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种子的萌发》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种子的萌发》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种子的萌发》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使用镊子解剖种子;能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并作记录。
2、喜欢探究种子的奥秘,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教学重点:观察发芽的蚕豆,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在课前10天左右提供蚕豆种子、发放记录表,用于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和蚕豆发芽情况。
课堂上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表以便汇报;
刚发芽的蚕豆、棉花,为第三部分实验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植物妈妈利用各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种子经过一段旅途之后,如果找到合适的环境它就开始萌发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讨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出示一些蚕豆种子:这些蚕豆种子有没有具备发芽的条件?缺少哪些条件?
汇报蚕豆发芽时吸水量的观察记录。
计算:10粒蚕豆种子的吸水量大约为 毫升,平均每粒吸水 毫升。
2、观察发芽的蚕豆
激发研究兴趣
讨论研究方法及解剖方法。
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分组研究:蚕豆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
认识种子的各部分。
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寻找证据证明各部分的作用。
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归纳种子各部分作用。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子叶有什么作用?找到证据了吗?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讨论研究操作步骤。
分组将蚕豆如33页插图所示做好实验装置
设计蚕豆发芽情况记录表。
你们能完成这项研究吗?
各研究小组讨论各自的.研究计划。
汇报交流研究计划。
4、若干天后,各组归纳实验结论并汇报。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6 萌发的种子
1、观察蚕豆发芽时的吸水量
2、观察发芽的蚕豆
3、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种子的萌发》教案2
☆观察: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蚕豆发芽的观察实验
选10粒大小相近的蚕豆种子,在水中浸泡两天后放在一个铺有棉花的盘子里,保持湿润。并按表中时间一次解剖一粒种子,注意比较种子各部分的变化,做好记录。
第3天 第6天 第9天 第12天 第15天 第18天
胚芽
胚根
子叶
☆填一填
1、种子萌发需要足够的________、________和适当的________。
2、蚕豆的种子是由________和胚构成的。胚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种子的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________和________ ;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________ ,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________。
☆辨一辨
( )1、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棵植物。
( )2、蚕豆的子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养料。
( )3、蚕豆种子长成茎和叶的是子叶。
( )4、蚕豆是双子叶植物。
☆连一连
子叶 植物的茎和叶
胚芽 植物的根
胚根 萎缩
☆试一试
设计“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
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子的萌发》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充足空气、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2、说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种子的结构完整,度过了休眠期。
3、描述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1、尝试从生产实践和生活常识中发现可探究的问题,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问题。
2、根据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已有的知识作出合理的假设。
3、尝试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中的对照实验进行合理的设计。
4、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爱护植物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对随机抽样过程中排除主观因素干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①种子萌发的视频。
②提前完成课本中的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
③准备萌发1、3、5天的豌豆、玉米种子若干。
④学生两人一组,每组配备一个小烧杯、一个培养皿和一把镊子。
⑤一个1000ml的大烧杯里面装着若干粒黄豆和少量红豆(黄豆与红豆的比例控制在9:1,且两种豆子分布均匀),另一个1000ml的大烧杯里面装着若干粒黄豆和少量红豆(比例同上,但是豆子分布不均匀,红豆在上黄豆在下)。
2、学生准备
同学利用家中常见的豆子(豆子的种类和数量不限),使其萌发,记录给予种子萌发的条件,并观察记录种子萌发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种子植物同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相比,更能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它们能产生种子是形成这一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出种子的寿命比较长,能够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萌发。
举例,科学家在辽宁省挖出了“沉睡”了千年的古莲种子,当把这些古莲种子给予适宜的条件后仍能萌发,并且正常生长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科学家使用什么方法让古莲种子萌发呢?你找到让种子萌发的方法了吗?
(二)种子萌发实验结果交流,提出问题
同学们课前利用家中常见被子植物的种子完成了种子萌发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看看组内哪位同学的实验最为成功,比较一下谁的实验萌发种子的数量最多,幼苗生长状态最好。然后每组内推选一名同学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并且介绍具体实验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正常萌发的种子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哪些因素。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正常萌发组的环境条件,因为空气这个影响因素容易被忽略。
从学生实验中找出萌发状况最不好的一组,也请他说说自己的操作过程,引导大家将这一个过程与上一名学生的操作过程相比较,找出做法上的差异,提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根据学生比较结果,提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学生有可能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影响因素,如何验证上述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可以查阅资料来检验假设是否合理,再通过对照实验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
种子萌发是一个简单的实验,但是学生的实验材料、实验装置以及对实验过程的控制却是大不相同的,不同学生的实验结果,将构成丰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
(三)师生讨论形成设计思路,设计对照实验检验假设
我们找出了三个可能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那么这些因素是共同作用于种子萌发,还是每一个因素都对种子的萌发起决定性作用呢?或者说,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将导致种子萌发的失败吗?
