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30 08:44:3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2个复韵母ie üe、特殊韵母er、整体认读音节ye yue和他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正确认读由声母和ie、üe组成的音节,会读拼音词和拼音句。

  教学重难点:

  学会2个复韵母ie üe和特殊韵母er以及他们的四声。

  能正确认读复韵母ie üe组成的音节。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字母卡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2个复韵母ie üe、特殊韵母er、整体认读音节ye yue和他们的四声,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抽读单韵母卡片。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授内容。

  1、引导看情境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2、听语境歌。

  中秋夜,月儿明,妈妈讲故事,孩儿静静听。

  3、相机出示:ie ye üe yue er

  三、教学复韵母ie 和音节ye

  1、教学复韵母ie

  (1) ie的发音

  板书复韵母ie。告诉学生ie 的读音和夜晚的“夜”相近。

  教师范读ie,师:讲述发音要领,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试读。

  (2) ie的四声练习

  ie是复韵母,它也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谁来说说声调应标在哪个字母上?为什么?

  出示:iē ié iě iè 指名练读,全体读。

  2、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e

  (1) 讲故事

  (2) 出示:ye

  ye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领读、指名读、集体读。

  (3) ye的四声

  出示:yē yé yě yè 指名认读

  (4) 用ye的四声组词

  四、教学复韵母 üe、整体认读音节 yue

  1、教学复韵母 üe

  (1) üe的读音

  指名根据ie的读法试读üe,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 üe的四声

  在黑板上出示4个üe ,指名加上四声声调,并说出理由。练读这四个声调。

  2、教学整体认读音节 yue

  讲述大y遇到小ü,ü上两点要去掉。出示yue,领读,指名读。

  3、比较:ie—ye üe—yue

  五、巩固练习

  1、指名读书上的内容。

  2、开火车读

  六、作业

  1、抄写复韵母:ie üe

  2、抄写音节:ye yue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特殊韵母er,教学üe与声母相拼,巩固ü上面两点省写的`规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检查

  1、认读卡片ie ye üe yue。

  2、认读ju qu xu,说说这3个音节的韵母是什么。

  二、 教学特殊韵母er。

  1、看图说说图上的小男孩是妈妈的什么人。

  2、告诉学生,“儿子”的“儿”去掉第二声,就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特殊韵母的语音有点像。

  3、出示er,教师讲述读的方法。

  4、板书er的四声,自由练读。

  5、说明:er是一个特殊的韵母,只能自己独立成为音节,不能跟声母相拼。

  三、 教学üe与声母相拼,巩固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1、n l与üe相拼。

  (1)抽读卡片,读准边音和鼻音。、

  (2)出示,学生自由练读,点名拼读,注意辅导读音有困难的学生。

  (3)出示另一个,方法同上。

  (4)比较n l与üe相拼的异同。

  2、j q x与üe相拼。

  (1)抽读卡片j q x。、

  (2)出示

  (3)学生在本子上自由练习填空。

  (5)指名到黑板上来填。填好说出理由。并纠正。

  (6)自由拼读音节。

  (7)指名拼读音节。

  四、巩固练习

  1、做游戏,看谁拿得准,看谁拿得快。

  2、合成音节。

  五、作业

  1、读书上内容。

  2、抄写韵母er。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能正确认读由声母和ie、üe组成的音节,会读拼音词和拼音句。

  一、复习检查。

  1、指读音节。(略)

  2、抽读声韵母卡片。

  二、看图读拼音词。

  1、出示图,说说图意。

  2、出示音节,点名分析声韵母,练习拼读。

  3、出示另一个拼音,分析声韵母,自由练读,指名拼读。

  三、看图读拼音儿歌。

  1、出示拼音儿歌。(略)

  2、学生自由练习拼读。

  3、按要求找音节,找出三拼音节、翘舌音。

  4、找出后多读几遍。、

  5、指名说说小立立怎样爱学习。

  四、 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音节。

语文教案 篇2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你看到了北京的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根据同学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词识字

  1、激励同学自身认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同学复习已会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同学自主学词学字:

  ⑴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

  ⑵借助拼音读词语,用三角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⑶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老师领读,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自由朗读课文:

  考虑: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3、同学质疑不理解的.词,师生一起解答。(庄严、耸立、绿树成阴、络绎不绝……)

  4、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北京的美丽,读出我们的自豪,读出我们热爱伟大祖国的语气。

  5、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北京新变化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3

  【课前透视】

  这篇儿童故事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和本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修饰语少,抒情也少,但语言质朴,可读性强,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明白故事梗概,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抓住关键长文短教,使他们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学会交流合作,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卡罗尔和小猫的故事很贴近二年级学生生活,相似的生活经历会让他们在读悟、体验、积累中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3、感受卡罗尔善良的童心,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

  学会默读课文,从中体会小猫的得与失在卡罗尔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课前搜集广告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喜欢它?(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动物)

  卡罗尔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小动物,她最喜欢的是小猫。那么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物谈起,易于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2、插图导入。出示课文挂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这个小女孩就是卡罗尔,她非常喜欢小猫。(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词,教师要抓住学生认读的难点予以指导:

  ⑴ 组长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中罗、洛是边音;适、厨、绒是翘舌音;蹭是平舌音;卡是多音字,在音译词中读 kǎ;涂在糊涂一词中读轻声。

  ⑵ 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猜谜识字:不上不下──卡、兔子差点不见了──免。

  形近字比较认识:热──垫、兔──免。

  用熟字加偏旁、减偏旁的方法识记:苗──喵、曾──蹭;萝──罗、橱──厨。

  用动作演示记蹭字。

  3、班级开展识字大王擂台赛,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二、默读

  1、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有什么感受?(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

  初步默读课文后学生可能有很多种感受,如,广告的'作用真大!卡罗尔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那一群小猫太有趣了!伯洛是一只很可爱的小猫!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他们的不同见解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赞扬,巧妙地将话题引到课后的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

  ⑴ 卡罗尔和爸爸在报上登的广告很有趣。

  ⑵ 卡罗尔为小猫准备的家很有趣。

  ⑶ 第三自然段、第七自然段很有趣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感受自主阅读的乐趣。

  三、交流

  1、再次默读课文,感悟自己认为有趣的句段,想想为什么认为这部分有趣?

  2、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标》语)而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自我的阅读实践来体现的。全课通过反复默读感悟,既全面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又在学生读悟、体验、积累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感。

  四、练习

  1、扩词:

  涂 适 余

  卡 免 垫

  2、仿词:

  丁冬 滴答 马虎

  冷清 亲热 高兴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朗读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自己认为有趣的部分,同学之间互相评议:他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

  练习读──展示读──评议读──竞赛读。

  二、默读

  默读后三个自然段,思考:你看到卡罗尔和小猫亲热时,有什么感受?

  再次默读启发思考,体会卡罗尔和小猫之间,卡罗尔和人们之间的关爱和友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意: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创造绿色的生命;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他人就会真情地关爱我们!

  三、练习

  1、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和大家进行交流。

  2、多音字组词:

  待( )

  间( )

  3、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则广告词。(写广告词可能比较难,教师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搜集的广告词,学习一下广告的文化和艺术。另外,写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

  (教师让学生在感悟了文本内容,领略了作者语言的精妙后进行练笔,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这是内化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过程体现。)

  四、作业

  建议课外阅读童话《内尔罗和爱犬》或老舍的《我们家的猫》。

  【教学建议】

  本课是学习默读的起始课文,教师在教给学生默读方法的同时还要加强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提高读书的效率。 同时在课外阅读中还要运用默读,使学生逐步掌握默读的方法。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养猫杂感

  晓 芳

  喜欢猫由来已久。记得小时侯家里陆陆续续养过几只猫,那时的猫咪都是实实在在的土猫,也不象现在这么娇贵。养猫是用来捉老鼠的,再加上那时全国人民都吃不饱饭,所以家里有什么就喂它什么,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偶尔有一些鱼腥肉渣,猫咪便吃的呵呜呵呜,高兴的不行。那时侯我们兄妹几个只是高兴时和猫咪玩玩,真正养猫的任务是由父母来完成的。由于家里是平房,平时猫咪自由出入,所以一到青春期猫咪就离家出走了,没有一个养到寿终正寝。

