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3、“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课前我们已对课文进行了疏通,下面检查字词学习情况。教师出示小黑板: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一厝朔东。()(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汝心之固。()(4)且焉置土石。)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学生分小组朗读。
三、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教师导语: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教师引导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学生讨论回答:
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 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 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 生评;
3. 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 生评,师随机点拨;
5. 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 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 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 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 汇报探究结果;
3. 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 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 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附:
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1. 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 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教案 篇3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2、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感受江山的美丽多娇,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培养爱我中华,热爱世界的情感。
3、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方法,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4、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小石潭记》2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
《阿里山纪行》2课时 《美丽的西双版纳》2课时
《蓝蓝的威尼斯》1课时.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2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都是些美文,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小石潭记》(一)
学习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初步读顺、了解课文
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诗词、文章、生平介绍,有关《小石潭记》的图片资料等。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对柳宗元的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材料。欣赏并说出其中主要人物柳宗元。
2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学生思考回答。
3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准备,比一比谁对柳宗元的了解最多。学生发言,交流图片资料。
第二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集体朗读,再由个人朗读。
2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再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4启发学生归纳文章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朗读课文。归纳、交流。
5课文是按游览顺序来写的,引导学生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思考交流。
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第2课时《小石潭记》(二)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
课前准备:收集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楹联的背景和内涵。
课堂学习:
第一块:引导联想,体会并能说出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在黑板上写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然后提问作者是谁集体回答。
2联系到作者坎坷的一生,以及被贬永州之后孤寂悲凉的心境,再提问,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作者的心境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思考交流。
3找出文中反映作者同样心境的语句。读课文,寻找,交流。
4质疑: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小组讨论后交流。
第二块:品位探究文章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
2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一谈喜欢的理由。各抒己见。
3引导学生归纳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思考归纳。
4引导体会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自由的有感情的朗读。
5组织有感情地朗读。个别朗读。互评。
第三块:拓宽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创设活动情景:为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导入)明确要求。
2利用课前收集的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作写对联的指导。交流,点评。
3为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4组织全班交流,评选最佳楹联。交流,评选。
第三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思,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课前准备:收集苏轼的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初步读顺、了解课文内容。
收集一些古人写月的'诗句。
课堂学习:
第一块:音乐导入,引导“咏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展示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启发联想:月亮,以其皎洁的光辉,娟秀的姿影,曾激起多少诗人的灵感和词人的遐想啊,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大门,走入月光下,一起来吟咏“写月”的诗句。学生吟咏课前准备好的诗词。
2.总结:一缕月光能抒发人的情怀,或壮烈或缠绵。当人有心事时,把心托给明月,何尝不是人生一种情趣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宋代大学问家的美文《记承天寺夜游》进入新课学习。
第二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布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集体朗读,再由个人朗读。
2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再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4提问:作者写此文时心情怎样?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独立思考,交流。
5组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体验作者的心情。
第三块:品味赏析,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闲中生愁,对愁又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这就是苏东坡,人生仕途不顺,难免心中不快,但却表现得非常理性,透露出他胸襟的旷达与磊落,问:文中哪一句描写最能体现这一心境?独立思考,回答:“庭下交横,盖竹柏影也。”
2引导联想:这短短三句话,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散文的笔调描绘出这月下美景。学生书面描绘,交流,评点。
3品味赏析:说说这月下之景有何特点,给人以什么感受,是如何传神地表现作者当时的心境的。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4组织有感情地朗读投入地朗读
课后学习:熟练背诵课文。
本文篇幅很短,却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他在被贬期间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在被贬期间,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之中,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课后查一下,看看这期间作者还写了哪些优美诗句,把你喜欢的诗句整理下来。
第四课时:《阿里山纪行》(一)
学习目标: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课前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分组活动)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每组派代表发言。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解说。如实物投影展示图片等。时间:每人2—3分钟。
2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吴功正再去游览一番吧。
第二块: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可以反复朗读,体会它好在哪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写的好的地方并做批注。独立思考。
2指导:从多个角度去赏析从各个角度进行赏析。
如词语用的精当、修辞、节奏感等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讨论。
4布置任务: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第三块:欣赏歌曲,朗读优美语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一株紫丁香》是二年级上册中一首儿童诗,讲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表达了小朋友赞美老师,热爱老师的一片真情.这首诗充溢着童真,童心,童味,字字句句都清纯明洁,诗的想象是丰富,美好,贴切,是对同学进行敬师,爱师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二类字只会认读即可.
3,通过对课文的吟读领悟,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敬重老师的感情.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情境渲染,启动情感.
