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采用了先叙述后抒情的写法,首先用清丽脱俗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接着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对儿时与芦苇有关趣事的回忆,通过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等往事,抒发了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之情以及对自己家乡的怀念之情。全文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着童年的欢乐生活。生动感人,主题鲜明,同时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也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设计构想】
本文的设计构想很简单也很朴实,芦苇之美部分的学习重在文本体会,趣事部分重要自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排比部分重要积累,通过读文和师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用文字表达的美与趣,培养学生语感,初步体会读书带来的美与惬意。
【教学目标】
1.认识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及词语。通过自读理清文章结构,概括三件趣事。
2.通过反复品读,结合课文体会“恬静”“飘逸”“缤纷的记忆”等词语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趣事。
4.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5.学习抓重点词语读书、联系生活实际读书和想象画面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揭示主题
板书:故乡。对于游子来说,故乡是抹不去的情丝。《诗经》中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杨柳,王维有言“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梅),余光中有言“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长江水)(课件展示,学生读诗句)故乡的一景一物都融在了游子的血液中,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事物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对于作家樊发稼来说,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芦苇。老师板书(芦苇)。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识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是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通顺。
2.学习词语。
芦苇、缤纷、密如蛛网、恬静、飘逸、口哨、舵手、纺织娘、包裹
舵手,看舵的偏旁你就一定知道它跟什么有关?那什么是舵手呢?舵:控制行船方向的设备,多装在船的尾部。那你能猜出舵手的意思吗?你瞧,有些词通过查字典或猜想也可以知道词义。
再看“纺织娘”,你知道指的是什么吗?见过吗?(看图片了解纺织娘)你能快速地在书中找到描写纺织娘的句子读一读吗?“纺织娘通体透明,头上长着两根细长的触须,身上裹着两片薄薄的玻璃纸似的羽翼。”你瞧,作者抓住了纺织娘身体、触须和羽翼特点,仅一句话就让我们知道了纺织娘的外形,写作时抓住事物特点多重要呀!
好了,同学们,其它的词语我们会在读文的过程中学习。
3.字词我们都认识后,相信读文更没问题了。请同学再一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你的体会。
(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美景和趣事,板书)
三、导读探究,感悟积累
(一)体会芦苇之美
1.师:那我们就先来感受故乡芦苇之美吧。
问:谁来读读文中描写芦苇之美的句子?(一片片,一簇簇……)
(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说说故乡的芦苇有什么特点?(多、长、绿、轻)
谁能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体会一下芦苇的特点。(2人)
读着读着,你体会到那份“恬静和飘逸”了吗?(课件变红)说说你的感受?你瞧,我们读着读着,就明白了很多词语的意思呢。
那我们就读出这份恬静和飘逸。(指名读)
2.师:正是这芦苇给乡村平添了几分恬静和飘逸,所以作者发着内心地说……(出示课件复沓1: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二)体会事情之趣
1.师过渡:这样朴实无华却飘逸美丽的芦苇在家乡随处可见,春天来临,它便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
请同学默读第7、8、9自然段,思考:试着用简短的句子或短语概括每件事,写在这一段的旁边;再思考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份童年的快乐,将句子画下来。
2.请同学们再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商量一下你每件事概括的语言,看能不能最简单;再把你画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听。
3.汇报交流
概括: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抓纺织娘
(读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朗读)
4.复沓2:正是因为有了芦苇,才有了我们童年的这些趣事,所以作者说“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三)感受缤纷的记忆
1.师:学到这,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段话(课件出示)没学。(1读)请你先来读读这段话,说说对此你有什么疑问?(这段没有芦苇)
是呀,没有芦苇我们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谁来再读一读(2读)。
问:这段写了故乡的哪些事物?(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问: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生我养我的故乡呀,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比如:那小河,那野花,那油菜花,还有棉花。(课件出示,让学生体会这样体现不出缤纷的记忆,不美)
师:那我们就加上这些词一些来体会那缤纷的记忆吧,齐读(3读)。
师:你想看看这些美景吗?(课件出示图片,边看边读句子,4读)
2.师:这些事物如此之美,而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却是故乡的芦苇,由些我们更能体会到芦苇对作者的重要了,这也就是写这些美景的原因,更衬托出不起眼的芦苇的与众不同了,所以作者说(复沓3):“然而,多年来最令我魂牵梦绕、永远不能忘怀的,却是故乡的芦苇——就是那些看来似乎很不起眼的、朴实无华的芦苇。”
四、回归整体,体会情感
师: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乡的芦苇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抒发自己的情感。
