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杜甫诗高中教案

杜甫诗高中教案

时间:2024-01-19 07:14:1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共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共8篇]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1

  中国当代诗三首3。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中国当代诗三首3”,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关于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__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二.朦胧诗简介:

  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

  例:《老马》与《致橡树》对比印证“朦胧诗”的两大特点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直往心里去,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析: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几近分行的散文化格式,单一的老马意象表达出各阶层的人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各种物质重负和心理重负。而《致橡树》则不一样。

  三,思路分析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我如果爱你不应该怎样“爱?应该怎样“爱?诗人循着这样的思路,以“不,这些都不够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前面讲过,朦胧诗的特点是不是单一意象,而是多个意象的迭加,使读者有广阔的想象有空间。这首诗舒婷在表达对爱情本质的思考和理解时,不是以单一层次的形象来示人,而是巧妙地以橡树象征女性所爱恋的男性形象,通过作为女性形象象征物----“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树不同的对应、配比关系,营造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明确在告诉人们自己所批判的,所礼赞的爱情格式.

  四.结构分析

  1、分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

  精选阅读

  中国当代诗三首5

  4.总结:从感情抒发上,第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行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抗争、是战斗、诗人一直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

  第二层诗人的感情是平缓的,从第一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摆。

  四.形式特点

  象征:是诗歌重要的形式和特点。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在表达象征意义.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体正是意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诗。“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钱钟书说:“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

  对偶: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核心内容。我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都大量使用对偶句。本诗继承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如第1句至第3句/第4句至第6句;第7句,第8句/第9,10句;第11句/第12句;第16句/第17句;第22句至第24句/第25句至27句;第28句/第29句;第30句/第31句,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达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五.学生评述舒婷的另一首朦胧诗《墙》

  原文: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

  还有可能

  我只是株车前草,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墙活动起来,伸出柔软的伪足,挤压我,勒索我,人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发现相同的恶梦,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

  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

  呵,我明白了,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分析:意象诗往往具有哲理美,因为象征手法能加强诗的理性力量。化抽象为具象,正是抽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钱钟书说:“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当作当然和必然”。诗人说“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正说出她对传统的不满。

  “我是什么?它是什么?”这是万古常新的问题,诗人的回答也只能是哲学范畴“我偶然,它必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对于文学新人,传统之墙乃是渐渐老化的皮肤,文学新人只是在泥缝里寄生的小草,这就是反抗意识萌芽的契机。

  于是,恶梦出现了——一个适应传统的梦。那是心理上的阴影,像影子一样“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是的传统影响着每一个人,你适应它,就只能射出畏缩的目光;你坚持它,捍卫它,就成为“冰冷的墙”。

  梦中有真理。诗人说“我明白了”。她应该首先战胜自己:克服妥协心理,克服恐惧心理。这样,非但不会为传统的墙所围困,而且还可能由冲破传统而改造传统,由脱离传统而丰富传统。

  新诗潮力求摆脱新诗的政治抒情传统。内容上,由强调“大我”到重视“小我”;在形式上,由形象化转化为意象化,趋向于理念和感知的变形。其特点,尊重自我的身世感受,着重表现富于“主体性”的人格形象。客观上,它确实表现出解放思想带来的心灵复苏,以及在新时期一代人的自觉。这种新的文艺风气,无疑是对传统的有力冲击。

  六.课后练习:阅读舒婷的《也许》,回答诗后问题。

  中国当代诗三首6

  原文: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甲)

  也许我们的心事(乙)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士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丙)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由于不可(丁)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题目:(1)理解诗意,为甲、乙、丙、丁处分别选入最恰当的词(c)

  问题总是同时回避

  寂寞全是而不抗拒

  寂寞总是也抗拒

  孤立完全也推辞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鄙视生活中弱者的思想感情。

  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独寂寞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

  这首诗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加语势。

  (3)对“肩上越是沉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过重的工作量

  过重的家庭生活负担

  过重的精神负担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分析:这道题目的设计主要是检测对现代诗歌内容构思与抒情对象的理解程度。从诗句中,我们并不难看出这是一首人生哲理诗,它表现了积极面对生活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赏析这类诗,要从朗读入手,进行联想想像,再现作者的艺术创造境界,领略诗歌表达的情感。