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导入: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海洋.
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有一群可爱的小朋友们为老师栽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一块儿学习课文《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紫丁香插图,谁能向大家介绍紫丁香?(同学汇报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同学观察.
①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能给大家说说吗?(图上画了一株紫丁香,一位老师正在台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②想象:假如你看到这个情景,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
(给老师沏茶,给老师唱歌……)
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什么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①看清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画出生字,生词,
借助音乐渲染和老师富有情感的语调,使同学尽快进入情境中,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
培养同学观察收集资料的能力
巧妙凭借插图,训练同学的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合作的基础是自主.有自读
多读几遍.
③把不理解的为词句或问题标出来.
2,同学汇报自读情况
①同桌互读课文,检查读音是否正确.(教师关注学困生的朗读情况.)
②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认读生字,新词,把自身不理解的内容或问题提出来讨论.(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指导,启发)
③抽检识字和朗读情况,教师重点指导较难读准的儿化音(脚尖儿,绿叶儿),翘舌音(师,枝,株,窗),后鼻音(星星).
3,齐读课文.
四,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紫丁香为老师做了些什么?用" "画出相应的句子.
2,小组交流,说说自身读懂了什么.合作完成口头空填空: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绿色的枝叶夜夜____;是让沙沙的绿叶儿声帮你____;让满树盛开的小花感谢你____;让花香飘进你____的梦里.
3,这些都是小朋友美好的心愿,他们多想把这些心愿说给老师听啊.请你把课文再读一读,读出感情.
4,在小组里读一读,互相评议,看看谁读得好.规范如下:
合格:正确地读(不添字,不漏字)
良好:大声,正确地读
优秀:大声,正确,有感情地读.
5,全班交流.小组挑战赛.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读给大家听.互评互议,以读带评,读评结合,读出自身的感受.
师根据同学的朗读情况,适当点拨,重点作以下朗读指导,不一定按以下顺序教学:
第一节:请同学做"踮起脚尖"动作,和轻轻的语气读,体会不打扰老师工作,给老师送一份惊喜的情感.
第二节:想一想诗出亲切的语气,美好的祝愿.]
第三节:抓住"沙沙","盛开","感谢"等词语,读出轻柔,亲切的语气.
第四节:
a.引导同学读懂"挂牵"指的就是关心,关爱.利用教师亲身体会,回忆自身的老师当年对同学的挂牵.
例:当举行运动会时,老师和我们一起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当寒冬来临时,老师早早来到学校为我们升起的一盆炭火;当我考试得了满分后,老师教育我不要骄傲……
b.让同学说说你也能从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体会到老师对你的关爱吗?
引导同学仿照例句,用"当……时,老师……".进行说话训练.
师小结:老师的爱虽不起眼,但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点一滴地,悄悄地,慢慢地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C.感情朗读.
第五节,看图想象说话:夜深了,连星星都困得眨眼,可老师还在工作,想想应该对老师说些什么呢?用怎样的语气去劝老师休息呢?
6,让同学自主选择学习伙伴,配上动作朗读全诗.
7,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请同学推荐读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扮演.
8,师总结:这一群小朋友在浓绿的小院中栽下的这一株紫丁香,给老师送去了绿叶紫花的美丽,也送去了小朋友对老师的感谢与关怀.这一株紫丁香指的是——(生答:同学,小朋友),表达了同学们,小朋友对老师的——(关心,热爱,尊重)
四,积累背诵,加深感悟.
1,自读自背.
2,借助多媒体演示尝试背诵.
3,尝试背诵.
五,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让同学从以下几项作业中,有选择地完成自身感兴趣的1—2项作业.
自悟自我发现的自主意识,才干在合作中不失去自我.
这一环节设计,既巩固了识字,又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也为同学的口语交际创设了情境.培养了同学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同学读出自身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让同学读出自身的独特感受.
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把学习中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融合在一起,使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体验胜利的喜悦,始终坚持愉快的心情.
以学定教,按同学选择的内容来布置学习的先后顺序.
化静为动,激发兴趣, 让同学通过亲身体验——踮起脚尖,理解文字内涵.
老师的角色转变:成为同学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利用亲身体会教给同学读书的方法.老师回忆既为同学的说话提供示范,打开思路,又是把情感传到同学的心里,引导共鸣.
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句式去体会"挂牵"的实际含义,注重语言的感染,培养同学的人文精神.
让同学在充沛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听众,自由地将内心对老师的敬爱与赞美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中.