(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单元整合,训练说话
师:故乡的芦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后面我们还要学习《老家的萤火》,它们的相似之处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虽然我们还不曾远离故乡,但我想故乡也一定有你难忘的事物,你能想一想,用这样的话来说一说吗?“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因为……。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故乡永远都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会通过文字来表达感情。
2.学会正确选择材料写作文。
3.先想后写,学会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内心情感。
教学重点
怎样把事例写具体,通过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谈我们的生活。
1.小组同学相互说一说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事情。
2.比一比,谁的生活最美好。
3.议论一下: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今天,我们就来写写我们的美好生活。
(板书:让生活更美好)
二、说说心动的活动。
出示:
微笑、诚信、梦想、创意
运动、集邮、旅行、种花
1.各小组的同学阅读课件上的词语,然后就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谈一谈。
2.指名班内汇报。
梦想:让人奋进,为实现梦想不断努力。好好学习,超越自我,追求永不停步。
创意:美好的.创意让生活变得充实、美好,充满诗意。
旅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迷人的风光,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
3.教师小结,评价。
三、写写选好的话题。
1.围绕上面课件上出示的话题写一篇习作。
2.温馨提示:
出示:
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写哪件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
把这件事给你带来的快乐与美好写详细一些。
3.读读优秀的例文
(1)习作前,学生读一读这篇优秀的例文《诚信,让生活更美好》(课前已经发到学生手中)
出示:
诚信,让生活更美好
诚信就像一颗蜜糖,给你甜蜜;诚信就像一汪清泉,给你清凉;诚信就像一艘轮船,带你启程远航……在我心中,诚信是那么珍贵。
还记得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妈妈给了我10元钱,让我去买文具。于是,我兴高采烈地来到文具店里,只见文具店里的文具多得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当天文具店里的生意十分火爆。我看中了一支8元的钢笔,我刚给了钱,当老板要找我钱时,一个顾客又把老板喊了过去。不知是老板匆匆忙忙,还是把钱看错了,老板给了我10元。我心里想:别看是10元,对于大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我们小学生老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10元还可以买许多文具,但是我就变成一个不诚实的孩子了,可是不拿的话,到嘴的鸭子又飞走了。
于是,我颤抖着手接过了钱,拿到钱我马上塞进口袋里,便飞快地向门口冲去了。但没等我跑出门口,老板就把我叫住了。我一惊,心里就想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难道是老板发现多找我钱了。我一转身,老板笑着说:“小朋友,你忘拿钢笔了。”我这才想起来我走得太快忘记拿钢笔了。于是,我接过钢笔,我觉得这钢笔变得非常重,时间又像在和我作对,感觉过得非常慢,我才走了几分钟,就像走了几个小时。我终于接受不了良心的指责,于是,我又回到了文具店里,我向老板承认了错误,但没想到,老板非但没有怪我,反而夸我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这时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我再也不用受良心的谴责了。
诚信是可贵的,拥有诚信的人是幸福的。让我们都拥有诚信,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2)读完后,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3)开始习作
四、分享伙伴的作品。
1.写完后,和附近的同学交换看一看。
2.互相批阅,提出自己的建议。
3.听同学建议,修改自己的作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轮轴的基本组成及轮轴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2、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应用轮轴工作时省力的原因,并用实验找出各种轮子的优点和不足。
3、能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变形轮轴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轮子的作用。
4、将自己发现的生活中遇到的应用了轮轴的实例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知道轮轴的基本组成及轮轴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应用轮轴工作时省力的原因,并用实验找出各种轮子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准备:
螺丝刀、扳手、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人们利用杠杆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使用中发现,还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于是人们又进一步地改造了杠杆,发明了其他简单机械。
二、杠杆和轮轴
1、多媒体出示石磨工作图。
(1)学生观察、分析石磨上使用木棍有什么好处?
(2)进一步分析石磨杠杆的工作原理;并试着找出石磨杠杆的三个点。
2、多媒体出示汽车方向盘图。
(1)比较汽车方向盘与石磨工作原理的相同点;并试着找出方向盘上杠杆的三个点。
(2)分析汽车方向盘工作时的优点,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
3、教师介绍: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轮轴。
4、找一找,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三、巧用“轮子”
1、谈话:实际工作中,人们经常对轮子进行改造,使它变成另一种简单机械,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特殊的工作。
2、多媒体课件出示改造的“轮子”。
3、小组讨论:我们用“轮子”改造的简单机械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
4、交流。
四、研究吊车上的'“轮子”
1、分组观察吊车图片,讨论
吊车上使用了几种“轮子”?它们有什么作用?
