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乡镇环保个人工作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镇环保个人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镇环保个人工作总结1
一、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能定位
乡镇作为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侧重执行的特性。从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乡镇党委政府职能主要是: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心所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上。
提供公共服务。要树立“为政就是服务”的民本理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逐步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要为农民提供政策、科技、信息、法律等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要提供农村社会保障服务,重点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险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中介组织,使之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全面、高效、优质的服务。
加强“宏观”管理。乡镇党委政府要适应农村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变化,由以微观管理为主向以宏观管理为主转变。在工作中要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监督等多种手段,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根据产业发展政策和相关市场行情,提出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总体目标,明确具体的发展要求,对乡域经济发展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切实维护农村经济的健康运行。
提升乡村干部、群众整体素质。要把提高乡村干部群众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一是抓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是提高统揽全局、驾驭市场、组织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从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客观需求的实际着眼,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开发利用人才资源。三是加强劳动者队伍培训。采用普遍教育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举办讲座与现场辅导相结合、典型示范与挂钩帮扶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二、当前乡镇党委政府职能现状及问题根源
近年来,石家庄市委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工程为总抓手,积极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能错位。乡镇在经济活动中扮演多重角色,有的随意为企业担保,造成了沉重债务负担;有的代替中介组织和农民签订合同,造成了大量矛盾纠纷。二是职能越位。乡镇管了大量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部分乡镇在抓种植结构调整中搞硬性决策,无视市场规律,结果造成产品卖不出去,农民叫苦,政府尴尬。三是职能缺位。乡镇对农村科技文化、交通、卫生等基础建设和农村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不够,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治安较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影响,也有体制的约束,具体来讲主要有:
乡镇管理体制与农村发展现实需要不适应。一是乡镇机构设置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乡镇站所等事业单位仍以准行政组织的身份出现,习惯于“一元化”的集中管理方式,在新形势下仍大包大揽行政事务。二是乡镇“责、权、利”分离现象突出。主要是管人与管事脱节、事权与财权脱节,“牌子响、责任大、权力小、协调难”。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乡镇所承办的上级任务越来越多,而乡镇的权力却越来越小。公安、工商、税务、交通、电力、土地等部门管理权的上收,导致条块分割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乡镇整体功能的发挥。
乡镇施政用权与建设法制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和标准不适应。一是依法行政落实不到位。目前,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对乡镇干部勤政、廉政、依法行政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乡镇干部仍习惯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二是为农服务水平不高。长期以来,乡镇主要以管理为主,为群众提供服务的意识不强、手段不多,不能适应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力度不够。一些乡镇干部在解决农村矛盾过程中方法不得当,采取强制性措施,甚至盲目动用公、检、法部门的力量,结果造成矛盾激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镇的威信。
乡镇干部队伍状况与农村工作现状不适应。一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农业型的干部多,经济型的干部少;行政管理型的干部多,技术服务型的干部少,制约乡镇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在全市11075名乡镇干部中,行政管理型的干部有6967名,占总数的63%,技术服务型的干部2760名,仅占25%;在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中,行政管理型干部占到76%,技术服务型的仅为xx%。二是干部队伍管理不合理。乡镇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往往成为上级机关的“减压器”。乡镇主要领导多从上级机关下派,大多基层工作经验不足,而且往往是到下面“镀金”,真正安心基层工作的较少;而在乡镇基层工作多年的同志,虽然经验丰富,业务熟悉,却感到政治上没有出路,工作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乡镇机构改革问题上,压缩机构、精减人员工作虽反复进行了多次,但大多流于形式,配套改革不到位,农民供养乡镇干部基数大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乡镇干部的素质急需提升。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素质工程建设,但是,乡镇干部“三低一高”(文化素质低、科技水平低、致富能力低、年龄偏高)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三、加快乡镇党委政府职能转变的建议
