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时间:2023-11-07 17:57:22 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并交流画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按照“谈话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先谈话导入,出示生活中物体的平移现象,让学生在欣赏中复习旧知,然后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最后在拓展应用中加深对平移性质的理解。

  2.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主人”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探究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并依据性质在方格纸上画出了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在图形的运动中,除了轴对称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呢?(平移和旋转)谁能说一说你对图形的平移有哪些认识?(图形在平移时,图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变化)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物体的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求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例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预设

  生1:通过数一数,我发现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对应点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生2:我发现判断图形平移几格的关键是看对应点。

  生3:我发现图形平移前的各点与平移后的对应点之间的连线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

  生4:我发现平移后的图形要用虚线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课件做相应的动态展示。

  2.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团队的力量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关键看对应点平移了几格。

  ⊙运用性质画平移后的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86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画。

  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总结画法。

  2.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板书关键字)

  (1)定点: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定方向:确定平移的方向。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2

  设计说明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源于生活的体验。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还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及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1.重视计算的过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掌握算法、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究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多种口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光明小学要开运动会了,同学们都在忙着布置会场,为了把会场装点得更漂亮,学校买了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情境引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读题列式。

  (80÷20)

  (2)探究口算方法。

  师:80÷20等于多少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汇报)

  预设 生1:因为20×4=80,所以80÷20=4。

  生2:因为8÷2=4,所以80÷20=4。

  生3:我是通过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80根小棒,每20根为一组,可以分成4组,所以80÷20=4。

  (3)对比、评价。

  师:你们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小结:口算除法的两种主要方法,一是想乘法算除法;二是用表内除法计算。

  (4)揭题并板书。

  (5)练一练。

  有6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有80面彩旗,每班分4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呢?请你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各自的口算方法,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通过问学生“你们喜欢哪种方法”,使算法得到优化。

  2.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71页例2。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想乘法算除法;用表内除法计算)

  (3)比较两种口算方法的异同。

  (4)练一练。

  180÷30  240÷40  420÷60

  设计意图: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时,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迁移,自主学习新知。

  3.探究估算方法。

  (1)师:同学们这么快就把分彩旗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些情况:大队辅导员多买了3面彩旗,那么83面彩旗,每班分20面,大约可以分给几个班?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①读题列式。

  (83÷20)

  ②说明估算方法。

  [注意:因为把83估算成80,所以结果要用“≈”连接,83÷20≈4(个)]

  (2)反馈练习。

  80÷19≈        122÷30≈

  120÷28≈210÷29≈

  师:如果请你任选一题来估算,你准备选哪一题?把你的估算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3)交流总结。

  师:都算完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先说你选的是哪一题,再说你的估算方法。谁愿意说一说?

  (全班学生交流,最后得出结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一般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设计意图:在估算方法的处理上,侧重于把估算方法转化到口算方法上来。让学生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巩固练习

  1.直接写得数。

  40÷20=      143÷70≈

  360÷40=632÷90≈

  2.解决问题。

  师:在“手拉手互帮互助”活动中,我校共买来240本书赠给希望小学。我们要把这些书捆好才能邮走,你准备把多少本书捆成一包呢?请把你的方案讲给大家听一听。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3

  一、情景引入

  1、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

  2、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内容。

  2、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3、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

  4、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

  5、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6、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 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巩固应用

  1、说说小数点搬家会怎样?

  2、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全课总结

  1、 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2、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 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3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 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 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 7份是0.7,用分数表:。0.7表示7个0.1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2-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4份是0.04,用分数表:。0.04的计数单位是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4表示4个0.01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0.01, 8份是0.08,用分数表:。0.08表示8个0.01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3-1.同学们,学习了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你能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也用小数来表示吗?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 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0份,每一份是0.001, 6份是0.006,用分数表:。0.006的计数单位是0.0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006表示6个0.001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2.小数中,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结合图例,理解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并进行检验。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难点: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知,迁移导入

  (1)在上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学生回顾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解方程就需要充分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解方程(1)】

  2、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8.2.1教学教材第67页例1。

  (1)课件出示例1。

  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图片,交流图片数学信息。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χ+3=9

  学生自己先列出方程,然后指名回答。

  【板书:χ+3=9】

  如何解方程?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2)出示第67页分析图示,学生观察图示,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3)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是别的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χ,这样,右边就刚好是χ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χ即可。

  追问:χ=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χ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4)如何检验χ=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学习检验方程的解得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方程。

  【注意】: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5)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①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χ=6就是方程χ+3=9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想出办法求出χ+3=9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有何不同?

