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4-09 16:09: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10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教材简析:

  教材在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小步子的编排方法,所以本单元学习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分母都不超过10,加减所得的结果都不要求约分,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仍然关注的是理解分数的意义,以生活的事例和帮助理解的直观图来学习分数加法。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作些准备。教材中的例1,通过直观的图形,使学生理解为2个1/8加上3个1/8,结果是5个1/8,也就是是5/8。由于没有讲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可能有学生没有观察或者观察不出或者不能想象出直观的图形,出现2/8+3/8=5/16的现象,这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这是关键。教材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使学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意义)才能直接相加。

  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再现和直观图观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数相加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能力培养目标:

  在学生体会到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难点:受整数加、减计算法则的影响和对分数的含义不理解,分数加法学习有困难。

  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有效地达成目标,遵循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

  (1) 用直观演示……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法上: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学具操作建立分数加法的起始知识。

  (2) 用练习法……

  教学过程: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学习。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是结合学生喜欢的四个学生过生日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在观察交流中引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小红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红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小明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十分之一?等问题,在生活情境中练习,加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认识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关系。

  二是在这一情景中,引出小明与小红一共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由于生活常识,学生很容易想到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十分之三。此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促使学生对这一生活常识进行理性的思考。也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索交流拉开序幕。此时,教师组织学生拿出实物图,在观察与拼摆中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十分之一加二个十分之一是三个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三。有了这一初步认识,出示书上的例1,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的观察,理解二个八分之一加三个八分之一是五个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在两个实例的观察理解中,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只要分子相加,有效避免学生中可能出现2/8+3/8=5/16这种现象。有了这一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完成图文并茂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在比较交流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只要分子直接相加就行了。

  三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一是图文结合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在学习中体会到的正确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二是只有算式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习,让学生能正确的表述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一共是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使学生能把方法抽象运用于习题的计算,三是结合生活场景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应用题练习,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体会的数学知识的用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结合课始的生日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回答问题:如谁和谁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接着让学生思考,三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想?四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么想?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进行知识的扩展,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思考,四个小朋友把整个蛋糕吃完了吗?还有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在知识的冲突中结束本课的学习,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作好埋伏。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思考与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教学理念:

  在这一节课学习活动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条:

  一是联系生活情境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二是在知识运用中,让学生主动的把知识进行延伸扩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是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与生活紧密相联的环境中运用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教学设计在中,肯定会出现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欢迎多提宝贵意见。非常感谢!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教材在编写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易于接受。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是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二、说教法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本节课,我选择了以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补课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价格竞猜,引入小数

  老师今天带了一些礼物要奖给今天表现好的学生,但在那之前要请大家先来猜猜这个奖品的价格是多少?(标价牌上的价格是0.7元)

  同学们都有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吧,老师也在超市里收集了一些商品的价格,请看(出示主题图)。

  这些价格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区别?

  这些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数——小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小数

  (1)像5.98、0.85、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圆点叫做小数点。

  (2)你们会读小数吗?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3)学生尝试读,读错的师生进行纠正。(提示小数的读法)

  (4)那小数应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5)你们知道这些食品的价格吗?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呢?

  (6)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结合实际说一说。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复习旧知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2)课件展示一米长的尺,在尺上找出一分米来。

  (3)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课件显示两种对应的表示方法)

  (4)不足1米,可以用分数、小数表示,那3分米要写成以米为单位,怎么写呢?9分米呢?

  师小结:不足1米,小数点左边是0。

  (5)观察这三个分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观察这三个小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3、认识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1)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课件展示将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

  现在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2)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3)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18厘米呢?

  (4)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

  (5)观察发现:百分之几可以改写成两位小数。

  4、老师的身高155厘米=()米

  (1)观察前面两组小数的相同点(整数部分都是0),为什么都是0?如果超过1米,整数部分还会是0吗?

