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优秀说课稿

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3-01-16 18:57: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说课稿

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二)逐段分析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2、学习第二自然段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的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的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的。遗憾的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的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

  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的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的。

  附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潮来前:江面很平静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潮来时:

  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潮来后:恢复平静

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阐述选定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内容的关联。)

  第六单元的教材大都以动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这种类型的课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又容易让孩子展开联想,学生很乐意学。《荷叶圆圆》就是其中一篇和小动物们相关的有趣的文章。

  在《荷叶圆圆》一文中,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能让我们在这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里,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去体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们快乐的心情!

  本课内容是基于学生学习了拼音、有了一定识字量后进一步借助拼音,识字、正音、朗读课文。在识字正音的同时提高拼读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体会自然的美好。

  二、说目标(全面描述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拼音读准“荷、摇、篮、晶、停、台、放、朋、友、红、油”11个生字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后鼻音的`字,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里认真描摹“荷、朋、友、油”。

  3、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过程与方法:看图展开想象,练习把话说完整。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荷叶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大自然的美好。

  三、说学情(阐述学生已有的学业情况以及认知特点。)

  学生从刚入学开始对语文学习的半知不解,到现在已经逐步掌握了一些语文的学习方法、达到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学生在教材“读儿歌识字学拼音”中已经完成了拼音学习,可以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在生字学习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生字的一些好方法:分析结构、好办法记住它、找好朋友等,可以在生字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进行一些拓展。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2、教学流程(围绕教学设计思路,说清楚教学活动安排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就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猜一猜!(出示谜语)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绿色圆裙随风摆,露珠把它当摇床。这是什么?(出示谜底:荷叶)

  学习生字“荷”。

  小朋友,你们见过荷叶吗?它长什么样子呢?荷叶儿,圆圆的,绿绿的。学习“绿”多漂亮的荷叶呀,在荷叶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37课,荷叶圆圆的学习。

  [说明:一年级的学生喜欢猜谜语,喜欢新奇的事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孩子觉得新奇又有意思,又了继续学习的欲望。通过随文识字进行生字教学,是因为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和技巧,不用刻意将生字罗列出来进行教学,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生字的能力。随文识字也能够帮助学生在优美的语境中理解生字的含义,更好的记忆和使用生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角色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自学生字:台、放、油、还(分小组进行生字自学,交流学习生字的好方法)每小组根据自学情况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一定指导,如:“绿油油”中“油”的发音。

  3、听录音,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哪些荷叶的小伙伴?

  交流时先请5名学生按段落读课文,再讨论荷叶的小伙伴有哪些。

  板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朋友

  学习生字:朋友(关注点:“朋”是后鼻音,可以分析字形来帮助记忆。)

  用“朋友”来说一句话。( )和( )是朋友。( )是( )的朋友。

  [说明:在初读课文时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正字音,了解课文大致内容。通过分析荷叶有哪些好朋友对课文的脉络可以有一定了解。此部分主要是生字教学,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掌握生字,既节约了时间又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生字学习时因为学生思考毕竟不够完善,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进行不成,帮助学生拓展和完善生字。]

  【三】、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1、荷叶有这么多的好朋友,他们都把荷叶当作了什么?

  板书:摇篮 机场 歌台 凉帽

  2、引读句子:你知道什么是摇篮吗?(课件)大家看,小水珠正舒舒服服地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这么舒服的摇篮,让我们和小

  水珠一块再去感受一下吧!一起再读读这段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做小水珠,一起体会体会,轻轻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躺在摇篮里是什么感

  受呢?现在小水珠睁开亮晶晶的眼睛了,一定看到了了好多,说说看到了什么呢?请你说一说。

  小水珠说——……。

  刚才读了“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我这有个“躺”字,我把它贴在这,我这里还有“停、蹲,藏”谁来贴一贴?

  过渡:池塘里的荷叶真美啊,小水珠喜欢它,把它当作了摇篮。

  出示: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

  小水珠把荷叶当作了摇篮。

  还有好多小动物也喜欢荷叶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其它的小伙伴说了什么?

