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2-08-01 09:17:19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观察学案表格中因数和积的变化,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2.猜一猜:3.5×3=?为什么?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⑴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⑵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 35×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6)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和 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做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3.6 0 缩小到它的1/100 3 6 0

  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

  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7 ×425×7

  0.7×4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竖式计算2.05×4=? 12.4×7=? 2.3×12=?

  组内互评,纠错。

  3.解决问题

  我家到学校大约1.3千米,每天从家到学校往返要走多少千米?一周(按5天)要走多少千米?组内互评,纠错。

  四、说说自己的学习所得。

  板书设计: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

  1 0. 5 元 缩小到它的1/10 1 0 5

  105角就等于10.5元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

  2.小数乘整数的竖式书写格式要强调到位。

  3.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4.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0. 7 2 扩大100倍 7 2 3.6 0 缩小到它的1/1003 6 0

  第二课时 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P4例3,做一做,P5例4,做一做,P8—9练习一第5—9,13题。

  教学目的:

  1.掌握小数乘法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列竖式计算。

  1.2×80.8×12 16.7×3

  2.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索尝试

  1.出示例3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园宣传栏的玻璃碎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观察算式和前面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小数乘小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练习,指名板演: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8

  0.9 6缩小到它的1/100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例4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三、练习提高

  1. 3.7×4.6 0.29×0.07 6.5×8.4说说如何计算以及该注意些什么?

  2.竖式计算。

  1.8×2.3 0.37×0.4 1.06×25

  7×0.860.6×0.39 27×0.43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第7.9题,P9第1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课后反思:

  经过预习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两道例题能在一课时内完成, 且还留有较充分的时间做课堂作业。 作业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竖式格式不正确。如有的学生将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的格式混淆,写竖式时错将小数点对齐。

  2.小数点定位存在问题。1.06×25有个别学生认为25是两位小数,所以出现积的小数点定位错误。

  第三课时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P6例5,做一做,P9练习一第10—12,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2.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3.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4.养成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上述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0.9×67×0.081.87×00.24×21.4×0.3

  0.12×61.6×54×0.2560×0.52×0.34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P9第10题)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他做正确没有?

  方法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

  方法2:用计算器来验算;

  方法3:用原式再做一遍;

  方法4:观察法.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 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

  师:所以每个小朋友要养成认真做题, 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3、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孕伏新知。

  2、提问:比和除法,比和分数之间有那些联系?

  3、出示三个分数:3/4、6/8、9/12. 问

  (1)这三个分数相等吗?为什么?

  (2)可写成比的形式分别是什么?

  (3)这三个比相等吗?为什么?

  (3:4=6:8=9 :12)

  (4)这三个比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5)回忆:除法有什么性质?分数有什么性质?他们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有什么性质?小组交流。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指名回答小组交流的结果.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说明: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分数的约分、通分。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讨论.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形成共识: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4、请个别学生举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5、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强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互质)

  (1)问:怎样把一个整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4:21 54:18

  (2)引导学生总结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6、化简下列各比

  (1)问:这两题比的前项、后项是什么样的数?怎么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1/10:3/83/5:5/8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比的前项后项分别乘以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7、化简下列各比

  (1)这两题比的前项、后项是什么样的数?怎么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1.25:4 2.7:18

  (2)由学生小结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先将小数化成整数,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生共同总结化简比的方法:先要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不是整数比的化成整数比,再把不是最简整数比的化成最简整数比。

  8、练习:化简比

  60:24 5/8:7/245/4:0.75

  三、巩固练习

  1、把1小时:45分钟化简后是1:45。

  2、鞋厂生产的皮鞋,十月份生产的双数与九月份生产的双数的比是5:4。十月份生产了20xx双,九月份生产了多少双?

  四、课堂总结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来的?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干什么?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5、7、8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 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 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创设知识迁移情景,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呈现知识迁移情景。

  (1)师:这里有一张医生给数学病人开的处方,不知药用对了没有,请各位小医生给以指导。

  (2)出示(小黑板)

  病症 药名

  432-2 =412

  43.2+2 =43.2

  8厘米 + 3米 =11米

  3元 + 3角 =6元

  2、交流信息,重点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前提是计数单位相同。

  3、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师: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由于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加减法呢?(揭示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想学到那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指导自学,合作交流。

  (1)告诉学生按照读想划的过程自学课本内容,并给学生提纲自学提纲供参考(小黑板出示)。

  (2)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获取新知。

  (1)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2)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合作讨论,引导小结,并看书验证)。

  (3)形式质疑。

  三、精心设练,创新思维。

  1、巧设训练,巩固新知。

  (1)师: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数学乐园去游玩。进入乐园后,以小组学习为主,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玩开心点哦。

  课件出示:

  数 学 乐 园

  填空池: 方程河:

  + = + = x+ =

  - = - = x- =

  + = + = 1-x=

  迷宫: 计算园:

  请你把 - 的计算过程用学具表示出来? + - +

  (2)反馈信息,汇报收获。

  (3)由计算园的收获,强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强调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板书相关内容)。

  (4)师:同学们学的不错,敢接受挑战吗?(举手抢答)

  师出示口算卡: + = + = + = - = + =

  2、自主探究,拓展思维。

  师:下面我们利用学到的本领,探究这几道题的聪明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件出示:

  + = + = 讨论:(1)它们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 = + = ( 2)它们的和有什么特点?

