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懂得与人交往时,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字的音与形,正确书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感悟本文揭示的道理,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交朋友,与人交往时,在考虑自己的需要时,也要考虑别人的实际情况。
2、领悟“征友启事”因内容的不同引起不同的结果。
教学准备:
生字卡、投影仪,录音机,小黑板及各种动物的头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朋友吗?他们都是谁啊?有朋友的感觉怎么样?
2、是啊,有朋友的感觉真好。有一头小牛,它也想有个朋友,它写了一个“征友启事”,板书课题:征友启事。
3、随课题识字:你怎么记住“征”和“启”的?
明确:学生自由说,指名读,齐读。
二、除读课文,随文识字。
1、你们平时是怎样把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句子读不通怎么办?
学生回答预想一:有空闲的时间就会多读课文。
学生回答预想二:不认识的字我会查字典。会在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下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3、按照你们刚才所说的方法自由读课文。
4、师范读课文。
5、同桌互相读,读的好的,夸夸他。读不好的,帮帮他。
三、检查反馈,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生字宝宝从课文里面跑出来了,小朋友们你们好认识它们吗
明确:这一部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认读,如开火车,指名读,去掉拼音直接读。
2、游戏巩固。
(1)给动物挂牌:出示小牛、猎狗、马,花猫的图片,指名上台在图片下贴上相对应的生字卡片。
(2)猜字游戏:老师和学生互相出字谜。
四、朗读课文。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你在读课文中学会了哪些词语?找出来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互相质疑。
1、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这个小牛到底有没有找到朋友呢?是怎样找到朋友的呢?小组同学分工再读课文。
明确:一个同学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思考。你懂得了什么,用你读懂的考考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提问,相互答疑。
补充: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二、知道朗读,边读边悟。
1、谁找朋友?为什么要找朋友?文中怎么说?
学生回答预想一:小牛要找朋友,因为小牛很孤单。
学生回答预想二:小牛很孤单,一心想找个朋友。
明确:指导朗读第一句。理解孤单,并说一句话。
2、为什么这两次的.征友启事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呢?
明确:比较两次征友启事的内容,出示小黑板,左右各一个启事。
(1)指名学生分别读两则征友启事。
(2)说说两则启事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预想一:一个是做到‘以上几点,一个是做到其中一点;还有或者。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则启事的?
(4)在读中引导理解词语:朝夕相处兴致勃勃闷闷不乐
3、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小动物看到第一则启事,有什么反应?他们看启事后是怎么想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能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学生回答预想:它们兴致勃勃的来,闷闷不乐的离开。
三、情境表演,加深感悟,拓展延伸。
1、分小组合作表演。
2、通过两次征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预想:我们交朋友的时候,不能对朋友要求太多,条件太高,否则,我们就交不到朋友。
板书设计: 10征友启事
第一次 第二次
……以上几点 ……其中一点
垂头丧气 闷闷不乐 兴高采烈
没有朋友 和大家玩起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3、 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
4、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5、 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
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解题
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
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书后词语。
2、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
(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
(3)还写了什么?(夕阳和海鸥)
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
5、组织讨论: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样的黄昏。
四、试着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五、作业
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辨别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特别是描写生动的语段。
3.品位含义深刻、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辨别掌握形近字、多音字。
2.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3.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柳叶儿能吃吗?有没有谁吃过柳叶儿,味道如何?(多数人没吃过,不知道柳叶儿还可以吃。有个别人吃过,感觉很不好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第八课《柳叶儿》这篇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叶儿在那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请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写到黑板上,同学们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
三、学生再读课文,设计相关思考题。
设计方法:
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语句的理解,设计思考题,引发同学深入思考。
2.提出不理解的语句、词语。
四、教师组织同学就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两次写“我”总要摘下柳叶儿放在嘴里嚼,为什么?
2.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乐?
3.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段落描写中,还可以品出什么味道?
4.下面语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②“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柳叶儿)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五、放声朗读
爬树、拾柳叶儿时的晨景、日出的描写、吃柳叶儿的'描写等
六、再讨论
练笔
过去人们吃柳叶儿、吃野菜是生活所迫,今天人们的餐桌上也有柳叶儿和各种野菜,根本的不同在哪里?
讨论之后练笔:从吃树叶、吃野菜谈起(写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
七、练笔交流
教案点评:
本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把自己阅读的感悟直接与同学、老师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讨论练笔,更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考虑,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示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同学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同学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自身容易写错的字。
3、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4、考虑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考虑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同学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考虑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发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考虑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假如……那么”“……但是”“假如……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安排作业:
1、誊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考虑:伽利略为了证明自身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他人有哪些反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考虑: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考虑: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考虑: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这说明什么?
小结: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结
(四)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考虑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身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议的。古文与现在的文言文有很大区别。比方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学校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绩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原本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文言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踌躇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同学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费劲,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誉。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依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志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志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
(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身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依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同学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
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同学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竞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同学表示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身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同学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方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假如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依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同学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身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同学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同学学习的表示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同学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果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身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方,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保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教学过程:
一、导语。小朋友们想去看看大草原吗?
二、指导看图。
1、由近及远地观察画面,说说图画上画了哪些景物。2、你能用几句话说说草原风光吗?
三、学生初读儿歌,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几歌。
2、对照课后生字表,边读边把生字圈起来。
3、指名读儿歌,师生评价。
四、借助儿歌识字学词。
1、出示注音生词卡片,指名认读。2、质疑,你有不懂的词语吗?
结合看图引导学生理解“肥”“壮”的意思。
3、出示单个的不带拼音的.生字卡,开火车认读。4、观察生字字形,说说你的发现。5、齐读生字。
五、指导有感情地诵读儿歌。
1、看了这么美丽的大草原你真想说什么?
2、指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再读儿歌。
3、学生自由练读——挑战读——齐读。
教学反思:
识字5
教学目标:
1、会写“牛、羊、马、片、风、光”六个字。
2、认识1种基本笔画。
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地书写其中6个生字。
2、正确、规范地书写其中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卡片抽读生字卡。
2、指名背诵儿歌。
二、指导书写六个生字。
1、出示范字,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字形及间架结构。
2、教师边指导边范写。
牛:
羊:
马:
片:
风:
光:
3、学生描红。
4、在作业本上练习书写,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