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1
(一)教学内容
“比一比”这一单元主要有两部分内容:“比多少”和“比长短、比高矮”,是在义务教材准备课中的“同样多、多、少”的基础上增加了比长短、高矮内容的新单元。原来只是数量多少的比较,现在增加了具体量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材说明
1.比多少。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操作使学生直观看到“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使学生掌握比较物体多少的最基本的一一对应的方法。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教科书的第6~7页,是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以童话故事为背景的主题图“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用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童话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孩子们在上幼儿园时对“三个小猪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已经很熟悉了,有的老师接着这个童话故事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引出学习内容,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学习活动中。
教材中运用两组有情节的素材:“小兔与它们所搬的砖的比较”、“小猪与它们所搬的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也使学生看到了如何使用这种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一只小兔搬一块砖,砖没有剩余,小兔和砖同样多;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还多余一根,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2)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而且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中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任意地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比较的方法可能有多种,除了教材中介绍的基本的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有的学生可能通过数来比,虽然在教材当中还没有教学数数,但学生已经有了数这方面的经验,如果釆用数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不论学生釆用哪种方法,只要学生能够比较出正确的结果,就可以了。
(3)在教科书第8页安排了两个做一做。
第一题:通过操作,釆用前面介绍的最基本的一一对应的方法直观地比。
第二题:也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比较物体的多少。左边的两个学生釆用教材中介绍的一一对应的方法在进行比较,右边的两个学生可能是直接看出来的,也可能是通过数来比较多少的。教材中这样呈现,是为了体现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应予以肯定,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只要能釆用他喜欢的方法比较出正确的结果就可以了。
(4)练习。我们给出了几种不同的变式,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什么是同样多、多、少;掌握比较的方法。
教科书第11页第2题:教科书中给出的公鸡和鸭子的长度相同,但只数不同。如果没经过训练,学生凭感觉往往认为排列得一样长的事物,数量就一样多。老师要引导学生不能直观地通过一样长来比较数量,要仔细观察公鸡和鸭子的数量关系来进行判断。比较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有的学生可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一只公鸡和一只鸭子连起来,一只公鸡和一只鸭子连起来,哪种动物有剩余哪种动物多;有的学生可能通过数一数的方法,直接数出各种动物的数量来比较,都是可以的。
2.比长短、高矮。
比长短、高矮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引出“长短、高矮”的概念;使学生直观看到“长短、高矮”的含义,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老师们都知道长短、高矮的实质是一样的,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置的物体长度的比较叫做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做比把高矮。在实际教学中比长短和比高矮可放在一节课内。
(1)比长短。
在教科书第9页呈现了一幅小组合作学习的场面,左边的两个孩子在比较纸条的长短,他们把纸条水平放在桌面上,一端对齐进行比较;右边的三个孩子在比较铅笔的长短,他们把铅笔竖直放在桌面上,也是一端对齐进行比较。在这里教材介绍了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一端对齐”这种最基本的比长短的方法,与后面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是一样的,为教学测量作准备。例题中给出的都是直接比较的方法,没有介绍间接比的方法,但在练习中我们渗透了间接比的思想,一会儿我们会介绍。(如第13页第9题的第2个活动)。
接着用两枝铅笔的直观比较图(也是釆用一端对齐的基本方法)介绍长、短的概念,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长、短这两个概念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单独说谁是长的。(老师们在教学中有很多好的做法,例如一位老师先让学生比较一只红铅笔和绿铅笔的长度,学生往往会说“红铅笔长,绿铅笔短”老师再出示一只比绿铅笔短的黄铅笔让学生比较黄铅笔和绿铅笔的长度,学生往往传说“绿铅笔长,黄铅笔短”,老师立刻发问:“你们一会说縁铅笔短,一会又说绿铅笔长,绿铅笔到底是长还是短呢?”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叙述比较的结果,引导学生用“红铅笔比绿铅笔长,绿铅笔比红铅笔短;縁铅笔比黄铅笔长,黄铅笔比绿铅笔短”来进行正确的表述。)
在做一做中我们安排了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实用可行的,也是学生经常见到或进行的比长短的活动:如比绳子的长短,比手掌的长短等。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直观感受长、短的含义,掌握比较长短的方法。
(2)比高矮。
在教科书的第10页我们呈现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比个子高矮的场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左边的两个孩子背靠背站着,釆用的是直接比的方法,不能跷脚,基本思想也是一端对齐,并由这幅直观比较图介绍高、矮的概念,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高、矮这两个概念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概念。(在教学中老师有很多好的做法,例如先让学生比较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的高矮,学生往往会说:“男生高,女生矮”,老师再让学生比较这名男生和老师的高矮,学生往往会说“男生矮,老师高”,老师立刻发问:“你们一会说男生高,一会说男生矮,男生到底是高还是矮呢?”,让学生讨论如何叙述比较的结果,引导学生用“男生比女生高,女生比男生矮;男生比老师矮,老师比男生高”进行正确的表述。)右边的两个孩子釆用的是间接比的方法,在柱子上划横道,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在这里教材介绍了比高矮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比,一种是间接比。
