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12-03 11:54:5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锻炼孩子使用味觉来对食品开展识别的能力。

  2、充实孩子相关食品味道的了解及修饰词,充实词:酸的、甜的、香的。

  教学预备:

  毛绒玩具一個,录音机、Music磁带,关于甜味、酸味、香气的食品数个。

  教学过程:

  1、展示种种味道的食品,通过给学习孩子过生日,来导出教学课题:尝一尝味道。

  今日是我们班xx孩子的生日,我们一块儿给他庆贺生日行不行?他今日带给我们很多好吃的物品。孩子吃时,瞅瞅你吃的.是啥物品?它是啥味道的?孩子一边吃边告知周围的孩子。

  2、探讨食品的味道:

  (1)请孩子说一说,你刚刚吃的是啥?它是啥味道的?你还吃过哪一些物品像糖果味一样是甜的?你还吃过哪一些物品像杨梅味一样是酸的?你还吃过哪一些物品像花生(又名金果)味一样是香的?

  (2)充实修饰词:酸的、甜的、香的。

  (3)孩子你喜爱吃啥味道的物品哩?

  (4)不可以吃过于多甜甜的物品,這樣,牙会吃坏的。

  3、按酸、甜、香的味道来归类:(展示酸、甜、香的食品请孩子归类)

  (1)xx请我们进食,我们也送好吃的物品给xx吃好不好?xx要我们把礼品放于三个篮内。把味道是甜甜的放于一個装糖果的标识的篮内;把味道是酸酸的放于一個装杨梅标识的篮内;把味道是香香的放于一個装花生(又名金果)标识的篮内。

  (2)xx讲你们分得好好!这就是甜甜的味儿;这就是酸酸的味儿;这就是香香的味儿。感谢孩子送来如此多好吃的礼品。

  4、教学完结:今日xx带给我们许多味道的食品,有甜的、酸的与香的,感谢xx嘛,那让我们唱K跳舞来祝xx的生日吧!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由来: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代表着希望,充满了生机。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万物复苏,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常适合幼儿观察春天的变化现象,为了能有效的利用大自然的现有资源,将自然资源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我特意为托班幼儿设计了“柳树发芽了”的科学活动方案,旨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自然科学活动的积极性,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柳树发芽了,学会说“春天,发芽”等词语。

  2、体会春天的变化,感受阳光的温暖,表达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活动重难点:柳树发芽了,表示春天来了。

  活动准备: 1、《春天》的磁带,录音机。

  2、冬天和春天的柳树图,《春天》的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1、老师播放《春天》的课件,引导幼儿仔细观看课件。

  2、老师提问: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柳树有什么变化?

  3、老师出示课件中的放大的柳树嫩牙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告诉幼儿,春天到了,柳树发芽,并指给幼儿看。

  4、老师出示冬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

  5、老师出示春天的柳树图,提问:这是春天的'柳树吗?为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6、老师变念春天儿歌,边做肢体律动,引导幼儿跟随老师做肢体律动。

  附儿歌: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两臂上举,两手做招手的动作)

  柳树发芽了,(两手并拢,掌心相对,慢慢做张开的动作)

  大雁飞回来了,(两手自然张开,上下摆动双臂做飞翔的动作)

  我们真呀真高兴!(两手并拢,掌心相对,做笑脸的动作)

  7、老师小结: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大雁飞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春天的景色吧!

  活动延伸: 1、如果幼儿园附近有柳树,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参观,零距离接触大自然,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春天的特征。

  2、提倡家园合作,请父母协助幼儿园,帮助幼儿收集有关春天的变化特征,如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小树也发芽了等。

  注意事项: 1、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学说“柳树发芽了”。如果幼儿的语言发育水平比较迟缓,可以引导幼儿学说单个词即可,如“春天,柳树,发芽”,对学说短语则不做要求。

  2、要引导仔细观察春天柳树的特征,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思路

  本课根据美国FOSS教材进行改编。FOSS教材的研究体系认为,学习者对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掌握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素养,学习者头脑中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基于FOSS 教材的中心理念,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中高年级学生对于骨骼虽然具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是不连贯的。因此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以学生最常见的拼图游戏作为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拼图的窍门,为后面的学生活动打下基础。接着,教师提出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组成,让学生分组数一数,看看能数出多少,并把可能漏数的部位写在记录单上。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身体内骨的存在及其位置和大致形状,便于后面拼接骨骼的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

