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根据数学新课标理念,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经历探索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上。课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特殊算式的口算,例如:25×4,125×8,25×8等,为学习简算作铺垫,再让学生猜一猜情景图中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并估一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出示课本情景图,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写出计算小长方体个数的不同算式,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合作交流讨论后,举例验证,进而建立模型,归纳总结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最后应用规律,由学生独立尝试练习,集体交流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课后仔细分析,我觉得从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来看,应该让学生边学边练,讲完乘法结合律就来进行简便运算的教学,这样更利于运算定律的掌握、理解。并不是每次按照学生上课随机调整教学就是灵活的课堂,就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时也应该把学生调整到自己预定的'计划、预期目标、认准的方向去。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2
开学已经两周了,今年接手的是四年级。第一单元是除法的教学(共12课时)。在这两周时间里,我完成7课时的教学。不过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很严重。
如:竖式中经常出现:3024=16、93=3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平时缺少必要的基本训练。新教材倡导小单元编排,教学的内容连贯性不强,加上教师对基本计算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学生的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不熟练。(这是造成错误的最大原因)
2、缺少必要的计算习惯的培养。部分学生存在抄错题目,漏写答案等问题。其实在计算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很多与态度和习惯有关,真正不会做的`人少之又少。
3、教师的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教师相比,无疑是存在很多差距的。但往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待计算,造成不能关注教学中的细节。
如:教材第7页第6题有这样一组习题:
9943 20838 86862
99683 72727 60257
如果教师不加以研究,就很难发现这里既有商一位数的,也有商两位数的。而教材的例题仅涉及到商一位数的,因此学生就有可能依赖模仿例题导致错误。
对策:
1、强化口算。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口算,令人费解的是以前没有明确提出口算的重要性,但广大教师却能将口算作为一项常规来抓,课改以后的课堂却很难见到口算的风景。由此可见,加强口算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在平时的每节课中。磨刀不误砍柴功,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每天花上2分钟进行几组口算练习是必要的,只要坚持,相信学生的口算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2、适当增加关于计算的训练量。现在的《补充习题》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四年级上册的《补充习题》对每课时计算设置了两课时的作业,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课本练习相对不足的问题。但是在专项的计算内容教学以外,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计算训练,每天练一下。正如沈重予老师所说,每天一题成能力,一天不练成问题。
3、做好各学段的计算教学的衔接工作。只有所有数学教师都重视计算,将计算作为学生的基本能力来抓,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必要时也可以进行速算、口算的校内比赛,以此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重视。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
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没有花架子,没有与课堂无关的语言和行为,没有哗众取宠的调侃和媒体展示,所有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成功之处:
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不足之处:
1。重难点处理解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
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
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改进措施: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
《生活中的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时,它的上一课是《温度》,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从温度的知识中了解了一些生活中的正负数。知道了可以以0℃为分界线,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而且也已经知道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但并没有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正负数》一课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正负数以及0的特殊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前我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理念和学生实际以及教材特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前温度复习
为了新旧知识点的自然衔接,课前设计了重温温度的活动,使学生自然的感受到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顺势过渡到新授的环节,生成自然。
2、通过记录相反意义的量,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上课伊始,我首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三组相反意义的量,课堂上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最后由师生共同探讨达成共识:总结出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更简便、清晰、准确。紧接着我又强化了正数分别代表了足球比赛中的进球、转学人数中的转入和收入情况以及负数代表的失球、转出和支出情况。并板书在黑板上,为下一步学习“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埋下伏笔。
3、总结归纳正、负数和0的关系。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温度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知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说说发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索出正、负数和0的关系。