在下面的做一做中,我们设计了按大小个排对的活动,学生很熟悉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学生自觉地应用两两相比的方法调整位置,按顺序排出一队,在这个活动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把6名学生分成一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排队,还有的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排队,在活动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3)练习。我们给出了几种不同的变式,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长短、高矮的含义;掌握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
教科书第12页第5题:我们给出了一张方格纸,在上面摆放了三种不同长度的物品:两枝铅笔、一把小刀和一块橡皮。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短,有不同的方法。(1)有的学生可能说我是直接看出来的。(2)有的学生可能移动这些物品,使它们一端对齐再比较。(3)有的学生可能数出每种物品所占的方格数,再来比较。无论学生釆用哪种方法,只要学生能够比较出正确的结果就可以了。这一题渗透了用相同单位比较的思想,为教学长度单位做准备。
教科书第12页第6题:这是比长短的一道变式练习题。教材呈现了一条弯曲的蛇和一条伸直的鳄鱼,并且一眼直接看上去是一样长的。如果没经过训练,学生开始可能认为一样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鳄鱼是伸直的,蛇有弯曲,如果蛇伸直身体一定比鳄鱼长,是常识的渗透。在调查听课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开始时呈现的形式和教材上一样,展示结果时,通过动画让蛇慢慢伸直,伸长,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蛇的长度比鳄鱼的长的结果。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制成课件,通过这种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教科书第13页第9题:是我们设计的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两个学生在比高矮,其中右边的一个孩子垫起了脚尖,小女孩问:“这样比对吗?”。接着右边这幅图给出了比高矮的正确方法,告诉学生比高矮时要一端对齐,不能垫起脚尖。第二个活动是比较课桌与讲台的桌面的长度。刚才我讲过在教学“比长短”的例题中,我们只给出了直接比的方法,没有讲间接比的方法而是在练习中渗透,就在此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釆用把课桌和讲台搬到一起直接比的方法,如果直接看出来谁长谁短也是可以的。但此处介绍一种间接比的方法,用其它东西做媒介帮助比较。两个学生借助纸条,先按课桌桌面的长度在纸条上画出痕迹,再按讲台桌面的长度在纸条上画出痕迹,然后比较纸条上两道划痕与纸条一端的距离。这里体现的间接比的方法与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思想是一样的,为教学测量作准备。第三个活动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一个学生用手握住了两枝铅笔的下半部分,只露出铅笔的上半部分,让另一个学生猜哪枝铅笔长。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长短,必须整体观察,不能只看局部。
(四)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内容的教学,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让学生通过参与大量实际活动和操作来理解“同样多、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否则学生很难对这些概念有较深的认识),掌握比较的方法。例如:有一节课只讲比长短的内容,在学生明确了长短概念以后老师放开了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长”“短”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老师放开学生的活动以后,除了教材中给出的素材,学生还创造了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活动。比如有的在地上划一条线,比一比谁跳得远;有的比谁迈一步的步子大等等。课堂上的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学生也很愉快。有的老师说“这哪是在上课,就是在玩。”实际上孩子们的活动都是围绕着比长短的主题进行的,而且只有通过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比,才能对比较的方法有更深的认识,课的内容才更充实。
由于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有了比较长短的经验,在课堂中学生出现了许多比较的方法。例如第9页做一做的四个活动,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材中比较绳子长短的两个学生将绳子的一端对齐;比较伸开的手臂长短的两个学生将一端的指尖对齐;比较手掌长度的老师和学生也是将手掌的一端对齐,教材中给出的都是采用一端对齐的一般的方法进行比较。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完全用这种最基本的方法出现了许多比较的方法,如教师从袋子中取出几种物品,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判断长短,并汇报是如何判断的。在“比两根绳子的长短”的活动中,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汇报的。第一个学生先拉直长一些的绳子举起来,第二个学生拉直短一些的绳子放在第一根绳子的中部,这样比着放,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左边短一块,右边短一块,所以短。还有的学生不比,说我是看出来的,一看我就知道了哪个长,哪个短。在“两个小朋友比伸出手臂的长度”的活动中教材上给出的是一端对齐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时,没有一组学生是一端对齐的。孩子们面对面站着,强调的是鼻子尖对齐,然后左右看一看,两边各短一点,所以短一些。在“老师与学生比手掌的长度”的活动中,教材上给出的是一端对齐的基本方法,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时,教师与学生的手掌也不对齐。孩子们的小手很小,他们就直接放到老师的手掌上,一下子就看出比较的结果了。
在汇报时,学生们可能用习惯的日常生活用语大、小来描述比较的结果,而不用长、短,老师引导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强求。
总之,这一单元内容老师教学起来很自由,从知识上来说比较简单,内容又少,而且都是学生熟悉的情境,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大量的实际活动和操作理解“同样多、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来掌握比较的方法。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使用教科书中给出的一般方法,对于学生使用的不同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能够比较出正确的结果,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2
教学内容:
