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品(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生字10个,正确书写并记忆5个生字“帆、跌、涕、叩、砰”。积累9个词语,理解“地覆天翻、叩门”。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了解诗歌中的孩子在学校里和在家里表现不一样,懂得无论在哪里都表现好,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理解无论在哪里都表现好,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伙伴,他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让我们一起去他的学校和他的家里看看。
2.出示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是学校中的表现,一组是家里的表现。
3.这个新伙伴在学校里和在家里的表现一样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在家里也该是个好孩子》。(板书)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思考:在学校里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在家里又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
过渡:这个小朋友在家在学校的表现完全不同,课文又是怎样具体写的呢?
2.分节朗读课文(接龙读),把句子读通顺,教师随即正音。
3.随机学习生字:
醋:平舌音
置:翘舌音,上面中间是两竖。
砰:是后鼻音
臭:翘舌音,编字谜,反义词是“香”。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几小节是写在学校里面的表现,请在小节前画上☆,哪几小节是写在家里面的表现,请在小节前画上△。
(1、3、5、7、9写在学校里的表现,2、4、6、8、10写在家里的表现)
2.男、女生对读第一、二节,想想,你喜欢他在哪里的表现?不喜欢他在哪里的表现?
并完成填空:
在学校里,他是个的孩子,因为。
在家里,他是个的孩子,因为。
学生交流
师:引读,在学校里他是个多么乖巧的好学生,他粉刷了,他把玻璃,他填平了。可在家里他却是多么淘气,哎,你瞧瞧,在大门上,在桌子上,在地上。
3.小组合作学习3-10小节
要求
①自由轻声地读一读,圈出3-10小节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它。
②选择最喜欢的两小节学习并完成填空:
在学校里,他是个的孩子,因为。
在家里,他是个的孩子,因为。
③分角色,读一读
学生分组交流
随机学习生字
帆:找朋友,帆船、一帆风顺
跌倒:近义词:摔倒
涕:编字谜
叩门:近义词:敲门,做动作演示
理解词语“地覆天翻”(本来形容变化极大,或者闹得很凶)
课文中是指什么?(指导学生看卧室图),说说
你看到了什么?(卧室被翻得很乱)还有哪些地方或场面也可以用“地覆天翻”来形容?
4.男女生对比读1-10节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①师引读:在诗里的'两个孩子,其实只是一个人,在学校里是个,在家里,妈妈叹气说:。
②你想对文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板书:在学校里和在家里表现要一样。
③指导朗读
四、展开想象,编诗歌
1.听了小朋友的话,我们的新伙伴很难为情,他也决定做一个在学校里和在家里表现一样的小朋友。
2.出示两组图片,一组学校里,一组家里
我们来做个小诗人
仿照课文第5、6节,读编诗歌,同桌合作
水龙头是谁关的?桌子是谁擦的?
老师,妈妈,
垃圾厨房里的灯
3.评选最棒小诗人。
五、课文,加深认知
1.复习生字,做抢气球的游戏
2.认读词语
3.学了课文,你准备在家里和学校如何表现呢?
