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1-06 07:19:39 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看图能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

  3、正确、熟练地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加法问题,给大家说一说?今天,小兰和小明要去调查生活中的加法问题,你们愿意和他们一块去吗?

  二、进入情境,探求知识

  (一)出示图片:主题图1

  1、教师:他们首先来到停车场,猜猜看,小兰和小明会发现什么加法问题呢?

  学生1:他们会发现一边有2辆车,一边有3辆车,一共有5辆车,2+3=5。

  学生2:他们会发现一边有3辆车,一边有2辆车,一共有5辆车,3+2=5。

  2、教师:他们说的都对吗?

  学生1:他们说的都对,因为小兰是先数左边的3辆,再数右边的2辆,小明是先数左边的2辆,再数右边的3辆,不管怎么数,都是5辆。

  学生2:他们说的都对,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数的就不一样,列式也不一样,但是得数是相同的

  3、小结: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但得数是相同的,即

  3+2=5,2+3=5(板书:3+2=5,2+3=5)

  4、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两个算式中3和2的位置变了,得数是相同的

  教师:两个算式中交换3和2的位置,得数不变,也就是3+2=2+3。

  (教师板书:3+2=2+3)

  (二)出示图片:摆一摆1

  1、他们乘车来到了公园,看到一些美丽的鲜花,你们知道他们又发现什么问题吗?

  2、我们先用小圆片代表花来摆一摆。同桌2人,一人摆,一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说出2个不同的算式。

  3、反馈。

  (三)出示图片:小鸟图

  1、他们来到了大树下,发现了几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写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吗?

  学生1: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有3只小鸟,一共有5只小鸟,算式是2+3=5。

  学生2:地上有3只小鸟,树上有2只小鸟,一共有5只小鸟,算式是3+2=5。

  (四)出示图片:小兔子拔萝卜

  1、在返回的路上,他们看到路边的地里,几只小白兔正在拔萝卜,你能给大家提一个加法问题吗?

  学生1:1只小兔加4只小兔等于几只小兔?

  学生2:1个萝卜加2个萝卜等于几个萝卜?

  学生3:上面有4只小兔,下面有1只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兔?

  学生4:上面有1个大萝卜,下面有2小个萝卜,一共有几个萝卜?

  2、教师:你们提的问题真好,现在我们在小组内继续提问,并讨论解决所提的问题,一会儿汇报给大家。

  3、小组活动并汇报。

  (五)出示图片:蜡笔图

  1、他们俩发现了这么多的加法问题,非常高兴,想把今天看到的都画下来。他们拿出蜡笔,发现了什么?

  小兰的盒子里有5支蜡笔,小明的盒子里一支也没有。

  2、教师:小明被难住了,要列出两个加法算式,该怎么列呢?

  学生:小兰借给小明1支,就可以列出1+4=5,4+1=5。生:从上往下看可以列出

  0+5=5,从下往上看可以列出5+0=5。

  (五)出示图片:排队图

  1、教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小兰和小明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想看一看吗?

  学生1:一共有10个小朋友。

  学生2:小兰排第7

  学生3:从右边数,小兰排第4。

  学生4:从左边数,小兰排第7,从右边数,小兰排第4。

  三、游戏:我摆你说。

  学生2人一组,用1—5个小圆片,一个人摆,另一个人说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实物操作,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知道角有大有小,并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题图)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有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位新的图形朋友,(课件抽象出角)谁知道它们叫什么?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角

  1、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特征

  (1)(出示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吗?在哪里?(学生可能会用手指尖指某一点)老师把这一点画在黑板上,问:这是角吗?(不是)那角是什么样子呢?拿出你的三角尺,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先把你的小手放这里按一下,看手上留下什么?(一个小坑、一个小点。)是的,这儿有一个点。

  那我们从这一点往这边摸,什么感受?(直直的)

  再从这个点往这边摸呢?也是……?(直直的)

  同学们,我们摸到的就是角。

  (2)刚才我们已经用手摸到了角,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刚才你摸到的角的模样。

  师:请睁开眼,屏幕上这几个角以及刚才咱们所摸的角,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生:都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直的线(课件分别闪烁顶点、边)。

