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体育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大学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大学说课稿 篇1
一、说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贯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的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辅助和引导的作用;积极创设情境-协作-交流-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尝试-探究-实践-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建构的方法,形成信息技术素养。
二、说资源
由于农远资源中没有相关的资源,在国家基础中输入“设置文字格式”也没有查到同类型的素材,因此本课资源均选自重庆电教网信息技术教参中下载了word《素材》和“设置文章的格式” 课件两个资源
三、说教材
《我的家乡》是西南大学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Word,并掌握建立文档、输入编辑文字、保存文档等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字符进行格式设置以美化文档,主要包括设置字体、字号、颜色和文字的动态效果等字符修饰操作。这些操作在Word应用中非常基础而且重要,掌握这些操作对后续Word和其它软件中文本处理的学习是很好的铺垫作用。西南大学版信息技术教材杂讲解操作方法时十分详细,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按照其操作步骤操作,完成学习任务是不成问题的。
四、说学生
本课教学对象是我校四年级学生,该段学生由于学校的计算机设备老化,学生上机的时间有限,上课以鼠标的操作居多,本课的文字设置教学主要以鼠标操作为主,相信学生操作应该没有难度。因此,本课我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上。
五、说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本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设置字体、字号、颜色、文字的动态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自主从教材中获取相关知识,完成文字的动态效果设置和加粗设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word的魅力,能够恰当地理解美(合适是美、简洁也是美)
重难点:选中设置的内容。
六、说教法和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量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根据这一思想,本课主要应用
教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
本课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要求、操作要领,明白操作方法。让学生尝试操作,完成知识技能的初步学习;然后总结学习收获,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文字的动态效果设置,归纳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最后用加粗强调“重庆”巩固学习效果。
学法:自主尝试、自我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尝试、探究,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探究规律,发现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协作精神。
七、说教学准备
本课时教学需要在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中进行,凡教师展示、讲解部分均采用屏幕广播(或投影)。课前需要为学生准备好Word文档《素材》放置于学生机的桌面上,方便学生调用。(另外我还准备了 “设置文章的格式” 课件,这一课件用简洁直观的方式对本节的主要操作进行了讲解,可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提供帮助。)根据需要使用
八、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部分
(一)创境激趣,引入新课
老师准备办一份“我的家乡”的电子小报,但是时间紧,没有来得及对文字的格式进行设置,今天请同学帮忙设置文字格式。同学们愿意帮助我完成之这个任务吗?
(二)任务驱动,学习新知
1、为了同学们能尽快帮老师完成任务,我们一起看信息技术书第3页,了解设置文字格式的方法,即本课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任务:设置文字的格式,具体是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和动态效果。
2、认识格式工具栏的各部分的名称。重点介绍字体、字号、颜色、加粗、倾斜、下划线等,为了后边的拓展作准备,要强调加粗是用字母B表示的。
3、详细阅读设置要求。以标题为例,设置内容:标题:“家乡介绍”,设置要求:“字体:华文新魏,字号:二号字,颜色:红色”。
小帖士强调:设置格式的前提是选定目标内容。这也是本课的重点。
4、(根据需要使用课件)由于教材中的操作步骤详细,学生组成3人小组,边看书,边合作探究完成标题部分的设置,并告诉同伴操作的方法。
5、学生展示学习效果。推荐2名同学演示自己对标题的设置,边演示边讲解操作方法。表扬学生的大胆展示和对学习的兴趣。
6、巩固学习效果。运用同学演示的方法和自己学习掌握的方法完成本课其它文字段落的字体、字号、颜色的格式设置。先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主动帮助周围的同学。
(三)小组探究,归纳方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文字动态效果设置,同时进一步巩固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
小帖士(友情提示)文字的动态效果设置不要太多。
2、先完成的同学帮助自己周边的同学完成本部分的操作。
3、反馈、表扬热心帮忙的同学。
(四)共同探讨,总结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学习规律和方法:阅读教材(明确任务和掌握操作要求)、实践、置疑、巩固练习(转化为能力)、总结积累(上升为经验、方法)鼓励学习养成归纳总结学习方法的习惯,并运用于今后的学习中。
(五)课后拓展,提升能力
在提供的素材中,“重庆”多次出现,要求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方法,对“重庆”两字的文字格式设置为“加粗”巩固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能力。
九、说教学板书
我的家乡
文字格式设置
方法
重难点 任务 要求
(内容) (字体、 字号 颜色)文字动态效果
选中 标题 华文新魏 二号字 红色 礼花绽放
其它 按教材的要求设置
十、说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依靠教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分析本课的学习任务,要求,在练习中学会对文字格式的设置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大学说课稿 篇2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汇报的课程是《大学英语》。这是我们这门课程的基本信息。我代表课程组将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资源、教学程序设计、课程改革与特色六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的性质是非英语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即语音,语法,词汇,基本句型结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能力a、跨文化交际,即:以语言为载体,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与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b、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使英语学习朝着个性化学习,主
动式学习方向发展
3)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目标的实现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位置
根据高职英语职场交际的课程目标,高职英语教学的任务是:更加注重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方法和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先修课程:中学英语后续课程:行业英语,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理念
我们在课程设计时秉承
学生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整理知识、运用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
教师教学过程:采用以“启发式”为主,辅以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形成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内容设计为听说、阅读、写作三个模块,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基础技能评价(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为杠杆,使其形成较为系统的英语基础知识结构,为下一阶段行业英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3、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其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课程内容
分为听说、阅读、写作三大模块,
内容选取依据: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力求符合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课程内容及课时
《大学英语》的听说模块分为日常交际、一般涉外活动、一般涉外业务三个学习情境,16个学习子情境,这部分共30课时
阅读模块分为6大学习任务,15个学习子任务,文章内容涉及科普、人物、政治、商贸、文化、生活等,这部分共30课时。
写作模块包括2大学习任务,15个学习子任务,内容包括填写表格、模拟套写名片、贺卡、通知、便条、个人简历等,这部分共30课时。
这三大模块共计90课时,除此还有导学(2)、a级考试考前辅导(8)、复习与巩固(12),本课程两学期共计112课时。
课程重难点
由于大学英语的学习领域包括英语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确定本课程的
重点:
1、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注重词汇的积累及语法的系统性
2、掌握和应用听说、阅读和写作技能
3、培养跨文化交际和自主学习能力
难点:
1、学生积累词汇兴趣不大,有畏难情绪
2、学生开口难,常用句式、句型掌握和运用不熟练
3、学习方法单一
课程重难点解决办法:
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形成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适应自主学习整合教学内容:以学习,生活,工作情景为主线,突破一统教材的束缚,有序地整合教学内容,引入专业知识,实现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掌握知识,提升英语能力
三、教学实施
学情及对策:
1、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缺乏参与意识,习惯被动听讲
3、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较高,但课后学习的自主性不强,欠缺自学能力
4、学习方法单一,缺乏学习策略,学习效率低
(1)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强化“教、学、做”的结合,让学生多做、多练
(4)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模式与方法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确定的教学模式:多维互动,自主学习,激发热情这种模式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创设充满生趣的课堂,让学生乐学,好学,让英语课堂充满激情,真正成为促进语言习得,促进语言交流的重要场所。
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2、情境教学法(situational teaching)
3、视听教学法(audio-visual teaching)
4、活动教学法(activity-based teaching)
5、角色扮演法(role-play teaching)
根据所授内容的不同,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各种教学手段相辅相成
传统教学手段:黑板、挂图、实物等
多媒体教学手段:电子课件、投影、视频、音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等
网络教学手段: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自主学习、能力测试、在线互动等服务仿真教学手段:与外教交流互动、第二课堂活动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形式:
a、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的素质标准(让教师对学生进行宏观评价) ( 30% )形成性考核的考核内容(给老师提供具体考核范围)(主要对学生的出勤、课堂发言、成对口语操练、小组讨论活动、大班演练表现、作业次数及完成情况、单元测试等方面进行考核)。形成性考核得分占学期总成绩30%。