①实验组如何设计?引导学生分析,我们可以尝试让三个因素逐一缺失,分别设计实验组。
②需不需要设计对照组?需要,对照组能够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③对照组应该怎样设计?三个因素都齐全的能够萌发的一组种子作为对照。以排除所要研究的条件外,其他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样,三个因素需要设计三个实验组,每个组有一个因素缺失,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形成只有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本身蕴涵着较强的逻辑性。从课前完成让种子萌发的实验到设计对照实验,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跨越,使学生在思维上有较大的提升,因此帮助学生分清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让多个实验组与同一个对照组进行对照,减少分别实验带来的无关变量的干扰,更增加了实验的严密性。
(四)完善实验中的可操作定义,为设计具体方案提供指导
①种子正常萌发需要多少水分?水分这个因素的缺失如何控制?
②种子正常萌发时的温度大约是多少?我们能够让温度这个因素消失吗?如果不能,我们把温度控制在多少才能让种子不能萌发?
③如何操作使空气消失?如果不能使空气完全消失,能否造成空气不足这个条件?生活中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把设计思路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对学生来说这个转换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对空气这个变量的控制不容易实现,及时给出水分过量导致空气不足这个方法。同时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取长补短,顺利设计出方案。
(五)小组讨论完成设计方案,组织其他同学评价实验方案
小组内完成设计方案(要能够设计出类似教材上的四组实验装置),并汇报他们的方案。然后讨论,讨论内容如下:
①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种子?
②实验过程中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③上述四组实验装置,可以拆分为几个对照实验?每组有几个变量?
④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
⑤如果三个实验组的种子都不能萌发,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六)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引出新问题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装置,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种子萌发必须的外界条件是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每一个条件对种子的萌发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用菜豆种子来完成该实验,得到常温(室温约20℃)下种子能够萌发,冰箱内(0℃—4℃)种子不能萌发,但是菜豆最适宜萌发的温度是多少?如果换作其他植物的种子,适宜萌发的温度一定和菜豆种子相同吗?
这是更高要求的实验设计,可根据学生情况实施。要设计出不同温度梯度的条件,观察种子的发芽率,通过发芽率的多少确定适宜的温度范围。希望学生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不同的植物可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
(七)评价与应用
①千年古莲种子埋藏在泥炭层中,为什么不能萌发?种子被挖掘出来后,给予什么样的条件使其萌发?
②假如我是个种豆专业户,今年的大豆获得了丰收,我该怎样储存这些大豆呢?
板书设计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
设计思路: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影响种子萌发的内在因素
仔细观察对照组的萌发情况,不难发现即使水分、空气、温度等外界条件具备,也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萌发,那么同一组种子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也不能萌发的原因是什么?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检查?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认为要从种子自身找原因。
首先从外观检查,种子颗粒是否完整,有无昆虫损坏的情况;其次看种子是否饱满,种子营养是否充足。如果外观完好,就可以考虑种子是否已经死亡;
如果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所使用的种子都不萌发,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呢?种子处在休眠期。为什么种子会休眠呢?
介绍部分动物冬眠的特性,通过动物的冬眠来类比推理植物种子休眠的原因。种子具有休眠的特性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例如,在沙漠中,水分往往是沙漠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限制因素。果实或种子内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存在,这就限定了种子只有在大量降雨、将抑制物质淋洗后才能萌发,从而有利于这些植物的正常繁衍。最后得出休眠的意义和休眠的形成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有了适宜的外界条件,种子本身也适宜萌发,那么种子萌发的过程是怎样的?
种子中的各部分结构分别发育为幼苗的哪些部分?种子萌发过程各部分结构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的实验材料大多是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教师给出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萌发的材料。让学生解剖一粒膨胀的玉米种子和一个萌发3天和5天的玉米幼苗,比较后回答上述问题。然后,利用归纳法得出种子萌发的过程和种子各部分结构的转变。根据种子萌发的过程想一想,在农业生产上,种子播种在土壤里的深度应该注意什么?
