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司马光》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司马光》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光》教案 篇1
教材分析:这篇小文言文很简短,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第一句话介绍了一个惊险的场景,第二句话用了连续的动词表现出了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文中用词与现代文有很多一致的地方,因此读和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但由于本文的文体特点,还是要以朗读读为主。在理解词意上练习边读边想。
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积累,如国学诵读当中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句子,所以也不会太陌生。教师可以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司、跃”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看注释等方法了解古文的意思。
4、通过诵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积累,初识文言文。
我们在以前积累过一些句子,下面老师说前半句,同学们说后半句。
师:有志者……学生接:事竟成。
师:人之初……学生:性本善
师:玉不琢……学生:不成器。
师:人不学……学生:不知义
二、揭示课题,认识复姓。
1、同学们,刚才我们积累的句子都是出自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司马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书写“司”。说说书写司字时要注意什么?笔顺:先外后里,先写横折钩,再写横,横起笔要略往外一点。最后写口。教师犯些
3、认识复姓“司马”。
(课件出示百家姓节选)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像这样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叫复姓。你听过哪些有这样姓氏的名字。(学生说)
4、介绍司马光,复姓司马,名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它最有名的著作是《资治通鉴》。
5、(出示图片学生)猜一猜这个故事,学生简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说一说读古文的感受。
指导多音字“没”(mo)的读音。指导用“没”组词,“沉没、淹没”,体会“足跌没水中”在这里的意思。
指点:文言文中没有轻声,“儿”读二声。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儿得活”)齐读句子。
说一说“儿”在句中的`意思,小孩子。(板书:群儿一儿)
2、学生自读,体验文言文的节奏与意韵。
3、指名展示读。(逐步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逻辑停顿。)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足跌没水中”“光持石击瓮破之”
方法提示: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4、齐读课文。
四、研读全文,感知课文大意。
师: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看注释、查字典等)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司马光的什么事呢?我们试着用这些方法来读读课文。
1、理解“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于水中。”
(1)、默读第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提示;可以先把句中每个词的意思弄懂,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群儿,戏,联系已有经验猜想意思。于,教师讲解。庭,可以结合注释意思是“庭院”。
“瓮”可结合文中图片和注释来理解,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罐。
(2)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交流。
(3)指名读。齐读。
小结:刚才理解这句话,你都了哪些方法?
2、理解“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一儿“足跌没于水中”,危险至极,群儿是怎么做的?
尝试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第二句话。
众,指的是谁?边板书“众”,边指导书写。
皆,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
弃,是什么意思?结合放弃、抛弃来理解。(板书:弃)指导书写“弃”。
(2)、司马光怎么做的?读一读“光持石击瓮”,是一下就击破了吗?用动作演示一下。理解“持”,用手拿,所以是提手旁。(板书:持石击瓮)
(3)、结果怎样?齐读“破之”,“水迸”,“儿得活”。联系下文和图片,理解“迸”的意思。
(4)齐读。
师:在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
预设:机智的司马光。再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善于动脑的司马光。再读:“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朗读全文。
文章大意我们都知道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这篇课文。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再次朗读,在节奏和停顿的把握上会更准确,更能体会到文言文的意韵。)
五、整体感知,熟读成诵。
游戏:两个同学分别讲这个故事,一个用白话文,一个用文言文。
过渡:古人用了短短的2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善于思考,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背诵的技巧——熟读成诵。
1、齐读,试背。
2、指名读或背。
3、比赛背诵。
第二课时
一、指名背诵课文。
二、感受司马光。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说一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1、学生交流。
2、提供拓展资料《司马光山中斩杀蟒蛇》。边读边思考,你对司马光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这样的司马光着实令人敬佩,让我们通过表演再来重现当时的情景,感受司马光的沉着和机智。
三、角色表演。
建议小组分工:一人旁白,一人饰演司马光,一人饰演落水者,其他小组成员为群儿。
1、小组试演,教师相机指导。
2、小组展示。
3、评价。
(再次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四、指导书写“庭、登、跌、持”。
1、说一说生字的间架结构,观察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司马光》教案 篇2
【公开课教案思路】
根据教材内容,以和一年级同学的实际能力、认知水平,考虑到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生字词的认读,课文的理解,朗读能力的训练是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然而,“读”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为此,在这节课的公开课教案中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使同学在读中感悟,了解司马光的冷静机智,并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让同学读读,想想,议议,再读读来体会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力求发挥主导作用,让同学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鼓励同学多角度考虑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又根据教材和低年级同学的年龄特点,课堂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来辅助教学,以创设情境,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最终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
看图读懂课文法 合作探究法 自主识字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小朋友。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发明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同学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小朋友。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
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同学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小朋友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小朋友正伸手去扶那个小朋友,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同学1:爬出来的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同学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小朋友,他是怎样救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⑴ 自身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⑵ 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⑶ 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⑷ 做猜字游戏,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巩固字音。
⑸ 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小朋友吓哭没有 假山 慌了 喊叫
举起砸破救人 古时候 司马光 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 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 电脑出示插图;让同学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2、学习第二段:
⑴ 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 教师提问:
① 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
②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
③ 教师鼓励同学能够联系上下文考虑问题。
④ 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和是怎样的一口缸。
⑶ 指导朗读:
① 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同学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
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满了水。
② 同学自由练习朗读。
③ 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身的体会读出来。
④ 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同学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⑤ 同学自身练习朗读。
⑥ 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⑦ 指名读,集体纠正。
3、学习第三段:
⑴ 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 提问: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 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
⑷ 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身练习朗读这段。
⑸ 指名读,大家评议。