  后来,我嫁到婆婆家,婆婆也是一个爱猫之人,也陆陆续续养过几只猫。这时的猫咪就比较娇贵了,是毛茸茸的波斯猫。养猫的任务也是由婆婆来完成的,我们仍然是猫咪的玩伴。婆婆每天都给猫咪做饭,鱼肉是不可少的,但猫咪似乎并不太感兴趣。这时的猫咪根本不屑于捉老鼠,偶尔捉到只老鼠也只是玩玩罢了。婆婆家也是平房,因而猫咪养到一两年后于某一天就突然不见了,婆婆说是让人给偷走了,这时已经有了猫贩子。

  再后来,我们到了深圳,自己独立过日子了。仍然喜欢猫咪,但老公不许养,于是整天在各个猫咪网站上东游西逛,实在按耐不住,充分利用女儿盼猫心切,终于让老公在女儿泪水面前点头答应。为防老公反悔,母女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宠物商店抱回两只猫咪,一向清净家里顿时热闹起来,从此开始了我真正养猫的生活。现在的猫咪是被用来宠的,吃的是各种口味的猫粮、猫罐头;喝的是煮开凉好的白开水;玩有精致的猫趴架;睡有漂亮的猫窝,就连大小便都有专门的厕所,里面铺上买来的人造猫沙。当然,主人是断然不会让它们去捉老鼠的,所以买来老鼠玩具供它们练习扑咬捉拿。 有了猫,懒觉就不能睡了,每天猫咪早早就叫我们起床,它们要吃早饭,因此,忙碌的一天开始了。除了每天给猫喂食、陪它们玩耍、打扫家里卫生、清理猫厕所外,还有:定时环境消毒、给猫咪洗澡、免疫接种、治病驱虫、绝育手术等等。此时顿悟养猫之不易。但每每看到两只猫咪追逐打闹的可爱模样,听到它们嗲嗲的叫声,一切劳累烦恼都烟飞云散了。

  由于迫不得已的原因,猫咪最后还是送给了别人,虽有不舍和心痛,但想到猫咪找到了爱它们的人,有了幸福的家,还是由衷的高兴。我想在以后日子里,我还是要养猫的,但愿那时猫咪能和我们一起安定、健康的度过一生。

语文教案 篇4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能力: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爷爷话语的含义。

  情感: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点:体会爷爷与“我”的对话,感悟爷爷话语的内涵。

  难点:同上。

  教具:课件。

  教法:合作交流

  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从默读课文入手,然后放手让学生释疑,师生共同梳理。

  三、学生自读,尝试解决问题。

  四、组织交流:

  1.在自读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势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五、回读全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语言。

  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重点句:

  “它不为求得人们……自由地活着”

  七、升华: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你从故事中获得了哪些感受和启发?

  八、回扣课题:课文为什么以“鸟音”为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生命对自由的.渴望与呼唤。

  九、迁移练习: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在本子上。

  板书:

  鸟音:

  笼中之鸟:哭诉、忧愁、向往自然

  林间之鸟:清脆、甜美、自由自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

  五、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

  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

  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外貌

  小女孩神情深深自责

  动作专注认真

  一般大小

  种子饱满精心挑选

  乌黑光泽

语文教案 篇6

  复习提要

  1、 语言积累和运用。

  2、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 作文复习。

  重点

  1、 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 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难点:

  1、 关键词语的揣摩。

  2、 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 理解诗歌的意境。

  4、 作文的选材立意。

  课时划分:

  1、 积累与运用(1课时)。

  2、 现代文阅读(1课时)。

  3、 文言文阅读(1课时)。

  4、 作文(2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3、仿写句子。

  4、复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辨别和运用。

  复习过程

  一、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让学生读、抄一遍,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拼写规则,特别注意平常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如: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鳞次zhì( )比 风靡( )yùn( )含 tuí( )唐 狼jí( )

  二、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

  A、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

  ,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B、《登飞来峰》一诗表达诗人身在高处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

  吟诵《泊秦淮》中“ , ”,诗人杜牧借题发挥,抒发了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之情。

  三、明白仿写的意义及方法。

  1、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只要被模仿的是句子的形式,不管是单句或复句,都列入仿句。

  2、仿句考查的知识点:

  (1)、考查同学们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同学们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例如: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目从句式上看是陈述句。在修辞上运用了比喻,同学们要注意比喻运用的得体,比喻的艺术贵在创新,要寻找新鲜、活泼的喻体,保持上下文的协调性。如:希望就是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希望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2)、考查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我开放的年龄多妩媚;月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是问答式的仿写,在回答上运用拟人的修辞,要求天下们针对性进行回答,有一定的开放度,但是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回答对象的特点。如:我纯洁的心灵多明亮;我奋斗的人生极美好;我燃烧的青春极辉煌。

  (3)、是对同学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检测,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例如: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同学们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阐明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奉献精神)。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

  四、仿写练习训练。

  如:仿照例句,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没有泥石的聚积,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 _____________的聚积,就没有 。

  2.仿写下面划线的句子。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

  秋高气爽,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句子,从“成功/失败、得意/失意、顺境/逆境”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也可自拟一组)仿写句子。要求:1句式基本相同;2修辞手法基本相同;3语意通顺。(2分)

  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

  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朋友是什么,朋友是 。

  朋友是 。

  4.仿照例句,运用比喻,另写一组句子。(可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句意须前后关联,字数不一定与原句相同。)(4分)

  例: 一棵树,

  是一艘大地的船。

  大地的船,

  为春风升起绿帆。

  五、练习卷巩固。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1、 本册书中的课内讲读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 联系自己的生***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复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 指导学生再次把握各讲读课文的文章脉络,理清思路。

  如《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让明确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或更具深刻的含义。

  2、指导学生如何去理解在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A、上下文的联系。

  B、词语句子的言外之意。

  C、作品的写作背景。

  如:《阿里山纪行》

  “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1、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划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并能结合主题思想有较深的理解。

  如:《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

  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2、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方法有:

  A、 看文章的题目。

  B、 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C、 看文章的抒情、议论部分。

  D、 分析人物的性格。

  E、 综合各段段意。

  F、 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这些方法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感悟,去理解,去运用,多做专题训练,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四、联系自己的生***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1、教师在“阅读与思考”上指导学生,如何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文章。

  创作源于生活,我们读到的一些文章,往往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似曾相识,甚至有的学生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这时,我们就可联系自己的生***验,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评价文章的真、善、美,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受。

  如:《我的母亲》

  A、四个片段作者是如何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B、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五、小结

  要提高阅读能力,一定要多读,多想,多训练,运用教师教给的阅读方法,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课堂上大胆质疑,讨论归纳,提高阅读能力,积极参与。

  六、练习试卷巩固。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

  1、 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2、 文言文翻译。

  3、 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4、 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5、 重要的作家作品常识。

  复习过程

  一、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文言文实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方法解释,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这些词的词义古今变化不大,容易掌握。但有一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万万不可望文生义,以致造成错误。这些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 古今异义。

  有一些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已毫无关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也有一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该加以注意。

  如“乃记之而去” “去”的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去”。

  (二) 一词多义。

  有一些词,有它本来的意义,另外一些还有引申义,这造成词的多义现象。

  如 “何以都不闻消息”, “都”,“总、竟”的意思。“都不哭”,“全、都”的意思。

  (三) 词性活用。

  有一些词,通常用为一种词性,但有时活用为另一种词性。

  如“子敬素好琴”的“琴”原来是名词,但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弹琴”。

  (四) 汉字的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如“圣人非所以熙也”“ 熙”通“嬉”,取笑的意思。假借字的产生,大约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本来有一个正字,但是写书或抄书的人由于一时笔误,写成了别一个字,后来相沿下来,得到社会承认,或者由于地方习惯,写成了另一个字。第二种原因是本来没有正字,从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

  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

  二、文言文翻译

  为了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要先把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的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非咨询不穷其致”的“穷”即“追究”。

  2、留。即文言文中沿用至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人名、物名、地点、官名、书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可按原文予以保留。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是人名,均按原文不变。

  3、换。即指文言文中有的词的意义,现在已改用其他词来表达,或者有的词虽然有的词还用,但已改变了意义,都要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

  如:“但少闲人”译为“只是缺少”。

  4、省。即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无法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翻译,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义的可省去。