  七.现代诗歌的赏析要点

  1.揣摩诗的意境。意象包括两方面的范畴:客体描写对象,主观感受体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我们欣赏诗歌就是要理解诗人如何借助抒情个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自己爱和恨、痛苦与欢喜、希望与追求的。

  2.深入解剖诗的形象。不同的时代因素给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欣赏新诗中的抒情对象就不能不注意时代的亮色。同时还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欣赏中,我们既要看到风采豪放、气度飘逸,也要看到沉郁深厚、苍老悲凉。一句话,不同的主人公有着各自独特的精神个性。

  3.充分分析诗的感情。

  4.细细品诗的语言。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性和图画美。找警句---诗眼。例《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找”字,就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人民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探究活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解在于理解海子,海子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这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海子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可以学习探究的问题。如:海子的朋友骆一禾、西川都是现代诗坛的`著名诗人,可以在与他们的诗作比较中理解海子。又如:海子是现代诗坛上璀璨的一点,那么可以把他的诗作与同时期著名诗人的作品比较,等等。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课堂上交流,这比常规的教学更有效。如果这种学习真正展开,那么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就是丰富无比的。

  中国当代诗三首2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案示例

  《致橡树》

  导语:我国的新诗,开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挣脱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的《凤凰涅》,臧的《老马》)。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的《死水》,徐的《再别,康桥》)。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李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80年代涌现的朦胧诗,虽然未能成为主流诗,但其影响和价值也不容低估。面且这些诗歌虽不如“战鼓”,“号角”式的佳作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对这类具有含蓄美的诗作,兴趣越来越浓。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

  中国当代诗三首4

  通过分析,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

  第二层:诗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

  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仅在男女双方“永远分离的物质状态下,应该是一棵独立向上的树,即使在男女双方“终身相依的精神领域,也应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证自己仍是一棵能够独立支撑自身身躯的高大挺拔的树。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当。男性有橡树的刚勇、果敢、锐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敛,/也像戟女性便应该具有木棉的热烈、柔韧、厚重----“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双方具备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为支持,分担苦难,共享人生----“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在人生的台上,爱情剧中的男女双方演的应是对手戏,同为主角.这样,戏才能演得趣味横生、高潮迭起。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让男性独领风骚,一个人去撑台面,最终男性会激情衰退、唱得兴味索然,这出爱情戏也会在单调、清冷中草草收场,难以善终。

  有破就有立,第二层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爱情观的确立。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致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深化: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这在当时十年浩动刚刚结束,国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铸民族精神之魂之际,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要求得到另一个人的重视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体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体现,而是我的主体性的整体,我应该把这主体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对象。”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面变得崇高了。在舒婷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忘我是对爱情如交易,视人格如财物的一种超越;不丧失自我是对视情人如靠山,视自己如附庸的一种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进才有共勉。这种女性的自尊心理,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

  2.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3.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

  三教具和教学手段

  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母亲

  一导入新课

  1999年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时年99岁,冰心老人自“五四”运动步入文坛,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四首小诗,藉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

  请学生介绍冰心老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提问: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

  明确:温暖宽广安全等

  请诵读冰心的小诗《母亲》

  要求:要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亲切,舒缓的语调,请学生提出疑问,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明确: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纸船

  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请大声朗读〈〈纸船〉〉

  补充背景:

  1923年求,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油轮上,远离亲人,驶入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强烈思念故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指导朗读:

  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

  明确: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

  2纸船不会漂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叠着叠着”?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除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

  3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想象奇特,想象母亲梦见纸船。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迁移训练:你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交流回答:送贺卡,干家务,捶背,逗笑等。

  再次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分析作用:

  1“明艳”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2“惊羡”含有惊讶,羡慕,更突出了花的“成功”

  3“浸透”突出了眼泪之多。

  4“洒遍”突出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请同学找出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3成功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成的

  背诵诗歌。

  嫩绿的芽儿

  我们总想活得潇洒,不辜负青春韶丽的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中,应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嫩绿的芽儿〉〉。

  品位语言: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明确:1不能。因为他们说的话与各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不能。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的过程。