⑹ 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
⑺ 提问: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同学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假如不急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⑻ 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⑴ 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 同学自身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
② 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③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让他人来帮助,我这么小,没有方法,有的吓哭了,不知道怎么办。
④ 为了让同学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局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假如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扮演当时的局面。
⑤ 教师指导同学有语气地读好这段。
⑥ 过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⑵ 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 自身读读第五自然段,考虑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画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② 请同学看图,并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③ 师: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怎样做才叫“使劲”砸呢!再请同学们做动作。同学在扮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④ 教师指导同学读后四、五段。
5、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⑴ 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提问: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示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示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朋友?组织同学讨论交流。
⑵ 自身与司马光的比较:
① 提问: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同学讨论后全班交流。
方法一: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朋友拽上来。
方法二:找一根长竹竿,让小朋友抓着竿爬上来。
方法三:去喊大人,让大人把他救上来。
方法四:可以找来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方法五:可以拿来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② 提问:大家想了不少好方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方法和大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③ 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小朋友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水。
教师板书:人──水
④ 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⑤ 教师再一次演示“人离开水”的复动投影片。
⑥ 司马光用的方法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演示:水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
过渡:这样水就离开了人,小朋友得救了。
⑦ 从这样事情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小组讨论后交流。
⑧ 师总结:
你们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都是让人离开水,但时间又来不和。而民光急中生智砸摃救人,没法让水离开人,这是反向思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6、学习第六段:
⑴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吗?
⑵ 请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段。
五、发明性的思维训练
师: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同学分角色演一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6个生字的字形,了解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和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1、巧记本课生字的字形。
2、正确地书写“那、都、到”这几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这篇课文,司马光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1、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⑴ 自身认读生字。
⑵ 同桌互读生字、词。
⑶ 抢读生字词卡片。
2、巧记字形、理解字义:
⑴ 让同学自身动脑、选择自身认为最巧妙的记忆法记忆。
⑵ 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⑶ 请小组汇报或让同学当小老师讲解。例如:
吓:同学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吓”字。为什么是口字旁呢?可让同学做出受惊吓的表情,体会人受惊呀时往往会不由得张大嘴,所以是“口字旁”。组词:惊吓,吓一跳。
⑷ 指名抽读生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先自身观察每个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表义。
2、在书上独立书写6个生字,提出难写的字。
3、同桌同学相互评改!
4、同学提出比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到、那、都”这3个字。
5、同学在书上的第二个田格中练习书写生字。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同学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6、同学写完后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同学作业,大家相互评改!
四、巩固练习
1、同学独立书写生字和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五、教师小结,朗读全文
《司马光》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地品质。
2、学习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教育孩子遇事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活动准备:
符合故事内容的动画活动过程:
一、 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师:
前几天,老师听到一个新闻,据说一个小朋友在池塘边玩耍时,一不小心掉进了池塘里,幸好有一个大人路过把他给救起来了。真的是好险哪!(教育小朋友不到河边、池塘边玩耍)今天,就有一位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水缸里装买了水,这可怎么办呢?(想办法)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部动画片,这个动画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师:请小朋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二、欣赏动画,初步了解故事的大意师:
知道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吗?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解决光和缸的念法)幼:《司马光砸缸》
师:你从这个动画中看到了什么? 幼:司马光砸缸救人过渡语:在这个动画中你们最喜欢哪一段?
三、 分段欣赏动画
通过提问巩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1)播放开头至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师:他们在什么地方玩什么游戏? 幼:他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师:这个孩子是怎么掉进水缸里的呢? 幼:……(2)播放小朋友掉进水缸后至司马光砸缸前师:这个孩子掉进水缸里了,其他小朋友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幼:幼:有的小朋友哭了,有的小朋友去叫大人了……(3)播放司马缸砸缸至最后师:司马光用什么方法救了他呢? 幼:他用石头砸破了缸。
师:他是砸在缸的`什么地方的? 幼:缸的下面部分。
师:在当时谁的办法最好?为什么?
师:你喜欢司马光吗? 幼:喜欢。
师:为什么? 幼:因为他聪明勇敢……师小结: 司马光遇到事情沉着勇敢不慌张,开动脑筋想办法帮助别人。司马光从小就聪明勇敢,长大后就成了一位古代的历史学家。我们要向司马光学习,遇事要冷静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比赛讲故事吧,看谁讲得最精彩!
四、引导幼儿复述故事幼儿自由复述故事,教师适当提示。
五、延伸活动:
分角色表演故事附故事:司马光砸缸从前,有个男孩叫司马光。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捉迷藏。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有一口装满了水的大水缸,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藏了起来。 大家玩得正高兴时,忽然听见"扑通"一声。哎呀!那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这可把大家吓呆了:如果不赶快把这个小朋友救上来的话,他就会淹死在水缸里! 大家围着水缸伸出手去,想把他拉上来。可是,水缸太高,小朋友们个子矮,根本就够不着,没有办法把小伙伴救上来。去叫大人吧,又怕时间来不及。怎么办呢? 有的小朋友吓得哭了,有的小朋友吓得跑了。只有司马光不哭也不跑,站在那里想办法。当他看到路边的石头时,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急急忙忙抱来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过去。只听到"喀嚓"一声,水缸被砸出了一个大洞,水哗哗地从洞口流了出来。不一会儿,水就流光了。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事情传开以后,大家都夸司马光又聪明又勇敢。
《司马光》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司马光
2. 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思考:文中共几小节,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字词,整体感知文本
1.自由朗读,认识生字词。
2.学生带读,认准生字词。
3小组练习,记住生字词。
4.相互交流,提醒易错音
5,课文共四小节。写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
四、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二最自然段
1、司马光为何要砸缸救人,这事还得提到事情的起因,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到了一个地方,出示第一小节。
2、自读第1节。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关键人物。
3、再指名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4、指导朗读。
1、玩着玩着,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自读第2节。
2、出示句子。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这时情况怎么样?谁来读?
