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四年级忆江南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江南》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南》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南》说课稿1
今天我执教的是《江南春》一诗,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节课作以说明。
一、说教材
《江南春》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杜牧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沉迷佛教、不思国政的可耻行径,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选编本文旨在带领学生走进江南,欣赏江南的美丽春景,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
根据文本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江南春》。
2、能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3、边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结合资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说教法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进入诗人描绘的情境,朗读感悟体会诗句的意境美。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
三、说学法
《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央。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借助插图注释,大胆想象等学法理解诗意感悟古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本环节旨在挖掘学生的知识积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正确流利地朗读是读懂古诗的前提,本环节我先请学生自读,读正确读流畅。教师随机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为深入学文扫清障碍,突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再引导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诗韵。
(三)研读古诗,想象悟情。
苏霍姆林斯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本环节我先让学生找出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插图、注释、大胆想象领会诗意,并借助图片展现诗境,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引导学生解读古诗动静相衬,声色相衬、山水相衬的写作密码,感受江南春景晴日的明朗绚丽、雨日的朦胧迷离之美。之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引入背景资料,让学生自读资料发现南朝与唐朝统治者的相同之处,领会作者写寺庙的深层含义,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看着烟雨迷蒙中的座座寺庙,诗人杜牧仿佛在说……”的说话训练中深化理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教学更不能忽视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解意悟情这一板块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身为师者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诗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课堂界限,引入杜牧的《泊秦淮》、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拓展延伸,以诗带诗,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
(五)作业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作业是:
1、背诵并默写《江南春》。
2、结合古诗展开想象,写一个小片段描写江南春日的美景。
3、搜集杜牧的古诗,并积累最喜欢的一首。
读写结合,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六)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因此我的板书只展示了诗歌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力求清晰明了呈现课堂内容,深化课堂所学,便于学生记忆。
附:板书设计
江南春
明朗绚丽赞美热爱
朦胧迷人痛心担忧
教学后记:
1、整节课虽然书声琅琅,但是朗读的形式多停留在小组读、男女生读、集体读等层面,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较少,且朗读的层次性不强,不能体现螺旋式推进的课堂节奏。
2、在借助想象理解诗意和引入背景感悟诗情的环节,由于课堂节奏把握不准,所以学生的展示不充分,教师的点拨不深入,因而孩子口中的江南春景不够生动丰满,课前设计的“看着烟雨迷蒙中的座座寺庙,诗人杜牧仿佛在说……”的说话训练未能进行,因此整节课总有点稍欠火候的感觉。今后在教学环节的取舍和课堂节奏的把控上还应多下功夫。
3、高效课堂模式的呈现不够完整,未能及时评选优秀小组。
4、课堂中虽然有意识的关注全体,但在真正的实施中总有写不善于展示的孩子被忽视。今后一定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孩子,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江南》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号考生李便仙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忆江南》。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忆江南》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领学生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但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各人对故国国土和优美事物的无穷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课本中是初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文体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开端感觉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辟学生的视野,感觉故国江山的优美。教学初志:中国事一个诗的国家,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宝贝。小学语文课本中共有四十首古诗必要学生学习、掌握,新大纲也提出每学年背诵良好诗文不得少于二十篇。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迷恋于此中从而熏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紧张的。同时我力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表现《语文课程尺度》的四个根本理念即:一是造就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发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在;三是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四是设置装备部署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依据单元目的、学生的认知程度、新课标要求及词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简直定为:
1、开端了解词这种文学文体。
2、能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明白词的意思,想象词所刻画的画面,领会词中表达的情绪。
4、造就学生具有开端观赏本领和富厚的想象力,引发热爱古诗词的情绪。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凭据词所刻画的风景,想像画面,领会词中表达的情绪。
2、有情感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多的学习履历,已经积聚了肯定的诗词,对付学习古诗也有了肯定的方法。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让“读”始终贯串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觉古诗词柔美精深的语言笔墨的和富厚的人文内在;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索;在读中受到情绪熏陶得到头脑启示。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示范读,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一首古诗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2.品味读,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我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3.想象读,入境。
诗重情感,诗重想象,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显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睁开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眼前目今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读着这柔美的诗句,学生的情绪就悠然而生。再通过睁开想象,把好像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觉,用自己的诵读转达出来,从而化语言笔墨的标记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本首词语言简练,笔墨精致,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富厚的'头脑情绪内在。凭据本课内容特点,学习目的,学情等,着眼学生生长,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学生在重复诵读中,感觉柔美精深的语言笔墨,受到情绪的熏陶。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绪、美读意境,进步欣赏古诗词的咀嚼和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赏歌导入新课
语文教材中古诗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玩味其中因此我课前安排学生欣赏《忆江南》歌曲,并简介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板块:读出词中美景
[一]读通词句感受节奏美。
1、初读诗词,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2、介绍“词”与“词牌名”。“词”这种体裁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再读诗词,读准字音。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连贯,读流利。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得障碍,关键的地方要反复地读。在反复的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4、教师指导读好“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句子中间的停顿。