  += + =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并验证。

  四、全课总结(小组交流研讨、汇报)。

  师:1.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青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2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一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初步了解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准备:投影仪,例2线段图的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述下面各数的意义。

  0.5 0.82 0.325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

  (2)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 )。

  3.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演板。订正的提问:

  (1)列式时依据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6.5×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是怎样小数乘以整数的?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1)出示例2花布每米6.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

  (2)指名读题后提问:根据求总价的数量关系式你会列式吗?

  0.5米的总价:6.5×0.5

  0.82米的总价:6.5×0.82

  (3)投影例2的线段图,教师结合图示讲解:0.5米是1米的十分之五,所以"6.5×0.5"表示求6.5的十分之五。

  提问:你能说?"6.5×0.82"表示什么吗?"80×0.125"又表示什么呢?

  (4)概括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提问:①上面三个算式的乘数有什么特点?

  ②概括地说一个数乘以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③省略号的意思是什么?你能举一例加以说明吗?

  (5)说出下面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8.75×0.08 750×0.2

  2.教学小数乘法的计算。

  (1)提问:你能把"6.5×0.5"转化为学过的旧知识来计算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试算,指名演板。

  (3)集体讲解。要求学生说明积中为什么有两位小数。

  (4)放手让学生计算"6.5×0.82"。

  订正时重点强调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并向学生说明积里小数末尾的"0"应划去。

  (5)小结计算法则。

  提问:①计算小数乘法,先按什么方法算积?

  ②积里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学生齐说一遍。

  (6)做一做。

  67×0.3 2.14×6.2

  3.新课小结。

  提问:(1)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小数乘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5、6、8、9题。

  练习第5题时注重加强小数乘以整数与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的比较。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教学的重点。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为什么计算时要先通分。

  四、教学活动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师:取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中的一张,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颜色,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师:(指着算式 1/2+1/4)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不同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

  师: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1/2-1/4 =?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师: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教学反思:

  1.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不仅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现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基本理解难点的基础上,着重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等,既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2.注重操作的实效性

  学生动手折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借助图形直观地理解算理,在本节课中,这方面利用的很好。

  3.注重备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从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3.在画图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教学难点:积累图形平移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师:同学们,知道课件中呈现的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

  (1)第一幅图:国旗上升的过程是平移。

  (2)第二幅图:柜子上的推拉门的运动是平移。

  (3)第三幅图:缆车的运动是平移。

  2.师:在以前我们学过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3.师: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描述小旗的运动。

  出示一面小旗向右平移

  6

  格后的图形,请学生描述小旗是怎样运动的。

  生1:小旗平移了6格(不完整)。

  生2:小旗向右平移了6格。

  2.尝试画出小旗向左平移

  4

  格后得到的图形。

  (1)学生讨论怎样画。

  不同的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找到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二是怎样使画出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一样。

  (2)引导学生质疑。

  师:怎样找出4格的位置?

  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在小旗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这个点向左平移4格,做上记号。

  师:找到点不一定能画出和原来的图形一样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确定点后还要看原来图形中每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多少格。

  (3)学生尝试画图。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展示学生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引导总结。

  找到图形上所有的关键点,把关键点按照要求平移后,再顺次连接各点。

  (5)引导学生讨论。

  笑笑移动后的结果怎么和淘气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后汇报:笑笑将小旗向左平移了7格。

  3.尝试画出小旗向上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1)独立操作,展示交流。

  (2)指名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生1:先确定一个点,把这个点向上平移4格,再从平移后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好。

  生2:我先找出小旗的关键点,然后把这些关键点向上平移4格,最后连线。

  (3)观察比较,汇报发现:

  生1:平移运动前后,图形的大小没变。

  生2: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3:平移前后,图形的位置变了。

  4.小船的平移。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尝试。

  (2)巡视后展示学生两种不同的画法。

  生1的画法:两次平移都是把原图平移。

  生2的画法;第二次平移是把第一次平移后的图形再平移。

  (3)让生对比哪一种对?

  为什么?

  生:我同意第二种画法。我认为从两个字可以看出,一个“先”,另一个是“再”,这两个关键字说明第二次平移是在第一次平移的基础上进行平移,这里有一个先后的过程。

  5.两次平移时要注意什么?

