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经典(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三角形的相关物体。
在教室四周有意识地放置一些三角形的物品。
各种颜色和大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图形若干,八个篮子,录音机一台。
活动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能从周围生活环境中找到与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认识三角形,能从多种图形中把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找出来。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坐成半圆。
2、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
①请幼儿分享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物品,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②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三角形的特点:有三个角和三条边。
3、游戏:小鸟找食。
玩法:音乐响起时,小鸟跟妈妈可以飞来飞去,音乐停时,妈妈说:"宝宝请找出三角形的食物吧",小鸟们找出三角形的"食物"放入篮中,让妈妈检查。游戏可多次进行。
4、请幼儿说说自己还看到过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
①引导幼儿从自己用过的、吃过的物品中寻找。
②从教室的环境中找三角形物品。
5、同伴间分享找到的物品,体验活动的快乐。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212页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
教学准备
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置铁球、木块、苹果或香蕉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1:看到什么现象?
2: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许多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如:①电饭锅没有火苗,为什么可以煮熟食物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里,是不是靠吃土生存?
对于这些问题,你想过、但有没有研究过?你想知道该如何去研究吗?
桌上有三盏台灯,请同学上前操作台灯的使用
学生操作:一盏灯亮,有两盏灯不亮
引入课题:科学探究
二、探究活动1:台灯不亮的原因
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可能有几种假设:
可能停电了
可能开关坏了
可能插销未插好
可能灯泡坏了
……
设计、验证假设
学生通过思考上台操作排除故障
得出结论
由于灯丝断了、接触不良导致台灯不亮。
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身边发生的现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探究活动2:人的脚印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人的脚印长短与人的高矮、胖瘦、男女、大人、小孩等都存在关系。
[讨论]主要探究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问(1):谁知道自己的的身高,再用刻度尺测量一下自己的脚印
找两个同学用刻度尺测自己的脚印(鞋长度)
问(2):从这两个学生的个案能不能得出结论?
分小组讨论、回答
[强调]:还应测量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重)的身高和脚印的长度,进行统计、得出结论。
问(3):怎样记录测量数据?提出的方法有何优点?
(表格法和图象法)
记录有何优点?(便于数据处理、分析,得出结论)
如何再次检验结论是否正确?(同学间讨论交流)
学生对脚印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书本和影视知识,属于间接经验。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探究活动1的方法,感受脚印探究的意义,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探究活动3:黑盒探究实验
简述:在台灯的探究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台灯各部分的结构
在我们研究的脚印实验中,我们可直接测量脚印的长度。但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如:我们生病发烧时,不能直接观察到病变的器官,就像手里拿的黑盒子。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里面的东西,对这样的.问题应如何探究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打开来看看,但很多东西是不能打开的。现在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识来探究盒子里装的物体有多大?什么形状?估计是什么材料做的?……并将操作记录在表中,最后阐述自己探究的过程。
[实验]:探究盒子里装的东西。
分组实验进行黑盒探究
学生上台交流,阐述探究过程,检验推测结果
根据推测结果,思考如何使设计更完备。
思考:黑盒是否一定是黑的?日常生活中,有那些问题是黑盒问题?
此活动的目的是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利用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给学生更大的展示空间,并通过相互协作和交流发挥所有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评析:同学们的探究过程是在不断建立假设、设计、验证假设。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只能说明“可能是”什么,只有打开才能证明。
举例:科学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台灯不亮”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脚印的研究”熟悉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通过“黑盒”问题参与了探究的实验,我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习的科学探究方法应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培养科学的探究。
板书设计
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二、一起探究
三、黑盒探究实验
科学教案 篇3
过程:
一、 自由探索
1、风在哪里。带领幼儿摸摸、抓抓,体会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启发幼儿假设自己是风,教师鼓励他们想风一样地行动。
二、引导发现
1用眼睛找风,从参照物上感受风的存在(小草、衣服、树叶的摇动等)
2用身体找风:如头发飘动起来,脸上的凉意。
3用自己的耳朵找风:区别不同的风声。
三、交流讨论
1、想一想、躲一躲:什么地方吹不到风。如:躲在大纸箱里等。
2、我们喜欢什么样的`风,害怕什么样的风?为什么?