(2)语汇议:是否读出了危险的语气。
(3)指导诗词:“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指导看图,“大水缸”,“装满了水”突现情况很紧急。
(4)指读,个别读,章读。
3、在这危险紧急关头,小朋友和司马光他们的表现和做法一样吗?用“—”画出他们各自有关句子。自读2~3节。
4、反馈、交流、讨论。
(1)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①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
②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④表演读这句话。
⑤且扩“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话吗?
(2)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
① 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指导读句子,表演朗读。比较句子。
a.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b. 他搬起一块石头。
指名读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司马光为什么要搬“大”石头?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司马光怎么样?
a. 司马光杂那口缸。
b. 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
指名读句子。你觉得哪句话好?“使劲”写出了什么?表现了司马光怎么样?
② 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 结果呢?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④ 如果这时大人赶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聪明、勇敢
有几个成语是这样写的
3. 讲读第三段。
速度稍慢,第一句要有力,第二句要放松。
五。 总结课文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说说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5、小结。
6、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别、那、吓、到、都、叫"。
2、自学笔顺,同步描红。
3、分享成功经验。
4、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书写。
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没有慌 —→ 搬石砸缸 —→ 缸破人出
遇事沉着 有主张
《司马光》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歌曲选自我国传统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音乐也再现了这一故事。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说说、听听、玩玩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增强孩子们对故事的了解,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当遇到意外的时候要冷静、机智、勇敢。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情绪,理解歌词内容。
2、根据歌曲情节大胆想象,尝试根据不同的角色,用合适的表情和动作变现故事情节,感受音乐游戏的'趣味性。
3、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重点:
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情绪。
活动难点:
根据歌曲情节大胆想象能用合适的表情和动作变现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司马光砸缸》完整的音乐、自制大石头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欣赏前奏,引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很久以前,小朋友很早就起来读书,司马光小朋友和他的小伙伴一样也很早就起来读书,读书读累的时候,他们还会做游戏呢!我们一起听一听他们在做什么游戏?
二、分段分析和欣赏音乐,尝试用动作和表情表现音乐情境
情节一:快乐游戏
1、 围着水缸尝试玩游戏。小椅子来当我们的大水缸。
2、我们一起捉迷藏。看谁又轻又快藏得好。
3、一起表演。
情节二:伙伴落水
1、不好了,有人掉到大水缸里了,伙伴们快出来吧。
2、他该怎么办呀?
3、其他的小朋友都吓坏了,吓坏了是什么样子?
情节三:砸缸救人
1、司马光是怎么救小朋友的?
2、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砸缸?
3、刚破了,小朋友得救了快点钻出来吧。
4、小朋友得救了,真开心!看来和好朋友玩游戏,可不能做危险的事,你们记住了吗?
情节四:向司马光学习
司马光可真聪明,我们要向司马光学习。遇事不慌张动脑筋。
三、完整欣赏表演歌曲,并表演游戏
1、完整欣赏歌曲,集体表演
师:我们来完整地听一听歌曲,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么玩游戏的。
2、集体完整表演游戏
请把椅子移到教室旁边,和好朋友找个空地方围成圈,做一个结实的大水缸。请两个小朋友当落水的小朋友,老师当司马光,玩游戏。
教师总结:
玩了这么久我们也该休息了,回去后,可以把这个游戏带给你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
活动反思:
本节课以幼儿自己感受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为主,通过游戏的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再分段欣赏歌曲,让幼儿充分理解歌曲内容,表现自己的情绪体验,最后以游戏结束。幼儿能在游戏中表现故事情节,也能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能通过自己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对歌曲的理解。整节课幼儿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活动时我的一些语言引导不够明确,还有上升的空间。
《司马光》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留意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状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好处。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导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潜力素养点:
1、理解课文的资料,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资料,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资料。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设计理念: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案时,在关注到这方面。指导学生识字时,让学生边读文,一边记认生字,透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再让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找到汉字规律,然后采用问答和对唱的方式巩固生字,效果会更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先示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后,试着朗读,再在小组间进行评价,抓住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透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潜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指导学生看图。
(1)透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明白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2)学生简述画面的资料。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结合书上的资料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留意”是什么意思?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情绪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情绪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用着急的情绪练读。
(5)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6)在这么危险的状况下,小司马光是怎样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上自然段。
(1)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状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6)司马光是怎样做的呢?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
(2)试着做司光砸自由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4)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5)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6)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但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7)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就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状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练习背诵课文。
2、同学们相互评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书写。
1、学习生字“我会认”
2、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3、学生交流学习。
4、汇报学习体会。
5、学生反复认读生字。做游戏。
3、学习“我会写”,指导书写本课的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习“我会认”
(2)仔细观察本课在写的生字,说出规律:均为左右结构的字。
(3)指导书写“别、到”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4)学生仿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5)教师进行评价,并及时鼓励。
三、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救()劲()司()
球()径()同()
2、扩词。
司()()假()()
使()()别()()
四、课堂总结。
《司马光》教案 篇7
阅读体验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以“注重情感体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阅读取向。它张扬的是学生阅读的“言说权”,即在阅读中让学生自己来“解读”,从而凸现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笔者因师资培训工作的需要,执教了一年级文本《司马光》,亲身体验了一次阅读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尝试。现把本案的实践,以及由此对第一学段阅读体验性学习引起的思考阐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实践:《司马光》阅读体验性学习的尝试
《司马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传统阅读课文。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是家喻户小、人人皆知的。如何让学生在熟知“经典”故事的同时,体会一种遇到急事不慌张、动脑筋的好品质,从小渐成“沉着”、“急中生智”的素养?笔者在学生学习了文本13个认读字、6个会认会写字,并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阅读体验性学习的尝试:
[体验的问题]
主体性问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告诉老师和同学吗?你在课文中能感觉、体会到一点什么呢?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段落中体会到的?