  (2)老师的身高是155厘米,你能把它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吗?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写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2、教材89页做一做。

  3、改写数学日记。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里的这些数据改成用小数表示吗?(早晨。我从2米4分米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的牙刷刷牙,迅速洗脸,到早餐店买了一个6角钱的鸡蛋和1元5角钱的包子后,飞奔到学校)

  2米4分米=()米2分米=()米6角=()元1元5角=()元

  (四)课堂小结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总之我是通过生活情景初步感知小数,再利用生活情景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深刻理解小数的含义,最后运用巩固,不仅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实用工具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九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P77《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初步认识,对于元为单位的小数,在日常生活学生有过较多接触,如学生看到过商品的标价,商品广告图片上的标价……,如4。65元,学生有生活经验,知道是4元6角5分。而怎么读学生有陌生感,整数读法对小数读法产生负迁移。因此,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元为单位的小数,学会读写元为单位的小数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

  小数可以改写成“十进”分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小数的初步认识,也为分数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也为以后的小数加减法打下了基础。学生又学过了三到五位数的加减法使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有了计算基础。

  二、教材处理

  1、数学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实际,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收集价格信息,在物品包装袋上贴价钱。三年级学生对小数的具体概念陌生,而直观生活经验丰富。借助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入。

  2、小数的整数部分读法与整数读法相同,小数部分读法有别与整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由学生自己解决,而小数的读法先由学生尝试,再由教师点拨引导解决之。

  3、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也由学生尝试进行,通过反馈校正进一步获得知识。通过搜集物品价格信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并达到培养信息的整理加工能力,从一个侧面体现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确定的:

  1、本课是学生结合元角分知识来直观认识小数,掌握读、计算小数的方法。由此可确定为本课的知识目标。

  2、学生通过收集生活实际中的信息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并运用所学小数知识参与社会实践,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可作为本课的情感目标。

  3、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让学生学会信息搜集可作为能力目标。

  四、重、难点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小数部分教学的起始点,小数概念抽象,难理解,学生虽然对以元为单位的价钱比较熟悉,但是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出现小数概念不清的情况,要引起重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由于学过整数加减法容易造成负迁移,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又是今后学习小数运算的基础。因此,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含义和小数的加减法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

  五、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我充分运用直观演示价格信息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沟通元角分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归纳读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在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

  六、教学准备说明

  课前,由学生收集商品价格信息,并做成价格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投影中鲜活的图片,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直观认识小数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引出新知

  出示部分价格牌,引出小数

  (二)加强直观,探索新知

  1、学生看书自学并试读小数,师生共同归纳读法。

  2、巩固以“元”为单位小数的读法练习,练习形式分判断、写小数形式的价格。

  3、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先口答数字简单的价格加法,再进行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教学,方法是先创设情境,再由学生试算,归纳计算方法。

  这部分教学是在学生获取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并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加减法。

  (三)实际运用,巩固方法联系实际进行购物游戏活动

  以上练习的设计,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提高了练习效率。

  (四)拓展

  哪些地方还用到小数?

  (五)课堂总结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教学内容: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培养学生的猜测、实验和观察能力。

  3、在活动交流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教学准备:

  课件、棋子(两种颜色)、小球(三种颜色)、大盒子、反馈练习、统计表格。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实物投影展示转盘,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转盘得奖活动,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看来像转盘的奖、抽奖等等许多事情发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师:通过刚才的转盘得奖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生: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小,获得纪念奖的可能性大。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一等奖占的面积大,纪念奖占的面积小。

  师:是这样吗?下面通过大家的试验,验证一下是不是有这种规律存在。

  2、设计摸棋子抽奖活动

  师:我们共同设计摸棋子抽奖活动。袋子里只放入黑白两种颜色的棋子共10枚,其中黑棋子表示一等奖,白棋子表示纪念奖,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打算怎样设计这次摸奖活动?