目标:
1、 幼儿能够有兴趣的通过不同形式和方法来观察风。
2、结合生活经验表现不同的风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景。
准备:
羽毛、树叶、纸、石头、磁块、小木棒、金属勺、记录纸、笔。
扇子、吹风机、电风扇等。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恐龙的名称以及生活习性。
2、知道恐龙曾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它的灭绝至今是科学上的一个谜。
3、激发幼儿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活动准备:
1、能插接的恐龙蛋图片;幼儿自带恐龙蛋玩具。
2、《恐龙世界》录象;大记录纸一张。
3、在家和父母一起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尝试提出问题。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神秘的恐龙蛋
——教师出示一个很大的可以打开的`蛋宝宝图片:看看谁来了?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蛋?(幼儿自由猜测)
——教师:咔嚓,蛋宝宝裂开来了,瞧,谁出来了?(恐龙出来了)
——教师:原来这是一个神秘的恐龙蛋,小恐龙就是从这个恐龙蛋里钻出来的。
2、交流:我所知道的恐龙。
——这段时间我们已经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很多恐龙的资料,现在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知道有哪些恐龙?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本领?
——幼儿交流讲述。
3、设疑:我还想知道什么。
——教师:小朋友真能干,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恐龙的知识。那除了这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恐龙的知识呢?你可以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答。
——鼓励幼儿大胆提问,教师对幼儿的提问用文字的形式及时地记录在大记录纸上。
4、观看《恐龙世界》录象,解答幼儿疑问。
——小朋友提了这么多恐龙的问题,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找一找有没有我们要的答案。
——幼儿观看录象后,教师针对记录纸上的问题让幼儿自己解答。
5、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可是,这样的庞然大物在地球上称霸了一亿七千万年以后却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呢?请你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
——幼儿自由讨论、猜测并交流。
——教师小结:就象你们的猜测一样,我们的科学家也作了各种猜测,但却都没有根据,所以恐龙的灭绝,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小朋友,你们觉得恐龙神秘吗?希望我们小朋友努力学习,不断地去探索、研究恐龙,早日找到答案。
6、结束活动:玩恐龙蛋。
——幼儿自由玩恐龙蛋玩具自然结束。
活动建议和延伸
1、有条件的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参观恐龙园。
2、可组织幼儿继续收集恐龙的图书、图片、录象资料,了解恐龙之最,举行“恐龙知识大比拼”的比赛。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 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
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板书设计:
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
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
最佳作品奖
最佳评委奖
单项奖 省料奖 美观奖 实用奖 参与奖
【信息反馈】:
评奖结果令人出乎意料,平时成绩优秀,表现良好的学生动手能力不佳,平时不起眼的几个同学作品出人意料得好,经过了解,家长帮忙了,但是最出色的桥是刘雪松同学制作的,而且没有家长帮忙,独立完成,设计简单,牢固,而且材料非常容易找到,几个一次性被子,一个拱形,真是令人叫好啊!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对大班幼儿来说,应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乱砍乱伐树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从而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让幼儿了解树木的根有防止泥土流失的功用,这是一个难点。于是我们结合了长江发洪水的事情,让幼儿观看录像并带问题去思考、实验树根有什么本领,让幼儿亲自比较一下种树和没种树的泥土被水冲后有什么不同,从而进一步了解树根有防止泥土流失的作用,知道水土流失会造成洪灾,激发幼儿保护树木的情感。
一、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了解树木有防止泥土流失的功用,知道乱砍乱伐树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录像、玻璃缸、花盆、水、泥土、杯子、毛巾。
三、教学过程
(一) 看录像,感知洪水的危害。
1、看录像,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好吗?看看录像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幼儿看录像)
提问:录像里发生了什么事?
