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2 14:41: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交流平台”安排的是根据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习惯。

  “词句段运用”安排的是:1.为动物找到家。2.读两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积累气象谚语,进一步丰富语言积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交流平台”教学时,学生通过交流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读两组出示的句子,比较第二句与第一句的不同之处,说一说加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日积月累”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反复读一读这些谚语,把字音读准,想一想每个谚语的意思,不懂的成语借助词典加以理解。让学生想办法快速记住这些谚语,并积累其他气象谚语。

  二、成功之处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栏目时,把动物的家用图片展示的方法呈现,学生很快就能根据图片找到对应的动物。

  三、不足之处

  教学“日积月累”时,需要结合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因为年龄尚小,不能对谚语有深刻的了解。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多角度让学生去学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蝙蝠和雷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讲述科学知识的老课文,本人想通过抓住蝙蝠探路和飞机夜航的秘密及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同时,结合本人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如下几方面体会深刻。

  一、激发认识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的老师”。它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我注意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学习科学家的三次试验,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创设情景介绍概括。在了解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后,学习雷达的工作原理时,也注意让学生同桌自学。并时时处处请学生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

  二、开拓知识领域。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入门不等于有了兴趣,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往往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课前找资料了解蝙蝠,课后多看有关仿生学的知识,想象蝙蝠和雷达之间会有什么对话等练习形式,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以为)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例:学习段落第3、6节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词语在理解蝙蝠的飞行特点和秘密这一中心。其次,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质疑、发问,从而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灵活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中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相信,只有更好,没有。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创新思维教学更好的途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

  1.教学思路清晰。教师以课文题目做文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文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将蟋蟀的洞穴说成住宅?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建造住宅的`?本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的,重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摒弃了“分析式”的阅读教学模式,突出了阅读策略教学。

  2.注重培养能力。本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题目质疑,小组合作学习,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蟋蟀住宅的特点,这些教学环节都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设计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繁星》是巴金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看到的繁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引发起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1、教学效果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我在教这门课的时候完全把课还给了学生。我觉得这是这门课最成功的地方。

  课前,我只是简要介绍了作者巴金的生活和写作背景,然后以美为线索,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找到文章中最美丽的句子,并说出他们自己的理由。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他们被文章中美丽的风景深深陶醉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以外的'诗歌,拓宽视野,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体验星空的美。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所学最终将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完课文,让他们用文字描绘自己眼中或心中的星空,在课堂上练笔。当孩子们读他们写的小练习时,我赞美那些生动、有趣、美丽的语言。当老师把时间和自由还给学生时,你会发现孩子们心中有最美丽的世界。

  这门课也有明显的不足:由于课堂时间预设不足,小练笔时间不足,有的学生没有完成,留下了一些遗憾。此外,文本阅读不到位。

  2、教学收获

  (1)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让教学效果更好。上课一开始,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简介及作品等,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重视朗读。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所以,找到“美”、读出“美”、品味“美”就成了本课朗读的主线:让学生找出文中觉得优美的句子,试着读出感情。同时揣摩语言并说一说:你找到的这句话美在何处?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美的?这样进行比较阅读,找出文中运用这些修辞的语句,认识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到这些修辞手法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以读代讲的形式,不需要理解分析。

  (3)学会积累,学会运用。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课文句式写一段面对夜空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当堂达到学以致用。

  3、不足之处

  《繁星》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多角度的写景,是一篇非常好的范文,但是遗憾的是:我个人感觉没有“用”好:

  (1)这样的课文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有感染力。可惜的是,我在课堂处理上有点过于理性分析,感性不足。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感染力不够强,没有更快更深入地带领孩子走进文本。

  4、改进措施

  最应该改进的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如,提问时,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学生“要答案”,关注学生能力的锻炼、等待学生的成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牛和鹅》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也不怕鹅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学重点是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的含义。朗读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成功之处