  小蜻蜓说——……。

  小青蛙说——……。

  小朋友说——……。

  3、小组表演: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读演演。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你也可以眨一眨眼睛,把小水珠调皮的样子读出来。读到小蜻蜓,你们

  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胳膊。读到小青蛙可以呱呱叫几声,读完后叫。最后,小朋友戴上荷叶,一定很高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该笑得时

  候笑,该眨眼的时候眨眼,小组中比一比。

  4、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荷叶儿圆圆的,……。

  小水珠在圆圆的荷叶上滚来滚去,高兴极了,小水珠说:……小水珠……

  荷叶圆圆的,平平的,就像飞机场,小蜻蜓快乐地说:……小蜻蜓……

  荷叶圆圆的,就像圆圆的歌台,小青蛙在荷叶上地跳来跳去,兴高采烈地说:……小青蛙……

  荷叶圆圆的,就像一顶好看的凉帽,为小朋友挡住了刺眼的阳光,小朋友笑眯眯地说:……小朋友……

  [说明:一年级学生的朗读教学需要通过形式的多变达到训练的效果。单一的朗读会使学生厌烦,也不容易帮助记忆。通过句式说话练习、表演朗读、教师引读等形式带领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帮助记忆,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一些句式的运用。]

  【四】、说话拓展

  1、圆圆的荷叶绿得可爱,它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朋友带来了欢乐。其实啊,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东西也会给我们带来意想

  不到的乐趣哦!

  (出示课后练习)进行说话训练。

  媒体出示:

  (1)蘑菇是小白兔的_____。

  (2)_____是小蚂蚁的_____。

  (3)_____。

  2、媒体出示:小鱼图和小蚂蚁图练习说话。(可以选做)

  例:小鱼说:“荷叶是我的阳伞。”小鱼游过来,躲在下面。蚂蚁说:“荷叶是我的操场。”蚂蚁爬在上面,伸伸手,弯弯腰。

  3、圆圆的荷叶绿得可爱,它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朋友带来了欢乐。这么有意思的故事啊,当然也要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喽!今天我们回家去把这故事演给爸爸妈妈看好吗?

  [说明: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语文学习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表达上。根据句式进行多形式的说话训练是一年级孩子刚接触语文学习时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想象的基础后再进行说话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

  3、板书设计(如没有板书,此项可不写。)

  小水珠 摇篮 躺

  小蜻蜓 机场 停

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夏夜多美》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乐的夏天,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在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会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这个童话故事在本册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运用“-----的------”说话。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夏夜景色美,同时也领悟到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薰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教师语言描述:小朋友们,万物复苏的春天就要过去了,火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在夏天的夜晚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想去看看吧!)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带着好奇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2、听看结合,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动画,配音乐,渲染烘托气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随后让学生说出本课讲了哪几种可爱的小动物,贴出图片,再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这些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3、图文结合,读中悟情

  教学时,教师引导读中悟情,图文结合,着重学习小蚂蚁与睡莲姑姑的对话。这时用多媒体出示对话,让学生分角色反复体会朗读,在读中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两种小动物送小蚂蚁回家的时候,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夏夜的美丽,从中领悟到文中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4、朗读训练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通过想象读、思考读、体会读等方式进行感知课文内容.一年级学生物朗读训练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接着进行跟录音读,模仿读,想象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描述,想象夏夜的美,进行领悟小动物们的心灵更美。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进美丽的夏夜.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读,边读边思考:“星星为什么高兴?”

  在这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只是囿于“只能意合,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5、创作想象画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性思维出发,采用此环节。

  作画内容是描绘一幅反映夏夜最美的图画。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画描绘出来。作画时,教师可用上音乐渲染气氛,此时学生会进入夏天的夜晚,幻想着夏夜色的美景,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夏夜的美丽景色。

  我想在上课时,如果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那么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必定会水到渠成。

优秀说课稿4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第18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的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时的4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的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的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

  (2)小老师领读,

  (3)同桌互读,

  (4)仔细分析,组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的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两幅图分别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象。)

  3.课堂拓展: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优秀说课稿5

  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从田晓菲《十三岁际遇》到沈复的《幼时记趣》等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好文章,特别是秦文君的《伟人细胞》。《伟人细胞》选自当代作家秦文君的小说《男生贾里》。选段共记述四件事:化敌为友,健美风波,打工失败,自领破书。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运用了夸张手法。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贾里到底有没有伟人细胞

  2、学习本文巧妙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了解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3、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感受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伟人细胞”体现在哪里。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因为课文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多的发表个性化见解的空间。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朗读、勾画、讨论、交流、点评等方式完成本文的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与课前准备:安排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整理字词的音、义。

  2、贾里为实现“伟人梦”计划干了几件大事?结果怎样?

