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力的教案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力的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力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2.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
二、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三、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教师: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须向上用力才能将木箱提起来。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开始运动。我们观看足球比赛,运动员射门时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控制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可见,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
3.力的作用点
教师: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较方便。如果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近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力。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教师: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
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稳地拿起来。如果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只有认识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认识得清楚、全面了。
四、力的图示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分析才能认识力的存在。
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图示。
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教师:要画出力,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画出力的作用点。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教师示范)
2.力的大小的画法
教师:用一个线段的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顿,可选择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100牛顿,那么200牛顿的力应用2厘米的线段表示。
(教师示范)
3.力的方向的画法
教师:在线段的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教师示范)
五、学生练习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顿。
(学生画,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六、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顿水平推力推木箱,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标出1000牛顿即可。这种简化的图叫力的示意图。
(教师示范)
七、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3。
(三)说明
关于力的图示,从事初中教学的老师们争论颇多,诸如作用点的位置,推力和拉力的画法是否相同等。学生练习时,也常纠缠不清。
初中学习的力学部分一般是刚体或质点,除了重力之外,其他各力的作用点只要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要求学生只画受力物,不画施力物,受力物只用一个简单的符号表示,免得让学生陷入受力物画不好这种苦恼之中。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本是个滑移矢量,所以推力和拉力采用相同的画法即可。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和掌握力的图示的画法。
力的教案 篇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第六节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教案一
力的教案 篇3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 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力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参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小鸭、小猫的手偶各1个。
2、动物幼儿园的背景图一张,或者用积木搭成的动物园。
活动重难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快乐情感。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认识新朋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教师模仿小鸭的叫声,并做寻找声源的动作,找到小鸭后,发出“奥,是小鸭”,然后面向幼儿发出“嘎—嘎—嘎”的声音,出示小鸭宝宝和小鸭妈妈,并和幼儿打招呼,用手
偶去挠幼儿痒痒,或让幼儿抱抱小鸭的手偶。
提示:配班老师藏在桌子后方,听到模仿动物发声后,慢慢将小鸭的手偶放在桌子上。
2、教师出示“动物幼儿园”的背景图,向幼儿说明小鸭是动物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在幼儿园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小鸭是怎样上幼儿园的?
二、观看小鸭上幼儿园的情景片段,体验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带来的`快乐
1、教师左手套上小鸭宝宝手偶,右手套上小鸭妈妈手偶,藏在桌子背后举起左手和右手,开始情景表演。
提示:教师表演讲述:公鸡叫“喔—喔—喔”,慢慢举起小鸭妈妈,说:“鸭宝宝,起床了,妈妈要上班,鸭宝宝要上幼儿园了。”慢慢举起小鸭宝宝,对着鸭妈妈说:“妈妈,我来了,我上幼儿园了,嘎—嘎—嘎—。”鸭妈妈送鸭宝宝上幼儿园,遇到了猫宝宝,鸭宝宝说:“猫宝宝,早上好。”猫宝宝也对鸭宝宝说:“鸭宝宝,早上好。”它们一起哼着歌儿上幼儿园:“妈妈要上班,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嘎—嘎—嘎—,喵—喵—喵—”。到幼儿园门口了,鸭宝宝向老师问好:“老师早。”然后,向妈妈挥挥手说:“妈妈,再见!”鸭宝宝有礼貌,老师喜欢它。
注:配班老师戴上猫宝宝和猫妈妈的手偶,配合主班老师表演。
2、教师引导幼儿回想故事内容,提问:故事里,鸭妈妈去哪里了?鸭宝宝又去了哪里?谁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路上遇到了谁和谁?它们是怎样叫的?老师为什么喜欢鸭宝宝?