b、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知识标准(让教师对学生进行宏观评价)(70%)终结性考核的考试(期末考试)其中期末考试占70%(卷面100分,折合为70分)
四、教学资源
教材与教参选用教材:新标准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实用听说教程》、《实用综合教程》(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王守仁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材特色:这部教材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够用性、完整性。教材是以书籍(文字)、磁带(声音)、光盘(图像)等各种形式相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我们除使用教师用书作为教参外,还使用《实用语法简明教程》、《实用英语写作教程》做参考。同时还增加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试题册的练习和讲解,以“能力训练与测试”为主要定位,立足于“做什么,怎么做”
实践条件:包括:外教资源、英语教学电台、语音实验室、第二课堂活动、网络教学
网络资源:
利用网络资源扩展网络课堂,给学生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英语学习的网站和考试资源系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课堂在优化第一课堂的同时,我们还强化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形式有:开设讲座、组织社团、举办英语文化节、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等。这是我们第二课堂的图片和教师在语音室上课的图片、外教的学生交流的图片。
教师队伍:
这是我们应用外语系大学英语(文科)教师队伍。
教师的知识、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学历比例恰当,形成了较合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我们应用外语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1、学习国家教育部政策性文件,
2、从事院级精品课程、教改项目的申报和研究
3、强调教改与科研相结合,以“研”促“改”、以“研”促“教”、以“研”促“学” 4、落实教师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进行听课、说课、评课活动
五、教学程序设计
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交流。因此,听说课的教学在高职英语课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以“听说模块”中的第2个学习情境“一般涉外活动”中的《宴请》为例说明一次课教学程序的设计。
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掌握“宴请”时所需的单词、句型
能力目标:在模拟“宴请”的情景中,能将所学的“宴请”用语进行综合应用素质目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复习旧课”环节:首先通过复习第4单元内容,采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即以两人一组的活动形式要求学生对同伴发出“邀请”,引出本单元的内容“宴请”,让学生知道这次课要干什么。
2、“导入情境”环节:由问题讨论导入情境——“宴请”时要考虑的因素,采用了活动教学环节及学时分配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这也是我们课程设计理念中的“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3、“知识准备”环节: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听说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的词汇(如:食品、饮品、菜肴的名称)、句型等,同时向学生推行“健康饮食”的理念。这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这也是我们课程设计理念中的“整理知识”的过程。
4、“课堂活动”环节:对教学光盘上的听说活动(listening & speaking activities)部分通过逐个回答,两人一组的pair work,四人一组的group work等多种活动形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视听教学法、交际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师生间、生生间加强互动与协作学习。这也是我们课程设计理念中的“整理、运用知识”的过程。
5、“模拟情景练习”环节:在学生完成所有听说练习后,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的情境自编对话。这也是我们课程设计理念中的“运用知识”的过程。
6、在“总结、作业布置”(aignment)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个情境作为课堂内容的巩固和延伸:用英语宴请客户并为其设计一份健康食谱、解释原因。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是课程设计理念中的“提升能力”的过程。
大学说课稿 篇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应对个人成长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自我体验、讨论自省、游戏测试、实践模仿和团体训练等方式,形成大学生心理和谐、心理平衡、心理调节和心理保健的能力技巧,建立积极、自信的自我形象,提高心理素质。
二、课程开设的意义与依据意义1:现代人在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严重的心理负荷面前,人们最需要的是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和自我心理减压技巧。因此——现代人不能不懂心理。一般来说,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人们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越大,人们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越突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意义2:现代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甚至自残、自杀、违法犯罪的事例越来越多。为社会发展想,为人类进步想,为大学校园和谐想,为大学生成长与未来想——大学生不能不学心理。
(二)纠正社会(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误认知。
1、正确认识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既是科学,就不再如“算命”那样邪乎、神秘,它有科学规律,心理学不是心里学,不必害怕与学心理学的人相处觉得对方会洞察自己的一切,毫无隐私可言。
2、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区别,正视心理问题的存在,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长时平稳之中有短时的动荡,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实现预防达到保健作用。不要认为走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就觉得自己心理有毛病,或产生自卑甚至恐惧的心理。
依据文件:
1、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3、《中共中央16号文件》
依据内容精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关注心理健康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于学校和家庭的要求。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理解和掌握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
2、技能目标:体验、领悟和训练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技能
3、综合素质目标:实践、学会和养成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创业人生等必备的心理健康能力与素质
二、课程资源
有一定课程师资力量,专职教师2位,均为硕士研究生,场地设备保障有力;教学探讨积极认真;教材编写科学实用,活动设计妙趣横生;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实践体验学有所得。
三、课程内容(结合大纲)
围绕大学生角色转换、学习过程、情绪调节、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恋爱、网络、职业生涯规划、挫折承受力和生命教育等主题来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具体设计了11章教学与活动辅导的内容,见下图——
课时分配:大一两个学期修完30课题课时内容,2个课题机动处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形成相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难点:设计相应的情景,引导大学生对相关心理知识、技能技巧的体验、感悟、理解和实践模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理素养和能力。解决办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认真探讨,努力设计;加强活动,加强沟通,尊重学生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教学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
四、课程实施
1、按部就班的开课策略
遵守教学五大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备课笔记、课件、教材;
2、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积极互动,双向沟通;
“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模式。
3、独特个性的教学步骤
4、精彩有趣的团体训练
5、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
班级授课、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感悟、示范模仿、课堂心理剧、多媒体视频、网站网页、团体训练等课题教学步骤与实践环节设计:案例导入课堂讨论
心理技能掌握实践训练心灵辅导体会感受结束语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测试法,比较法,示范模仿感悟法,实践训练体验法,图表统计展示法等。用得最多、最受学生欢迎和科学实用的方法是示范模仿感悟法和实践训练体验法。这是跟学科性质有关联的。
六、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积极学习法
3、合作学习法
4、交往学习法
七、课程评价
1、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依据: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水平进行评价总评=平时成绩30%+课堂作业20%+期末考50%
2、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学生评教,实习反馈,教师评学,督导评教。
八、改革思路
1、教材改革:改革最终目标与成效:知识结构灵活,理论基础实用;内容丰富多彩,格式设计新颖;讲练结合有度,重点精编有序;参考精选有益,图文并茂有趣·。
2、课堂改革:教学模式的探讨:“教2-学3-训练5”三合一课堂模式教2:1是教师教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2是教师教学习方法与训练程序学3:1是学生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2是学生教学习方法与训练程序;3是学生巩固练习知识技能方法程序
训练5:知识+技能+方法+程序+实践=能力
时间与力度分配:2+3+5 3,课程改革创新总思路:改心理学单一美声唱法为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让所有的大学生都爱学、能学、会学和要学我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意第一章为例:
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本章教学目标与意义、心理健康研究对象、科学的健康观、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与常见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意义。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研究对象,准确认识科学健康观,客观评估心理健康现状
(二)心理健康研究对象(理论内容稍作揭示,具体内容让学生课后阅读)
(三)科学的健康观。
1·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与常见的心理问题(重点讲授部分)1·特点。结合教材中案例进行总结。 2·常见心理问题。 3·原因分析。 4·解决办法。(以提升自信心和排除消极情绪为例进行演示)
二、讨论。 1·请学生谈谈通过今天的讲授以后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认识。 2·请学生谈谈最近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不开心的事,自己或他人当时是怎么处理的?现在的看法?
