①意为帮助学生更加深入解读文本,更加深刻体会诗人内心情感。②让学生在体会世界伟人博大胸怀的同时,得到情感心灵的熏陶和陶冶,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五)拓展抒写

  1、结合实际,谈谈感悟:你从诗中悟到了什么,你想怎样回报父母的爱?

  2、真情表达,借物抒情:以“假如我 ”句式,写一句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体验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并水到渠成进行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母爱犹如春风细雨随时沐浴着我们的身心,只是平时缺乏感受。

  ②以“假如我_____________”句式写话,为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及时运用文中所学借物抒情的方法。

  (六)作业延伸

  1、学做诗人,请把课堂上所写的这句话,拓展成一首小诗,或一段话,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

  2、积累知识,收集有关母子之爱的诗文、名言或典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诗人。

  设计意图:

  作业①:为了学以致用,落实巩固能力目标。

  作业②③:学习语文功夫在课外,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拓展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总结:同学们,母子深情是人间至爱。母爱犹如一股涓涓细流时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一声轻轻的叮咛,一丝会心的微笑,甚至烦人的唠叨,严厉的斥责……都是浓浓母爱的表现。可我们有时却忽略了,不懂得感受,不懂得珍惜。如今请让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回报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 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 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 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语文教案 篇3

  一年级下册语文《炎帝种谷》讲了什么知识内容?同学们知道如何学习?

  教学目标:

  1.识“炎、靠、集、充、饥、灿、谷、粒、植、稻、平、保、农”13个生字;会写“方、农、平、给、金、食、谷、完”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一边看图,一边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感受炎帝的美好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随文理解词语,学习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有关炎帝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漫”激趣,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动画片)今天,老师有份特殊的礼物要送给大家,你们想不想要呀?(想要)此时学生的胃口已被吊起,心情处于兴奋状态,及时出示课件,播放“动漫”。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学习《炎帝的传说》这篇课文。

  2.出示课件(炎帝影像),板书课题。介绍炎帝。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用圆圈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子音,并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新词,比比看谁读得正确。

  3.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测自读效果

  1.出示会认的字:“炎靠充饥灿稻平谷粒集植保农”。指名读生字、新词,齐读,打乱顺序读,开火车读。

  2.出示会写的字,指名认读、齐读,扩词并用个别词语练习说话。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重评价。

  四、图文结合,再读课文,了解文意

  1.逐图观察,先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观察完一幅图,再把相应的自然段读一读。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指导写字

  1.出示“平方农给”4个生字并指名认读。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及特点,并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方”和“农”的笔顺。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个别指导。

  六、巩固练习

  1.找朋友。(连一连,再读一读。)

  炎充靠稻平采种农保

  饥热谷着民集地障植

  2.照样子说词语(ABB式的)。

  例:金灿灿

  绿()黄()静()

  白()蓝()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炎帝的传说这一课,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看图读读,说说:

  齐读第一自然段,看图一。理解:传说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图二。理解:庄稼、充饥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看图三。理解:金灿灿、谷粒

  齐读第四自然段,看图四。理解:稻穗

  自由读第五、六自然段,看图六。理解:采集、收获、食物、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看图七。理解:保障“神农”

  2.讨论:人们为什么样称炎帝为“神农”

  3.引导朗读,组织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相机板书重点;最后归纳答案。

  读第三、四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炎帝仔细观察。

  读第五、六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亲自试种,有收获教给种植方法。

  反复读第七自然段,师生小结,板书:人们生活有保障,尊称炎帝为“神农”。

  引导归纳:炎帝仔细观察鸟儿吃剩的稻粒,在地上结出了稻穗后,他便函亲自试种,获得了丰收。炎帝把种植方法教给大家,从此人们生活有了保障,所以尊敬地称炎帝为“神农”。

  三、总结拓展:

  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2.把炎帝的故事,说给小朋友听一听。

  3.读一读:金灿灿金灿灿的阳光照亮了大地。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课文解读: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恰在春天刚刚来临时学生学习,是编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春天是植树的季节,中国又是一个森林覆盖率很低、沙漠化日益严重的国家,而本课的内容正是描写学生积极参加植树,从而改变生态环境的情景。从这个角度看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会有新的发现:它暗喻着少先队员绿化祖国、酿造春光的愿望、决心,预示着少先队员改变生态环境的坚定行为,背后是少先队员对祖国的热爱。“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就成了全文叙述的出发点,围绕表现的核心。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领起,为全诗定下欢快、活泼的基调。因为“荒山野岭”,所以写少先队员会有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美好愿望,会有向“荒山野岭进军”的决心。

  第二部分。作者在第二节写出少先队员为了实现春光染绿双脚的美好愿望,付出的努力,所进行的植树造林行为。这一节虽只有四句,但把本来劳累异常的植树劳动,写的欢快、愉悦。“奏响了植树歌谣”,植树过程中充满欢声笑语、充满歌声,少先队员以苦为乐的形象跃然纸上。“滋润着棵棵树苗”中“滋润”一词,读完之后我们仿佛看到少先队员对小树苗的轻轻絮语,对小树苗快快长大的殷切希望。

