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12-17 09:31: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九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核舟记》,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核舟记》是苏教版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事理说明)第三课里面的一篇,介绍了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二、说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具备了初步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因而让他们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而学生对本文描写苏黄语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

  三、说教法

  (过渡语)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用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紧扣语言文字,读读议议,品读揣摩,充分展示学习语言的过程。针对本文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句,合作交流,我相信让学生自己学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也力求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四、说学法

  学习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据此我拟定如下学法:

  运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分析归纳。

  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学习,说出自己的独特意见和感受。 五、教学程序

  (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课导入

  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三)新课学习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

  (此时完成目标1)

  3.齐读课文

  (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4.动手做(课外)

  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5.解说(教师板书)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

  (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讨论(教师板书)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

  (体积小、容量大)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

  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

  (此时完成目标4)

  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

  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五、附板书:

  尝贻余核舟一 (总)

  核 ② ① ③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 (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计一舟 (总)

  (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本课的特点,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组内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难点: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5、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

  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为此,我将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阅读学习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获得文中的信息,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2、质疑释疑法:师生通过共同质疑释疑,探讨和解决问题。3、问题讨论法:多角度,多思路,寻求多答案,培养发散思维。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现设计了听---疑-绘-悟-越-实这六个环节。

  1、铺垫,创设情境激兴趣。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盏渴求知识的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点燃它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热爱大自然。那么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所欣赏的落日景观是怎样的`呢?”可以通过课件播放轻音乐,欣赏几幅带有落日的图片。经过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表现欲就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也就十分强烈了。

  2、感知,质疑解惑晓内容。有了那么多的想象之后,学生在好胜心和求知欲下,学习变得相当主动,产生了赶紧学的欲望,这样感知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听,细心倾听,行人更在春山外。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配有声乐(《落日之幻觉》)的范读,一边让学生看课文。学生眼看课文、耳听范读,就会初步的知晓课文大意了。疑,用心质疑,学者须疑方有成。在听的过程中,请学生把不易懂的字词句划下来。听完以后,请同学相互交流。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也可能为一个问题而吵得面红耳赤。此时老师要做的是巧妙的设疑、正确的引导,比如可以提问:落日的幻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文章第三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等等。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课文内容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当鼓励学生发问,培养质疑精神,促进自主学习。

  3、抒写,理解内容绘美图。整篇文章虽然没有太多的科学术语,但是相对于科学性较强的后半部分,有些同学可能理解有些难度,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大家有重点的去阅读理解,然后把它描绘出来。绘,移心描绘,落日有情此处着。在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就引导合作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集思广益,用彩笔描绘出美丽的科学现象,然后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去画,然后给大家解说落日幻觉形成的原因。这样就让每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落到了实处,同时也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4、欣赏,集思广益谈感悟。通过几位同学的描述,此时学生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急着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了。悟,潜心感悟,谈笑胸中换星斗。请同学们谈谈,经过刚才一番描绘,你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有的说大自然是神奇的;有的说大千世界有很多的奥妙;还有的说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去探索更多的奥妙世界。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本是创造,老师又怎能轻易的否定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一直处于激活的状态,课堂气氛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5、探究,迁移情境能升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越,齐心超越,腹中诗书气自华。这时,我就对学生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同学对这篇文章的见解都很独到,那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作者难道仅仅是为了揭示落日的幻觉这种现象吗?”这两个问题一问,同学们愣住了,不知道怎样回答,个个都会到书本上云找答案。这时我就说了:“课文内容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熟悉了。而我们的答案都是写在书本上的吗?”让学生全上课本,让大家静静的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你感觉还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经过这样一引导,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出课本谈生活:比如艺术家美好的幻觉创造出不朽的作品;网络虚拟的幻觉将使人们隐藏在那盛大繁华的城堡里,而远离现实生活,只要一断开连接,城堡瞬间就会崩塌。这时我又会突然间发问:同学们感觉到没有这篇文章的结尾给你什么感觉呢?同学们肯定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尾好像没有写完。文章写了科学,然后可以再写写生活,把对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结尾会更好些。学生的话匣子也一下子打开了,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如果前面的环节是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那么此时就是走出文本,进行阅读反思,进一步辩明文本的价值取 向、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

  6、运用,挖掘资源重实践。语言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受惊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请同学们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什么样的科学现象呢?你是怎样去观察的?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课外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也仿照此课文,写下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把这些问题带给学生,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中体验到语言真有用,学好语言大有作为,同时体会到语言的博大精深。新课标第一网

  五、教学说明: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集朗读、评价于一体,熔理解、感悟、欣赏于一炉,在整个流程中凸现三个统一:1. 学生主体与老师主导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设计的核心。