板书:无论在哪里都表现好,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效果反馈
这是一诗歌类的文章,读来朗朗上口,意思也浅显易懂。因此我在教学时安排了两次不同要求的语言训练,在句式,读通第一、二小节的前提下,出示了第一次语言训练——
在学校里,他是个的孩子,因为。
在家里,他是个的孩子,因为。
第一个学生发言是:在学校里,他是个好孩子,因为他粉刷了涂脏的墙壁。
顺着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后几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在学校里,他是个地道的好学生,因为他把玻璃擦得亮堂堂。在学校里,他是个不怕脏的学生,因为他填平了这臭水沟。因为老师的鼓励,学生在原先同学回答的基础上,不断根据,变换着形容词。这样的语言训练难度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因此我顺势要求学生,能不能把三个同学的回答合成一个内容,完整地来回答这道填空题。大概是由于先前的铺垫,学生的发言很踊跃。
之后,我便利用这两句句式,让学生自学课文,在反馈时,口语表达一般的学生会使用文中的语言进行回答,较好的同学以文章中的语言为蓝本,表达出来的是重新组织过的语言。
这节课,我使用语言训练为上课的主线,在阅读中积累、运用、提高。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建议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析
这是一首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语文教案-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二、《雁门太守行》简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上句写危城将破时沉重的气氛。《晋书·五行志》:“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作者在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声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战鼓声中,将士们冒着严寒杀向敌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无题》简析
本诗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封建礼法的重重阻碍下,男女二人难以相见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执著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丝”,双关语,隐“相思”的“思”。“春蚕”、“蜡炬”比喻精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这两句诗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线希望,都写得深刻动人。
这首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在封建时代文人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四、《天净沙 秋思》简析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简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踌蹰”。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无限的感慨。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由长安路而联想到秦汉兴亡,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无限苍凉凄楚。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联想到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难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没有正面写到难民群,而是抽笔去写此地往昔的`兴衰,不言更胜有言。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萧条。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兴,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又鲜明深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华,问题朴实,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这是对全曲旨意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总结和概括。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脑海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感情上与作者融为一体。教学起始,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理解作者创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时,教师要用真切感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词释句,证述证明。有些诗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诗歌情在言内,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诗歌情在言外,则要“知人论世”,弄清诗人写诗的用意,从而把握诗歌的真情和真意。诗歌教学,对层次结构的分析相对要少些,以免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教师先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阅读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括词、曲)和新诗。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
4、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林认养活动。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5)
1、同学们,今天我想请你们猜个谜语:尾巴象把伞,机灵又可爱。松树是他家,森林它最爱。(出示松鼠图片)
2、出示松树,(松树)结在上面的就是它的果实,叫“松果”,小松鼠特别爱吃。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松鼠和松果》
(二)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自学生字。
同学们回去做了预习,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再去读读生字,待会我们来比比哪个同学能把生字读准确。
2、抽读生字。(用比赛的形式抽同学上来读会读的生字)
3、多种形式读。(重点用动作的形式,理解眨)
4、组词读。
(三)学习课文。(过渡:同学们学得真棒!那读课文,你们行不行?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读完后数数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汇报6个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
2、学生练读,抽学生读。
3、学生自悟,相机指导感情朗读。那从这段里,你知道了什么。(突出高高兴兴,重点读好“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是呀,小松鼠当然是特别高兴了,因为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下面你自己练读一下这个句子)
4、练习说话。(那么……那么)
师:举例;苹果那么红,那么大。
4、再读句子。
(2)学第二自然段。(过渡:是呀,小松鼠正吃得津津有味呢!忽然,松鼠眨眨眼睛,究竟它想到什么了?
1、抽生读、学生练读、表演读。
(3)学第三自然段。
1、师范读,边出示课件。
2、看到了这些,听到了这些,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3、带着你的'体会,自读课文。抽生读。
4、是呀,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你能帮它想想办法吗?学生说。
5、四人小组讨论然后汇报、比较,得出植树是最好的办法。
6、对,松鼠也想到了好主意,究竟是什么呢?请小朋友读4—6段。学生读。
7、汇报松鼠的好主意。
(4)学习第四自然段(过渡:小松鼠真的这么做了吗?)
1、学生回答,说理由。
(5)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范读。
2、学生练读,抽读,齐读。
课外实践:以后森林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把它画出来吧!
语文教案 篇4
铁 骑 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突破 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的战例。
2.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讲述战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 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
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
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1.纷纷回答:爱看。
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
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的战例吗?