  3、从贾里身上你得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设计意图及依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课堂上,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课堂上的语文实践。那么,如何实现提高语文素养与个性化阅读之间的契合呢?现结合七年级自读课文《伟人细胞》的教学设计加以阐述。

  (一)课堂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人想成为科学家,有人想成为将军,有人想成为明星……男生贾里也有一个愿望——想成为一代伟人!他的愿望能实现吗?他身上具有“伟人的细胞”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伟人细胞》一文,走进这个极富个性的初一学生——贾里。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结合学生的实际谈,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且在情感上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憧憬。

  (二)整体感知:认识贾里——了解内容

  1、 贾里的伟人标准是什么?(豁达洒脱、旗帜鲜明、有恨有爱、轰轰烈烈)

  2、 贾里自认为身上有哪些伟人细胞?(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

  3、 贾里为了圆他的“伟人梦”他计划作了哪些大事?结果怎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通过讲述故事了解情节,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再提出用四字短语概括。既有对内容的熟悉,又有语言的概括提炼。

  (三)研读课文:

  1、组织学生从四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研读:进一步了解贾里这一人物形象。(贾里、邱士力、鲁智深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2、引用名言进行说话训练。

  3、拟订自己的成功计划。

  这样安排给学生有选择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集体交流中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名人名言的朗读与积累,能够熏陶学生的思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向导和前进的动力。所选取的“成功”和“学习”的名言,既针对初一学生的发展,又针对本课的内容,即要成为伟人所具备的素质。

  (四)能力拓展: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的“续写初二的贾里”环节,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在领略课文的主旨后,个性化的描绘贾里的未来。虽然在写贾里,但是同学们将会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更想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伟人细胞,要去成为伟人。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思想收获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挥,课文内容的体验,思想情感的教育,尽在这一个过程中。

优秀说课稿6

  我说课的题目是《梅花》,选自长春版小学语文国标教材第一册第十一板块“在冬天里”。下面我就从课标、教材与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资源的挖掘、教学流程六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 说我对课标的理解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课标在这一学段对古诗教学只提出诵读、想象、体验、感受等总体要求,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获得启迪,享受乐趣。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 说教材与学生

  1教材分析

  “在冬天里”这一板块选编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九九歌》、《雪孩子》、《梅花》四篇课文,采用儿歌、民谚、童话、古诗四种体裁描写冬天,展示冬天的生动画面,极富生活情趣。《梅花》这首五言律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用梅花作为本册教材最后一课,韵味深远,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听说过梅花,但真正见到梅花的却未必很多。梅花的冰肌玉骨、高洁品质,学生更是难以体会。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凌寒”、“数枝”“为”、“暗香”、“来”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本课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3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悟古诗大意,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力目标——收集资料、观察画面、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理解、交流、表达等多元智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笔下的梅花,欣赏梅花凌寒、洁白、幽香的独特美。在这些目标中,了解古诗大意,朗读与背诵古诗是下限目标,人人达到要求。感悟诗的意境,掌握方法,感受作者笔下的梅花,欣赏梅花凌寒、洁白、幽香的独特美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重点是朗诵古诗、感悟诗境、读出古诗韵味。难点是感受作者笔下的梅花,欣赏梅花凌寒、洁白、幽香的独特美。为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我课前设计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分组整理这一环节,再通过课上交流,反复朗诵,感悟诗意,达到教学目标。

  三、 说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学习方法为:

  1.合作与交流:在课前采用师生、生生合作,共同收集资料,让每位学生都是参与者,主动权放在他们手上;感悟诗意,体会诗韵时,更要注意合作与交流。

  2.聆听与欣赏:学会聆听,学会欣赏,从中感受、顿悟,提炼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

  3.图文结合:课文中的图画直观再现文本内容,让学生观察画面,反复读文,在读中思考、领会、提炼。

  4.朗读拓展法:读出古诗韵味,从而体会文本中的人文情怀。

  教师围绕学法,采用以下方法开展教学:①“导读法”。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疑。②启发点拨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视机而动、相机点拨。③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形成独特体验。