  1、抓住文章语言特色感悟文章,同时也有意识地渗透习作的指导。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我”害怕鹅和“鹅”的威风形象。让学生从读中学读,从读中学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能够在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感悟明理”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课文所学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不要盲目的恐惧,也不要盲目欺负别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在今后能够做到“不以己强而欺人,不以己弱而惧人”。

  改进之处

  1、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不够,在课堂上缺乏相应的说话练习。

  2、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前面在教学“鹅欺人”段落时使用过多的时间,导致后来的时间不足,金奎叔的话分析得不透彻,学生没来得及进行深入感悟,就匆忙结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精卫填海》这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经典之作。课文围绕精卫及其子孙日日夜夜填海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精卫及其子孙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品格,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体会精卫与大海的对话情景。

  2.引导学生认识精卫的行为是怎样的行为。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能针对中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让传统文化与自然、音乐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营造了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气氛。如以看动画片引入,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这样一改学古文枯燥无味的现状,激发了孩子们阅读神话故事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能自觉地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2.学生对古典神话文本的认读难度较大,我结合学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三部曲,即读通课文、读懂内容、读出感受。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孩子去感悟、去实践。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不仅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习内容作了有益的补充和整合。比如教学伊始就让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神话故事的名字,然后看图片说故事,期间穿插阅读了《精卫填海》这首浅显易懂的`小诗,最后让学生充分驰骋想象的翅膀,设想精卫为她的填海大业不停奔忙的情形,结束时又推荐一些神话故事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这样不仅把课内外有机地联系起来,还扩大了教学资源,构建了开放的语文课堂,使新课标的精神得以体现。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将生活与教学紧密相连,赋予教材时代的活力,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乐于探究,敢于发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他们能思考、会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达出个人见解,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不足之处

  我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简介《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精卫填海》的故事学生读过,但是小古文的学习还是第一次,所以说,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理解小古文的意思、学会古文学习的方法才是重点。

  1.教学效果(思效)。

  小古文比较简单,寥寥数字,理解了词语意思也就明白了故事内容:故:所以;湮:填塞。整篇小古文的意思是说: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神话故事内容很简单,学生借助注释,学生能感受到神话故事精卫鸟的精神魅力,受到人格的浸染和熏陶。这才是学习的深层目的。

  所以,整节课以读代讲。在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基础上,学生能够读通、读顺古文之后,我能够引领学生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这算走好了古文教学的第一步。

  2.教学收获(思得)。

  (1)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降低小古文学习的难度。因为第一次学古文,一定要引发学生对于古文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而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观性的东西更易于接受。以看动画片引入,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自觉地去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让传统文化与自然、音乐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营造了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气氛。

  (2)其实,学生对古典神话文本的认读难度较大,虽然这篇很简单,却是为以后古文教学提供范例。我结合学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三部曲,即读通课文、读懂内容、读出感受。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孩子去感悟、去实践。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3)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时时刻刻地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学,自己发现,自己体验。

  3.不足之处(思失)。

  本文简单,学生的学习也不吃力,但是学生的学习也仅仅是停留在本课的神话内容方面,并没有广度和深度,缺少对学习内容有益的补充和整合。应该借助活动广角,让学生读文,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讲故事。

  4.改进措施(思改)。

  比如课堂伊始让学生说自己感兴趣的神话故事的名字阅读了《精卫填海》这首浅显易懂的小古文之后,让学生充分驰骋想象的翅膀,设想精卫为她的填海大业不停奔忙的情形,结束时再推荐一些神话故事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这样不仅把课内外有机地联系起来,还扩大了教学资源。《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可以推荐学生课下读一点《山海经》,进一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小时侯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见少年时代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一、教学效果