  让学生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

  明确:“嫩绿”显示了“芽儿”健壮,旺盛和朝气。

  “淡白”蕴涵“花儿”朴素,简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

  “深红”象征“果儿”丰硕,甜蜜,美丽。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背诵诗歌

  归纳冰心诗歌的特征:

  短小随意,情丽,深沉;寓有诗意,格调柔和。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3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

  渚:水中小洲。回:回旋。

  落木:落叶。萧萧:风吹落叶声。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国运的艰难,身

  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三、朗读诗歌

  1.同学个别朗读2.教师范读3.集体朗读4.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明确:悲

  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

  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鹤林玉露》明确:

  (1)“万里”:联系课下注释,指离家万里。很远的地方,诗人作此诗地点

  在夔州,他把长安当做自己的家乡,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第一层悲,远隔万里之悲。

  (2)“秋”:古诗伤春悲秋的主题,一片萧索之景,可联想到人的暮年。(3)“作客”:和现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在外漂泊,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4)“常作客”:长期的漂泊在外,羁旅之久。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

  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作客是客居他乡,漂泊在外因为当时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时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远隔万里可能还不那么悲,但如果你是长期的漂泊在外,那这个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联系课下注释,指到了晚年。(6)“多病”:杜甫疾病缠身。

  (7)“独登台”:重阳节登高,只身一人没有亲朋。联系《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8)“台”:高迥处也。高和感情有什么关系?

  联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它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种时空当中,更突显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杜甫个人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

  国忧民的情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

  种忧愁怎么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学再读颈联和尾联,指导朗读

  颈联是他的身世之苦,读“万里”的时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觉,巨大的空间感。“悲秋”重点突出悲字,这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常作客”突出“常”。四、探究景物描写

  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找同学回答。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2.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身体冷,心里冷。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猿啸哀: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对比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

  4.分析意境

  刚才同学们说初步感觉这首诗是“悲”的,当我们整体的体会这首诗给我们的境界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明确:悲壮五:小结

  小结:作者在写景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萧瑟、凄凉、开阔的景象,而他所表达的感情有羁旅愁,有身世苦,同时还有非常高远的家国忧。景象与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悲壮”。六、集体背诵本诗七:作业:

  1.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里。八、板书设计

  首联:风、天、猿啸渚、沙、鸟登悲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高杜甫

  壮颈联:八种悲尾联:忧国忧民情景交融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4

  1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3.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2学情分析

  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其次,不朽名作的特点是寄寓深广,古今评价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极好凭借。第三,诗为语言之精华,是诗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诵读乃赏诗之要着,精心感悟之时,设身处地,心惟口诵,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一步。

  3重点难点

  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

  【导入】教学设计

  一、诵读感知先有情

  1.教学蓄势:播放《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哀郢》朗读。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二、寄意遥深“三秋图”

  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三、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研习:引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习: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以“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的杜甫”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这是一个发散点,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眺望点”。示例: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身忧国运,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为国事尽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任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此诗,我们触摸到了一个诗人心灵的震颤,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四、“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以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创造性地还原诗歌,深化想象和移情。“二度创造”之时也是在倾吐读诗感受。

  登高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登高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

  一、诵读感知先有情

  1.教学蓄势:播放《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哀郢》朗读。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二、寄意遥深“三秋图”

  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三、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研习:引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研习: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以“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的杜甫”写一段话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这是一个发散点,也是杜甫精神世界的“眺望点”。示例: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身忧国运,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力衰,不能再为国事尽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任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此诗,我们触摸到了一个诗人心灵的震颤,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四、“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以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创造性地还原诗歌,深化想象和移情。“二度创造”之时也是在倾吐读诗感受。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5

  冰心诗四首

  冰心诗四首

  教学目的:

  1.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

  2.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诗歌

  2.创造性地感悟诗歌,把握作者是如何来抒情和阐述哲理的。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

  以配乐诗《献给母亲的歌》导入:听完后问同学们,你们怎么样来赞美母亲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概括: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先让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来赞美母亲的?简介作者(“爱”的哲学——自然、童贞、母爱。有关作品等)

  二、学习《母亲》(找一张母女相依相偎的图片)

  1.朗读诗歌:

  (1)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2)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3)你认为哪些字该重点读?