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 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 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1、 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 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
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比XX长、XX比XX短、XX和XX同样长或XX比XX高、XX比XX矮、XX和XX同样高。)
4、练习P4。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5、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教师巡视,对差生进行辅导。)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六、作业。
1、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2、 预习P6比一比。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3
第二单元 比一比
第1课时 比一比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课前准备:
课件、主题图、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对口令。
师说上句,生对下句。
我说大,我对小;我说高,我对矮;我说低,我对高;我说长,我对短;我说薄,我对厚;我说轻,我对重;我说宽,我对窄;我说远,我对近……
一、情境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揭题。
二、思索探究
1.比长短。
(1)出示主题图,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观察两根跳绳,通过讨论和交流,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
(3)指导学生用在□画√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
(4)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5)交流反馈,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
(6)巩固:实物出示两组绳子的比较,你能比出他它们的长短吗?
2.比高矮。
(1)出示主题图,观察,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
(2)追问: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
(3)请两个学生上来,照样子比一比。
3.比轻重。
(1)出示天平,进行介绍。
(2)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观察谁重。
(3)看主题图,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观察一下哪个重些。指名交流。
4.体会比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两棵树的高矮等。
5.组织讨论,加深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交流共享
1.“想想做做”第1题。
(1)光盘出示两幅图,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
(2)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指名汇报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结合图对学生进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折开后比较,让学生的头脑中知道走斜边最短。
4.“想想做做”第4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找几个同学,从高到矮排排队。
四、课堂总结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学生自由交流。
2.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3.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比 一 比
长和短 高和矮 轻和重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高矮的活动中,可能有比长短的,这些本质上都是比高度或长度的,有助于理解高矮、长短的含义。
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高矮、长短、大小、多少的读;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呈现实物,进行数一数;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同学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1.让同学们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2.能大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和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 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高矮、长短、大小、多少的读写并理解其意思;让同学们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能大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呈现实物,进行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这些实际活动,掌握比较的方法和对结果的流利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同学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同学们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培养同学们初步的观察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1.让同学们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能大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和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一)师:大家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老师出示课本5-6 页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上有什么,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高矮”、“长短”、“大小”、“多少”等字。
二、探究新知
(一)长短比较
1.完整表达对物体“长短”的比较
①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提醒学生先思
考,再举手,回答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多样性)
②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师: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2.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①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②请位小朋友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他是怎样比较铅笔长短的?
