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示儿》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示儿》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示儿》教案1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诗写作的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列的爱国情感。
2、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理解陆游临终前最牵挂得事。
3、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默写这首诗。
4、能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进行再创作。
教学步骤:
一、引入,揭题
1、播放《七子之歌》。你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听到这熟悉而又优美的旋律,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学生发言:澳门回归,普天同庆,百年屈辱,今日昭雪,祖国强盛,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毕生心愿。
2、可是在七百多年前,一位八十六岁高龄的重病垂危的老人,在临终前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投影此诗,板书课题《示儿》。
二、介绍作者,初步朗读
1、临死前写这样一首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你查找的资料,介绍以下这首诗的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投影陆游画像。
2、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投影此诗)指名读,正音纠错。
三、指导理解诗意,体悟情感
1、你认为这首诗有哪些重点字、词?你如何理解?(生质疑解难)
2、听老师朗诵这首诗,也许对你的理解有帮助。
3、自己读读这首诗,体会诗的意思,读懂哪句说哪句。
4、生质疑解疑谈体会:(投影陆游躺在病榻上叮嘱儿子的图片)
(1)在诗人心中,临死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
(2)你认为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才能如此牵挂祖国统一大业,以至死不瞑目?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此时假如你是陆游,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读出来呢?同桌互相研读、指名读,体会诗情。
6、背诵,默写。
四、激情、拓展
1、播放《七子之歌》。师引导:七百多年前,大诗人陆游盼祖国统一死不瞑目,如今,九七年香港回归,九九年澳门回归,举国为之欢庆。可是,还有一个海外游子——台湾至今还未回到祖国怀抱。这使无数炎黄子孙朝思暮想、翘首期盼。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对台湾亲人的呼唤,写下我们盼望祖国统一的一片赤诚之心。
2、配乐,生写诗,交流。
3、课外拓展,情境描写。创造性的又切合实际地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怎样回答的情景,把它写具体,也可分角色表演(语文活动课上进行)。
五、下课铃声即将响起,可我们的心早已飞到了宝岛台湾。听,国歌声响起,全体起立,让我们高唱国歌,牢记肩负的`重任,盼祖国早日统一,祝祖国永远强盛。
点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确有所得。
1、牢牢把握思想主线,高唱爱国主旋律。本课结合实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在由本诗引申到台湾还未统一时,让学生写诗表达盼归之情,学生情动而词发,使学生情感写作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结束时,国歌声响起,使学生情感达到高潮;感情得到了升华。
2、教材处理独到,课堂教学流程清晰,一环扣一环,有阶梯性,突出了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
3、注意了语文知识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即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对音乐和诗的感悟能力,质疑解难、自学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等。
《示儿》教案2
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诗
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再读全诗
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
(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个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
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
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四、摸拟场景
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
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
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
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
收复失地
《示儿》教案3
教材背景分析:
《示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2、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
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
范读
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4、(大屏幕出示)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1、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2、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3、指名读,反馈,齐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3、示儿,就是告诉儿子!作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到底有什么要告诉儿子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试着去理解这首诗。
4、理解“通假字”——元,、无
理解古今字义不同——但
5、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板书:悲)
6、诗人在“悲”什么?让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
7、出示材料:
20岁时,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何等的壮怀激烈!(《观大散关图有感》)
68岁时,他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多少辛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英雄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青丝变白发,只能将满腹凄凉化为一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的悲愤,让他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老病僵卧之时他仍在梦中亲临前线,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的悲伤写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指名反馈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板书:之切)
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板书:爱)
9、他爱什么?指名反馈(板书:之深)
10、小结: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盼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11、让我们牢记《示儿》,怀念永远的陆游!一起读!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形容枯槁,不久于人世,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缓慢而深沉的对你交代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句的强调,无忘啊,无忘啊……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全诗字字如血句句如火!(板书:字字如血,句句如火)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高尚的情怀!
(回到文本,把积累的感情通过朗诵再次释放。)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陆游,那就是——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至死不渝)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爱”字!