  师:自己想一想,同桌两个人相互说一说。

  3、汇报自己组的想法

  生:黑棋子放1个,白棋子放9个,让中一等奖的人少一些。

  生:黑棋子放3个,白棋子放7个,让中一等奖的人多一些。

  师:按两人一组的想法,把棋子又轻又快的放入袋中。

  4、小组合作实验

  明确要求:

  1、每人各摸10次,一人摸另一人记录,不能看,摸完一次后放回去,要一要再摸。

  2、把每次摸得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并把结果填入表中,同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5、展示、汇报、交流

  (1) 把记录单按照黑棋子的多少依次贴在黑板上。

  (2) 师:黑棋子少,摸到黑棋子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白棋子的可能性就大。

  (3) 解决反例问题

  师:为什么黑棋子少,摸出黑棋子的次数却多呢?说一说这是这么回事?

  生再次实验(黑棋子1个白棋子9个或黑棋子2个白棋子8个)

  师:通过我们的再次实验,看来黑棋子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白棋子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板书:小 大)

  6、 师:可能性大小于什么有关呢?

  生:可能性大小与数量有关。、

  师:与在总数量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小,莫大的可能性就越小。(板书:数量 多 少)

  7、师:横着观察一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随着黑棋子数量的逐渐增加,摸出黑棋子的可能性逐渐增大了。

  8、师:放5个黑棋子和5个白棋子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观察摸到的结果)

  生:有的摸出的黑棋子的多,也有的摸出的白棋子的多。

  师:如果继续摸下去会怎样呢?猜一猜。

  生:摸到的黑白棋子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

  师:正如你们的猜想,在很久以前科学家们就做了此项实验(介绍贝努力实验)

  9、小结

  通过刚才我们摸棋子的实验发现,袋中放几种颜色的棋子,就可能摸出几种颜色的棋子,但可能性的大小是有变化的。

  三、拓展联系,深化新知

  1、(出示一个盒子,上面标有共14个球,白球8个,黄球4个红球2个)

  师:如果老师只摸出1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中只装有3种颜色的球,所以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或者是红球。

  师:摸出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小?

  2、数学书第85页1题:连一连

  3、通过游戏,再次体验可能性大小

  8个分别标有1、2、3、4、5、6、7、8的球

  要求:1、甲乙二人,轮流从口袋中摸球,每次摸出一球。

  2、摸出球的号码大于4,甲得到1分。

  摸出球的号码小于3,乙得到1分。

  3、甲乙各摸10次后,得分高的获胜。

  问:如果你来参加这个游戏,你将怎样选择?

  (1)当甲 (2)当乙 (3)甲或乙都可以

  4、师小结:这节课过得愉快吗?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责任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31~32页例7及做一做

  2、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摸索和合作交换等情势使学生控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比较熟练地用两位数除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3)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类推能力、比较能力,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4)培育学生用"事物是互相接洽的且具有内部规律"的观点和"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观点,自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三、教学难点

  控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四、说教法

  1、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自动性,可采用的专利法是"设问引诱法",即教师以"问"作为"导"的重要方式。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控制法则,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教材很注意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例题9中编了试商过程的方框图和盘算思路"想"的过程。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坚持由已知到求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从方框图和"想"的过程中摸索出算理和算法。利用设问,引诱和板演相结合,疏散难点,培育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盘算、察看、探究、讨论、表述、练习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进行整体教学,形成知识网络,培育和保护学生的乐学情绪;体验用事物是普遍接洽和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的观点去解决除法问题;自己排除思维障碍,获取最全面的思维成果,体会成功喜悦。

  五、说学法

  教学中,要求学生应熟练控制除法盘算法则,切实提高各自的盘算能力。

  (1)要求学生严格依照法则进行盘算。

  运算法则是对盘算过程实行细则所作出的具体规定,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法则的自觉性和法则的控制程度,在盘算中尤其是刚总结出法则之后的盘算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严格依照法则进行盘算,让他们自我意识到法则对其盘算的领导,一方面用法则保证盘算过程及其成果的精确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则意识,使他们逐步养成自觉依照法则去规范自己的盘算过程的良好习惯,为熟练运用法则打下基础。