4、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为进一步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举了生活中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不要小看学生,他们潜在的能力要靠我们教师去挖掘,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正负数”这一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使我坚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可忽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举出了“打羽毛球赢了、输了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有的同学想到“炒股赚了、赔了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安排了 “超市经营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老师的体重”等一系列的练习,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总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尽可能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努力争取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做到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5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但是在这节课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虽然能够通过例题找出积的变化规律,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的练习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练习,也多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
2、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交流,从而归纳积的变化规律,有部分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使学生畅所欲言。
3、由于学生参与度不够,导致课堂进度受影响,设计的巩固练习题没有全部进行完。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6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乘法估算》教学反思这节课一开始我用估一估几个数,让学生回顾知识,为本节课进行的数学活动作好铺垫,接着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的教学中去,使学生体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发现在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思考:
1、在估算教学中,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题的解决出现了多种方案:104×49 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样使学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种算法的合理性,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慢慢发现了前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2、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在进行乘法估算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要是把两个因数都要估小,有时要把两个因数都估大,有时要把一个因数估大,另一个因数估小??。
3、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三、《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用铅笔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1、在课的开始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很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怎样?请同学们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直线的位置画出来。这样,以空间想象为切入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无限大的平面内出现两条直线,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出的两条直线画下来,直接进入纯数学研究的氛围,创设这样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有利于学生展开研究,特别是为较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
2、让孩子在体验中去感悟知识。在引出平行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要加上“互相”两个字?问题一抛出,我就后悔了,因为孩子们刚刚才对“平行”有大致的概念,马上让他们去说“为什么”,可想而知,学生被我问得一头雾水,只有很少几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几句。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同感。作为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去感悟,如光用口头解释,只会事倍功半。其实,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在出现的时机上还应再考虑、再斟酌。我校周老师建议,这个问题其实在让学生说了两条平行直线的关系以后,再抛出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3、准备的教具使用不充分,我在白纸上画了一组平行线,让学生观察是否平行,然后左右对折白纸,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是否还平行,由于太仓促,只有部分学生能够看出并理解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了,如果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再去想象一下,效果会更好。
4、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环节,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顺利完成,孩子掌握不够好。
四、对“鱼”与“渔”的思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在自己的课堂上往往是教着教着,忘了“授渔”的事儿,一门心思扑到“授鱼”上去了。听了两节区名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给了我深刻地启示。执教老师的精彩设计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了深入。给我最深的印象的是知识和方法并行,在简单中挖掘“不简单”。教师不仅仅是在“授鱼”,传授知识,更是在“授渔”,教给方法。执教老师从“零件”和“关系”两个方面研究平面图形的方法。课一始,老师提出了研究的方法,我们在认识一个图形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看这个图形含有多少个零件?(板书:零件)二是看零件和零件之间有哪些关系?(板书:关系)然后通过学生小组活动交流,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是研究一切图形的方法。这正是老师设计的精彩之处。教给了学生这个方法后,对后面的学习认识梯形、三角形、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打下了基础。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每一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寻找验证的方法。这些任务都是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自己动手合作完成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研究中更加主动,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也会更加印象深刻。