4.师总结:看来大家课外都搜集了不少资料,这点很好。本文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板书课题)3.举手回答,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4.进入新课学习。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抽学生复述课文。
1.听教师讲解,作好相应记录。 -
2.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讲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见板书)1.思考,举手回答。
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讨论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3.理清文章结构。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 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 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 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 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_特点。 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1.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
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有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放弃了,这又有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 枪,引起了骚乱,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枪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
2.生:“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
生: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生: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
生:“是黄河,水才急呢,·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
3、思考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1.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
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铁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吧。 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3.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2.积极思考。
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以战胜
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
3.完成随堂练习。
六、本课小结。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七、板书设计
铁骑兵 杨 朔
本文结构
起因:掉队--打游击
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
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骑后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什么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并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1)没日殒落悬崖勒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殒婷婷玉立斗转星移宿营
(3)搔乱斗胆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4)天马行空恪守部署凌乱
2.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脸上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个性练习设计文中写道,斑长“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试分析此时班长
的心理。
教学探讨与反思
因为本篇课文较短,且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但要作深入分析,稍嫌紧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加快节奏,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体会,教师只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水》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笔调清新,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小时候因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孩子们用雨水洗澡,炎热的夏天则盼望水窖被打开的瞬间,细腻刻画了四兄弟尽情享受母亲一勺清凉之水的舒服与痛快,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对母亲如水一样亲情之爱的美好回忆。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教学积极倡导自读、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把读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思考、发现、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体验、感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受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熏陶感染,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激发学生爱水、惜水的情感。
学习体会“以‘苦’作‘乐’”这种反衬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水的珍贵及水为我们村里人带来的欢乐,学习体会反衬的写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 法】 情景教学法 指导朗读法组织交流法
【学 法】 观察法朗读法 体会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缺水的图片)学生看后说一说。
2、导语:是的,干旱让大地裂开了嘴,让人类受尽了煎熬与折磨!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命之本,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它!这个字只有简简单单四笔,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马朝虎写的文章,去聆听他到底借水想告诉我们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不过在读之前教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把课文每个字读正确,每句话读通读顺,在读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请求同学、老师帮助。(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本课生字虽少,但要记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请大家认真读,边读边书空。
3、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老师适时点拨、强调应注意的地方。
4、指导写字。(老师示范,学生观察描红)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过渡):要读好课文,不光解决生字词,更要读好长句、难句。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
2、检查指导读长句、难句。
(1):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2):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重点指导读好多音字“扇”。)(课件链接)
(3):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重点指导“吮”及“血”的读音。)(课件链接)
3、师:这么难读的长句我们都会了,读全文当然不在话下,请全体同学快速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水向我们描绘了几个场景?
4、这些场景多少年以后,仍令作者历历在目。在他心中水是什么?谁能用课文的一句话回答?(板书: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四、精读缺水之苦。(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现在,我们先走进挑水的场景,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水的珍贵?请你把它划出来。
2.品味重点句的关键词。
(出示“一个村子、一处泉眼、一个小时,一担水”)
3、、这段话没有一个苦字,作者用看似简单的数量词来表达,却给我们带来了满心的“苦”。现在我们明白了村里人为什么说得最多的话是——“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所以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作者为什么在“水”字的后面标逗号?是啊,就是这短暂的停顿更彰显水的珍贵。(齐读这句话)
过渡:村民们苦苦地等,日日地盼,终于天降甘霖。让我们走进雨中洗澡的场景吧!
五、品读雨天洗澡之乐。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村民们雨中洗澡的句子。
2、请大家来读读划线的句子,哪些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品读:“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他们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2)朗读中,你听出孩子们洗澡时是怎样的心情?(痛快、高兴、激动、兴奋、快乐、幸福??)师:这是一种极乐的.心情。(板书:乐)
(3)、小结:这一段话中,没有写到一个“乐”字,但是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村子里的人在雨中欣喜若狂的情景。其实这快乐的背后藏着什么?
3、小结写作手法。
这快乐的背后藏着的就是一个字——(苦)越是写缺水的(苦),越能体现得水的(乐),越是写得水的(乐),就越能体现出缺水的(苦)。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反衬。这样鲜明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六、总结拓展,清点知识掌握情况。
1、同学们,有句格言说得好,待到井枯时,方知水珍贵。在这个缺水的村子里,滴水贵如油!让我们爱水,珍惜水资源吧!