  (2)逐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法则的程度。

  为了让学生能灵活运用两位数除法的法则,形成良好的盘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老是要求学生按照法则步趋地进行盘算,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算法则的普遍规定性和盘算过程中的具体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逐步解脱运算法则的依附性。使其盘算最终达到而对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盘算,不用去联想其法则的三条规定便能精确无误地求出商的程度。并推而广之,对于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亦能如此。

  六、教学程序设计

  共有四个环节:创设情景,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24时记时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普通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时间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24时计时法的含义。对于怎样理解与运用24时计时法,其教学应把握两点:(1)要利用时间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明白24时计时法是怎样得来的;(2)能让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乐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记时法,明确两种记时法的异同。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12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记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欲望,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用以下学法有效学习:

  1、实践探索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程序

  设计理念:有位科学家说“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的源泉。要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一比、说一说、议一议的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本课教学的设计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中建构,设计以下五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瞧瞧。(课件出示课本52页图)

  2.谁来告诉大家百货的营业时间?(出示:早上9:00—晚上9:30)

  这两种计时的方法都能表示出重庆百货的营业时间。(指早上9:00—晚上9:30)是我们平时习惯的说法,用了“早上、晚上”表示时间的词,这是普通计时法。

  (指9:00—21:00)是用什么方法计时的?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计时方法?(请学生说说。)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为什么要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呢?24时计时法又有什么优越性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和学习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利用钟面来认识24时计时法。

  二、新课

  1.学生动手拨钟感受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时。

  (1)你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引起一天的开始是1:00和夜里12:00两种答案的争论)

  (2)出示倒计时的场面:见过这个场面吗?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一起倒计时,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几?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3)现在该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结束的了吧?深夜12时也叫做0时。0时是白天还是夜晚?

  (4)咱们一起将时针、分针拨到0时,听清老师的要求,第一:请在钟面上拨出你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说什么时候你在做什么;第二:请思考:时针在一天里走几圈,一天共多少小时?另外:拨钟时只拨时针,分针不动。(学生拨钟,师巡视)

  (5)一天里时针走了几圈?第一圈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第二圈呢?谁来拨给大家看看?请你拨给大家看看,说说哪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6)对,一天里时针走了两圈,一天共是多少小时?那你能在钟面上把24小时数出来吗?(请一生上来拨、数。)

  2.课件演示和老师讲解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是24小时。

  (1)咱们也来数一数。(课件演示一日里时

  针走动的情况,同时师生共同数出一天有24小时。)

  (2)一天一共是24小时,我们把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3.研究两圈数的关系,得出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

  (1)孩子们通过拨钟知道了一天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那仔细观察,外圈的数表示什么?它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交流交流。

  (2)抽生汇报。(钟面外圈的数字表示中午12时到夜里的24时,是时针走第二圈时对应的时刻。问:第二圈的数具体表示什么?你能找一个数举例吗?(时针从0时起共走了几小时)

  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相差12。相差12是什么意思?(外圈比内圈多12)

  (3)在实际生活中,钟面上只有第一圈的数,咱们又怎样利用刚才找到的两圈的关系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呢?(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候?(学生引起争论:上午9时和晚上9时)师:这个时刻既可以表示上午9时,也可以表示晚上9时。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

  (4)上午9时和晚上9时用24时计时法怎样表示?(抽生回答,求证:你们也这样认为吗?怎么想的?)(板书答案)

  (课件演示)上午9时是时针时走第一圈所指的时刻,表示一天过去了9小时,所以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直接说9时。(板书:9时)

  (课件演示):晚上9时是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从0时起,时针走过了中午的12时,进入了第二圈后又走了9小时,所以用9加上第一圈走了的12小时就等于21小时,表示一天过去了21小时,所以,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1时。