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各层次同学能自主选择,使同学的个性得到发展.作业设计成阶梯形,直观的显示步步登高,层层递进,喻示生不时的向上拓展
师爱生
讲小故事
做贺卡
唱赞美老师的歌
抄赞美老师的诗句
读赞美老师的诗句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以事喻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初步学会阅读以事喻理的浅显文言文。
3、感受“事在人为”的正确性和力行不懈的重要性。
4、掌握蜀、鄙、恃、僧、钵等五字。
二、教学设想
1、就议论文角度而言,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困难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第一课时着重在文言词句的熟悉理解,即读通课文,第二课时讨论以事喻理的写法。
2、教学重点:以事喻理的写法。
3、教学难点:事理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4、教学方法:导读——讨论——训练。
5、教学进度: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理解大概内容,划分段落。
二、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彭端淑,清代人,进士出身,早年做官,后来讲学,著有《白鹤堂集》。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编者删去。
2、投影习题。检查预习的注音和释义。
3、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注意注音语气和语调。(教师对几句设句和反问句有目的地重读。)
4、学生跟读、齐读全文。
5、讨论。
(1)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明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论点。第二部分用蜀鄙贫富二僧东朝南海的故事来论证论点,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论点是哪句话?为什么是这句话?
明确:人之为学难易,关键在于“学”与“不学”。虽则开头一句话是讲“天下事”,但全文围绕的中心是“为学”。第一句话是引文。
6、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准备口述第二部分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事喻理的`写法。
2、落实课文字句。
二、教学过程
1、提问:《为学》一文的论点是什么?
2、论点是由第二部分的二个故事来证明的,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白话文口译)
设想: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检查鄙、语、之、恃、去、顾等字的掌握情况。
3、讨论。
(1)蜀之鄙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明确:不容易。“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看出。
(2)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能成功?是条件充备吗?从哪些词句上看出?
明确: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从“贫”“还”等词中体现。
(3)富者对贫者去南海之事态度前后有变化,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字句上看出?
明确:开始是疑问:“子何侍而往?”
中间是轻视:“子何恃而往!”
最后是惭愧:“富者有惭色”。
(4)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正一反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
设想:落实字句,理解事与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4、齐读第三部分,思考:第l句什么意思?潜在含义是什么?第2句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式?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l句总结前文。其含义是,天下事的难易在于主观努力如何,不在乎条件的优劣。第2句照应一、二两部分,得出“人贵立志”的结论。
5、学生齐读全文,再背诵。
6、课堂小结。
(1) 比较《谈骨气》,明确议论文三步法的基本结构。
(2) 借事喻理的写法。
7、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交流收集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师:导语:同学们,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出示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大家想读吗?(学生自由读)好!尽情地读吧!看看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读、交流、板书:荷花)
师:(出示荷花国画的课件)同学们,这就是诗人所吟诵的荷花!那,你对荷花了解多少呢?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收集了有关荷花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谁第一个来?
生汇报。老师询问资料来历,并适时鼓励。适时展示图画,并指名说说“荷花、荷叶、藕、莲蓬、莲子”在什么地方。
师小结: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很好!)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揭题
师:正是由于荷花非常美丽,所以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写荷花、画荷花。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荷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荷花(读题)
2、检查预习
师:对于这篇课文你在课前读了几遍?(询问两名学生)
评价:很好!(课前是该认真预习!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
3、激发读书兴趣:你想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
自主选择自然段读就挑你最喜欢的那个自然段读!
(配合学生所读的自然段相机出示有关自然段中的生字词,读词)
学习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
评价读书情况:刚才读课文谁读得最好?
4、(激发竞争意识读书)他读得这么好,就没有人能超过他?
师:这么多的同学都想读?老师给同学们一次机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轻声自由读、朗读、同桌合作读)
(学生初谈感受)
三、抓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入情入景,欣赏荷花的美丽,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各自想象出的画面)
师:(课件出示荷花池的画面)同学们,这里就是作者所看到的一池的白荷花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画面再来欣赏一番吧!看的时候可以随意地赞美,可以随意地做写动作。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池的荷花,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可见你们显然都已被荷花迷住了!是啊,真美!
师:就让我们把描写白荷花的这两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随机出示相关文字(指导有感情地读、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指导理解内容,手势演示)师:同学们,刚才你看到了几种姿态的白荷花?
生:3种
生:多种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你们的双手就能组成一朵朵美丽的荷花,不信,就试试吧!(指名试)师背诵句子
生:(演示或生生合作表演)加强对文字的理解。
师:评价——你们真聪明!
(指点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同学们,你们都只看到三种姿态的荷花吗?