辅助性问题:
1、你体会到的内容是从哪些段、哪些词句中感受出来的?
2、司马光没有慌,怎么做?想一想:要是司马光慌了,会怎么样?司马光没有慌,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3、为什么从“别的孩子都慌了”中,也能体会到司马光具有遇到急事不慌张、动脑筋的好品质呢?
4、司马光的做法是否可取?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对司马光……对老师……对同学……对别的小朋友……对自己……对这个故事能流传到今天……)你想了解长大以后的司马光吗?
[体验的方法]
1、自主体验:围绕主体性问题,针对辅助性问题的1、2、3进行自主体验。
2、合作体验:围绕主体性问题,针对辅助性问题4进行合作体验。
[体验的过程]
1、感受文本生活:多媒体动画演示三幅图景。图景一:司马光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图景二: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孩子慌、哭、叫、喊、跑(配“扑通”声和“不好了,有人掉到水里啦”的叫声)。图景三:司马光砸缸,缸破,水流出来,缸里的孩子得救。(学生专注地观看图景,流露出喜悦的神色。)
2、“亲历”文本故事:让学生自主组合,即兴扮演角色,演绎文本故事。(教师不要求表演的逼真,重在摹拟与再现,参与和投入)(结果发现:学生的表演并不到位,秩序也有点儿乱,但情绪十分高涨。)
3、多种形式的课文朗读。
[体验的结果]
片断一:
生:这个故事很有趣,我很喜欢。
生:司马光真聪明!
生:我从课文的第5、6自然段中体会到司马光的聪明。
……
(通过文本生活的感受、“亲历“和朗读,学生已经喜欢文本,已经被文本人物和故事吸引,初步读懂了文本自然段所表达的意思。)
片断二:
生: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板书:没有慌举砸)
生:要是司马光也慌了,跟别的小朋友一样了。(一脸稚气的样子。)
生:要是司马光也慌了,缸里的孩子就会淹死的。
生:司马光没有慌,他心里可能想:我一定要想办法把好朋友救出来。(有了与司马光一样的心情。)
生:他没有慌,心里可能想:要快一点想出办法来。
生: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他心里也很急,但他没有慌。
生:从别的孩子都慌了中,我体会到司马光就是跟他们不一样。
(板书:都慌了吓哭叫着喊着跑)
……
(学生围绕辅助性问题1、2、3分别交流自主体验后的感受。有了文本生活的感受、“亲历”和文本的朗读,学生能“个体性”地从文本词句之中、问题假设之中和文本人物比较之中就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片断三:
生:我们小组认为司马光的办法是可取的,因为他们都是孩子,不能用其他办法把孩子救出来。(以“我们”开始发言,看来,合作学习后发言的要求学生已经比较明确了。)
生:我们小组觉得司马光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他把缸砸破了,是要赔的。可以想出别的办法。
生:我们认为在当时的情景下,只能用司马光的办法,因为救孩子最要紧!缸跟救人是不能比的。所以,司马光让“水离人的办法是最高明的!”(学生的潜能,往往会出乎教师意料之外。)
生:我们认为“跑去找大人”也是个办法,但时间长了,缸里的孩子会淹死的。
生:我们想对司马光:“司马光,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
……
(学生围绕辅助性问题4由小组代表交流合作体验学习后的感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办法是否可取?是否“最优”?缸与人的价值怎样认识?司马光是否应该学习?你学了以后想说点什么?学生在交流、沟通中融合,在合作体验学习后自己找到了答案。)
二、思考:把握语文第一学段阅读体验性学习的尺度
《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新理念时,“体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共有16处之多。专家指出:“课程不再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众所周知,阅读文本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人的生活世界,其内容本身蕴含着人类生活的一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为此,只有通过体验才能使阅读进入生命领域,打通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笔者在《司马光》阅读教学尝试时,强调体验性学习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
那么,第一学段语文阅读体验性学习该怎样进行呢?《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时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笔者认为,结合“生活实际”与“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是阅读学习第一学段体验性学习的一个尺度。其实质就是阅读体验性学习必须强调“亲历性”——结合生活实际、“个人性”——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亲历性]
一是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应的生活经验,或者是为了在阅读文本时的需要让学生扮演角色和演绎文本故事。《司马光》的故事,应该说,现代的孩子已经没有了类似的生活经验。因此,笔者采用了扮演角色和演绎文本故事的手法,让学生感受文本生活,“亲历”文本故事。由于吻合了学生年龄特征,加上文本故事本身蕴涵的情趣性,从学生课堂表现和答问情况看,这种“亲历”的体验性学习,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二是学生在文本阅读学习时心理上虚拟“亲身经历”,对角色和故事进行“移情性”理解,并对自身加以回忆与反思。心理的“亲历”和“移情”的理解,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对以往生活经验的一种整合和超越。显然,处在第一学段年龄段的学生,对此还没有能力进行对接。所以,笔者在《司马光》的阅读体验性学习中没有采用这种“亲历”方法。
[个人性]