我们经常强调学生的经验,实际上我们小学数学就是经验的数学,每堂课都给学生这样的训练,对他将来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我们老师也得到了解放,“教是为了不教”自然也就会得到实现。在听课过程中也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和困惑。在我们数学课堂上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提出来也供大家讨论。
五、如何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学期新接了两个四年级的新班,发现很多孩子都缺乏认真的品质,更缺乏认真检查的习惯,做完作业就交,好像只要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可交上来的作业总是这错那错,而改错又要跑几趟,老师指一个改一个,同样的错误就不知道一起改。我在反思他们错误的原因,平时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首先要认真、正确地审题。正确审题是做对题的关键。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在审题时,把重点的字、词点出来,要明确题目让我们做什么;一道题到底有几个要求,每个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课外作业》上有一道练习题,是让学生先估算,再准确计算,很多孩子都想当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学习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时,有一道作业题的要求是给下面的平行四边形画出两条不同的高,由于学生不认真审题,不是只画了一条高,就是画的两条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借此机会,我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审题。只有在典型题例面前,才更有说服力。
其次是要教会学生检查题目的方法。很多学生所谓检查就是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其实是走马观花,一点用处也没有。不同的题型检查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如:填空题、选择题检查时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刚才做的一样;计算题要用验算的方法检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运算检验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检验;应用题必须先弄清题意,再从问题入手,分析应用题,列式是否正确,同时更不能忽略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等,当然也可以根据题意将求出的结果代入题中检查??这些方法在考试时尤其重要有效。
第三,计算实验中,学生改错前先找错因的方法,广泛适用于平时的作业。如果有条件面批,就让学生说说错误的原因。当然,错因要坚决杜绝“粗心”、“不认真”“做错了”等毫无意义的字眼,这些都浮于表面,没有实际作用。要让学生从是否抄错题开始检查,在查计算方法,如果计算方法对了,就查具体哪一步出错了,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误等。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必须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达到根治的效果,使学生尽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计算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细心检查,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而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六、规范细节,才能越走越远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新课的第一节,读数,我决定一切从最简单的开始。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接近数学的本质。开课,我从最简单、最原始的数数开始,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自然的进入新知,大多数时间我喜欢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就是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进入新知的研究,那种故弄玄虚,为新知鸣锣开道的导入好像越来越不感冒了。随着精心设计的数的出现,学生读数节奏越来越慢,读法也不尽统一整齐,如9999,10000,10001……我们开始慢下来,去研究读法不统一的数,去研究读得比较困难的数,逐渐的寻找读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轻松,顺利实现了难度上的过渡。
规范细节,才能越走越远。当读数的时候,我强化了细节程序的规范,这是我在这单元的一个重要做法,即规定读数前必须用虚线分级,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划上分级线,分对级,基本就不会出现读错写错数的现象。
我想写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读数要难,特别是中间有0的情况是更是写数的难点。深入思考之后,认为仍然要强调建立四位一级的概念,细节程序上我进行了这样的规范即先划分级线,写万级一般不会错,写个级时写上4条小横线再填。练习中有不少学生出现了三位一级,如1569300,扰,于是,我又进行了一下对比,使学生明确中国的读数习惯和国际统一的读数习惯的异同。再次强调,写数也可先写一条分级线,对应的是万字,然后再分别去填写万级和个级。在求近似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时,尽管我已经凭借经验对这节容易出错的部分作了充分预设,学生出错又有新花样。我采用的细节规范是:先划出分级线,再用三角标出省略尾数的最高位,然后四舍五入的得出结果,结合其中的道理,配合相应程序,大大降低了低级错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从简单出发,深入研究,可以变难为易,将细节之处作规范,做成程序,可以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有章可循,听说外海小学规定学生每天喝六杯水,具体到喝的时间,教师的监督,使之落到实处,可见其用心良苦,做事之细,一方面充分体恤家长的心情,另一方面大事做细,才可以做得更长久,我想我还要坚持下去。
七、《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 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平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法子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八、课后反思-计算器的教学是否应该在教材中出现
当我教完计算器这一内容后,学生就很依赖计算器,什么都用计算器来算,我很矛盾,我们是不是杜绝学生把计算器带入学校呢?把这一知识点放在第一单元传授合适吗?
于是,我晚上躺在床上又重新打开教参与大本教案,寻找专家把有关计算器教学放在这一册的真正用意,因为我想专家把计算器放在这一单元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了,也肯定会考虑到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会使用计算器的情况。
教师用书上说,这册是整数四则运算的终结,学生面对多位数的乘除法时,计算就非常苦恼,学生把计算器当救星,我们应该理解,但我们不能放任,用计算器来代替口算估算笔算,那是行不通的。
一味的杜绝只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敌对意识。我们应该对计算器计算这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它的好处,也要正确看待它的坏处,将高年级学生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判断如何合理使用计算器。
那老师该怎么办呢?