乡镇职能转变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等人手,加强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1.增强乡镇职能转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夯实执政基础。一是强化乡镇社会职能。变全能政府、管理政府为有限政府、法制政府、服务政府。主要突出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投资环境、人居环境、治安环境、生态环境等;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确保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搞好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对农村的困难群众给予及时救助;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缓解乡镇工作压力。针对乡镇工作“责任状”、“一票否决”满天飞的问题,上级党委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清查工作,对与乡镇工作联系不紧密的要限期废除;对确需乡镇完成的,要科学核定标准,使乡镇干部能够集中精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三是推进乡镇经济职能转变。要改革乡镇经济发展指标的考评标准,逐步淡化GDP总量、增长速度排名等对乡镇干部在职务升迁、经济
待遇等方面所造成的影响,用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标准,引导乡镇干部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从现实需要出发,改革乡镇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乡镇职能。一是对乡镇站所实行分类管理,明确职权划分。根据乡镇站所的工作性质,可将其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服务性和专业性站所。比如农技站、农机站、农经站、畜牧站、文化站、计生站等,在人权、财权和事权上全部划归乡镇管理,对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第二类为执法性或垂直管理的站所。如派出所、法庭、工商所、税务所、供电所等,要坚持在乡镇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乡镇党委政府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提出调整人员的意见。二是理顺“条、块”关系,强化责任意识。县(市)区业务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改变管理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加强行业宏观管理,在业务发展规划和制定管理标准等方面,加强对乡镇站所的协调和监督。要结合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工作,将宜下放给乡镇审批的事项坚决下放给乡镇;可委托乡镇行使的行政行为尽量委托乡镇行使。三是实施目标管理,确定工作职责。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根据设定各乡镇财政包干基数,实行乡镇独立财政。另一方面,要建立乡镇税收体制,县(市)区税务主管部门要与乡镇划清税种和征收范围,各乡镇要积极培植税源,强化乡镇一级理财、聚财的功能。
3.用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来规范执政行为,不断改进执政方式。一是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的范围延伸到二三产业,重点提供政策、法律、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服务。二是创新服务手段。充分运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市场服务、综合协调手段,坚持依法行政,防止在行政过程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纠正行政过程中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营造“千斤重担众人挑”的良好局面。三是提升服务层次。在探索利用市场经济规则来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实行“一站式”阳光服务,即把乡镇的民政、劳动人事、司法、城管、土地、、计生、环卫等多个职能部门统一组织起来,集中设置服务窗口,对群众所需解决的问题,实行“一站式”办结。
4.建设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一是要完善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要予以表扬和奖励;对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要及时调整。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改干部包村、领导包片为按产业组建服务队,形成突出一项产业、建立一支队伍、成立一个支部、确定一名领导、制定一套管理办法的新格局,促使各服务队逐渐形成履行政府服务职能的经济实体,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三是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坚持乡镇政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制度;完善乡镇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切实增强乡镇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5.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执政素质。一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要坚持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原则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形式,把素质高、业务精、本领强的优秀干部按程序选进乡镇党政班子。在工作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激活乡镇人力资源。二是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通过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乡镇活动,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乡镇干部进行专门培训和挂职锻炼,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三是稳定乡镇干部队伍。要在工作上留住人、政治上激励人、生活上关心人,通过设立乡镇干部津贴等方式,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待遇。
乡镇环保个人工作总结2
通过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环境问题和探讨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指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应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统一规划、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转变经营思想,合理布局、控制产业方向与产品结构,从技术上减少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 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 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乡镇环保个人工作总结3
一、确保垃圾密闭化工作完成全年任务
今年我区六环路以外80%地区要实现生活垃圾密闭化管理。这项工作已经列入区政府折子工程,作为重点督办对象,今年的指标特别明确,任务非常艰巨,没有任何退路可走。因此,各乡镇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要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垃圾密闭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要坚决克服“等靠”思想,不能因任何原因而影响垃圾密闭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只要有暴露垃圾站点,就必须密闭管理,绝对不能“等靠”。乡镇应加大资金投入,购置运输车辆或对现有垃圾车辆进行改装。