  在新授部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应的骨骼拼图,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基础上拼接人体骨骼图片,以此展现出学生对骨骼的已有认识和了解。进而,发给学生可以参考的骨骼图片,让学生对自己的拼接图进行修正。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拼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并由学生自己进行修正,加深了学生对于骨骼结构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在学生展示拼接成果过程中,适时地把人体一些重要的骨名称教给他们,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与骨骼有关的科学概念。通过前面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头脑中能够构建出人体骨骼的初步模型,体现了动手做科学的特点。经历了两次骨骼拼图活动,学生头脑中能够大致呈现出骨骼的完整轮廓,以及各个相连接的骨的样子,借助经验记忆能够比较持久地使科学概念留在学生头脑中。经历了两次拼图活动,教师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成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活动中的不足和优势,使学生了解到科学普遍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紧接着,以学生拼图为基础,让学生再来数一数刚才没有数清的部位,这样能够发现“数骨”活动中一些漏数的部位,并能够进一步对照图片加深认识。

  最后一个环节作为教学拓展,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比人与马的骨骼图片,从中发现人与动物骨骼的异同,初步渗透动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大教学观。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谈话:谁能用一分钟时间拼好这个动物拼图。思考:怎样让拼图能够比较快的完成。

  2、投影展示人体的骨图片

  提问:我们要完成的拼图游戏中,要拼接的整体是什么?——板书:骨骼(教师讲解骨与骨骼的区别)

  3、分组活动:用手感觉身体的骨,数一数,看看你能数出多少块骨?思考:数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

  二、新授

  1、学生活动:在不参考任何图片的基础上,根据你对骨骼的认识,试着把骨骼图片拼完整。

  (1)学生第一次拼图活动(限制活动时间9分钟)。

  (2)展示学生拼接成果,教师提问: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哪个小组的拼图可能存在问题?

  (3)学生活动评价。

  2、学生活动:每组发一张正确的骨骼图片作为参考,参照这张图片修改你们组的拼图。 教师谈话:在修改过程中,认真思考:通过两次拼图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发现,产生了什么新问题?

  (1)学生第二次拼图活动(限时5分钟)。

  (2)学生展示拼接成果,并谈谈自己的发现或体会。

  (3) 学生活动评价。

  3、电脑课件认识人体比较重要的骨名称——头骨(颅骨)、胸骨、肋骨、脊柱、骨盆、上肢骨、下肢骨

  三、综合活动:

  1、根据我们通过学习所掌握的骨骼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再数一数,各组刚才漏数的部位,看看这次能够数出多少块骨?并补充在记录单上。

  2、如果还是不能把骨都数清楚,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才能数清楚?

  四、拓展延伸(根据教学时间安排调整)

  1、投影 。出示人与马的骨骼图片。思考:人与马的骨骼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通过学生思考、总结得出人与马的骨骼大体分为三大部分:头骨、躯干骨、四肢骨)

  3、课堂延伸:为什么人的骨骼和马的骨骼有很多区别?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知道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2、喜欢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铁丝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每种人手一个,酸奶盒人手一个,泡泡水。

  2,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完成圆形工具,师幼共同探索)

  师:小朋友们,你们吹过泡泡呀?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自己做的吹泡泡的工具——看,这是什么形状的工具。那请你们猜一猜,这个圆形的工具可以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师:真的吗,那老师请你们去试一试,但老师有两个小要求:请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轻轻地走到桌子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呀要往上面吹,不要吹到小朋友的脸上,还有电脑里的音乐停了,小朋友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听清楚了吗? (配班老师事先把圆形工具盒一杯泡泡水事先准备好)

  师:那我们就去试试吧!《音乐泡泡不见了》(三分钟后,幼儿回到位置上)

  师:刚才你们用圆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呀?