  第三节到第七节是少先队员付出植树造林的努力后,荒山野岭的变化,隐喻了春光染绿双脚愿望的实现。作为诗歌的主体,这一部分对于植树后荒山变化的描写很有层次:

  第一个层次,荒山野岭由于植树造林变成青山碧岭直接带来的变化。荒山如今枝繁叶茂,涌起阵阵林涛,意在告诉我们,森林覆盖率在大幅度提高。所以诗中说: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披上绿袍。由于植树造林带来环境的变化,动物们有了美丽的家园,小鸟才可以重新搭窝筑巢,松树才可以快活得叽叽直叫,小兔才可以再也不怕天上的老雕,小猴才可以开心得又蹦又跳。

  第二个层次,荒山变碧岭,改善了水土,间接带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就如河水由浑浊咆哮变成荡漾的碧波,秋天有果园的丰收。前一种变化是因植树造林直接带来的,后一种变化是植树造林间接带来,这是长远的。它在告诉我们,植树造林要坚持不懈,长久坚持。

  第三部分。少先队员看到了植树造林把荒山变成碧岭,发出由衷的感叹: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一次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与第一节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情味已有不同。它暗含着少先队员看到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激动、自豪!诗歌在反复中,把作者心中对自然、对祖国热爱的情感推向高潮,使诗歌的结构完整统一于“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慨叹中。

  这首诗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一为前后环境变化的对比,二为少先队员前后情感的对比。其次为用词准确、生动。比如动物有了森林家园后,作者对四种动物的描摹极具个性,生动活泼。“小猴开心的又蹦又跳”中的“又蹦又跳”,把小猴开心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松树快活得叽叽直叫也是如此。再如“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中的“拥抱”一词,活画出人们由于植树造林得到丰收后的欣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陶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

  (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

  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裸: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就说,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我们分小组再来次朗诵比赛,怎么样?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暗示: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现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十分钟后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咀嚼要点]

  之一:植树的场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

  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

  2、有哪些语言特别有味?品赏: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荡漾的碧波轻抚河畔的小草”……

  之三、结尾段的色彩

  1、教师引读第1.8节。

  2、比较两节有什么异同?两段能交换吗?(学生比较并说说理由)

  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4、哪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的意义之大?(划出有关词语)(板书: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5、此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你读着呢?

  三、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既恰当又不重复的词语。

  ( )的家园 ( )的树叶 ( )的秋天 ( )的果园

  ( )的家园 ( )的树叶 ( )的秋天 ( )的果园

  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语文教案 篇5

  一、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本文是一则新闻,文章中的表层意思学生不难理解,放手让学生自学,文中一些数字所包含的具体意义以及部分句子的含义,需要加以引导。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则新闻,作者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串串生动而又令人惊讶的数字以及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感知询问年的体裁特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3、学习本文大量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阅读为主,读中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难点分析

  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理解作者“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这句话的含义。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唱歌曲导入,解释课题

  1、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吗?我们共同唱一下这首歌好不好?

  学生:齐唱歌曲

  教师:这首歌曲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回答

  2、揭示课题

  教师:引语——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一日》,确实感受一下。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阅读感悟

  1、了解新闻的体裁结构。

  教师:写作消息的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迅速及时;二是要用事实说话,不能有半点的虚假。消息没有固定的写法,但从结构上说,它常常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四个部分。

  2、默读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阅读课文;

  (2)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中国一日”?

  (3)在你不理解或不知道的地方做下记号。

  (4)读完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3、交流阅读提示: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交流同时把说明中国变化之大的句子找出来。

  教师:通过阅读、交流,同学们能告诉我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改革开放

  教师: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安枕无忧了呢?出示网上调查资料

  20xx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教师:看到这份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学生: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三)学习写法

  教师:这篇课文都用了哪些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

  教师:数字表达的作用是什么?从数字中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教师:找出文章中几处比较方法的使用,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从中国的消费、市场、住宅、交通运输、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展开统计,用具体的数字,国际、国内横向、纵向的比较,生动地说明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七、课堂练习

  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介绍身边发生的一个变化。

  八、作业安排

  上网查找资料:这则新闻是1994年的调查结果,在12年后的今天,这些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了呢?变化怎样?我国现在还有大约多少贫困人口?

  九、附录

  1、调查资料

  20xx年世界人均GDP排行榜

  卢森堡43,940 挪威43,350 5. 香港36,800 瑞士39,880 6. 日本34,510 8. 加拿大31,300 美国37,610 7. 丹麦33,750 9. 冰岛30,810 98. 中国1,700

  2、板书设计

  中国一日

  改革开放 变化巨大

  崛起与沉重同步,希望与困顿同在

  十、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采用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介绍新闻的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紧紧围绕重点去读、去画、去讨论,同时又做到课外向课内延伸、课内向课外拓展,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