  (4)文中的“躲”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再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发这种感情的?

  3.抽同学朗读。

  三、学习《纸船》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纠正读错的地方。

  2.讨论:

  (1)这首诗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作者折纸船的整个过程你能描绘一下吗?

  3.再抽读该首诗:注意要有感情。

  (1)这只纸船母亲肯定是收不到的,但母亲为什么却能在梦中看见呢?

  (2)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抒情的?并区别一下这两首诗的抒情侧重点。

  4.齐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训练

  以上两首诗都是抒情短诗,它们都是借用特定的物象(具体事物)来抒发感情的,请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事物来抒发赞美母亲的感情。

  五.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屏幕映出两幅画(一幅绚丽的花,一幅科学家的画像)

  教师导入语:这幅花美吗?你羡慕它的明艳吗?这位科学家你熟悉吗?你羡慕他因成功而得到的荣誉吗?好,老师对你们的回答先不做评论,先让冰心来告诉我们这个人生的哲理吧!

  二.朗读诗歌

  1.先请一名学生朗读《成功的花》,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该生朗读的节奏,重音是否确当,读后大家帮助纠正

  2.讨论问题:

  (1)“惊羡”一词什么意思?可以换成“羡慕”吗?“浸透”、“洒遍”分别换成“浸湿”、“洒下”好吗?请说明理由;

  (2)花的“明艳”与“泪泉”和“血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3)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4)你能举一些名人成功的例子吗?

  3.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

  泪泉、血雨

  芽儿——————→明艳的花

  ↓艰辛、牺牲

  人——————→成功的人(事业成功、荣誉夺目)

  4.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形式: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

  三.学习第二首诗《嫩绿的芽儿》

  1.学生朗读诗歌(提醒读时注意停顿、重音)

  2.你们能用素描速写笔法将这三小节的意象用三幅图画形象地表示出来吗?

  「请一学生上黑板画,其他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画」

  3.讨论问题

  (1)找出诗中写色彩的词,体会其作用;

  (2)这三小节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3)诗人以果树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用拟人、反复的方法借“芽”、“花”、“果”之口劝勉青年应该怎样做?假如那青年就是你,你该怎么做呢?

  4.教师总结、板书:

  果↓芽儿————→发展、学习提高↓人

  树↓↓成

  成↓花儿————→贡献、努力回报↓长

  长↓↓的

  过↓↓过

  程↓果儿————→牺牲、贡献社会↓程

  5.配乐朗读《嫩绿的芽儿》

  三.背诵四首诗(开展小组竞赛活动)

  四.教师小结:

  1.总结一下“冰心体”小诗的特点

  冰心的小诗,主要是歌颂母亲、自然、童真,这也是冰心早期创作的主题,是她当时“爱的哲学”思想体现。课文中的前两首是抒情短章,以“情”感人,偏重情感,风格温婉;后两首诗是哲理小诗,以“理”明人,侧重理趣,发人深省。四首小诗语言凝练,清丽。

  五.布置作业:

  六.布置作业:

  完成“探究练习”四。

  1.小作:学习冰心小诗风格,发挥想象,借助形象事物,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创一、两首小诗,为办手抄报准备材料;

  3.阅读冰心《繁星》、《春水》并作读书笔记。

  「可以就一个词或一句诗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就一首诗谈意旨」

  3.冰心诗四首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冰心诗四首”,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各位同学几岁了?对啊,不知不觉大家都十四五岁了,在你成长的这段经历中谁最重要?妈妈!生活中,你发现妈妈的哪些举动体现着母爱呢?请大家静想一下。生活中,母爱无处不在,它平凡而伟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抒就的《母亲》,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读后,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解读这五行诗,以此来谈谈作者对母亲表达的情感。

  (注意:“心中的风雨”的理解,与“躲”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结合自身经历来解读的关键。)

  《母亲》流露出了对母亲的无限依恋,那《纸船——寄母亲》又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纸船——寄母亲》。

  朗读《纸船——寄母亲》,你能从诗中发现作者与母亲身处的情况吗?联系作者与母亲身处的情况,再次朗读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根据作者与母亲身处情况及作者表达的情感,请你说说怎样朗读这首诗。

  请同学们朗读这两首关于母亲的诗歌,想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之处?