三、团体辅导。
自信心训练(见课本p27)
四、课后作业。
大学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的向大家汇报我们学校《大学体育教程》课程教学设计情况,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情况。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一)课程性质:
《大学体育教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各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之一。是以身体练习为教育手段,完成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的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课程。为实现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掌握职业岗位服务技能的职业核心能力而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门课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岗位需求和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并参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制定。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体育的5个基本目标既: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都有收获。并在为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进行的专业课程教学实施工作,提供身体素质基础、学习能力基础、交流和沟通能力基础、团队协作能力基础以及实践能力基础。
本课程讲授之前高中已开设《体育与健康》,对自觉参与科学锻炼;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运动技能的形成;奥林匹克运动知识;田径运动的跑、跳、投;篮球、排球、足球运动;体操运动;武术运动;游泳运动中的基本运动能力进行了选择性的讲授。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走向终身体育的桥头堡――大学体育0.5学时
第二章:人生不可或缺的财富――健康1.5学时
第三章:适应社会和应对变化的调节阀――心理健康0.5学时
第四章:寓道德之舍、载知识之车――体质健康3学时
第五章:为体育锻炼护航的罗盘――科学健身0.5学时
第六章:跨越时空、制度、民族的文化――奥林匹克1学时
第七章:获得健康的时尚选择――休闲体育0.5学时
第八章:倘佯在健与美的殿堂――体育鉴赏0.5学时
第九章:悠长厚重简练实用的运动之母――田径理论1学时;实践11学时
第十章:妙趣横生蕴涵灵智的角逐――球类运动理论4学时;实践86学时
1第十一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武术理论2学时;实践32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健康的理论和知识,理清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2、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意识;
3、明确大学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培养体育兴趣,激发起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
(二)能力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种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一般的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
2、身体健康目标:能够测试和评价自身健康状况,掌握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生活并有顽强的个性品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设置体育学练目标,为其他专业课学习做好身体素质准备;
3、运用适当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
4、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
5、具有挑战自我开拓创新的意识;
三、课程资源
(一)师资情况:
理论课和实践课主讲教师xx名,其中高级职称x名,中级职称x名,初级职称x名。硕士研究生学历x名,本科学历xx名,双学士学位x名。
(二)场地资源:
校内有标准400米跑道的田径场地x块,非标准400米跑道的田径场地x块,200米跑道的田径场地x块;地面硬化的排球场地x块;地面硬化的网球场地x块;带草皮的标准足球场地x块,不带草皮的非标准足球场地x块;地面硬化的篮球场地xx块;地面硬化的乒乓球场地x处,乒乓球台共xxx个。
(三)器材资源:
为了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学院为此设立了体育器材室,并安排专人进行体育器材的管
2理工作。
(四)使用教材: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教材《大学体育教程》,主编:丁英俊、崔伟、林克明。
(五)教材特点:
1、针对性:适用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利于学生阅读、学习和练习。
2、综合性:融多种体育知识于一体,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导学性:把体育文化知识、体育运动技术融合在一起,信息量大,知识丰富。
(六)授课内容调整:
从学生的实际以及学校场地和师资具体情况出发,我们开设《大学体育教程》课程时,讲授上编体育理论和中编体育文化的全部内容,下编里面的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的大部分实践内容。讲授时,以第二章、第四章和第九章的跑跳;第十章的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第十一章的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武术基本功、第三路初级长拳、初级剑术。
(七)课时分配:
其中理论课程15学时(占总课时的10.4%)。实践课程129学时(占总课时的89.6%)。
(八)课程重点章节:
第二章:人生不可或缺的财富――健康;第四章:寓道德之舍、载知识之车――体质健康;第九章:悠长厚重简练实用的运动之母――田径;第十章:妙趣横生蕴涵灵智的角逐――球类运动;第十一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武术。
(九)本课程与相关企(行)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密切联系,为他们提供身体素质保证。
四、教学评估:
(一)教学效果考试方式:
1、理论考试:10%
2、能力考核:70%(实践能力10%;技术考试90%)
3、平时成绩:10%
4、小组评价:10%
五、课程教学设计
以08级焊接专业足球课为例。
(一)总体思路
在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根据体育教学工作的规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突出服务于职业岗位能力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状况:
我所教的08级学生焊接1-3班;数控1-5班学生身体素质的总体水平比较严峻,体育技术掌握基础不够理想。学习态度不端正,有过分重视专业课而忽视体育课程学习的思想。
2、教学对策:
(1)从小的方面做起,从基础做起
(2)加强课课练的身体素质练习,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3)在实施任务教学法的同时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设置身体练习任务(4)强化“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
(三)课程重点和难点
1、课程的重点:足球脚背内侧踢球技术
2、课程的难点:击球部位的准确性
(四)突破重点难点办法:
1、重复练习和变换练习并重。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置可行的任务的同时加大练习强度。
(五)教学方法与流程
1、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分解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练习,以练习任务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在完成既定练习任务的同时,适当扩大学生知识面。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
2、课程教学流程: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课程实施具体步骤:
①开始部分:体育委员配合教师一起进行课前和上课开始的准备工作,包括上课队伍的整理、队形的确定,学生的出勤情况,并向老师汇报出勤情况。教师向学生明确上课内容、任务。安排见习生。
②准备部分:学生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从一般准备活动开始到专项准备活动结束。
③基本部分:讲授和学习课程内容。
④结束部分:
a.教师现场讲评、总结和知识扩展。
b.进行放松活动。
c.布置课后改进工作,收还器材。
(六)教学问题预测与对策:
根据难点和重点给予考虑,以引导为主,辅助以鼓励。
六、课程教学特色
(一)实施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综合课程设计
(二)讲授、学练相结合
(三)注重过程评价和学生参于评价
七、课程教学效果
(一)学生参与意识明显提高。
(二)通过项目教学,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三)使学生点面结合系统学习完整的知识。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突出项目特点,实现了快乐学习。
3、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教学督导充分肯定。
八、课程改革思路:
①指导思想:健康第一。
②措施:以职业岗位需要完善课程标准;在注重身体练习的同时,整合理论课程,加强理论教学环节的实施。
大学说课稿 篇5
一、说说教学思路设计:
《故乡的小路》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的内心激动的心情。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音调上使人感到对小路是多么亲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呣"的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在教学本课时,我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的教法中体现:
(1)审美体验价值
(2)音乐中加强群体意识
(3)变难为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分组合作、质疑探究来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通过创编动作,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乐曲的特点,加强对变拍子的认识。
3、唱好二声部合唱,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说关键处的处理: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是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重点是用柔美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变拍子节奏,表现出歌曲优美、抒情的思乡情。在这个环节,我采取教师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学生想象美丽景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另外利用游戏的形式,将3/4与4/4变拍子节奏这一难点解决并消化,让它变成一个轻松的可以一笔带过的东西。
四、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听三拍子和四拍子音乐进教室(《苹果丰收》、《我怎样长大》)
边做律动边进教室,通过聆听感受三拍四拍子乐曲的节奏特点,并运用形体的动作增强学生对两种拍子的韵律印象。学生说出两种拍子的不同,你是用什么方式区分的?
2、导课:
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听的这两首歌曲是本学期刚学过的,你们谁还记得它是哪个国家的作品?
那么,你们还记得这两首作品的拍号吗?
利用孩子们对竞争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并加以及时的表扬、鼓励。
3、节奏游戏,兴趣引路:
在教唱《故乡的小路》一课时,在一开始先用游戏抓住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将这节课的重点提出来用玩游戏的方式来消化它。例如:听歌曲《故乡的小路》的伴奏音乐,教师带领大家做变拍子的拍手游戏,让学生通过拍手这一简单的动作,领会变拍子歌曲的特点。首先,教师规定一套表现三拍子和四拍子强弱规律的动作,例如:三拍子——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四拍子——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点手心。老师举起拍号卡,(3/4拍和4/4拍的)带领学生一边做动作,不同的卡代表不同的拍子。其次,让学生开动脑筋,各自编创一套独具风格的动作,并与大家一起分享;最后,老师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重新收拢,集体进行变拍子的音乐游戏:
根据老师弹奏的音乐节拍特点,做出不同的规定动作。
而所有的这些只是为了《故乡的小路》这首歌曲的教唱和歌曲中变拍子节奏的把握做铺垫。通过以上的练习,解决了曲谱教学中的难点,为新课的教学扫除了障碍。这种教学中创造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能力和条件。并且让学生明白生活本身就是音乐的源泉。
4、测试听力,区别变音记号:
刚才大家的练习做的非常好,老师现在想测试一下你们的听力。请听老师弹奏的这两个乐句,有什么不同?