个人性指向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种种差异。学生生活经历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生活世界的前理解不同,故他们的体验也各不相同。因此,体验性学习是个人的,不能相互取代。《司马光》的阅读体验性学习,围绕主体性问题学习的辅助性问题1、2、3,就让学生进行了自主体验的学习。其结果是,学生的回答也就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然而,个人性的体验是可以通过交流和对话来分享的,通过交往和沟通来实现对生活视界的融合,这就是课堂阅读学习的魅力。为此,笔者在《司马光》的阅读体验性学习中,又安排了围绕主体性问题的辅助性问题,进行合作体验学习。不难发现,真是这种有的放矢、量力而行的做法,使得貌似有点儿“难”问题,通过合作体验性学习,也能够顺利地得到解决。诚如一位学生课后所言:“问题开始觉得有点难,但大家一起想,能够想出来。”
由此看来,以“亲历性”和“个人性”为尺度进行第一学段的体验性学习,要把握两点:一是“亲历性”应以追忆生活经验和扮演角色、演绎文本故事为主。其原因是文本生活世界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存在一定距离,以及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学生生活条件与安全等因素,大多已无法或不能去“亲历”。而扮演角色、演绎文本故事,学生仍会兴趣盎然、尽心地投入到仿真生活世界之中。二是“个人性”要侧重课堂的交流、沟通与融合。其原因是因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弥补生活世界前理解的不足,体现课堂阅读学习的优越性,同时,也是在学生阅读起步时,感悟阅读文本的奇妙和博大,从小播下爱阅读的种子。
《司马光》教案 篇8
通过《司马光砸缸》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教育学生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人的呢?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书写生字。
拓展阅读:《司马光砸缸》课文
从前有个人叫司马光。他小时候,常跟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儿。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旁边有一口大缸。有一回,有个小朋友在假山上玩儿,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小朋友们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
《司马光》教案 篇9
1、会认13个生字及与之相应的词语,会写6个生字,会用常字扩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通过读、演、讲故事,观察图画,了解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在紧急关头的不同表现,赞赏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遇事要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新字扩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以及结构复杂的生字的书写。
读中感悟、以观察促理解
词卡片、小黑板、活动教学挂图
两课时
第一课时
㈠、范读课文,把握要义,补充课题
1、你们喜欢故事吗?喜欢听,还是喜欢演,或者是喜欢讲?
2、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认真听,想想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3、读课题,谁来说说“司马光做什么”?谁再来说说“司马光怎么样”?
㈡、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读通课文
指导分小组学习,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
⑴、标出自然段番号。
⑵、勾画字词。
⑶、交流认识这些字的好办法。
⑷、组长检查。
⑸、读通课文。
㈢、检查自学情况:检查巩固行字,理解词语,读喜欢的段落。
1、开火车读字卡。
2、说说你们小组用了哪些识字的好办法。
3、(投影或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读读说说”,男女同学比赛组词语。可板书部分词语。
4、用“缸、块、劲、砸、救”做猜字游戏。
5、读课文。喜欢读哪段就站起来读。
㈣、读读贴贴看看想想
1、出示挂图(或多媒体演示):上面是一个大花园,但是去掉了假山、大水缸。
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是什么地方?这人地方有什么?谁能用书上的话告诉大家?
⑵、出示假山、大水缸图,请小朋友来贴,并能用自己的话再说一说。
2、这时发生什么事了?你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
3、出示图画:别的孩子惊慌的样子。观察:别的孩子怎么做的?他们的表情怎样?谁来读一读?
4、继续出示图画:司马光。观察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他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5、结果怎样?这时,你的心情怎样?全班一齐读书告诉老师。
㈤、写字
1、读一读今天要写的字,说说你有什么新发现。
提示:我们学的哪些字有双耳旁?左双耳和右双耳的字分开板书。2、记住哪些字有困难?哪些字容易出错?说说你的好办法。
3、这些字怎样写才好看?
4、示范“那”、“都”的写法。
5、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㈥、自由练习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我该怎样读、怎样讲、怎样演这个故事。
㈦、教学效果测评
1、轻声读音节,看看拼出了什么词,再写下来,想想对不对。
2、想一想,再填空。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再说说类似的.词。3、读给同桌听。
㈧、拓展性学习
把自己当成司马光,想想自己会怎样做。
第二课时
㈠、复习:贴词语游戏
1、贴词语游戏。
⑴、出示词语卡片,请小朋友读一读。
⑵、将卡片分发给学生。再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贴词语。
2、这节课你想怎样学课文?
㈡、学重点段:勾画词句,读读演演,细心体会
你觉得课文最精彩的是哪些自然段?