二要加强督查。区市政管委要不定期对街乡镇的垃圾密闭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出的垃圾暴露点,发现未密闭到位的,区市政管委要召集属地管理单位及主管领导到现场办公,督促解决。
三要加强协调配合,相互支持。各街乡镇、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积极争取市级资金支持,确保XX年垃圾密闭化管理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二、环境整治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
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长抓不懈。各乡镇要结合各自实际,总结经验,摆脱过去运动式的`治理惯例,切实把环境整治工作抓实。
一是把环境整治工作纳入考核各乡镇副职领导干部、包村干部、村干部全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层层签定责任书。
二是各村清理垃圾清理要确定专人负责,建立责任制,保证垃圾随时清理。确保有稳定的镇村两级清扫保洁队伍,保证必要的环卫经费和完善必要的环卫设施。应尽快落实环卫清扫人员经费和适当地添置小型机械清扫设备。
三是各乡镇要对各村环境整治工作定期进行检查评比。
三、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要重点用于环境建设工作
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是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对每个村每年分别补助8万、15万,我区的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分别拨付过两次。在今年的环境建设大会上都已经讲过了,在这里我再强调一下。
四、城乡结合部地区要加强环境整治
永顺、梨园、潞城等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管理涉及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工作,情况复杂,问题很多,一直是我们城市管理的难点和热点。所在乡镇要把环境整治工作,特别是对“城中村”、流动人口聚集区的管理和整治列入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要以拆除私搭乱建、搞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努力实现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规范到位,环境卫生明显改观。
五、环境整治要强化协调配合,凝聚工作合力
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任务十分繁重。各部门和乡镇都要着眼大局,合理安排,通力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环境秩序综合整治工作整体推进。
一是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原则,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要多沟通、多协商,绝不能推诿扯皮,相互掣肘。
二是区市政管委要发挥主体作用,搞好综合协调,全力主抓,率先垂范,做好榜样,为其它部门领好路、带好头。
乡镇环保个人工作总结4
一、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淳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建设新安江水电站,使淳安和遂安两座千年古城、五大集镇、30万亩良田及绝大部分基础设施被水库淹没,29万人移居他乡,淳安由建库前的甲等县、富裕县变成建库后的贫困县。经历了十年倒退、十年徘徊、十年恢复、十年发展的曲折历程,经历了因湖而贫、因湖而名、因湖而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努力,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有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淳安县仍是浙江省25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自千岛湖形成以来,淳安县就拥有一级的环境空气质量和Ⅰ~Ⅱ类的千岛湖水质,生态环境优良。如今千岛湖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秀水”,是部级风景名胜区和全国旅游强县。县域内有森林、溪流与水库等多种生态系统,物种资源非常丰富,显示出优良的生物多样性,为生态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特别是享誉世界的千岛湖,如今已成为淳安的响亮品牌和发展依托,资源优势与后发优势日益显现。未来的千岛湖,是以湖兴县的基础,是生态立县的基础,是旅游强县的基础,是淳安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在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下,生态立县带来了硕果,生态经济日益壮大,以千岛湖优良生态环境为依托的生态经济逐渐成为淳安经济的主导。20xx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67.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xx年的9210元增加到17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的3215元增加到4816元。全县旅游经济总收入由20xx年的7.2亿元增加到19.3亿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千岛湖水质保护成效显著,总体保持在国家I~II类水质标准,全县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为优良的天数达到98%,生态人居更加舒适。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持续开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3.9%。20xx年初浙江省委书记超洪祝在淳安视察工作时指出:“千岛湖是淳安的宝贝,是浙江的宝贝,也是中国的宝贝”。未来千岛湖必将成为淳安最具时代的战略资源,最为突出的比较优势,最为宝贵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保护千岛湖的良好生态,保护全县的良好生态,是淳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淳安发展的希望所在。
二、当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与保护难度加大。淳安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总量偏小,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小,与杭州地区周边县市的差距日益扩大,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尽管淳安在生态县建设上有不少独特优势,国家和省市对我们加快生态县建设也寄予了厚望,但淳安经济欠发达的特殊县情,在客观上也给生态县建设带来很大难度。淳安地处山区,土地资源十分缺乏,人均耕地仅为0.035公顷,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剧了水土流失,对千岛湖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不仅如此,淳安的工业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等用地也十分紧缺,缺少发展空间。全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洪旱灾害、地质灾害频繁,县域范围内林业植被质量不高,针叶林比重大,阔叶林、混交林比重轻,中幼未成熟林比重大,成熟林比重小,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相对较弱。目前千岛湖周边以及岛屿上的森林植被以先锋植物群落马尾松林为主导,树种单一,林相单调,难以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景观异值性差,而且影响生物多样性,不利于松毛虫天敌的繁殖,导致森林病虫害频发。全县矿产资源点多面广规模小,资源的开采工艺简单、设备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上游安徽入湖水量占总入湖水量的一半以上,千岛湖水质受安徽来水水质的影响较大,水体保护任务艰巨。
