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0 08:27:3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对姐妹花,是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那么,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猜想,回答)哪一位同学能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是啊,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简介陆游

  当然,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板书课题

  二、整体读词,感悟情感

  1、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开,自由朗读《诉衷情》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把词中的生字读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要争取把它念通顺,同时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听清楚了吗?好,自由读《诉衷情》。

  2、出示《诉衷情》

  3、好,谁来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中一共有三个生字,听听他有没有读错。

  学生读,师随机点评:侯、貂裘。

  4、好的,谁再来读一读《诉衷情》。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她在读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

  5、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这就叫做读得有板有眼。

  6、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有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读这首词。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首词。

  7、师配乐读(大提琴曲《往事》)

  8、现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诉衷情》,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三、品读词句,入境悟情

  1、好,诉衷情啊诉衷情!那么,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和书上的注释,再看看那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内心,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词句的旁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诉衷情》。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们说一说?

  (胡未灭……)

  a、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请同学们读读这三句话,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都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自由说

  好啊,我们读出了一个“白发早如秋霜”的陆游。

  b、看看陆游鬓先秋,泪空流,那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有这样的情感宣泄呢?从那里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谁对于这两句词还有体会,来说一说?(理解:觅、戍)

  c、是啊,当年,陆游也是一名将军,那样的万里沙场,他也曾匹马戍梁州啊!那该是怎样的场面啊!此刻,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陆游呢?(英姿勃发……)读读这句话。

  d、可而今这样的场景只能在哪儿能看到了?(板书:梦)你是从哪句词看出来的?

  是啊,此时陆游已年近七旬,追忆往昔,他不仅时常让铁马冰河入梦来,还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同学们想象一下,陆游的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词。

  梦里的这些情景说明他心里仍有着一腔--(报国之情)可见这梦都是陆游的报国之梦啊!

  慨叹啊,因为陆游的这种愿望,这种奋勇杀敌、抗击侵略的愿望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而梦醒却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好,谁再来读读这句词?

  e、可梦境毕竟是梦境啊,回到现实却让人有种丝丝的悲凉,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再读读这首词的上阕,你还对哪个字或哪个词句有深入的体会?

  (同学们,当年陆游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就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在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向我们道出了岁月的流逝,道出了人事的消磨,这样的布满灰尘的暗淡画面,也道出了陆游那惆怅的心情。)

  f、谁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前两句读出陆游的豪情,后两句读出陆游的悲凉)指名读

  g、同学们,看,我们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了那种意境,读出了味道,真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词的'上阕。

  h、当年的陆游带着万丈豪情驰骋疆场,可如今的陆游却身在何处呢?出示课件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天山是哪里?沧州又是哪里?

  是啊,诗人的身虽隐居在山阴,可心却依旧征战沙场,他的身和心有着如此的距离,她该是怎样的心情啊?你体会到了吗?那就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i、看看陆游的昔日与今朝,他由青丝变白发,由单枪匹马、驰骋疆场那英姿勃发的陆将军到这满头白发、老泪纵横、壮志难酬却又隐居山阴的陆游。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他的容颜变了,但他唯一不变的是什么?(满腔的爱国热情,满腔的报国志向)

  j、是啊,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样的感慨向我们呈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那强烈的落差。因为诗人终究报国不得志啊!所以诗人“泪空流啊”!板书:泪

  那么,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谁而流啊!(引导体会:为自己而流,是遗憾的泪,无奈的泪。)

  (引读)1、是啊,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悲泣,因为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本来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所以,陆游遗憾哪,也无奈啊!好,就把这遗憾、无奈都融进你的朗读,读:胡未灭……

  2、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啊,可惜,--齐读,胡未灭……

  k、同学们,陆游的泪是同情的泪、愤恨的泪、无奈的泪,可这饱含着这么多意义的泪却空流,(板书:空)为什么空流呢?这些泪怎么就空流了呢?

  l、是啊,陆游空有着一腔报国的热情,却一直报国无门,他那理想的梦破碎了,泪流尽了,所以留下了这千古绝唱--读《诉衷情》。(配乐)

  四、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看黑板总结)梦,那是陆游的报国之梦;泪,滴洒的是他那报国之泪;空是他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诉衷情诉的也是陆游那浓浓的报国之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课件:秋天美丽的画面(配乐钢琴曲《秋日的私语》)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 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来了,你注意到了吗?你都注意到了什么?秋天的脚步虽然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评价、激励)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

