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7篇【推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会听儿童广播《在宇宙飞船里》,听仔细,记要点,复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集中注意力边听边记要点。
教学难点:
复述广播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谈话引入
看书读报、听广播都是学习,会让我们知道世界上的许多大事,学到不少知识。看书读报,如果第一遍没有记住内容,可以再看一遍。听广播就不同了,广播完了,声音也就没了,怎么才能记住它呢?这就是今天大家要学的本领。
2、揭示课题,听广播
二、默读课文,学习方法。
1、边听边想:课文告诉我们哪些听广播的方法?
2、说说怎样听广播。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集中注意,听仔细;先听题目,再听内容。
三、尝试听记,理清要点边听边想,记要点:时、地、人、事。
1、第一遍听录音:听《在宇宙飞船里》,边听录音边看图
要求:听清广播里的'主要内容?(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反馈
(1)广播的题目是什么?
(2)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是怎样睡觉的?怎样洗脸刷牙的?吃的是什么样的饭菜?
(多叫几位同学回答)
(3)看课件演示: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的生活。
学生看课件练说。(出示句式:(题目)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故事。)
四、练说
1、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2、指名说,共同评议、纠错。
五、复述广播内容
1、再听录音,训练边听边记的能力
2、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共同评议。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怎样听广播,知道了要仔细听,边听边想边记的方法。今后,要多听广播,比如:新闻、气象,特别是少儿节目,并能把听到的好消息、新鲜事、有趣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
听广播
题目
时间
集中注意,听仔细 地点
边听边想,听要点 内容 人物
事情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
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
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第二课时
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
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
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则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2、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
教学过程:
一、 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
风雨飘摇,苍茫……
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应
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 ←仪封人:崇敬
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 ←长沮:嘲讽
桀溺:不屑
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 ←接舆:婉劝
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 ←丈人:不满
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 ←晨门:不解
(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
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则)
1、 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3、 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 将适陈,过匡,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何!”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
7、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史记孔子世家》
四、归纳整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挖掘素材的不同侧重点:
文天祥、史可法、布鲁诺、西西弗斯
五、思考:
作为一位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补充:xxxx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儿童
六、课堂小结:
两千多年前,孔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
今天,xxxx长江大学学生……
七、课后探究:
阅读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并结合课文 谈谈你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里、么‘入、太、了、中”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妈妈对子女的爱。
重点难点
1、掌握6个生字的间、形、义;朗读、背诵课文。2、联系生活,体会妈妈的爱。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齐唱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唱得多好啊!从我们出生的第一天起,妈妈就用她那伟大的爱温暖着我们,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常情地喊一声:“妈妈!”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放课文朗读录音,生形成初步印象。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3、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抽读。5、指名分自然段轮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二分析字形并记忆。1、自己再读读课后生字,观察每个字的字形。2、小组交流怎样记住字形。3、说说识记的方法。
如:熟字加偏旁:生——星羊——洋
熟字加一笔:大——太口——中
熟字变一笔:人——入
4、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里:
笔顺:
“日”字的最后一横在横中线上,“土”的一竖在竖中线上。
么:
笔顺:
第一笔撇位于左上格,