(三)探究种子的发芽率
种子的萌发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也受自身条件的制约。在农业生产上,农民们如何知道所有的种子是否能够萌发?单凭着观察种子的形状和大小能不能确定?人们可以通过测定发芽率确定这一批种子是否适宜播种。
什么是发芽率?学生能说出能够萌发的种子占全部种子的比例。
怎样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呢?
思考与讨论:农民王大爷从种子站买回来一袋黄豆,请你帮王大爷测算一下这批黄豆种子的发芽率,你能把所有的.种子都用上吗?如果不能,应当怎么办?
下面和同学一起完成模拟活动:
1、老师带来了部分黄豆,但黄豆中混入了一些红豆(红豆均匀地分布),哪位同学可以帮我数一数杯中黄豆和红豆的数量?并且计算出黄豆占总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但是结果因为种子数量太多,没有人愿意数。
2、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只统计少数种子,计算一下这一小部分豆子中黄豆的比例?好,你们桌上有一个小烧杯。下面两人一组,每组派一名同学从老师的大烧杯里取走一小部分。然后分别数出黄豆和红豆的数量,计算百分比。然后将你们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3、统计各个小组的黄豆和红豆的数量以及黄豆占总数的百分比。
4、同学们已经完全取走了大烧杯的豆子,那么烧杯中黄豆的真正的百分比是不是很容易计算?学生恍然大悟。通过计算发现,每组的计算结果和真正的百分比略有差异,但都是在实际值附近摆动。
5、在刚才的计数中,大烧杯中的豆子的总数相当于总体,每组同学用小烧杯取走的豆子相当于样本,我们计算出的样本中黄豆的比例是否可以代表总体的比例?
6、如果我们随机取三个组的结果,算一个平均值,看看数据会如何变化?答案是会更加接近实际值。
如果我们来检测一袋种子的发芽率,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简便的方法了吗?
此时学生已经能够总结出以下要点:从总体(大烧杯中的豆子)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小烧杯中的豆子),对样本进行检测,一次检测可能会与实际值有比较大的误差,那么重复几次求平均值。
好,这种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检测,以样本的检测结果来反映总体的方法叫做抽样检测法。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从总体中取出样本的时候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能不能只取3或4粒豆子?
很显然不能,样本太小,不能反映总体情况。但是如果样本太大,工作量增大不易完成。
继续思考,在取样时除了样本的数量要求适中以外,取样的方法有要求吗?是随机取样,还是随意取样?你刚才取豆子的时候是如何操作的?我们可以认为是随意取样。
继续追问,如果红豆和黄豆的分布状况是这样的(展示另一个大烧杯,里面的红豆集中在下部,即红豆分布不均匀),还能随意取样吗?只在上层取样,也取三次然后求平均值可以吗?我们该如何操作?和学生一起分析,随机取样不等于随意取样,随机取样是保证每粒种子被抽取到的机会均等。
继续思考,如果烧杯中是同一种豆子,黄豆代表粒大饱满的种子,红豆代表籽粒较小的种子,甚至是霉变虫咬的种子,现在要检测种子的发芽率,你会不会只挑粒大饱满的种子?你在取样时该如何操作呢?要避免主观选择,真正做到随机取样。
教师总结,抽样检测的注意点:样本要大小适中;要随机取样(非随意,同时不主观)。
取样的方法清楚了,那么如何检测发芽率呢?具体操作方法应该注意些什么?
关于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其实是测量种子本身是否能够萌发,应该给予适宜的外部条件。农业生产上一般种子的发芽率达到90%以上就可以播种了。
(四)学以致用
1、有一袋花生,其中部分花生的子叶被虫子咬去了一部分,这样的花生种子还能够萌发吗?
2、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作物播种所需要的种子,你应当怎样挑选种子呢?