各有各的方法,但我认为老师不能杜绝,要正确的引导和疏导,晓以利害。平时加强管理,特别是课堂和作业中计算器使用的管理,明确计算器的用途,将口算,估算,笔算和计算器计算做比较,让学生切实利用计算器,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
教材中也考虑到这一点,学生的依赖性,所以也有相应的内容安排进去,就需要老师们深入的研究如何管理。教材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第一、利用计算器对大数计算方面的找规律,激发学生巧算心算的能力,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通过学习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作用。
第二、利用计算器进行检查口算估算笔算,明确利用计算器计算的步骤,先口算,然后估算,然后笔算,最后才是计算器计算来检查。如果不利用计算器就可以计算,检查,我们就不能用计算器来算。
第三,根据实际生活经验,使他们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计算都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口算,估算,笔算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所以,老师们要让学生有利用计算器计算的机会,也要让学生知道,该什么时候使用计算器。简单的计算,我们不能使用计算器,计算器是要在非常复杂的计算时,才使用,另外使用计算器是为了准确的检查错误,发现错误要仔细检查自己在计算时的问题所在,千万要强调学生不能在用计算器计算出来后马上就把正确答案抄到题目里面,对自己的错误要仔细研究。
所以我个人认为,不能埋怨计算器,也不要埋怨教材编写的问题了,计算器的使用的确是必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作用,也认识到计算器生活中的局限性,让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熟练掌握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九、课后反思:角的度量
教学开始,我从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椅子导入,创设情景让学生判断那张椅子坐得舒服,引发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到靠背角度起着关键的作用,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测量靠背角度工具——量角器。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激起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内在动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下面三张椅子问学生,你觉得那张椅子会坐得舒服点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第三把椅子坐着舒服,因为靠背与座位的角度人们坐起来比较适宜。
学生回答后小结:根据刚才同学的回答,看来椅子坐的舒不舒服,其靠背的角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哪位同学有办法知道他们的角度?
教师归纳: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巧妙,但它们都有一定的误差,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不方便运用这些方法,想要方便、准确的确定角的大小,就要用到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十、《角》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问题意思。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习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0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
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
“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
此外,近阶段本人教学收获是:在上常态课时,有时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时要关注这些,选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步。
十一、把一个大数变成“亿”或“万”做单位的数
教学把一个大数变成“亿”或“万”做单位的数时,发现只讲算理,让学生理解,再应用,对于理解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这个知识点确实有些抽象,较难理解,出错率较多。
于是,经过思考与实践后,发现用简单的口诀让学生先记忆方法,用口诀练习较多的题目后,不易理解的知识,就在慢慢的练习中,消化理解了。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小窍门:
口诀:“一圈、二看、三省略”
如:把1276270000变成“亿”做单位的数。
一圈:题目让我们把数变成谁做单位的,我们就把哪一位圈起来。现在让我们变成“亿”做单位的,所以我们就把亿位上的“2”圈起来;
二看:看圈后面的第一个数,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判断它需不需要向前面的数进“1”。1276270000; +1
三省略:“12”变成“13”后,圈后面的的数字省略,加“亿”字。 整个变化过程:1276270000=12≈1300000000=13亿
注:其实此类题目还要根据问题的不同,灵活处理。
1、变成“万”或“亿”做单位的数,可用上面的方法;
2、省略“万”或“亿”后面的为数时,最后一步,只需把圈后面的
数字都变成“0”即可。
如:1276270000=1276270000≈1300000000
我们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1300000000”与“13亿”的异同点。他们的大小是相同的,但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1300000000”表示13亿个1,计数单位是“一或个”;
“13亿”表示13个一亿,计数单位是“亿”;
之所以会发明“13亿”这种技术方法,是为了书写,辨别起来更加方便、简洁。
今后学习了小数后,我们还会更进一步、更准确的把大数变成用“亿”或“万”做单位的数。
如:1276270000=12.7627亿
十二、教学疑问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测量等方法,发现平行四边形边及角的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汇报时,强调了“对角相等,对边相等”的特点,对于对边平行很少能考虑到。老师提醒后,也能发现,但在他们的意识里,对边相等记忆、理解得更深刻。
所以在让学生总结“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时,很多同学都说:“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可是,书上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做练习时,很多学生还是填写:(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不知这种填写答案是否也算正确呢?
十三、末尾带“0”的数怎样计算不容易出错
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带“0”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计算中,不是把积末尾的零少写,就是在积的末尾多添零,怎样才能不让学生出错呢?
