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

时间:2022-11-03 19:32:46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能根据条件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分解图形时简单图形的差。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和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纸片。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一、在拼图活动中认识组合图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等四边形以及三角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正方形,请你用这些图形拼一个复杂的图形,并说一说像什么。

  2、请学生将拼出的各式各样的图形,介绍给大家:你拼的图形什么?二、在探索活动中寻找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图形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形,进行拼图操作活动。

  学生拼出各种各样的图形,选出贴在黑板上。

  指名回答:我拼的图形像我家楼梯的台阶,像一张方桌、客厅地面……

  学生观察老师出示的图形,这幅图形象一张客厅的平面图。

  学生讨论怎样算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通过这一操作活动,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算组合图形

  请大家看一看,老师也准备了一个图形。对,像一张客厅的平面图,现在要在上面铺地板。

  2、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应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

  只要求主面积,就知道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了。那么能直接算出来吗?

  3、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将图形进行分割,图形割后,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

  学生动手算一算,想一想,不能直接算怎么办,动手画图,怎样他割。

  学生介绍自己探索中采用的分割方法。

  学生分别按照黑板上的方法计算主客厅的地板的面积。

  学生发独立观察图并且解决问题,然后,集体汇报、订正。

  面积的基本方法。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特点。

  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的形成以及特点。

  让学生感受计算组合图形的必要性。并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讨论得出计算组合面积的基本方法。

  从中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特点。

  板书设计:

  五、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

  2.成长的脚印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5× = × = 125×= ×= ×= ×80= ×20= 250×= ×=

  2、简便计算:

  32×25×125 79×21+21×21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2、出示:观察并计算,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 (×)×○×(×)

  ×+×○(+)× 3、通过观察、计算、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4、揭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5、你能用这些运算定律来巧算吗? ×× ×+× (+)×4

  a.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b. 让学生汇报:你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分层练习:

  1、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积或两个数的差:

  =8× ( ) =0.8× ( ) =× ( ) =10- ( ) =100- ( ) =1- ( )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5×125 ×99+ 64×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书P17—练一练)

  4、你认为怎样算简便?×

  四、课堂总结: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五、思考题: 判断是否正确(机动)

  × + ×38 = ×( + ) = ×10 = 83

  六、板书: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青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2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5一9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初步了解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准备:投影仪,例2线段图的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述下面各数的意义。

  0.5 0.82 0.325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

  (2)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 )。

  3.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演板。订正的提问:

  (1)列式时依据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2)"6.5×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是怎样小数乘以整数的?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1)出示例2花布每米6.5元,买0.5米和0.82米各用多少元?

  (2)指名读题后提问:根据求总价的.数量关系式你会列式吗?

  0.5米的总价:6.5×0.5

  0.82米的总价:6.5×0.82

  (3)投影例2的线段图,教师结合图示讲解:0.5米是1米的十分之五,所以"6.5×0.5"表示求6.5的十分之五。

  提问:你能说?"6.5×0.82"表示什么吗?"80×0.125"又表示什么呢?

  (4)概括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

  提问:①上面三个算式的乘数有什么特点?

  ②概括地说一个数乘以小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小结: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③省略号的意思是什么?你能举一例加以说明吗?

  (5)说出下面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8.75×0.08 750×0.2

  2.教学小数乘法的计算。

  (1)提问:你能把"6.5×0.5"转化为学过的旧知识来计算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试算,指名演板。

  (3)集体讲解。要求学生说明积中为什么有两位小数。

  (4)放手让学生计算"6.5×0.82"。

  订正时重点强调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并向学生说明积里小数末尾的"0"应划去。

  (5)小结计算法则。

  提问:①计算小数乘法,先按什么方法算积?

  ②积里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学生齐说一遍。

  (6)做一做。

  67×0.3 2.14×6.2

  3.新课小结。

  提问:(1)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小数乘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5、6、8、9题。

  练习第5题时注重加强小数乘以整数与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的比较。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7题。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的例3、例4,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准确地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通过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应用负数,体验负数。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方向的量,体验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准备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试着举例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3。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表中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从例3的学习中,你知道( )和( )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情况下,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填写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

  4.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4。思考:如何用图来表达学校、邮局、公园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下面画一画)

  5.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6.在直线上用点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

  看了上图,你有什么发现?

  三、自主应用

  1.电梯上升15米记作+15米,下降10米记作( )米,-20米表示电梯( )米。

  2.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将下车3人记作-3人,上车4人记作( )人,-5人表示( )人。

  3.知识竞赛抢答的评分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记作+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应记作( )分。王明答对12题,答错3题,他得了( )分。

  四、自主质疑

  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5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自主探索除数是两位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

  3、感受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学生介绍自己家冰箱的容量和功率,教师记录下几组典型数据。

  (设计意图:介绍自己家冰箱的容量和功率,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轻松愉快话题,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学习。)

  2、让学生观察记录的数据,讨论:冰箱容量和功率有什么关系?得出:一般情况下,电冰箱的容量越大,功率就越大;反之,电冰箱的容量越小,功率就越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数感,丰富生活经验,并自然引出节能冰箱。)

  3、教师谈话并介绍节能冰箱与普通冰箱每天的耗电量,让学生计算两种冰箱每月的耗电量。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冰箱耗电量学生不太熟悉,教师给出每天的耗电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二、解决问题

  1、提出第一个问题,学生自己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计算,满足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好奇心,也为下面用竖式计算活动经验。)

  2、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结果。

  (设计意图:交流列式的想法,用语言描述计算的结果,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除法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三、竖式计算

  1、教师谈话,提出用竖式计算的问题,并板书竖式,提出:0.34有两位小数,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怎么办?为什么?