弹奏歌曲第二乐句,并将变化音改动一次,让学生听辨其中的不同。加以练唱,解决关键音的演唱。
5、熟悉旋律,合作学唱:
通过老师范唱和教唱,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并利用节奏拍手传递游戏的形式,一边拍手一边读歌词。另外,采取让他们分组接唱、分组演唱和分男女生唱。从易到难逐步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使学习效果更具有实效。
演唱的过程中注意情感的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最后按处理将歌曲完整的带有情感的演唱。
6、歌声中结束:
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带来了活力,注入了生机,弥补了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以直观的美感享受。
五、说课件设计:
第一页:优美的图片做背景,插入三拍子、四拍子音乐,听音乐做动作,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第二页:三拍子、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图示。做游戏时的节奏图谱
第三页:变化音符的演奏乐谱。
第四页:歌曲《故乡的小路》的歌词,配合读词做游戏
第五页:歌曲《故乡的小路》的图谱
第六页:优美图片做背景,插入歌曲《故乡的小路》的范唱音乐以及伴奏音乐,进行接唱、领唱、齐唱的练习。
这就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大学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就上周三在初一(5)班上的一节双语课作浅显的分析,不到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节课。
1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
上周,根据我校提出的“三我六步”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花了几天时间设计了课件。上礼拜三,课以航空发展史为线索,在初一五班上了一节话说航空的复习课。
2分步设计及依据
课前预习
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个预习作业。(1)预习P10-27的生词,掌握其拼写、音标、词性、中文。(2)预习P10-27的课文。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非常有利于课堂教学。
预习检测
根据中文写出单词,我给出了8个单词,让学生举手回答,这项任务完成得还可以,都能够正确得读出单词,但是朗读声不够整齐。
深入学习
这个环节我依据人类航空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梦想阶段—战争阶段—完善阶段—现代阶段)来设置教学活动,在梦想阶段,我带领学生复习了3个著名飞行员在航空事业上做出的贡献,谈论到Amelia Earhart的时候,我组织学生们生生互动,让同学们对女飞行员的失踪进行小组讨论,设想她到底在太平洋上空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大胆开口,积极参与语言的实际交际,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学生通过自主的思维而发现的规律要比从老师讲解所学到的规律在脑海中的印象深得多,理解透彻得多。其次,课件把学生带领到战争阶段以及现代,我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飞机图片,再对照课文,朗读课文!
课堂检测
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达成情况,我设计了排列顺序5个问题作为课堂检测。学生们约花了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学生很快就能说出问题的答案。
3教学反思
1、整节课我语速较快,导致这节课不饱满,有空荡荡的`感觉,自己在做课堂检测的时候,还剩15分钟的时间,这套双语教材难度大,单词即长又有难度,原本以为这是一节复习课,单词课文都学过了,学生应该没问题,但是在读课文和单词的时候,学生的声音很低,让我感觉到他们读书的自信不够,朗读声不够整齐,之所以会初夏这种情况,我觉得问题还得回到自己的身上,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分析不到位,定位欠缺,总以为学生是会的!其次,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很枯燥,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课堂检测部分。
2、由于整堂课活动不多样,整堂课还是贯穿老师的讲解,生生互动较少,设置的一个活动也因给学生探讨思考的时间不充分,导致不是很完美!我想在学生质疑上还可引导多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不明显。
3、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整堂课下来,语音语调没有变化,课堂用语不够简练,口语基本功也有待于提高!有个别单词还读错了。
教学收获
1.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不能仅靠经验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投入到学校创新教学模式的活动中去。
2、初一的双语教学,也适合采用我校“三我六步”的课堂模式,不存在特殊性。
3.所有的创新改革,都需要一段过程的实践才能得以推广,推翻老的熟悉了的方式方法,需要时间和人们对新的理念的理解和自我消化,决心是首要的,恒心是必要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需要不断学习,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我将不断总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摸索最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好方法。
大学说课稿 篇7
本节课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一、说目标、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会、认识、总结。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重点、难点。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摸棋子游戏,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
2、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
【教学难点】
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学生是农村外来人员的子女。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差,如果用常规的单一说教形式教学,收效甚微。因此,我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设计了几个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愉快的学习新知。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门见山引入、师生互动学习新知、引导学生学习、点拨学生迷惑等。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规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不确定现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判断,自己总结出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突出主题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好吗?不过我们做游戏是有目的的,我们要通过做游戏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不确定现象》,不知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二)例1的教学。
1、活动一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我往盒子里放的棋子(全是黑色的),猜一猜老师摸出的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
(师摸)
师:为什么我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呢?
生:因为你放进去的全是黑棋子,所以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
师:我可能摸出白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没有白棋子。
师:可能摸出其他颜色的棋子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盒子里根本没有其他颜色的棋子。
师:如果我把盒子里的4个黑棋子换成白棋子,使得白棋子、黑棋子的数量同样多。老师继续再摸,想一想老师摸出的一个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说话时放慢速度)猜猜看?
生1:白棋子。
生2:黑棋子。
生3:也许是白棋子,也许是黑棋子。
(师继续多次摸棋子)
师:为什么老师这次既可能摸到黑棋子又可能摸到白棋子了呢?
生:因为盒子里有黑棋子,也有白棋子。
师:也就是说,这次摸棋子出现了两种可能。可能是……(生齐答),也可能是……(生齐答)。
(设计思路:通过“生猜师摸”的摸棋子游戏,很容易就达到师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教会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表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活动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为学习新知埋好伏笔。)
2、活动二
师:下面老师再改变盒子里黑、白棋子的数量,变为7个黑棋子、1个白棋子,我们看看,是摸中黑棋子的次数多,还是摸中白棋子的次数多?
(生举手回答,进行猜测)
师:想不想自己摸棋子来验证猜测?
生:(几乎异口同声)想。
师:那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出示“小组合作”的操作步骤)
(各学习小组摸棋子、统计、讨论。教师巡视学生实验结果。)
师:请组长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指名回答)
(设计思路:对儿童来说,概率知识是很有吸引力的,动手收集数据的过程常常体现为令人愉快的游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感悟、体会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合作学习的形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展示个人多方面的才能。此环节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使他们体会与他人交流的快乐,同时促进学生性格的完善与发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3、即时练习。(课件出示)
箱子里装着10个红球,2个白球。小明从箱子里摸一个球,摸到的球可能是()球、也可能是()球,摸到()球的可能性更大。
想一想:从中摸一个球,
⑴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应该怎么办?
⑵要使摸到的球一定是白球,应该怎么办?、
⑶要想经常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大些,应该怎么办?
⑷要想偶尔摸到红球,也就是红球的可能性小些,应该怎么办?
⑸要使摸到红球、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应该怎么办?
(指名口答)
(设计思路:由形象的游戏活动过渡到抽象的语言表述,检测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引入词语:经常、偶尔,渗透语文知识加强学科整合)
(三)例2的教学。
1、情景引入
师设计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猜猜谁中奖的可能性大
大家先猜然后进行验证。
老师和一名学生配合摇20次转盘,一名学生记录统计,其他观察、监督,把得出的结果填课本上。
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老师转到哪儿的可能性大,哪儿的可能性小?为什么?
生:转到小羊的可能性大,转到小猪和小狗的可能性小。因为小羊的区域多,小猪和小狗的区域少。(答得好发奖品书签)
2、知识拓展
师:“如果让你用这个转盘设计摇奖活动,你想让获奖的人多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少一些怎么设计?想让获奖的人数和不获奖的人数差不多怎么设计?
生1:我把区域大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多些。
生2:我把区域小的设为中奖区获奖的就少些。
生3:我把两种区域设为一样大,获奖机会一样多。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有用的数学。可能性问题在儿童的生活中接触还是比较多的。从转盘游戏到摇奖设计,让学生初步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
3、书面练习(课件出示)在图1、2、3中,
1、转动哪个转盘,指针落在A、B两个区域的可能性一样大?
2、转动哪个转盘,指针落在区域A的可能性很大?
3、转动哪个转盘,指针落在区域A的可能性很小?
