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七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七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时间:2024-05-20 07:01:5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

  第一课 光的小魔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手电筒(玻璃上有1~ 2 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你能举例说明吗?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 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光

  第二课 绿色植物受光照放出氧气

  教法指导:

  1、验内容较多,做好实验是教学的关键。有些实验教师需预做,如若效果不佳,则需及时找原因并改进。预做实验时,可与兴趣小组的学生一起准备。

  2.教学时,可按“提出问题—探求问题—分析问题”的形式进行,教材中几个小实验,可适当更换顺。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

  ㈡技能目标: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通过对光合作用一系列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

  2.教学难点 :各演示实验的设计原理。

  三、教学准备

  1.检测土壤中有无淀粉:碘、米汤、土壤浸出液、滴管、烧杯。

  2.绿叶在光照下制造淀粉:经24小时暗处理,选择一张叶用黑纸遮住一半,再在强光下2 小时(或200W灯泡照射下2小时)的天竺葵、酒精灯、三角架、烧杯、酒精、滴管、碘、培养皿。

  3.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银边吊兰、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的方法与上一样。

  4.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材中的实验可改进。将萝卜种子浸软萌发后放入集气瓶中。瓶底垫些吸水纸,并使其保持湿润,用凡士林封口,放在阳光下半小时待用。

  四、教学过程

  1、求问题:把按“教学准备2”已放在强光下2小时的天竺葵,拿入教室取下被部分遮光部分不遮光的那张叶,放在酒精中煮,到叶片褪绿后取出,在水中浸一下,摊平在玻璃皿中,滴上碘酒。一会儿,叶片照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色。

  2、析问题:照光部分变蓝,说明叶片在光照下合成了淀粉;而遮光部分不变蓝,说明没有光的情况下就无淀粉合成,由此说明绿叶只有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此结论可让学生分析)。

  ㈡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1.提出问题:植物光合作用除了需光外还需什么?

  2.探求问题:把银边吊兰的叶片剪下,让学生观察叶片的颜色特点:中间绿,周边白。然后按实验1的方法在酒精中煮后,用碘检验其有无淀粉生成。结果,周边不变色,中间部分变蓝色。

  3.分析问题:绿色部分有叶绿素(叶绿素在叶绿体内),能吸收太阳光,合成淀粉,但白色部分无叶绿素,就不能合成淀粉。实验表明,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叶绿素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㈢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1.提出问题:植物光合作用除合成淀粉外,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吗?

  2.探求问题:取出(按准备4)已在光下放置半小时的集气瓶,启封,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结果看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分析问题:光合作用时,产生了一种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是氧气。此实验表明了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

  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对照实验。在光下与绿色植物一起密闭容器内的小白鼠存活较长时间,而无绿色植物密闭容器内小白鼠很快死去。该实验也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下能放出氧气。

  五、小结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叶绿素和光作为条件,产物是淀粉和氧气。

  第三课 谈天说地

  一、课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三、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

  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 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四、教材分析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七年级下册科技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01-05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05-17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02-23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12-30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湘教版01-06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15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1-31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