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将语文课上学到识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拓展学生识字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真有用。
2、积累词语,开始学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表情达意。
3、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
4、将传统的中国卷轴书画形式与学生写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将语文课上学到识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拓展学生识字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真有用。
2、积累词语,开始学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表情达意。
3、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
教学难点:
1、积累词语,开始学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表情达意。
2、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将语文课上学到识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拓展学生识字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真有用。
2、积累词语,开始学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表情达意。
教学重、难点:
积累词语,开始学习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表情达意。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韵文,读准字音。
2、请学生再仔细地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姓氏介绍的有趣方法。
3、引导学生看学习伙伴的泡泡语,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兴趣。请大家尝试用这样的方法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和自己知道的姓,把儿歌接着编下去。
二、游戏“照样子,说词语”
1、创设开火车的情境,自由读小火车中的词语,读准字音。
2、说一说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3、试一试,以小组为单位玩开火车的游戏,并在全班进行开火车的小组竞赛。
4、齐读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抄写在书上,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也可以用画图画。
5、鼓励学生下课继续玩这个游戏。
三、读一读
1、让学生充分朗读两个句子,读出“……也……”的语感来。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试着说一句话。说话时要注意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说不一样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大
自然中的万事万物。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事物间的不同特征。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培养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事物间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读风的科普小短文,交流读书感受
1、生结合插图读一读故事,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试着讲一讲故事,引导积累语言。
2、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谈谈风的作用和危害。
3、让学生谈谈读了这篇小短文以后的感受,引导他们树立保护自然,和大自然平等相处的观念。
二、探究与发现
1、根据图进行观察,发现动物的不同特征。
a)引导学生按照图下的提示,先说说每个动物的
最主要的特征,再说说其他特征。
b)引导学生在不同动物之间进行比较,发现不同
动物的不同特征。
2、写一写
a)在写含有撇画的三个字时,引导学生发现:
a“升”字的起笔是“平撇”,书写时宜短、平,让出一定的空间,留给下面的笔画,使字的比例更协调、更匀称。
b“后”字的起笔是“平撇”,短而平;第二笔是“竖撇”,形似月牙状,上半部直中带曲势,下半部弯度大。
c“步”字的最后一笔是“直撇”,写这一撇时,撇长且斜,整个撇面向左上微弯,撇尖富有仰意。
b)在写含有捺画的三个字时,引导学生发现:
a“入”字中的捺画,笔画约呈45度,一曲三折。顺着撇画的收笔笔势落笔,稍横行转向右下行笔,边行笔边按笔,由轻而重,至捺脚,重按稍驻,向右方徐徐出锋。
b“这”字中的末笔是平捺。平捺同样呈一波三折之态,笔画舒展流动,笔势要平,托起全字。
c)学生书写生字,教师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写完之后,互相评一评。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将传统的中国卷轴书画形式与学生写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将传统的中国卷轴书画形式与学生写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激趣导入
i.引导学生欣赏一、两幅卷轴书画作品。
ii.教师激趣:今天,让我们也来当小小书法家,把你们最想写的诗句抄写在卷轴上,成为自己的作品。
二、学生书写作品
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为学生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将音乐之美、文字之美、文化之美相融合,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写字。
三、欣赏作品
学生书写完后,组织学生相互欣赏,可以让他们主动将自己的作品拿到讲台上展示,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进行相机评价,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分享的快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注·提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29课《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大夫、敝国、国势”等词语。
2.理解楚王3次侮辱晏子的目的。
3.学习晏子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维护国家尊严的。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重、难点:理解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如何对待的。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巧设质疑
1.导入新课:同学们,距今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口才出众,他就是——晏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晏子使楚》的故事。
2.解题:晏子原名晏婴,“子”是古代对男人的一种尊称。文题的意思就是晏子到楚国访问。
3.提出疑问:晏子在出使楚国的时候,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读正确,不丢字、不添字。
2.轻声读文,想:写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4.扫读课文,圈画生字和生词。
5.检查预习情况。
师:(纠正字音。)大(dà)夫。
师:(指名说。)大夫是什么意思呢?(即古代的一种官职。)
三、分析课文,解开悬念
1.指名读课文。
2.小黑板出示问题。
①晏子出使楚国遇到了哪几件事?他以怎样的方式反驳的?结果怎样?
②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组讨论。
(生积极讨论,师巡视了解情况,并参加各组讨论。)
4.逐题检查,师给予点评。
师:(指名)请回答小黑板①题。
(生准确回答。)
师:在这3件事当中,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呢?
生:我认为是晏子进楚国时,楚王让晏子钻狗洞,结果被晏子巧妙地反驳。这件事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生:我认为印象最深的是晏子见楚王,楚王说晏子无能,被晏子的“铁齿铜牙”击败,晏子连连取胜。
生: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晏子在赴酒宴时,楚王说齐国人做贼没出息,但晏子的聪明机智让楚王不堪一击,最后楚王终于尊重晏子了。
师:(指名)请回答小黑板②题。
生:晏子具有强烈的自尊心。
生:晏子聪明机智。
生:晏子口才出众。
师:如果把同学们的答案合起来就是晏子的性格特点。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啊!只是没能把晏子说话时的语气充分表达出来。
师:这是一部历史体裁的文章,书中的人物离我们很久远,我们何不把自己置身于文章当中,好好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呢?老师有个想法,我们把这文章当作一部课本剧,我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下人物的角色好不好?