4、转动图4的转盘,指针有可能落在()区,有可能落在()区,还有可能落在()区,落在()区的可能性最大,落在()区的可能性比较大,落在()区的可能性最小。
(设计思路:学生已有了“可能性大小”的初步认识,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本题也是《标准》小学三年级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的综合练习。)
五、说规律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规律,说出规律。既锻炼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不确定现象》
一定,可能,不可能
多:可能性大,少:可能性小
(设计思路:本课的板书,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显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重点,虽很简练,但通过板书能看出本课所讲的所有内容。)
大学说课稿 篇8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知识点是北京市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小学版第2册第三单元创建多媒体演示报告中的第14课编辑研究报告例5。
本套教材第1、2两册为必学内容,供小学四、五年级使用,共7个单元32课。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画画、指法、录入汉字、写作、上网、制作演示报告七部分的知识点,在这七方面的学习中向学生渗透信息的概念、信息意识与道德、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技术等。本单元是这七部分的最后一部分。大部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都上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发展,并不是一个独立内容。因此在学习方法上要注重对以前学习方法的模仿上。比如说学习演示文稿这个软件,它与WORD都是微软的产品,体系结构完全相同,操作方法上也是大同小异,WORD是上前面单元学习过的内容,因此在学习演示文稿时有很多内容完成可以让学生通过类推WORD自己来掌握。
本套教材已使用八年(2001年9月开始使用),它以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为主线,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延续了以前的“电脑”课的特点,虽然冠以“信息技术”之名,但在教材编写上还是重“技术”轻“信息”。我在设计本课内容之前,亲自到北京图书大厦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对十余个版本教材的对比,终于找到一套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室编的1至6年级共12个学期的教材,非常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11)的精神。(信息技术课至今没有出台课程标准)它以信息的相关内容为主体安排和设计教材,整套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培养。很明确的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技术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加以学习。强调学生的对信息处理的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培养。鉴于此,我把“清明扫墓”做为本课的主线,以传递学生“清明扫墓”的情感为信息点,用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制作出图文并茂的演示报告,从而达到进行有效处理信息的目的。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年级是五年级。本年级的学生在一至三年级时对七部分知识点的前五个都有所学习,四年级一年未开设信息技术课,五年级第一学期以WORD的复习、提高和运用为主开展了十课时的学习。本学期学期的演示文稿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但它编排的体系结构与WORD完全相同,尤其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片的方法与上学期学习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方法基本相同,只不过所使用的软件环境不同,因此可以借助WORD的学习来开展教学。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对演示文稿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学习了演示文稿的新建、保存、打开、插入文本框、插入艺术字、制作动画、设置背景等内容。
本班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差异很大。有的学生一个学期只能在学校有十余节课的上机时间,操作电脑的总时间约3小时,对所学的内容只是一个大致了解,争取能达到最低要求;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每天都能操作电脑,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早就会了,所以就感觉没意思。
三、学习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
1、学会两种插入图片的方法,即菜单操作和工具栏操作;学会一个图片工具,即设置图片透明色工具。
2、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方法表达自己清明扫墓的感想。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的处理信息。
3、在课堂活动中,教育学生学习烈士精神,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美好时光,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二种插入图片的方法。
2、教学难点:在综合实现活动中有条理的设计自己的作品。
五、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概述:
六、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具有很强工具性。对于这类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学生的学习。
任务驱动法简介:
2、情境创设法。
七、教学过程简述。
(一)情境导入:
1、课前准备:将学生的扫墓收获放在黑板前进行展示,有作文、日记、图画、摘抄等。电脑里放映出学生扫墓的一些照片。
2、课堂导入:先展示几张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然后展示老师的作品,在作品中由福娃提出观看要求:一、老师做的演示文稿与以前学习过的有何不同?二、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何好处?通过学生观看、思考,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确定本课的学习内容,并出示板书。
(二)学习新知:
1、首先请出你的小客人。通过学生自学例1后,分别汇报二种不同的插入图片的方法,来实现对二种插入图片方法的学习。在自学中要求学生分成2组,一组学习方法一,另一组学习方法二,通过汇报交流达到每个组再学习第二种方法的办法。汇报完后师生共同总结,提炼出二种方法的要点并板书出来,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楚。为了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做到充分的实践,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没有用过的方法去插入白花,并为福娃戴好白花,由此达到巩固所学新知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为学习下一个新知识做准备。
2、为福娃戴好白花。当学生用另一种方法插入白花后发现了白花的背景色很不好看,如何去掉背景色成了新的问题。此时我先让学生明确描述问题是什么,目的是提请学生注意,同时抓住问题的关键。然后,根据情况由老师或学生进行设置透明色工具的学习。(如果有学生自己课前就会,就请学生来讲解、示范,如果学生都不会,老师直接进行讲解。)讲授完后,让学生进行实践,为福娃戴好白花。
(三)综合实践:
用本节课学习的插入图片的方法来制作出图文并茂的电子演示文稿,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扫墓收获。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前3条,然后组内讨论确定本组要做的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汇报讨论的结果,说一说你如何设计。最后阅读第4、5条要求,开始进行幻灯片制作,完成后进行作品展示、交流。
题目要求:
1、给幻灯片全部应用上单色背景(如黑色)。
2、请将你的题目(如《收获》)放在第一张幻灯片中,并在落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3、请再插入3至4张新幻灯片。最后一页显示“再见”,中间的每一页幻灯片都要有图片和图片说明。图片说明用一个词表示,可以是插入艺术字也可以是文本框;插入图片的两种方法都要用上;可以加上适当的动画。
4、保存你的作品到自己的文件夹中,起名为“收获”。
5、完成后试着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边展示边说一说自己做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做的?最成功的是什么?
作品展示时,要求学生做有礼貌的观众。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认真、诚肯,多看看别人优点。被评价的学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他人的意见表示感谢。
(四)小结部分。强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即二种插入图片的方法。
(五)布置学生作业,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请你在课下继续完善你的作品,把它做成一份精美的礼物送给烈士的后代,也送给我们自己,时刻提醒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八、教学反思:
1、导入设计。
导入的方法一般有七种:直接法、情境法、范例法、悬疑法、游戏法、迷语法和故事法。本课采用的是情境导入法。通过设置清明扫墓这个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真实的在这种情境中去体会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作用。同时,令学生产生学好本课意识的起到了很好的做用。
2、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任务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大任务和二个小任务。大任务惯穿整节课,小任务为完成大任务将新知进行分解,逐层递进。三个任务之间关系紧密,相互支持。起到了置疑、解疑、实践的效果。
3、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过程。
大学说课稿 篇9
大学语文课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所讲授的这门课——《大学语文》。
一、课程定位:
(一)背景
1·生活背景:——生活处处有语文
首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配随机解说词。
得出结论:生活处处有语文。 2·专业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举办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近些年来,受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实用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在高职高专教育中人文类和非实用型科目被大量缩减,而最具优势的素质教育载体——《大学语文》课程很难得到重视,逐渐边缘化,陷入比较尴尬境地。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二)性质与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工具论,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课的任务就是进行语言知识教学,培养训练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二是人文论,认为人文性是本质属性。语文课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三是素质论,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例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等。四是语感论,是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上述四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分别
论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而教育部则对此进行了综合性的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
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首先遵循课程本身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同时,应该使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统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从单纯的“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培养,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动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课程目标设计:
(一)注重知识的传播(知识目标)
我们高职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曾系统的学习过语文课,在语文课中识字、语法、词汇、修辞、与相应的文学知识都接触过,因此在《大学语文》课中,协助学生学习相应的古文、现当代文,以及教育意义极强的新篇章,让学生从人文角度掌握新的语文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吸取新的养分,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能力目标)
首先就鉴赏教学而言,“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讲,必须注重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让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自动自觉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应用到生活中。
其次从写作能力的提高来看,高职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未必是欣赏类文章的创作,而是指针对专业、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种写作实践,如应用写作。写作能力是当今人才必须亟待加强的,大学写作应以立足于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的写作上。(三)注重高职大学语文的道德教育(情感目标)