1、学生在田字格中仿写,教师评价。
教学反思:
5、妈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1、背诵课文。2、卡片抽读生词。
二、精读课文,感悟文义。
1、指导学习第1节。⑴自读课文,说说课文把妈妈比作什么。
课件出示:漆黑的夜晚,满天星星明亮地眨着小眼睛的情景。⑵想一想,为什么说妈妈是家里的星星?(扣住“明亮“一语理解)⑶你觉得人妈妈的眼睛什么时候最明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感情)⑷指导朗读。妈妈就像黑夜里的星星,明亮地照亮着我们,你对她有着怎样的.感情?(感激、赞美、热爱)你能把对妈妈的热爱、赞美之情读出来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扶学第2节。⑴自读第2节,说说把妈妈比作什么。⑵课件演示当“我“睡觉”时,妈妈坐在床边给“我”讲故事的情景,想想为什么把妈妈比作月亮。⑶指导朗读。
3、小组合作,自学第3节。
⑴想想把妈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抓住“暖洋洋”,引导学生联系家庭生活,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妈妈给家庭带来的温暖。
⑵指名读——挑战读——齐读。
三、展开想像,续说句子。
1、你觉得妈妈还像什么?(大树、灯火、春风)
2、仿照课文续写句子。
1、妈妈是——————————,——————————。
2、妈妈是——————————,——————————。
3、鼓励评价。
四、总结课文,再次吟诵,升华情感。
师:妈妈是星星,是月亮,是太阳……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们对妈妈的爱。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把妈妈的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吧!(齐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计/《****》教案
班级姓名
【教材解读】(包括学习内容分析,考试时不写)
【设计理念】(考试时不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都有,可分述,亦可合称为“教学重难点”,二者各自最多一两点,不可多。)
【教学方法】(考试时不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可以多写为“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读,引出文本
1.例如:问题导入、承上启下导入、检查预习导入等。
2.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课文自由朗读。
【导入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教心学等理论。】
二、尝试读,感知文本
1.介绍篇幅、生字个数,落实重难点生字词的教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三、思考读,感悟文本
1.促读: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2.促问: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3.促思: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4.促说:师的话。
学生的回答、表现预设。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四、展示读,内化文本
(本环节解决文本的整体问题)
1.第一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个人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2.第二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3.第N段:
师的引导语。
请生齐声朗读、谈体会。
师的'评价语。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五、探究读,赏析文本
1.小结引读。(对二、三、四环节进行小总结。)
2.师生对话。(一般是为了攻克一篇课文的难点问题。)
3.激情引读。(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来思考重难点问题。)
4.再读体会。(通过学生默读、写批注体会来解决重难点。)
5.师生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个人起立交流心得、并及时评点提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六、无声读,超越文本
1.引导质疑。(例如:争鸣式)
(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学生质疑课文难点问题,并默读思考。)
2.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联系实际进行拓展教育。)
3.总结下课。
(结合板书总结一堂课的教学、点题结束课堂。)
4.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要求:作业应体现分层性;作业设计的形式
应体现多样性;作业的内容应体现趣味性;作业的内容应
体现实践性〈练了会用〉。)
【本环节及作业的设计意图,结合相关的教心学等理论。】
附:
【板书设计】
概括式、对比式、板画式、线条(图表)式等。
语文教案 篇5
课题:
语文七色光五
教材分析:
围绕单元主题“现代科技”,安排了汉字的画与写、关于爱科学的名人名言、对古今交通工具的了解、综合实践活动小制作的做与交流。以达到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能力,并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根据画的内容填写汉字。
2、积累爱科学的名人名言,了解爱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从积累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3、了解古时候和现代的交通工具,对比得出人类在不断发明创造中前进。
4、通过小制作的实践与交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能力,并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悟出人类在不断发明创造中前进。
教法学法:
合作交流
教具:
课件、题板
学具:
水彩笔、彩纸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语文七色光,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分项训练
1、画一画,写一写
出示例题,看,汉字多有意思!你自己也画一画,写一写吧。
日+一=旦日+月=明
木+木=林竹+毛=笔
补充:
人+人=从人+木=休
鱼+羊=鲜牛+口=告
2、日积月累
(1)请大家打开书,读读这两句名言,再说说名言的意思。
(2)师简单介绍巴尔扎克和高尔基的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3、知识窗
(1)从题目入手,理解“日新月异”的意思和什么是交通工具。
(2)学生自读,说一说都读懂了什么。
(3)小组读,小组间交流体会。
(4)汇报交流结果,你觉得交通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方便)
(5)作业:查找资料,现代的交通工具还有哪些?