  如:“寡人反取病焉”,“焉”语气助词,可不译省去。

  5、调。即指文言文中某些特殊的句式,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语序。

  如:“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译为“以全石为底”。

  6、补。文言文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不闻消息”译为“不闻(其)消息”

  三、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四、重要作家作品常识。如《小石潭记》、《晏子使楚》等。

  五、文言文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1、老师指导学生复习各单元出现的文言文。

  A、重点掌握的字词。

  B、翻译全文,并重点理解一些句子。

  2、配合练习加以巩固。

  3、课后练习试卷。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写话题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写作方法,引导构思方式。

  课前准备:范文两篇。

  教学过程:

  (一)话题作文的概念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揭示语启发思考、激发想象、限制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话题作文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说明文,或其它形式的文章。

  (二)话题作文的特点

  1.话题作文提供的话题一般是考生所熟悉的或应该知道的,对这一话题,学生能有所感触,能有话可说。

  2.所提供的材料是由头,材料引出划定的写作范围和思考对象,考生可以由材料出发,但又不机械地拘泥于材料,而是要走出材料来写。

  3.话题作文的内容不作较死的限制,要求比较宽松,显得比较宽泛,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拓开写作思路,走出就材料写材料的狭小空间,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

  4.文体淡化更为彻底,在文体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内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避免了大家共写一种文体、单调专一,限制学生选择的现象。

  5.话题作文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较为灵活。文章的字数较以前放得更开,一般不少于600字。

  6.话题作文不限定文题,考生可以依据话题材料和自己的选材特点、文体特点自拟题目,展示自己文题的个性。

  (三)1.研读提示语,进行创造性思维

  “话题作文”的提示语往往为写作方面提供了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提示。这些近乎清楚的“暗示”隐含着各种信息,有利于同学们进行发散思维,创新和想象。研读提示语要反复咀嚼,仔细品味,丰富的联想。

  2.选准切入口,确定文章的主题

  在总话题的规定下,在诸多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最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写。不少学生面对话提往往有一种茫然而无从下手的感觉,怎么办?最好的办 法是“大题小做,以小见大”。

  3.确定文体,发挥特长

  话题作文的文体往往不限,如此我们就可以根据选材和立意选择最适合,最有效,自己最能驾驮的文体来写。比如,如以“诚信”为话题, “一分病历”用的是就诊记录的形式,“诚信的自述”用的是自我介绍的形式,“小白兔的朋友们”用的是童话。

  4.拟好题目,引人入胜

  “话题作文”往往自拟题目,拟好题目,能使文章锦上添花。题目的拟定要根据文体,内容。中心要反复推敲,尽量要做到简洁,明确,生动,新颖。“话题作文”一般不能以话题为题目,因为这种题目太笼统,更谈不上新颖独到。

  话题:沟 通

  王生想借邻居家的斧头来用。

  在去邻居家的路上,他想,邻居会把他的斧头借给我吗?那个斧头可是他新买的,他舍得吗?他本来就不是个大方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就说犁坏了。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借给我,一把斧头都不愿意借,这个邻居也当得太无情无义了,以后我要是出点别的事,让他帮忙,他更不会帮了,这算什么邻居!

  王生边走边想,越想越气,他怒气冲冲地敲开了邻居的门,对邻居说:'留着你的斧头自己用吧!'然后扭头就走了。邻居莫名其妙地站在那里。

  写作要求:

  王生的问题是出在和他人非常严重地缺少沟通,沟通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要,请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思路领航

  1) 续写故事。邻居不知哪里得罪恶了王生,便追到王生家问个究竟,王生便把自己在路上所想的一切和盘托出,邻居恍然大悟,赶快解释并把斧头送到门上,两家从此成为好邻居并影响了其他人,整个村庄成为安宁祥和的幸福村。

  2) '沟通'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必要之路,可以想像一篇'鸡犬专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故事。比如一个现代人穿越时光隧道到达远古社会,他游历了几个相邻而无来往的部落,发现了许多趣事……

  3) 从现代社会中人们?“沟通”的态度--某种意义上,沟通亦即开放--对国家、民族发展的作用。

  4) 达到相互沟通是人们的良好愿望,但生活中有好多事难隧人愿。老黄是某局局长,老张是某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老巩是演艺界中的大腕,他们三个同住一幢楼中。他们都想进行沟通:有的想利用别人的权力,有的想利用别人的名望,有的凯觎别人的钱财,结果是……