师:(指点想象)一池的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呢?请根据你的想象同样用手势表示出来!(见机指导语言表述)
生评价:哇!这么多的荷花,真是各有各的姿态!
2、词语积累(指两名学生欣赏眼前这手势演示的一池荷花,询问: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生:千姿百态(相机板书)
3、再读课文,加深感悟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学生质疑:师:这两段话你读懂了吗?有疑问吗?(红线打出句子)
生:“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假设就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
小组讨论解疑。是啊!这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画家是谁?
师:小结——是啊,除了“大自然”这位画家具有这样的魔力外,还会有谁呢?
指导读好这句话。
小结指点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真是好样的!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深入情境(出示课件)师: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课件(画面配老师的动情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我是在看荷花呢!”
2、(学生变换角色描述)师:(请学生坐下)同学们,你现在变成谁了?看到或仿佛看到了什么?
(说话训练)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对你这朵荷花说些什么?(青蛙……)
3、小结并指导读书。
生:看到这么美的荷花,我们不由得像作者一样,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
师:让我们再来扮演一下这美丽的花仙子,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回归全文,升华感情,丰富积累。
师:总结——美的景致总让人流连忘返,美的文章总让人百读不厌,叶圣陶老先生用一篇不足400字的短小美丽的文章,写活了一池荷花!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对荷花的赞叹,对大自然的热爱!(见机处理:指导学生读书)
(学生运用课前积累的诗文赞美荷花)同学们,课前你们还积累了许多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吧?请试着用其中的一些内容来赞美一下这眼前的荷花,行吗?
六、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课后请你们
1、继续阅读积累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利用班队课开个“赏荷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
教学体会:
本节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为指导,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注重借助多媒体进行合理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学好语文。
一、尽可能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这一节课中虽不能全面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已有些尝试及体现。留心课中细节,就会发现这节课正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新的课程标准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的过程应是学生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
综观这一节课,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体现学生认知循序渐进,逐级上升的点。比如:在设计读书环节时首先是读通,其次是读懂;再次是读好;最后要求尝试背诵。要求逐层提高,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
2、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课堂上教者在“导而弗牵”这一尺度的把握上还是处理得比较适度的'。学生说荷花的姿态三种,教师就顺势引导,以便学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态”。
再比如作业的设计:“如果你觉得有更合适的作业,也可以自主选择完成另外的作业,还可以将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作业推荐给老师或同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3、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会
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记得在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对是否让学生闭目体会荷花的状态持相反的两种观点:即一认为要;一认为不要;对此,我们也还曾发生了一些可喜的争论。最后还是认为该用,毕竟那是学生个性化领悟语言文字的过程,记得她在上课时,同学们都说出了各自不同的感悟:有的说“荷花太美了”有的说“叶圣陶爷爷写得太美了”……那是学生多么好的一个听读感悟的心理历程啊!这一切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在闭目欣赏的同时,经历了一次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过程。学生凭借各自不同的积累,在不同层次水平上理解了这段文字,想象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不仅体现了语文姓“语”这一要求,而且使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成了锻炼思维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也给了我们最好的指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重视指导学生掌握
恰当的学习方法。我们深知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现代教育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是强调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回顾这一节课,我们会被这许多看似不经意的语言所打动“课前是该认真预习!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
5、重视课内外的语言积累。
新的语文教学强调返朴归真,注重学生课内课外知识的积累,在这节课中,学生既有课外关于荷花知识、荷花诗词的丰富积累,又有课中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在老师的辅导下,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阅读积累。
6、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倡导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节课中,对于疑难问题的解决便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的。
二、以美的情境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一段美的情境会省去我们教者多少繁琐的分析讲解。本节课中设计的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升华情感。比如: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学生入情境。(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深入情境(出示课件)“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们!”(停顿片刻)
(学生变换角色描述)这些情境地创设显然大大优化了教学,节约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感悟、积累语言文字。
三、课件美化了语文课堂。
好的课能处处给人艺术美的享受,课堂上教者得体的语言,亲切的笑容,大方的举止都应是体现这样的目标的。新的课越来越多地得益于优美的课件的辅助,这节课课件也给了学生有艺术美的享受。课件伊始曾出现了一幅配图的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那国画的选配那民族音乐的协调配合都体现了多媒体的魅力,它从声音、图象、文字多角度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民族味,艺术味,为学生领悟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从这一点上,我们足以看出课件设计真正美化了语文课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精选】语文教案08-03
(精选)语文教案08-01
语文教案(精选)08-27
语文教案【精选】07-27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精选)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