  1、名人轶事,走进文本。

  课前搜集有关周恩来读书的故事和做了总理之后的小故事,一上课便让学生展示。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到周总理的家国情怀,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接着板书课题,齐读两遍后郑重地在课本上抄写两遍。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牢记先人的思想精髓,好指引自己的行动。然后激发阅读兴趣: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当时的旧中国是什么情况呢?与他人志向有何不同呀? 2、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首先创设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你为什么读书呢?学生畅所欲言。文章中提到了哪些人的读书志向呢?在浏览中发现有的为名,有的为钱,有的为利益,还有的为家族,只有周恩来为救国难而读书。那么周恩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呢?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最后交流归纳总结出三件事曾触动了周恩来的心灵,才立下此志向,并为之奋斗了终生。第一件: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练习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清文章脉络。

  3、走近内心,升华情感。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课文中出现了“租界”“中华不振”等词语,借助资料了解当时的生活状况,结合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此环节注重让学生课内外结合,小组交流合作,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聚焦第二件事,想一想:当时周恩来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在朗读的训练中既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也进一步培养语感,激发读书的兴趣。

  4、小练笔,迁移运用。

  聚焦课后最后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明白话题是什么,接着自由撰写,写出自己的心声和理由。学生即兴创作,教师来回巡视,发现优秀的当堂表扬并读给大家听,最后找几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评出最佳小作家。

  二、成功之处

  整堂课学生们都乐于参与,既动口又动脑,思维得到了发展,还丰富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要求。

  三、不足之处

  关注优生的预设较多,中等生有点跟不上节奏,学得不扎实。

  四、教改措施

  我会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多关注后进生的表现,争取均衡发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蝙蝠和雷达》属于科普知识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探索科学的兴趣

  难点: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课题质疑,引发探究。

  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很快便说出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学生答后我再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设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作铺垫。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我又指几名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3.渗透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不足之处

  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参与兴趣,“现在咱们开个小小的招聘会,这里有两积职业供大家选择,一种是记者,一种是科研工作者”。接着自学课文,“记者朋友们把你要提的问题罗列在纸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过程按要点罗列到纸上”。然后合作探究:“蝙蝠是怎么探路的?”再谈一谈“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最后,拓展练习,培养创新精神:“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现在最想发明什么?”这一拓展练习,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同时,激起了学生创造的欲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发情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学习真实有趣,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既不能过高地估量网络的功能,认为网络上的信息足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时,先提出学习的任务,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网上查找,而自己却很少了解网络上的信息,也不能怕学生在网上迷失方向,直接提供给学生几个相关的网站,让他们在其中学习。教师省却了让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而学生的视野被禁锢了。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方便快捷地学习,课前我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基于网站内容来源于书本,而要高于书本;专题网站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专题网站应具有扩展性等特点。我查阅大量资料制作了网络课件。这样的网页中有学生自己搜集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增。

  课前我还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能较充分地对网页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认知速度慢的同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目的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网络化教材的学习中,去决定他的学习方向。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这也给了他们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

  上课时,我就从三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1)齐读课题,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

  (2)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

  (3)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学生的思维如有源之水,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呼风唤雨”?“一世纪”是多长时间?“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一个世纪?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呼风唤雨的英雄”是谁?它是靠什么来呼风唤雨的?怎样理解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的回答使我明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已完整地构建了自己的学习内容。我认为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引导。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在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我们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课件设计的问题,导向性一定要强。“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我的纵向栏目主要帮助读懂课文。我的横向栏目重在激趣,升华主题,开阔视野。

  其次,注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用“发散思考思维活”策略训练小学生如何质疑。启发: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哪些疑问?在你初读课文之后,你又有哪些疑问?当你浏览网页时,有没有让你感兴趣的?强调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想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2)用“理解深刻有见解”策略训练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问:科学永无止境,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查阅阅读平台,了解科技历史,关注科技发展,形成了深刻的见解,自然也会对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注重对学生的帮助引导。教学决不能放任自流,学生如果目标不明确的,就等于在大海捞针,花时间多,收获却不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世纪”“呼风唤雨”的意思,知道“20世纪”到底是多长时间,我让学生直接进入第一部分进行学习,使同学们一目了然;20世纪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相互探讨,然后有理有据地讲明自己的理解——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学生通过对比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的不同,对这句古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说明什么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但敢说的前提是会听,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听”,他们会听老师提出的重点和要点,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地听,并做到了回答问题时不说重复话、不说半句话,敢讲自己的发现和见解。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3、用美好的心灵畅想未来。