③师总结:大家觉得他比得好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主要应说到:比较的时候,两支铅笔的一端要对齐,不能一前一后。)
3.掌握“一样长”的概念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二)高矮的比较
1.比一比两人的高矮。
①师: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小华和小明两个人,谁高?谁矮?(学生举手回答,
注意学生答语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多样性)
②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再比。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③师总结:比身高应该站在同样高的地方比。跟长短的比较一样,在比较的时候,一端要对齐,不能一前一后。
④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小组活动。
内容:前后四人一组,比一比,谁最高,谁最矮? 要求:小组先商量一下,准备怎样比才能又快又好,商量好以后,再下位比. (在反馈时,得到 3 种方法,
A、两两相比;
B、一个人和 3 个人依次相比;
C、站一排相比。
(三)大小的比较
大小的比较多媒体出示不同大小的2 个皮球。 教师:谁大谁小?有什么办法可以比出来?老师拿出不同大小的2 个皮球。
教师小结:在桌面上一比,小球没有大球高,也没有大球宽。
(四)多少的比较
1.多媒体出示教科书上第6 页“多少的比较”第一幅图(苹果和梨)。什么多?什么少?你是怎么看出苹果多,梨子少的?
2.花盆的个数和小树的棵数怎么比的.呢?教师强调::一个花盆放一棵树,刚好放完,所以花盆的个数与小树的棵数同样多。
三、课堂练习
1.基础练习教科书第6 页“课堂活动”,先思考,再回答。说说比的方法。
2.综合练习
(1)比一比,哪条线长?哪条线短?
(2)把3 块同样的糖分别放入3 个水杯中,溶化后哪杯最甜?
3.开放练习
(1)同桌的两个同学拿出同样的文具,比一比它们的长短、大小和多少。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我们进行高矮、长短、大小和多少的比较?
(3)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四、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教师作全课总结:我们学习了高矮、长短、大小和多少的比较。知道了比较高矮和长短可以把他们一端对齐,另一端长的就高、长;反之就矮、短。注意比较长短和高矮,要在同一个起点。比较大小可以把几个物体放在一起观察看看谁大谁小。多少的比较,我们可以通过数数进行判断,如果数量小就少,数量大就多。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5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是儿童在生活中已经积累的一些直接经验。比较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人们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教学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长短、高矮、轻重的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比较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和比较的意识,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这部分教材的编写有如下一些特点:
1、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进行比较,获得认识。
2、重视比较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理念:
1、在认识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
2、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利于学生进行比较。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习数学。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比一比
比一比
主 备 人: 授 课 人:
备课时间:20xx.8.31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比一比:教材第4~6页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 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实物、投影仪 ;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把尺子,问:这把尺子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尺子,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教学长短、 高矮。
(1)投影出示第4页情境图,提问:
图中画了些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2)比一比
让学生看图找一找、比一比。同桌小朋友互相交流。
3、练习P4~5。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高的画,矮的画O;重的画,轻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4、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5、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较,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质疑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七、作业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2、能通过口算,进行式与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难点: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数学练习部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里填入“>”、“<”或“=”
3+8○12 9+5○9+4 13-3○8
4+8○12 9+5○5+9 13-4○8
5+8○12 9+5○9-5 13-5○8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形如a+□<b的□里填合适的数。
在( )里填合适的数,最大可以填几。
( )+10<13
学生独立练习,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再次独立练习7+( )<14 ,交流反馈。
3、复习形如a-□>b的□里填合适的数。
在( )里填合适的数,最大可以填几。
12-( )<2
学生独立练习,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对比练习12- ( )>2
说一说和12-( )< 2 有什么不一样?