  (6)讨论、提炼方法:我们用24时计时法表示了上午9时,晚上9时,还用不用说上午几时,晚上几时?(就直接说几时)。那么怎样用24时计时法准确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和第二圈的时刻?(学生讨论)

  请学生回答。

  师小结: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走第一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表示时针走第二圈的时刻时,钟面上时针所指的数加上12就是24时计时法的时刻。

  (7)下午5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几时?怎样算的`?(板书)

  师小结: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时,这个时刻从0时起过了几小时,就直接说几时。

  4.(1)P53的“做一做”:认识了用24时计时法计时的方法,现在咱们就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你连一连。

  学生翻书第P53页,先独立完成,再讲评:15时30分用普通计时法怎么说?怎么知道的?23时呢?

  (2)书P54第1题

  5.教学24时计时法的优越性。

  (1)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一个小节目呢:(视频:大风车),是什么时候播出?对于这个节目的播出时间有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争论:(课件出示)谁说得对?谁又不对呢?学生判断。再出示第三个用24时计时法的,这样说对吗?他也没说是上午还是下午啊?

  (2)师:孩子们想一想,24时计时法的优点在哪一点?(简洁,不易出错)所以,生活中好多地方都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课件出示)24时计时法的简洁、不易出错的特点使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国际通用的一种计时法。

  6.教学P53、例3(计算经过的时间)

  (1)我们工作室的老师们今天下午2时40分乘列车从北京出发,离开咱们在16时45分正点就能到达三石家庄。(出示两个钟面),算一算,乘列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

  (2)要求乘乘列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就是求什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让学生思考一下)同桌的孩子讨论讨论。(板书:下午2时40分------19时45分)

  (3)谁来说说你怎样解决?

  (3)学生回答,师:对,你的方法可以用图来表示:(出示线段图)。师在线段图上说详细点:出发时刻是14时40分,到达时刻是16时45分,要求乘乘列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就是求14时40分到16时45分中间这一段经过的时间,就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4)你能算出百货商场全天的营业时间吗?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收获?

  (课的最后让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通过评价激励,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学习中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设计理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以小朋友熟知的《西游记》为蓝本,创设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回老家花果山”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在这节课中,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感知的基础上亲身体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材分析:

  《淘气的猴子》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创设了“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 0”这一规律,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就要用到这一规律。教学时,利用这一情景,组织学生讨论,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再扩展到如果有更多的猴子来到这里,能分到桃子吗?从而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结论。在把结论应用到计算当中。

  学生分析:

  在计算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对于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已经有一些体验和积累。三年级的学生处在抽象的逻辑思维开始形成的阶段,因而运用图像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活跃思维,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此外,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体验中,可以采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以及“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音乐《猴哥》,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

  二、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都看过《西游记》吧!喜欢齐天大圣孙悟空吗?大圣又回到它的老家花果山,看,花果山满山遍野都是仙桃。(出示课件)它想把这些桃子拿回去给它的猴子猴孙们吃,于是,大圣的手一挥,桃子就全进了它的手心里。

  三、共同探讨

  1、探究“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看,树上现在还有没有桃?什么也没有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

  板书:0

  师:现在有4只小猴玩累了,来摘桃子吃。(出示课件),看到这个图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淘气的猴子

  生:每只小猴能平均分到几个桃子?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结果是多少?为什么?

  0÷4(板书)

  生:每只猴子没有分到一个桃子,所以0÷4=0;(你是根据故事理解的。)

  生:因为0×4=0,所以0÷4=0。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做除法想乘法。

  师:看,(出示课件)猴小五来了,它笑哥哥姐姐好笨哦!它以为它来了就会有桃子分了,小朋友们,有桃子分吗?可怎样写算式?结果呢?

  0÷5=?(板书)

  师:如果有6只猴子,10只猴子呢?有桃子分吗?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师:从这些算式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学生:(板书)

  师:“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还有什么补充吗?