2知识清点。
七、作业布置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勺水冲凉”部分。
3.写出几句爱水、惜水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水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挑水 苦
反衬
雨中洗澡乐
一勺水冲凉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语文教案 篇7
古诗三首
教材说明
使至塞上(节选)
〔解题〕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
《使至塞上》共8句,本课节选其中4句,即3、4、5、6句。原诗第1、2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第7、8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直写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问将士。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大沙漠上奇异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情赞美。
〔结构分析〕
本课节选的4句诗,在内容上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出使边塞的万里行程。这是叙事,叙写出使的季节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第二部分(后两句),写大漠边塞的奇异景观。这是写景,描写大沙漠上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相辉映的景象。
〔语意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指随风飞动的蓬草。“归雁”,指由南方北飞回归故地的大雁。诗中借征蓬和归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汉塞”,即边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将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称“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称“胡天”。两句诗表明出使的季节(南雁北归为春季)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大沙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称“大漠”。“孤烟直”,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沙漠荒凉,没有别的景观因此称“孤烟”。“直”,表现烟的劲拔、坚毅。“长河”,指黄河。大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横贯其间的黄河显得分外“长”。“落日圆”,傍晚圆圆的'太阳。傍晚,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浑圆。这两句贴切自然的写景,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烟笔直上冲,单调而醒目,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交相辉映,构成凄凉壮美的景观。
〔写作特点〕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物,勾勒出阔大、壮美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景色。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前两句写作者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长河落日本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
五、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
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
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外貌
小女孩神情深深自责
动作专注认真
一般大小
种子饱满精心挑选
乌黑光泽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学习读书的方法。
4、积累踯躅、伫立、颓丧、寂然、突兀、等词语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
1、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学习读书的方法。
3、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4、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的线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情感态度:
1、激发同学阅读兴趣。
2、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2、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习读书的方法。
4、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时刻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你了解大自然吗?你知道大自然的一些秘密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秘密一文。板题,生质疑。带着问题看课文,找出答案。
二、阅读探究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句先作上记号然后可以查字典。
2、检查自学效果
读一读:
欲进而止 巢穴 嘲鹰 踯躅不前 突兀而来 若无其事
颓丧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伫立 自作聪明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同学读1、2自然段
师:作者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的目的是什么?
生:观察幼龟怎样离巢进入大海。
师:太平洋绿龟只能在岛上产卵、孵化小龟,几个月后,小龟长大了,要离开巢穴进入大海了,你知道它们怎么进入大海吗?
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
师:小龟在入海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生:成为鹰等食肉鸟的食物。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请同学们再次用心读课文并考虑:在幼龟入海过程中会遇到危险,那么幼龟怎样才干平安地进入大海呢?
(生默读课文后分组进行讨论)
同学汇报谈论结果
生:它们会先派出侦察兵出来侦察情况,假如有危险……
师:你们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它们是先派侦察兵出来侦察情况的呢?
生:第7自然段。
2、齐读第7自然段
(1)、是呀,虽然幼龟在进入大海的过程中会遇到危险,但是它们有自身的解决方法,这就是自然界之道。可我们人类却并不了解自然界之道,我们做了什么?
生:救了一只被嘲鹰叼啄的幼龟。
(2)、就在人们沾沾自喜以为自身做了一件大好事的时候,发生了什么?(语气变急)请在课文里寻找。
(同学默读课文8—11自然段,圈、点、划、写。)
生汇报(成群的幼龟爬从巢穴鱼贯而出,奔向大海,结果引来了许多食肉鸟,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
(3)、看着食肉鸟们大饱口福,此时,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虽然我们在尽力弥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几十只食肉鸟已经吃得饱饱的,这说明许多幼龟已经成为了它们的口中之物。请同学们想像一下,此刻,鸟儿们的心理;我们人类的心理。
生:食肉鸟们是得意、高兴、欢快……
我们人类是繁重、哀叹、悔恨……
(5)、是呀,此刻,鸟儿们是多么高兴、得意,而我们又是多么地后悔、痛心呀!谁想读一读?
(指导同学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6)、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惨状吧。
(课件:几十只食肉鸟在疯狂地啄食着海滩上的幼龟。)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同学真切感受到人类不遵循自然界之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探究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