《种子的萌发》教案4
一、教材
首先,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开篇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种类之后,对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开始探究。学习本节课对今后学生学习植物的生长规律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学情
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那么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七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思维活跃,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牢牢抓住学生的特点,更多的运用自主探究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以及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种子萌发的条件,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种子萌发的条件。
【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对重难点的把握,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以及设置情境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本节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用学生熟知的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形象来描述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而引出植物的生命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并且设置疑问,“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种子的萌发》(板书课题)。
通过这样的导入,将生物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各学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有助于学生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
用一句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在清明前后播种。
这样设置疑问,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学生经过思考会得出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温度和水分相关(板书环境条件:温度、水分),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在此时我会播放一段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还通过视频的内容补充了空气也是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板书:空气),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学生通过刚刚自己猜想验证得出正确结论后,自信心也会有所提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我会让学生带着这份愉悦的心情自主阅读教材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并总结
归纳出有哪些自身条件,学生总结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是:结构完整、活胚、处于不休眠期(板书自身条件:结构完整、活胚、不休眠)。以上就是本节课生成新知的部分,这一部分我力求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地发现学习转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
环节三:巩固新知
给学生呈现几组图片(结构完整的种子、被虫子咬过得种子、被开水煮过的种子),让学生找出图片中能够萌发的种子。
在PPT上呈现:土壤、温度、水分、阳光、空气、肥料这些词语,让学生找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通过这样的习题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知识点。
环节四:总结与收获
提问学生今天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总结补充,。
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我会让学生将今天所学的内容落实到生活中,自己回家后按照书上探究环节的操作步骤,自己选种子,设计种子萌发的环境。并进行观察记录。待种子萌发时,将种子带到班级来展示交流。
《种子的萌发》教案5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胚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种皮、胚胚根、胚芽、胚轴、子叶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作出计划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分析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分析对照组、实验组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练习书本P92: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
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1、选怎样种子?2、选多少粒种子3、求发芽率的公式?4、实验次数?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自身条件:活的胚教学反思: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整理,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种子的萌发》教案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
(5)汇报交流。
(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6)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六、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 ↓ ↓
根茎和叶养分
《种子的萌发》教案7
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知识,你们知道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
(种子)
师:对。利用种子繁殖后代首先种子需要萌发,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植物种子的萌发》。
CAI展示课题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板书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师: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芸豆、莲子、玉米、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并且说出展示植物种子的名称。
师:对,很好。看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等等。
师:那么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结种子呢?……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探究。刚才有同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是否一样?同学们先别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们通过实验探究后再回答。
二、种子的结构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浸泡过24小时的种子,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解剖观察,并且结合以下问题以及课本插图5-1,将你们解剖好的植物种子粘帖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上!并且将种子各部分名称标上去。然后请几组同学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述种子的结构。
学生准备观察
师:观察植物种子,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师: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
师:解剖观察植物种子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凹陷处的名称及种子的内部结构名称?
2、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作什么?
3、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子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对于种子本身而言,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解剖观察(5min)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师:跟大家讲得一样,大豆以及其他豆类种子结构就是
CAI展示大豆种子的结构。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豆类种子的结构,那有没有和豆类种子结构不一样的植物种呢?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看看它与大豆种子结构有无不同?
CAI展示玉米种子结构图
学生观察讲述
CAI展示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师:1、假如我把刚才的植物种子都煮熟了再种下去,会不会萌发呢?
2、把大米粒种下去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CAI展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师:大多数种子成熟后,只要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你能否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猜测呢?
板书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生猜测
对于光和土壤两个条件,学生如果说出来,没有人反驳,可以用种子萌发是埋在土壤里,以及农村浸稻种来启发学生这两个不是必要的环境因素。
CAI展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师:假如让你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环境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你该如何设计。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参照大屏幕上的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且指定一人写在发给你的纸上。再上讲台讲述你们的方法。
学生设计(5min),教师巡回指导。
请同学们上讲台讲述。
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种子萌发需要一种条件的实验方法,那其他条件或者多个条件综合起来是不是相类似的?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探讨。
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已经了解,那种子是如何萌发的?你们了解吗?