小学语文的古诗,语言十分简洁、精美,这也是古诗最大的特点之一。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以及古诗语言的精炼美,凝练美。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是最能表现语言美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体悟、情感升华的基础,这一环节很重要,需要时间长,老师要巡视指导、点拨,不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二]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
1、引导学生弄清“忆”是什么意思?(回想、缅怀)墨客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说说自己的明白(你好像看到了什么)(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自己的明白(你看到好像了什么)以此来开导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3)男女生互助读。在明白内容阶段,只有让学生重复吟读,互助读、比拟读细致咀嚼,才气让学生确当代生活、情绪、理念与古代人的生活、情绪、理念相融合,并得以升华,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孕育发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2、云云风景,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照旧自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明白“旧曾谙”的意思。
3、读着“江南好”三个字,引导学生去回想以往学过的关于写江南的诗句。
4、学生齐读一、二句。
第三板块:体悟景中蜜意
1、引导学生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并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重复朗读中咀嚼语言,想象情境,领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绪。末了,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领会浓浓的缅怀之情。
2、墨客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此时老师出示资料,学生在相识墨客的配景资料之后,信赖肯定能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领会。墨客忆的不但是江南景,另有江南人、江南情。在重复频频的情感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3、江南景致奇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墨客又怎能忘记?在明白了墨客表达的头脑情感的底子上再次引导学生齐诵本诗。
第四板块课外拓展赏词
保举学生在课外读一读白居易的《忆江南》另两首诗,加强学生的课外积聚。
《江南》说课稿3
I 《梦江南》、
《梦江南》(梳流罢)与《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两首词。我将安排一课时来完成对这两首词的教学。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方面谈谈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梦江南》与《渔家傲》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的讲读篇目。《梦江南》写了一女子登楼远望,盼望归人而未得的惆怅悲伤的情怀。《渔家傲》写了边塞苍凉而沉郁的景象,抒发了边塞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报国之心。两词分别安排在第五单元与第六单元。我把它们放在一起讲,是因为它们有着值得比较的地方。这两单元对诗词的学习要求都是以“了解体会诗词的情志与意趣并能背诵”为主。根据这个学习要求以及“诗词是讲究形象与意境的”这个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如何体会词的意境,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提高审美水平。
2、朗读背诵古词。
3、通过对比、了解两首词的异同。
重点是:目标1.2
难点是:目标1
二、说教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与我的学生的能力水平,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主要的教法:
1、以读代讲法:这两首词都描绘了色彩鲜明的图景,抒发了强烈的感情,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多读,加深理解和记忆,得到美的享受,受到情的感染。这也适应《大纲》里“诵读古代诗词”的要求。
2、提问法: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可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在本课,我设计了一些思考题,以让学生更深地领会词的意境。
3、迁移法:一位学者说: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尽快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遵循教学理论中由“扶”到“放”的途径,在教学第一首词时,我教给学生“领会词的意境的方法”,之后,让他们用学到的方法来分析第二首词。
4、幻灯演示法:声像演示能突破认识对象的时空限制。本课中的主要内容及问题,我都将用幻灯演示。
此外,我还用了“讲授法”、“练习法”等作为辅助。
三、说学法,主要的学习方法有:
1、读悟法,通过多读,领悟词的内涵意趣;
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迁移法:学习第二首词时,可用此法。
4、问题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第二首词时,让学生独立探究,质疑、析疑、解疑。这样可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使他们有效地获取知识。
此外,还有对比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本思路:①初读两词、整体感知(会文)
②细读词一、领会意境(探路)
③自学词二、领会意境(运用)
④两词比较、求同寻异(概识)
⑤总结归纳、领悟方法(悟理)
(一)揭题、简介作者、作品、背景;
(二)字、词积累;
(三)初步指导朗诵。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教师范读词一。
2、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判定重读音(技巧指导:按词义划分节奏,勿读破句;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可重读)。
3、自由有节奏地朗诵一遍。
4、请一生有节奏地朗诵。
5、全班一起有节奏地朗诵。
6、以同样的方法、形式朗诵词二。
设想意图:多种朗诵形式,既激活课堂气氛,培养正确的'朗诵习惯,又可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领悟词的意境。落实了教学目标2。
(四)指导学生领会《梦江南》的意境,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复习什么叫做意境(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2、方法指导:“情”与“景”是古词意境的主要要素,根据这点,鉴赏古词可从两方面入手;
①景:是作者在诗词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②情:诗词中带感情色彩的词句。
例:
给这样的方法指导,使学生明确方向,避免理解词境时的盲目性。
3、以上面所讲的方法为指导,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领会词的意境。
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①把这首词的景语与情语找出来。
(景语:千帆、斜晖、水、白蘋洲)
(情语:独、肠断)
②“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这句动作描写暗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孤独落寞而又充满希望的思妇形象)
③请分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些场面景色描写中融合了思妇怎样的情感。(失望、惆怅、思念)
④请归纳思妇的心情从始至终是怎样变化的。(充满希望 失望惆怅 悲伤至极)
这些思考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都是针对词的“景”与“情”来问的。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也就领会了词的意境。
4、让学生在解决了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此词的意境。我可根据回答作如下板书:
在茫茫的江水让矗立着一座望江楼,一思妇独倚其上等待亲人的归来。可是她望穿秋水,千帆过尽,却不见亲人。她不禁惆怅万分。思念正如那脉脉的斜阳、悠悠的江水,浓烈而绵长,这时都偏又见到当年分别之所,更是肝肠寸断。
5、请一学生背诵此词(要求:有节奏、有感情)
6、齐诵(要求:同上)
(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分组共同讨论、分析《渔家傲》的意境。
步骤: 1、出示前词
2、学生运用学《梦江南》时学到的方法,先找出词的情语、景语,然后小组成员设计问题、互相提问、共同解决,以更深地领会那情景交融的图画。
3、让若干组学生派一代表把他们找出的景语、情语读出来,并归纳词的意境。(这样可使学生得到更广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4、学生有领会不到或领会不深的地方,我将作点拨、补充,最后总结归纳:
景语: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
浊酒、羌管、霜、白发
情语:无留意、归无计、不寐、泪
意境:秋天的边塞上,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层峦叠里,落日余晖中一座孤城于长烟之下,紧闭城门。战功未立,不欲回乡。将士们的思乡之苦只能借酒排遣。寒月如霜,那撩人思乡的羌笛声,又让人无法成眠。那守边守得头发都变白了的将士,只有把思乡之泪往肚里咽。
(六)思考:比较这两词的内容有何异同、风格有何不同(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求同寻异,达至全面,深刻的认识)
学生思考、讨论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内容之同:都以“思亲”为题材
异:《梦》——盼人归
《渔》——人盼归,报国心
风格之异:《梦》——清新倚丽(婉约)
《渔》——苍凉悲壮(豪放)
(七)练习:找出下面这首词的情语、景语,领略那情境交融的图画。(设计这个练习,目的是为了巩固学到的知识,提高审美水平)。
(八)作业:课后收集课外古词若干首,与同学交流你从中领会到的意境。(作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拓展阅读、巩固知识)
(九)小结:指名学生作课堂小结。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一是,
斜晕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边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南》说课稿4
1.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
《望江南》是晚唐此人温庭筠之作。全词27字,却将人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是首言简意丰的词作。全诗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远眺盼归人却落空心理历程。凝练的文字背后有丰富的情感和意境。特别是情感上读来有种跌宕起伏的张弛感。“过尽千帆皆不是”包含了千百个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一天中从“梳洗罢,独倚望”到的第一帆到斜晖中的失落惆怅是一个更大的张弛,执着痴情的她料定天天如此,这又是一个更大的张弛。这所有失望、希望、欣喜、悲伤都融注在一个“望”所展开的情境中。一个苦苦期盼的形象,一段起起伏伏的心理历程。词中女子那种坚贞、纯洁、始终如一的追求和情感是人类共通的美好的品质。可以超越时空获得美的体验和深的启示。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这首词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引导学生欣赏词凄美惆怅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领会词中坚贞、执着、纯洁的情感,获得共通的人生体验和启示。