1、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给“慌了”打上点。
⑴、从哪些表现看出他们“都慌了”?用横线勾出。
⑵、你想怎样读、怎样演或怎样讲才能表现小朋友的“慌”?试一试。个别范例指导。
2、司马光表现怎样?给“没有慌”打上勾。
⑴、从哪些表现看出他“没有慌”用波浪线勾出。
⑵、你想怎样表现他“没有慌”?试一试。
⑶、司马光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
3、领读“别的孩子都慌了--”;“司马光没有慌――”
4、你觉得司马光的办法怎样?你想怎样夸一夸他?
5、如果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进一步思考:如果没有举得起的石头怎么办?如果司马光一个人砸不破大水缸怎么办?如果……你还想设想当时的情境,多问几个怎么办吗?
㈢、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课文:朗读、表演、讲故事
愿意怎样来表现这个故事?
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读故事、演故事、讲故事的三部分,第部分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伙伴共同学习。
为每部分学生提出要求,板书:
读:心情 语气 快慢 轻重
演:读 想 演
讲:读 圈 讲
㈣、背诵:有情有味,熟读成诵
1、喜欢朗读故事的小朋友,把这篇课文有感情地读读,让大家欣赏,好吗?
大家觉得怎样?像他们这样读读。
22、这个故事多么生动啊!谁能把它背下来呢?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背一背吧。
3、谁背得快?来领着大家背。说说你为什么背得这样快的。
4、互相背一背。
㈤、教学效果测评
1、读第一句,想想该填上什么词,再读读,看看填对没有。
读第二句,看看和第一句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然后说一说。
2、比一比,“那里”和“哪里”有什么不一样。你怎样分清它们。读句子,想想句子的意思,再填空。检查一下,写对没有。
㈥、拓展性学习
1、可以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怎样查到资料,再动手查。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问一问。
2、回忆跟小朋友在一起玩时发生的事,有顺序地讲出来,如果能讲得生动一点更好。
七、作业设计
想想看,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缸里的小朋友?
八、板书设计
21、司马光
没有慌
(举起、使劲砸)
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有的……有的……
《司马光》教案 篇10
设计理念:
体现“情趣”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的轨道,让语文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带入故事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
设计特色:
以学习汉字及语言文字为重点,运用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自我救护的意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朋友。他生活在古时候,离现在有一千多年了,他的名字叫“司马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重点指导“司”的笔顺、结构。
2教师采访学生:你姓什么呀?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
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呀?
3齐读课题,注意词的节奏:司马——光
(设计意图:在揭示课题时,落实好一个生字的教学,既是解题的需要,同时也结合介绍了人物的生活背景。在创设语言环境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丰富了学生对姓氏的认识。)
二、初读故事。
1自由读故事,遇到生字,结合拼音多读几遍。标好自然段。
2同桌俩人互相认识课文后的生字,拿笔把对方有困难的字圈起来。想想用什么识字方法记住这些难认的字。俩人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了解学情后,课件出示本课生字。针对学生普遍难认的字进行重点指导。鼓励学生采用联想法、熟字加减偏旁的方法识字。
如:砸——拿着石头砸装了毛巾的箱子(三框儿)。
破——小心石头割破皮。
……
4回到文中再把课文读一读,争取读流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发挥孩子互帮互助互动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能力,最后达到熟能成诵的目的。教师的指导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分段导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要求读流利。
(2)指名读第一句话:“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读完后,问“他指谁?”要求学生把名字放进句子里读一读。
(3)指名读第二句话:“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教师点击课件(三幅山的图片)问:这是假山吗?为什么呀?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认识“假山”。再把这个词读几遍。最后向学生介绍“假”的另一个读音“放假”。
(4)指导个性化朗读。
预设:生1读第二句话。
教师:水缸不够大呀。
生2读第二句话。
教师:老师听出来了,你的水缸很大。但是水缸里的水没满。
生3读第二句话。
教师:不错!你的水缸最大,里面的水也很多。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比比谁的水缸大,谁的水多。
生齐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文字永远应该生动地活在故事里。教师通过换词练习、直观理解词语,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语言。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儿童化的评价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品出朗读的韵味。)
2学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流利。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教师板书“一不小心”,齐读。
点击课件:一个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前跑,忽然被石头拌倒;一个小男孩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咬着舌头了;奶奶洗碗时,一个碗掉到地上摔破了。
学生看完场景后后用“一不小心”说话。
读一读这一段,把“一不小心”的感觉送到句子中去。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活生生的生活中丰富语言、发展语言、理解语言。)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教师板书:慌、哭、叫、喊、跑
预设: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观察后):你读得好。眉头皱起来了。你为什么这样啊?(学生1:我心里很急。)你们再读,我听听你们急不急。
教师问学生2:有人掉到水里了,你为啥哭啊?
学生2:我害怕,担心他被淹死了。
教师:老师来听听谁最急,最害怕。(指名读。)
(4)联系第四自然段“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进行语言训练。
教师:有个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你会叫什么?
生1:……
教师:你不急啊!我不信有人掉水里了。
生2:……
教师:你声音太小了。碰到危险要大声呼救啊!
生2:……
教师:你看到了你爸爸(妈妈),你怎么说?