  师:强调“为什么要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

  抛算式: 0÷0= 5÷0=

  假设0÷0=?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可以是1、2、……这个除法算式也就没有意义;0做除数无意义。5÷0=?0乘任何数都不等于5,这个算式没有答案,所以0不能做除数,0做除数无意义。

  评价:(这是一个十岁孩子的想法吗,太令人惊奇了!不错。)

  0÷100呢?0÷16呢?得结论:放课件。(师:齐读一遍我们的发现)

  2、探讨“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刚才5只小猴子没有分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一回家可高兴坏了,原来桃子都被它们的老祖宗孙悟空已经摘回来准备开蟠桃宴呢?(出示图)

  孙悟空有话说:猴儿们,我采了408个桃子,每张桌上平均放4个,可以放几桌?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说怎样列算式

  408÷4=

  师:先来估一估它的.结果是多少?是几位数?现在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说估算方法:把408估计成400,用400÷4=100。)

  生独立做,再小组交流:抽一名学生板演

  师:你们在小组内说说你们的计算方法,也可交流一下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

  生汇报

  生:口算:408可以分成400+8,400÷4=100,8÷4=2,最后算100+2=102

  师:你的思路很清晰!

  生:列竖式。师:你能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讲列竖式的过程。

  师强调: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先用百位上的4去除以4,4个百除以4,商1个百,除到十位时,十位上是0,表示0个十,0个十除以4得0,商0个十,商0要写在十位上,0和4相乘得0,0减0得0,接下来再用个位上的8去除以4,商2要写在个位上。

  师抽生评价同学: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①说的很清楚,我听明白了!②声音很哄亮!

  师:我也很欣赏你,因为你不仅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大胆尝试,解决新问题,还能勇敢的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谁还有不同的做法?(用虚线框起来突出简便算法。)

  对比发现:当百位上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而十位上的数字又为0时,可在十位上直接商0,不用再拉下来继续除;这样简便一些!

  师强调:咱们看看结果和估算的商的位数一样么?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正确性的。

  再强调:商中间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放课件)

  ①必须写,起占位作用。②不写就是12,不是102了!

  师:同桌看着竖式互相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方法。

  试做:606÷3

  交流反馈

  师:这两道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算式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观察真仔细!

  3、探讨:“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谢谢小朋友们帮小猴解决了问题,孙大圣高兴的宣布“宴会开始。”可美猴王的宴会上怎么少得了美酒呢?

  师:看,一共有720瓶酒,每个桌上放6瓶,可以放几桌?

  生列算式:720÷6=

  先估算商是几位数,再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抽生在班上交流。

  明确:为什么商的个位要添上0?(因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刚好除尽,而被除数的个位上是0,0÷6得0,所以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

  师问有无其他方法?

  师:强调简便方法。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所以末尾的0除以除数,不要写计算过程,直接写商,这样简便一些。

  师:这道题和上道题相比商有什么不同?

  得出:商末尾有0的除法;

  做书上的840÷6,抽生说方法。要求学生把掌声主动送给他。

  通过计算这几道题,能说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吗?

  ⑴ 检查商0是否忘写; ⑵注意估算:商是几位数?大约是多少?(3)用乘法验算。

  师:小朋友们总结的很好,一定要注意哦!

  四、巩固练习

  师:齐天大圣孙悟空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聪明,观察时认真,计算时仔细,有点不服气了,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那我们就去它的聪明宫去看看吧!(出示图)

  1、是是非非请判断

  小朋友们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么?

  2、神机妙算对又巧

  师:小朋友们可真是有火眼金睛啊!来看第二关,做这两道题,你们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309÷3 650÷5

  同桌检查,做对的用你喜欢的方式夸夸对方,不对的帮它改正;

  3、生活处处用数学

  李阿姨不小心把购货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每台电风扇多少元钱吗?

  4、升华延伸你能行

  在8□8÷8这个除法算式中,要使商中间是0,□里可以填几?