2.说教法:
这堂课我准备用朗读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诗词的`教学,要在强化中细化,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语感阅读手段,和强化效果的反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其中有品味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从词牌名的“望”字,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3.说教学程序:
(1)导入:让学生结合学习体验谈谈对古诗词的印象,感受“诗词的魅力在精心锤炼的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的特点。说说你是怎么学习诗词的。(谈话式的语气进行,营造轻松气氛,点明学习重点,即通过朗读、想象的方式深入词境,感受词,自然入课。)
(2)初读,读出节律,读出故事:
1.读顺全词。注意“脉”“蘋”的读音。注意“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等句的节奏。
2.听读全词。听配乐朗读音频,要求:根据图片感受词营造的气氛。
3.带上感情自读。你从词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指出诗词学习中朗读的重要性。板书:“朗读”
(在自读、听读中造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词所营造的氛围。用讲故事的方式,促进学生整体感知和锻炼语言归纳能力。初启想象之门,为下文的入情作铺垫。)
(3)品读,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1.细细品读你觉得有味道的地方,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提示:不要错过任何与之相关的细节,每个场景、每个动作、每次表情、每声叹息。发挥想象,走近她的内心。
如:“梳洗罢”三字让人想到一个女子天微微亮便早起,坐在窗前的镜台前梳发帖云鬓的情景,表情一会儿呆滞、一会儿忧郁、一会儿又欣喜。“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精心打扮完,想到要见到的他,喜悦、激动不禁溢于言表,急忙起身。
“独倚望江楼”独自倚楼等待,那份欲遮还羞的思念又与谁说,化作孤独落寞的背影,化为永恒的“望”。若把“望”换成“看”好吗?(望,有希望之意,读起来意蕴深远。试读出韵味。)
“过尽千帆皆不是”第一帆承载着她的期望,又随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顾影自怜。等待是一段漫长、焦躁的时光,它迷离着希望的梦幻色彩,欲罢不能,直到“皆不是”,这梦被扯得支离破碎,在希望和失落的交替中,内心的隐痛越来越明显,在悲喜的起落后留给你无尽的悲哀,这是真正的痛苦。设置环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道出思妇的内心。(在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同时,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文字描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深切体会诗词凝练语言背后丰富的内容。)朗读指导:过尽千帆/皆/不/是 强化读和三重读。
“斜晖脉脉水悠悠”无以排遣的思愁,漫溢出来,卓然了眼前的景。那欲散未散失望斜阳余晖似含情脉脉在同情她,愿为她照亮那希望之帆。悠悠东去的流水,带走了一日日失去的韶华,绵延着她无限的愁情。水天相连,残阳斜铺水中,似缠绵缱绻的恋人,只剩“独望人”的无尽怅惘和哀愁。(“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品味“脉脉”“悠悠”背后的味道,感受思妇思念之深、愁情之浓。)指导朗读:‘脉脉”“悠悠”柔化的语气处理。
“肠断白蘋洲”无奈音讯断了、身影断了、回忆断了,一日的期望断了,只是相思未断,留得郁结的愁思让人肝肠寸断。“白蘋洲”分别之地,分别的情景似乎还在昨天,可物是人非,空留一人,如无水之蘋,触景伤情,能不肠断?正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明确诗词欣赏中想象的重要性。板书:“想象”“形象”
2.时光静静流淌,这里的一切都记录着你的心迹:我看到 ,感受到你的 。
示例: 我看到铜镜里你精致的妆容,感受到你的期待和激动。
我看到楼亭上你独倚的身影,感受到你的孤独和落寞。
我看到江面上远去的帆影,感受到你的失落和惆怅。
我看到你的目光追随每只帆影,感受到你的执着和痴情。
……
(用一定的语言方式,对文中的场景和人物的形象联系起来,作为小结强化的环节。)板书:形象
(4)延读,读出启发,读出真意:
我们从这位女子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对追求坚贞、纯洁、矢志不移的美好情感。这个女子可能是他(她)、是你、是我。我们等待期盼的还可以是什么?
如:朋友——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高洁的品质——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陆游“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理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通过延伸,获得对坚贞情感的共同体验,并获得对自己人生的激励。课堂教学还应该在特定的情景下开掘语言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实现文化传承,语文课堂任重道远。)
《江南》说课稿5
在温庭筠的《望江南》这首词的教学中,我认为是教学生学习词之中的较成功的一节课。《望江南》是一首言简意丰的闺怨词,短短27字含蓄不尽地描摹出思妇的千般柔情,倾倒古今无数读者。
学习这首词,我把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体会其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以品味语言理解词中女主人公内心感受。课堂内的教和学较成功,教后想来,这主要是抓住了这首词的要点,教学时能充分利用学生生活资源,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上的特点的缘故。
以往我在教诗词时,总习惯于在参考书上寻找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学习进展非常顺利,然而学过以后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情感体验等语文综合素质,没有丝毫进展。当我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以后,课堂上,我就开始把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去概括、去体会、去感悟品味,去探究,也许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只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持之以恒地坚持去训练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和想象能力等会得以质的飞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围绕学习重点,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在来反思那节果成功之处是教师能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
一、能让学生的眼亮起来。
以前预习新课时,我往往采用资料助读的方法。诸如介绍作者作品、时代背景,文学常识等,学生被迫记笔记,他们那时总是两眼呆直,满脸困惑。这次在学习《望江南》时,同样是资料助读,不过地点是多媒体教室,还增添了画面和背景音乐,学生的眼睛顿时亮起来了。或是对作者“少负才华,长于诗赋,然而生性傲岸,好讥讽权贵”而敬仰,或是对他“因得罪宰相令狐绚而累试不第;又因长期出入歌楼妓馆”而同情;或是他们对花间词语言风格上“秾艳绮丽,细腻婉媚”感兴趣……这些现在反思起来不外乎是学生对这样的词和这样的人觉得很实在而又很真切;是温庭筠的个性与他们张扬的个性有相同之处;或是他们对多媒体课件的若干画面感到很新鲜。总之,在那节课上,学得很用功,他们明亮的眼睛总是不断地凝视着画面,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能让学生的口说出来。
上课时,首先,我让学生七嘴八舌诉说盼亲人的心情,然后再说亲人不来的感受。这是在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当学生有了兴趣后,我就让学生读书三、五遍,并提示这五句,其实也可以转化成五幅连续的画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口头描述画面。当学生读书停下后,立马就有八、九名学生争相发言,其中三名学生能将词的内容转成画面而形象地描述,主人公心理层次能很准确的表明出来。那时,我及时鼓励学生:“不错,你的思考是积极的,想象很丰富,你能够描述出来,是你进步的表现。”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成就感。学起来就更有劲了。如课中纷纷答题、互相补充或学生纠错,声声入耳。过后,我想到了这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缘故,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更能突出了。而当表扬或鼓励成了学习的动力后,学生就会更加好学和乐学了。
三、能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这里所体现在品味赏析方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进入情境来品析词的情感美。如,我问开头“梳洗罢”体会主人公是什么心情?“罢”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有的学生品味道,这三字使开头含有喜庆气氛,含有一片深情。有的品味道:这是“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她打扮给她的心上人看的。有的同学则认为“久别胜新婚”,思妇不仅时刻盼望着丈夫回来,而且要在丈夫来到时一展自己的照人光彩与青春魅力,唤醒其久违了的夫妻情爱! “罢”字好,在于写出了主人公清早就急切想见情人的心情(笑)!这是学生用心品味到的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然后,师问:“独倚望江楼”谁来演示一下?这时学生在下面各自展示不同的造型。过了一会儿后,他们推荐文娱委员做了一个“倚楼眺望”动作(笑)。后来,众学生品析,教师归纳:天际识归舟,其情殷殷,希望满怀;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一天,多么不同寻常而富有美感。接着师续问:“此句中的‘独’字,也有特殊含义,你明白吗?”学生酝酿了一阵后,终于品味出来了,后经整理是这样的:思妇是独自一人,她打扮得如此俏丽动人又怕人见,是她羞惭心理的写照。故思妇眺望、企盼情人之举动、又有怕人见到的羞怯心绪,这自然有一种凄清的美感效果。这之后,我让学生说出这句与上句“梳洗罢”的关系:学生很快明确到这是“梳洗罢”之后心理及行为的继续与深化。教过之后,我反思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运用好他们生活和情感体验的资源,把他们置身于情境之中,或者采取换位的方式来品析,这样化难为易,化古为今,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接着,我让学生再联系我们盼亲友的经历,继续细心地品味词的情感美。 这着重表现在“过尽千帆皆不是””到结束部分。在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如有的说:从早到晚,这一漫长难耐的焦躁时光,主人公带着玫瑰色的希望,她无数次盼望终于成死灰的泡影。有的说:这里看得出来她今天又是白等了,女主人公痴痴情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还有的说道:我们的心情随着主人公一腔愁思而化为悠悠江水,脉脉斜晖,真正体会到,白日的梳洗、眺望不仅未能解愁,反而使愁思加重……这时的课堂气氛空前活跃,由此可见,词中的主人公哀伤失望之情和学生情感经历产生了共鸣!由此可见,处于青春时期的中学生,一旦进入情境时,就会容易动情。将其情感因素用于学习恋歌情诗和闺怨词上是大有收益的!
