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 导入:圣诞节快到了,上周五布置大家回家制作贺年卡,不知做得怎样了。有做得的没有,请拿出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用了什么材料来做。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画上什么图案,涂上什么颜色,写上什么祝福的语言,准备送给谁,代表什么心情。(学生面露窘色,低着头没有做声,有一个学生说了,老师我们回家就没有时间了,家务很忙的。还有学生说,我不知道什么是贺年卡。有学生还说不知道什么是圣诞节。)
情况很糟糕,我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说不知道圣诞节的,更没有想到学生没有完成制作贺年卡的。
二、 动手制作:
没有人做来,是吗,不要紧,我们现在来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东西。有人会折叠纸飞机吗?会。哦,还会折叠什么?
大家拿出一张纸来折叠你最拿手的东西
(学生拿出纸了折叠自己最拿手的东西。)
老师巡视,提醒学生不要浪费纸张,不要乱丢垃圾,记住折叠的步骤。)
三、 口头训练:
1、(随意指名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飞机是你折叠的吗,太漂亮了,你能教教我们是怎么折叠吗?好,站起来,说说。
教师在旁及时指导、梳理:先找一张纸,什么样的纸?有多大张?软的.还是硬的?。第一步先折哪里,为了讲述方便,可将纸设为左右、上下。
第二步。
2、大家试一下,会折了吗
3、我们学习手工制作有什么好处呢,大家想想。(学生回答:可以锻炼我们的手指使之更灵活,可以放松和锻炼大脑,调节我们的学习,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
4、也可能有不好的方面,会是什么呢?(学生:浪费纸张,破坏环境卫生。)
四、学写作文:
1、明确题目:都会做了。好。我们要把制作的方法告诉不在这里的人,怎么办。打电话,写下来寄给他。那就得把折叠的步骤写下来。这是我们这一节课的第二个任务。来,,看看怎样写。先明确题目 题目叫什么?
2明确小制作的写作方法
先总说后分说,总说部分先说要做什么,有什么重要性,意义;分说部分介绍制作步骤 , 还有的注意事项.。说明方法
3、语言要准确,也可以生动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写出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比喻句的特点,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意思相反的几组词及优美的诗句。会认7个生字。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家乡的环境。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情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做环保小卫士。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家乡的环境状况,也在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那么,你一定有值得记下来的东西,或者你对未来也曾想象过,在综合性学习中,没准还发生了有趣事情。想跟大家进一步交流吗?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
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小组比赛,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认识的
(4)组词大列车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动物)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用一句名言作了回答:“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题解: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四、感知全文:
(一)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字词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于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之|也久
(4)理解几个词语:
①养父母:赡养。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⑧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尚且。⑩固众人:本来。
(5)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回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父异焉⑤环谒于邑人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⑥泯然众人矣
③稍稍宾客其父⑦贤于材人远矣
④或以钱币乞之⑧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长城并不陌生,但是只限于名字而已,课前应多加以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长城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课题
1、导入: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见解感受,自由交流。)
2、引题: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齐读课题)
3、提出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3)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资料交流,了解长城】
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结合文中的背景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2)引入识字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是字词、朗读、心得等)
【设计意图:图文对照,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还了解到只有平时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
二、展示学习成果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生字。(小组成员轮流读,相互纠正。)
(2)我会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有的读,有的到小黑板上书写展示)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
长城建造的那个年代,一时间学生思绪万千……
【设计意图:掌握了字词,激发了学生要学习课文的主动性,为下面环节的开展扫清了障碍。】
课内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pán xuán bǎo lěi zhì huì
2.比一比,再组词:婉( ) 凝 杖 魄 峭
蜿( ) 疑 仗 魂 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
板题:长城以它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中外游客赞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它的伟大吧。
2、创设情境,放开品读
(1)由学生交流怎样进一步读书。教师围绕解说引导激发。
第一段:读文看图,看图读文。
读中一观山势――崇山峻岭;二看长城――蜿蜒盘旋;三想画面――气势飞扬雄伟壮观。
问:读了这段,你们有话想说吗?
第二段:读文解图,认识长城。
从这段中你们读出了什么?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二是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三是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段: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相机抓住学生的第一句朗读:在品味“站”“踏”“扶”中。
问:你是怎样走上长城的?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
读第二句:问:你面对的是什么?让学生走入情景,体会脚下陡峭的山岭,肩上沉重的条石。
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读第三句,想象:你们从多少这个词想到了什么?从才上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不易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多少、才、智慧、血汗、凝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等词语,但具体付出了多少辛苦才建造成了这一世界奇迹却得学生透过文字去体会,所以这一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平台,“想象劳动人民建造长城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这样,学生仿佛回到了最初】
第四段:读出无比自豪
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设计意图: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融进作者的思绪与情感。】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五、练习:
读句子填空:1.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钱不到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 ”写出了长城的长;“多少”和“长”说明 。
2.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不过几十公里”表示路程 ;“不过两三小时”表示时间 ;“不过是些篇作文嘛!”表示说话者认为写作文 。
你能用“不过”说一句话吗?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城堡、风调雨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关键句子,领会课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大炮与战争的关系及战争时大跑的威力。
2.让学生充分阅读,置身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中,去感受,去领悟主题。
3.抓关键词句,探究感悟,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悟和平时代的幸福,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观念,呼唤、珍惜和平。
教学重点:
1.领会课文的主题。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的主题及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具:
录音机、幻灯、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灯片,引出主题。
二、讲述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
(1)故事插问
(2)交流明确:要发动战争吗?要向老百姓开炮吗?