经过思考,我想到了在大数的认识教学中的分级方法。把因数末尾的“0”也按分级的方法那样用虚线分开,这样在计算时就会与乘积末尾的“0”分开,学生出错的就少了。
例如: × 我把这种方法交给了学生,并且要求学生在竖式上把因数末尾的“0”,用虚线分开,这样积的末尾到底写几个“0”,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实际的计算中学生的错误真的减少了。
十四、漂亮的十进制计数法
我喜欢数学,其中十进制计数法更让我对数学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这是何等的智慧?简单的十个数字因为这种聪明的方法,变化无穷,大数小数全部搞定。所以每次教到这部分内容,我都试图将自己的这份佩服感染给学生。多年前,曾经上过这节的公开课,有数的发展历史引入,隆重推出十进制计数法。这次因为是刚合校,投影电脑都没有到位,无法展开给学生,只能口头介绍,效果大打折扣,还好,孩子们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很感兴趣,在我的极力渲染之下,渐渐溢出钦佩之意,心下暗喜。于是游戏上场。十进制计数法中让学生扎实的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十分重要,为了让孩子们切身理解,我让他们自己变身计数单位,那他的座位自然就是数位了,按顺序排列,一排就成了一个生动的数位顺序表,每个孩子身临其中,乐滋滋的接受组数,解释数的任务,以此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数位顺序表,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意义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让一个孩子来当数字9他在数位顺序表示上移动,大家说出它代表的意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一向不主张孩子死记硬背,因为我当学生的时候就特别不喜欢背东西。为了让孩子们记住数位顺序表,我还想到了一种方法,试了几次,效果不错:用左手四个指头表示个级,大拇指表示万,然后类推,这样就把数位顺表带在了手上,随时都可以用。对于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比较大。一直在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努力:让数学学习更接近数学的本质,让数学课堂更多一点文化气息,有时觉得自己像个声嘶力竭的叫卖者,总是见缝插针的把中国数学文化的点滴加入课堂,希望能够多多少少的渗进学生的思想之中,有时候看到一些孩子茫然的眼神,就觉得很可悲,希望我的努力能多少改变他们一点点。
十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在对教材进行仔细地分析后,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通过复习四边形,开门见山,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我校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并且在全校的语数教师中也涌现出来一批实验的佼佼者,让我感到惭愧的是我这个全天候任课教师始终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或许因为内心的不喜欢,导致自己没办法净心研究,造成了目前我的课堂出现的问题多多,现在针对今天执教的《笔算除法》一课谈几点反思:
1、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40分钟只解决了例题的教学,当堂训练没有时间完成,第一次检测时间过多,原因是本打算让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中把算法说明白,这样第二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但在第二个问题中发现学生算的都正确全班只有4名学生有错误,但是在说算理时却很费劲,反思原因,平时对于差生的关注太多了,导致了一些好孩子不愿意举手,不愿意发言,长时间的不锻炼,说理能力差了很多。
2、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东西太多,如: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兵教兵环节的处理,评价机制的运用等等,这些东西考虑的`太多,有时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当一种事物还没有完全弄清时提倡创新我感觉有些困难,创新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的。
3、从开学一直在使用这种模式,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课堂上像个闷葫芦,差学生因为总被提问变得更没自信,好学生因为不经常被提问,变得兴趣全无,虽说一直在运用激励的方式,但当学生的新鲜感没有的时候,那些激励评价变得是那么的无力。累累累,烦烦烦,这种课堂真的让人感觉压抑。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8
学利用量角器画角时,本节课学生学的还比较轻松。比较成功的是新知的探究:
教材画角的例题呈现了画65°的角,下面是画角的步骤,看了教材以后,我想画角是否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让他们动手画角。但是,就在上课的一刹那,我改变了预设的方案,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因为学生有一定量角的基础,可能他们会自己摸索出画角的方法,如果不会,再采取方案一,自学教材,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于是问:“你们会画60°的角吗?先想一想,自己准备怎么画,再动手。”(没有选择教材的65°,而选择了60°,我想学生可能会现不同的画法,比如用三角尺画。)听说能画角,学生比较兴奋,想了一会儿,个个摩拳擦掌,兴致勃勃地动手画了起来,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汇报时学生出现了:王宁:“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画的。”把他的作品反馈在实物投影上,确实是60°,但是角的顶点这儿画的不太理想。陆雨婷:“我是用量角器画的,先在本子上画一条射线,再用量角器的中心点对着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着射线,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画一个点,最后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这个点再画一条射线。”陆雨婷的说法多好啊!我在心里佩服学生的能力。“你们喜欢那种画法呢?”学生说的不一。“既然这样,你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个70°的角吧!”学生动手画了起来,汇报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了用量角器画角,我问:“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用三角尺画呢?”学生都说用量角器画比较方便。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画70°角的方法后,再让他们看书,我说:“其实你们的画法和书上的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们真了不起!”学生开心地喊出了“耶!”看到学生的高兴劲,我知道他们此时已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那么我呢?当然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学生看书以后,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还有补充,画好以后还应该检验,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多好的的孩子啊!我从心里感叹着。
另外:当出现要求画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时,会出现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于是教会学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因为内圈70度对应外圈110度的位置,内圈80度对应外圈100度的位置,内圈75度就对应外圈105度的位置。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9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线的认识》,我在备课时参考了很多教学设计,同时拿出自己第一次使用这册教材教学生时学生出现的问题,感觉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三种线,确实得花点功夫。
从“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顺序,再到“认识射线——直线——线段”,到现在符合学生学习顺序的“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的顺序,教材作了很多改进,但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出生活的例子不难,但真正让学生抽象认识,问题就很多。
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学生认识这三种线容易出现认知错觉。一是认为很长的线就是直线,如教材有句“如果铁轨像这样向两端无限延伸……”,用铁轨让学生认识直线,处理不当学生会形成像铁轨那样很长的线就是直线。二是认为直线比射线长,因为直线可以向两端延长,射线只能向一端无限延长,而四年级学生对无限长,空间想象是有,但换成文字来理解,很容易出现偏颇。
在课堂上,由于现实生活中取不到真实的素材,学生理解起直线来比较困难,尤其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脱节。教材用假设无限延伸的铁轨的例子,很多老师引用孙悟空金箍棒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我觉得更需要通过一种让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才能真正理解。
以生活中的素材或者一些民间传说形象来引入,但通过什么有效的活动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顺利过渡,为学生认识线搭好脚手架呢?
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动手画线来理解。
师:象人行道这样的线,有一定的长度,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线段”,我们可以用一条有两个端点的线画出来表示。
线段
(在这里,由教师直接讲解,示范画法)
师:象手电筒这样射出来的光线,一端在天空中无限延伸,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射线,你们能在纸上把它画出来吗?
(学生尝试画,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画,引导学生在有限的纸上如何表示无限长的光线,有了画线段的铺垫,大部分学生都能用一端画端点,另一端不画端点的方法来表示射线)
师:像金箍棒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我们把它称作直线,在纸上我们该如何来表示这样无限长的直线呢?