  母爱是伟大无私的,永恒的,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一般都是平平常常的。请你搜索一下平日母亲对你的关爱,尝试完成下面的仿写。

  母爱是。

  2.《纸船——寄母亲》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眷恋祖国的一片深情。你想借助什么样的具体形象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请尝试写一首小诗。

  教师讲述:人生不幸啊,多坎坷啊!但这个经历无数挫折的人却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现在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许多人只看到成功美丽的花环,却很少有人注意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让我们看看冰心是怎样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1)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小组交流朗读方法及处理的理由。

  (以第一句为例“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应该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要落在“只”和“现时”上,这样读就能很好地表现人们只惊羡别人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2)朗读后三句思考:作者通过这三句告诉了我们什么?请概括出你的感悟。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花的成功印证了许多名言,你想到了吗?

  同学们,现在你们在这里学习,为的是将来有所作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你认为人的一生哪个时期比较重要?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嫩绿的芽儿》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1)作者用哪三个词对芽、花、果进行描绘的?为什么用这三个词呢?

  2)这三节诗“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示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他们说的话能互换吗?(讨论探究)

  2.结合《嫩绿的芽儿》中“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构想一下自己的人生。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准确背诵课文;

  (2)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一般鉴赏方法和常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思考等感悟诗歌内容;

  (2)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

  (2)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此次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诗歌的鉴赏方法有一些基本的了解,通过朗读也能基本把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具备了一定的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但多数学生的知识是零碎的,能力是不系统的,他们渴望逐步形成系统的诗歌鉴赏过程。因此,我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时,就树立了教学上的专题意识,故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指导学生鉴赏《咏怀古迹(其三)》的基础上归纳出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艺术手法。

  3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

  了解历史人物命运,体会深沉的感情。

  2、学习难点:

  学习运用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

  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

  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

  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

  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

  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板书】

  活动3【活动】文本赏析

  1、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个】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考: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讨论。【个】

  明确:

  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

  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

  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个】

  (生)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

  (师)根据同学说的,我们回顾昭君一生,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板书】

  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考: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人已逝,即使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但转念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仍执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能说明什么?

  说明她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2、衔接: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绵长,可它只能借由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穿越千载,萦绕在耳了。

  思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诗句,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问?可老师仍有一个疑问,我们看下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首联描绘了飞动变幻的群山万壑奔赴荆门的景象,“赴”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川山谷,而那里是昭君生长的地方。

  之前我们说全诗围绕诗眼“怨恨”倾述昭君之事,可首联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何要写?另外,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说得好,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另外,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本身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群山万壑之景用在此处是较为和谐的。

  活动4【活动】主题探究

  1、衔接:现在请一位同学起来诵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再次感受昭君的千古之怨时思考

  2、思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我们就请王家皓同学起来诵读)

  明确:作者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要想知道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就需要联系诗人生平经历,知人论世。

  联系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重用。(这与貌美天下无双的昭君美不得宠有所相似。)安史之乱爆发,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远离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昭君的结局不也正是如此吗)。

  昭君诗人

  美不得宠才不得用

  远离汉宫无辜遭贬/远离朝廷

  身死异国漂泊在外【板书】

  通过对照,我们发现杜甫写昭君其实是写自己,因而有人说:“悲昭君以自悲也【板书】”。作者悲叹感慨自己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时又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的深切怀乡之感。

  活动5【练习】方法指导

  1、最后,再次齐读课文,边读边回顾品读诗歌的过程,待会我们一同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步骤一:弄清史实(我们首先链接昭君出塞的故事)

  了解所描写的古人、往事的内容意义

  步骤二:联系背景

  明确诗人为何要写这段往事或这个古人(以昭君自比)

  步骤三: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故乡难归)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主旨

  关键:找准连接点

  2、学以致用——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贾谊自况。选取了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讽文帝实刺唐帝,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共鸣感叹。

  活动6【测试】牛刀小试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

  2、这是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它主要传达怎样的主旨?(连接点—今昔对比)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活动7【作业】总结及作业