  在小组内议一议,明确,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求解的过程。

  ③刚才我们把χ=6代入方程中,得到方程左边=右边,说明χ=6是方程χ+3=9的解。

  8.2.2教学教材第68页例2。

  (1)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例2:解方程3χ=18

  怎样才能求到1个χ是多少呢?

  观察示意图,互相讨论,指名回答。

  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χ=6。

  让学生打开书68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两边同时除以3,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χ。

  使学生明确: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组织学生动手检验。

  (3)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8.2.3教学教材第68页例3。

  (1)出示:解方程20-χ=9

  (2)指名学生板演,解出方程20-χ=9的解。

  (3)交流归纳解方程的方法。

  (4)小结:等式两边加上相同的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深化理解,拓展应用

  (1)随堂练习。

  ①、完成“做一做”的第1、2题,集体评讲,强调验算。

  ②、思考: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拓展练习。

  亮亮今年9岁,爸爸今年37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

  4、自主评价,全课总结

  你觉得自己今天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

  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课后习题

  练习十五1—5题。

  板书

  所以,χ=6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小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2、掌握先把小数点对齐,再从低位算起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提高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基础,而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类推,总结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课前调研,大部分同学不难掌握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的基本方法,但对于为什么这么算的道理,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明晰算理,进而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过程:

  一、第一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创设情境

  出示四本图书的图片及价格信息。

  问:你能就这些信息,提出一个能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列式解答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4.17+3.92

  3.92+4.6

  2.13+4.17

  4.6-4.17

  ……

  2、引入课题

  问:请认真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的加减法)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式。

  ①购买《百科全书》和《睡前故事》一共要花多少钱?

  ②购买《睡前故事》和《丁丁上学记》一共要花多少钱?

  ③购买《游戏力》和《百科全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④《丁丁上学记》比《百科全书》贵多少钱?

  ……

  学生观察发现:是关于小数的加、减法。

  白板课件

  二、第二阶段

  教学新课,探究新知

  1、整、小对比,初步体会。

  探究小数加法2.13+4.6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对比思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吗?

  2、对比分析,总结方法。

  探究小数加法3.92+4.6的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将小数点对齐,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1)利用反馈器做学情调查

  问: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将相同数位对齐?

  利用反馈器反应此刻的想法:知道的选1,不知道或还不太清楚的选2。

  教师通过反馈情况和询问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活动建议。

  (2)出示活动建议,开展小组探究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明晰算理:相同数位对齐是因为相同数位上的数的`计数单位相同,而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4)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

  问: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怎么做呢?

  3、迁移类推,学习笔算小数的减法。

  要求:列竖式计算

  4.6-4.17 并验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指导。

  说明:为了计算方便,要将被减数补齐数位后,再计算。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4、总结归纳算法及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并说明解法①的错误原因:满十没有向前进一。

  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个位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思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笔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选择正确的解法。不同意见双方说明各自的理由。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器反应自己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认知情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在班内进行讨论。对不同的做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总结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学生列竖式计算。

  2.13+4.17

  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列竖式计算。

  4.6-4.17

  并演算,一名学生板演。

  学生总结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结果要化简;为了计算方便要补齐数位;要善于演算……

  第三阶段

  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我会计算:(比比谁最厉害)

  12.44+24.36= 7.8-3.74=

  2、一串小银片的单价是4.85元,一个毛线球的单价是0.68元,买一串小银片和一个毛线球一共要花多少钱?买一串小银片比一个毛线球多多少钱?