(学生有了画线段和射线的基础,很快能用没有端点的线表示直线)
这样在动手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如何表示有限长和无限长有了切身的体会,自然通过动手画的活动,把具体形象的线抽象为数学知识,对这三种线的区别理解也很深,无须通过死记硬背、大量练习来认识这三种线。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0
《数学广角》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本课中,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图表。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展开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引发思维的碰撞,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从中领悟集合的数学思想。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重大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因此,在本课中,我通过引起学生参加50米跑的、参加跳绳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是哪些同学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不断克服思维障碍,自主探索设计韦恩图,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感悟集合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1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是线的认识,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它们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我是这样预设以下情节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火车的轨道是怎样的?斑马线是怎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我们从日常生活体验数学知识,如从三个图形中归纳总结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事例到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且符合学生发展的认知体系。这样的情景设计即完成了衔接了新课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小组合作前,我先是让同学们看到直线、射线、线段以及结合图上,说一说三种线的特点(独立思考3分钟),用自己的话说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敞开心扉,对三种线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再通过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完全在学生开放的情景模式下展开。有的教学搞小组合作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是不完美的,是不以不同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假如说在小组合作前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往往是优等生的专利,而后进生只能是跟着走路没思考。在小组合作4分后时我也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说一说,逐步引导从端点、长度、与直线的关系中说一说。学生完全开放学习后要适当的引导是有必要,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轻负高质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不能脱离这个目标。
3、实践活动、体会规律。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从学生自己玩中体会通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从学生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的有滋有味,发挥了学生自己应有的个性特点。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2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移和直线、射线、线段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引导学生动手移窗户、同桌之间移铅笔盒,课件演示铅笔的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由平移与平行线的关系,平行线之间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等实践活动,抽象出平移与平行的关系,平行线之间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究的趣味性。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3
学生学习中,难免有疑点、难点,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抓住它,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思维去介入,用儿童的语言去帮助,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分解学生探究的难点,使难点不难,让学生容易明白。
对于“乘法分配律”概念,老师们都是这样描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第一次教学时,我照本宣科,反复讲解,但每次作业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3+5)×8=3×8+5。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所以第二次教学时,我就采用适于儿童理解的语言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如9×99+99是这样描述的:9个99再加1个99共有10个99,写成算式就是:9×99+99=(9+1)×99。无需重复,学生居然能迎刃而解。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4
本课教材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入手引入“对策论”应用问题,对策论研究的是竞争的双方各自采用什么对策才能战胜对手。“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可能有少数学生了解,但是不一定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在这里,通过故事和活动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优选法、对策论等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比较困难的,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理解,能饶有兴趣的去学习,除了把握好深浅尺度,改进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尽可能地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实、丰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了解这些数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改变了书本的教学设计,通过平时常见的扑克牌比大小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然后让学生去解决田忌赛马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详细分析,周密思考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的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意见和看法,使各自明确努力方向。这是本节课同学们最轻松、最兴奋、也是最高兴的时候。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一方面认识了自己,另一方面,也学会了评价自己的学习。
我觉得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学生配合的不是很好,时间把握的不够。例如在师生出牌比大小时,学生第二次比时总不肯出牌,这样让时间白白地浪费了,使得后来整个设计没有如期完成。如取棋子游戏没有讲完。
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也省略了。这点也是我有疑惑的地方。田忌的策略虽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像齐王那样不改变出马顺序的对手几乎是不存在的,特别是现在的体育比赛都在防止这种现象出现。在经营方面的例子是有,但我觉得离学生太远。另外在调动课堂气氛这方面,我觉得也做得不够好。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班会课举行联谊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亲身体会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体态语的触摸。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不足之处:
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到位,虽然本节课同学们一反课改以前的静而是勇敢的动起来。然而因为动使得本节未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只完成复习统计表这一块。另外,由于教师说的其他水果有很多种,教师例举的几个学生比较感兴趣,以至最后学生统计结果中选择其他的学生最多,最后还是没有决定好买什么水果合适。这是我在设计时没有想到的。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5
数据收集的方法是统计知识的重要步骤,而方法的获得是需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然,学生在形成这样的过程中仍需要老师的指导。在本教学设计中,虽然教学的'知识点是掌握1格表示多个单位,但在教学中,教师则在导入的阶段,与学生共同讨论观察实验对象与数据收集的过程。这看上去与本课时的目标不是十分的贴切,然后正是这种师生的讨论,才能逐步使学生懂得数据收集的方法。
当学生开始尝试将收集的数据用条形的形式来反映时,他们碰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格子不够了”。(这是教师事先完全预测到的问题,而故意作为一种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契机)学生带着一种疑惑,认为是教师的准备不足。而教师则将这个问题提供给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己在想办法的过程中把问题解决了。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处处、时时都存在着学生的认知冲突,而如何把握住这种机会来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本课时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点。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2-0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2-18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19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11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0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3
初三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2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11-1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