  师:原来这个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出示记录表,把小朋友的试验圆形工具的结果先记录下来。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个新的泡泡器,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三角形和正方形泡泡器,

  师:请幼儿猜猜他们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出示记录表,把幼儿的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师:那到底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的要求还和前面试的一样。我们拿起每个泡泡器都试一下。(三角形工具和正方形工具事先准备好)

  师:刚刚小朋友都去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开始的时候小朋友猜了他们能吹出各种形状,那请小朋友说说刚刚你用他们吹出了什么形状。

  师:请若干小朋友起来说出自己试的结果,最后请大家一起说出试验的结果。

  师:老师记录最后的结果。

  二、老师总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玩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和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一样的,都是圆圆的。

  有的时候,我们想的不一定是对的,只有自己去试一下,才能知道结果。

  三、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吹泡泡。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 本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 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①明确研究目的。②确定研究的方法。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是: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四、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

  (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

  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新的求知欲望。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和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滕王阁和少年王勃的资料。课前预习。课时: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朱德元帅和李广将军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少年时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读题。

  2.你对滕王阁了解多少?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让学生说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词。

  纠正字音。(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音、听情。进行评价。3.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课件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5.(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学生肯定知道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用一个词来概括“才华横溢”板书:才华横溢)

  学生也可能会说王勃聪明,也可能其他,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课堂教学。2、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王勃是如何的才华出众?(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讨论:少年王勃被邀请参加宴会,说明了他当时非常有,也具有一定的才气。)指导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2)、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A、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B、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C(出示)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有感情地读第2句。

  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4)自读第4自然段。

  齐读诗句。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他为什么能写这么好的诗句?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指名说)师: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你从那里看出王勃的才华来?再读课文,边读边画,画出具体的词句来。讨论交流:指名说。3、

  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3、在王勃才华横溢的背后,你觉得还有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他平时会很好学,并且善于表现自己,学生说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决不强加教师的想法)

  二、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

  2.自背,同座位互背。

  3.指名背,齐背。三、教学生字。

  1、先自学生字,然后同桌互相记忆,看你记住了几个。2、你认为那几个字容易出错,指出来。讨论交流3.易错字的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

  4.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5.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作业:搜集象王勃一样的才敏捷、下笔成文的人。《少年王勃》让学生学什么?读完课文以后,我就在想,这一课让学生学什么呢?如果只是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气,可能不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多少印象。如果再拓展一下,可能会给学生一些记住的东西。如:少年王勃的背后,他为什么会文思敏捷,再聪明的人也要读大量的读书,也要刻苦的学习,善于积累词语和观察周围的事物。因为这篇文章在时间的衔接上不是很紧密,值得学习的就是3、4自然。所以可适当拓展一下。再就是王勃的善于表现。即使他有才,但不敢表现,因为当时参加宴会的都是有才之人,所以如再拓展一些,教师可适当把握。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问题导入

  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

  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

  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

  二、(观察活动)观察植物根的生长

  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

  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研究活动)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

  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生:讨论后回答。(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

  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

  3.我们先看到了根

  固定植物

  植物根的作用

  吸收水分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8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回顾旧识:

  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思维猜想: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探究指导:

  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照实验(如何收集?)

  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

  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

  演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多此,说明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更多些,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呼气导管应用饮料吸管,不要用实验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实验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应相同(同体积同浓度),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情况应相同。

  5、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交流讨论:

  1、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并再讨论如何证明你的推断。

  2、从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原因。

  反思评价:

  1、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是什么?受到哪些启发?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探究?

  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

  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

  2.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3.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

  4.能够了解气象者的工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天气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

  2.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

  二.教学准备:

  1.各种关于天气的图片、光盘、录象等。

  2.最近一周的天气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你喜欢什么天气?最不喜欢什么天气?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

  2.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

  (1)学生思考;

  (2)师生共同交流,老师同时将学生说的各种天气板书在黑板上。例如:炎热、干旱、有风、寒冷、有雾、暖和、暴风雨、大风、晴天、下雪、凉爽、沙尘暴、台风、冰雹、下雨等。

  (3)讨论你喜欢的原因。

  (4)了解天气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3.用自己的话描述今天的天气,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4.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

  (1)教师示范例。

  (2)学生自己设计,并写在书的格中。

  5.怎样知道或了解天气情况:

  (1)天气预报

  (2)为什么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

  (3)怎样关心天气预报。

  (三)作业:

  课后关心天气预报。

科学教案 篇10

  一、设计理念:

  学习此课前,学生已经研究了本单元的《我们吃什么》,对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哪些营养成分,哪些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本课的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的。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过程,对于食物搭配,老师不能生硬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创设各种情景,巧妙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搭配食物中体验到膳食营养合理搭配的重要。

  2、科学学习以探究学习为主。本课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科学探究为中心”,按照“生活导入—引出问题—讨论解决—得出结论—实践模拟—交流讨论”的'原则,以学生的体验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科学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饮食,学生并不陌生,天天与食物打交道,故在教学设计上应从生活入手,着眼生活问题,最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4、课外延伸,巩固科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本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倡导个性化设计,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合理化的调整与处理。将课中的学习活动延续到课外,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设计一顿晚餐,注意膳食的营养搭配,自己尝试着买菜、做饭,完成一份非常有意义的课外作业。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

  2、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4、能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知识与技能:

  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

  教学重点:

  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依照金字塔结构设计自己一天的食谱。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食物的图片、“食物结构金字塔”课件 、小组合作活动记录表。

  2.、学生准备:纸餐盘、卡纸、直尺、彩笔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引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很羡慕篮球明星姚明,你了解他的一日三餐吗?

  (课件展示姚明的一日三餐)但在我们学校就有一些这样的同学(课件出示“豆牙菜”和小胖墩型同学)

  2、提问:看了以上三个资料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看书P43)

  学生各抒己见。

  3、谈话:过胖或者过瘦、过矮都不能称为健康的人。看来如何科学搭配食物、合理饮食,也存在很多学问,我们今天就具体了解怎样搭配食物。(板书课题)

  (二)合理搭配 解决问题

  1、了解班级特殊学生的食谱

  (1)实物投影学生一天食谱

  (2)学生讨论:你认为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2、出示课件食物金字塔:“这是一个有趣的食物金字塔,你们能说说这食物金字塔有什么特点吗?

  3、学生观察后小组讨论交流。

  a 小组交流:怎样的饮食才算合理?饮食中要包括那些营养成分?(淀粉、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

  b 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经常吃的食物按营养分类填在表格中。

  c 讨论:这么多食物,你认为哪些应多吃?哪些应少吃?

  d、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金字塔”。(课件出示)分组讨论:

  (1)金字塔分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

  (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4)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e、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我们每日的食物应包括这几大类食物,各类食物要搭配着吃,而且下面的食物(如粮食类)要多吃,上面的食物(如油脂类)要少吃。

  (三)运用原则 设计食谱

  1、同学们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小营养师了。下面请你们露一手,用食物卡片配出一日三餐,把结果填在表格上,然后小组进行汇报,看看哪个小组的食物搭配合理、好吃、省钱。

  我们的营养食谱

  早餐

  午餐

  晚餐

  我搭配的食物

  牛奶250 g

  馒头100 g

  萝卜烧猪肉200 g

  米饭100 g

  蔬菜150 g

  水果150 g

  猪肉100 g

  蔬菜250 g

  面条100 g

  这样搭配的理由

  2、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食物配餐,并说一说这样搭配的理由。

  3、老师小结:同学们很会思考,找出了好多问题。我们每天的饮食应该有荤有素,各层食物都要吃,下层吃多点,越往上吃得越少,平时注意营养全面,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学生对照“食物金字塔”分组研究自己的饮食结构

  (1)分析自己一天的食谱,看是否科学合理,并修改。

  (2)小队互相看,挑选一份食谱,再修改。

  (2)每组汇报一个同学的食谱,及分析意见。

  5、实践活动:小队设计自己的营养食谱

  (1)教师提比赛要求:科学、合理、好吃、省钱。

  (2)分组先设计食谱,然后利用水彩笔将食谱誊写在大卡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小队互评。

  (四)趣味活动 课外延伸

  1、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搭配食物,就是要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这里有营养学家的提醒(课件)

  2、课后合理设计一周的食谱。注意科学、合理、营养的多样化。

  3、回家用自己设计的食物金字塔食谱,为家人准备一份晚餐,在爸妈的帮助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