  四、说教学资源的挖掘

  “梅”与“竹 兰 菊”并称“国画四君子”,她的冰肌玉骨,她的高洁品质,奠定了她所代表的“梅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以梅为题,咏梅、画梅,留下不少佳作。(1)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栽种梅树有几千株。他有一首《墨梅》诗,一幅《墨梅》画,古今闻名。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人间。这些课外的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会奠定学生深厚的“梅文化”。

  教师自身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我的语言是美的,加上古香古色的背景,优美典雅的`音乐,精美的,展出一幅幅梅花图片,红如火、白似雪、粉像霞,教室两旁悬挂着梅花图画,散发着文化的芬芳,配以苍劲有力的诗词书法,让人不由得走入那美妙的世界……

  五、说教学流程

  (一) 直观导入、交流互动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一枝梅花)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有谁认识它吗?你对梅花了解有多少?(由于课前我们分组收集有关资料,师生亲身经历,在某方面对梅花会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交流目的在于消除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梅文化的深厚底蕴。我事先备好图片、资料和诗文,以备补充使用。)

  (二) 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多媒体展示,配以寒风的声音)教师倾情讲述——在冰天雪地,风起雪舞的冬季里,百花早已凋萎,只有梅花冒着风雪顶着严寒,抖擞着枝条,绽芳吐蕊……)画面伴随音乐滚动。你看到了什么?喜欢哪一组图片?感受怎样?

  (学生充分交流后,画面定格在本课插图上。)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古今闻名。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他笔下的梅花。

  (三) 反复诵读,交流所得

  1教师范读,整体感受。

  2反复听读,走进文本。

  3诵读想象,获得体验。

  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首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因为没有个人主动学习的参与,就无法实现学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四) 品味想像,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站在风雪中,来到墙角梅花前,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3.“指导诵读”。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梅花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来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3)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五)扩充阅读、课外延伸

  音乐响起,图片再现,教师咏梅,韵味无限。

  每一堂课,都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学生既要扎实的学习,又要“活”起来,“动”起来。我理解的“活”,是思维的活跃、跳跃。我理解的“动”是智力的开发、兴趣的培养。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把最后部分定为“扩充阅读、感悟梅花”,就是力图为学生活跃思维创造条件。在这一学习阶段,他们可以对不懂的知识点提问,思考答案;可以想象诗句的意境,再用语言来描述;可以自由诵读最爱的古诗,并表演朗读给其他人听;可以天马行空,吟诵抒情……课堂成为一扇窗户,打开它,你可以看到五彩的世界,只要你愿意动脑,就可以看到最美的花朵。

  (七)板书设计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朗读、背诵的有效手段。简洁明快、富有美感。

  这篇教案,我定的基调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他们与成人一样,崇尚美、热爱美、亲近美。所以,让孩子们在“梅文化”中发现美、感悟美、想象美,最终热爱美是我的初衷。

优秀说课稿7

  【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向不得重用,心境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本事,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我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资料及学习方法都有了必须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本事。所以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必须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本事。(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资料,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新课标提出“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我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前置性学习。

  印发“前置性学习指导”,每个学生1份。

  1、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能利用书籍、网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

  2、诵读课文

  (1)读通。即正确朗读,读音、停顿正确。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读音和语句停顿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读懂。即读懂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读译结合。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读有感情。运用吟读法,读出文言文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或悲痛,或愤怒,或嘲讽,或鞭挞。并能配合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重点语句能在课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读。

  3、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据此设计板书如文章思想资料、主旨意蕴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并讲解。

  4、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古今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人物事迹。

  5、说说你的经历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欢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齐分担或分享。

  6、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如果你是“伯乐”,你应具有怎样的才能,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还未被发现的`“千里马”,你应当怎样做。

  〖学情预设〗对于前置性学习,学生尚未熟练掌握,所以需对自学任务、方法及交流环节等给予较详细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充分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本事和习惯。相信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本事,自我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答案。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设计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本事,给他们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进取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我们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

  【教法运用】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经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屏显)马的文字图片,师引导:你看出什么了(约1分钟)

  〖学情预设〗有同学会说是大大的“马”字,会说是许多不一样写法的“马”字,更有会说是一匹扬蹄奋进的马。

  〖设计理念〗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进入文章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约5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屏显)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交流、探讨前置性自主学习成果,组织安排组员汇报展示的资料和顺序(各小组长抽签确定本小组汇报资料)