二是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集镇和村庄的环境基础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难以实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任务很难如期完成,已成为影响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因素。按照部级生态县考核要求,全县80%的乡镇要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按此计算,我县在20xx年应有18个乡镇通过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而到目前我县环境优美乡镇达标的只有5个,按此进展,要按时达到部级生态县标准,则每年至少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4个。经调查分析,我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关键环节是要解决乡镇所在地的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目前除千岛湖镇、枫树岭镇、威坪镇、姜家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和千岛湖镇、临岐镇、威坪镇、姜家镇、石林镇、文昌镇、梓桐镇、中洲镇的垃圾中转站建成投入运行外,还有19个集镇需要新建或扩建污水处理设施,15个乡镇需要新建垃圾中转站,经测算,需要投入资金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7000万元,垃圾中转站3000万元,而这些资金虽然上级将有部分补助投入,但以我县现有财力,在短时间内筹集如此巨额资金进行投入是十分困难的。
三是创建体制机制不完善。生态县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县各部门各乡镇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政策机制的保障。目前县级成立了创建生态县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设有专人负责的工作办公室,但许多职能部门和重点乡镇,对生态创建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普遍存在着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现象。同时部门联动机制、生态县建设联系制度、以绿色GDP为基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都尚未建立。另外生态乡镇建设奖励政策以及重点工程资金补助政策尚未完善,千岛湖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不够健全,仅靠淳安一县投入,难以保护承担长远保护千岛湖的艰苦任务。自水库形成以来,我县严格贯彻环境保护政策和产业导向,在为下游提供I~II类优良水质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自身发展,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制度的政策力度不够,影响了千岛湖保护的持续投入。
四是乡镇政府和企业创建氛围不浓。乡镇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是生态县创建工作如期实现的关键。但在具体工作中,有少数乡镇和企业对生态县建设工作认识有片面化的趋向,还没有将其当作根本性任务来抓,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和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强调客观理由。在领导中,仍有不少同志对生态建设存在“说说重要,做做次要”的现象;在社会群众中,对自身参与环保工作与生态建设工作的义务和责任认识程度低;在企业领导中,受“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有的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因缺乏有效的维护保养,污染物不能确保达标排放等。
三、创建生态县实践机制的几点思考
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关系到淳安未来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深入推进生态县建设,确保20xx年力争20xx年实现生态县目标,就如何推进生态县建设在实践机制上有重点地作几点思考和分析。
(一)扎实推进“以湖兴县”战略,着力完善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是硬道理,对于欠发达的淳安来说,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低,基础设施落后是必须面对的实现问题,解决一切问题要靠发展。目前在生态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地方公共财力,只有不断的加快发展,才能快续地增加地方公共财力。而在特殊的千岛湖与经济欠发达的基本县情下,如何加快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面对淳安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又好又快地发展,换言之,就是要在保护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强化保护,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双赢,坚持走“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淳安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从“一种养二加工三服务”到“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从“强农重工兴旅活商”到“一体两翼三支撑”,从生态立县、开放兴县、基础强县到全面实施千岛湖“品牌发展战略”。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全面确立了“以湖兴县”的发展定位,“以湖兴县”的具体内涵是: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工业富县、文化名县、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全力把淳安打造成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水业基地、生态宜居福地、都市农业园地、文明和谐境地。这些战略和目标中,包涵着科学发展观,统筹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淳安近几年在“以湖兴县”定位的指导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住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等方面取得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是正确的,是一条符合淳安特点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加快发展之路,也是生态建设之路,更是一条双赢之路。