  师:这个题其实除填0以外,还可填1——7这几个数字,当我们学了下节课的知识,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明白的。

  五、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说一说,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的。(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

  2、师强调在计算除法时,要注意商中间和末尾的0不要丢掉。

  3、师:孙大圣对大家今天的表现相当满意,我也很敬佩你们的好学精神,最后孙大圣送大家一句话:只要你们勤思考,多动脑,常练习,你们也一定会越来越聪明的!(放课件)

  板书设计:

  淘气的猴子

  0÷4=0 0÷5=0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64-65页的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已经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是系统研究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一份,学好本课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为下面学习几分之几,解决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教材首先创设小猴分桃的现实情境,根据4只小猴平均分4个桃,提出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是几分之几的问题。这里是每份1个桃的情况,让学生从分数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感知,可以利用已有的经验,理解把4个桃看做一个整体,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1/4”来表示。“想一想”把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在集合图的帮助下,让学生说出每只猴分得“这盘桃”的1/2。通过例题和“想一想”的教学,学生初步体会到把一些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刚才学习的几分之一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理解几分之一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进一步认识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认识用分数表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体悟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和发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的思想方法,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理解几分之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纸桃片、小棒。

  二、说教法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这样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归纳法等进行教学。我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制作课件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直观形象体会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利用农远资源中的图片创设小猴分桃的情境贯穿整个新课的教学,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真正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的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通过上网查阅,浏览网上资源,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案例资源吸收别人好的教学方法,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整合出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情境:老师带来了一个桃子,准备把它分给2个同学,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并适时复习分数各部份的名称及各部份表示的意义。

  (2)课件出示复习题1:用分数表示红色部分。(请个别学生说说想法)

  (3)课件出示复习题2:请学生用分数表示红色部分(说说想法)

  此题主要复习一个物体的1/4,为下面学习一些物体的1/4做好铺垫。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揭示课题)

  (复习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对已学过的分数勾起回忆,感知平均分在分数中的意义,为下面学习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埋下伏笔,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

  第二环节:操作交流,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的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新知的学习找到相关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迁移。我主要创设三个情境,分三步进行教学:

  1、初步体会(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情境:孙悟空给小猴们准备了一盘桃,要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一? 你知道吗?请你拿出4个纸桃片片帮小猴分一分!

  我先引导学生运用纸桃片片分一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估计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会得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4,再运用课件演示: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我们可以把这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分得4份中的1分,可以用1/4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也可以表示1个物体。)

  2、加深理解。(课件出示“想一想”题图)

  (1)提问: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2)先让学生拿出学具纸桃片分一分,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出现1/2和2/4两种情况。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用1/2表示更符合题意

  再用课件演示: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是要把这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

  (3)对比1/4和1/2.(课件出示4个桃的1/4和4个桃的1/2)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知道同样是把4个桃平均分,分成的份数不同,表示的分数也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的含义,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可以是多个物体)

  2、 加深体会:(课件出示情境图)

  提问:如果把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教师演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把一盘桃平均分成若干份,不管每份多少个都占整体的整体的几分之一。“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点上的跨越,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跨越,我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台阶,让他们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来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并且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从而抽象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无论每份是多少个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第三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每个问题,如此来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的疑点并及时给予解答,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几组练习:

  1、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完成填空,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2)比一比,说一说,第一行的两幅图表示的平均分和第二行两幅图表示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小结:这两行的两幅图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第一行每份是一个的情况,第二行每份是几个的情况,每份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充分的比较,讨论,加上我的概括归纳,学生能更好地感知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形成清晰的表象: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后,不管每份是多少个,每份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2、比较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填完后再交流,指名回答。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体会:这2副图虽然都是12个小方块,但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的分数也不一样。

  3、操作练习

  (1)、涂色练习: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图

  教师指导学生先根据分数的含义确定平均分成几份,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再把其中的一份涂色,涂好后看看这一份有几个,然后课件演示订正。

  (2)、小棒游戏

  拿出12根小棒的1/2和1/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吗?