  〖设计理念〗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扩大学生知识面,获取深层次感悟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三、班级交流展示1:走进文本(约24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1—3题的资料,先小组汇报,再班级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以读为主,展开朗读、品读、译读、赛读等各种朗读形式,并配合投影讲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本事。

  〖学情预设〗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时,由于每个组员的领悟、表达等各方面素质本事有高低之分,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独占交流平台,而其他交流较少甚至不发一言的现象。在此环节要强调小组整体性,要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展示的资料和平台,或读、或讲、或议、或写、或投影图示,这就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组长的组织领导本事。

  1、(屏显)班级交流一:说说你明白的“马’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等。(约2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2、(屏显)班级交流二:读通文章(约4分钟)

  ①小组汇报展示(读,配以投影讲解重点字音停顿)→全班讨论,提难质疑。

  ②小组可领着全班同学通读一遍。

  〖学情预设〗读音、停顿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能借助资料解决

  3、(屏显)班级交流三:读懂文章(约10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读、译结合,投影重点字词归类解释并讲解)→全班讨论〖学情预设〗对有些词类活用可能无法解释清词性变化的具体情景,但只要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即可。对一些一词多义,尤其是“之”一类意义、用法复杂的,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归纳完整,可是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会逐渐补充完整,即使有当堂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可让学生做下记号,下去再查找资料解决。

  4、(屏显)班级交流四:读有感情(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以段为单位朗读,并说明理由,投影重点语句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②各组挑战赛读(某些语句)

  〖学情预设〗此环节对某些学生来讲可能有一些困难,可特设计竞读环节,由朗读本事较强,领悟较快的同学在竞读过程中领导着大家领悟语句资料和情感,提高朗读本事。

  5、(屏显)班级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结合思想主旨结构示意图即板书设计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资料、思想情感应有较深的理解领悟,再结合前置性学习中了解的有关背景资料等,此环节应能水到渠成。

  四、班级交流展示2:走进生活(12分钟)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4—6题的资料,小组汇报,班级讨论探究,进一步深化自我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和感受,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仅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本事。“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我的观点,有必须的说服力。”

  1、(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一:说说你所明白古今历史上“伯乐”和“千里马”式的人物事迹(3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此环节同学们经过课内外资料搜集应有资料可讲,关键在于要限制时间,力图语言表达的流畅、简炼。

  2、(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二:说说你的经历感受(4分钟)

  师引导: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欢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齐分担或分享(1分钟)

  〖学情预设〗如果有同学不好意思说,教师可讲述自身一段经历引导。相信同学们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必须会有倾吐的欲望。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3、(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三: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5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此环节相信同学们都很有兴趣,会进取踊跃的参与。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坚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我的宏图大志。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自信自知,善于表现自我

  适应环境,发挥潜能学会欣赏别人,要有团队精神

  五、小结:学生展示背诵文中自我最喜欢的名句、哲理句…(约2分钟)

  【设计理念】

  能当堂熟读成诵全文或部分语段。

  六、作业:请根据文言文考点设计一份试题。在下节课交流探讨。(卷面100分,能够是你已知的,也能够是你疑惑的)(约1分钟)

  〖设计理念〗巩固掌握已知知识,同时对课堂讨论中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教学反思】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必须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进取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进取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教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必须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优秀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优秀说课稿9

  一、说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 Unit 2 Part A Let’s talk的A部分第二课时,主要学习Let’s talk的对话.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外貌描述表达及相关句型基础上进行的对话教学。通过学习John与妈妈之间的对话,理解句型“I have a new friend .”,“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并能加以运用。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听、说、认读本课时主要句型“I have a new friend .”,“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

  (2) 对话中出现的“photo”等单词,学生能听懂并理解其意思。

  (3) 会朗读对话。

  2、能力目标:

  (1) 能描述朋友的外貌特征.

