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6 10:56:3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选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学生边读边想,分析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而明白获得幸福生活的真正途经。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教学难点:

  分析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听写本课生字词。 复述故事。

  二、新授

  (一)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自主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这枚希望戒指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具有什么特点?你比较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

  (2)画出相关语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汇报,在汇报中老师适时

  (1)研读描写农夫的语句。

  A 没有使用希望戒指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什么?(农夫具有勤劳、本分的.品质,他是靠勤劳致富的。)

  B 假如农夫听了妻子的建议,动用希望戒指, 他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农夫不光勤劳本分,更有坚定的信念,长远的眼光。)

  C 指导读:农夫:“不,如果我们辛勤耕作一年,我们就可以再买一英亩土地。”(用坚定的语气读出农夫的自信。)

  (2)研读描写珠宝商的语句、珠宝商是一个怎样的人?假如他没有被砸死,他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珠宝商具有贪婪本性,轻而易举、不劳而获得到的幸福是短暂的,它会腐蚀人,堕落人,最终毁灭人。)

  B 指导读,珠宝商:“我要一百万枚金币!”(读 他贪婪、霸道的语气。)

  (3)研读描写农夫妻子的语句。

  A 么看农夫的妻子?(希望利用“希望戒指”解决眼着急需解决的问题,眼光相对农夫而言比较短浅,但不贪婪。)

  B 指导读:农夫的妻子:“现在,让戒指给我们带来一头牛和一匹马吧!”(读出妻子犹豫不决的心理)

  (二)表演故事,深化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表演读课文。

  (1)指导学生把握故事中不同人物形象的语气,展开想象,补充情节,补充语言。

  (2)在小组内表演。

  (3)指名表演、评议。

  三、练习

  1.读了这个故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2.如果请你去和课文中的角色交谈,你准备和谁说些什么?

  四、总结

  只有靠勤劳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盲目依靠外力而不付出实际行动会弄巧成掘,适得其反,造成严重后果。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阅读相关的故事《渔夫和金鱼》。

  3.续编故事或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希望戒指

  (想不劳而获)

  珠宝商 被金币砸死

  希望戒指

  农 夫 过上幸福生活

  (靠辛勤劳动)

语文教案 篇2

  主备教师:XXX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养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时编号:025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观察、启发他们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3—4)

  1、出示课文录像:

  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看谁看得最仔细,最认真!等会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放录像,学生欣赏)。

  2、交流:(农田、小河、五颜六色的野花、小朋友在采野花、喂猪、挖野菜)

  说得真好,说明小朋友看得很细心,那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感觉怎么样?(景色很美、小朋友很开心)

  3、是呀,我们乡下农村的景色是那么美,小动物是那么可爱,乡下的孩子们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乡下孩子的幸福生活(贴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4)

  1、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边听边展开想象的`翅膀,等会把你的感受告诉老师。

  2、播放配乐朗读——生说自己的感受。

  3、打开书自己大声地读读课文,你特别喜欢的那个小节多读几遍。

  指名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生评价。

  三、细读

  1、学习第一节:(10)

  (1)乡下孩子在他们的爸爸妈妈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谁来读第1小节?(出示)

  老师听出来了,真是个可爱的孩子。

  看哪个小朋友能最先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

  乡下孩子是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

  指名回答——齐说。

  (3)小朋友,闭上眼睛(音乐起)此刻你就躺在妈妈的怀里,尽情享受着妈妈的慈爱,妈妈轻轻拍着你的背,给你讲故事,你悄悄给妈妈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给妈妈唱学过的歌儿??

  (音乐停),小朋友,这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啊?(学生说)

  是呀,在妈妈的怀里,孩子多象一只欢快的小黄鹂呀!

  (4)(音乐起)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趴在爸爸背上,爸爸带你来到田野里逮蚂蚱,捉蝴蝶,来到鱼塘边钓鱼,你感觉怎样?——学生说

  对呀,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快乐呀,刚才老师还看到有的小朋友边想边露出了笑脸,多灿烂呀,真象那盛开的野菊花,美极了!

  (5)让我们伴着音乐再次感受乡下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贴“幸福”) ——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2、3节(15)

  (1)乡下孩子的生活可有趣啦!请小朋友自由读读2、3小节,看看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

  (2)指名一对小伙伴读(评价)——生回答,师相机画出。

  (3)假如你是乡下孩子,在这些事中你最喜欢做什么?为什么?

  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还有谁也喜欢读的,一起读读。

  (4)小朋友,(师指图)除了课文上的这些事,你还想做些什么呢?

  (采野花、拾稻穗、割青草、逮蚂蚱??)

  (5)采了野花,拾了稻穗、割了青草有什么用呢?你能照着课文里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吗?

