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永久的悔》教案

《永久的悔》教案

时间:2024-04-17 07:24:26 教案 我要投稿

《永久的悔》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永久的悔》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久的悔》教案

《永久的悔》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

  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

  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方法:

  读、评、讲、议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我们学以前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文章。(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孟郊《游子吟》

  然后演讲导入: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可能我们有不理解的时候,但最后我们都有会明白的。因此,从古到今,无论是谁,都对母亲永生难忘,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她给,我们的未来是他们撑起,我们有理由来歌颂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老先生,在90高龄写的一篇文章《永久的悔》(板书课题)

  二、 简介作者:

  看一看:(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三、自主学习:

  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生字词。

  唾手可得(tuò) 俯拾皆是(fǔ) 懵懵懂懂(měng)

  盈眶(yíng) 寄人篱下(lí) 立锥之地(zhuī)

  四、合作探究

  想一想:思考本文的题目是《永久的悔》,那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到底是什么?

  明确:作者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议一议:(1)作者具体围绕什么来写永久的悔?

  明确:白的、黄的、红的,这也是本文的线索

  (2)文章以永久的悔为题,是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为什么又以写吃的为主线呢?

  明确:文中写吃的,是因为家中非常的穷困,而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一辈,而我却过上好日子,受到了好的教育,长大后感受到母亲的至爱,却无法给母亲任何的交待。心中有无限的悔意。

  找一找:快速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感人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 先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交流)

  通过这一环节,教师作充分引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并且感悟到,一枝一叶总关情,日常小事中蕴藏着无限的关爱。

  五、情感体验

  是啊,人生在世多少悔恨的事,我们的作者就是有过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我们想想自己的母亲,听听这首歌你有怎样的感觉呢?播放动画歌曲《母亲》

  六、拓展延伸:

  说一说:学过这篇课文,听过如此感人的歌曲,假设你是作者,如今回到母亲的坟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提示:可以说说心中的愧疚,或者是告诉后人如何珍惜现在的机会与长辈相处等等。)

  七、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难忘、最真实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永久的悔》教案2

  一、教学目标(三维):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课前准备。要求如下:

  1.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爱母、赞母的诗词、警句、文章。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板书:课题;作者名)

  (二)活动流程

  1. 简介作者:

  季羡林,19XX年出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2. 诵读活动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①用横线画出你喜欢的词语,标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②在顺畅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2)板书展示重点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

  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乡离井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3)读这篇课文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4)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痛苦、悔恨)。 思考题:

  ①悔什么?

  ②为什么悔?

  ③悔的表现是什么?

  (5)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①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文章的第10段。(板书:悔;作者)

  ②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点题——“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第二部分(第3—9段),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这一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3—5段),概括叙述家庭的基本情况。

  第二层(第6—8段),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第三层(第9段),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第三部分(第10—11段),扣题——“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3. 合作、探究

  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了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以致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与“悔”有什么关系?(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生活情况的特点是“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与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板书:苦;母亲)

  4. 品读活动积累感悟

  (1)学生齐读并背诵文中情感最真实、最深切的句子。如:

  “我们家住在村外,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里,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胆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2)一起探讨、分析课后练习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具体答案见教参)

  5. 教师小结

  6. 布置作业

  7.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永久的悔》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而自然的描写方法,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的复杂的感情;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和文中的几个成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到文章的线索入手,然后围绕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亲人对他们的爱,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亲人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

  1、从真实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复杂深沉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学习并掌握本文真实平淡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的线索;

  2、文中对母亲的描写不多,但感人至深,原因何在?

  教学准备

  预习、小黑板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板书:永久的悔 季羡林)

  2、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季羡林。大家请看课件,这位就是季羡林先生。上节课我已经布置了同学们预习新课,那么有哪位同学来说说本文的作者呢?

  明确: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并与其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清华'四剑客”。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福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近年担任《儒藏》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首席顾问。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3、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先生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深刻的地位。那么,让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季老先生的回忆。

  二、教授新课

  (一)字词积累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上来为黑板上加点的字注音,有谁愿意上来呢?(小黑板)

  够呛(qiàng)模糊(mó)轮廓(kuò)耕耘(gēngyún)简陋(lòu)无缘(yuán)唾手可得(tuò)孤苦伶仃(língdīng)立锥之地(zhuī)懵懵懂懂(měng)俯拾皆是(fǔ)白面馍镆(mó)寄人篱下(lí)

  (二)把握全文的线索

  1、请同学默读课文。同时思考两个问题:(小黑板)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2)本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即这篇散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内疚之情→总体上,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板书主要内容包括:(1)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2)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3)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愧疚之情)

  3、好,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请问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或者说,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板书:线索)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白的、黄的、红的”是本文的线索,贯穿文章始末。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那么,有谁能够告诉我这“白的、黄的、红的”指的是什么?