  第四阶段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知识上的或学习方法上的收获)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8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在认识亿以内数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正确理解并掌握数位顺序表,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教学时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知识的迁移。

  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学时,引导学生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学习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不断构建和完善数位顺序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

  2、注重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探究新知。

  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计数器拨数和数数,探究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计数单位的认识,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法。让学生独立尝试整理数位顺序表,这样不仅加深理解计数单位的名称、大小,还能有效地掌握每一级中的数位顺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数器,数位顺序表图片

  学生准备,计数器或印有计数器的卡片,学具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带领大家去我国的几个省市参观一下!请看大屏幕,你们能从图中看出这是我国的哪些地方吗?

  (课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等地情境图)

  师: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请看!

  (出示xx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师:这些数你们认识吗?

  生1:这些数好大呀!

  生2:数字好多呀!

  师:(出示教材3页例1情境图)请同学来读一读北京市的人口数:19612368人。

  生1:一千九百六十一二千三百六十八。

  生2:一九六一二千三百六十八。

  生3:一千九百六十一万二千三百六十八。

  师:这些数真的好大呀,好难读啊!究竟谁读得对呢?就让我们走进大数的世界,感受大数的奥妙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去我国的几个省市参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大数的存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读亿以内的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温故知新。

  (1)回顾学过的计数单位。

  师:要想准确地认识这样的数,需要请我们的老朋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教学用具: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 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 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 、宽、高分别为 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0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能力。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包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演:

  2 6×8= 0.85+2.4=

  (注: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0.2×3= 5×0.01= 3.2+2.3= 10-5.5=

  2.5×10= 32.6÷10= 3.25×0= 4.8+1=

  (提问:0.2×3= 2.5×10= 怎么算的? 5×0.01= 算式意义。)

  3、检查板演并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数乘小数。

  4、出示课题:《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包装。

  (1)、从主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题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1)、谁会列式?( 2.6×0.8=)

  (2)、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谁知道列小数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两个乘数末位数字对齐。)

  (4)、根据它你能推想出2.6×0.8的多少吗?

  2 . 6 扩大到10倍 2 6

  × 0 . 8 扩大到10倍 × 8

  2 . 0 8 缩小到1/100 2 0 8

  (注:让学生根据自主探索。)

  (5)、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先把它看成什么乘法来计算呢?

  3、课件出示题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1)、谁来列式?(0.85×2.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说说理由。

  (3)、看老师列竖式:

  0 . 8 5

  × 2 . 4

  (注: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法竖式的印象。)

  (4)、计算0.85×2.4的竖式时,计算谁乘谁就可以了?(看成85×24。)

  (5)、再想一想0.85×2.4的积是多少?为什么?

  (6)、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7)、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4、观察:

  (1)、看黑板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小数乘法。)

  (2)、计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再看看,这两道题的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课件出示: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5、质疑问难:

  (1)、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书中第44页,请打开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共同做一道题:1.12×1.4= (找学生板书。)

  (3)、小结: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 .3 6 0 . 7 8

  × 0.8 × 0 . 0 4

  (强调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

  2、直接得数。

  0.6×0.7= 0.9×0.1= 0.8×5=

  3、判断题:

  ①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

  ②因为8×2=16,所以0.8×0.2=1.6。( )

  ③一个数除以0.8等于0.7,这个数是0.56。( )

  ④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只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就行了。( )

  4、用竖式计算:

  4.8×0.25= 0.32×1.2= 9.8×0.5=

  5、解决实际问题:

  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1.2倍,体重是蒙古牛的1.4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 数 乘 法

  0.85+2.4=

  2.6×0.8=2.08(元) 0.85×2.4 = 2.04(元)

  2 . 6 扩大到10倍 2 6 0 .8 5

  × 0 . 8 扩大到10倍 × 8 × 2.4

  2 . 0 8 缩小到1/100 2 0 8 0. 2 4 0

  答:需要2.08元。 答:需要2.04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1)、课前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前,在板演中出现的26×8,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索到与2.6×0.8的关系。使教师毫不费力让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理解了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再者,板演中出现的0.85+2.4,与0.85×2.4进行对比,列竖式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小数乘法怎样列竖式的印象。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很容易地解决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掌握。