(投影)
就让我们在岳飞的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中结束本课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示儿》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示儿(南宋陆游)
收涕泪满衣裳
喜漫卷诗书无比欢快、热爱祖国悲不见九州同
望北定中原日
放歌、纵酒
教学反思:
《示儿》教案5
作者背景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最受人们推崇赞赏的,是他表现杀敌报国志愿、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
注词释义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亲。
古诗今译
注释1: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爸爸!
注释2: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
名句赏析——“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全诗文字质朴自然,情感沉痛真挚,催人泪下,表现了作者相信恢复中原大好河山的壮志一定能够实现。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 初读全诗 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再读全诗 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
(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个读,齐读)
《示儿》导学案
比较探究:《示儿》自学指导
自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法。
自学提示:
1.会读并背诵这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4、简介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5、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6、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7、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
8、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9、拓展总结:
推荐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示儿》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法:创设情景,以读促讲。
(二)学法:自学讨论,合作探究。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畅谈陆游。
1.(出示课件,激情导入)同学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想到金兵蹂躏中原,想到山河依然破碎,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2.同学们,关于陆游你知道些什么呢?(课件出示陆游简介,看后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3.小结:关于陆游,我们的确有太多的话要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倾听他感人的心声,感悟她伟大的人格。(课件出示全诗,齐读诗题目,指明说题目意思。)
(二)、研读《示儿》,感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初步体会诗人悲凉心境。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诗的前两句。
(1)借助文中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的前两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并找出诗人悲伤的原因。(板书:悲不见九州同)
(3)体验感情。
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师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4、指导朗读。
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悲”呢?诗人一辈子都在期盼祖国的统一,如今,他马上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但他心中还有那么多的遗憾,还有那么多未完成的心愿,那你在朗读的时候,应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指导学生朗读)
5、根据以上学法,自学诗的后两句。
(1)导入:(出示课件)出示诗人临终绝笔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展开想象:此时的陆游会对儿子说些什么?(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意境。)
(2)回忆总结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诗的后两句。
(3)汇报交流。
(3)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看出,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涵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北定中原日)
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小结:同学们,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诉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的时候一定要把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他,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爱国)
三、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1创设情景(点击进入课件):假如你就是陆游的儿子,看到躺到病榻上生命垂危的父亲,听到父亲发自肺腑的叮咛,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2让学生放飞想象,展开讨论并指名说一说。
3、总结:假如陆游能听到你们的发言,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课外拓展。
1、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2、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课件揭示网站)(下课)
3、根据你对本节课的学习,放飞想象,对该诗进行扩写。
《示儿》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4、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二)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②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①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继续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教案8
(一)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教案9
1.陆游示儿古诗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2.示儿的讲解
示儿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宋朝的军队收复失地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词语注释:
1.示儿:告诉儿子们。
2.元:同“原”,本来。
3.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
4.但:只。
5.悲:悲伤。
6.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乃翁:你们的父亲。
10.北定:收复。
11.家祭:家里祭拜祖先。
编辑本段简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3.示儿诗句意思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1.示儿:给儿子们看。
2.但:只。
3.九州同:祖国统一。
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你的父亲。 [简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示儿》教案10
一、读通顺、背诵全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示儿》这篇课文,我相信大家读背这首充满深切爱国之情的小诗不成问题。赛一赛。
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顺口的多读几遍。