(3)听完故事,你心里觉得怎样?
2.学生讲故事。
三、再次欣赏故事,观看课件。
1.卡卡王国的孩子新年快乐吗?从哪些话中可以听出来他们很快乐?请再仔细听故事。
2.交流明确
四、分享卡卡王国新年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18.城堡上的大炮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观看了灯片,欣赏了故事,我们感受了卡卡王国里新年时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或按课文内容讲述课文中的故事。
3.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三、精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在书上作标记。
(1)大炮以前是用来干什么的?有怎样的威力?
(2)卡卡国王将大炮掉头面向广场时,人们有什么表情?想些什么?人们是怎样的心情?
(3)国王用大炮做什么?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四、再读课文,理解表达方式
1.通读全文。
2.思考:
(1)为什么要写老师带学生参观城堡上的大炮?与国王用大炮狂欢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不把国王的意图直接写出来?
(3)“难忘的狂欢之夜,难忘的大炮”可改成“难忘的狂欢之夜和大炮”吗?
3.交流,明确。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理念:
抓住小学生语感形成的心理机智和规律,以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文为基础,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品词、品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10个生字,并能试着欣赏自己书写的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中央电视塔的外型特征及作用,感受它的神奇之处。
4、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中央电视塔的外型特征及作用,感受它的神奇之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认识塔
1、教师板书: 塔 请同学读一读这个字。
2、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塔?说说它的样子。
3、你们知道我国有几个著名的电视塔吗?老师告诉你们,我国有 3 个著名的电视塔:第一个是上海电视塔,叫东方明珠;第二个是天津电视塔,简称天塔;第三个是北京的中央广播电视塔。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神奇的塔”。教师接着板书:神奇的。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这个神奇的塔是什么塔?为什么说它是神奇的塔?)咱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感知——了解塔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轻声试读课文,读准字音。找一找,这座神奇的塔叫什么名字?
2、再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把课文读流利。
4、指名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考:都是谁发现了中央电视塔的神奇之处?
三、研读品味——熟悉塔
(一)整体感知塔
1、明确中央电视塔的.位置。
2、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3、图文对照理解“耸立”一词。这塔很高很高,你们能把它读出来吗?自己试试。
4、指名读。
5、教师也想读读行吗?教师范读。你们听出什么了?(听出这座塔特别高)
6、学生模仿读。
(二)蓝天眼中的塔
1、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在图上画不同的东西:画太阳,画白云,画小鸟,还可以画小树、房子等。画在哪儿,是关键,由此帮助学生体会塔高耸入云,站在塔上看,房子、小树就像积木块。
3、多种形式练读,体会塔的高。
(三)太阳眼中的塔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夜晚时的塔?(多媒体出示夜晚时明亮的电视塔)。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
3、你们见过宫灯吗?(多媒体出示宫灯)请同学说说宫灯是什么样子的。
4、为什么要说这圆圆的塔楼像宫灯呢?(塔楼与宫灯有相似之处)
5、教师小结:当两种事物间有相似之处,就可以用比喻的手法,把一种事物比喻成另一种事物。
6、请同学们用“……像……”说话,体会塔的美。
7、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体会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8、同桌读,指名读。
(四)孩子眼中的塔
1、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我眼中的塔是什么样的塔?
2、仿照“中央电视塔上有……还有……”说话。
3、(课件出示旋转餐厅、了望塔),请同学说说旋转餐厅和了望塔是什么样子的。
4、教师结合图介绍中央电视塔的结构。
5、小组比赛读这一段,体会塔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五)大人眼中的塔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说一说:妈妈说了些什么呢?
2、妈妈说这塔很神奇,为什么这么说?(生:这个塔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
3、“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是什么意思?你能结合平时的生活说一说吗?