  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确认语言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在学习方式上构建开放、盥洗的人文气息,在课堂教学上实现师生心灵相通,体现课堂的人文关怀。

  3. 个体讨论与集体讲授的统一。本着便捷恰恰高效的原则,讨论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总结:总的来说一句话:学生发展举为先,诱疑导思拧成线,个性发言智慧显,活跃气氛课堂现。

  六、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落日

  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陶渊明)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 *核舟记(魏学洢) 24 大道之行也(《礼记》)

  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第三单元是事理说明文的区域,共选编了五篇文章,《核舟记》是其中的一篇。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但有不局限于这些,而是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力图通过一些细节,高度概括地再现当时的艺术氛围和人物的精神面貌,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三维设计思路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及本文的说明顺序。

  2、过程及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强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为:

  1、理解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情各部分的`位置,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做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2、领会和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都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用“读、查、译、诵”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再辅以查工具书,同桌互译等方式“读懂”课文。

  三、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实际,我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变讲解为主为自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㈠、课前准备:

  学生运用“读、查、译、诵”的方法预习,教师印发关于作者及作品简介资料一份。

  ㈡、教学设想:

  本文文字比较浅显,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及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加以归纳。

  ㈢、导语:

  对于“苏轼”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谁能对他作以简单的介绍(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老师加以补充)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被贬官到黄州,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谛居时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下这件工艺品。

  (这样导课既介绍了这件工艺品的创作背景,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印象)

  ㈣、检查预习情况

  1、请几位学生朗读全文。

  2、请几位学生翻译课文内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与纠正。

  3、对文中的古今词义的异同现象及一词多义加以归纳并投影出示。

  ㈤、作品赏析,感知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1、集体朗读课文。

  2、思考并讨论。

  ①、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文层次应怎样划分?

  ②、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③、在介绍核舟时,作者使用了怎样的顺序和那些说明方法?

  ④、纵观全文,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技艺“灵怪”在那里?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雕刻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㈥、总结全文

  对照板书,让学生回顾全文,接着再齐读一遍课文,最后说:“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比较多,把你最熟悉的某一事物,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下它的有关情况”

  ㈦、作业布置:

  介绍一事物

  五、说板书设计:

  舟(正面)

  船舱(中间)上箬篷,下小窗(16个字)

  核舟(主体部分)游览者(船头)佛印右,苏轼中,鲁直左一人仰面啸呼状

  记舟子(船尾)一人俯听茶声然

  舟[(背面)提名(14字)篆章(4字)]

  (这样设计板书,使得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一目了然,同时,也能体现出雕刻家的“奇巧”)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中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 “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文言文,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比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当堂检测几个教学环节。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的教法有:

  1、诵读教学法,以“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5、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作简要讲解。

  (二)背景简介

  (三)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选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第三步:三读课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第四步:赏析文章。完成教学目标4: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第一段,其余同学补充。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多媒体显示:

  远 仅如银线——形 比

  玉城雪岭——色

  声如雷霆——声 喻

  近 吞天沃日——势——夸张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描述第二段。教师作适当点拨。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2、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第五步:课堂小结。

  第六步: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作改写指导。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第七步: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板书:

  潮来之状

  观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写

  弄潮之势

  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2)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法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山区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三:学法分析: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四:过程设计:

  (一)

  1、进场导入:

  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爱的人白云奉献给草场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设计说明: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2、教学导入:

  以xxxx年度超级女声的冠军相关情况入手。

  3、教师结语:

  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设计说明: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

  环节一“走近老王”:

  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评说老王”:

  讨论老王的品质,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说说“我们”一家人是怎么做的?(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环节三怀念老王:

  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能这样想?(设计说明:进一步理会作者隐含在内的深沉的感情,也一进陶冶自己的情操。)

  环节四关注“老王”: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五:拓展延伸:

  造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片云,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棵树,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泓清泉,就为他人__;(设计说明:通过造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五:结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家一家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以《爱的奉献》结束,让学生一起高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六、布置作业:

  课后题二(设计说明:课上不足课下补,整个教学设计,读得较多,语言品位不够,本题恰是品味语言的,可以让学生先品味品味:那句好,好在哪里?)