四、能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这首词是小令,共五句话,每句话就是一幅画面。如“斜晖脉脉水悠悠”,景情交融。那夕阳余辉依恋江水之景,何尝不是思妇“如之何勿思”的相思依恋之情?这里的斜晖与悠悠江水每天此时相拥相恋,缠绵于暮色之中,不忍心分手,此处描画出一幅夕阳无限好的美丽图画,不正是人间夫妇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的某种象征吗。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怎能不让思妇肠断呢?”这样的画面,前面已经口头描述过了,当课上到这里时,我就立马上让学生的手动起来了,那就是任选一句词来描图。在事实上,这里进行了跨学科的学习,学生都很乐意,他们画呀画的,忙得不亦乐乎。等到他们画好后,我就让他们的代表到前面展示并讲解那样画的理由。随后学生有五、六个纷纷上台来,他们一手拿图,一手指点,一边讲解,显得十分自信。台下不时地响起掌声!最后,我逐一展示多媒体画面(词配画五幅),让学生欣赏欣赏!事实上,在教学时,有时要跨学科学习,利用其它学科资源作为调节和补充,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补充或深化学习的内容,这在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能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至于课中品味词的语言美,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我在那节课里是让学生自选角度来品味的,或音韵节奏上,或用词表情达意上等.程序是:先独立自品,后在小组内交流、点评、补充,最后落实于书面赏析,以“这首词的语言美表现在……”为格式写下一段文字,待相互交流、点评后,就推荐好的习作在班上交流。这样使学生眼动、口动、心动、手动的一节课,我认为上得较为成功!
《江南》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学生齐读课题)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教师配着古乐范读)[设计理念: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教师刚才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出示课件三:重要词的注解。要求: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号。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设计理念: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 ”把它画出来。(太阳、花、水、春天)(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色彩)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 )的花儿 ( )的江水( )的太阳 ( )的春天课件四出示:“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①轻读句子。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⑤心诵词句。(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
课件五:出示江南美景图:日出→江花→江水→全景。①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师:刚才,大家解译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全写下来,那该是多长一篇文章啊!但我们看这首词,它只有几个字?(27字)。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想把这首诗读“瘦”吗?请再放声地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天气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师: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师反问:对比洛阳,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1、对比句子,说说更喜欢哪句?为什么?出示课件六:能不忆江南?应该忆江南。
2、创设情境,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对他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辞官离任时,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出示课件七:引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师: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师: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再次对着你对《忆江南》的独特感受,齐读全词。
3、结束语: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好的古诗词、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我们正处在背诵诗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我的老师曾送给我一句话,今天我想把它送给大家: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谢谢大家,下课!
《江南》说课稿7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平移与旋转》第一节《图形的平移》。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设计说明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平移对图形变换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生活中的旋转与旋转设计图案等内容。同轴对称一样,平移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的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与难点.
平移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认识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是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平移特征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对于这个特征,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归纳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难点是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平移的定义、特征和要素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归纳平移的定义、特征及要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第二方面: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这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鉴于教材内容特性是探索平移特征,要素,便于进行生成性学习,故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联系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来理解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另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第三方面: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 (二)新课讲解 (三)反馈练习 (四)平移动画欣赏 (五) 小结并布置作业五个部分.
(一)创景引趣
我在教学开始讲述20xx年南京江南大酒楼成功完成整体平移,世界上拥有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国家为数不多,而我们中国人能够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这样在引入新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二)新课讲解
在新课讲解中我又具体分了几个小环节。
1、为了使学生对本节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首先出示学习目标:
2、探索新知
观看运动图片及动画。如:电梯、缆车、火车、吸尘器等。(小组讨论)以上几种物体的运动前后有什么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习惯,然后总结出运动前后什么变了?(位置)什么没变?(形状、大小)。
联系生活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前后也是位置变,形状、大小不变?
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在这之后又通过演示:图中(1)至(8)中哪几个苹果可以看作是由中间的苹果平移得到的?