  明确:吃的(板书:——吃的)

  5、这篇课文的叙事线索就是吃的,通过写吃的来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是,以吃的.作为线索的散文并不常见。那么,为什么作者会用吃的作为本文的线索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在文中有提到,请大家把它找出来。

  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明确:首先,作为一个孩子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吃的,尤其是在家境不好没有好东西吃的环境中。所以吃的就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因为家境贫苦,一有点儿好吃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总是给孩子吃,以至所以好吃的东西都与母亲无缘。所以,这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就围绕着吃的来写了。这样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就一点儿也不复杂了。

  6、现在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文章。请同学们看课文,课文的开头写道“我永久的悔”,而在结尾处又提到“这就是我永久的悔”。请问,课文在结构上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起强调作用,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悔恨之情,与题目“永久的悔”紧紧相扣。

  (三)分析课文1、2自然段

  1、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本文的内容及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根据自然段来解析课文。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1、2自然段

  3、师:同学们文中的“我”心中“永久的悔”指的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明确: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4、师:“我”心中“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那么,为什么说这个“悔”在“我”心中是“永久的”?文中用了哪些词给这三个字做了更深刻的解释。

  抽学生回答。明确:“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5、师:因为这个“悔”是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所以它在“我”心中是“永久的”。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两个词或者说是两个成语来进一步体现“永久的悔”,这两个成语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明确:对,就是“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6、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7、总结这堂课的内容——主要内容、叙事线索、“永久的悔”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真掌握字词;

  3、思考课后第一、二两题。

  四、板书设计

  2、永久的悔

  季羡林

  内容:回忆儿时家里贫苦生活;

  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

  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愧疚之情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吃的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总结:母亲——艰辛;作者——愧疚;读者——心酸。(板书:母亲——艰辛;作者——愧疚;读者——心酸)

  二、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明确: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贫困的家庭情况,勾勒出了母亲的大致轮廓,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2、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3、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4、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明确: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5、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明确: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三、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明确:红的

  4、那么,这个“红的”指的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里得到这个答案的呢?

  明确:“红的”指得是高粱饼子,是最不好吃的吃的。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明确: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同时思考两个问题:①如何理解“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这两句话的感情?②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组织学生讨论。明确:①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②因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十分的伟大。

  四、分析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抽一个学生朗读第9、10自然段。

  2、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听完了这两段的朗读,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吗?

  明确:这两段文章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3、请同学们看第9自然段,如何理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他好象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明确:①家境贫寒,儿子远离身边,为了艰苦的生活她几乎操碎了心,那么,笑容从何而来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这个家,给了自己的孩子,她在生活中将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难与压力呀!这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包含了儿子多少的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②作者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能力不能独立,虽空有孝心一片,却无实现尽孝母亲的美好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却永远的走了,自己也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每想至此处,就会心肝俱裂,泪盈于眶。成为一永久的遗憾,永久的悔。

  4、大家是如何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明确: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5、一般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却极少,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对母亲进行了直接的描写?

  明确:第7自然段母亲给我月饼及第9自然段的一句话。

  6、虽然对母亲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明确:(1)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作品,这一点很能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本文感人在于本文所表达的情。(2)作者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了很多的铺垫,如家庭的贫困表现出母亲生活的艰辛等等。

  7、总结:学习完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体会到亲人对我们的重要性,所以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现在的感受。这感受可以是对课文的感受,可以是自己在生活中对亲情的感受,任你们发挥。

  五、布置作业

  1、带着感情反复朗读课文;

  2、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象一个片段(如村口眺望、临终思念等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3、请同学们回家后为自己的长辈做一件小事,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的孝顺。当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也一定要孝顺我们的长辈。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七、板书设计

  2、永久的悔

  季羡林

  作者————母亲————我们

  悔————苦—————孝

《永久的悔》教案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现代记叙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通过平凡小事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二、教学思路

  根据现代中学生不懂生活的艰难,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爱心以及农村中学生阅读量少并本文的特点,我通过引、读、思、品、写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尽孝,懂得关爱他人,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领略文章平实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流程

  (一)引(延伸课外,认识作者)

  1、引导学生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学生谈对本诗的理解。之后引入同题材的《永久的悔》。

  2、教师结合课文注解简要介绍作者。

  (二)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标出生字生词,查字典解决。

  2、在顺畅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3、教师设问:读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痛苦、悔恨。

  (三)思(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思考下列问题,现场回答:

  1、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2、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3、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四)品(品味精彩,积累感悟)

  1、轻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情感。 (教师做示范,学生学习品赏)

  例: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这句写出了我家生活的极度贫困,很难吃上月饼;也写出了我那时的幼小,不懂事,没有想到母亲。表现了我的悔恨之情。

  归纳妙点:

  1、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在平实中饱含深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题:及早尽孝。

  2、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五)写(反馈检查、学以致用)

  1、词语的理解性听写(教师说出词语意思,学生写出本词)

  2、母爱无私,母爱伟大。生活中你一定也深有感触,请用简短的语句写出你的感受。

  3、以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为题材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自拟题目

  2、亲身经历,情感真挚。

  教学反思

  本案例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又创造性地吸收了传统教学方法注意夯实基础知识的特点。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通过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学习词语。在比较阅读中,小组的互动,促使多数学生参与进来。

  2、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文以载道”,这是古今大学问家所提倡的。读文章重要的`是领悟其中的精神实质,使优秀的思想精神代代相传。本案例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通过文章的阅读,领悟母爱的艰辛与伟大,明白爱心、同情心的重要性。

  3、创造性地使用传统教学方法。

  听写是传统教法之一,但在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理解进行概括性听写,既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同时达到了夯实基础的目的。

【《永久的悔》教案】相关文章:

永久的悔语文初二下册教案11-03

与安全相约到永久03-20

房屋永久转让合同03-11

土地永久转让合同07-19

土地永久租赁的合同01-07

在深圳上大学能有永久深圳户口吗02-03

农村土地永久转让合同08-02

永久出售鱼塘合同(精选9篇)09-23

宅基地永久转让协议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