CAI播放视频《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观看
CAI展示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观看内容,回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感受最深、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种子的萌发》教案8
教材分析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选自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绿色植物的一生》的开篇。此时,安排学生在已备种 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被子植物种子进行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中,探究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内化;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本节教材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归纳、分析及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并理解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
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但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体温、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本实验是初中生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既 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实验,又要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 趣助一臂之力。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通过设计、实施“探究种子萌发的条”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培养兴趣和能力。
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分析 实验现象,综合归纳、自主获得种子萌发所需条的知识。
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逐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通过探究种子萌发条,树立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外因只有借助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观点。
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2、将设计的方案书面化,形成完整的实验。
设计理念
贯彻改精神和《生物程标准》中“全面提高每个学舌功能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以宏扬学生独 特个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构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多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教学平台,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亲身感受合作学习和问题学习。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研究、逐步培养收集分析数据、交流表达等能力,训练提高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及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教学过程
学 习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 预 期 目 标
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前准备一组对 照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种子萌发及未萌发的现象。观察教师提供的对照实验现象,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开始探究前的猜想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确定探究主题
制订探究方案在学生设计方案前提出建议,为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做好参谋:1、建议学生设计 一组对照实验,并以前自己准备的那组对照实验为例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对照实验,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2、建议学生参照 本有关发芽率的介绍,考虑实验中选种的依据和数量。
3、建议学生就实验内容、探究目的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具、方法步骤、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方面完成实验。
4、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拓展思维, 提出不同于其他小组的假设。
在学生设计方案时,巡回、参与、答疑、启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提出一 个假设,讨论 设计能验证假设的探究实验方案,书面完成实验报告中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具、方法步骤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空间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 维,尝试科学探究方法,懂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作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升探究能力。
三、初步实施
探究方案为学生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提供蚕豆、花生等多种种子、小器皿(如一次性的小碗)、泥土、清水等材料用具。(尽可能齐全)根据实验方案,自选材料用具,开始初步实施。如果堂上无法获得所需的材料用具,则在后自行准备,再进行实施。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提高相关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展示方案
交流共享选择具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予以肯定,对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给予修改建议。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介绍经讨论完成的实验方案。培养学人所长,与人共享的意识,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五、探究过程的外延续[ 对学生继续外的探究提出明确的要求:
1、严格按照方案中设定的条继续实验,直至种子长出真叶。
2、每天进行定时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现象。(记录内容可参照本表格,最好自己设计更完善的表格,记录更加详细的内容。)
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中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和观察植物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体验、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感悟、获得科学探究方法。
六、板书设计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
小组成员:
探究目的: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种子的萌发》教案9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课前准备一组对照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种子萌发及未萌发的现象。
观察教师提供的对照实验现象,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开始探究前的猜想
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确定探究主题、制订探究方案
在学生设计方案前提出建议,为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做好参谋:
1、建议学生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并以课前自己准备的那组对照实验为例,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对照实验,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2、建议学生参照课本有关发芽率的介绍,考虑实验中选种的依据和数量。
3、建议学生就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心得体会等方面完成实验报告。
4、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拓展思维,提出不同于其他小组的假设。
在学生设计方案时,巡回、参与、答疑、启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提出一个假设,讨论设计能验证假设的探究实验方案,书面完成实验报告中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空间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尝试科学探究方法,懂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作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升探究能力。
三、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为学生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提供蚕豆、花生等多种种子、小器皿(如一次性的小碗)、泥土、清水等材料用具。(尽可能齐全)
根据实验方案,自选材料用具,开始初步实施。如果课堂上无法获得所需的材料用具,则在课后自行准备,再进行实施。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提高相关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展示方案,交流共享
选择具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予以肯定,对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给予修改建议。
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介绍经讨论完成的实验方案。
培养学人所长,与人共享的意识,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对学生继续课外的探究提出明确的要求:
1、严格按照方案中设定的条件继续实验,直至种子长出真叶。
2、每天进行定时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现象。(记录内容可参照课本表格,最好自己设计更完善的表格,记录更加详细的内容。)
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中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心得体会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和观察植物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体验、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感悟、获得科学探究方法。
《种子的萌发》教案10
课题:
种子的萌发
年级:
小学五年级
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水质与种子萌发条件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使学生关心周围的水源情况,养成自觉爱护水源的行为习惯。
准备:
教师准备:
清洁水和污水足量、大豆(或其他种子)、培养皿、滤纸、彩色纸条、胶水、直尺、吸水纸等。
学生准备:
直尺、记录本等。
步骤:
1.实验活动
⑴教师介绍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 引导学生制订实验方案:思考:有了水,种子是否一定会发芽?不同的水对种子发芽会有什么影响?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想法?你准备用什么种子?到哪里去采集不同的水样?