尝试练习,完成后,小组交流。
5、巩固练习
7+( )<16 7+( )>16
反馈交流,总结。
三、练习:
1、在( )里最大填几?
7+( )<11 20-( )<8 10+( )<17
( )+6<18 ( )-4<8 18-( )<9
小结,说一说你的好方法。
2、在( )里最小填几?
9+( )>17 ( )+10>15 ( )-8>4
12-( )>4 ( )-9>8 7+( )>15
说一说你的是怎么想的。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可以填入哪些数?最大是几?
6+( )<11 6+( )<15
12-( )>6 20-( )>10
2、最大填几?
7+( )<13 9+( )<17 6+( )<14
16-( )>8 11-( )>7 13-( )<6
板书设计:
比一比
( )+10<13 12-( )>2 12-( )<2
想: ( 3)+10=13 12-(10)=2 12-(10)=2
可以填:2、1、0 9~0 11、12
最大填:2 9 12
最小填:0 0 11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7
教学内容:西师版xx年级上(下)册xx页
执教者:xxx
教学课时:第x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xxxxxxxxxx,掌握xxxxxxxxxx。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xxxxx方法,体验xxxxxxxxxx。情感态度:通过感受xxxxxxxx,培养xxxxxxxx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2、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
3、关键:(结合实际,找出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实物、多媒体、一些数学图形
2、学具准备:实物、数学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或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
1、小朋友,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xxx内容,今天我再考考大家,看看有多棒。(生说后引入新课)
2、老师昨天遇到一个难题,想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怎么解决,今天我想叫大家帮老师一个忙,你们愿意吗?(愿意)生说后老师引入新课。
3、出示主题情景图引入。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小组交流。
(3)、反馈信息:
生1:我觉得xxxxxxxxxxxxxxxxxx。
生2:我认为xxxxxxxxxxxxxxxxxx。
生3:我是这样想的xxxxxxxxxxxxxxx。
(4)、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刚才我们通过xx方法,了解到xxxxxxxxxxxx,那老师觉得xxxx样更好一些。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只要你认真想认真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1)、学生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指明学生答(学生举手回答)。
(3)、师生共同讨论。
(4)、完成练习题。
2、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1)、学生齐读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
(3)、个别展示。
(4)、集体订正。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2、能通过口算,进行式与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难点:学会在形如a+□<b、a-□>b的□里填合适的数。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数学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填数:
9+□=15 □+8=16 14-□=7 □-3=8 □-7=4
16-□=8 12-□=5 10-□=2 7+□=14
二、导入新课:
1.(出示课页题1题头图)小亚小巧小丁丁踩着同样高的高跷与小丑红鼻子比高低,请小朋友说说比较的.结果?
师:我们已经学过用:“>、=、<”号来比较高矮、长短、大小、多少。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小巧+高跷<红鼻子小丑。
板书:棒+小巧(图)<红鼻子小丑(图)
师问: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板书:棒+小丁丁(图)=红鼻子(图)
板书:棒+小亚(图)>红鼻子(图)
2.师小结: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发生,让我们来看这一组图,说说比较
3.揭示课题:我们可以用数字来代替水果:
用7表示用12表示:
7+()<12(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比一比》,出示课题。
4.解答7+()<12,探究解题策略。
(1)审题7+()<12,这里是谁和谁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圈一圈,表示7+()小于12。
(2)将20数卡发给学生,思考:哪些数卡合适?
板书:7+ 0 < 12
1 2 3 4
(3)你们用的是什么好方法,不遗漏,不重复地找到符合题意的所有答案呢?
5.解答课本第6页第2题,哪些卡片合适?
