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字词。
2、分析课文。
3、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4、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摸、托、惭愧,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松树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曲《小松树》配有动作,导入新课。
二、复习字词
先用字卡复习,方式齐读、开火车。
复习字词,方式,利用课件带拼音齐读,去拼音读(学生领读),个别读。
三、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根据段落分析课文
2、先齐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帮助解决问题:给大松树和小松树摆位置。(师在黑板上画好大山)指名读课文,注意读的准确性。最后学生齐读。
3、由问题:大松树和小松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设置悬念过渡到第二段。
先让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让学生回答:你听老师读后,如果你是小松树你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语气和心情呢?----骄傲、自豪......
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松树为什么这么骄傲、自豪。
让学生个别读,比一比谁读的最像小松树,再让读的好的说说是怎么读的这么好的.?--个别字的重读和语气。(兵教兵)
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小松树这么说,大松树怎样回应的,为什么?如果你是大松树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让学生整体齐读课文,注意语气。
4、大松树虽然没说话,但有人占出来了,是谁呢?--风伯伯,好,那故事有怎样发展的呢?
老师范读第三段,让学生整体感知,体会风伯伯的说话的语气。
让学生感受风伯伯的语气,并知道从哪了看出来的?找到关键词:摸。(加上动作深入理解,摸表达的爱意)再让学生个别模仿读。
深入体会风伯伯说话的意思。(小组合作讨论),思想碰撞,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理解托的意思。(动作示范)
拓展思维:听了这样的话,如果你是小松树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想?
5、由上段结尾的问题引入第四段,让我们来看看小松树是怎样做的?
老师示范读,让学生认真的感受,说说老师哪里读的好?引出惭愧,重点讲解,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第六课我们学过的一个词和它很相近,启发学生说出难为情一次,从而轻松理解。
进而追问怎么样看出惭愧的呢?低下头?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加深感情色彩。
深入挖掘惭愧的原因?
拓展想象,假设你是小松树你会怎么想。
6、升华主题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给你了什么启迪,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7、熟读课文,加深记忆。
先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男女生分角色读课文。
个体分角色读课文。
背诵课文。
8、歌曲结束《小松树》
板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惭愧
长的高比你高
看的很远大山托
大松树风伯伯
没有回答
语文教案 篇2
多姿多彩的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会描述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能用游戏等方式来表现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美丽的天气。
知道我国古代就有了天气现象的各种记录。
科学知识
知道各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体验到天气对人类工作、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各种天气现象的图像资料;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课件);各种天气现象的卡片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卡片。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出示:古代有关天气现象的记录。
2.提问:我们知道有哪些天气现象?
二.活动欣赏天气现象
1.认识各种天气现象并描述其特点。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图。
要求:仔细观察,认识各种天气现象。
(2.)提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的特点。
(3.)组内同学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师总结概括不同天气的特点。
2.收集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与成语。
(1.)课件出示教师搜集的`有关天气现象的诗歌、成语。
(2.)学生欣赏,教师针对资料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此环节能实现科学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的整合。)
(3.)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资料并编成小报进行传阅与展示。
三.活动我们与天气
1.布置任务:设计用游戏来表现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
2.指导学生看教材的两幅图,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交待游戏规则与注意事项。
4.学生游戏。
四.小结
1.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2.评价在每一环节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
语文教案 篇3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做成了一架小风车,因为出风国为什么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以后,牛顿发奋学习,逐渐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 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头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
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
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习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 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 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 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八、齐读全文。
10做风车的故事
爱手工 做风车 议风车
(仔仔细细 几乎 每天 看一阵子) (得意发愣难受)
发
学习不太好 刻苦钻研愤
习题: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 ) mo( ) shan( )
几乎 石磨 扇子
ji( ) mo( ) shan(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 )地看,( )忘了回家,以后( )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做风车的故事发生后,牛顿从此( ),渐渐地养成了( )的习惯.
3、牛顿( )值得我们学习。
语文教案 篇4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白杭稠、甚至、无所谓、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让自己感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二)能力与方法目标:
1、进行默读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
2、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梅花,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那么,以前的学习中,梅花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引导学生交流咏梅的古诗,名句,歌曲等。)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以后,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弄明白梅花魂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课题,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的桥梁。激发了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自由舒展的平台。
二、初读,了解“魂”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魂”的发音与笔画、“缕缕幽香”、中“幽”,“衰老”中“衰”的笔画,“缕”的是边音,“葬”是平舌,注意发音规范。)
3.默读课文,不好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在受感动的部分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4、思考:读完课文,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谁能概括地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读书、感悟、小组交流、研讨,实践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寻求合作伙伴的帮助,较好地照顾了个体间的差异。
三、反馈,交流“魂”
1.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解答。
2.思考:课文在给我们讲梅花的故事,讲了哪几个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为深入体会梅花“魂”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回顾,总结全文
再次总结课文大意(师生合作完成。)师: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也对部分字词进行了疏通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播放歌曲
《故乡的云》师:当你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与本可课有什么联系呢?