(二)强化基层目标责任,着力完善部门乡镇干部考核机制。从几年来创建工作的实际情况,难点和困难在基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根据《淳安生态县建设实施意见》,要确定今后五年生态县建设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各乡镇部门在生态县建设过程中的职责。一是落实生态县建设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乡镇部门对本辖区本部门的生态建设负责,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在20xx年前“一主两副”等重点乡镇逐步建立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20xx年前所有乡镇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建立部门权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机制,将建设生态县目标完成情况列入乡镇部门和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二是全面进行生态乡镇建设。生态乡镇建设是生态县建设工作的基础和细胞工程。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年推进的原则,制定生态乡镇创建推进计划,到20xx年力争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围绕这一目标。一要把生态乡镇建设与落实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相结合,推动生态县建设顺利实施。二要把生态乡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动我县早日实现“以湖兴县、融入都市”的战略目标。三要把实施生态乡镇建设与做好考核迎检准备工作相结合,推动生态乡镇建设早出成效,多出成果。在此基础上,按照创建市级、省级生态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所提出的20%、30%、40%的生态村比例要求建设一批生态村。四要深化清洁乡村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控制工农业污染,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和沼气工程,努力提高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和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五要尽快出台激励政策和扶持政策。尽快建立切合实际的激励政策,重点扶持和鼓励生态乡镇建设。对乡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程予以政策扶持,并给予项目投资的补助。对年度完成各级生态乡镇创建任务并通过命名的除上级部门奖励外,再给予配套奖励,并在生态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乡镇和个人给予宣传表彰和重点奖励。
(三)加大各方筹资力度,着力完善财力投入机制。资金筹集难度大,重点项目难以实施,一直困扰着生态县建设的推进。由于资金不到位,集镇和村庄的环保基础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不能配套,生态乡镇建设推进缓慢;由于缺乏资金,下山脱贫、安置脱贫致富工作很难实施,贫困人口比例很难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投资额大,单纯依靠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和产业化的筹资新路子。根据“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开展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政府、集体、个人三方面结合政策,鼓励多方投资,提高资金利用率,尽可能将生态建设各项工程项目按照市场进行运作,吸引社会力量与资金来参与实施,以确保生态县建设中重点项目按计划实施。一是将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工程有侧重地纳入到国家及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重点工程中去,充分利用省市政策,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生态补偿利益最大化,争取国家、生态省、生态市建设进程中重点工程的部分专项资金。二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确实保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所需经费,不断增加投入,建立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增加千岛湖保护基金的筹集额,争取全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重逐步达到3.5%以上,用于千岛湖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县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广开市场门路对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工程项目,主要依靠项目资金的投入,辅以国家政策性贷款资金扶持;在环境污染物防治上,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并辅以环保专项贷款;在城镇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上,坚持“谁污染谁负担,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单位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城镇维护建设费和基础建设配套费补助;在生态旅游和生态资源开发保护上,一律按照“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全面征收排污费和资源补偿金并通过地方财政上级部门补助解决;四是拓展市场合作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民间、个人、组织的资金参与到生态县建设中来,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五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按照“谁收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原则,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加大上下游的生态补偿力度和上级政府生态补偿力度
(四)广泛宣传教育,着力完善生态文化普及机制。生态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要使生态建设长期坚持下去,生态文化必须在广大群众中得到普及,把生态建设转化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政府要继续加强生态县建设的宣传教育,坚持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切实抓好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公益宣传和正面专题报道;坚持以“多绿”创建为载体,夯实创绿系列基础;坚持以推动生态建设志愿者队伍活动规范化、正常化为抓手,提高生态县建设的社会化进程;充分利用中小学义务教育和各级党校的各类干部培训,提高各阶层群众的生态建设知识素养。当前工作的重点要放在乡镇农村,要通过多种手段,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乡风文明教育,真正把生态文化、生态价值和生态文明观念根植于广大村民。通过宣传教育,切实增强社会各界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真正把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县的决策,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为生态县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群众基础。
乡镇环保个人工作总结5
幅员33平方公里,镇地处西郊9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1个场镇居委会,总人口2.3万人。