  (2) 使用时能正确使用“He /She is ……He/She has……”, 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教育要学生珍惜友谊,并热于助人。

  (2)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He /She is ……He/She has……的运用

  五、说学生

  学生在本单元已分别学习了“He /She is ……He/She has……”,还不扎实,需进一步强化。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动物单词卡、人物头饰、多媒体、投影仪、奖励用的小贴画,自制人物奖励卡。

  七、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这堂课的重、难点,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模仿力和表现欲旺盛等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以活动,合作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游戏感悟等多法并用的方式组织教学,促进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八、说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新课导入的关键。《 what’s your name?》这首歌曲突出了主题,以可爱的卡通画面给学生带来新鲜、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兴奋起来,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因此,在热身的时候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住学生进入对话主题,同时还渲染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

  (二)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教师要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使课堂氛围充满活力。因此,我在这个环节请同学们回忆歌曲中男孩的名字,巧妙的引出对话中的新句子“What’s his name? His name is ……”, 进行答句的教授。出示一些卡通人物的photos,请学生回答,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该卡通人物的照片,并和他们交朋友.从学生喜爱的东西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用对比的方式,强调his与her,引导学生对照片提问。 当学生得到照片后,教师可以提问“Who has a new friend today?”请交到新朋友的同学对自己的朋友进行简单的描述。这样轻松复习了旧知识,还为学习新课扫平了障碍。

  (三)呈现对话,合作互动。

  由学生在课堂中结识的新朋友,自然过渡到对话中,John的朋友。在对话学习前,提出问题。孩子们带着疑问观看教学光碟后,解决了难题,非常有成就感。在朗读对话时,我先后进行了听音跟读,小老师领读,大组分角色朗读及互评,小组合作学习,表演展示等方式,做到读得充分而不失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方面,让孩子们在师生,生生,小组等不同的合作方式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通过课件出示两张照片,教师介绍照片中是已经失去联系的朋友,将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对照片进行描述,帮老师录制一段寻人启示。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五)我们的朋友有很多,有动物,植物,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还有机器人。请同学动手设计一张机器人朋友的画像并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说明,提升学生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注意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学生可任选其一。

  (七)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九、教学总结

  这节课不论是旧知识的巩固,还是新知识的呈现和操练,都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游戏和评价方式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用,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优秀说课稿10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分析,学生状况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性作用。这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探究钠的性质、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这不仅为学生学习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为自我发展和社会生产进步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材内容分析

  (1)钠的原子结构及物理性质的推测。

  (2)钠的物理、化学性质。钠的物理性质着重强调钠的密度小、质软、熔点低;钠的化学性质着重强调钠与氧气、水反应的探究实验。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根据实验探究金属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金属钠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认真、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通过合作实验,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钠的.化学性质,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2)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

二、教法分析

  1.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识过氧气、氢气、碳等物质的基本性质,对这些物质的性质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存在或保存方式及现实社会中的用途,另外在初中学习中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领悟到化学式一

  门以实验为特征的重要学科,化学实验的丰富性和真实性必将会引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基本知识,这更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礼节钠的性质,达到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融会贯通

  2、导型高效课堂教学法

  本节采用导型高效课堂教学法,结合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展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三、学法分析

  1、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素质,增强合作的精神。

  2、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综合运用。

3、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这条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具体体现,性质又决定其存在和用途。

四、教学过程

  1.分发导学案,学生自学并完成导学案内容。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

3.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做点评。

  4.针对回答情况,教师进行讲解。并在对应的知识部分展示实验。

5.小页练习。

  6.评讲答案,发现问题。

7.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金属钠的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

  1、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 2、熔点较低 3、质地柔软 4、银白色光泽,良好的导热、导电性

二、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氧气反应

  常温:4Na + O2 === 2Na2O (白色) 点燃 点燃:2Na + O2 === Na2O2 (淡黄色)

  2. 钠与水反应

  (1)现象:“浮”、 “熔”、 “游”、 “响”、 “红” (2)化学方程式:2Na + 2H2O === 2NaOH + H2↑

  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是一种活泼金属。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

  1、 钠的存在

  无游离态,化合态有硫酸盐、碳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 2、 用途 钠的用途很广

  700℃~800℃ TiCl4+4Na ======= Ti+4NaCl

  教学反思:

  这节课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进行自主为主,并结合实验现象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协助归纳总结为辅。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促进了学生团体协作。并让学生体会探索科学的乐趣。突出新课标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以上是我本节说课的内容,恳请各位专家和领导多提宝贵意见。

  《钠的性质》说课稿

  渑池二高 岳国华

    

优秀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课前准备

  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匆匆》课件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二、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三、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投影,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在我们课堂里,你们怕不怕?有没有信心学好这节课?非常好,大家都是勇敢的好学生,这节课之后老师要好好地奖励你们!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多么的天真!