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停顿和重音提示。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2.背诵、默写。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二、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1.给出注解,自读课文粗知诗意。
结合注释,默读《示儿》,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祭(jì):祭祀。乃(nǎ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元:同原。九州:指代中国。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四、感悟诗情
1.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去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2.读后集体交流。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五、扩写练习
1.出示遗嘱范例,引导学生以作者的口吻写一篇遗嘱。
2.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六、阅读拓展
介绍陆游的两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课外阅读。
《示儿》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背诵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对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古诗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三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话爱国
1、师:古往今来,爱国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许多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着心中的爱国情。而那一首首经过千年岁月积淀的爱国诗篇,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生交流课前积累的爱国名句:
生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生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生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
二、识作者,解诗题
1、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爱国名篇----《示儿》。(板书课题)
2、生交流课前对陆游及《示儿》的了解。
生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
生2:《示儿》是诗人陆游的临终留诗。“示儿”就是告诉儿子的意思。
3、师相机补充: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9300余首,是我国现存诗最多的人,此诗是他的绝笔诗,即遗嘱。
4、生交流普通人的遗嘱内容:分遗产,安排继承人……
5、那么我们来看看被梁启超誉为“亘古一放翁”的陆游的遗嘱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三、读古诗
1、(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正音,齐读。
3、师:古诗只读通、读准是不行的,我们还要读出它的节奏美、韵律美。
4、播放范读,生欣赏。
5、生仿读、练读、齐读、赛读。
四、解诗意
1、出示注释(重点字词意思)
元:同“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只。
九州:全中国。
同:统一。
王师:南宋军队。
北定:向北收复失地。
家祭:祭祀祖先。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
2、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诗意。
3、指名汇报
生1: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生2: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生3: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
生4: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4、说说整首诗意
我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记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5、探究“万事空”与“但悲”是否矛盾
师:陆游既然认为死后万事皆空,那又为何要悲伤不已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师小结:这并不矛盾,金钱、权利、地位,对于陆游来说都是过眼云烟,而他临终念念不忘的是国家统一大业,这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感天动地。
6、生带着理解再读古诗。
五、悟诗情
1、找诗眼。
师:找找诗中哪个字体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生交流:悲。(板书:悲)
2、一探“悲”
师:诗人悲什么?为谁而悲?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谈看法(悲-----国碎)
出示地图,师解说“靖康耻”。(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
师:面对如此奇耻大辱,陆游怎能不悲?
引导生读出陆游的悲国之情
3、二探“悲”
师:陆游不仅为国而悲,(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生读一读,找一找,诗人陆游还在为谁而悲(悲—--民泪)
在金人的统治下,老百姓肯定会饱受欺凌与压迫,想象一下生活在沦陷区的遗民会受到哪些欺凌?
生交流:
生1:土地被占,流落街头
生2: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生3:以泪洗面,期盼王师
……
师:看到百姓在受苦,陆游怎能不悲?
读出陆游的悲民之情
4、探悲因
山河在呜咽,百姓在流泪,而他们望眼欲穿的王师又在哪里,在干什么呢?让我们跟随诗人林升一起到美丽的西湖边去看一看吧(出示《题临安邸》)
生读古诗,说说诗中的游人指谁?他们在干什么?
师:哪个字体现了他们那种不忧国患,醉生梦死的生活?
生:醉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泪尽”,一边是“寻欢作乐”,你的心情怎样?
生:恨南宋的统治者(板书:恨)
生带着理解再读诗句。
5、悟“盼”情
师:尽管金兵入侵恨,尽管山河破碎痛,尽管遗民泪尽哀,尽管昏君无能愤,但是作者还是充满无限的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
此时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盼望早日挥师北上,收复失地。(板书:盼)
6、是呀,无论是悲、恨还是盼,一切皆源于——对祖国的爱。(板书:爱)
这是一种执着不变的信念,这是一分至死不渝的爱,这是一分念念不忘的情。带着这分情,让我们一起用心吟诵,把一位老人的临终遗愿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六、拓展
1、小组合作,完成《告慰陆游书》。
2、展示交流
3、师小结
七、板书设计
示儿
宋陆游
《示儿》教学案例悲
《示儿》教学案例《示儿》教学案例恨爱盼
《示儿》教案12
导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 (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个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四、摸拟场景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示儿》课堂实录
示儿
陆游
(一)导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板书:示儿)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生:他可能会告诉儿子,自己快不行了,孩子一定要照顾好家人。他也可能会告诉儿子,要好好念书,将来要有出息。)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陆游的遗嘱内容到底是什么吧。
(二)初读古诗,让学生用心灵聆听名诗
1自由地读诗句,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诗句,把握语调感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齐读诗句。
3.指名读诗句;
4.配乐朗读,在低缓的音乐中师生赛读,让学生心灵震撼。
(三)用心灵诵读诗文,理解内容
1.自读自悟:
自读提示:①默读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
2.组织交流,适时点拨纠正:
师:同学们,这首诗是紧紧围绕着一个字来写的,请大家静静地读书,想一想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生:我觉得是围绕着“悲”这个字来写的。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呢?