设计思路:歌曲声中营造思乡氛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的基础。
二、品味,多角度体会“魂”
1.默读,寻找”梅花魂”。
找找哪些句子段落写了“魂”,哪些“魂”感动了你?把有关语句划出来,多读几遍。(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作答,教师相机出示有关句段,在尊重每个学生阅读感受的同时将情感体验,朗读指导,言语表达结合起来。)
A出示:“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a)外公为什么会黯然泪下呢?
(b)指名读,评议(缓慢,低沉),齐读。
(d)而此时的我,能理解外祖父吗?男女生对比朗读下文两句人物对话。
B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有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出示“墨梅图”,学生自由轻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b)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外祖父很珍惜这幅墨梅图。(“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用红色显示)
(c)指导朗读:读出“训斥”的语气及强烈的反诘语气。
C出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a)自由轻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b)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呢?举例说说。
(c)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梅花魂"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板书:民族魂) 《梅花魂》精品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畅谈读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也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空间,同时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情感、思想得到升华。
3、思考,书写“梅花魂”
同学们,当莺儿,女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在写的过程中再次轻声播放《故乡的云》
设计思路:以笔传情,既让学生的文笔得到了锻炼,又让学生的感情再次得到升华,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充分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三、总结,升华“梅花魂”
1.再读课文,回味“梅花魂”
2.出谋划策,设计“梅花魂”
用影像镜头怎样来表现“魂”?你会选择哪些事物来进入你的镜头?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既是文本学习的总结,也是文本的升华。
四、作业超市
1、朗诵描写思乡的诗歌:
故乡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的离开了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2、抄写本课让你感动的词句。
3、搜集具有“梅花魂”精神的现代人物的故事读一读,开展一次小故事会。
设计意图:由学生任选一道练习,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题型的设计,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之间的整合,以及语文课内学习向课外的拓展。
附:
板书设计: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梅花魂 不能回国 中国心
赠送梅图
递梅花巾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为:“我爱阅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板块:
1.“读书交流会”。(1课时)学生对于读书有自己的认识,也了解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也有自己喜欢的作者、作品,有自己的读书经验……单元学习开始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安排一次交流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能够看到学生已有的成果,也可以看到学生在读书方面的欠缺,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有利于调整教学思路,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顺学而导。
这一部分就安排综合性学习,提出活动话题,设计方案。让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学习单元。
2.“品读书滋味,悟读书乐趣”(1-2课),目的是通过两课的学习,让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获得和作者大体相同的感受,对文本由基本的认同感,获得阅读感受;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学习文本语言及基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和自己对话,提出文本的限制,在生活中、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之间相互对话,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认识,获得新感受新体验。
3.“学读书故事,习读书方法”,(3-4课),目的是通过两课的学习,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同时慢慢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方法有所感受,有所领悟。
4.“汇报与展示”。
把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展示台中的内容进行整合,组织一次交流活动,分为“谈体会”(读书感受、读书方法、读书乐趣等)“讲故事”(自己的或者别人的)“辩论会”(开卷是否有益),这三个小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关键是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同时,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做必要的总结;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完成一篇习作;组织一次成果展示,包括展示台中提示的读书记录卡、班级图书角、习作、访谈记录、心得体会等。
读书交流会
一、读书交流
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
新学期又开始了,一本本新书又在等着我们去读了。我们每个人至少都有四年的读书经历了,让我们回顾一下各自的读书生活,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出示下列提示)
暑假中同学们读了什么书?
在几年的读书生活中有哪些读书感受?
最喜欢看哪本书?
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知道哪些读书人的故事?