(1)小组合作。孩子们运用各种方法(画圈,打杈,涂色,等)把找到的数记录在不等式内。
6+()< 11
6+0<11 6+1<11 6+2<11 6+3<11 6+4<11
6.出示练习册第4页第1题,哪些卡片合适?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第6页第3题。
2、完成练习册第4页第2题。
师小结:刚才我们借助20数卡解决了许多比较的题目。如果没有数卡的帮助,你能不能正确而不遗漏地填写这些式子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3.出示一组练习:
1)13+( ) < 9
13+ ( ) < 9
13+ ( ) < 9
13+( )<9
13+( )< 9
2)18 -( ) >9
若干个
3)4+()〈9-()
(能有几个答案就写几个答案)
说说你的思考方法?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1、可以填入哪些数?最大是几?
7+()<14 18-()>5
2、最大填几?
4+()<12 7+()<11 9+()<14
15-()>9 15-()>8 13-()>9
板书设计:
比一比
6+()<11 12-()>6
想:6+(5)=11想:12-(6)=6
可以填:4、3、2、1、0可以填:5、4、3、2、1、0
最大填:4最大填: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9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这几个部分,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和比高矮,这样化分是为了突出长短和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可以说,比高矮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由此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要体现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至13页: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共3课时
比多少............1课时比高矮............1课时
比长短............1课时
五、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和练习一的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实践操作与观察,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一对应,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一对应,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主题图、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师:星期天,小朋友们到小明家做客。妈妈切西瓜招待大家,妈妈请小明把西瓜分给大家,你看每人一块,够吗?(出示主题图)
学生观看分西瓜情境图。
二、组织活动,进行探究。
㈠判断够不够分,理解“多少”的意义。
1、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判断够不够,并在组内说明理由。
提供素材:圆片和三角形。
2、小组活动汇报。
1、学生独立思考后,也许会有如下理由:
⑴看看就觉得西瓜比人多,够分。
⑵数数,数出西瓜有8块,人只有6个,一人一块,还多出2块。
⑶分一分,一人一块分好后,还有两块多。
假如学生判断不够分就积极引导学生间相互帮助。
3、揭题。
比较西瓜的块数和人数,结果我们发现西瓜比人多,人比西瓜少。所以
一人一块,已经够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比比物体的多少。
㈡操作学具分西瓜,初步认识“一一对应”:
⑴小朋友们真能干,知道了西瓜够分,那你会分吗?请用学具代替小朋友和西瓜,试一试吧。
学生用圆片代替小朋友,用三角形代替西瓜,尝试分西瓜。
⑵同桌互说,我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也许会有两种分法:
a、第一排放8块三角形(西瓜),第二排放6个圆片,再一个一个对齐。
b、先放6个圆,然后一个圆上放一个三角形,一一对应后,最后还多2个三角形。
⑶再来几个小朋友,西瓜正好分完?能摆一摆,说一说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同样多”。
学生操作学具,八块西瓜,8个人,正好一一对应,我们就说西瓜的块数和人的个数同样多。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童话故事,解答问题。
A、听故事: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
学生观察图画,师提问:你发现图画上哪些东西可以进行比较?然后随机进行教学。
B、提问题。
⑴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⑵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⑶小猪搬木头,一次能搬完吗?
⑷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进行比较呢?
2、做一做。P。8摆一摆1、2。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的第1题:
(1)师引导学生看图,要求学生比一比哪个动物多?在后面的小方框里画“勾”。
(2)学生独立观察,然后指名说一说。问:你是怎样想的?
(3)老师出示幻灯片,做示范。学生独立完成。
答案: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
2、第2题:
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引导学生用画线的方式,一一对应进行比较。
1、第3题:
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
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2、第4题:
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
珠子,所以黄珠子多而红珠子少。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比事物的多少,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吗?你们认为哪种最好?
板书设计比一比多少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比一比》教案01-05
比一比数学教案03-28
中班数学教案:比一比07-26
比一比教案02-20
《比一比》教案02-12
中班数学教案:比一比轻重教案及教学反思03-16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学反思02-20
《小手比一比》教案03-18
《比一比》教案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