  请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300左右的抒情小散文。

  咏怀古迹(其三)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咏怀古迹(其三)

  1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堂导入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不仅在诗人笔下见过铮铮傲骨,顶天立地的男儿,我们也曾

  有过那瑰丽绚烂、令人动容的女子,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这一形象的永恒魅力。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8页【板书】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一)解题

  《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常以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为题,常见手法为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等。情感一般是以借古抒怀,借古喻今/讽今/伤今或感叹历史兴衰变化为主。本文便选自杜甫在夔州所做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我们今天这首咏叹的是王昭君。

  (二)诗眼

  1、衔接:下面,先请同学齐读课文,大家注意读准字音。

  评价:嗯,好。同学们的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情感还不到位,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语调和情感!

  思考:同时思考该诗主要写了昭君的哪些事?【群】

  明确:主要写了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后死在他乡的故事。

  2、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并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能最充分、最真切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群】

  明确:(衔接: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更好了。)怨恨【板书】

  活动3【活动】文本赏析

  1、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个】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考: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讨论。【个】

  明确:

  颔联:该联对仗十分工整,“一去”对“独留”,“紫台”对“青冢”,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寥落、孤寂,刻画的入骨三分!

  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这一生之悲,这对故土的思念,该与何人说?

  颈联:在品析该联情感之前,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个】

  (生)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

  (师)根据同学说的,我们回顾昭君一生,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板书】

  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颔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考: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人已逝,即使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但转念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仍执意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能说明什么?

  说明她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2、衔接:昭君之怨,昭君之恨,如此绵长,可它只能借由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穿越千载,萦绕在耳了。

  思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诗句,同学们是否还有疑问?可老师仍有一个疑问,我们看下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首联描绘了飞动变幻的群山万壑奔赴荆门的'景象,“赴”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川山谷,而那里是昭君生长的地方。

  之前我们说全诗围绕诗眼“怨恨”倾述昭君之事,可首联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那么为何要写?另外,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说得好,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另外,说明在作者的心目中,昭君本身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群山万壑之景用在此处是较为和谐的。

  活动4【活动】主题探究

  1、衔接:现在请一位同学起来诵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再次感受昭君的千古之怨时思考

  2、思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我们就请王家皓同学起来诵读)

  明确:作者其实在这里运用了借古抒怀的手法,要想知道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就需要联系诗人生平经历,知人论世。

  联系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重用。(这与貌美天下无双的昭君美不得宠有所相似。)安史之乱爆发,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远离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昭君的结局不也正是如此吗)。

  昭君诗人

  美不得宠才不得用

  远离汉宫无辜遭贬/远离朝廷

  身死异国漂泊在外【板书】

  通过对照,我们发现杜甫写昭君其实是写自己,因而有人说:“悲昭君以自悲也【板书】”。作者悲叹感慨自己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大唐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时又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的深切怀乡之感。

  活动5【练习】方法指导

  1、最后,再次齐读课文,边读边回顾品读诗歌的过程,待会我们一同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步骤一:弄清史实(我们首先链接昭君出塞的故事)

  了解所描写的古人、往事的内容意义

  步骤二:联系背景

  明确诗人为何要写这段往事或这个古人(以昭君自比)

  步骤三: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故乡难归)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主旨

  关键:找准连接点

  2、学以致用——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贾谊自况。选取了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讽文帝实刺唐帝,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共鸣感叹。

  活动6【测试】牛刀小试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本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二两句描绘了越王及其战士胜利归来的画面,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

  2、这是李白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怀古诗之一,它主要传达怎样的主旨?(连接点—今昔对比)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活动7【作业】总结及作业

  请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300左右的抒情小散文。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一、导入

  师:由登高而想起:(留待学生补充)

  节日寄情:九月九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登高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二、初读诗歌,读通文句

  1、自由朗读诗歌两遍。

  2、关注诗歌内容理解。

  师:你从诗歌读到了什么?自由讲述自己理解。不限制首颈颔尾联,不要怕错,说出自己真实理解,这样我们才能一起去关注如何更有效读懂诗歌并做好相关试题。

  学生自主讲述自己的理解,可对别人的理解加以补充,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

  3、尝试用现代的文字讲述诗歌内容。

  提示:把诗歌幻化成画面,并把画面连串起来,适当合情合理添加内容。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4、齐读诗歌,巩固诗歌内容认知。