生:(顿时沸腾起来,异口同声地说)太好了!
四、课本剧演示,升华主题
师:下面开始进行表演,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看哪位同学表演得最好。
(生分组表演。)
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表演开始了,扮演楚王的学生一拍桌子说道:“哪个那么无理……”这时饰演晏子的学生不慌不忙地上前拱了拱手从容应对……晏子的铁齿铜牙加上幽默风趣的表演让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大家的掌声此起彼伏,表演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结束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真没想到你们个个都有表演天赋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班还会出现几个大明星呢!(师用赞许的眼光看同学们。)
五、全文,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文章记叙了春秋末期,齐国的晏子在出使楚国时与楚王进行了3次斗智,最终战胜楚王,维护了齐国尊严的事,说明晏子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师:通过读、说、议、演,我们已经充分理解的内容,那么如果你是楚王,被晏子战胜以后你会怎样做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表演还意犹未尽时及时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机器快速地运转起来,体现了《语文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
(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回答。)
生:如果我是楚王,我就对晏子说:“晏子,真对不起,我不该取笑你。”
生:我会说:“晏子,你真了不起,我要向你学习。”
生:我要说:“晏子,回去对你们大王说有空常来做客,我们是好朋友……”
师:(竖起大拇指喜悦地)大家说得真好啊!同学们都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许有的同学还有好多的话要对你心目中的大英雄晏子说,那么就请同学们以《晏子,我要对您说》为题写一小练笔吧!老师根据你们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得很棒的!
反思:
在新课程目标下,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学习。我在这节教学设计中,把讲台变成舞台,把历史人物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们的表演欲望,又弥补了学生们光用“读”来感受人物感情的不足。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对于学生们来说也许是一种新型语文课的开始。当看到学生们因为自己出色的表演受到师生赞扬而露出的微笑时,作为从教多年语文教师的我坚信课本剧会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愿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更加绚丽多姿。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以“风雪”为题,包括两篇主题课文和两篇自读课文。《瑞雪图》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大雪的喜悦之情。《下雪的早晨》写作者在雪后宁静的早晨,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抒发了作者喜悦和期盼之情。《深山风雪路》记叙了邮递员在冬天的风雪里,仍在古长城旁的荒凉险峻的山间邮路上,为人民送书报信件的事迹,赞扬了老吕二十五年如一日,为邮递事业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阅读课文和谐的唱出了一曲雪瑞人美的颂歌。说明文《雪》,对雪的形状、重量,雪的形成及雪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等,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2、本单元语文天地中的摘录笔记和错别字检阅,主要是复习以前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读一读”介绍了两句与雪有关的古诗,主要是由今而古,领略雪的意味。
3、口语交际中安排了说雪或想象中雪景的内容,旨在启发学生把平时所见、所想与本单元所学结合起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笔下生花安排了写学期总结,既是对总结这种形式的学习,又是学生对自己语文学习的总结,可与金钥匙的内容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学习一些朗读技巧,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朗诵)。
3、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及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联想与想象。
4、学习整理资料。学习写个人总结。
5、“开卷有益”让学生自己品味,培养学生多读自悟,品词赏句。
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记准读音,分清字形,了解意思。能够正确、工整、美观的进行书写。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条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描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瑞雪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要点点拨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 预习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轻盈( ) 匀称( )( ) 崩( )塌 一霎( )间
2、 解释下列词语
预兆:
弥漫: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二、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3、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4、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三、赏析语言
5、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对云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摹,由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分析。
6、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当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7、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学习小结
8、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达标测试
(一)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层,叫卷云。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
3、“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二)课内阅读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下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正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① 。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就有“② ”的谚语。 [4]
1、把“东虹轰隆西虹雨”的意思填在①处: 。
根据语段的内容把相关的一句谚语填在②处: 。
2、联系全文从内容与结构上分析一下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你认为本语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加以分析。
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2)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5、本语段比较突出的是引用了谚语来进行说明,请说明原因,并分析它的作用。
(三) 拓展阅读。
绿叶净化空气
(1)假日里,你到田野、公园或山林去走走,看到绿树成阴,芳草遍地,作物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顿时会感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精神舒畅。绿色世界是多么美啊!
(2)你知道,这一切好处,都是绿色植物带来的。可是,绿色植物又是怎样默默工作的呢?