生:他悲的是临终前看不到统一。
师:同学们,谁来读读前两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生:“万事空”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了。
生:一切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
师:是啊,但是作者悲伤的是什么?他唯一心痛的是什么?谁来读?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作者不能万事空的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对于陆游的一生,你了解哪些?
生:(简介陆游)
师: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当时战争不断,江山支离破碎,百姓受苦深重。他一生以诗文为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整顿朝纲,减轻赋税,发愤图强,可惜一直遭受当权者的诅抑和谗毁,报国无门,有诗为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65岁的老人本应安享晚年,而陆游仍关心国家大事,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了这样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一“僵”一“孤”,凄凉之极,这种心痛怎一个“悲”字了得!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师:走进南宋末年,85岁的老人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提笔为儿女写下了这样的临终嘱咐。谁来读?(配乐指名读)。
师:透过这个“悲”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陆游的爱国之心。
生:我看到了陆游的政治抱负。
生:我看到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残酷和陆游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齐读这首诗)。
师:同学们,每一首诗都有一个诗眼,也就是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抓住“诗眼”就能抓住全诗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而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悲”字。
(四)读写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改写古诗。
师:《示儿》全篇反映了一个“悲”字。你想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环境。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能很好地烘托气氛。
生:蜡烛。烛光闪烁不定,忽明忽暗。有诗为证:蜡炬成灰泪始干,替人垂泪到天明。看到陆游为国家操劳到生命的尽头,还没见到国家的统一,蜡烛都流泪了。
师:我们常说“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通过景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这种考虑很恰当。
生:人物。通过人物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其内心无尽的愁绪。
师:(欣喜地)举例具体说说,好吗?
生:如家人与病卧在床的陆游的对话,可以写出陆游的为国家尚未统一而悲,家人为即将失去好父亲、好丈夫而悲。
师:说得好。如果大家把环境、人物、事件三者关系处理好,这篇小练笔一定会很精彩。动笔吧!
(五)作业:搜集有关陆游的诗。
《示儿》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阅读下面甲、乙文段,回答问题。
甲文段:
忽然,教室的钟打了十二点,紧接着响起了午祷的钟声。这时,普鲁士军队操练回来的军号声在我们窗前响了起来……哈墨尔先生面色惨白,在讲台上站了起来。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这样高大。
“我的朋友们,”他说,“我的朋友们,我,我……”
他的嗓子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无法说完他那句话。
于是,他转身对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按着粉笔,用最大的字母写出:
法兰西万岁
写完,他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
“课上完了……去吧。”
乙文段: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
《示儿》教案13
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
(三)简介:
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写的,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三、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陆游生平简介:(详见资料)
四、世人评价陆游,纪念陆游。
1、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2、陆游遗址(图片与文字结合,详见资料)
3、学生编集电脑小报。
《示儿》教案14
一、 教学内容:
二、 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宋朝吗?(知道)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除夕之夜,一位85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遗嘱,大家猜猜,他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3、4个学生猜测:可能是担心子女,也可能是财产的分配)
教者评价正确与否。
(2)是啊,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含了他最炽热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肃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交流预习: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3、4个学生答)
2、(课件展示)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揭题
1、解题
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
生:(“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三、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2 课件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让我们进入诗中去吧。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并两人为一小组说说诗句的意思。
3、(口号)全班一起来读——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
师: 我们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而且尽可能读出诗的韵味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段视频。
4、欣赏视频朗读。
4 个人读诗,学生评价。(有收获吗?谁也来一展诗情?谁比他更富有深情)
?)