4、教师简介中央电视塔的功能。
5、同桌比赛练习读这一段,体会中央电视塔的神奇作用。
6、展示读,学生评价。
四、美读欣赏——赞美塔
1、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2、欣赏中央电视塔的图片,感受塔的外在美。
五、诵读积累——留住塔
1、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按课文内容填空,为积累语言服务。
3、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丰富塔
1、引导探究性学习。
2、指导课外阅读。
七、总结
谈谈学习课文后,你有了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神奇的塔
蓝天 高
太阳 美
我 让人快乐
妈妈 神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品:一学生在校园里乱扔垃圾,另两个学生据理劝导。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别人有事情找你父母,父母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情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样的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面。
第二、三课时
习作
我的发现
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想的事情,或者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欢心的事情,也可以是烦恼的事情、难受的事情……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机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
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是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语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同学们,请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2、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精读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
(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
(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教后反思
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是教读课文的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开拓思路。
语文教案 篇9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4. 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 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 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三、 教学思路:
1. 注重文言词句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2. 注重对层层深入的论说方法的把握。
3. 注重对“尚贤”现实意义的探究。
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3段)
一、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先说一个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分别辅佐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避国难,他们逃出齐国分别到了鲁国和莒国,后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伺机而动的两公子俱连夜回国。鲁国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截公子小白,管促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后为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军大败,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公子纠为齐君兄弟,齐君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老师管仲是齐君的仇人,请把管仲送到齐国,剁成肉泥。鲁人害怕遵照执行,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君子,君上成了国君,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奚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管仲进行改革,一时齐国大治。
但是在古代,象齐桓公这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并不多,而且,统治者常拥有世袭特权,他们常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提拔或罢免官员,出身社会下层的人即使是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所以墨子的“尚贤”的主张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 朗读课文
三、 文本解读
(一) 第一段
1. 释义并翻译
者:第一个: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表示:“………的时候”,第二个:……的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治:治理得好,太平本:从根本上是其故何也:宾语前置在:在于事:让……做官(任用)将:就众贤:使贤众,使动用法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应读出气势来
(2) 重点词语应重读,如:皆欲国家之富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不能尚贤事能为政也将在于众贤而已。
3. 翻译指导: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所以国家拥有的德才兼备的士众多,国家就会治理得好)
4. 概括本段内容:
1) 找出中心句
2) 理清思路:“王公大人失其所欲”在于“不能尚贤事能”“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
3) 概括段意:从反面论证“尚贤事能”的重要性。
4) 论证方法:举王公大人治国的例子来说理。
(二) 第二段
1.释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术:方法奈何:怎么办
2.归纳本段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段。
(三) 第三段
1. 释义并翻译
富:使……富有(形容词使动用法)贵:使……高贵(形容词使动用法)将:才厚:纯厚乎:在(介)辩:有口才道术:治国方法固:本来就是(副词兼有判断作用)珍:比喻人才佐:辅佐的臣子然后:这样……才(含义: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后)
2. 朗读指导:
1) 排比句读出气势
2) 可得而从也“加点字重读,以示强调。
“此固…………”语速稍快,“固”重读。
3. 翻译指导: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4. 概括本段内容:
1) 用文中的`句子简答:
众贤之术在于:“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即尚贤事能)换言之,“尚贤事能”可以使“国之良士”“得而众也”
2) 概括段意:
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尚贤事能”。
3)思路:使善射御之人增多的方法使国家贤士增多的方法(顺势推进)
四、 规律探究
1. 墨子的文章逻辑严密,结构严谨。可以说我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我们回顾一下《兼爱》一文中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先提出问题,说天下之害,再解决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说“兼相爱”之利,不“兼相爱”之祸,最后解决问题。“兼相爱”可以做到,“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其实,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九个字上面做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前三段与中心论点有何关联呢?
讨论: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3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中心论点
第1段从反面,3段从正面论证了“尚贤事能”的重要性,必要性,阐述了“为什么”的问题。
2. 设想一下,下文会写什么内容:如何做到。
五、 作业布置:
1. 课外预习4~5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备翻译。
2. 思考:尊重人才有什么现实意义。
语文教案 篇10
一、口语交际
1.揭题
上期我们曾经夸过身边的同学,这次口语交际课,请同学们介绍自己。介绍些什么呢?请读题。
2.介绍自己
(1)介绍自己的什么呢?(特点:长相、性格、爱好、优点、缺点……)
(2)自己想,自己说。注意:有顺序,抓住特点说具体。)
(3)同桌互说,互相评议、补充。
(4)小组内说,选出说得好的同学上台
(5)小组代表上台说,大家评议,评评谁说的最象自己。
3.自己进行修改,再说,请自己的好朋友或老师评价。
二、习作
1.上节课,我们都说了自己,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特点写下来,为自己“画”张相。
2.想想:自己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自己写。
4.抽生读习作,大家评议。
5.自己读,自己修改。
6.请好朋友帮你提意见。
7.师选一篇集体评改。
8.自己再次修改。
9.誊写。
三、我的发现
1.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每组中两句话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意思却相同。)
2.师讲解:实际上就是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意思不会发生改变。
3.请再读句子,你还发现了什么?
(把反问句换为陈述句,就是把反问句中的“不”和“吗”去掉,把问号变为句号。
4.照样子说类似的两个句子。
四、读读记记
1.读句子,这些句子都是什么句?
(比喻句)
2.比喻句: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事物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3.这些句子有什么好处?
(使文章更形象生动。)
4.找出所学过的课文中的'类似的句子。比比谁找得又快又多又准。
5.交流
6.照样子说一个。
五、读读背背
1.读句子
2.交流句意
3.自己背
4.抽生背
5.集体背
六、成语故事
1.借助拼音,读通故事
2.想想: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它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讨论交流
4.反馈。
5.交流你读过的成语故事。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三下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一,三下语文园地三,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23
语文的教案11-29
语文教案(精选)08-11
【精选】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8-27
语文教案(经典)09-11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