  (2)、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掌握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出示题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出示题2,解决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及积的末尾有零要去掉;最后,通过两道题的对比,完成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逐层深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3)、练习巩固,围绕知识点,增强挑战。

  本节课是学生刚进入竖式小数乘法计算的知识。在新授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富有变化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充满激情地挑战性中,进一步地巩固知识点。

  本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下,课堂教学的“脚步”一步跟一步,师生间合作紧密。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地“动”起来了,思维真正地“活”起来了。让学生在对比中学知识;在观察中明方法;再发现中学会探究。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急于让学生说好而浪费了时间。其实,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小数点的确定,应该多给些提示,多给些时间。我想,这样的教学,从旧知导新知,从旧知比新知,从旧知探新知,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思维的训练及个性的张扬。我也受益匪浅。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1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特点,我设计了以知识为明线,以数学思想为暗线的教学过程:

  1.在分类中感知小数。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上课伊始,通过播放教师测量情境,让学生感知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然后我出示一组小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给这些小数分类,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并检测学生对小数的认知程度。

  2.在数形结合中自主探究小数。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探究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数形结合思想自主探究小数的意义,在汇报交流中逐渐明晰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找准起点,促进知识的迁移。

  小数的意义借助分数来掌握,必须经历感悟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过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然后运用迁移的方法去理解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迁移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米尺

  教学过程

  ⊙在分类中感知小数

  1.在分类中感知小数。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都收集到了哪些生活中常用的小数?(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小数,你能把这些小数分一分类吗?(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

  2.导入新课。

  师:展示学生分类的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根据同学们这种分类来探究小数的意义。(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探究新知

  1.了解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黑板等物体的边长。(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然后分组汇报)

  (2)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地进行了测量。如果在记录测量结果时,要求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学生可能感到很困惑,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分数表示)

  (3)教师小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因为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小数。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①课件出示米尺图。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指一指每一份所对应的位置。

  ②根据分数的意义,1分米=米,米也可以用0.1米表示。(板书:1分米 米 0.1米)

  ③启发学生:(指3分米处)把1米平均分成10份, 3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引导学生说出:3分米 米 0.3米)

  ④(指7分米处)你们能说一说这里用整数、分数、小数分别怎么表示吗?(引导学生说出:7分米 米

  0.7米)

  ⑤从前面的学习过程中,你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了吗?(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的形式。

  生2:我发现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

  ⑥教师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小数。

  ①你能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吗?[课件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这样的3份是(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这样的7份是( )厘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教师出示的习题进行分组讨论。(指名回答,并板书:1厘米 米 0.01米3厘米 米 0.03米 7厘米 米 0.07米)

  (3)认识三位小数。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多少?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2

  设计说明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究。在实际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素材来开展教学活动。

  1.结合情境进行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两名同学在书店购买图书的全过程,引入小数的加减法。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

  上课伊始,通过情境的创设,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当学生在对所提的问题进行解决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学生的汇报中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呢?”学生马上就会说出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并且印象深刻。由于有了之前对整数加减法的认识和探究中适时的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实现了从整数加减法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出示教材71页主题图。

  师:星期天,小丽和小林相约到书店买书。小林买了一本词典,小丽买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和一本《童话选》。

  师: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陶冶情操。在小丽和小林买书的情境中,还蕴涵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

  ⊙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根据主题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小丽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2.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两本书的价钱:《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

  (2)列式:6.45+4.29。

  (3)比较这道题和以前学习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整数加减法在列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

  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当10,然后再算。

  师: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呢?请同学们按照课堂活动卡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4)学生汇报。

  生1:通过讨论,我们小组发现: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一样的,要保证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在列竖式计算时,百分位上的5要和9对齐,十分位上的4要和2对齐,个位上的6要和4对齐,计算结果是10.74元。

  生2:通过讨论,我们小组发现:在计算小数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实际上就是小数点要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师:同学们的发现很有道理,能够通过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类推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真了不起!的确是这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一定要注意小数点要对齐,也就保证了相同数位对齐。

  3.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再提出一个减法问题。

  预设

  生:《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2)独立列式解决这道题。

  (3)学生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6.45-4.29=2.16(元)。

  生2:计算小数减法时,相同数位相减,不够减的时候要向前一位借1当10,然后再算。

  师: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4)教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升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特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3