5、师范读: 老师见到同学们读得那么富有感情,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也来评一评。(生评)
粗通诗意,6汇报交流:说诗句。(我们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了,现在我们进入对诗意的学习,一个同学说一行诗)
(三)深入学习诗意:
1、课件出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注意这两个字的意思,出示:元——原来、本来
同——统一
师:死去了什么都是空的,哪些东西是空的?
生:财产
师:但是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么?
生:国家被别人侵略
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历史,谁知道?指名说
师激情补充:当时国土分裂靖康之变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而悲了吗?指名说
师概括:这是山河破碎之痛
你能把这种痛读出来吗?指名读诗
我们来读一首诗人68岁时写的一首诗,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题目很长,齐读,指名读诗
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分别指什么?(九曲黄河、巍巍华山)
这是何等的气魄!。
可是这么壮丽的山河却被敌人占领着,你的心情怎样?
生:悲痛、痛心、痛恨
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两句
仅仅是为这个悲痛吗?还为什么悲?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生;农民很悲伤
师配乐(悲伤)旁白:如果你就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以与同桌轻轻讨论,指名说
生:我看到了遗民的眼泪听到敌人的铁骑声
生:
生:娃娃的哭喊声,饿死
生:翘首盼望王师
生:敌人大肆屠杀无辜百姓
生:饿得面黄肌瘦,横尸遍野
师:你觉得诗人还为什么悲?遗民眼尽哀
带着这种哀痛你再读读这两句,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指名三生读,齐读
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怎么没有一个统治者来
生:
统治者都在干什么?我们一起去临安看一看
出示:《题临安邸》齐读
:问:他们在干什么?
生:他们在寻欢作乐
生:他们在游山玩水
生:过着奢侈的生活
大屏幕对比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
师:一边是“遗民眼尽”,一边是“寻欢作乐”
男女生对比读这两首诗
师:他们在汴州也曾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可他们忘了自己是亡国奴,忘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遗民们,忘了那诗人为什么还悲?
生;为了昏君而悲
(1)从“元知”“但悲”对比写出诗人爱国之情,死对他来说无所畏惧,唯一挂念的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A、课件出示地图,用色块标识沦陷的土地:此时的`中原大地是怎样的情景?
B、此时在陆游的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那是什么?(板书:悲)
C、体会诗人“悲怆的心境”:
师:看我这一生立志为国破敌----
出示:少年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壮年陆游---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老年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面对死亡,坦然自若,体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但对国家他却念念不忘,这种爱国之情是多么执着、深刻呀!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读一读。(师读前部分,生接读后面诗句)
(2) 诗人死前仅仅告诉儿子这些吗?还有什么?读后两句诗,指名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觉得诗人为什么还要“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为他很爱国,在九泉之下他可以心安了。
是呀,一切皆源于一个字——对祖国的爱A、师:想我中原骨肉同胞依然泣泪胡尘,大好河山无颜色,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B、师:想我神州陆沉之恨犹未雪,平生志业百无一酬,而今就要撒手归去,只盼得——(生读)
C、师:一切都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只盼得——(生读) 3、最后小结:一个“悲”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让我们从他的“悲之切”中体会到了他对国家的“爱之深”。
诗人胡应麟曾谓此诗“忠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下
面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再来读这二十八字。)
4、此时此刻,陆游的二十八字爱国诗一定深深的印在了你的心中,哪位同学能饱含深情的背诵一遍。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陆游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无论哪一篇作品里都洋溢着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所以我深深地敬仰他——这位伟大的人,这位感动中国的先辈。 穿越时间,踌越空间,如果陆游泉下有知,看到今天如此团结和谐的国家,他也一定会含笑九泉了。此时的陆游一定想说点什么,同学们能用你最美的语言,用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学写诗歌)替陆游说出来吗?