2、再看录像,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提问:(1)洪水使人、房子都怎么啦?
(2)你们看了录像,心里怎么样?
(二) 体验理解树根的作用:
1、讨论:发洪水的原因:
(1)是呀,庄教师和你们一样,看了这个录像心里真不高兴,我也很难受,洪水毁坏了我们的家,让我们无家可归。可庄教师就是搞不明白,今年怎么会发这么大的洪水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2)幼儿讲述。
(3)是呀,庄老师也从报纸上看到,乱砍乱伐树木是发洪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为什么乱砍乱伐树木会造成洪水呢?
(4)幼儿讲述。
(5)你们想知道吗?我们来做个实验。
2、实验(一):
(1)你们来看庄老师准备了什么?对!你们看这一半的泥土种了树,那另一半的泥土没有种树。庄老师还准备了什么?(水),这水就代表雨水,等会儿我们用水冲冲看,看看下雨以后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一样。冲的时候,庄老师有一个要求:你自己冲的`时候要看清楚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同,别的小朋友冲的时候,你也要看仔细,等会儿把你发现的告诉大家好吗?好,我们一起冲,先把袖子卷起来。下大雨啦!(幼儿冲水)
(2)幼儿、老师实验。
(3)提问:你们发现两边的泥土有什么不同?(没有种树的地方泥土冲掉得多,种树的地方泥土冲掉的少)我们再试试看,下大雨时,两边的泥土是不是一样?
(4)你们本领真大,发现了种树的泥土流失的少,没有种树的泥土冲掉的多。庄老师也想试试看,是不是这样?
(5)老师冲:“下雨了,下大雨了”“哎呀,真的,没有种树的泥土流失得多,种树的泥土流失得少。那为什么种树的泥土冲不走呢?有什么道理吗?”
(6)幼儿讨论。
(7)老师祟一棵树的树根,“是呀,大树的树根就像一只大手一样,把泥土都紧紧地抓住了。所以,大雨来的时候,种树的泥土就冲不走了,而没有种树的泥土因为没有大手抓住泥土,所以雨水一冲,泥土都冲走了。”
实验(二)
(1)那么,这么多泥土冲走了,有什么不好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
(2)出示两个玻璃缸,(一只有很多泥土,一只只有一点泥土)“这两个玻璃缸代表两条小河,一条“河”两条的泥土上没有种树,所以泥土冲掉得多,都沉到这条河的河底。而另一条河两边种了很多树,所以下大雨时,泥土冲掉得少。”
(3)出示两桶水,你们看,庄老师还准备了两桶一样多的水。这水代表什么(对了,是雨水)。我们来看看下大雨后,这两条洒会有什么不同?
(4)下大雨了(把水倒进泥土少的缸里)哎呀,雨水满出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洪水就爆发了。
(5)为什么下雨下得一样多,一条河的河水满出来了,造成水灾。而另一条河却没有发生洪水泛滥呢?这些泥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幼儿讨论)
(6)今天,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你们知道了什么道理?我们今天又知道了大树的另一个本领:树根有抓住泥土、防止泥土流失的本领。
(三) 内化迁移,爱护树木:
(1)大树的本领真大,我们要怎么爱护它?我们还要多种树,不把树乱砍掉。这样就不会发生洪水,我们就能很好的生活了。
(2)可是,现在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大树的本领,我们该怎么办?
(3)幼儿讨论。
(4)好,我们一起去宣传树木的好处,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让我们先去告诉中班、小班的弟弟妹妹,让他们也一起来爱护树木。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老师这还有更难的呢!敢接受挑战吗?(敢)好,让我们走进第一关,智力猜猜猜,(闪闪红星,小红军带盐的故事)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盐藏起来的?(板书课题)
(用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情节造成的悬念,引起学生大胆的猜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
1、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请大家分组讨论,选出我们的最佳方案(学生选择,并简单的说出理由)
……
看来大家一致认为,盐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对不对呢?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想)那么,要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呢?(生交流)
请各组组长来材料超市选择你们需要的材料。
2、实验揭秘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
对,盐真的能化在水中,那么像盐这样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板书)同学们,你们太棒了,老师宣布,第一关成功!让我们走进第二关:比比谁最快!