最后在由以上涉及到的运动师生共同总结出平移定义、特征及要素。为加深对平移定义、特征及要素的理解,动画演示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同时借助此动画向学生说明什么叫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然后马上做一个找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的小练习,以便加深记忆。
(三)、反馈练习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
(四)、平移动画欣赏
让学生在欣赏优美动画的同时加深了对平移定义、特征及要素的理解与认识。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四方面:设计说明
本节课开始讲述江南大酒楼完成整体平移,在引入新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出示学习目标后,在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熟悉的几种物体运动,让学生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归纳出平移的定义,特征和要素。这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改变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利用一组练习题由易到难加以巩固,最后由平移动画欣赏再现平移过程,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引出新内容,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是整节课的一条暗线,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归纳)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江南》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忆江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演示)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一、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中的诗词课,本单元以春天为主题,从春天的声音、美丽的景色、春天的快乐等方面,让学生感受春天,欣赏春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词能够感知江南春天的美,并且初步具备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为以后学习古诗词,鉴赏诗词的意境美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也尚浅,不能够从字理行间中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如果光凭教师的一味讲解,形式比较枯燥,不能焕起学生对江南美的向往,针对这一点,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图片、视频、音乐把学生带进江南美丽的情境当中,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感悟词的词句美、韵律美、意境美,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生字“曾”,我也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记忆字形,淡化识字难点。并以此字进行知识扩展,使学生了解当时写作背景,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好铺垫。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我分别从以下三方面拟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忆江南》一诗,认识“谙”、“景”“胜”三个字,识记“忆”字,指导书写“曾”字。
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感悟诗意。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感悟诗意,体会诗词的词句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通过3 个环节完成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初步感知江南的美
我先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欣赏江南的风景图片,因为生活在北方的孩子没有去过江南,不了解那里的景色,所以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江南之中,从小桥流水人家、江边绿树红花,感受江南水乡独有的特点,为感悟江南的美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朗读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并初步感知这首词所写的内容。
(二)巧学生字,感悟词的'词句美
在学生对诗词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我通过读诗句,学生字,感悟诗句意境等形式进行逐句教学,对于本课字形较难记的“曾”字,我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在字形的记忆上,我设计了识字小儿歌,先让学生掌握了字的结构,再通过课件演示字的笔顺,使学生对这个字的书写顺序记忆非常深刻,另外,学生理解了它在诗句中的意思是“曾经”之后,我播放了白居易曾经在江南修筑白堤的录像片,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白居易当时在那里做官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并与那里的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所以白居易写这首词不仅是想念那里的景,更想念那里的人,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后,能学生更好地感悟词的意境。
接着学习文中的重点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这句的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促讲,图文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打出图片,看图读,再通过两组对比图片对比读,通过对比鲜明的图片不仅从颜色上给人强烈视觉冲击,还从中感受到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再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找到“红”、“绿”两个字恰当地写出了江南春天独特的美,感受诗人用词持准确性,而学生也在理解的逐步深入,朗读水平也逐渐提高。教师要做出适当的评价,我对于朗读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朗读一般的学生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四)听音品析,感悟词的意境美
二年级的学生对读词的节奏掌握不够准确,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配乐朗读,培养学生的韵律美。之后,我播放了歌曲《忆江南》,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词的一个特点就是当词可以吟唱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设计打破了课堂中原有的那种只凭借教师的一味讲解,而学生却听的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局面。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使学生从优美的旋律和美丽的画面,再次感受江南那如痴如醉的美景,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也想亲自去畅游一番,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讲完本首词之后,我出示了几张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先出示自己的感受,根据感受自己试着写诗句,虽然学生写出来的诗句很稚嫩,有的甚至也谈不上是诗句,但是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浓了,为今后学习古诗词和鉴赏诗词的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三、教学反思
1、通过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尝试,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词的意境美,而且当看到图片时有自己的感受。
2、在应用时还要注意恰当,课堂上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手段,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要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它的辅助下高质高效地完成语文任务。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江南》说课稿9
一、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教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阶梯状逐次递增的:第一阶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阶段(高二)重在鉴赏;第三阶段(高三)重在研讨和评价。这一篇《哀江南》处于第二阶段的末尾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是由鉴赏到评价,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的桥梁。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最后一首直抒胸臆。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②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3、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③重难点:本文的重点就是揣摩、体会蕴藏在曲词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是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三、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教授这篇自读课文时,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法:
1、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不仅能读准字音,明确节奏;更要能体会准确的用词,感受优美的意境,品味深沉的情感。
2、示范鉴赏。共同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总结方法。学生马上又从高二进入高三,这样的学情也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自觉锻炼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少讲,但必要的点拨还是应该有的;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四、学法
这是一篇带血的吟唱,学生一定要通过读、诵读、吟读真正走入曲词的氛围,切己的去感受,与作者形成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学过的知识积极的打开思路去鉴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这个爱情故事,突破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让男女主人公在高人国仇家恨的指点下双双入道。显然,“爱情”在这里,仅仅是个载体,它承载着作者更为深沉的思索,正如评论者所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
A、整体把握——题目暗示
《哀江南》出自《余韵》,是《桃花扇》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研读课文,我们从题目入手。
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
理解题目所含内容
B、整体把握——宾白提示(分角色朗读宾白)
c、整体把握——诵读指导(指导毕,分角色朗读课文)
D、整体把握——结尾总结
2、重点曲词研读,深入理解(思考讨论):
3、总结升华: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4、共鸣思考:
历史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面对国破山残的现实场景,苏昆生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南明灭亡,江山易主,这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这肝肠寸断的声声悲歌,不仅使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让我们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它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遗民之思,这正是《哀江南》的美学意蕴之所在。
逝去的已为陈迹,一个凄迷的王朝背影已渐行渐远。欣赏这凄美的曲词,汲取其文字的滋养,这远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
警醒、借鉴、奋进—面对历史,我们应有这样的态度。
5、扩展练习:
选取其他描写南京的诗作与《哀江南》一曲比较写景抒情的方式。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落实和检测课内所学。
(三)自我评价:
对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评价的:从理解到鉴赏,再到巩固的三大板块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上由浅到深的规律,整个的设计科学合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进而鉴赏课文,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江南》说课稿10
1、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的教学,是第十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这首词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2、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共42人,学生都是农村子女,几乎没有家庭辅导。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很高,似乎都是在完成任务。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级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或者不专心,喜欢开小差。因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
3、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了解词的结构、认识词牌名《忆江南》。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体会词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5.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动机,并逐步掌握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5、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丰城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
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6、板书设计
《忆江南》
白居易
景美情更浓
7、教学反思
《忆江南》是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之后怀念杭州时所写的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回忆了诗人曾经观光游览时江南那无限的风光。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朗朗上口,形象生动。最后以反问句收尾,意味无穷。本课的教学以“忆”字为主线,以“好”字做提升。在本节课中,我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内心感受,扎实有效地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整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洋溢着诗意的艺术氛围中读出了意境,读出了情感,也读出了韵味。
《江南》说课稿11
俗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聆听民乐,了解我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今天我就以一节带有民族色彩的音乐课和大家来共同探讨我的教学设计。我说课的题目是“品茉莉花香,赏江南风情。”
说教材:
《江南小曲》是选自湘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以“江南小曲”为名,重点介绍的是我国江浙地区的民间音乐。我选用歌曲《茉莉花》和筝独奏《茉莉芬芳》。其中《茉莉花》是一首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曲调细腻优美,音乐结构均衡;而《茉莉芬芳》一曲是根据《茉莉花》改编而成的筝独奏曲,完整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春光明媚的江南水乡、清纯少女、鸟语花香为背景组成的画面。“弘扬民族音乐”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设计本单元,意在从民歌、歌舞、器乐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领略江南民乐的独特魅力,丰富多样的色彩与风貌,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音乐兴趣浓厚,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音乐素养。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乐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已掌握了演唱的初步技能;同时也具备初步的音乐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从课标的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听赏古筝独奏《茉莉芬芳》,体验乐曲的风格、情绪和音乐情境,感受江南民间音乐的独特韵味,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2、学习用纯真甜美的声音准确、有表情地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3、通过歌表演《茉莉花》,体验、发现、表现蕴涵于音乐中美的形象和丰富情感。
(根据大纲要求,围绕这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是)
说重点:能声情并茂地演唱《茉莉花》,感受江南小曲的风格。
因为歌唱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很重要的艺术实践,它包含着某些音乐技能的运用,以及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等。教学中只有通过成功的艺术实践,才能产生美好的艺术形象,从而培养学生审美、创美的能力。
根据教材歌曲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的难点是
说难点:
1、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演唱歌曲
良好的呼吸体验对演唱这首歌很有益处,不仅有利于引导歌唱时的发声,而且让人更好地抒发歌曲的情感。所以我确定的难点之一是学习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演唱歌曲。难点之二是:
2、唱好歌曲第乐句中的八分休止符
说教法:
音乐是美的教育,要激发学生感受《茉莉花》的形象与情感美,就要先走进江南,感受江南水乡如小家碧玉般温润之美,感受江南的风土人情,感受《茉莉花》产生的人文背景,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江南美景中,既陶冶情操,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音乐表现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同时采用听唱法、启发式谈话法辅于其中。
1、情境教学法
2、听唱法
说学法:
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采用体验法,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仅而更好地表现音乐。因此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主要采用体验法,并结合讨论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1、体验法
2、讨论法
说教学理念:
本课以“体验中发现――表现中创造――创造中享受”这一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教学设想:
这是一节以唱歌为主,融入欣赏、表演于一体的音乐综合课,以茉莉花为明线,以走进江南为背景,明暗交织,用赏江南―――唱江南―――舞江南三个系列情境将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在看、唱、学、跳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品茉莉花香,赏江南风情,领略江南民乐的细腻轻灵之美。
下面就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
一、赏江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精彩的开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开课我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诗的意境中引入,激发学生对江南的好奇和观赏的欲望,接着带学生走进美丽的江南。从视觉感观上去感受江南的美。利用一些江南美景的图片伴随着古筝演奏《茉莉芬芳》音乐的多媒体课件,展现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地方,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被江南的美景深深吸引、陶醉,不由的发出赞叹。学生对江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不自禁地想要来说说,于是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谈谈对江南的感受。这一导入环节,营造了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对江南民乐有了感知,对江南文化有了初步认识,形成了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
2、感知、体验
(1)认识古筝,了解古筝音色特点。
(2)再次欣赏乐曲,进一步感受乐曲的速度、力度、情绪。
(3)展开联想进行交流。
(4)律动,体验乐曲韵味。
接下来进入感知、体验,听赏《茉莉芬芳》这一环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由问题,“你们听出刚才的音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引出对古筝认识。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熟悉古筝的学生说说古筝的音色特点并通过图片直观认识乐器古筝的形状,和演奏古筝的姿势。在此基础上再欣赏乐曲,进一步感受乐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哼唱乐曲旋律;哼唱乐曲主旋律,并进行简单的律动,体验乐曲的韵味。富有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音乐意境中进一步感受江南音乐的独特韵味和迷人魅力。
二、唱江南
“江南的景真是美不胜收!描写江南景色的'乐曲也是这样的美!那江南的歌又是怎样的呢?”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谈话引入第二部分内容-唱江南
1、聆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2、听唱法学习歌曲。
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首先让学生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以及江南小调音乐的细腻婉转优美,紧接着就采用听唱法来学习歌曲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重点和难点不是截然分开的,我在突出重点中突破难点,在突破难点中解决重点。下面我就着重谈一谈我是如何解决重难点的。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
(1)设情境尝试体验:
演唱中,良好的呼吸能更好地抒发歌曲的情感。我创设美境,让学生置身在茉莉花丛中,满园芬芳,启发他们深深地嗅一口花香,说出感觉,啊……真香呀!引导气沉丹田,保持感觉,在缓缓地呼气,随着呼气时的感觉唱歌词,(表演)感觉好像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后,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由衷的赞美于叹息。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领会,这样,呼吸顺了,声音位置也有了,演唱的感觉也就找到了。
(2)用动作带动呼吸,用歌声演绎情感。
歌曲唱的是茉莉花,于是引导学生每一乐句用不同的手的动作来模仿花瓣,并且加上呼吸,让我们的身边也开满茉莉花。(表演)这样既能营造一个茉莉竞放的场景,表现了茉莉花的美,又能让学生掌握呼吸一次就演唱一个乐句的方法。
(3)、以情带声,解决休止符的停顿。
我采用生动巧妙的启发式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突破难点。教师引导:美丽的茉莉花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听到这一句的时候,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想象自己闻着茉莉花的香味,急欲摘花,可爱花之人却又不忍摘花的矛盾心情,(表演)在这欲摘未摘的停顿之间,学习演唱第五乐句,顺势自然地表现出八分休止附的停顿。
(4)、巧妙启发,力度处理。
其中,两个相同的乐句:“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引导学生从远处看到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感叹好美,再仔细看,实在是太美了,更喜爱了加重赞美的语气,力度自然的增强。
以上的设计,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又蕴含对歌曲情感的处理把握,凸现了教学的重点。
4、师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接下来师生用纯真甜蜜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尽情的抒发对江南的无限的赞美。
5、升华拓展:
由于《茉莉花》是一首誉满中外的歌曲,有很多的歌唱和演奏家都曾演唱和演奏过《茉莉花》。为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感受多元文化,将其升华,我设计了升华拓展这一环节,欣赏中国的歌唱家宋祖英第一次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演唱的开场曲《茉莉花》精彩的一幕,激发他们民族的骄傲、自豪感。欣赏中国“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乐曲《茉莉花》和教师用萨克斯演奏的《茉莉花》,感受不同乐器演奏以及对乐曲全新的演绎带来的不同效果,让生对比这些演唱演奏形式,跟自己演唱的《茉莉花》在情绪、节奏、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6、评价:把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把握总的基调的前提下,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对歌曲力度与情绪处理,发表自己对音乐的独到见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进音乐之中,享受创造地乐趣。在教学穿插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由于音乐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多样化和不定性,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
三、舞江南(随歌曲《茉莉花》音乐歌表演)
风格迥异的演唱,各具特色的演奏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激情,此刻,巧妙地引入一段江南女子翩翩起舞的身影,进入第三部分内容-舞江南。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渲泄心中的激情,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茉莉花》清新婉丽的曲调中,学生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演绎着江南水乡灵秀的韵致,使课堂在流淌诗意的美感中结束。
预设效果:
本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遵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通过赏江南,唱江南,舞江南三部份学习,让他们在江南水乡美妙情境中,在芬芳扑鼻的茉莉花香中,体验江南民歌的旋律美,感受江南水乡的人性美,并富有个性的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在体验中发现,在表现中创造,在创造中享受,真正地领略了民族音乐的丰富人文内涵,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
《江南》说课稿12
【说课稿】
《哀江南》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数仅一课时。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应为欣赏七只曲子。欣赏戏曲语言,尤其是欣赏曲词,一要反复诵读,体会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要仔细揣摩,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为此,本节课在教师简单介绍完作者、时代背景和《桃花扇》的剧情以激发阅读兴趣后,要留下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及补充注释进行自学。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再组织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接着听范读,最后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填表)。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语言,在欣赏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教师重在引导、点拨,辅以分析一两个典型例子。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B.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C.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B.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B.体会作者的亡国之痛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助读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1.关于作者
,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代戏曲作家。他“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歌台演出,“岁无虚日”。《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2.时代背景
南京原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都,后来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其间的五十多年,南京一直是明朝皇权政治经济繁华的中心。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等于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但昏王奸臣不理朝政,沉湎于歌舞。清兵入关后,攻破扬州,直逼江南,南明灭亡。
本文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苏昆生之口,在南明灭亡之后,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
3.《桃花扇》剧情简介
诚如作者所言,《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作者巧妙地将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和南明王朝的政治衰败的现实统一起来。
剧情
赠扇——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二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共订婚约。定情之夕,侯方域以题诗的宫扇一把赠予李香君。
画扇——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大铖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
撕扇——李香君以桃花扇为信物,托苏昆生寻找被迫外逃的侯方域,后两人终于在栖霞山相遇,面对桃花扇共叙旧情,在场的张道士撕扇掷地,以国仇家恨点醒他们,二人不忍看见国破家亡,双双入道。
全文阅读:
二、自读
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自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视,随时和学生交流。
补充注释:
1.蒿莱:泛指野草。
2.山松野草带花挑:我挑着山松枝和带花的野草。
3.坏槛当潮:已损坏的栏杆被水泡坏了。槛:栏杆。
4.诌一套:胡乱编造一套曲子。诌:编造
三、朗读
1.学生听范读
正音:
刍chú恸tng墀chí殍piǎo槛jiàn榭xiè枭xiāo诌zhōu弋yì
2.学生分角色朗读
3.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自己填完后小组交流讨论)
A.苏昆生故地重游,文中写他看见了哪些景物?