  这是我进师范时的照片,灿烂的笑容如花般绽放着。

  这是我工作之后的照片,不过此时我已不是那儿时天真的小孩子了,长大了,多了几分成熟。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师的样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是啊!皱纹将会爬上我的额头,眼角,时间会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刻下沧桑。那时我是多么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青春岁月啊!可这个愿望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教师用谈话激情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二)、认识作者。

  1.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你们对朱自清了解有多少?谁来说说。

  2.教师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教师范读(出示课件)随机教学本课6个生字。

  3.这篇文章美吗?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啊。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已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4.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选择一些喜欢的段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来去匆匆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找到有关文字,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2.(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读了这段文字你感觉怎样?

  4.是啊,朱自清并没有说时间珍贵,我们要好好爱惜,而是通过写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时间无时无刻不从我们身边溜走。将无声无影的时间拟人化了。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5.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再次品味时间的来去匆匆。

  6.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五)再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作者甘心吗?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先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介绍社会背景)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己的时间格言送给身边的人好吗?

  2.教师课件出示格言

  3.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做得就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习。

  五.板书设计

  16.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优秀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是《统计》,《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投球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统计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并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小动物投篮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分三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观察花盆,统计出不同颜色的花有多少朵。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是画统计图。首先出示同学们喜欢小动物的统计表,从统计表画出统计图。学生尝试活动,发现格子不够,然后想办法,讨论发现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

  第三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从画得统计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一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调查11月份的天气的情况,并在小组内画统计图,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什么情况?明白了什么?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是拓展延伸。根据已学内容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出示一格表示5、10或者更多的单位的统计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优秀说课稿13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节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主要学习其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式及其用途。

  本节教材介绍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叙述钠的活泼性后,再根据性质介绍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制法,最后介绍钠的用途。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本节重点讨论钠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去分析钠的活泼性。为此,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然后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再经实验验证。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今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钠单质的生产原理;

  2、 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认识钠的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探讨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质就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密切联系旧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旧知识上得到知识的增长点,并将所学知识及时加以运用。

  二、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形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从更深层次看,这是一种素质。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素质,增强合作的精神。

  2、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综合运用。

  3、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这条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具体体现,性质又决定其存在和用途。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金属活动性顺序,知道钠是活泼的金属,能跟盐酸等反应生成氢气;另外,刚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的原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可以预测钠具有强的还原性;还有之前学过的研究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习惯及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过程

  为了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反馈矫正和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课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把“水火不相融”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提问:俗语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却用水点着了火呢?并告诉学生那是钠的功劳。使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起学习金属钠性质的欲望。

  (二)、自主实验,观察现象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有三个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1、观察钠表面的颜色以及表面颜色的变化。

  2、将金属钠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3、将钠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同时,为体现环保意识,将钠和氯气的反应用录像的形式展现。通过这些实验,由几位学生叙述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其他学生补充。

  在此期间,教师适时点拔,学生自学、互学、分析、讨论、发言,利用屏幕和板书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如钠的物理性质小结,钠与水反应现象小结。将实验中的各个结论提取出来,学生感到清晰、明确。

  (三)、由表及里,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钠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分析钠在反应中的化学价变化,得出钠在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情况,进而指出“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之间的关

  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具体体现,性质又决定其存在和用途。再由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和教材分析并总结钠的存在形式、工业制法和钠的用途。

  (四)突显重点,突破难点

  钠与水反应是本节重点和难点,需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对该反应进行分析。 ①首先是学生亲自操作钠与水在烧杯中的反应,这样体现实验真实性,可靠性。使学生在亲身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适时提问,说明钠的性质。在此期间,可用五个字“浮、熔、游、响、红”来归纳钠和水反应的现象。

  ②其次,在该实验中可以用滴加了酚酞的溶液变红来检验NaOH,但是不能检验另一种产物氢气,故需将钠和水的反应进行改进。改进实验的方法很多,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下课后小组研究: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2)解释“滴水生火”的原因。

  (3)钠着火时,应如何灭火?