3、探究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中,但当时处境一定非常危急,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怎样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的溶解在水中?(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想法非常好,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得通过实验来验证,现在请个小组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
……
大家真了不起,设计好了自己的实验,老师很佩服你们!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
实验用品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分工合作。
用简单的语言填写实验报告单。
好,现在实验开始。
汇报交流。
谁能根据以上小组的汇报,对加快食盐溶解的条件总结一下?
生总结汇报。
刚才大家参与得非常积极,实验做得很认真,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老师兴奋得告诉大家:第二关闯关成功!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三关,看谁想得多!
4、联系实际学科学
其实,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用途特别广,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样加快溶解?
……
第三关闯关成功!
三、拓展探究
看来,我们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心细,而且聪明。故事中的小红军也很聪明,他把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那么,盐该怎样取出来呢?想知道吗?请大家课下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
反思: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伙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的交流方案,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种我就是科学家的感觉,科学活动才是愉悦的。
4.2.1 水落“盐”出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学难点: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4.2.1 水落“盐”出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学难点: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2)研究冰变成水。(3)水蒸气变成水。
①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用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4.3 沉与浮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应备条件的猜想能力。
2、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可以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3、继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材料准备:
老师用:大玻璃缸、白菜、萝卜等常见的生活物品。
学生用:玻璃缸、木块、塑料块、铁块、石子、鸡蛋、盐、橡皮泥、钩码、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并以此作为阿基米德小组的获得要求。)
一、认识各种材料(木块、石头、鸡蛋、泡沫塑料、萝卜、橡皮块、回形针、牙签、蜡烛)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帮小红军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我们把盐藏在了什么地方?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材料。
二、猜想实验,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这些材料也会像盐一样溶解在水中吗?
师:我们猜测一下哪些会溶解在水中?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师:让我们动手也试一试吧!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刚才的猜想正确吗?
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问题吗?
学生汇报。
师:“为什么有些物体浮在水面,而有些物体则沉在水底?”谁能说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猜测。
这个问题曾经吸引许多科学家进行研究,大科学家阿基米德也研究过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中有所发现的小组,我们给命名为阿基米德小组。(指阿基米德小组奖章)
三、感知浮力
师:刚才同学们猜想水对浮在水面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大家试一试,是真的吗?
学生亲身体验。
师:说说你的感受。那沉在水底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了水对它的托力呢?
学生猜想。(不止一种)
师:你猜想的有什么根据吗?根据是什么?怎样为“我们的猜想”找到证据呢?
学生设计实验。
动手实验。
汇报交流。
师:像这样浸在水里的物体,会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叫浮力。
四、谁主沉浮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是太棒了,真像一个小阿基米德,那老师这还有一个问题:“怎样使鸡蛋和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谁愿意接受挑战?
动手动脑,大胆猜想和实验。
师:你们是怎么做的?解决问题了吗?
学生汇报交流。
师:大家的表现太精彩了,下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游戏比赛。
游戏。(看谁的橡皮泥能承受更多的玻璃球)
五、拓展活动
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浮力的。
六、课堂小结
我们看看是哪个小组获得了“阿基米德小组”的称号?有请阿基米德小组的同学上台,我们来给他们合影留念!(教师给上台同学拍照)
其实这节课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出色,都做到了科学家一样的严谨有序,相信我们班以后会出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科学家的。
把实验的材料整理好,准备下课。下课!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精选)科学教案08-07
【精选】科学教案08-12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经典]科学教案08-16
(精选)科学教案08-14
(经典)科学教案07-21
科学教案(经典)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