五、总结全文
结束语:(播放音乐)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位老人留下的遗嘱是什么了吗?它是陆游念念不忘的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是对祖国重新统一热切地盼望,是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板书:爱国之情)六、课后作业:
1、会默写《示儿》
2、收集有关爱国的诗歌。板书设计: 示 儿
陆游
【整体设计意图】:
1、以读代讲,追求润物无声。
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紧紧抓住“悲”和“盼”,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教师引读,熟读成诵等形式,体会诗的内容,领会作者情感,促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得到升华。
2、加强诵读指导,追求多元共振。
对《示儿》这样的诗,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因而也会有不同的诵读,所以在诵读指导上我将尽量追求多元化,反复引读加强记忆;但是我相信每一个人的感悟又会有其共同的基础和共同的倾向,因此就有了共振形成的可能性。我们追求这样的共振。
3、拓展延伸,追求情感升华。
古诗以凝练的语言叙事、写景、抒情、构境,因其凝练而形成了许多极富美学张力的空白处。这种空白是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以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的。这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课外的两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为补充材料。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另外,尽量把诗意的解释进行淡化处理,而着力于引导孩子们去体验、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直接的对话。
评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堪称是爱国诗篇的代表作。教者能够准确把握诗的爱国情感,整个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以“情”为主线,将诗人的爱国情怀品味的淋漓尽致。
首先,开课的导入,以猜测一个生命将息的老人临终的遗嘱内容为线索,使学生初步体会了诗人临终前心中没有家事唯有国事的情怀,为体会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接着,紧扣“悲”字,让学生去体会诗人临终前无限的心事和不了的情结。这既是对诗句理解的过程,对语言魅力品析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过程。学生在学诗,在学语言,也是在领悟情感。同时教者设计的几处感情引读,感情朗读也很到位,学生通过反复吟咏,来体会诗的内涵,领悟诗人的情感。对于诗人的情感学生不是听来的、不是看到的,而是在教者精心设计的环节中用心感受的,真可谓水到渠成,如泉眼无声惜细流般的明澈汩汩涌流。
最后,教者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课外的两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为补充材料。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实为教者的聪明之举,使爱国的情感得到升华,此时“情”已不仅仅局限于《示儿》这一首诗,“情”满于课堂,“情”满于语文,“情”满于悠悠历史
《示儿》教案15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 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基础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词语注释
示儿:告诉自己的儿子。示,告知。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万事空:意思是什么都不存在。
但:只。同:统一。
九州:中国的代称。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无忘:不要忘记。“无”通“勿”,不要。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翁,父亲。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
初闻:刚刚听到。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指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这里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初闻——忽闻 无忘——勿忘 放歌——高歌
却看——再看 即—就
二、反义词
无忘——忘掉 不见——只见 悲——喜 无——有
三、多音、多义字
难句解析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两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两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两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诗人身在樟州,心已回到故乡。“即从”“便下”“穿”“向”这些富于时间紧促性和行为跳跃性的词语联系起来,势如飘风。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1)但悲:只感到悲伤;九州同:全中国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本来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妻子:妻子和孩子;喜欲狂:高兴得要发狂。
却看妻子愁何在:再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思考·练习3
不同。《示儿》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表达了因祖国由战乱到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文章结构
《示儿》是七言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讲究对仗。
全文翻译
《示儿》:人死去原知道万事皆空,只悲痛没亲见南北一统。南宋大军哪天北伐将中原平定,祭祀莫忘把喜讯告诉你父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忽然听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刚听到这消息时我的眼泪湿透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里我要喝着酒放声歌唱,春天美好的景物伴随我回家。立即就要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襄阳,回到洛阳。
学习要点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文章导读
这两首古诗抒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示儿》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临终时作的诗,相当于遗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兵败自杀,诗人听到官军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消息后,十分欢快,便写下了这首爱国的诗篇。
中心思想
《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教学设计示例
15 古诗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背诵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八)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附:板书设计
【《示儿》教案】相关文章:
《示儿》教学设计06-04
《示儿》教学设计(经典10篇)03-26
五年级下册语文《示儿》教学反思10-31
《柳叶儿》教案03-02
笋芽儿教案12-03
《笋芽儿》的教案09-13
《笋芽儿》教案09-18
芽儿的教案11-26
笋芽儿教案05-22
(精)笋芽儿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