4、大家一起来
(1)告诉同桌,你想制作什么,取出用品,开始制作。
(2)创设一个展台,让学生把自己的小制作展示给大家看,再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小制作,评出优秀小制作,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从小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建设我们的祖国。
板书设计:语文七色光五
交通工具古时候:车、马、轿、船……
现代:火车、摩托车、飞机、轮船……
日新月异
语文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学会理解本课“假想”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发掘、古生物大厅、化石、砾石、冲积、一瞬间、碧空、挣扎、炙烤、万里无云、骨骼、尾椎、下颌、假想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学生:骨骼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黄河象)
3、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1自然段)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朗读体会特点。师问: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高大 完整。师归纳板书:骨骼样子 高大 完整)
2、齐读这些语句,再次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3、(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4、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5、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第三段(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问: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学生: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2、师问: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读第○7、○8自然段。)
3、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教师归纳板书:发掘化石)
4、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学生:在第○8自然段的第4句。) 5、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6、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师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二段(○2—○6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天气酷热,动物干渴,需要喝水,就会来到河边。再加上看到“脚踩着石头”,作者就会完全可以想象出,大象不小心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就会有了前面那悲惨的一幕。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又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却漫漫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生自由回答)
(五)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六)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本课生字词语;学会抓住课文关键性语句,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诗歌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于未知世界无限丰富的科学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美,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加深理解,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有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并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果不用多媒体,可出示恐龙的图片,然后设疑:“你们现在看到的是-----”“恐龙”
“我们在小学自然中学过恐龙在7000千万已经灭绝,那我们今天又怎么知道你看到的就是恐龙,而恐龙确实是长得这样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化石’。
“那么什么是化石呢?”科学告诉我们: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那化石有什么用呢?”学生纷纷讨论。总结: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我们先听读一遍课文,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大体内容。在听读时,请大家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从范读中汲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字词积累
奇huan()guo()藏conglong()zhuoyue()
骸()骨潜()行躯壳()档()案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
2、反复朗读诗歌
(1)各自练读。
(2)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3)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一定要多加表扬,给予掌声。
(4)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学生只要敢说,就要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三、在反复朗读基础上,让学生找出理解课文思路的关键性语句,体会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1、学生分小组讨论,找关键性语句。
2、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稍有见解要及时表扬。
3、总结: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总领下文
前后照应: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总一分一总”;
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四、集体诵读1、2节诗歌
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想像四个问句是怎么引起的,可能是参观博物馆时生发的疑问。
2、理解苏醒:化石从亿万年前的岩石中被人类发掘出来;化石打开了人类认知地球生物进化史的大门。
①这扇被打开的大门,向我们人类展示的是什么?
是一个个奇幻的神话。
②那么它奇幻的表现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石头到底说了些什么话?下一节课我们将把谜底揭晓
五、作业:
阅读3―7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写写苏醒的石头到底说了什么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学生齐读课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前后照应和总分总的结构以及对化石的赞美之情
二、分享作业
上节课作业在于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肯定。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学生分小组分别研讨3至6节,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对不懂的问题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对于问题的答案理解就行,不去细究/
研讨要点: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点: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学西方,上帝造人;
东方(中国),女娲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进化来的。类人猿→类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e、反映生命的进发(不息)
近年,在东北发现了一座山,山上有明显的地质分层,发掘出了不同地质时期的鸟类化石标本,反映了鸟类的进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前往采撷标本,由此可见,化石为我们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我们展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
2、小结:
综合3至6节的内容可知,化石的确可以帮助我们认知逝去的世界,其实,化石还有很多的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化石已经苏醒,化石也刚刚苏醒,这个苏醒与第2节的“苏醒”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价值。正如第7小节所总结的:它还有很多令人神往、惊讶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领略。
四、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五、布置作业
学生四人小组,搜集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根据搜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写一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文章,字数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书
(1-2)发问引发联想总
化石吟(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
神奇景色----人类的伟大----赞美科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 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 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 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教案11-18
语文教案11-19
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11-20
语文教案11-21
语文教案11-21
语文教案11-23
语文教案11-24
语文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