生3:……
教师:你们都叫吧喊吧。
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适时将口语交际训练落实到阅读教学中,不但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随机应变能力,而且拓宽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有感情地读”的目的。)
(5)指导读第五自然段: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几把缸砸破了。
教师出示“举、砸”让学生做动作。
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司马光没有慌。(他不哭,不叫喊,不跑,想办法救人)
指名读,引导学生自己评价:你的石头够不够大;你砸缸时用劲了没有;你砸缸砸得快不快。
(设计意图:动作表演理解词语简单而直观;联系上文理解下文,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引领学生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拓展练习,发展思维
指导读最后一段。点击课件:出现几个不同的人物——得救的孩子、惊慌的'小伙伴、得救孩子的爸爸等围观的人对司马光说着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色夸奖司马光。
如果你是那个得救的孩子,会说什么?
如果你是那个吓坏了的伙伴,你会说什么?
如果你是得救孩子的爸爸,你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会对司马光说什么?
……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改变角色,走进教材,充当故事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第二课时
一、读整篇课文。
二、讨论交流:假如旁边没有石头,你想个什么办法来救那个孩子?
三、点击课件:一栋楼房失火,一户人家设法自救的场面。引导学生明白自救的重要及方法。
——碰到危险要大喊。
——碰到危险要赶快叫人帮忙。
——碰到危险别慌,赶紧想办法。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关注新闻,适当拓展,把文本上升到关爱生命的高度,依托文本,超越文本。)
四、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师扮演爸爸妈妈等多种角色。学生讲完故事后,教师评价:我的好儿子,你讲得真好!
(设计意图:游戏是孩子的权利。让语文课变成游戏的课堂,使孩子热爱语文。)
五、学写生字。
1指导“别、到、那、都、吓、叫”的笔顺规则。
2教师范写“别、到”,强调在田字格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字型是左宽右窄。学生书空、描红、临帖。
3学生观察“那、都”,指导写好双耳刀。学生观察字型和占格,描红、临帖。
4学生说说怎样写好“吓、叫”。描红、临帖。
六、把《司马光》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电教手段运用说明:
这是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在运用电教手段时,我本着“一切手段是教学的辅助”的原则,充分考虑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立足文本,立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立足提高教学效率。整个教学设计只安排了五处电教手段:第一处电教手段的运用旨在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板书的时间;第二处电教手段的运用是为了运用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第三处电教手段的运用则是创设一个可视、可闻、可感的生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语言;第四处电教手段的运用旨在将学生带入情景,将心比心,激活思维,训练语言;最后一处电教手段的运用目的在于利用网上的新闻视屏资源,提升文本的主题。
《司马光》教案 篇11
一、教材简析: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朋友。通过这个故事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这正是这单元的主题内容——小故事里学大智慧。这个小故事生动形象,是训练学生说、写的好素材。
二、目标拟定:
教学目标:
1、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3、读懂故事蕴含的道理,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体会,自觉去做。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感悟内容中蕴含的道理,有所体会,自觉去做。
教法、学法
1、教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随机点拨提升。
2、学法
填换词语,补充空白,提出问题,说心里话。仿说仿写训练。
三、教学设计
(一)、回顾全文,交代目标
1、与老师接读课文,老师的导语:从前有个人叫司马光。他小时候,常跟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儿。花园里有什么呢?有一回,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这紧急关头,小朋友们怎么做的?司马光呢?这样,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容易抓住主要内容。
2、给出词:司马光,使劲,砸缸,救出。学生连词说主要内容。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这样训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二)、自主学习,交流训练
1、课件出示学法提示:
(1)、填换词语——()
(2)、补充空白——……
(3)、提出问题——?
(4)、说心里话——!
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按学法进行边学边标注。这几招学生都会,很乐意参与学习,为展示自己的能力做准备。
3、先交流前两项,有的在花园前填“美丽’,在假山前填“高高”……在1自然段后补充掉水缸里的小朋友的动作、叫喊,在2自然段后补充一些小朋友的救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得到了训练。这时,课件出示一组句子:
(1)、有个小朋友在假山上玩儿,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2)、小朋友们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
(3)、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谁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
相机指导朗读。之后,告诉学生这是对比的写法,更突出司马光的果敢睿智。接下来点拨提升,训练学生用对比的句式说话。先给出例句:
“上课预备铃响了,同学们有的连忙摆好书本,有的背着手静等老师来上课,还有的看看生字,准备发言。只有小明还蹲在地上偷着玩自己的卡片”
这样一步一步的把读,想,批注,说,有机的融在一起,落实了教学重点。
4、、交流后两项,学生自主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和故事里的人物说心里话,如、为什么司马光有那么好的办法?他不怕别人找他赔缸吗?我对司马光说——,我对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说——,我对跑了的小朋友说——,我对找大人的小朋友说——,我对全班同学说——学生学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写话训练,提高能力
指导学生仿上边的例句,用对比的方法,写一段话,为拓展学生的思路,照顾差生,可以给出提示语:
下课铃响了,——————————————————。
读书课上,———————————————————。
秋天到了,花园里的花————————————————。
《司马光》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司、假”等 13 个生字,会写“别、到”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指导学生能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冷静分析、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谁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说一说。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情?
2、指名(1-2人)说说文章内容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课文读的很卖力、很认真,昨晚布置了预习,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你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没有信心?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词语,指名认读。
(2)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他是谁?
(2)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3)读这一段第二句话,把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此环节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学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就是不留神、不注意)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读读本段,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看到这种场景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变化?