2、交流。
3、分小组研究吊车上的一种“轮子”。
(1)分组制定研究计划,教师指导。
(2)交流研究计划。
(3)分组实施研究。
要求填写好实验记录,并给自己研究的“轮子”取一个名字。
4、交流研究结果。
5、活动:到底谁的力气大。
五、研究另一种“轮子”
1、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另一种轮子——齿轮,看看齿轮有什么作用。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研究计划,并制定出本小组的研究计划。
3、发放材料,分组开展研究活动。
4、交流研究结果。
六、课后作业:
设计一种新“轮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狼》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也是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既不能像教读课文那样教学,也不能像现代自读课文那样放手,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朗读、品读、讨论及强化训练等方式,强化整体导读功能,注重文言词语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一提起狼这种动物,我们就会想起它的狡诈和凶残。我们都学过《狼与小羊》,哪位同学愿意帮我们回忆一下这个故事。对于狼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狼》,看看这其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注意:缀 窘 苫蔽 弛 眈 瞑 隧 黠 尻 寐。
2、个别同学朗读,其它同学听,评字音,停顿。
3、全班齐读。
4、结合文中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并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注意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品读
1、分析狼的特点,从文中找出描写狼行为的句子,结合这些句子,以“这是( )的两狼”来回答。
贪婪、凶狠:缀行甚远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结合句子分析字词。)
狡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结合句子分析字词。)
小结:这么贪婪的两狼,它们想吃的不仅是骨头,还想吃什么?
(屠户。)
这么狡诈的两狼,结果有没有吃到屠户呢?
(没有。)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看,这个屠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析屠户的特点:
从文中找出描写屠户行为的句子,结合这些句子,以“这是( )的屠户”来回答胆怯:怎么办?
投以骨,倒装句,以骨投之。
结果呢?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个时候屠户心理怎样?
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机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具体分析,看到了什么,怎么做)
勇敢、果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年刀毙之。
细心:转视积薪后……
结合句子分析字词。
小结:假如狼得到骨头后就停下来,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了。一开始屠户以为狼只是想吃东西,就给他骨头,当他意识到狼不仅想吃骨头时,还想吃人时,才奋起反抗,表现出他的机智与勇敢。换句话说,屠户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敢是被狼给“逼”出来的。
四、分析主题
1、对于这样一个故事,作者有没有进行点评?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哪位同学愿意帮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
3、作者对狼特点的评价是什么?
黠。
结果呢?
顷刻两毙。
所以作者才会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言下之意是什么?
禽兽的'欺骗手段并没有多少。
作者对狼的评价怎么样,是高还是低?
低。
4、狼其实也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可作者为什么给它们这么低的就的评价?
生思考,回答。
出示文字: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其书房──聊斋所题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或揭露官府黑暗,或批判科举弊端,或表达婚姻自由。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些文字。结合这些文字,来回答我们刚才的问题,看看从中会有什么启发?
狼:欺压百姓的官吏。
屠户:与其斗争的百姓。
小结:看了这些文字,我们知道,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其写作背景去谈。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全文
【教学反思】
1、对于初一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2、对于这篇文章,我把狼与屠户给分开来分析,各自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分析,但是整个故事被我给割裂开来,这是本次课的最大不足。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从叶老批改的作文及教导中体会他认真、平和、亲切、质朴的作品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学会做人。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导入新课
1、读课题,质疑。
2、检查预习,生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小问号标出来。
三、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师评价。
2、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师生共同评价。
3、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学生质疑。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指名读,说说分别是描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它们有什么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句子。针对这些句子,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我们来一个小组PK赛,看哪个学习小组找的问题最多,理解课文的能力最强。提出一个问题或回答一个问题老师将在你们那个小组粘上一个爬山虎的'叶片,添上一片绿。哪个小组的爬山虎的绿最多,将得到老师的特别的奖励──叶圣陶爷爷写的书哦!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小组PK赛,相机指导朗读。
5、评价总结。
6、美丽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五、课后作业
1、和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写下来,下节课和同桌交换一起改一改。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难点:多音字的朗读,难句理解。
重点: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2)作品简介
1.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掌握字词,借助注释理解句意
1.注音
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度膅uǐ
2.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suō)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凡是)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以前)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不借给别人)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把)书(借给别人)。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这样的吝啬鬼)。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3.辨音
①假jiǎ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jià假期
②省xǐng故有所览辄省记shěng节省
③juǎn翻卷juàn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4.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然而
非独书为然这样
非独书为然是
若业为
吾所有被
为一说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三.读课文
1.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而“叹”?为什么而“惜”?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第3段)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三、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书非借不能读也”。
3.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的倾向是什么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④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⑤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⑥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文章的思路理清楚吗?
(展示PPT)
讨论明确:
文章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这种说明顺序称为逻辑顺序。
(四)情景再现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组织同学们对恐龙灭绝的场景进行故事复述。
(同学们分组讨论,然后进行表演)
(五)课堂拓展
(1)作者为什么要探明恐龙灭绝的原因?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否偏离主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精选)语文教案08-01
【经典】语文教案07-24
语文教案[精选]07-24
语文教案(精选)08-27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5
语文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