  三、深入悟读,读懂文句

  1、知人论世,深入理解。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大家是否赞同?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需要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否则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认知,感觉诗歌内容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就难以领会其中的意蕴内涵。

  我认为理解诗歌是必要的,不能停留表面读通。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赏析诗歌的一个前提。

  我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

  ①教师范读:(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学生体验性自由朗读。

  ③进一步推动理解文本。

  教师:诗人登高,怀想了什么呢?

  学生结合初读文本收获回答。

  提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师: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文如其人)言为(言为心声)

  ④加深读悟作者的心境。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关注本文写作背景。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提示理解:

  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常作客,不断在外面,远离家乡,心中眷念着家乡;百年多病,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

  ②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杜甫的忧国忧民。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③小结:杜甫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⑤学生齐读文本,加深理解认知。

  2、赏析诗歌意境。

  ①关注诗歌意境(氛围)创设

  教师: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自觉的把语调低沉、忧伤(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为何这样做呢?同样是写秋,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我们当时怎么读的?

  (回顾朗诵部分句子,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可以指名学生朗诵。)

  教师: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诗歌的一些字句的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暗示)

  如果说对诗歌情感心境的理解是理性的,那么这种暗示就是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②赏析诗歌意境创设的诗句

  师:哪几联是感性的描写?

  生:首联、颔联。

  师:再读诗歌,关注诗歌感性的描写文字内容。

  学生反复自由读,然后讲述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如选用的景物及描写的特点: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教师:这些感性文字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A: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先是身体的,再是心灵的)。

  B: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C: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D:飞鸟,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提示理解:(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不是,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有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提示理解:我们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比较理解: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提示: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③颔联景物描写赏析

  落木、长江。

  学生讲,教师引导。

  提示:由落木萧萧,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短暂。

  如果说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悟读: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提示: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沉郁。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无可奈何与一种宏大气势。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④师生共读。

  ⑤小结感性描写内容。

  教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学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四、总结登高诗歌一般特征。

  ①学生自由讲述总结。

  ②教师加以引导。

  提示:登高见景,关注景物感性的描写,铺设环境氛围,为情感抒发奠定基调。情感抒发往往触景生情或情融于景,知人论世。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两幅秋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些秋景图的特点是萧瑟凄清的,与本文的秋景图有相似之处,从而引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

  1、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指名生读

  听录音

  再指名生读、齐读

  2、把握诗歌内容

  ?用解读记叙文的方法鉴赏这首诗。

  ?记叙文六要素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的起因

  5、事件的经过(作者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6、事件的结果

  学生概括师明确:

  登高时间:杜甫去世前3年的秋天,刮着急风的重阳节

  登高地点:夔州山上

  登高人物:年老多病的杜甫

  登高的起因:重阳登高避祸,希望健康长寿

  登高的经过:杜甫看到了高高的天空,清水白沙,盘旋的飞鸟,纷纷飘落的黄叶,滔滔不绝的江水;听到了猿的哀鸣;想到了万里做客,晚年多病,国运和自身命运的艰难。

  登高的结果:感觉无限的悲凉

  四、鉴赏

  (一)写景:首联、颔联

  这两联写了哪些景物?

  首联: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颔联:无边落木、不尽江水

  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萧瑟凄清、辽阔悲凉

  (二)抒情:颈联、尾联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有人评价说此联包含八层意思,请找出来。(生品读此联,试着找出所蕴含的八层意思,师点拨)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小结:这首被评为古今七律之第一的诗歌,所描写的景是哀景,情亦是哀情,景与情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五、在赏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指名独背、齐背。

  六、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比较阅读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杜甫诗高中教案】相关文章: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01-07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热门)01-18

杜甫诗三首高中教案集合(4篇)01-08

春望杜甫教案11-25

杜甫望岳教案12-08

木兰诗的教案12-06

《木兰诗》教案08-08

送别诗的教案11-25

《杜甫诗三首》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