镇党委、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声势浩大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作风工程来抓,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提高认识、周密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一是彻底结束了镇近20年来场镇交易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历史,商品交易分类、规范、有序进入了指定区域;二是彻底结束了镇主要干道万丰大道(也是过境公路-县道德孝路场镇段)长期以来逢场即堵、拥挤不堪的历史,如今的万丰大道,宽阔通畅;三是无条件全部拆除了场镇商铺林林种种、千姿百态的遮阳棚、遮阳伞及各式各样的广告牌,各条街巷重现宽敞明亮;四是及时添置了一批环卫设施设备,加快建设了一批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强化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硬件保障;五是镇城镇及各村组的五乱”现象得到强力整治,清洁化、优美化、秩序化初见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明显的成效,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关键在于镇党委、政府坚决有力地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本镇实际,敢闯敢试,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把全镇城乡环境治理工作逐渐引入了制度化、有序化、科学化的`轨道。
建立干群联动机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第一。坚持实行“干部带头、全民参与”一是干部带头。主要指镇全体党政领导带头宣传,深入大街小巷、田间院落,向广大群众宣讲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意义和要求,让大家理解、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带头清扫,镇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带领党政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卫生死角;带头碰硬,梳理出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存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多年来屡治未果的痼疾顽症,逐一研究制定处置方案,由镇党政主要领导率领由交通、公安、建设、工商、畜牧、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重拳出击,强力攻坚,群众拍手称快;带头承包,每一位党政领导均与签订责任书,联系承包了场镇某一区域、某一村居或某一方面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其实施指导、督促,其成效与个人全年目标考核挂钩。二是全民参与。主要指广泛深入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进景区“七进”活动,分别举行启动仪式,以一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的表率带头作用,激发、吸引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中来,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热潮。
建立督查问责机制。一是加大督查力度。成立了由镇分管领导牵头的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组,第二。每周不定期深入城乡第一线开展2次以上的明查暗访,对正反两个方面摄影、拍照,制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片,定期组织镇村干部集体收看、评议,同时,向全镇各单位编发督查通报,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纳入全年目标考核。二是设置曝光台。向社会各界公布了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举报热线,安排专人负责接听、登记;醒目位置张挂了专用举报箱;镇广播站设置了曝光台,定时对通过督查组、举报热线、举报箱等各种途径收集到问题进行曝光。凡被镇本级及上级党政、新闻媒体曝光的单位,其联系承包领导、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均将按相关细则被处以定额罚款,直接上缴镇财政。三是实行约谈问责。对经督查、举报存在问题的单位,第一次由联系承包领导约谈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二次由镇纪委书记约谈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三次则由镇党政主要领导直接问责该单位的联系承包领导,并给予通报批评和定额罚款。
建立环境保洁机制。一是加强教育。清扫容易保洁难”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保洁之所以难,第三。主要是因为很多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尚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此,镇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七进”活动,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结合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着力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大家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努力从源头上促进保洁工作。二是加强巡查。针对一些经营户和个人乱倒垃圾比较严重的现象,张挂宣传警示牌的同时,建立场镇管理办公室巡查制度和社会举报制度,对经巡查和举报发现的乱倒垃圾者,一律按相关规定给予强制清扫或处以罚款的处罚,并对举报者给予奖励,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三是组建保洁队伍。城镇,聘请了4名保洁员,分片分段负责相应区域的保洁工作,既及时制止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又及时清除各种垃圾。农村,各村分别聘请了1-2名保洁员,主要是对沿道路、沿沟渠等重点部位实施保洁。目前,镇党委、政府正考虑引入市场化机制,着手研究将场镇清扫保洁,以及将各村垃圾收集到镇垃圾中转站等事项,整体承包给劳务公司,以便将政府从沉重的保洁清运压力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抓好灾后重建、推动经济发展。
建立垃圾处置机制。一是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区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场镇,第四。由场镇管理办公室负责安排、聘请人员,将场镇各处的垃圾,用机动三轮统一运往镇垃圾中转站由镇处置;农村,各农户将收集的垃圾倒入本院落垃圾池,各村聘请专人进行收集,或运往镇垃圾中转站由镇处置,或运往本村填埋场由村处置。镇政府花钱买服务,与市环卫处签订垃圾清运处置协议,由市环卫处按照每天一次的频率,派专车到垃圾中转站,运走垃圾并予处置,彻底解决了全镇垃圾清运难、处置难的问题。