  蟋蟀在唱着“ ”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

  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

  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扩展,我猜秋姑姑的脸儿

  是红红的

  圆圆的

  胖乎乎的

  我没有看见过秋姑姑

  但我猜秋姑姑

  是一个画家

  秋姑姑一来

  就给果树和庄稼

  抹上了金黄的

  火红的颜色

  秋姑姑啊

  忙着呢

  ——她给所有的

  箩筐和麻袋

  都装上了

  饱满的粒子

  沉甸甸的果子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语文教案 篇3

  一、我的发现

  ①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②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③

  a.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b.引导学生留心加点的字的意思及在词语中的位置,发现这些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a.鼓励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b.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二、读读背背

  ①观察与认读。

  a.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b.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②了解十二生肖。

  a.让学生懂得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b.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的传说。

  c.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d.学生说说自己属什么。

  ③读读与背背。

  a.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b.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三、读读认认

  ①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②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③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④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四、展示台

  ①学生商议展示方式。

  ②自主或合作进行展示的准备工作,班长与组长负责进行分工,教师参与准备(注意不同传统文化的不同展示形式)。

  ③学生自主进行展示、交流(鼓励学生边展示边介绍)。

  ④教师总结,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

  五、习作

  再现生活

  ①回忆近期开展的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

  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描述生活

  ①指名同学在班内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

  ②介绍同一传统文化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③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整理一下,写成一篇习作。

  回味生活

  ①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②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

  创造生活

  ①把自己写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②班内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在整套教材中,这是唯一的一个议论文单元,必须结合议论文知识分析阅读教材,注意了读写结合。《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文主要论述读书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积累文中精辟的句子。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短文一导入: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让培根教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读书方法吧。

  【教学准备】录音机教学示范带采用1、批注阅读法2、讨论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短文一导入: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让培根教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读书方法吧。

  作者简介

  二、教授新课

  1、学生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

  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吹

  毛求疵

  3、学生边读边思考:(1)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2)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

  (3)“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4)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5)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6)作者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7)文中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学生展示:

  (1)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

  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5)归纳说理、举例论证。

  (6)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7) 正反对比论证。

  三、教师小结:本文主要为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

  (一)短文二导入:“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教授新课: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

  关系?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展示:

  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

  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5、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6、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8、有 立有驳,驳 立结合。

  三、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

  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谈读书》比喻、排比、对比

  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

  《不求甚解》破立结合,辩证全面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采用“批注式阅读法”,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组织学生互动合作,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自主评价、独立判断。

语文教案 篇6

  一、复习

  1.读题

  2.复习第一节

  二、新授

  (一)正确、流利读课文

  1.自身读课文2-7节,要求正确、流利

  2.个别读自身最喜欢的小节,点评

  (二)再读课文,质疑

  1.再一次自身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

  2.把你的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估计:

  (1.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2.“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3.“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4.青蛙为什么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5.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

  (6.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7.“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3.和时解答一些疑问。

  (三)精读课文,解疑

  1.同桌学着青蛙和小鸟的样子争论,考虑没有解答的疑问。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小鸟飞上天看一看。

  解答疑问。

  练习说话:--是无边无际的。

  (2)比较句子: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4)“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青蛙到井底去看天。

  解答疑问。(用练习本做实验)

  (5)比较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6)指导朗读青蛙的话。

  (7)分角色朗读2-5节,考虑: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为什么?

  解答疑问。(多媒体)

  (板书:飞得远,见识广。)

  (8)小小组读6、7节,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交流讨论

  (9)指导朗读6、7节。

  (四)读后感悟

  1.读全文

  2.讨论:听了小鸟的话,青蛙会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吗?为什么?

  (多媒体)

  师小结: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

  3.现在你知道“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坐井观天,见识短)

  读前质疑,读中解疑,读后感悟

  以读为主,从“粗读”到“细读”,通过不同层次地读,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先在读中找出质难点,然后在读中解疑,并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课文重点、难点,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悟出寓意,并展开争论,发挥想象,更深刻地体会寓意,以达到语文课教学中同学主体参与,自我求和的目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01-17

语文教案01-18

语文教案01-20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1

语文教案02-21

语文教案02-21

语文教案02-23

语文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