  一、说教材

  (一)教育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的第二课时。“小数大小的比较”包括:①小数位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进一步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是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比较到抽象思维形成比较的掌握过程,即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小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往往仿照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只根据小数位的多少来判断小数的大小,容易出现错误,所以讲清“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2、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说教法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

  采用直观、启发、讨论、抢答、尝试、练习等多种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我通过本的教学,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看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五个环节进行:①温故互查引入新课;②设问导读学习新知;③自我检测发现问题;④巩固练习总结;⑤课堂检测。

  (一)温故互查引入新课

  通过2人小组复述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即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利用3、小明带了14元8角,到自然选商场买一支钢笔,结果发现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0元,那么小明带的钱够吗?引出课题今天开始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板书课题然后设问学生:“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否同整数一样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较呢?学生回答:“是”这时老师有意不表达,留下悬念,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求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进入的学习状态,老师利用这一机会,进行尝试教学。

  (二)设问导读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的例题4的图。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1)教师:到底谁是第一名呢?我们的裁判员会怎么做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汇报:谁跳得最远,谁就是第一名,因此我们只要两个的比较小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2)如何比较3.05米、2.84米、2.93米的大小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学过的整数比大小的方法,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汇报:先看这四个数的整数部分,因为3>2,所以3.05米>2.□□,得出小明跳得最远。

  接着看2.84米、2.88米、2.93米这三个小数,客观存在们的整数部分都是2,那我们就看它们的十分位,因为8

  最后再看2.84米,它们俩的整数部分是2,十分位都是8,那我们就看它们的百分位,因4

  得出结论:小明第一名。小军第二名,小莉第三名,小红第四名。

  我采取讨论、尝试、抢答、直观、记发等多种教学法,层层深入地应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类推比较过程。

  3、概括总结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并提问:结论最后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此问题告诉学生后面的数位还可发类推下去。

  (三)自我检测发现问题

  通过自我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讲解。同时让学生明确,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有什么异同点?

  (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的相同点是,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的比较。不同点是:整数比大小,如果位数不同,数位多的就比较大;而小数不能只看小数的位数的多少)

  (四)巩固练习总结

  教师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几个数的大小的?

  (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时,可采用排列的方法,将几个数竖着排下来,注意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样比较起来较快,又不容易产生错误)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矾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注意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课堂检测

  从检测结果看,效果较好,课后还有待于继续练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4

  设计说明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究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板上每个角的度数都比较熟悉,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板上三个内角的和是180°,进而引发学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然后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逐层加深。在练习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兼顾到了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学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三角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师:这些是我们早已认识的平面图形,那么你们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吗?(学生汇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四个角一共是多少度?(360°)

  师:你是怎么算的?(90°×4=360°)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显示出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通过刚才的回忆,同学们知道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36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唤醒学生的认知。借助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学生通过计算很容易知道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从而质疑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以问题情境开始,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出示一块三角板)大家熟悉这块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课件出示由三角板抽象出的三角形)

  师:这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180°)你是怎样知道的?(90°+45°+45°=180°)

  明确: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出示由另一块三角板抽象出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90°+60°+30°=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且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2.探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1)刚才我们探究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其他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猜一猜。(大多数学生认为也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刚才大多数同学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敢肯定,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①小组合作,探究验证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一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②交流汇报。

  预设

  组1:我们小组用量角器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量出来,再加起来看一看是不是等于180°。

  组2:我们小组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平角的度数也是180°,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刚好能拼成一个平角,那么就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我们小组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一拼,看一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③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验证完,将你的结论在小组内交流。(出示课堂活动卡,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验证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小结:大家刚才量出来的结果或拼出来的结果都在180°左右,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因为在测量或操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误差,所以数据会有一些偏差。

  3.得出结论。

  师:根据上面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反馈等过程,真正经历了有效的探究活动,先由直角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再用猜想、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出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数学学习中归纳的思想方法,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减少面积的面——最节约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包装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04-09

小学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备课的教案11-0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0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12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6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