  (3)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角的特点,下面老师就依据你们的发现把屏幕上的角请到黑板上,小朋友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画。

  师示范:首先画一个点,接着从这一点引出一条线,这条线怎么样?(直直的)然后再从这一点往另外一个方向再画一条直直的线。

  师: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了,而且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通常我们还会用弧线来给角作上标记。

  2、学一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很早以前,数学家们就给角的各个部分起了好听的名字,我们一起到数学书上找找看,把你找到的答案告诉你周围的小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顶点、边、边)

  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师:由一个顶点引出两条边就组成了角。

  3、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图形,它们是不是角呢?

  4、数一数,图形中的角

  师:下面我们来变个魔术,请大家盯住第一个图形,变!变成什么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几个角呢?我已经知道其中一个,另外两个角在哪里?

  还有几个图形朋友也吵着要来上我们的数学课,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体上也有角,咱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

  师:三角形有3个角?四边形有几个角?五边形有?追问:六边形呢?十边形呢?是的,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出示主题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角?

  6、做一做,创造角

  (出示材料:一根吸管、一根皮筋、一张圆形纸、2根小棒)

  思考一下,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活动,小组汇报)

  (二)比较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老师也用小棒摆了两个角(课件出示),角1和角2有什么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为什么角2大?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活动的角,怎样让它变得更大?(把角的两边张开)怎么让角变得更小?(把角的两边合拢)

  小结:看来我们要使角变大,只要把角的两边张开,要使角变小,只要把角的边合拢。

  2、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法)

  老师又做了一个角(出示),请拿出你的活动角,做出一个比它大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大吗?为什么?

  做一个比它小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师:我们用眼睛看就能比较出大小,这种观察的方法在数学上经常用到。

  3、比较角的大小(重叠法)

  做好一个角同桌比比看,谁的角大?确信?有人不太确信(选大小近似的两个角)。哪个更大呢?(不同意见)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们确信哪一个角大吗?

  师:当我们用眼睛观察,难以判断大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4、比较角的大小(边的长度)

  这儿还有两个角(出示红、黄角),哪个角大?

  (1)老师要帮帮红角(剪短黄角的边),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为什么?

  (2)(拉长红角的边)这样呢?

  师: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3)(课件出示放大镜)这样红角就比黄角大了吗?

  (4)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吗?

  师:这说明角的大小其实只和什么有关系?

  5、比较角的大小(捉迷藏)

  辨别两组角的大小,每组只露出角的一小部分,让学生猜测哪个角大,并交流想法。

  三、欣赏总结,走进生活

  回顾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欣赏角(组图)。

  师: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板书设计: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2、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3、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

  在实际中应用理解。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1、出示图片:主题图

  2、教师谈话

  树林中有一些小树,分两排种植,少先队员大哥哥、大姐姐们要为小数浇水,第一排有8棵树,第二排中了6棵树,你知道大哥哥、大姐姐们工需要为多少棵树浇水吗?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一)教学“8+?”

  1、根据问题,同学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出示图片:说一说1和说一说2)

  (二)比较

  1、计算对比

  9 + 6 = 15

  8 + 6 = 14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再看几组,先计算,如果有收获请你验证你的想法,如果没有,请你继续总结。

  2、口算

  9+9 =  9+8 =  9+7 =  9+6 =

  9+5 =  9+4 =  9+3 =  9+2 = ·

  8+9 =  8+8 =  8+7 =  8+6 =

  8+5 =  8+4 =  8+3 =

  3、小组交流心得。

  4、全班交流小结。

  9加几就减1,8加几就减2。

  5、反馈练习。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 7+8 8+4

  5+8 8+6 8+3·

  8+5 2+8 4+8

  8+7 9+8 8+9

  3+8 6+8 8+2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一)出示图片:摆一摆,算一算

  (二)出示图片:蝴蝶

  (三)出示图片:蜻蜓

  (四)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如: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课外研究。

  7+()6+()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教学点评:

  本节课创设了故事情境,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了多种算法,并知道哪种算法最简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教学中应注意练习的形式应多样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通过了解小数的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感受小数的作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知学习