高职院校是培养的人才,不是机械的只懂得课本知识,而不会实践操作的大学毕业生。我们这门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传布、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各个经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情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课程中,这种功能从实现的途径来看有三种情况:第一是通过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以及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对它们做出的阐释、评价,或者说,是阅读什么、写什么、听什么、说什么中的“什么”来进行的。第二是通过语言本身,语言就是对“人的精神教育”,文即是道,语言本身内蕴着思想、人文、德育、态度。
第三,技能中也包含着“德育”、“思想”、“人文”、“态度”。对于他人的作品,哪怕主张和自己相反,也能按照原意,公正无误地理解,养成这种包容的态度,就是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所灌输的'人文精神,所培养的各种能力都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学生素养与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设计:1·教材:
据资料显示,目前国家图书馆收藏有正式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有1407种。在数目如此之多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所选篇目与中学甚至与小学课本相重复,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任课教师来说,也存在索然无味的问题。对此,我们语文教研组在杨天松老师的带领下,针对高职学生(特别是我校学生)的实际基础,重新编订《大学语文》教材(ppt显示教材图片)解决了这一问题。
特色之一:适用性
我们的教材,侧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高职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优选具有高等教育特色的文章:如《为学与做人》便是针对青年学子提出殷切的希望,并提出了知育、情育、意育的教育观点,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教育学观点极其吻合;又如在选文《谈谈大学》,无论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还是在私立高校迅速发展的当下,都可以带给师生更多的启迪。
特色之二:创新性
教材在选文方面力求避免与中学教材及同类教材相重复,对于大家熟悉的作者,我们尽量选取陌生的作品;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作者,我们尽量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体例上,我们采用了“正文”、“注释”、“作品分析”、“课后练习”、“延伸阅读”的编排方式。同时,在每一个单元都配有一篇阅读和欣赏文章,目的在于提供相关作品类型的基本常识以及阅读和欣赏的方法。值得欣慰的是,在“作品分析”中,我们尽可能提出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尽管我们的看法和观点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都是在认真研究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的分析。因此,我们相信这本教材是能够给学生和老师带来新材料、新建解的。 2·教法:
在教学中,力求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法”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新理念。我校学生大部分都属于思维比较活跃的类型,枯燥无味的课堂只会让他们感到厌烦,老师一味的向他们灌输知识,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为此,我重点设置了以下几种方法:
情景设置法—激发兴趣,逐渐深入。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较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例如:在讲到《<论语>选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激情导入,诱发兴趣。在深入主题之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知识面,我先从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介绍开始,边讲边问:“能谈谈大家对儒家经典著作的理解吗?”,“你们怎样看待《论语》?”从而自由进入学生讨论,再顺势而导,让学生放开了讲,我适当的加以引导、点拨、提示。结合讨论式、谈话式、启发式、等开放式教学方式,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以激励为主,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潜质,变“让我学”为“我要学”,积极参与,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新知。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点,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效果较好。 3·进度:(ppt图示)
绪论:中国文学史概述(2—4课时)
诗歌单元(15课,22课时)
散文单元(10课,20课时)
小说单元及戏剧单元(5课,10课时)
机动(含法定节假日)(4—6课时)
期中及期末复习、评讲、考试(8课时)
作文(3—5篇,课外写作,课内指导与讲评)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1·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现代社会就是人与人在不断交往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而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而语文学科的最直接性质是工具性,语文课程解决的就是在生产、生活、学习、工作中所出现的交际性(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培养具有以下几种语言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有讲发音标准的普通话能力;
(2)面对不同的谈话对象有得体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3)有一定的发言能力(包括在有准备和没有准备两种情境下);
(4)有一定的演讲和论辩的能力;
(5)有写作一般性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能力;
(6)有常用应用文书以及综合述评的写作能力。 2·突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所谓突出人文性,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力求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浓缩在经典作品之中,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对形象的分析,深化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学就是学习积淀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文化内涵,如体现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本思想、改革精神、奋斗精神的内容,体现人生价值、
大学说课稿 篇10
本次体育课的性质,是一堂实践综合课。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其中,新授的内容是正面双手垫球,课课练内容是中长跑耐力练习。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等6个(手势)方面来说本次课。
一、说教学指导思想
1、说教学对象与学情分析
这是一堂45分钟的课,他们身体的协调性较差,好胜心强、耐力素质好、接受能力强。
2、说教材分析与教学重难点:
本次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社《体育与健康》,第七章的内容,垫球是排球三大技术的首要环节,学好垫球,会为以后学习传球和扣球动作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垫球动作的手臂手型,以脚蹬地为主的全身协调用力(侧面示范)。教学难点是也手臂的手型、用力源点即上下肢的协调用力;中长跑中的身心极点的处理。
3、说教学程序(教学方法)
首先,由我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把学生分成四路纵队进行慢跑热身,每组小组长带领成员,在上课区域自行设计进行慢跑路线。教师提示有蛇形、方形、不规则形、也可以是场地上的线条等。总距离约300米,时间为3分钟。
二、我安排了七节双人徒手操
1)双人拉锯练
2)双人压肩
3)同时蹲、起;一蹲一起;
4)拉手侧迈步(配口令,示范一下);
5)拉手绕圈(两个字的要求:动作慢、距离远);
6)背靠体转击掌(不抬脚掌,口令逐渐加快速度,示范一下);
7)互背各三次时间约为7分钟。
这样做的理由有二点:
1、充分活动开各主要关节和肌肉,防止受伤;为学习技术动作创造更好的`身体条件。
2、给学生一定自主学习空间,改变单调乏味的跑圈模式,这也符合小场地上大体育课的中国国情。
进入基本部分
调整学生队形,(做手势)教师站中间,学生站两边。教师说明今天要学习的动作名称:正面双手垫球。然后做完整示范,这样做的理由是根据心理学家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运动技术在学习初期,学生是通过视觉的观察与模仿来建立动作表象与动作概念的。所以,我在示范与讲解时,只注重动作重点与关键环节(整体方向结构与顺序),不会强调动作的细节与局部问题。
对此,我这样讲解:
1、强调手型与接球部位,对于手臂的要求:六个字,三个词(压腕、夹臂、顶肘)。
对于击球部位容易出错,我用圆珠笔标注一同学手臂的正确部位打“√”错误部位打“×”。
2、强调发力点:力来自于脚蹬地,手是平动,而不是以肩为轴的转动。采用这样一些辅助练习:(边示范、边喊口令一蹲一起徒手练习,先原地、),约15次熟练后,基本定型,再行进间一步一动练习,练习次数约20次。
第二步:用重复练习法,击固定球练习(10次一换)。一人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原地击球动作,注意感受击球部位,和正确的发力顺序。第三步:用合作学习法,抛接球练习,两人一组,一人抛,一人垫(10次一换)。
本次课又只是3次教学的第二次,况且学生一般都很着急完整练习,只练徒手或辅助练习,学生会觉得枯燥,所以,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两人对练,提高积极性。)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如果遇集体犯错问题,就口哨召唤学生,停止练习,靠拢纠正后再分散练习。时间约为22分钟。基本部分的复习内容是中长跑量大,枯燥。学生不喜欢。但它反映的是人的心血管能力,是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老师用鼓励性的语言学生提高心理极点:“这个时间你们一定能行的;你们尽力了就是好学生。”再教授一些克服生理极点的技巧。如:1)调整呼吸,2)加大摆臂幅度,3)减小步长等等。
我的具体做法是,设计一条安全的校园路线,利用环境变化,转移注意力,降低疲劳感。男生约为1500m,女生为1200米。在学生必经点的2/3处,设置未知的惊喜(展示明星图片)。我这样做的理由是:依据心理学家托尔曼的认知论,让学生事前知道有奖励而不知道奖励的结果,使学生有一种未知的诱惑,从而更好的完成练习。
三、结束部分
做拍手,拍臂,拍腿,抖臂,抖腿放松操,一边做一边说肌肉名称。
教师作总结,鼓励,表扬跑在前面和尽力的同学。
5、通过教学程序拟达到以下目标:
5.1参与目标:新课程理念要求,为了一切学生,我们绝不抛弃任何一名学生。所以,要求100%的学生参与到运动学习中来。
5.2技能目标:约80%的学生能初步掌握与体会动作;50%的同学能基本掌握垫球技术,长跑优生,男、女同学应该在6分钟内跑完。
5.3情感目标:本次课,通过双人徒手操、明星图片给予新鲜感,调节学生的情绪,刺激学生的情感,克服生理和心理极限,锻炼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
整堂课负荷强度由低到高,因为有什么内容,什么顺序,所以心率控制在110-130次/分。练习密度约40%。
大学说课稿 篇11
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明我是如何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济南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第一课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吸收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习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⒈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各种成分的主要功能。
⒉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⒊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的含量正常值。
㈡过程与方法⒈展示教材中的血常规化验单,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⒉通过教师演示,观察血液的组成,形象感知血液的组成。
⒊通过分组观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感知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在血液中的数量。
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总结出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功能以及在血值。并借助模型分组表演介绍。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相互交流的精神。
⒉培养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热情,提醒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健康。
三.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正常值。因为血细胞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血液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部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病密切相关,是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基础。液中的正常
难点:血细胞的功能以及教会学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因为血细胞对人体起作用的过程学生难以观察到,需要借助一些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学生看血常规化验单时,必须对各项目的正常值有准确的记忆,才能找出化验单中不正常的测量值,并且要对其综合分析,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A.教法学法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等经历,对血液有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对血液的成分、各种成分的功能又不了解,有着一定的神秘感,甚至恐惧感。因此要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质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训练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