  教育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从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阅读平台,听新闻联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明白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艰辛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果实。课堂上还安排了一次畅想活动,“我长大了……”大家谈。“我长大了要开通星际航班,让地球上的人们都能到外星球去旅行。”“我长大了……”一个爸爸妈妈是医生的孩子说,“大了要当个医学家,发明一种药,为生病的人解除病痛,健康长寿。”

  给学生一次想象与表达的自主空间,能将爱与理想的种子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唤起学生真诚、善良、自信、拼搏的情怀,谁能说这不是教学的精彩和感动呢?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因此,我在教学这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三、不足之处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落实方面到位,重难点突出,但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时间太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通过理解课题引起学生探讨20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热情,引入重点段的学习。接着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品读词句,学习表达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拓展升华办一张科技手抄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本文主要讲的是王戎年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加强了诵读,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自读,齐读,表演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聪敏机智、懂礼识义”,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学生提出: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并下车牵元方,元方仍然“入门不顾”,也是不懂礼貌。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1)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确实不懂礼貌。(2)因为友人无信无礼在先,元方这么做并不为过。(3)元方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入门不顾”这只是一个小孩对别人骂自己父亲后的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不能用要求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地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人。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三、不足之处

  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显得臃肿繁琐。 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与知识,能力并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接着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教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注释,尝试翻译文章,并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现代诗歌的特点。所以在授课时要让孩子多发言,从发言中去发现孩子是否已经懂得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或是自己需要的信息。还要让学生去大声朗读,从读中去感悟讲解、分析,使孩子们对现代诗的想象奇,意境美,情感真的.特点的体验在读中得到升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得到锻炼。为此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品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

  二、加强诗歌朗读训练,在读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读才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教师要利用自读、分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诗,进而感悟理解诗歌。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在教学中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读促思,以读带悟,以读传情,为学生今后学习诗歌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通过品读含义深刻的诗句,从中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2、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自读、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作铺垫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3、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刚开始就让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诗,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让学生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的对话中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为零距离走进诗境打下基础。课堂上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使学生逐步达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在学习古诗时,把三首诗词放在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感受诗句所描述的意境。然后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常识性的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1、教学效果(思效)

  作为科学常识性说明文,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生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体会说明文的特点。

  我带的班上学生朗读能力整体不高,于是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朗读,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介绍农耕社会和20世纪人们生活环境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20世纪科技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方法,教学环节显得自然流畅。

  但是,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表现很被动,有游离课堂的感觉。

  2、教学收获(思得)

  (1)紧紧围绕中心句,启发学生阅读。

  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引导学生。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①“呼风唤雨”什么意思?②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③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的?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人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从这一连串的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展开想象,大胆地表述。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从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是个重点句,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就自然明白它所表达出的内容和感情的不同。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并结合生活实际,辨一辨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的辩论,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从课文学习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不足之处(思失)

  学生对于“农耕社会”等知识一直都是半知半解的状态,正是因为学生太多的“不了解”,致使教师语言太多,问题过碎,让本可以简洁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并且过多的话也扰乱了学生的思路,剥夺了他们谈自己感悟的机会。

  4、改进措施(思改)

  诸如此类的课文,学生必须有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只有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20世纪有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和创造,现在已是21世纪,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21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的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18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2-15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3-02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陀螺教学反思06-26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4-02

部编版教学反思04-18

部编版《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04-04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反思10-03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蝴蝶的家》教学反思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