  出示:采一束野花,____________________。

  拾一把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

  割一篮青草,____________________。

  捉几只蚂蚱,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朋友看着图自己练练看,指名说。(6)刚才我们是一句一句说的,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两三句吗?

  说的真好,相信小朋友会把第2、3小节读得更好,让大家仿佛看到乡下孩子们那有趣(贴)的生活——齐读。

  3、学习第四小节(3)

  (1)听了小朋友刚才的朗读,老师真想马上到田野里听听小鸟的歌唱,闻闻花草的芳香,做一回乡下孩子,快乐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你想吗?

  请读读最后一小节,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齐声有感情朗读第四小节。

  (2)出示“旷野”词卡,师述:“旷野就是空旷的原野。”指名读好词语。

  (3)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繁华,但是这里有阳光,有旷野,孩子们多快乐呀。 谁再来读第四小节。——男女生比赛读。

  四、再读,背诵(4)

  1、乡下美,乡下的孩子更可爱,喜欢乡下吗?让我们一齐读儿歌,把你的喜爱读出来,加上动作试试,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我们就是乡下孩子,让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好。

  2、这么美的儿歌能永远记在脑海里该多好啊!

  小朋友自己试着背背——指名背——齐背

  五、小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 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教学方法:

  洋思模式

  教具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天马》和两篇有关写马的古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

  二、初读感悟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课文写了什么?(抓内容)学生速读课文,明确:夏天雨中群马奔腾。

  夏日雨中群马奔腾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本段的最后一句起到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指导朗读:读出暴雨来时的猛烈急促。

  2、默读2、3段栽

  思考:[1]画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从这些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记在书的旁边做批注,可以是自己的感想,可以是自己的疑惑等。

  [2]这两段描写的什么?(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

  3、学生朗读比喻句,交流自己的批注,随时注意学生间的回答,补充自己批注,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中来。

  4、出示句子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作者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5、出示最后一段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你有什么感受?

  (——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

  四、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表情地朗读描写马奔的场面。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马的见解。

  二、内容探讨

  你从课文中体会到巩乃斯的马的性格是什么?(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三、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充分表现马的生命活力?(描写抒情)

  写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

  四、小练笔

  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动物的一个特点,运用描写抒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这种动物的喜爱。

  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

  夏日雨中

  群马狂奔的场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从秋色和建筑两方面,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3.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7段,积累描写色彩的词句。

  教学准备

  师生一起搜集北京的风景名胜图片。

  教材简析

  北京,在每一位炎黄子孙心目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歌颂北京的文章数不胜数。本文独辟蹊径,从“北京的色彩”这个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北京的美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课文先用“壮丽而辉煌”五个字写总体感受,然后从层林尽染的秋林和风格各异的建筑两方面,以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北京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语言优美。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词句,体会情感,积累语言。

  本课的重点在“色彩”,要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体会北京的特点,受到情感的熏陶。

  建议1~2课时完成。

  解读与提示

  *“四季常青”是本课出现的'第一个描写色彩的词语。一个“飘”字,表现出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红色的海洋”“红彤彤”写出了北京城在作者心目中色彩单调的印象,反衬了后来北京色彩的丰富。

  “壮丽而辉煌”,是对北京色彩的总体感觉,在课文第4~8段中,作者用详尽的笔墨,从北京的秋林和建筑两方面具体描写了北京的色彩。“偏见”:片面的见解,不公平的见解,成见。

  *第4段用细腻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秋天的树叶,学习这一段时要和课后第2题联系起来。第一句是总写句,概括了秋天的树叶带给作者的感受,作者用了“征服”一词。征服:本义指用强力使别的国家、民族或自然屈服,在这里指北京的树叶令作者感到心旷神怡。第2、3、4句具体地描写了在从机场进入市区的路上,作者欣赏到“绿色”时“又惊又喜”的感觉。教学时要紧扣作者的感受,作者“惊”的是居然在绿色中又呈现出“千百种奇妙的色彩”,一连串“AABB”式的词语(“深深浅浅”“闪闪烁烁”“团团簇簇”)点缀在句子中,语言显得靓丽;作者“喜”的是北京的色彩虽纷繁但又十分“和谐”。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协调。第5、6句则用了两个比喻表现了银杏树叶的曼妙。裱制:用纸、布等衬托、装饰字画、书籍等。“纷纷扬扬”突出了树叶的轻盈,“黄绢裱制的小扇面”突出了树叶表面的细腻、光滑。尽量多朗读,以读代讲,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北京之美和作者被“征服”的惊喜。背诵这一段时让学生理清层次,逐层背诵。

  *第5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香山红叶的色彩,金黄、橘红、曙红、猩红、赭石……引导学生在读句子的基础上,抓住两处省略号展开想象,还有哪些颜色。在想象中让香山红叶的色彩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丰富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所说的被“征服”的原因。这段中提到的“黄栌”是落叶灌木,花黄绿色,叶子秋天变成红色,木材黄色,可制器具,也可做染料。