五.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⑴学生观看图片(医院抽血、验血和输血、血常规化验单、无偿献血证)教师:上述图片和什么有关?关于血液同学们并不陌生,那么,同学们对它知道多少?它对人体的健康有何重要意义?(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交流对血液的认识,了解人体血液的状态和颜色。患病时,医生往往通过血液检查来诊断疾病;受伤后,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及时输血又能挽救生命。)⑵出示课本P47血常规化验单: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位病人的血液化验单,这个病人的几项指标都正常吗?要弄清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注重结合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的发言中,可能出现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的引出相关科学知识。出示血常规化验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了解了本节的知识就能看懂血常规化验单。活动2.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现象⑴出示加入抗凝剂的已分层的血液,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有什么现象?(指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血液是否分层了?分几层?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的.比例如何?)⑵待学生充分讨论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教师分发的表格中)
位置上面部分中间下面部分
颜色浅黄色白色暗红色
约占血液总量55%薄薄一层45%
⑶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血液可能有几部分组成?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教师总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上面的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是血浆。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有很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可见,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种组织,属于一种结缔组织。血液可以流动,因此称作“流动的组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将学习逐步引向深入。学生准确描述出实验现象,强调描述中的生物用语。
活动3.了解血浆的组成和功能(让学生阅读课本P45有关血浆内容)血浆什么颜色?有多少成分组成?各占多少比例?并分析推断一下血浆的主要功能。(提示学生注意水占了血浆的绝大部分,为介绍无偿献血做伏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活动4.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⑴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各种血细胞的尊容提问引导:怎样才能观察到血细胞?(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在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时,学生容易出现一些不当操作和错误认识,如有学生认为红细胞中间是空的;有的学生容易把血涂片中白细胞上染料的颜色当成白细胞本身的颜色;有的学生容易把血涂片或镜头上的灰尘当成血小板;有的学生只观察了一个视野就误认为自己观察的血涂片上没有白细胞等等。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加强指导,对于学生观察中的困难要给予及时帮助。)⑵展示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示意图。学生自学课本P46(教师指导)让学生头戴各自血细胞模型,以各种形式⑶展示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学生讨论并完成分小组介绍表演。
名称
形态结构
功能
正常值
两面凹的圆饼型,无红细胞细胞核
第3页(共5页)
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男:(4.0~5.5)×10个/L
女:(3.5~5.0)×10个/L男:120~160g/L
血红蛋白女:110~150g/L比红细胞大,有细胞白细胞核个体最小不规则,无血小板细胞核作用/L防御和保护作用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100~300)×10个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
(4~10)×10个/L
这部分知识是重点内容,要反复强调加深学生印象,因而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显微镜观察、阅读教材自主探索、直观模型、学生表演介绍、填写表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使血细胞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活动5.分析与讨论(再次出示P47血常规化验单)请同学们当回小大夫,阅读血常规化验单,分析讨论,交流上面的数值作出判断。(学生看化验单时,必须对各项目的正常值有准确的记忆,才能找出化验单中不正常的测量值,并且要对其综合分析。)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活动6.反馈训练(出示一组练习题)1.血液是由___和____组成2.血细胞包括____,____,_____,血液分层后,____在下层,呈现红色,______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现________色3.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_______,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易与氧_____,血红蛋白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________的功能4.白细胞_______细胞核,比红细胞______,但数量_____.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能穿过毛细血管,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________,________. 5.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_________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当人体受伤流血时,血小板会聚集在伤口处,释放促进血液________的物质,可见,血小板有_______和______的作用?血常规化验单中,RBC表示_________,WBC表示_______,HGB表示______,PLT表示______
通过一组简单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活动7.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想法吗?(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中探究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并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六.板书设计
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营养运输氧气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红细胞:运输氧气
保护和防御调节体温
血细胞
白细胞:吞吃侵入人体的病毒
血小板:止血和加速凝血
让学生有一个明晰的知识框架,便于他们形成知识网络。
大学说课稿 篇12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心理健康读本下册》中的《学会宽容》一课。
教材及学情分析:我选的这一课属于交往篇心理范畴。我们少年儿童都生活在学校这个温暖的集体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和他人能和睦相处,彼此生活愉快,但是现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的自私、偏执,以我为中心现象严重,因此,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总不能和谐相处。我们将要学的这一课就是针对这一现象所设。目的是让学生对待他人的过失要做到:要学会宽容,与人为善,遇事要忍让为先,做到胸怀宽广,不斤斤计较,处处为他人着想。
从发展的角度看,引导学生接纳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搞好同学关系能为今后与他人和睦相处、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与同学友善相处、共同进步的前提就是能够体察、感受对方,进而以“宽容”的心传递彼此的理解和关怀。
鉴于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待人宽容的重要性—使自己和他人都感到愉快。
2、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待人宽容的人。
为了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准备了相关问题情境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的活动形式有:小品、分组讨论、即兴表演、心理小测试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环节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因此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具体内容是:全体学生起立,听到动物的名称拍一下手,听到植物的名称拍两下手,做错的同学回到座位上,不再参加游戏,然后让被留下来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随后我利用小品切入主题。我让学生表演了小品,并就其中的内容展开讨论,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围绕主题、展开活动
小学心理健康课不能上成老师讲、学生听的说教课,因此,围绕主题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1、联系实际。认识问题
我通过屏幕出示四个问题提示,引导学生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宽容”能够解决的问题。
2、表演体验。理解问题
心理宽容的的想法,就得有行为的表现。我设计了四种状况下你是怎样做的,让大家即兴表演、通过表演、我会发现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使学生今后自己的行为上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3、心理测试,发现问题
我通过5道测试题的回答,让学生认清自己还有哪些问题,你怎样做才能做到心理健康。
三、结束活动、升华主题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遇到冲突的事要学会忍让,宽以待人。
大学说课稿 篇13
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 说课 的 内容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下面我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 设计 、教学 组织与实施 、 课程规划建设和特色创新等六 个方面介绍本课程的整体设计情况。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性质与地位
(1)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2)定位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对大学生的身体教育和健康教育,具有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和转折的特点,是全民健身的中间环节,关系到“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 。
2.课程目标
(1)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
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
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
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
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
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运动技能目标:
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身体健康目标:
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3.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
在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中必须树立新观念,体现新思想,以适应新世纪对培养具有强健体魄及具有专业技术知识人才的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吸纳最实用、最普及、最具有社会价值、最受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进入课堂,能够使学生掌握受益终身的体育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2)设计思路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3)结构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是以健康理论为基础,以体育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和以课外活动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模式。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开设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基础体育与健康课、选项体育与健康课和体育与健康保健课等课程。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选取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
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锻炼的医疗监督与卫生常识。
(2)体育与健康基础课:
田径、身体素质练习、篮球、排球
(3)体育与健康选项课:
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瑜伽、田径、武术、 体育舞蹈、空竹
(4)体育与健康保健课:
安排则对学生运动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运动基本知识和运动损伤的简单处理。
2.资源利用
(1)课程标准:
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制定课程标准
(2)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3)场地设施: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