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教师板书:慌、叫、喊、跑、找。
(3)从这几个词看出小朋友比较慌张、忙乱(你能带着这种慌张、忙乱读读这一段吗?)
(4)你能用“有的……有的……”来说话吗?
5、过渡: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
(1)师:没有慌、举起、使劲砸、几下子,从“几下子”可以看出时间短,司马光非常聪明、果断。
(2)指导读:请同学们读这一段,读出司马光勇敢、果断。
板书:没有慌 举 使劲砸
6.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吗?
(2).请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段。
四、说板书:
五、总结全文
谈收获:1、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由读,指名读)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练写。
3.展示、评议。
作业:背诵课文
《司马光》教案 篇13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掉进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缸,救了那个孩子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读通、读懂句子,并借助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的沉着,机智,遇事肯动脑筋的品质。
学前准备
1.查找司马光的资料了解司马光,预习课文,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字,学会新词。
2.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学习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句子,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走进故事(用时:5分钟)
1.师(出示课件)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
2.板书课题。
3.师介绍古文的特点。 1.学生看图后回答。
2.齐读课题。
3.了解古文的特点。 1.简要说说文言文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20分钟)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文,试着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句子。
2.师出示生字,指导学生学习新字。
3.教师范读,领读,指导学生读通顺,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节。
2.小组内利用识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
3.练习朗读,注意句中的停顿,读通句子。 2.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用时:10分钟)
1.读课文,思考: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哪些人。
(2)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3)在万分危急的时候,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从中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教师指导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
3.指导朗读。 1.学生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文中画相应的句子,词。
2.学生相互交流。
3.借助注释和老师的提示理解句子。
4.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庭:___________________
瓮:___________________
皆:___________________
光:___________________
迸:___________________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用时:5分钟)
1.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检查背诵课文。
3.把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1.朗读课文。
2.学生背诵课文。
3.讲故事。 4.看拼音,写词语。
dēnɡshāndiēdǎo
()()
tínɡyuànfànɡqì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三年级孩子首次接触文言文,但这个故事大家并不陌生,而且文字也比较简单,所以设计本课时,我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读通、读懂句子,再把司马光与其他孩子的不同做法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司马光沉着、机智、勇敢的特点。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领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也理解了课文内容。
《司马光》教学片段
◆情境渲染,引导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师: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院子里做游戏,正当他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
生:一个孩子掉到大水缸里去了。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文中说“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课件出示句子)“瓮”是指什么?“足跌没水中”又怎么理解?
生:“瓮”是指大缸。
生:“足跌没水中”意思是孩子掉进缸里,被水淹没了。
师:理解得很好,自己的小伙伴掉进这么大的水缸里,危在旦夕,这样危急的情况,该怎么读。
(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众皆弃去。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其他孩子全都跑了。
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生: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出示课件)请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生:司马光拿起一块石头朝大水缸击去,大水缸被打破了。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司马光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然后讲给大家听听,并表演出来……
赏析:老师借助课件和文中的注释,引导学生弄明白发生的事情,以及司马光和其他孩子处理事情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初学文言文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让孩子们想象司马光的想法和做法,表演给大家看时,同学们更是活跃,而且表演时的神态、动作、语言都很有个性。说明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司马光》教案 篇14
教学要求:
1.认读生字、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具:小黑板、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
2.认读、拼读词语。
教学过程:
1.定向。
(1)读通课文,提出要求。
(2)思考:谁砸缸救人,请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2.自学课文。
要求划下新词,思考问题。(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困难生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3.练习。
(说话练习)
(1)读通长句。
(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躲在假山上的小朋友,脚下一滑,掉进了旁边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一下子就没了头顶。)
(2)给课文标段号。
(3)理解谁砸缸救人?介绍司马光。
(清楚“复姓”两个字)
(4)说话练习:“司马光是……”。
4.词语认读。
砸缸
伙伴
捉迷藏
亭子
躲在
扑通
急中生智
哗夸
机智
勇敢
5.作业。
(1)读课文1遍。
(2)认读词语,完成练习1。
(3)抄写词语1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2.分析课文,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填空:(
)砸缸救人。
2.介绍司马光。
3.复习生字、新词。
二、读讲1—2段。
1.读读划划:为什么要砸缸救人?
2.填空:这是一只(
)缸。(大、厚、重)
3.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会来不及?
4.读1、2段。
三、读讲3—4段。
1.自读第三段,圈词:体现别的孩子惊慌的词。(惊叫,高声喊道,吓傻了,赶紧)
2.朗读训练,读出孩子们的惊慌。
3.思维训练,理解“没有慌神”和“急中生智”这两个词。
(1)师:没有慌神,说明他怎么样?(很镇定)
(2)急中生智。“急”,司马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智”,哪个词突出了智?(砸)
4.说话训练,说清楚司马光救人的原因。
5.读读演演第四段。
6.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使劲向那口缸砸去?
思考原因:缸大,人小,力气小)
四、词语训练。
1.师:水多吗?哪个词说明水多?(哗哗)
2.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机智体现在(想出办法),勇敢体现在(没有慌神)。
五、说话训练。
夸夸司马光。(你真是个好孩子!)
六、小结。
学了司马光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七、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复习词语,朗读课文,听写生词。
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
强调:亭子、捉迷藏、哗、夸,这四个词的读音。
2.朗读课文。
3.听写词语。
强调:稻的第十二笔、藏的第六笔、第十一笔、砸的第七笔、慌字中间没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