B.这些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在“宾白”部分是怎么写的`?在曲词部分又是怎么写的?
景物 宾白 曲词
江南孝陵 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驻马听]
皇城 墙倒宫塌,满地蒿莱 [沉醉东风]
秦淮 竟没一个人影 [折桂令]
长桥 已无片板 [沽美酒]
旧院 剩了一堆瓦砾 [太平令] 寓情于景
四、赏读
1、再读宾白和【离亭宴带歇拍煞】部分,思考:面对着眼前的景物,文中人物
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产生此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伤心、恸死俺也、哀、悲
不信这舆图换稿。(江山易主) 直抒胸臆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
2.现代的年轻人大都不爱看戏曲,受不了演员演唱曲词时的拖腔带调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有同学以本文为例认为大可以删去曲词。乍听之下确实有理,你看曲词中所写的在宾白部分不全都有吗?可这样一改,戏曲就向话剧靠拢了。还有同学建议,能不能用演唱流行音乐的方式演唱曲词?可这样一唱,又和潘长江、赵丽蓉表演的音乐小品何其相似!
看来,戏曲之所以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曲词是标志性的元素。所以欣赏戏曲文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品味曲词。我们可以把每一支曲词都当作一首诗来读。
A.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的,曲词也然,下面两个例子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分析。
a.在[沉醉东风]中有一句“舞丹墀燕雀常朝”,请问这里的“朝”字会让你联想到什么?这样的联想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朝”字会让人想到臣子朝见天子时庄严的情景。而这与眼前的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景一旦联系起来,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亡国之痛(其主题)
随即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b.在[沽美酒]中有“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想象这幅画面,若将“剩”改为“留”或“见”好不好,为什么?
“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时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B.如果要为苏昆生的这张《哀江南》专辑评先一支最佳单曲,你会选哪一支,为什么?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分析前要先诵读自己喜欢的曲子。教师重点分析【离亭宴带歇拍煞】)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唱出了强烈的亡国哀痛。
五.小结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
本文处处写景,景中含情,用景物来说话,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让我们更深沉地体会到人世沧桑,历史兴亡的沉郁、悲怆。特别是到最后的直抒胸臆,让情感猛然爆发,动人心魄,把悲情推向了及至。本文堪称借景抒情的佳作。
六、拓展延伸
读到《哀江南北新水令》中的“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时,很自然地就想起姜夔《扬州慢》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二者都写到了战争后的情景,你认为哪一处更动人,为什么?
附: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七、作业
背诵全文
八、板书设计
哀江南
孔尚任
不信这舆图换稿。(江山易主)
借景抒情
《江南》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戏曲,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是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其作者孔尚任和同时代的洪升,被并称为“南洪北孔”。本文是本剧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地层的裂变,总是让人们体会到自然的伟大,而历史的巨变,容易让人们产生盛衰无常的感慨。尤其是那些亲眼目睹了历史巨变的人,对此更是有切身体会。局中之人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和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以此抒发亡国之痛。曲词可以用三册的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读。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
二、教学目标
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三点: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3、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透彻领悟了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亡国之痛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所以,本文的重点就是赏析情景交融的写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其中的一至六首曲词,都是借景抒情。学生在分析情景关系上有一定基础,所以,六首,课堂上重点赏析一首,其余的让学生同桌间配合,选取一首,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样,做到了在教师导读之下,学生的真正的自读。同时,应该看到,七首曲词是一个整体,特别是前六首,应该是一个具体描写南京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到,这些地方对南京具有的代表性。六首曲子唱尽了南京的方方面面,而且,宫殿、秦淮河这样的昔日繁华、热闹的场景,如今的凄凉、冷落,自然包含了今非昔比、感时伤世的情感。所以,应该指导学生看到六个景点其实上是一个协调、有机的整体寄怀了作者“兴亡之感”。
三、教学步骤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进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让学生课前自读全篇,以获得对本篇的总的感受。
第二步,课堂上让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先是在同桌间,然后是在全体学生间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互作点评。其中,学生合作、交流的内容有两块,前六首有许多相似处,所以重在求同,便于“举一反六”,前六首和第七首在抒情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应注重求异鉴赏。
第三步,让学生联系以往的怀古题材的诗词,品评他们的主题。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本篇的主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和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上的设想,所以,如此来制定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个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理解·鉴赏·巩固”三大块来组织的。
第一块理解阶段:这部分包含了课前的预习、课堂导入和剧情的简介。课前的预习要求通读全文,选背其中的.一二首,实际上是为要求学生熟悉文本,为课堂上的鉴赏预热。采用“清代戏曲双璧”导入,是因为作品的特殊的文学价值,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自然衔接到作者和剧情的简要介绍。我们对文中的“兴亡之感”的理解,应当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第二块鉴赏阶段: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我打算分两步走,第一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共同来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其中,教师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就应该说是对阅读教学中的引导,教师应该像“有经验的演员”那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作品最关键、最能激发学生想像创造的部位。第二步,是学生自由鉴赏的阶段。具体作法是先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同桌之间选取一首曲词交流,探讨。探讨的问题围绕本文的教学重点——借景抒情的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同学之间互作点评。学生是这部分课堂的主要角色,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关注者,教师的关注,或是及时纠正学生思维上的的偏差,或是提醒学生向深处探究。语言文字是我们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一座桥梁,在这部分的鉴赏中,学生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第三块巩固阶段:这既包括课内的比较:《哀江南》一曲和以往所学过的怀古题材的诗词作品有何异同,也包括了课后的背诵。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落实和检测课内所学。
对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评价的:从理解到鉴赏,再到巩固的三大板块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上由浅到深的规律,整个的设计较科学。同时,我预计到:学生在自我鉴赏时可能会出现卡壳的时候,所以,我也准备了一些应急方案,比如,准备一些描写秦淮河繁华的诗作,便于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印象。
《江南》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江南》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学习古诗。本课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4个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游戏活动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生字,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儿歌等,同时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
三、说教学设计理念
1、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
2、说设计理念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一年级学生学习更在于兴趣。因而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多媒体课件以及图片辅助教学,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其中也安排了游戏学习及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来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使课堂形式丰富有趣,也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创设和小伙伴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为两课时,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我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江南美景图片