  学生之间分一分,拿一拿,猜一猜,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五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总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分数,知道不仅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也能看作一个整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2、拓展延伸:你还能用分数来说说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吗?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便于学生归纳小结,突出教学重点。

  以上说课,仅是我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做法。如何在信息

  化的今天把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到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还有待于我们农村教师进一步学习和探讨。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本课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借助农远资源辅助教学,并结合学生熟识的事物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指面、摸面,比面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通过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三维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和创设矛盾情境,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然后将发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媒体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呈现动画:聪聪在擦课桌,明明在擦黑板)引出话题:

  聪聪和明明在做什么?

  他们擦的速度是差不多的,怎么聪聪一会儿就擦完了呢?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一开始,通过农远资源中的动画创设情境,引发课堂互动,使学生在生动的动画中初步感知物体表面有大小之分,为理解面积意义做铺垫。』

  (环节二)动态演示、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1、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在面积意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课本的封面、课桌的面,观察黑板的`面、窗户玻璃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进行板书)。

  在教学第二层含义时,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封闭图形,通过课件展示封闭图形的“面”,并引导学生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使学生充分体会“封闭图形也有大小”,从而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二层含义: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观察,可以使客观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感觉形象,并依赖感知觉进行思维,形成抽象概念,使学生顺利理解面积的概念』

  2、制造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课件出示两组图形:一个小圆形和一个大三角形;一个长方形(2×4)和一个正方形(3×3)。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很快的比较出第一组图形面积的大小,却发现无法用眼睛

  准确的比较出第二组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我再问:如何正确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随后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借助提供的学具(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各一张,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纸片若干),动手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我巧妙的运用农远资源媒体制造矛盾,再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感悟到用正方形摆的优势。我继续播放课件再次创造矛盾情境:两个平面图形都用了4个正方形摆,为什么面积大小却不同呢?引出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多次感知和矛盾的冲突,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最兴奋的状态,我提出新的问题:常用的面积有哪些呢?引入面积单位的学习。

  3、媒体演示,形成面积单位表象。

  三个面积单位,我将平方厘米作为教学重点,运用农远资源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直观理解1平方厘米。再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它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设计意图:以上利用多种方法教学,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促使学生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发展其空间观念,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环节三)小组竞赛,反馈练习,感悟收获。(多媒体课件展示)

  1、基础练习

  ①课本76页练习十八第1题

  ②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一块黑板长4()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2、创意大赛

  用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你喜欢的图形。想一想,拼出的图形面积是多大?

  『设计意图: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农远资源练习库中的习题以竞赛的形式呈现,既满足了学生的游戏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学生的新知。这样设计,目的是为学生营造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新鲜、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享受到做数学的乐趣。』

  3、感悟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全课小结时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四、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设计意图: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五、农远的应用及教学预测

  有了优质的资源,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教学,关键还在于能够把优质的资源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实际需要,对远教资源中的课件素材进行加工、制作,片段截取、格式转换,精心制作成本课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动画成功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迁移,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顺利理解面积的含义并建立了常用的面积单位表象。探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设法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的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课题是毫米的认识,他是毫米与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产生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同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认识1毫米的认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1. 设置疑念,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

  2.观察实践,探索新知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大胆猜测,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表示,还通过观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知1毫米有多长。在认识1毫米上,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1.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一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2.联系实际寻找实际生活中大学1毫米的舞台。3.用收拾表示1毫米的长度。

  3.回顾总结,加深理解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1厘米=10毫米

  4.巩固练习

  课本第三页的做一做

  5.联系生活,提高认识

  在生活中那些物品测量时用毫米作单位?他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说课稿12-26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01-09

初中数学说课稿02-05

小学数学说课稿12-19

小学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说课稿01-13

数学说课稿15篇03-02

《小数的性质》数学说课稿08-26

【精选】数学说课稿四篇12-07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07-13

大班数学活动说课稿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