教师小结: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即保持种子的种类和数量、温度、时间都相同,而水质不同,比较在不同水质中种子的生长情况。
● 分组:4人一组,分配角色:组长、操作员、测量员、记录员各一人。
⑵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 除两种水由教师提供外,每组另自选两种水,如洗菜水、淘米水、河水、池塘水等。
● 剪4个小标签,上面写上组号及水名,如“3—洗衣水”,分别贴在4个培养皿边缘。
● 每个培养皿中放一张滤纸,分别倒入等量的4种水,水刚好浸过滤纸就可以了,放入10粒大豆。
● 每天中午加水和记录,如果种子发芽,用直尺量出长度,计算10棵芽的平均值。提醒学生不是测根的长度而是芽的`长度,如果始终不发芽,可以比较第七天根的长度。剪出同样长度的彩条贴在记录本上。例如:1.某种水:
● 在彩条的上端写上长度。对种子完全不能发芽的情况要如实记录。
● 小组写实验报告:不同水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2.课堂教学:全班研讨会
⑴小组汇报:每组成员说明自己的分工情况,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和得出的结论。
⑵将每组的实验报告都贴在黑板上或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讨论实验结果。
● 哪组的芽长得最高?
● 什么条件使它长得最高?
● 哪组的芽长得最矮或没发芽?
● 什么条件使它长得最矮甚至不发芽?
● 通过比较和分析,你认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⑶讨论水质好坏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 不同的水质对人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 你认为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 你对保护水资源有什么责任?
《种子的萌发》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设计对照实验;能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说出影响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难点】
怎样设置对照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种子的一生”视频,设疑:种子一生的开始有什么奥秘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
(1)师提出问题:一周之前我发给大家每人5粒菜豆种子,让你们体验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现在谁来描述一下你培养的过程?
学生简要描述。教师继续设疑:
(2)在你们培养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谁来大胆作出几个假设?
2、作出假设
预设学生做出的假设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肥料……都有可能是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1)针对学生作出的假设,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几个非必需的条件。(排除“土壤、阳光、肥料”这几个条件)
(2)继续设疑:“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温度?”这个假设表述准确吗?应该如何表述?(引出“适宜温度”)
3、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首先以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实验设计思路。
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罐头瓶、吸水纸、标签,除此之外,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呢?(冰箱、水等)
(3)怎样探究温度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要分成2组。一组是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20℃),该组为对照组;一个为较低温度(0℃),该组为实验组)
(4)这两组实验中,除了温度这一条件不同之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保证完全一样呢?(强调控制变量)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减少实验误差)
待如上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以探究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想要探究的条件,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然后,分组汇报探究计划,教师进行评价。
4、课下实施、观察记录
师: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只能在课下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了。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注意每天观察,同时观察)
(三)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实施实验计划,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下节课一起分享。
《种子的萌发》教案12
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观察、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三、教学难点:
从实验中观察、找到相应的结构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 预习本课内容。
(2) 准备放大镜、小刀等用具。
2、教师准备
(1) 准备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 准备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萌发发育来的。那么, 种子有些什么结构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一) 种子的结构
分发给每个学生浸软的种子(一粒大豆、一粒玉米)。
(1) 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
(2) 解剖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结合挂图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解剖种子。对于大豆应剥去种皮后,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再进行观察,对于玉米种子应在种子中央纵剖,仔细观察内部的结构。
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回答。
问题:1、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包括哪些结构?
2、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3、哪些结构和种子的萌发有关?
4、种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种子的结构
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些其它植物的种子并观察其结构
课后反思
本教案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2、 能力目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设计探究过程及对照实验
三、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未发芽的种子若干
2、教师准备:(1)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2)预先种植的几组的对照实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二)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1) 学生结合实际提出“影响大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2) 学生4人一组通过交流讨论提出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假设。
(3) 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探究实验。
(4) 分发给每组2~4;粒优良大豆种子。
(5) 各组自己准备材料用具,如培养皿、吸水纸、标签、清水等。
《种子的萌发》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三、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五、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六、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七、教学反思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1个星期,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了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为今后探究科学奥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
《种子的萌发》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学生的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本节课是探究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虽然对科学探究过程已有了初步了解,探究活动中涉及到的对照实验的设置和控制变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循序渐进地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3、“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四、课前准备: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4分钟)复习提问: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展示大豆、玉米、小麦、花生、绿豆等植物的种子。提出问题:种子有哪些结构其作用是什么?
