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15 15:18: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经典)《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瑶族舞曲》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1

  目标:

  1、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

  3、初步了解乐曲各个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并能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表现音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感受《瑶族舞曲》速度、力度特点,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学会哼唱第一部分主题旋律,引导学生做出对各部分乐曲的正确分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树叶

  课型:

  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计、课堂导入

  播放藏族、黎族、瑶族的音乐及画面(教师作相应的舞蹈动作),学生从直观性说出相应的民族。

  问:长鼓舞和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

  二、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走进瑶族》,介绍瑶族风情、文化艺术;简单介绍盘王节的起源;课件展示曲作者及作品简介。

 三、欣赏体验

  (一)、聆听全曲,感受音乐。

  问:①乐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②乐曲的`情绪有没有变化?表达了瑶族人民什么样的心情?

  ③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得出这样的情感体验?

  教师:全曲描绘了瑶族人民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

  (二)分段聆听、逐段深入。

  ①欣赏第一部分

  学生根据手上的简谱回答:这段乐曲是什么情绪?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速度如何?

  ②欣赏第二部分

  思考:人们唱累跳累的时候会怎样?音乐的速度有什么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③欣赏第三部分

  思考:跟第一部分对比有什么异同之处?表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四、知识拓展

  课件展示民族管弦乐常见编制、常用民族乐器

  五、教学延伸

  (一)给第一部分主题旋律填词并学唱带歌词的主题旋律;

  (二)互动交流,分组表演:第一组边唱边打节奏;第二组边唱边跳;第三组吹奏树叶。

  (教师做激励性总结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更自信,以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总结

  学生踏着优美的步伐随着《儋州调声》的音乐结束本课,走出教室。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对民族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民族音乐的相关风土人情与文化背景。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创编与表现活动,从中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场境。

  3、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电脑机房,课件、学生自备自己能演奏的乐器、打击乐器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曲调特点。

  教学难点:能为全曲分段,分辨各乐段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

  瑶族风情

  课件展示:瑶寨风景、瑶族服饰、瑶族婚俗、瑶族长鼓舞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瑶族的风土人情,瑶族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大山为依靠,赶山、吃饭、逐山而行,世代流动繁衍,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迁徙最频繁的一个民族。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等130个县。瑶族有30多种称谓,主要以头饰区别划分支系。订婚仪式上,瑶族妇女往男方来宾脸上抹泥巴,以图吉利,他们常常跳长鼓舞进行自娱自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瑶族舞曲》,共同感受和体验瑶族边寨的欢乐生活吧!

  二、新课教学

  1、演唱主题音乐。

  学生跟音乐演唱

  2、欣赏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思考题:1)全曲分为几部分?

  2)注意听刚才演唱的主题旋律依次在哪一部分出现?

  3)听完全曲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小结:《瑶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同名管弦乐改编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展现了瑶族人民欢度节日的动人场面。全曲分为三部分,属于带引子的复三部曲式。

  课件展示:

  复三部曲式结构图:ABA

  引子||:a:||||:b:||cdcab尾声

  第一部分:引子、主题音乐一、主题音乐二

  第二部分:主题音乐三、主题音乐四

  第三部分:主题音乐一、主题音乐二

  三、实践与创作

  1、给学生提供大鼓、碰铃、木鱼、响板、镲等打击乐器,学生为《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即兴配打击乐器伴奏,分成四大组,每一组配一段。在配打击乐器伴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部分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会演奏乐器的同学根据自己所演奏的乐器音色,商量好选一段主题音乐进行练习,教师也参与到学生当中进行演奏。教师可以选引子部分和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用琵琶演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各班的不同情况进行指导)第一组:引子第二组: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第三组:第一部分第二主题

  第四组:第二部分主题

  再现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配打击乐器伴奏。

  3、合奏《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长鼓舞是瑶族常跳的一种自娱性的舞蹈,今天我们也随着《瑶族族舞曲》一起走进欢乐的瑶家山寨,去共同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按复三部曲式结构演奏《瑶族舞曲》,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旋律的速度和力度,不会演奏乐器或没有拿到打击乐器的同学,可以用手拉成一个圈或者是即兴创编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五年级里我们将开始介绍这些民族乐器和器乐曲,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反思

  优点:

  一、课前调动学生学习氛围很好,运用了最短的时间与学生形成默契,在短时间内运用坐如钟站如松等口令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还强调了学生的坐姿以及站姿。还让学生模仿救护车的声音,大胆的张嘴来模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课程中所需要讲解的知识点一一给大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二、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还是可以的,主要是因为这节课在问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学生容易回答,并且能较好的组织语言回答,跟着教学的思路走。另外在与学生互动的环节选用的节奏拍打、画旋律线、以及运用图形谱等等形式辅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以至于在后面的主题听辨环节学生能很好的掌握。

  不足:

  一、学生在唱旋律的过程中,我没有关注到学生演唱的准确性,主要是固化的思维左右了我,一方面设计的流程我是唱两遍,因而就担心时间不够,就有点跑流程,没能在这个关注到学生的演唱,这是课堂生成的`问题,应该要及时解决才行。不能一味跑流程,要时刻关注学生。

  二、本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也有问题,学生一般 情况来讲在公开课上的反应是非常好的,都乐于表现自己,配合度也是相当高,前面的A段部分讲解的非常顺利,以至于时间比较充裕,到了B段的时候就明显有拖拉了,以至于在后面的听辨环节,结构的讲解环节时间就非常的紧张。因而在公开课比赛的过程中,一定要准确的把握好时间。

  总结:

  总体来说这节课完成的还算比较顺利,然而作为一节常规课是很好了,但是作为优质课还是需要加强需要更多地打磨的。一节好的优质课,必须要在教学设计上新颖并且符合学生的学情,在教学的方法上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一定越难的东西就越好,一切的教学活动律动都是辅助学生欣赏音乐的,而不是破坏音乐的美。并且一节好的欣赏课,还必须要能充分的将老师的专业素质展示出来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

  技能: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

  通过课前、课堂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

  课型: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难点: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重点: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教法: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欣赏《爱我中华》

  问: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

  听乐曲片段(瑶族舞曲)问:这么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导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

  (一)人文介绍。瑶族风情、文化艺术铺垫(学生结合屏幕简介“盘王节”由来,介绍“长鼓舞”等极具“瑶族”特点的“瑶族文化”),教师补充。

  1、瑶寨简介(屏幕出现瑶寨风情并配以文字介绍)。

  (盘王节和长鼓舞)

  2、《瑶族舞曲》(作品背景介绍略)

  (二)初听全曲,了解全貌

  1、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

  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全曲描绘了瑶寨人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结构为:A+B+A‘三大部分

  (三)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

  1)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思考: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构成音乐的主要音符为?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

  2)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教师结合欣赏简单介绍羽调式

  2.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

  1)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思考:主题二与主题一比较有何异同点

  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主题二由主题衍化而来,在速度、力度方面同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3.第二部分主题

  1)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提问:与第一部分比较,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令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2)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四)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三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瑶族舞曲原是一首以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瑶族的民间歌舞为素材而写的管弦乐曲。原作感情丰富、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的夜晚,身穿盛装,欢歌曼舞的场面,表达了生活在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的瑶族人民无比幸福和欢乐的心情。指挥家彭修文将这首乐曲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由于突出了多种民族乐器的音色、性能,使音乐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更见浓郁。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瑶族的乐曲,乐于主动了解瑶族的民族风情,体会瑶族人民在欢庆节日的热烈歌舞场面中欢乐幸福的心情。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体会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3.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会速度的表现作用。

  2.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3.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中高阶段,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