  范文:沟通的终结者

  关键构思

  1. 以'终结者'喻指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沟通所造成的障碍。

  2. 将一代通信技术发展前后人们沟通的情况进行对比。

  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电脑、传真机、移动电话、网络等科技产品已广泛地被人接受,并完全地融入到了人类社会中。当您有事儿要告诉另外一个人时,您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打开电脑,敲一通键盘,给他去个E-mall ……如此之多的联系方式,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令人不知所措。但不知您发现没有,从始至终的交流过程中,您没有跟一个人见过面,跟一位真正的人说过话,您面对的只是毫无表情的机器。往往地,我们总能看见人们'抱着'电话机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叫、一会儿跳;或是在不断变换画面的电脑屏幕前大呼小叫,作痛苦状,作失望状,作兴奋状……

  今天,这些机器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在我们快乐地抱着它们,并渐渐离不开它们的同时,我们面对面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了。

  我们曾以我们日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骄傲,我们也为这个年代缺少人情味,缺少亲情而苦恼;数字化世界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数字那冰冷无情的一面。

  我小的时候住在湖北的一个小镇里,那时各家都还没有装电话,只是靠着串门、聊家常来传播消息。小伙伴们也都乐衷于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日子。那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很充实,很有人情味。

  现在我来到了北京--一个繁华、拥挤的大水泥城中,却时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迷失自己,感到孤独、空虚……

  如今的人们情愿和千里之遥的陌生人在网上聊个热火朝天,也不愿对近在咫尺的老邻居问声你好。

  在城市人之间越来越冷漠的时候,网上社区却越做越火:想找亲情吗?去网上社区;想倾诉衷肠吗?去网络社区聊天室;想找朋友吗?去网上社区交友中心……

  我们渴望沟通。但在现实中得不到沟通的他们无奈只好用一种虚幻的交流来慰藉自己那空虚寂寞的心灵。

  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在不远的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人们不再需要开什么会议,因为有了可视电话;人们不再上班,只要在家里打开电脑上网进入公司的网站便可以了;人们不再上学,网络会教给学生一切;甚至,人们不必再去相亲,因为,现在网络爱情就已经出现了……

  也许从电话发明的那一刻起,它便注定要成我我们沟通的终结者……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劲”),练习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

  4.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怀念家乡的桥、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感悟、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会“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的丰富含义。

  教学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嵩山作》一诗,了解诗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

  一、谈话启发,入情入景。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离开故乡江南一别就是几十年,每次与朋友谈起江南,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始终盘旋在他的脑海,尤其是家乡的桥,于是他便提起笔来写下一篇文章——《家乡的桥》。

  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写):家乡的桥。

  二、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或参考认字表认识。

  (2)读读想想:家乡的'桥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拿笔在相关的地方做上记号。

  (3)联系全文考虑: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2.小组内交流自读体会。

  三、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局部重点学习。

  学习提示:(1)读一读这一段。

  (2)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3)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些词语?

  2.围绕“家乡的桥”,学生交流印象最深、最喜欢的内容。

  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自主汇报,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可以出示辅助课件,相机谈话,指导朗读、训练朗读、启发考虑。

  如“桥名”一自然段:

  (1)学生念桥名。

  (2)教师引读文中描写桥名的语句。

  (3)师:和唐诗有关的桥是什么桥?(如意桥)

  有谁知道王维的这首诗?出示王维的《归嵩山作》。学生自读。鼓励学生课后找到这首诗学一学。

  (4)出示桥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不同字体的桥名,念桥名。

  切断课件画面,认识字体:说一说你认识哪种字体?最喜欢哪种字体?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指导读出这两种词不同的感受来。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了解桥名中的故事:(师讲震龙桥的故事)请你猜猜那些桥名里面又含有什么故事呢?