  要认真分析判断,第二次平移是把谁平移,这是关键。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

  1

  题。

  独立操作,展示交流。并和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

  2

  题。

  同桌先互相说说,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画出下面图形先向上平移5格,再向右平移8格后的图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3、4题。

  学生初步辨别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学生根据课件中的图片,作出相应的平移的动作。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说一说,初步描述平移,从不完整到完整。

  学生总结图形平移的方法与步骤。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讨论小结,老师概括。

  板书设计

  平移

  确定点→平移点→照原图画好

  大小和形状不能改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画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中体会平移的特点和画法。

  不足之处:对平移几格,有些学生判定方法不对,错误地认为是两图之间的空格。

  教学建议: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材分析

  一、主要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学生已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及运算律、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它是根据整数除法迁移过来的,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将其转化为整数除法,体现了转化的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小数小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增进对相关运算律的理解,提高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近似值,了解除数大于1(或小于1、接近1)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学生要能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能举例说明估算在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

  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一知识,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重视结合已有知识和折纸、画图等经验,进一步学习轴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应用题的来源应具备情感化、生活化和主题化。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导入或新授环节考虑了题材的生活化,但在练习中体现较少,或者说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没有很好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从课的导入,新授,练习及发展都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活化的主题之下。另外,许多老师教学应用题时,将课题命名为“应用题”,这个名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无多少概念,过于空洞,应更为形象与具体。比如,《游动物园中的问题》、《森林探险》等,相对于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等课题而言,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有吸引力,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利于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有一天,老师带了600元钱到家具公司买家具,便看见那里的家具都在降价。忽然,老师看见一套家具组合,老师很喜欢。衣柜200元,梳妆柜的价钱是衣柜的4/5,床的价钱比衣柜贵1/5。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又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想办法由自己调制成一种盐与水的浓度为1:4的溶液。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其说是在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再是为了单纯的解题而解题,而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学生一定会兴趣倍增,积极性提高。

  二、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应多样。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叙述的问题很少。所以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势必也需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生活的情境。而以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为文字叙述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总是若干个条件加上一个问题,所有的条件都用上后,正好解答出问题;解题的技巧性强,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帮助则不是很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标》中则明确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采用于教学之中。这样,既直观又形象,而且还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出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了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时候后,我们可以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如某一月的空气污染指数,某一个班学生测验的平均成绩等等。再例如“小青买了两本练习本,一枝毛笔,共用了四元钱。其中已知了一枝毛笔是两元钱,问一本练习本是多少钱?”这种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单一而且封闭,都是文字叙述,两、三个条件再加上一个问题。如果这种题目反反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厌烦。如果是那样的话,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佳。而对于同样一道例题,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现,如图文应用题。这样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飕飕的数字罗列的应用题变成了活泼生动,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三、应用题解题的多样化、开放化。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地定格在答案上,更应该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也将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传统应用题大多数结构良好,答案惟一,解题方向明确,只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套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解决。所以,毫无疑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来说,都是欠缺的。因此,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应用题,便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带来的封闭性,便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某一家服装厂接到了生产1200件T恤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所以,对于这道题目,解法有四种,即(1)3/40%-3;(2)3*[(1-40%)/40%];

  (3)设还需要x天才能完成任务。40%/3=(1-40%)/x;(4)(1-40%)/(40%/3)

  又例如,现在有一种含有盐10%的盐水为400克,要想得到含有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这道题目有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要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则需要加盐;策略二:要使盐水中的水变少,则需要蒸发水;策略三:还可以加入含盐量高于20%的盐水。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学生找到了许多解决的方法,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例如下面一题:小明和小方同时从家中向学校出发。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方每分钟走50米。8分钟过后,两人则同时到校。问小明和小方两家相距有多少米?由于小明和小方家的地点不确定,所以,学生就会得出各种可能的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效果颇佳。

  另外,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应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体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中,不一定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加以肯定。不能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格式完整与否,答案正确与否。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四、应用题教学评价的全面化。

  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除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欣赏,体会成功的喜悦等情感、态度方面的功用以外,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是不可缺少的支持。而在目前教学中,评价教学应用题的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学生应用题考试的分数。于是,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不少学生应用题的分数很高,但是,实际上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有的时候,学生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变束手无策了。因此,过于注重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考核多元化,总的趋势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为应用题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诸多权利,那么学生便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他们便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除法在竖式计算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教学内容:(机动3课时左右)

  1、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

  2、小数除法(11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和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2、 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1. 小 数 乘 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 小数乘以整数。(例1和“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填表。(投影出示)

  因数 15 150 1500 15000

  因数 5 5 5 5

  积

  填得数后,引导学生观察:

  (1) 先从左往右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2) 再从右往左观察因数、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或 )10倍、100倍、1000倍……积也 (或 10倍、100倍、1000倍……

  2、口答:15×5表示什么?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3、引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积的变化规律,小数乘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这部分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小数乘法的知识,首先小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二、尝试: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⑴ 出示例1: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⑵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列式计算?(让学生讨论,只列算式不计算,并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用加法计算:6.5+6.5+6.5+6.5+6.5

  用乘法计算:6.5×5

  ⑶ 6.5×5表示什么?(5个6.5或6.5的.5倍是多少)

  ⑷ 小数乘以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是求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 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

  ⑸ 练习:

  P.4页 1、说出下面各式的意义。

  0.9×4 63×6 8.4×15

  P.4 页2、列出乘法算式。

  ⑴ 5个2.05是多少?

  ⑵ 4.95的7倍是多少?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⑴ 小数乘法可以怎么算?(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板书: 6.5

  × 5

  ⑵ 生试算,指名板演。

  ⑶ 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⑷ 示范: 6.5 扩大10倍 65

  × 5 × 5

  32. 5 325

  缩小10倍

  ⑸ 回顾对于6.5×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6.5扩大10倍变成65,被乘数6.5扩大了1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25再缩小10倍。

  ⑹ 做一做:14个9.76是多少?

  ⑺ 通过例1和“做一做”,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被乘数是一位小数,积是一位小数:被乘数是两位小数,积也是两位小数。

  如果被乘数是三位小数呢?(积的小数位数和被乘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⑻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判断下面各式中的积是几位小数。

  3.45×84 4.6×25 0.41×56 1.085×305 0.0076×24 2.3×5

  3、P.4页4

  四、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作业

  P.4页3、4题。

  六、板书:

  七、课后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学习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结合现实情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易混点、易错点:感受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认知基础:生活中见到过负数。

  时间分配学20讲10练10

  教法学法

  自主探索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一、自学例1

  1、通过查资料了解“℃”和“℉”的含义,并学会看温度计的方法。

  2、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4、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

  二、自学例2

  1、了解海拔的意义。

  2、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试着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

  学生活动教师助学课后改进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第二板块:根据预习情况,学习例1

  (1)交流“℃”和“℉”的含义,说明我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并指导看温度计的`方法。

  (2)交流: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5)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零上4摄氏度记作+4℃或4℃,零下4摄氏度﹣4℃)

  第三板块: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学生看温度计,选择合适的卡片表示各地气温。

  第三板块:交流学习例2

  交流: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共同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43米,可以计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可以计作﹣155米。

  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把这些数分类。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先指名读一读,再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图中数据。

  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三幅分别显示三个城市某一天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图。

  根据学生的预习,共同学习交流认识新知。

  (4)上海的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以0摄氏度分界,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一上一下,正好相反。

  2.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4”读作正四,“+4”的正号也可以省略不写,直接把“+4”写成“4”。“﹣4”读作负四。

  3.指导完成“试一试”。

  (卡片上分别写有+11℃、﹣11℃、19℃、+19℃、﹣7℃、+7℃)

  二:教学例2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出示例2中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图。

  三: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⑴出示+4、﹣4、﹣7、﹣11 、19、+8844.43、﹣155这些数,提出要求:前面,我们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高度。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⑵小结: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7、﹣11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⑶提问: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四:练习

  做“练一练”1,2题

  2.做练习一第1题。

  3.做练习一第2题。

  4、练习一4、5、6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3题。

  交流认识新知。

  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课后反思

  得:

  首先,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在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

  失: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2、初步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含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读题、分析、列式。

  1、小兔采了20个蘑菇,送给小猴8个,小兔又采了10个蘑菇,小兔现在有多少个蘑菇?

  2、小明剪了37颗星星,小红剪了45颗星,他们送给幼儿园50颗星,现在还剩多少颗星?

  二、新课

  出示例4

  问:指名学生看图说题意。

  问:你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

  (3)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4) 还要烤几次?54÷9=6(次)

  问: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90-36)÷9=6(次)

  问:解答正确吗?指名学生检验是否正确。

  归纳: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解答什么

  二、做一做

  1、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说说怎样解答,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分步是怎样解答,综合算式是怎样解答的`。

  2、了8行树苗,每行7棵,其中女生栽了28棵,男生栽了多少棵?

  3、动物园有10只黑鸽子,22只白鸽子,每个笼子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笼子?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解题过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 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

  (2) 还要烤几次?54÷9=6(次)

  综合算式:(90-36)÷9=6(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2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商是两位数80……2商是三位数102……4

  商是三位数150商是两位数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教学反思:

  1.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2.学生对根据条件提问题还有困难,在教学时,要注重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11-03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2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7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09-28

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07-23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2-12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20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2-28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