在小组内交流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选择一两个话题,全班交流。
二、我的读书生活
有人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有些人却觉得读书是件快乐的事。你是怎样看待读书的呢?谈一谈你的读书生活,说出你的观点。(交流读书生活,从中掀起读书热潮。)
三、我读过的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一本书,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何况我们还读了许多不同的书。我想,书中肯定有千百种滋味在我们心头,就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读过的书。
四、访问爱书人
我们若能找到读书乐趣,就会渐渐的变成一个爱读书的人。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请你准备好一两个问题,去采访一下他们,并作简单记录。
开始采访活动。
交流采访结果:说出自己准备的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读一读被采访人的回答。
谈一谈采访后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4、对一般说明方法的初步掌握,特别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对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初步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多媒体,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两亿年前,地球广茂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巨大的爬行类动物,他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那就是恐龙,(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同领略恐龙的世界。
二、读通全文,解决字词
1、读通全文,读准字音。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通读一遍,遇到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用查字典的方法自己解决,如果还是无法解决,一会儿我们边讲边提(—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出示生字
ì àn dià iàn xíng 5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①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②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③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④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⑤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宽带网
①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②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③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邀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④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语文教案 篇8
四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
1.能够独立完成是自学词的任务。
2.学习独立完成识字学词的任务。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利用背景资料帮助学习。
5.学习修改习作,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
6.(认字183;写字214)×80%
7.背诵≧15(;段)×2
8.习作≥12次/学期
9.综合性活动≥4次/学期
复习要点:
一、积累与运用:
1.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正楷字。(运用钢笔)
2.充分利用摘录笔记,从生字的音、形、义进行辨析,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五六年级的生字学习打下基础。
3.积累语言材料,正确地运用于表达中。
①分类积累。
②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目及课文中的精彩、重要句段。
③结合单元主题词,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4.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遵循“知——懂——会——熟”的过程)
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能运用。
(如比喻句、反问句、祈使句)
②认识连绵词,理解语气词表达的情感。
③成语中的对应。
④在原有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⑤理解同一字或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二、阅读与理解:
方向:阅读即思维
1.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一定的.阅
读速度。
2.感受不同的文体样式。
①读文学作品,能通过分段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概括或复
述,要素完整。
②读信息类文章,能抓住关键词语、题目等获取重要信息。
3.根据不同的文体提出问题,并自行解答。
4.理解课文题目,能抓住重点词语、动词理解课文。
5.能设身处地地阅读,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
6.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7.对照阅读古文和译文,了解古今词义的演变。
三、习作:
1.引导学生本期习作及课堂练笔,根据学生习作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叙事及想象的评改,做到文从字顺、内容具体、层次清楚,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2.习作修改标准:
①有根有据——真实;
②有情有意——有真情、有中心;
③有血有肉——内容充实具体;
④有声有色——语言生动(尽量做到)
错别字控制在2%以内
复习建议要点:
1.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学习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复习。
2.在复习中,重方法的领悟,获得知识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3.重视金钥匙,课后思考题的教学要落到实处。
4.以儿童的视野,设计复习活动。
5.为学生创造阅读环境,阅读资料,通过语文小报、自制的阅读卡、习作集等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语文教案 篇9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妈妈”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一篇自渎课文。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妈妈的爱无时不在身边,懂得回报母亲无私的爱。进而增进母子亲情。
《妈妈的爱》是本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小诗,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是一篇意义很强的课文。
二、学情分析:
本首诗里所描绘的生活细节几乎发生在每个学生的家庭,每个学生都经历过,正因为司空见惯,成长中的孩子反而容易忽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深深的母爱之中。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情,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及本课特点,制定目标如下:
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10个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阅读中独立识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妈妈平日的爱,懂得要尊重关心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四、重点与难点:
体会诗歌的感情,有感情朗读。
五、设计理念:
凭借教材把浓浓的亲情传递给学生,让孩子留意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体会妈妈的爱。,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朗读,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字词,受感染。让他们在感兴趣,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准备:
磁带《世上只有妈妈好》;生字、词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切入课文
谁愿意介绍自己的妈妈?
说到妈妈,老师看出你们很自豪,今天我带来一首赞颂妈妈的歌,一起来听听,会的同学可以一起唱。
正如各种所唱,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们从小到大,妈妈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就是妈妈的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妈妈的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同桌合用一本书,相互检查正音。
通过指名读、开火车、擂台赛等方式检查识字情况。
指名分节读课文,说说诗歌中把妈妈的爱比做什么?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整体感知内容。
默读这首诗,然后说一说读后你想到了什么?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想怎样学这首诗?
就按你们说的方法来学习,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学。
集体交流后,学生汇报。
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为什么喜欢她?
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理解妈妈的爱为什么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联系实际,赞美母爱
同学们,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遮雨的伞、滴落的泪、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妈妈的爱还是什么?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从那里感受到妈妈的爱了?妈妈是怎样爱你的?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朗诵这首儿歌,能背得背下来。
3、把你对妈妈的赞扬像书上那样写成一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23
语文的教案11-29
语文教案(精选)08-11
【精选】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8-27
语文教案(经典)09-11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