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4 09:26:2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7篇[热]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7篇[热]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仿写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认识生活中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了解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续写诗歌。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明白了无论遇到再大的诱惑,也应该遵守规则。可是在生活中却有一些人不能遵守规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规则”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大家齐读课题,这句是个什么?再读课题,这句什么意思?带着理解再读。这些人在规则面前怎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大家先看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

  二、检测。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词:

  喂养 翻越 界栏 横穿 快捷 搁下 顺序 抢座

  满不在乎 瞪起眼睛

  (强调喂、横、序、搁、抢 的写法,听写生字)

  3、指名读文。

  (四名同学,每人一节,其他学生注意听,他们有什么优点值得学习,有什么建议需要给他们提出来。)

  三、交流释疑

  课文大家读的准确、流利了,相信课文的内容大家一定会理解的更好。

  自学提示

  1、自己默读诗歌,用“~~~~”画出课文中都讲了那些规则?用“——”画出文中的孩子是怎样做的,为什么那样做?想想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

  2、组内交流,准备在班级展示。

  小组在班级交流,教师板书。

  3、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把课文读一遍, 想一想规则写得“明明白白”,为什么有人不遵守?

  (在规则面前只为自己着想,不自觉,缺乏公德意识。)

  4、想想你从文中都明白了什么?

  5、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和同桌说一说。

  6、补充资料,

  (1)、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20xx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起,造成98738人死亡、469911人受伤。

  (2)、由于游人不遵守动物园管理规则乱投喂食物,致使部分动物死亡。

  (3)、由于有些工厂不遵守环境保护规则随意向江河投放有毒污水,致使部分鱼类无法生存… …

  看完这些资料,你最想说什么,(遵守规则很重要,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则。)

  四、快乐习作,

  结合生活,仿写诗歌:

  谁说没有规则?

  明明白白写着:

  -----------------------------。

  问他为什么?

  ----------------------------。

  全班交流,评议作品。

  五、积累规则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园。 —— (孟子)

  2、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 于动物。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同学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学生。我相信,只要人人都遵守规则,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六、老师寄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定规则是为大家,

  遵守规则才是美德。

  我们人人遵守规则,

  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七、阅读

  《让规则看世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什么?

  八、作业:

  必做:积累课文中重点词语和语句,写摘录笔记上。

  选做:阅读课外拓展书上《让规则看守世界》。

  板书

  不准喂动物食品

  请走天桥和地下通道 遵守规则,

  不准乱扔垃圾 共建美好生活

  请按顺序排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练习多音字组词,把词语整理通顺成句子。

  2、学会积累关于描写景色的古诗名句。

  3、了解我国的六大自然保护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鼓励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我国著名风景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相互介绍交流。

  教学难、重点:把词语整理成通顺的句子。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练。

  1、学生尝试。

  2、发现规律。先让学生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3、适当拓展。教师再找一些类似的词语,进行拓展性训练。

  二、日积月累。

  1、让学生熟读这些诗句。

  2、小组内讲讲这些句子的意思,教师注意组织交流,不必细讲句子的意思。

  3、拓展:交流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有关风景的古诗名句。

  4、鼓励学生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

  三、知识窗。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四、大家一起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搜集的图片,然后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单元概述

  根据教材编排要求,教学本单元,重在指导学生学习比较与辨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在体会戏剧台词语言魅力、把握矛盾冲突、评析人物性格及主题等的基础上学会鉴赏戏剧,并可尝试改编或创作戏剧、表演戏剧,从中体味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渴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

   学习目标

  ① 了解戏剧基本知识,掌握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

  ② 了解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并能对课文中的一些台词进行鉴赏,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③ 学会从人物语言、情节安排、矛盾冲突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戏剧主题。

  ④ 学会运用比较与辨微的阅读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一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与辨析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⑤ 能尝试表演戏剧,体味戏剧之美。

  ⑥掌握剧本写作的基本方法,能把一些作品改编成剧本或根据生活创作短小的剧本。

   课时按排

  《威尼斯商人》(节选) (三课时)

  《江村小景》 (一课时)

  《陈毅市长》选场 (两课时)

  《一厘米》 (两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含写作) (三课时)

  诵读欣赏 (一课时)

  各课教学简案

  1、威尼斯商人

   学习目标

  1、 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

  3、学会根据文本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等人的性格特征。

  4、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了解夸张、对比等戏剧技巧。

  5、能说出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学习安东尼奥友情至上、鲍西娅见义勇为的精神。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

  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情感体验点:

  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

  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

  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

  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 。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本文写作的思路: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

  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3.全班交流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 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背诵1-3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