  板书设计:老王杨绛

  穷苦呼吁社会:

  赞扬—老王善良关注、同情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说学生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篇课文放在以“祟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

  结合初二学生“独立意识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梦想却又容易忽略现实”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2、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仿写文中优美语句,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抽象事物。

  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难点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四、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优美的音乐,精美的画面,答题的要点,方法的总结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新课前,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有声画面与一组无声画面,引导学生以“我看到……我听到……”发言。通过两组画面效果的比较感受声音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美读,感悟文本。

  多媒体课件播放班德瑞的《森林狂想曲》,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全体学生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这节课中的很多背景音乐都选自班德瑞的《寂静山林》专辑,因为这些音乐节奏舒缓亲切,更重要的是,音乐中夹杂着不少的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鸟鸣声、流水声、蝉鸣声,风格与内容与课文的风格内容相一致,而且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处播放背景音乐是为了给学生的自由朗读提供一个相应的.情景和轻松的环境,让他们能融入其中,而问题的设置能引导学生迅速抓住课文中心。)

  (三)、品读

  提示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之处,与大家交流意见,说明理由。注意修辞地运用,句式地选取,谴词造句等方面的考虑。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找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此文转自淘.教。案网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读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等方面加以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学生思考问题,解答疑问时,多媒体课件播放背景音乐,以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已较深入,但,由于学生发言多为零散的意见,不成系统,所以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前三段语言精彩之处,并总结文章美点与文章写作技法,以给学生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印象。同时能对下一环节的练笔起到指导作用。

  (五)课堂练笔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由于描写声音,尤其是感受生活中被忽略的声音难度较大,我在学生练笔前,展示了两段范文,以起到示范作用。同时,由教师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六)课堂小结

  在最后,展示一首小诗,由学生集体配乐朗读,从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爱,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灵去聆听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听见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声音的结论。这样,一节课在音、画中开始,在音乐中结束,以期创设温馨、和谐、优美、轻松的课堂氛围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教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由不同体裁的文言文组成,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使人深思。作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以精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和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要求, 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背诵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3、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现在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翻译全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初二的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因此,我将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为了尽可能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法、学法这两件法宝不光要说,还要真真正正的用到教学过程中去)

  三、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激情导入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展示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一读并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这时,自然地导入新课。

  那么今天,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跟我一起走进桃花源记。(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了学生与《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之间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关于整体感知文章,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在读书过程中,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汇总起来。然后学生自主阅读开始。

  1, 学生阅读完之后小组内交流,看能不能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内部解决,进行初步消化,实在解决不了的,请小组代表板书在黑板上。

  2, 小组交流完之后,引导学生全班交流,用抢答或叫号的方式把黑板上读不懂的疑难词句进行再次消化。

  3,在抢答和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没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组代表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之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点拨。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鼓励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勇敢的站起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很好,第二组的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

  在不断的鼓励声和赞扬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勇气被激发。课堂呈现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良好状态,争抢有序的抢答氛围已经形成。

  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弄懂了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理解了文章内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持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学生手中,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学习的整体效应。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内容,也就是把书读薄了,我们还要把书读厚,读出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所以,精度课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你认为桃花源怎么样?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默读课文,边读变标记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出读书体会,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完之后请全班交流。

  默读完之后,鼓励学生进行抢答:

  我认为桃花源的环境很美,是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读出来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百姓很快乐。是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读出来的。

  我认为桃花源的人很好客,是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读出来的。

  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书感悟,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美丽、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安宁祥和,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学生边读书边谈感受,从中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在学生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先在小组内试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赛读,每两小组读完,都有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激励其他小组直接挑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音美、形美、意美(板书:美),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体验情感的目的。

  此时,我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在陶渊明时代真正存在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全班交流辩论,在辩论后,老师补充有关陶渊明的生活时代背景,让学生重新思考,并顺势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课的学习,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老师、学生和陶渊明之间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和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这个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听讲,而是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体会文章中的感情,是教师、学生、文本真正对话的过程。

  经过这一环节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把书读厚了,也就是读进去了,读进去还要读出来,读出自己的体验。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的反馈提升。

  结束语:桃花落尽,落英缤纷,若是找不到那山青水美,怡然自得,不要悲伤,不要着急,只要想着真诚、善良与美好,世外桃源就会常驻你的心里。

  六,说评价

  激励是精神的清新氧气。 ——乔治·M·亚当斯

  这节课,我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下,评论到“组”,而不是“个人”。在每一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感悟进行评价。

  (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时。(以鼓励为主,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堂的结尾 ,用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断提升自己。

  板书设计: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展示空间,这节课我只板书了关键内容,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本节课的重点

  桃花源记

  桃花源 美

  最后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结束说课:“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也会继续激励、唤醒和鼓舞我的学生探索语文的奥秘。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新课

  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答 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

  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 静

  具体描绘 (高) (低) (远) (近)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动(听) (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㈤作业(课件1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地位

  1.教材剖析:

  《芦花荡》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所收录的5篇虽然体裁不同,但它们的内容却都是战争题材。无论是正义一方还是非正义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战斗中,真善美与假恶丑得到充分的表现。在单元中,题材的选取涉及中外,触碰近代与现代;人物有上至政治领袖、文豪作家,下有老妇人、老头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代表了一类人在战争中的勇为、凄苦与对争议的弘扬、对和平的呼唤。《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寻找部队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