(3)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动植物,都要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氧气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变化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4)原来,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覆盖着大约37亿公顷的森林和13亿多公顷的草地。绿叶的细胞里有大量的叶绿体,它含有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据科学家研究,绿叶是一个奇妙的“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绿体,“机器”是叶绿素,动力是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加工制造成淀粉,并且放出氧气。植物还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总的收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
(5)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吨二氧化碳,生产出0.73吨氧气。1平方米草地每小时可以吸收1.52克二氧化碳,而一个人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大约是38克。
(6)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750克的氧气,排出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因此,10平方米面积的树木或者50平方米面积的草地,可满足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并吸收他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没有这样的循环,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就不能活在世界上了。
(7)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厂散发出的许多烟尘和毒气污染着环境,主要有二氧化硫、氟化物、硫化氢、氯气、氮氧化物以及放射性废物等等。植物是大气的天然“净化器”。香椿树、夹竹桃、柳杉、丁香、银杏、洋槐等树木的叶子,有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1公顷的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女贞、刺槐、桧柏的叶片,有比较强的吸氟能力;合欢、紫藤、木槿有较好的抗氯和吸氯本领;樟树和悬铃木的叶片,有良好的吸臭能力。不少常见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鸡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红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气的作用。 [4]
(8)植物分泌的杀菌素有挥发油丁香酚、天竺葵油、肉桂油、柠檬油等等,都能杀菌。一亩松树,一天一夜就能分泌出两公斤杀菌素,它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和痢疾等病菌。柳杉、白皮松的分泌物,能在8分钟之内把细菌杀死。地榆根的分泌物,在1分钟之内就能把细菌歼灭。据法国环境保护工作者测定,每立方米空气内的含菌量,百货商店里是400万个,林阴道是58万个,公园内是1000个,林区草地只有55个。因此,法国提出绿地覆盖率应达50%。
(9)植物是天然的“吸尘器”。风沙弥漫的气流吹过森林,由于枝叶的滞留、吸附,含尘量可以大大减少。大片草地厚密的叶子,会自动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1公顷的山毛榉树,1年内吸附的粉尘多达68吨。
(10)自然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在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①一般居室内约有25~450人,②公园有170~1000个,③城市街道有100~450个,④在海滨、瀑布、山林等旅游、疗养胜地多达一两万个负氧离子。如果你所在的场所缺少负氧离子,时间久了就会头痛、恶心和精神不安,还容易患病。森林和田野负氧离子比较多,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变得均匀,血压下降,精力旺盛,还可以提高免疫力。负氧离子由此而得到了一个美称:“空气维生素”。
(11)人们曾经这样说,绿地草坪是“大地之肺”,还把森林誉为“绿色的卫士”。可是,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和城市绿地覆盖率还不大,需要大力展开植树造林和种植草坪的活动。
(12)人人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让荒山变成花果山,让城市成为“花城”。少年朋友们,你在祖国未来的绿化蓝图中将做些什么?
(摘自《神奇的植物世界》)
1、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第(2)(3)(12)自然段的三个问句各有什么作用?
3、“植物又是大气的天然‘灭菌器’。”这句话可作为哪一段的中心句?放在何处合适?为什么?
4、第(10)段中标有①——④的几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已打乱,正确的顺序应是________,这样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绿叶净化空气的?
6、人们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理由是什么?
7、请你设计一句“保护绿地”的公益广告语。
答案 17、看云识天气
学习过程
1、yíng yúnchèn bēng shà
2、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烟尘,雾气,水)充满;布满;
指姿态多种多样;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3、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4、 略
5、 找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效果:形象生动;举例略
6、 略
7、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1)lín(2)luán(3)shà(4)báo(5)mí(6)hú 2、(1)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2)本文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3)本文显然成群的高积云排列的很有规律,相互之间很和谐。3、是本段的总起句(中心句),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第一段作者主要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主要用了对比的修辞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云的“变化无常”。(写出具体的语句也可以)
(二)课内阅读
1、①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是过渡句,同时也是本段的中心句。3、结构上是总分:第一句总说可以从云的光彩来识别天气,下文就云上的光彩现象,即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分别作了简要说明。4、(1)“可能”表示对后面的情况的推测,不是很肯定,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常常”是指出现这种情形的机会很多,但特殊情况除外,同样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5、因为谚语是群众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谚语来说明知识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三)拓展阅读。
1、描写;激发读者兴趣,引出下文说明的对象。2、第(2)(3)段的问句起过渡作用;第(12)段的问句提出问题,总结全文,引人深思。3、第⑧段的开头。因为第⑧段中内容支撑该句内容,说明植物在灭菌方面的作用。4、①③②④;这个顺序排列能更加突出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5、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写:①绿叶能吸收工业废气;②绿叶能杀灭病菌;③绿叶能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6、因为“肺”的作用要进行呼吸,而绿色植物每天能吸进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呼出人体必需的氧气,所以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7、示例:“绿色是生命之源”等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和合作。
二、教学重点:
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教学难点:
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解题、导入新课
父,本指父亲。这里指首先发明和创造某种东西的人。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这些人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杰出的、他们也是很受人民尊敬的。袁隆平在全世界首先成功地进行了杂交水稻的实验,所以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
2、小组讨论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3、回答问题,汇报讨论结果。
4、给课文分段,讨论段意。
三、:课文叙述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坎坷的取得的成就,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难、执着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愿望。
四、作业设计:
谈学后的体会
五、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了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精选】07-27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经典)语文教案07-24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2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教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