三、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1) 本课程主要面对本校大一、大二的学生,平均年龄在二十岁左右,此阶段学生精力旺盛、身体素质强,对体育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少同学有一定的运动基础。
(2)学生普遍缺少自我约束能力,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个人主义重,组织纪律、团队意识较差。
2、教学模式
( 1)传统式体育教学模式
主要目标是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达到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
( 2)领会式体育教学模式
①先尝试,后学习,在尝试中了解与明白学习运动技术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先完整后分解教学,在掌握各分解动作的基础上完整,再尝试,比较学习前后效果。
③多以竞赛的形式开展教学组织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用性。
3、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示范法
(3)完整教学法
(4)分解教学法
4、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
我院共有专兼职体育教师19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助讲2人;40岁以下教师全部为硕士或在读硕士人均工作量每周10学时以上。
( 2)科研情况
近年来,完成市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建设了篮球、排球两门校级精品课程;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参编教材7部,发表论文65篇,有5名体育教师在历年学院教学技能大赛上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多名教师获市级及以上表彰奖励和学院各种荣誉奖励。
(3)教学环境
室外体育场馆面积40620 m 2 ,人均6.17 m 2 ; 室内场馆面积11256 m 2 ,人均1.71 m 2 。学院拥有室外标准田径场1个,标准足球场地1块、篮球场地14块、排球场地4块、网球场地2块、室内外羽毛球场地共计8块、室外综合健身路径2处、舞蹈教室4个。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
1.组织实施
我院一年级学生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学生开设体育与健康选项课,每学期18周,每周2课时,每学期课时分配如左表。根据我院具体情况,开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选项课程。
2.评价方法
(1)学生评价:学期末组织对任课教师量化评价
(2)同行评价:通过听课,说课,教研会等交流讨论
(3) 院系领导评价:院系领导不定期督导检查
(4)教师自评:年终工作总结
3.教学效果
(1) 各方评价情况
我校体育教师有饱满的工作激情,实干的工作热情,较强的责任心,关心热爱学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获得领导的认可,同事的鼓舞,学生的爱戴。
(2)教改项目成果
选项课教学正在试验中,主要进行了三选教学(选项目,选老师,选练习时间),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还在试验阶段,旨在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3)学生取得成绩
学生通过三学期体育课的学习,课余比赛的开展,大部分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学生的体质及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养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基本养成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部分学生在省市院系篮、排球等体育活动中表现了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高尚的体育道德,比如在二十三届省运会中我院周鲁娜同学大学生乙组女子跳高冠军。
(4)对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促进
以服务学生专业成长及职业生涯为出发点,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应的职业运动训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适应就业岗位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和职业转换中保持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状态。
五、课程建设规划
1、存在问题
(1)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
虽然我院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师资队伍具有良好的教学水平,但是在体育师资培训和进修上还缺乏系统性。今后,我院仍将增加师资培训经费投入,形成体育教师进修学习常态化。
(2) 采用教材虽然为“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全面,但该教材并不完全适应我校的实际情况,因此应尽快编写适合我校基本情况的校本教材。
(3)场地问题
选项课教学必须满足相关项目的场地需求;我院体育场地已经有了较大改善,篮球、排球、网球已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要考虑的项目重点是:武术、足球、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瑜伽、体育舞蹈等项目的场地。
2建设规划
(1)建设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较熟练掌握1-2项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保障
《山东省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考核标准与办法》
学院制定的运动场地管理办法,体育维持费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为体育课开设提供了保障
六、特色创新
1. “学生本位”的体育教育观
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和我校推行完全学分制的需求,体育课程进一步突出了“健康第一”教学思想,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学生自主选课,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等多种课程,开设项目大大增加,基本满足学生的兴趣。
2.构建过程性评价模式
改变传统考核以竞技体育技术和素质达标为内容的成绩评价体系,突出学生运动参与过程,淡化了“一刀切”的达标方式。
大学说课稿 篇14
一、指导思想
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认知能力,确立以“健康第一”、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好篮球技术,围绕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遵循以技能学习为主,素质练习为辅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练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团结协作意识,使其在大学之后的生活中还能继续从事篮球运动,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深受众多大学生的喜爱,是高校开展最为普遍的运动项目之一。篮球运动的教学对发展普及篮球运动、增强学生体质有着重要作用。大学体育篮球运动选项课总共34学时,每周一课两学时,其中包括理论学习、技术学习和基本战术学习三个部分。本次课是第四周的复习新授课,主要内容为:
一、篮球
1、复习行进间传接球与行进间运球
2.学习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
二、素质练习:折返跑、俯卧撑
选自高校教材《篮球运动》第六章第二节第二部分,是在学习了行进间运球和行进间传接球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行进间运球和行进间传接球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持球突破打下基础。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是篮球比赛中最常用的进攻手段之一,其具有稳定性高、速度快、伸展距离远等优点,对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实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对学生协调性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掌握动作技能进而升华动作技巧。而素质练习通过折返跑、俯卧撑两个具体项目,对增强学生速度和上肢力量素质及促进篮球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蹬地与起跳的协调 难点:接球跨步的时机掌控
四、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选项篮球运动的学生,由来自不同专业的40名男生组成,年龄在21~23岁之间,身体发育成熟,心肺功能较好。而篮球运动选项课是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教务网络选课的形式确立运动项目,所以其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对篮球运动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本班全部由男生组成,男生个性张扬,善于表现,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教学主体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根据篮球运动技术的特点和要求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篮球运动基础,模仿能力较强,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和相关练习,但课堂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练习意识不强,篮球基本技术不规范,团队配合意识和竞争意识不高,协调性较差,灵敏、力量素质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学习和练习,运动量以中等偏大为宜。
五、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所学的`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的动作要领,领会各个动作之间协调配合的原理,形成较为系统的技术理论。
技能目标:熟练掌握行进间运球和行进间传接球;掌握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基本动作技能,提高学生对篮球技术的分析能力,力争使80%以上的同学能规范做出所学动作。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六、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大学体育课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相关教法与学法:
1.教 法 (教师主要采用)
①提问法
② 讲解与示范法
③ 比赛法
④ 对比纠错法
2.学 法 (学生练习采用)
① 模仿法
② 练习法
③ 主动思考
在整个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七、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15分钟)
① 课堂常规
(1)整队集合、师生问好、检查服装、清点人数。
(2)宣布课的内容和目标。
(3)安排见习生。
(4)提出安全要求。
② 绕场慢跑两圈
③ 新颖的篮球操(4*8拍)
教法:
(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跟着教师口令练习。
2.技能学习(60分钟)
① 复习行进间运球(15分钟)
教法:
(1)复习行进间运球方法,并提问。
(2)练习行进间直线高、低运球。
(3)练习行进间曲线运球。
(4)练习行进间弧线运球。
(5)教师纠错。
② 复习行进间传接球(10分钟)
教法:
(1)复习行进间传球方法,并提问。
(2)练习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
(3)练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师纠错。
(4)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比赛。
③ 学习行进间投篮(35分钟)
(1)讲解行进间投篮的分类
(2)无球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
教法:A.教师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并完整示范。B.学生模仿无球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动作练习。C.单个动作分解教学。D.个别同学展示动作,老师点评。
(3)原地持球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
教法:A.教师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并完整示范。B.学生模仿原地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动作练习。C.个别同学展示动作,老师点评。 (4)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
教法:A.教师讲解技术动作要领并完整示范。B.学生模仿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动作练习。C.三个动作串连练习。D.个别同学展示动作,老师点评。
3.育体强身(10分钟)
① 折返跑
教法:教师讲解相关要领及方法,学生练习。 ② 俯卧撑2*20 4.恢复身心(5分钟)
① 放松练习
(1) 抖动双腿肌肉 (2) 自我放松
小结
(1)总结本次课,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指正,并鼓励学生认真学习锻炼。
(2)安排课外作业。
(3)整理器材。
(4)宣布下课。
八、教学效果预计
本课教学需要篮球场1块,篮球40个。通过对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的教学,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篮球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力争使8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的技术动作,通过折返跑与俯卧撑练习,发展学生上肢力量与速度灵敏,预计课的练习密度达55%左右,运动强度中等偏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提高。
以上是我对《行进间单手肩上低手投篮》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从实际情况出发,贯彻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遵循教学原则和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动作技能形成规律,预计会顺利达到本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
【大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大学体育说课稿12-12
政治说课稿财产留给谁说课稿01-18
《穷人》说课稿01-17
《推敲》说课稿01-09
掌声说课稿01-13
《师说》说课稿03-16
《祝福》说课稿03-16
《坐井观天》说课稿03-16
《松鼠》说课稿03-17
《社戏》说课稿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