乡镇环保个人工作总结6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主要对策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乡镇环保个人工作总结7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央和山东省的正确领导下,在加快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进程中,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强化资源节约,珍惜大自然赋予的秀美风貌和独特环境资源,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城市,努力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63亿元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改善,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1天,优良率达90.7%;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9.76%。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城市面貌、生态环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在成为最具投资吸引力、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之一。在城市发展的带动下,农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年农民人均纯收入xxxx元,同比增长xx。1%。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为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自年国家环保总局启动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以来,我市政府和群众热烈响应,积极参与。在省环保局的认真指导和市、县级市两级环保部门的精心组织下,通过三年多艰苦努力,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胶南市隐珠镇、铁山镇、胶州市李哥庄镇、平度市南村镇4个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8个镇获得省级环境优美镇称号。17个镇完成了环境规划的编制和批复工作。创建活动推动了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镇经济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美化了村容镇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了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了乡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市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三年来的创建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争先创优,努力营造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诚信、博大、和谐、卓越”是的城市精神,也是做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的精神动力。多年来,我市在城市环境建设和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但是广大农村还面临着饮用水源保护、村镇环境脏乱差、污水集中处理率低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全市有4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400万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城市300多万人的生活质量。认真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就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为此,我市各级领导对创建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结合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战略部署,把创建活动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农村环保工作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战略来抓。在工作中,不仅做到“六有”,即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有方案、有检查、有总结,而且努力做到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责任落实三到位,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把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提升到建设生态市基础的高度。按照生态市建设标准,把环境优美乡镇创建任务纳入了《生态市建设规划》之中,提出到2xx0年实现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目标。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逐步推进。
二是把创建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和重要领导的工作日程。每年度各市政府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对本年度的创建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监督和检查。
三是把创建工作纳入了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和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完善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标准。
四是普遍建立了创建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责任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专门班子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五是基础工作常抓不懈、抓牢抓实。抓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强化宣传,把创建意义和任务渗透到社会各领域,提高创建热情,增强创建工作的主动性。抓培训,除组织有关乡镇参加总局举办的培训班外,还分级组织培训班,培训环境规划、创建标准、程序等有关内容。对乡镇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坚持年年培训,批批过关。抓指导,各级环保部门为推动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调、耐心指导、认真把关;形成了政府、群众齐心合力、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二、典型示范,推动创建工作全面开展
全市84个镇分布在五个县级市。每个镇的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别很大,生态环境意识和创建积极性也不同。创建工作具有自愿性,要根据乡镇的条件和认知程度由乡镇自主决定,不能强迫。为全面开展创建工作,我们确定了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创建思路。除强化宣传发动外,要抓出典型,依靠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打开工作局面。我们把前期创建的重点放在全市13个重点镇上。13个重点镇均匀地分布在五个市,重点镇的共同特点是: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领导班子对创建活动认识到位,创建积极性高。到年底,全市13个重点镇全部完成了环境规划的编制和批复工作,其中3个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镇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占重点镇的61%。目前这些环境优美乡镇已经成为其他镇学习的榜样,一些乡镇主动组织镇、村领导干部到环境优美乡镇参观学习。在第一批重点镇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创建工作蓬勃开展,20xx年我市计划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个以上,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0个以上,重点镇将100%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