3、教师和配班老师模仿鸭宝宝和猫宝宝,相遇时,相互问好,然后,哼着歌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妈妈要上班,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嘎—嘎—嘎—,喵—喵—喵—”。
4、引导幼儿扮演小鸭和小猫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
三、转移经验,启发幼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1、教师引导幼儿再次回想,小猫和小鸭是怎样上幼儿园的?今天谁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2、教师戴着小鸭手偶,表扬小鸭真是个好孩子,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谁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也是个好孩子。
提示:注重引导幼儿说“我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延伸活动:
1、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见人要问好,养成爱讲礼貌的好习惯。
2、教师要给幼儿创造快乐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形成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
力的教案 篇5
物理教案-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教案 篇6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
一、共点力的概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
A、两分力同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引导学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
演示实验:先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强调: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是两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点)
例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用作图法解:
①选择标度,用1 cm代表15 N。
②用三角板作出两个力的图示。
③作出和两个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线,完成平行四边形。
④连接两力之间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⑥通过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夹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与45 N力的夹角是53°。
注意事项:
1.实线、虚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点
3.同一图,合力与分力用同一标度画出
4.力的图示箭头不能忘。
小结并板书:
一、几个概念:
1、合力、分力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义: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二、求两分力的合力
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后感: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决矢量问题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初学者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然、畅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的教案 篇7
总目标:
1, 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
2, 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准备:
将课本中所选的作品,准备成幻灯片,师生共同收集古今中外表现劳动题材的各种美术作品。
教学实施: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谈出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然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1) 屏幕展示《在激流中前进》、《粮食》、《清明上河图》、《牛耕》、《捣练图》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共同主题?
(劳动)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
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
你对作品中任务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用语言叙述
(2) 结合实际,由劳动中体现的精神联系学习、生活中的应具有的精神。
由同学自主思考,回答
(3) 小组合作,检验课前准备情况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你能不能想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
(4) 教师重点分析《在激流中前进》《清明上河图》《纺织女》等作品,总结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带来的审美感受。
(5) 同学讨论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情感?
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
教学资料:
《清明上河图》(全画24.8 528.7厘米)
作者:张择端
这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盛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市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桥上桥下互相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看去,各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画面中最吸引人、最令人难忘的场景。
《纺织女》(220*289厘米)
作者:(西班牙)委拉斯开兹
委拉斯开兹是西班牙17世纪最杰出的画家。擅长肖像画和风俗画。描绘西班牙宫廷生活的《纺织女》是他的代表作。从画面看,全画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前景部分是西班牙马德里皇家织造厂的纺织工正在劳动的情景;后景则是宫廷贵妇们正在欣赏有皇家织造厂织造出的壁毯。两个场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级,而且似乎隐含着一种对比。这不能不说是体现了画家的一种思想倾向。加上画家着重表现的是防织女劳动的情景,不仅生动的描绘了纺织女的各种劳动姿态,而且还有意识地通过画面右侧穿白衣的纺织女劳动时的优美体态,让人清楚地看到了劳动妇女特有的质朴的美。表现了他对劳动妇女的同情。
力的教案 篇8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
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皮(铝的)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两名学生分别做这两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力的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 知道轮子会滚动,能省力。
2. 了解轮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 乐意参加探索活动,并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 活动前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带有轮子的的各种东西。
2. 幼儿每人带一个有轮子的玩具。
3. 书、小推车;各种形状的小积木和小斜坡;ppt。
活动过程:
一、 玩玩具,激发兴趣。
你发现了什么?
二、 玩玩具,观察轮子。
1.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3.教师小结。
4.实验验证:用圆的做轮子最合适。
三、玩游戏。
1.搬书游戏。
2.交流:用手搬和用小推车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3..教师小结:原来用手搬很费力,用小推车很省力。
四、经验拓展。
引导幼儿讲述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
【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力合成》教案01-23
关于力的教案02-10
二力平衡教案11-23
神奇的力活动教案03-07
精选力的教案汇总6篇11-15
实用的力的教案八篇12-08
实用的力的教案三篇03-13
【热门】力的教案四篇01-06
力的教案模板合集六篇02-02
实用的力的教案汇总6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