3、出示豆芽、一棵完整的大豆植株并和大豆种子摆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说出各种种子的名称,回答种子的结构及其作用。思考并描述出被子植物的一生。学生通过观察种子、豆芽、植株等实物既复习了旧知又创设情景,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
自主学习
(8分钟)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请谈谈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的理解。
2、种子萌发的条件:
(1)、环境(外界)条件:适宜的()、充足的()和适量的()。
(2)、自身的条件:()是完整的,并且是()的,以及供发育的()。
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第17到18页的内容,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组内不能解决的做出特殊标记,以待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取长补短,让学生在讨论中增长知识。
实验探究
(25分钟)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与交流1、让学生展示课前自己培养的幼苗。
2、创设情境:
①干旱的秋天,农民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雨,则不用浇水也可以播种;而在过于潮湿的地里播种,则种子不会萌发,反而会造成种子霉烂。
②许多农作物一定要在春天播种,而在天寒地冻时不适宜播种。
③种植农作物,播种前往往要先松土,使土壤内有充足的空气。
3、让学生大胆做出假设,将假设的条件写于黑板上(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4、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如:水。
有水无水
过渡:又如何证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呢?
5、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①.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数量多少比较合适?
②.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③.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的条件?
6、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水、空气、温度三个变量。
7、教师做变量和对照实验设计指导出示示范实验计划,组织学生评价各组计划,并讨论,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8、提出问题:光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吗?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待学生设计完方案后,展示图片说明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
9、过渡:假如环境条件都具备了,种子就可以萌发吗?教师展示在适宜的温度下,胚完整且是活的、无胚的、烘烤过的种子的萌发状况。
注:1为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为无胚的的种子
3为烘烤过的种子
10、结合以上实验结果和生活经验如被虫子蛀过的种子、磨成面粉的种子、煮熟的种子、失去胚乳的玉米不能萌发,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1、知识拓展:据说,从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干豌豆装满一个铁炉子,干豌豆吸水膨胀时,竟顶起了80千克的炉盖。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曾经利用种子膨胀时产生的力量,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原来,人的颅骨是有许多块参差不齐的骨组成的。相邻的骨片互相“咬合”在一起,使颅骨十分坚固,要想把一块块骨片完整的分离出来,那是十分困难的。17世纪的解剖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往颅骨里面装满干燥的`种子,让种子吸水膨胀,结果一块块骨片都渐渐的彼此分离开来,丝毫没有损坏骨片和接合缝。种子膨胀的力量能够顶起土壤中坚硬的土块,甚至可以顶起在体积和重量上超过它不止一倍的土块,这对幼苗的及时出土,是十分有利的。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各学习小组分工对不同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分别制订实验计划并设置条件变量。尝试操作中完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结合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胚是完整的、有活力的,还需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阅读资料,
抒发感悟(如: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等)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途径,这样积极性更高。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交流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为了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然后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很活跃,老师应当正确地引导。学生实验过程会有很多问题,会发现自己设计缺陷。但老师的指导应当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知道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通过实验结果和日常的生活经验学生容易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通过生动形象的小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思想上受到教育,使本节课得到升华。
分层达标
(8分钟)一.填空题: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的表格:设计中包括___组对照实验,这几组对照实验的变量分别是___。
通过分析可知,种子萌发的外部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
通过思考与练习一发现,种子萌发除上述外部环境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内部条件,即:必须是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俗话说“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春天作物播种前要松土,是因为种子萌发需要()。
A、一定的水分B、适宜的温度C、适度的光照D、充足的空气
2、为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有人选取若干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然后放在同一环境中分别按下列方式培养:(1)组:常温+湿润土壤;(2)组:冷藏+湿润土壤;(3)组:常温+干燥土壤;(4)组:常温+湿润土壤+隔绝空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1)和(2)能验证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2)和(3)能验证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2)和(4)能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D、(3)和(4)能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三.思考题:
1、我国北方地区往往在秋后把玉米棒子、高梁穗子吊挂在屋檐下面,这主要是什么原因?
2、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气候转暖并且最好在小雨过后播种,这主要基于什么考虑?
3、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膜覆盖?
六、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教案15
教材分析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选自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的开篇。此时,安排学生在已备种 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被子植物种子进行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中,探究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内化;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本节教材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归纳、分析及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并理解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
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但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体温、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本实验是初中生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既 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实验,又要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 趣助一臂之力。
目标
过程和方法:通过设计、实施“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培养兴趣和能力。
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分析 实验现象,综合归纳、自主获得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知识。
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逐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通过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树立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借助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观点。
教材处理
重点和难点:1、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2、将设计的方案书面化,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
设计理念
贯彻课改精神和《生物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每个学舌功能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以宏扬学生独 特个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构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多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教学平台,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亲身感受合作学习和问题学习。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研究、逐步培养收集分析数据、交流表达等能力,训练提高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及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