  *第6段是对第4、5段的一个小结。三个“并非”,是对第4段中“征服”一词的再度照应。

  *通过对第4、5、6段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方面,体会北京色彩纷繁而又和谐的美。而在学习第7、8段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文景观方面,体会北京色彩凝重、深沉而又热烈明快的意蕴。

  *第7段展示了北京城中“古迹”与“现代建筑”两种不同风格对立而又和谐的美。第1、2句突出了“黑灰色”的长城“凝重而又冷峻”,“朱砂色”的故宫“深沉而又威严”。第3、4、5句突出了新楼宇和立交桥色彩的“热烈明快”之美。“拔地而起”的本义指山从地面突然高起,在这里指楼宇高高矗立。“纵横飞扬”形容立交桥纵横交错,造型美观的样子。教学这段应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和课后第3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抓住“紧贴”“不断”“寻找”等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悦、激动。

  *第8段是对第7段内容的小结,和第6段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第9、10、11段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课文第1、2、3段相照应。要注意抓住这种写作方法,体会层次清楚、线索明晰的结构美。“毫不犹豫”:非常坚决,不迟疑,不动摇。从文中体会到作者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生字“裱”“褪”时,注意提醒学生认准“衣”字旁;书写“栌”字时,右边要注意和“户”字区别。

  “砂”与“沙”在字义上有细小的区别:“沙”指的是细小的石粒,如“风沙”“沙土”,而“砂”指的是颗粒比沙稍大的石粒,如“砂岩”“砂矿”。“朱砂”指的是一种红色的矿物,可做颜料和药。

  *课后第1题: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北京的色彩,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4、7段,有意识地积累语言。

  *课后第2题:注意培养学生在阅读时把握线索,理清层次,同时,也提示在背诵第4段时可按写作顺序逐层记忆。由此启发学生在背诵第7段时也可以先拟出层次。

  *课后第3题:注意对学生读书习惯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品词赏句,体会情感。可让学生通过换词或去词等手段进行对比,感悟、理解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紧贴”“不断”“寻找”表达了“我”想看到北京色彩的急迫心情。“毫不犹豫”表达了“我”的自豪(为首都北京感到自豪)。

  *选做题:目的是丰富学生色彩描绘的词语,积累语言。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主题:阅读课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二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2学时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展开师生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延伸课文内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会认6个生字,规范书写8个汉字。

  3.能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体会作者关爱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并能拓展课文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题

  同学们,假如你有一个有求必应的潘多拉的盒子,你希望用它变出什么呢?假如你有一张神奇的飞毯,你想到哪儿去?假如你有一盏阿拉丁神灯,你想用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假如我们拥有这些神奇的法宝,我们会让梦想飞扬,看来想像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如吧。

  (板书课题:10、假如)

  二、初读课文,识字读词

  1.初读课文,用言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问学生: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怎么办?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这首诗共有三小节,指名学生每人读一小节,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也相机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4.指导识字。

  (1)学生圈画生字,自己初读,并想办法记忆字形。

  寒袭击觅饿泣

  (2)出示课件

  1,学生认读生字,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忆字形的,老师及时评价并给予帮助。

  (3)同桌之间利用生字卡片互相检查识字效果。

  5.出示词语卡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认读词语。

  寒冷袭击觅食哭泣快乐叹息

  三、再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想想作者要用马良的神笔画些什么。

  2.出示课件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想给画,让它们;

  我想给画,让它们;

  我想给画,让他。

  四、个性化阅读,体验情感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老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多读几遍,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说自己的阅读体会,师生对话交流。

  第一节,让学生体会小树在冬天面临的寒冷,作者要给小树画上一个金色的太阳,这样小树就不怕寒冷的袭击,能安然地渡过冬天,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绿化我们的地球,说明作者爱护树木。

  第二节,小鸟是地球上可爱的精灵,找不到食物时会饿死的,作者要给小鸟画上一些米粒,这样小鸟就能快乐地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

  第三节,西西是残疾人,没有腿他内心一定很痛苦,作者想给他画上一双腿,这样他就能和正常人一样奔跑了,表现了作者对残疾人的关爱。

  4.在学生谈阅读感受之后,让他们带着情感把喜欢的那一节再读一读,读后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后再读或配乐朗读,以求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5.小结,激发情感。

  作者希望用马良的神笔画一个太阳温暖冬目的小树,想画一些米粒喂养饥饿的小鸟,想画出一双腿让残疾的西西能快乐地奔跑,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你想对作者说一句什么话呢?