  (6)同桌对读,再一次整体感受、体会这一自然段。

  ……

  其他局部的教学:

  第三自然段: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相关资料,欣赏、想象家乡小桥的造型;品读课文语言,选择感兴趣的桥自身当导游来介绍介绍。

  第五自然段:汇报朗读;交流讨论;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

  1.配乐齐读全文。

  2.归纳板书,梳理课文。

  五、作业参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选你喜欢的几个生字写一写。

  3.搜集资料,了解你家乡的一处景观。

  第二课时

  一、识字与写字。

  1.认读词卡、检测识字。

  重点指导“凿”字的字形: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记忆字形;积累“墓”的姐妹字,如:“幕、慕、募、暮”等。

  2.写字练习:“派”“婆”。

  学生观察,说一说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随时评价,写完做总结展评。

  二、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检测读文情况。

  检测三级规范:正确→流利→有感情。

  、整体掌握课文。

  1.配音乐,男女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作者是带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理解: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3.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你想对作者家乡的桥说些什么?

  (2)说说自身家乡的桥。

  四、片段练习: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自身家乡一处景观的话。

  建议:可以根据你搜集的资料完成,描写同一景观的伙伴可以聚在一起一起完成一篇,写完后有针对性地讲评总结。

  五、再次齐读课文,读出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品味,感受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3.学习人物说话的四种表达方式,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这堂课我们去认识一位小摄影师。(一字一顿地说)板书:小摄影师。什么人可以叫摄影师?专门从事拍照、录像工作的人员叫摄影师。谁来叫叫他,注意摄、师是翘舌的。

  2.小摄影师给谁拍照?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读课文,遇到拼音的字多读几遍,遇到不会读的查字典,或者请教同学与老师,把课文读通顺。比一比,看谁读书最认真?读完三遍课文后站起来继续读。

  2.同学们读书姿势很端正,读书时非常投入。请看这是课文的一组生字词语,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谁会读?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

  (1)媚、躬、按、胶、辆,观察这组生字,有什么发现?重点指导躬,左边是身,表示人的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2)摄、志、桌、社、侧,指名读,正音侧是平舌音。

  (3)阳光明媚、摄影师、高尔基、列宁格勒、车辆、胶卷

  照相、鞠躬、吩咐、摆弄、停当、打量、秘书

  3.同学们,你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出示填空题,引导孩子补白。

  自由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出示答案---自由说一说。

  出示:在一个_____早晨, _____打开了_____ 扔给他的_____ ,同意_____ ,不料_____ ,小男孩_____。

  用简洁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语文能力,三年级了我们要掌握这种能力。抓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朗读课文2-10自然段。

  1.读了课文,我们了解到高尔基早上接到了小摄影师扔给他的一个纸团,其实这个纸团是 一封信。

  (1)谁来读读那封敲开高尔基大门的信?

  (2)你就是当时的高尔基,读着这封信,让你想到了什么?

  少先队员很会想办法;

  少先队员很聪明;(给聪明换个词那就是----智慧)

  要见上高尔基一面可真不容易;

  高尔基非常关心少先队员。

  (3)是啊,一个小小的纸团----一封普通的少先队员的信却引起了高尔基的注意。齐读小男孩的信。

  2.高尔基与小男孩之间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请同桌相互配合,一位读高尔基,一位读小男孩,分角色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看哪两位同学配合得最好读得最好?

  3.指名感情朗读作者、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

  (1)这是怎样的鞠躬啊?恭恭敬敬地鞠躬,可不要太急呀!

  (2)高尔基按照小摄影师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注意这种摆弄的时间。此时我们的朗读要尽量体现高尔基的什么?耐心、对小男孩的喜爱、爱护、关怀、慈爱。

  (3)这是一位十岁左右的孩子,当一切准备停当,他的话语充满了—激动欣喜

  (4)一切准备停当,满以为可以实现心愿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小男孩哭着说---引读

  当他发现照相机里竟然发现没有胶卷,他--------地说:(失望、岂止是失望已经到了绝望、伤心、悲伤、

  在愿望马上就要实现,可是结果却如此残酷,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天哪,怎么会这样?