三、科学规划,精心构筑美好家园
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是提高农村环保工作水平,促进农村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的有效载体。为达到创建目的,我们始终坚持环境规划高起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标,以解决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立足于本地实际,确保所制定的环境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达性。在编制环境规划工作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做好规划间的结合和协调工作。目前我市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在进行,重点镇在20xx年就已经全部结束,其他镇正在进行。为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贯穿到社会发展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编制环境规划时,主动与城镇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相结合,优化调整城市区域和经济布局,合理确定生态功能,突出生态特色。
二是做好环境规划论证工作。邀请专家对编制的环境规划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审查,重点论证环境问题是否找全找准、重点是否突出、解决方案是否切实可行、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是否衔接,提出修改意见,完善规划内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规划论证程序,使环境规划的论证工作不断程序化。镇主要领导干部通过参加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对全镇的环境资源状况、存在的环境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防范的环境事项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用生态保护意识综合决策各项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
四、突出重点,高质量完成创建任务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过程不仅是获取荣誉称号的过程,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快发展、提高镇域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各创建镇坚持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原则,依据环境规划,对照各项创建标准,在创建工作中把严重影响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影响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重点来抓。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综合实施了“五大”工程。
一是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拥有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小城镇的最大魅力所在。在环境优美创建工作中各镇首先抓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了垃圾问题、污水和大气污染问题,坚决打击违法行为,杜绝了脏乱差现象。并把经营城市的理念运用到小城镇建设当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环卫保洁队伍和城区管理队伍,使镇容镇貌保持优美宜人。
二是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因地制宜地狠抓村镇绿化、封山育林、通道造林和荒山绿化。建设了珠山、镜台山等森林公园,城区基本实现了沿河绿化成带、公园小区绿化成片、街道绿化成网、庭院绿化点缀的绿化格局。城区绿化覆盖率、镇居民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均超过创建指标的要求。
三是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突出重点、解决热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思路,在道路建设、河道整治、电网改造、集中供热、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加大投融资的力度,完善城镇功能,提升了城镇的吸纳力和承载力。
四是实施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程。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林吃林为靠山养山、靠水养水、靠林养林,加强山、林、水的保护,有效保护了自然资源。开山采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整治。
五是实施生态产业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降低消耗,减少污染,集约利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胶南隐珠镇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培育起手推车和橡胶轮胎两大产业集群,其中手推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经验,涌现出一批典型,但相对全市84个乡镇来说,环境优美乡镇的数量还很少。距离《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的20xx年80%的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市有相当数量的镇由于区位优势差、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态环境薄弱、在客观上达到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难度很大,在主观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创建任务还很艰巨。
今后将在以下工作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要继续扩大宣传、不断深化认识。针对薄弱区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宣传鼓动的力度,深化有关领导对农村环境问题严重性和创建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创建的积极性。
二是深化创建工作力度。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生态市、迎办奥运会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时机,把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使创建工作进入到快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乡镇环保个人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乡镇环保工作总结10-06
乡镇环保工作计划12-16
乡镇个人工作总结12-31
乡镇个人工作总结05-17
乡镇环保工作计划(精选3篇)03-30
环保个人工作总结05-31
乡镇计生个人工作总结11-20
乡镇财政个人工作总结04-09
乡镇工会个人工作总结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