一年级学生又是刚入学不久,可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为消除其紧张心理,特意安排学生欣赏美丽的江南图片,让学生放松,同时营造优美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赞美江南,过渡新课
(在观看了图片后,教师因势利导的进入新课,带学生去江南)
(二)趣味识字
1、游戏——摘荷叶
出示贴满荷叶、荷花的小黑板,让学生上台来采摘自己喜欢的荷叶,荷叶背面有本课的生字,该生读对了生字才能摘下荷叶。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生字,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生的能力。
2、巩固生字
课件出示荷叶图,荷叶上有生字,请学生依次读生字,课件发出掌声表示鼓励。本环节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认读生字。
(三)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
(2)同桌读(通过两人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3)指名读(让学生试读,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4)齐读(在集体的朗读下,进一步帮助个别学生纠正字音)
2、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教师范读(教师有效的范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榜样)
(2)学生模仿教师练习读(给学生时间练读,充分发挥儿童爱模仿的天性)
(3)指名读、检测(检测学生的朗读、针对不足加以引导、纠正)
(4)齐读(集体读古诗,训练学生读出节奏)
3、师生对读、赛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1)a、教师与学生对读;
b、男、女生对读(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古诗)。
(2)快慢赛读
(教师与学生赛读,通过快慢的形式,让学生感悟读古诗时的快慢)
(3)轻重赛读
(通过轻重赛读,让学生感受读古诗的轻缓)
(4)快乐读
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融入到情景中,快乐的朗读。
4、背读课文,演背古诗
(1)试背古诗
让学生边背边想像池塘里的美景,感悟鱼儿嬉戏的快乐。
(2)贴背
让学生边背边贴图片,完成一幅美丽的江南图。
(3)读背
让男同学充当荷叶,女同学充当荷花,指名同学来当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边演边背古诗,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五、拓展、结课
1、播放更多的江南美景图片
带学生观赏,游览江南,与开课时的观赏相呼应。让学生在从开始欣赏美景进入学习,则再次欣赏美景完成学习,让整堂课都被江南的诗情画意所包围。
2、学生学着鱼儿游出教室
再次让学生感受鱼儿嬉戏的快乐,充当鱼儿游出教室,让课堂知识融入生活。
《江南》说课稿15
各位评委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忆江南》。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对本课教学思路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单元目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通过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悟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2、教材分析:《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3、学情: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单元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标要求及词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三、说重点、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四、说教法、学法
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交际互动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五、说教学过程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
(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第一环节: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1、教师由“忆”的本意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忆”在这里是:回想、思念的意思,然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带领学生和诗人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
2、课件出示江南风光图片及写作背景。
《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播放朗读视频或教师配乐范读)
设计理念: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第二环节:“胖”读全词,古诗新谈。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要求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质疑提问,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前面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
第三环节:“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
(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
(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太阳、花、水、春天)
(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
( )的花儿 ( )的江水
( )的太阳 ( )的春天
顺势引出句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对这个句子的品析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①轻读句子。
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 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
(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
⑤心诵词句。(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
课件出示:江南美景视频
①让学生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
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
教师引导:解释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词读“胖”了。但是这首词只有27个字,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要想把这首诗读“瘦”,就要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语来写的?(明确:江南好)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导学生说:人好、天气好、人杰地灵、美食多??)
教师引导朗读: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此时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设计理念: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品析佳句、搜寻词眼,体会人物心情可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从而实现感悟语言、熏陶感情的目标。
第四环节: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教师导语:对比洛阳,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1、课件出示:能不忆江南?要求学生把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应该忆江南。
对“忆”线的牵引,将以创设情境的方式从忆人、读诗、悟情三方面进行:
2、创设情境
(1)忆人
资料链接: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辞官离开苏杭那一天,苏杭人民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自离开之后,诗人的思念之情一直未断,但是直到离开人世,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都因路途遥远,身体虚弱,没有能够旧地重游。他只能把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
(2)读诗(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
①师引导: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白居易,你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春色我如此地眷恋你:学生接读全词—
江南的人民我深深地思念你:学生接读全词—
②师继续引导:此时此刻我们就是诗人白居易,江南这份情哪,我抹不了,也忘不掉,学生齐读全词—
步步深入的导读使学生更深的体会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之情。
(3)悟情
抓住时机课件出示(朗诵视频)诗人忆江南的另外两首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这首词。
3、总结全课,浓情延续
(1)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以声传情,借景抒情。最后播放歌曲《忆江南》,让学生从声韵悠扬的歌曲中再次感受诗人白居易对江南的爱与思念。回首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感到甜蜜和幸福,因为他庆幸,庆幸自己曾去过江南,并为江南的人做过许多的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分每秒。
教育学生要学会珍惜,珍惜与同学、朋友、亲人的相识,相知,相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让幸福永随回忆!
(2)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设计理念: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品味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品味古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再次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这种民族特色文化的热爱。
六、说板书
附:板书设计:
景
忆江南 人 江南好
情
忆江南,江南好,只因景美、情浓,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对江南深深的怀恋之情。“景、人、情”这三个字是本首词内容的精华所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说教学反思
总之,本节课由“谈忆导入,情境揭题”到“胖读全词,古词新谈”“瘦读全词,搜寻词眼”,最后“牵引忆线,拓展延情”,层层递进,紧紧围绕着“自主探究,自读感悟”这一主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快乐历程。
【《江南》说课稿】相关文章:
《江南》教案03-01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忆江南说课稿01-18
江南大班教案11-13
《江南》教学设计10-09
《江南》教学反思10-15
江南教学反思06-09
《忆江南》教案03-13
《江南》教学反思03-13
忆江南教学设计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