  (5)看到小男孩悲痛欲绝,高尔基赶紧喊道:“------”这一声声呼喊喊出了什么?安慰、关怀、温暖、

  (6)这样充满安慰充满关怀充满温暖的话语,小男孩听得见吗?因为他处于极度的悲伤、懊悔、羞愧的情绪之中。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4.同学们,读高尔基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爱护。

  读小男孩的话要注意读出什么?小男孩能见到高尔基的欣喜、一切准备停当的快乐,发现相机里没有胶卷的愧疚;小男孩前后心情的变化。

  5.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师生评议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你就会发现人物说话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出示人物说话的四种句子。

  2.请仔细看看这四种表达方式,这四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小结: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没有提示语只有人物语言。

  3.这四个句子相同的是什么?不同之处在哪里?

  反馈:四种句子的标点的加法。

  小结:写作中如果我们能采用人物四种说话的不同方式,定能使我们的文章表达更富有变化,文章表达更为精彩,我期待着。

  作业设计:

  同学们,小男孩离开高尔基的办公室后发生什么事?让我们拿起笔续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一个听记的容器,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的内在情感。在这节课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学生引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做“小男孩”、“高尔基”或把老师当做“高尔基”,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这种“有我之境”产生了巨大的、无形的引导效应,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去体验。同时这样又再现文本内容的'相关情境,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对文本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从而引发学生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渴望尝试的情境中,使学生跃跃欲试,以致积极倾吐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感情。

  二、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化地朗读

  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个人读、小组读、师生对读、表演读均可自由选择。这样释放了学生的内心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感受喷涌而出,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

  三、尊重学生主体,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发问,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少了,简直成了接受的容器。《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按角色的出场顺序来朗读理解课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这个出场角色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读书过程中,遇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自己或彼此之间合作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而且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那就是在“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时,我通过电脑设定,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词语:(同意)——(配合)——(惦记),第三个括号学生概括为“想念”,我没有及时肯定学生,而是拼命引导学生说出“惦记”。其实有时候学生的体验不一定与我们预定的想法一样,那么教师就应马上做出判断,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说说“孤僻、不屑、呆滞、嘉奖、懵懵懂懂”等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思想变化,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的意思,体会课题含义。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并有感情地读出。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能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

  有个女孩,一直以来自认为又丑又笨,脾气倔强、性格孤僻,老师只好把她安排在最后一排。她自暴自弃,非常自卑。五年级时,她却改变了。想知道发生在这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女孩身上的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读通课文,理解文中的新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我”的两件事,是哪两件事?

  2、交流:

  出示填空,根据填空,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我”哪两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在语文自习课上,我因白老师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在当天夜里,_____________,认认真真地补上了__________________。在后来的数学课上,我又因白老师_____________感动得_______________,几天后,对语文测验____________,取得了第一名,白老师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1、白老师改变了“我”。从与白老师认识的第一天起,“我”的内心就不断地因受到白老师的“注意”而翻动着。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集体交流。

  2、出示:“我不屑地瞧着她………她会知道……”。

  (1)“不屑”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的内容和你的生活想想“她会知道……”这里“我”可能还会想些什么吗?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3)指导朗读出轻视、嘲弄、愤愤不平的语气。

  3、出示:“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一句。

  (1)自由读读这句话,对作者这样的想法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预设:“我”为什么会感到从未有过的“惭愧”呢?

  (2)出示练习,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

  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惭愧,惭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

  愤愤不平、嘲弄、轻视——她真有这样的神通吗?她会知道……她会知道……

  自暴自弃——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其他的根本懒得做……

  虚荣、倔强——不想坐最后一排却倔着性子坐在最后一排……

  没能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引以为荣值得骄傲的资本——成绩差、作业不好好做……

  (4)引读:所以,作者说“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因为我,像我这样的学生,( ) 。

  (5)指导朗读出惭愧、自责的感情。

  (6)读在白老师的特别“注意”下,我笨拙勤恳的努力终于使我在语文测验中获得第一名,这震住了我,而白老师的话更让我热泪汹涌而出。

  出示“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7)默读课文第二件事,联系“我”的变化,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听了老师的话,此时的“我”会怎么想呢?(感激)

  想像说话:我的热泪汹涌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

  师:这件事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这许多年里作者淡忘了很多人和事,但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知道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样—个把我的生命和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的享受的人。

  五、作业。

  这是一篇赞美老师的感人文章,也请你来写写自己的老师或写写你心目中的好老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23

语文的教案11-29

语文教案(精选)08-11

【精选】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8-27

语文教案(经典)09-11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