  2.课时安排:

  《芦花荡》是一篇精读课文,我将教学时间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从白洋淀优美的风光入手,引出抗日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识记重点词语。第二课时则引导学生探究人物性格和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了顺利完成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采取紧扣课文主题,通过设计主问题,创设发散思维的情境的策略,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

  是准确把握“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体会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并在赏析同时了解老头子是怎样刻画的。同时,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语言作用。

  本课的难点:

  理解他“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

  八年级的学生对小说已不陌生,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分析能力。因此,先让学生通过小说三要素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2.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尤其是关注那些平时不爱讲话的孩子,鼓励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发言。通过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让那些阅读书评较好的同学参与到互评环节中,促其养成敢于争鸣,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让各类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与提升。

  三.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故事情节。2.把握老头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3.揣摩景物描写的语言。

  (知识和能力目标确定的依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的确定依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感受“老头子”的英雄色彩,培养捍卫民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的依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圆满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原则确定出本课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辅助,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风光,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篇,增强生活的体验。

  2.引导点拨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主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让学生自读自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课文浅显易懂,且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我设计的“老头是怎样的人”阅读课文,运用批注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我给予适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读出个性化的自己。

  3.对话教学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巴西教育家保罗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不是师生间简单的问答,而是思想的交流,我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对主人公“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进行深入挖掘。

  自主探究,对话交流,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和补充,激发并牵引基础较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五.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互评人物;深入挖掘,品读景物;联系生活,布置作业这六个环节。

  第一课时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课文中所描写的环境,进而导入新课。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白洋淀水波荡荡,春季青芦吐翠,夏季红莲出水,秋天苇泛金光,冬季水似碧玉。然而在上个世纪30、40年代,日寇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烧杀抢掠,肆意践踏,白洋淀的每一株芦苇都见证了硝烟弥漫,白洋淀也养育了英雄的人民。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把十几个鬼子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到底有何等的本领呢?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下这位神奇的老人吧。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让学生简要介绍孙犁的基本情况,培养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屏幕)孙犁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荷花淀派”,《白洋淀记事》是一部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和散文的合集。并让学生在课下识记这些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接着通过教师听写和同桌互改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并讲解重点字词,把好字词关。

  (3)概括内容:根据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述课文的内容。

  (4)人物履历表:

  主 要 人 物 履历表

  姓 名

  主要的任务

  最痛苦的事

  最自豪的事

  最突出的性格

  第二课时

  环节一:提出问题,默读批注

  围绕“我眼中的老头子”展开自由阅读,指导学生边阅读边批注。批注的话不要太多,只需重点的三两个词语就行。不读书不拿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尤为重要。

  环节二:交流展示,对话人物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要部分,两个主要任务,性格及写法。交流展示架起生生、教师、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的主战场。教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适时归纳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引导学生理解“过于”这个词的意思。 “过于”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而另一方面,又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同时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的刻画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环境烘托与女孩子反衬相应和,活脱脱的让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站立眼前。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把握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

  预设:

  1.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的明亮。说明老头子很干练。

  2.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人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说明老头子很自信。

  3.“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孩子呀!”说明老头子对同同志们充满了爱,可以说爱憎分明。

  4.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有女儿,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说明老头子自尊心很强,让两个女孩子受伤,他没法原谅自己。

  环节三:品读景物,赏析美点: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但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凄惨,而是感到了的优美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得益于作者对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由此,设计了美句品评教学步骤。首先是美句美读,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感受那流泻于战火中的优美景色。然后美句美读,让学生就具体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思考描写好在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师生对话,最后总结出景物的描写能够渲染出战争的气氛和烘托人物的性格。

  预设:

  1.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窠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点明环境气氛,突出环境险恶,交代背景,为后文描写人的行为做铺垫。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的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象征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狠狠表现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钻表现了抗日军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2.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赏析:景随情移,写出了老头子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心里。

  环节四:联系生活,内化提升

  (1)升华主题:白洋淀只是当时的抗日战场的一个典型,无名无姓的老头子也是抗日人民的一分子。白洋淀如此,荷花淀亦如此,整个冀中平原上上下下抗日热情高涨,如火如荼。老头子就是一群人!

  (2)布置作业: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写促读,让学生给老头子写一封信,书写自己内心的敬仰,亦可提出善意的批评。

  3.板书设计:

  自信

  芦 人物美——老头子(过于)

  花 自尊

  荡 景物美——诗情画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老王》说课稿01-09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1-19

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说课稿01-14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1-09

【精选】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02-14

有关八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06-08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01-14

【精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六篇08-29

语文说课稿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