  1、数体温表,认识自然数、整数。

  学生数体温表。揭示: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2、3等等的数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也都是整数。

  2、读体温表,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演示体温表上的温度:①36℃ ②37℃ ③温度上升不到1大格

  学生认读体温表上的温度,发现:第三次的温度不能用整数表示了。

  3、自主设疑,指明学习方向。

  交流:你想从哪些方面学习小数?根据交流出示关键词:读写、意义、作用等。

  明确研究方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

  二、从人民币入手,初步认识小数

  1、小数的读写。

  播放录音:买了一个书签,用了0.1元。

  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0.1,指导写法。

  全体学生在作业纸上写0.1,并读一读。

  2、画图表示小数。

  独立思考:0.1元就是多少钱?如果用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0.1元怎么表示?

  交流得出:1角是元,也可以写成0.1元。

  3、举一反三说小数。

  自主尝试:仍然用长方形代表1元,随意取几份,再说出分数和小数。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式子,如:2角=元=0.2元。

  4、归纳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一读这些式子,想一想有规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几角是十分之几元,也就是零点几元。

  反过来,零点几元也就表示十分之几元。

  三、联系长度单位,进一步认识小数

  1、表示米尺上的小数。

  独立思考:怎么找到米尺上的小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

  学生交流,得出:一份是1分米,也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2、自主练习:填一填。

  我发现:几分米就是()米,也就是()米。

  3、概括交流规律。

  学生交流作业,得出: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也就是零点几米。

  反过来,零点几米也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4、测量中应用小数。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橡皮的长度。

  思考:一块橡皮的长度不到1分米,怎么表示它的长度?

  交流得出:6厘米=分米=0.6分米。

  四、脱离具体情境,揭示小数意义。

  1、概括小数的意义。

  引导观察:我们在人民币、米尺中找到小数,并发现了一些规律。脱离原有单位,再读一读这些分数和小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交流小结: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零点几也就表示十分之几。

  2、巩固小数的意义。

  学生看图填写分数和小数。

  五、探究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1、用小数表示文具盒的长度。

  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文具盒的长度。

  思考:文具盒的长度超过2分米,怎么表示?

  2、自主练习:填一填。

  文具盒长()分米()厘米,也可以写成()分米。

  交流得出:2分米3厘米=2.3分米。

  进一步交流:2分米3厘米等于2.3分米,是怎么想的?

  小结:像这样测量结果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小数表示。

  3、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介绍小数各部分名称,请学生到黑板上摆出小数各部分名称,再一起说一说。

  六、多角度练习,感受小数的作用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

  (1)丹顶鹤身长约1.5米。

  交流:1.5米是()分米,又是()厘米。

  学生认识到:同样的长度,单位较小时可以用整数表示,用更大的单位就需要小数。

  (2)珠穆朗玛峰高约8844.4米。

  交流:8844.4是一个小数吗?这个小数怎么样?

  自主体会:小数并不一定小。

  (3)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误差必须保持在1.8分米范围内。

  比划交流:1.8分米有多长?1.8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4)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面值1.2元。

  交流:1.2元是几元几角?

  2、解决课开始时遇到的读体温表的问题。

  学以致用: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数是因为需要才产生的。

  3、数轴上的小数。

  课件演示:标着0、1、2、3的数轴。

  讨论交流:数轴上有哪些数?它们都是什么数?能找到小数吗?

  七、畅谈学习收获,了解小数的发展

  1、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小数的世界,关于小数,你心中的问题有答案了吗?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介绍小数的发展。

  课件演示:

  在我国古代,人们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

  法表示小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

  后来又出现了一些表示小数的方法。

  大约在400年前,有人用小圆点来分隔小数里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确定了现在这样表示小数的形式。

  自主体会:小数最早是在我国开始使用的,这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

  3、课外延伸。

  观察发现:这个小数(46.32)和我们刚刚学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引发思考:两位小数怎么读?它们又表示什么?

  这些问题留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

【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03-15

北师大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06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计划12-05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8-19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21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20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8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07-14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