  A、用水扑灭 B、用泡沫灭火器 C、铺上沙子

  板书设计:

  金属钠的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 质软 熔点低 ρ

  二、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点燃 常温:4Na+O2 = 2Na2O 加热:2Na+O2 === Na2O2

  2、与氯气反应:2Na+Cl2 = 2NaCl

  3、与水反应:2Na+2H2O = 2NaOH+H2

  水>ρNa>ρ煤油

 

优秀说课稿14

  尊敬的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大致的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汇报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注重人生体验。《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字里行间扬溢着浓浓而真挚的亲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道德颂歌。虽然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一样都以家庭生活为主,都有矛盾冲突,但前者给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则主要从家庭伦理准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并且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我认为本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亲情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是都是9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独尊”,家庭亲情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因此,本文教学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主旨、感悟亲情及由此引发对于家庭伦理准则的思考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以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一事一理,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写法;

  4、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传统美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为:目标2、4

  教学难点为:目标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文本为范例,组织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相关方法。

  2、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初读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的方法(初读“三问”:谁?在哪里?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的美点(从内容到形式)

  四、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个铺垫。

  1、猜字游戏导入

  谜面:上有老下有小—学生猜---教师解字:老小不分开为孝,老在上子在下,儿子担任着背负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为孝。

  当堂调查:你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很少),如此看来大多数是老小分开的,孝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从今天学习的课文《散步》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歌曲作情感铺垫,猜字游戏可以很快地激发七年级孩子的兴趣,抛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为突破教学难点设伏。)

  2、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轻声地朗读课文。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检查阅读效果:

  从记叙的要素、顺序入手理清内容和文脉。并在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产生分歧原因和解决分歧的办法。

  (学习起步阶段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强化“要素”意识,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3、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

  ①、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在散步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一切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②、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特质(这一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儿子与现实中的“儿子”(自己)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关于教学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铺垫:再问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孝”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话---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家庭是这样,民族、国家也是如此。(边归纳边板书要点)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4、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主要引导学生品味:

  (1)写景的句子,发现他们的意境美。

  (2)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情趣美。)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5、结束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对长辈、父母我们要心怀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或最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课后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后是作业布置:

  6、布置作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以亲情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刚开始学习“以下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特作出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也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具体是:最低要求:仿写文中的某个片段//一般要求:独立构思,能表现出亲情//较高要求:能提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7、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附:板书:

  百 善 孝 为 先

  +

  散 步 分歧 +

  (莫怀戚)

  ||

  整个世界(责任 使命)

优秀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选自人教社五年制教材第十册的第16课《匆匆》。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学生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积累语言。

  3、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4、学习本课生字词

  二、教法和学法

  “教师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去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究体验,在合作中交流,互帮互学,实现生本对话,“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同时穿插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运用,重视学生的读、说、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甚至是旁观者,真正体现“课程标准”提倡的人文精神。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释题质疑

  揭题板书后,首先由学生简要介绍朱自清,了解作者的大致情况,然后向学生发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学情,巧妙的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读通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通文章。

  (三)、细读读懂

  好文章要三读,即“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这一环节,围绕“读”展开,结合情景创设,学法选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读为本,指导学生读后悟情。

  1、在MTV中赏读课文

  把学生带入如诗入画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2、自由选择学文方式细读读懂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边读边思考,或不动笔墨不读书,或感情朗读,或默读等方式细细研读文章,悟出道理。

  3、合作交流生生对话

  在学生细细读书的基础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心中有话要说,营造一方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一吐为快,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4、自主汇报思维碰撞指导朗读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评价中学生去体会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并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为美读打好基础。

  (四)、品读读美

  1、自由组合感情朗读

  读中悟情后还应再读,在读中走个来回。“读中悟,悟后读”,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配乐朗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独诵,或领读,或齐读,或表演等,把作者的感情与自己相融合,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学生评价与教师的鼓励性评价。

  (五)、升华体会

  营造课堂上的空白,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时间的飞逝,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悟,谈出自己的感想,拉近时空的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要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体会到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提出新的探究性问题:“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小组合作补充启迪

  (三)、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排比的手法,比喻的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为学生的运用语言奠定基础,在以学定教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启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说训练,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流逝,既锻炼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熟,甚至能够背诵。“读”是研究的过程,“诵”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语言。

  (五)、拓宽延伸练笔尝试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积淀了不少的名言、警句、诗词,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时间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诗歌、散文等),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厚集薄发,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六)、课下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家》优秀说课稿06-08

《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01-17

中班音乐优秀说课稿05-01

《珍珠鸟》优秀说课稿06-09

优秀的幼儿园说课稿11-25

幼儿园优秀说课稿08-11

幼儿园大班优秀说课稿01-23

小学语文说课稿优秀4篇06-09

高中生物优秀说课稿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