  五、拓展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1.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和着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启发学生: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些什么?送给谁?帮他解决什么困难?(学生思考,放柔和的轻音乐)

  3.学生自由表达,老师适时地从学生的语言、价值观、情感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价。

  4.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两节诗句,写后让学生配上音乐读一读,欣赏自己的作品。

  六、指导写字

  1.出示课件3,观察“击、叹、泣、粒、腿、燕、幸、哭”等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着重指导写法。

  例:“击”字写在田字格中间,上面一竖要出头;“叹”、“泣”、“粒”三个字是左右结构,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腿”字部件多,写时既不能分开,又要互相避让;“燕”字笔画多,要注意书写笔顺,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书空;“幸”、“哭”两个字是上下结构,注意上窄下宽。

  2.学生书写汉字,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评析。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司马光临危不慌、砸缸救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向司马光学习遇事镇静、机智过人的情感;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和一些词语,认识走(走字底);

  3)学习并会用谁和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4)能根据语言内容读出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学习课文了,先请你们看课题:22.司马光(齐读)

  2)(介绍司马光)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

  2)通过交流,概括出课文讲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数数课文有几个小节,标上小节号。

  4)用手势告诉老师,课文有几小节?(指名分节读课文)

  5)用引读法学习第一小节。

  ①从前,有个孩子叫什么?

  ②什么时候,有个孩子叫什么?

  6)在投影片上找出谁是司马光。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他是谁?)

  ②比较句子: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

  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课文第二小节要用 他而不用司马光?

  ③出示练习。

  一个小朋友掉到_______里去了。

  学习掉(动作演示)缸(看图介绍)。

  ④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焦急吗?用焦急的语气读一读。

  ⑤齐读第一、二小节。

  (2)学习第三、四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a.找出小朋友慌了的句子,用____划出来,找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用------划出来。

  b.看这个练习,想想该怎么填?

  ________都慌了。司马光_________一块石头,使劲________那口缸,缸_______了。

  ②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板书: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学习喊。(分析字形)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试着喊、叫)

  ③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读第三小节。

  ④小朋友们都慌了,如果你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简要板书)

  ⑤司马光怎么做,找出动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学习起(析字形,动作演示)砸(动作演示,书空)使劲(找同义词:用力)

  ⑥用镇定的语气读课文第四小节。

  ⑦同桌对读第三、四小节(男女生对读),试着背背。

  2)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课文,想想:司马光使劲砸缸,结果怎样?

  ②交流,学习流(看投影片)。

  ③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课文第五小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想法,概括全文

  1)四人小组讨论:你们想的方法和司马光的方法,哪种好,为什么?

  2)学习课文,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略)】

  【附板书】:

  22 司马光

  小朋友们都慌了,叫、喊、跑、找

  司马光没有慌 拿起 使劲砸

  【附对本课教学的说明】

  《司马光》是一篇讲读课文。司马光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在备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让学生有兴趣地学,能在有限的40分钟内,学到知识,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有获得知识后的愉悦体验。

  一、引导学生乐学。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参与才能获得认知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体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有些学生连大缸也没见过,课文语言比较简练抽象。在导入教学时,我用复合投影片让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出众智慧和意义所在。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这样就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了学习课文的需要。

  课文第三小节写了小朋友都慌了,叫着,有的跑去找大人。这一节内容如果由教师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平淡,提不起劲。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边做动作边喊叫。喊叫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学习语言,而接下去的评价喊叫是否合理的过程,更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表达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喊、叫的意思,而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喊叫和评价,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原则。

  二、指导学生会学。

  学生在一堂课上的所得,并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是素质的提高,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形成能力。

  课文第二小节有一句话:一天,他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我让学生先读读、想想,比较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吗?为什么课文中用他而不用司马光。学生通过读,明白两句话是一样的,用他就避免了重复。这中间还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读下文,这是一种读书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又如课文第三、四小节分别写了小朋友慌了和司马光没有慌的表现。如果由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索然无味。我让学生先读读这两节,讲讲读懂了什么?再读读课文,用_____划出小朋友的表现,再用-------划出司马光的表现,然后思考下面这个填空题:( )都慌了。司马光( )一块石头,使劲( )那口缸。通过这样的读读、划划、讲讲、填填,使学生学习、内化了课文语言,学会了读懂课文的方法。通过对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司马光临危不慌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让学生有利于发展地学。

  学会课堂上所教的知识,这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结,也不是课堂教学的终结。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学习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方法前,我先请学生讲讲他们救小朋友的方法。有的说推缸倒水救人,有的说用绳子把落水的小朋友拉上来,也有的说用抽水机将缸里的水抽调,还有的说打110报警电话学生的这些想法有的不合理,有的不符合当时情况,但学生都通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发展了思维。学完课文后,我再请学生比较自己的想法与司马光的做法哪一个更适合当时的情况。这样,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发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经典)10-16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2-08

语文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