  使学生明白:要把除数0.34转化成整数34进行计算,要扩大100倍,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25.5也要扩大100倍。

  (设计意图:试算前的讨论,既是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与迁移,也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培养,及自主建构知识的重要过程。)

  2、学生自主计算,并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对比,然后,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在思路的基础上,自主计算并检验,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计算的方法。)

  3、提出“节能冰箱每个月的耗电量够普通冰箱用多少天”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列式并用竖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补充相关问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掌握计算方法,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4、提出“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和除数是两位小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讨论、了解除数是一位、两位小数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是对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整合和理解的过程。)

  5、提出“用自己的话说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教师。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怎样计算,就是计算方法、归纳的过程。)

  6、提出第二个倍数关系的问题,鼓励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要求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开放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列式解决问题的空间,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激发学生探求结果的愿望。)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6

  教材分析练习的编排减少了直接用公式计算的习题,安排了较多的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及画一画、分一分的操作性习题,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思考题。

  学情分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够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练习题投影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谁能说说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三角形的面积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基础训练

  1、教师:下面请同学翻到练习十六第2题。

  (1)教师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

  (2)指定学生口头回答。

  (3)教师:刚才这个同学是先找出三角形的高,再量出高和底的长度进行计算的,那么同学们观察一下,用哪条边作底计算面积最方便?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有三条边,选择哪条边做底画高再计算是最方便的。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直角三角形以两条直角边为底和高计算最方便;钝角三角形一般以最长的边做底,这样高就在三角形内。

  3、让学生做练习十六4———5题。(教师巡视,给个别学生做指导。)

  (1)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2)组织全班进行订正。

  三、巩固练习,小结。

  1、让学生完成其他练习题。指定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2、小结直角三角形面积的特殊求法,以及求钝角三角形面积时底和高的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7

  教学内容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和因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初步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数的所有倍数。

  2、学生经历探索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在教师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倍数和因数

  教学难点

  倍数和因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结合“水果店”情境图,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1、谈话引入。

  2、出示水果店情境图。

  (1)学生活动:找一找。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我能找到几个?全班进行交流。

  (2)教师提示:还有要补充的吗?(目的是让学生找出图中隐含的数字,比如0,1/2等。

  (3)学生活动:分一分。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学生单独活动,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全班再进行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结果。教师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为下面教学自然数和整数做准备。

  (4)根据学生的分类情况,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揭示什么样的数是自然数,什么样的数是整数?并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和巩固。

  二、利用整数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1、解决: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

  5×4=20(元)

  2、利用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1)说明含义。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需进一步使学生明确,20是4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4是20的.因数,5也是20的因数)关于倍数和因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让学生多说一说,并通过一定的例证进一步说明。

  (2)举例说明。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关系。

  (3)练习:说一说。第3页“说一说”先自己试说,同桌之间交流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3、说明研究倍数和因数的范围。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相机给出“只在自然数(零除外)的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这个规定。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第3页:找一找。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后,先自己找出7的倍数,小组内交流自己找的方法。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在比较后得出用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比较方便快捷。同时使学生领悟到:这个数是7的倍数,那么7同时也是这个数的因数。通过试一试:你还能找出7的其它倍数吗?使学生体会到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2、同桌练习:你写我说。在学生弄懂题目意思后,再开展活动。活动后让中后生进行全班交流。

  3、比一比:看谁找的快。(1)自己找,比比谁找的快。要求作出各自的符号。(2)组织交流,比比谁的方法好,比比谁找的对。(3)归纳。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为学习公倍数作准备。

  4、独立练习。写出100以内全部6的倍数。交流时,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进一步明确方法。

  5、讨论:根据除法算式如何说倍数和因数。例如:15÷3=5.

  四、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元?

  5×4=20(元)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理解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加、减、乘以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小数的计算。

  (出示场景图)在动物乐园里有两只蜗牛欢欢、乐乐正在树林里游戏呢,我们一起去瞧瞧!(呈现:欢欢每小时爬行3米,一共爬行6.12米;乐乐每小时爬行4.2米,一共爬行7.98米。)

  提问:要知道谁爬行的时间少一些?要先求什么?怎样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12÷3,7.98÷4.2。

  再问:你能估计一下,他们各自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吗?

  谈话:它们爬行的时间到底是多少呢,还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先请大家算出欢欢爬行的时间。

  学生练习后,提问: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谈话:那么,怎样求出乐乐的爬行时间呢?

  引导: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探索计算7.98÷4.2的思路。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2)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交流第一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把“分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相机板书:7.98÷4.2→79.8÷42)

  <<<123>>>

  交流第二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厘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0。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板书:7.98÷4.2→798÷420)

  讨论:上面的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

  追问:这两种转化都是可以的,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在数学学习中当面对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往往把新问题转化成会解答的旧问题,从而解决新问题。由此看来,转化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探索竖式计算的过程。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把要研究的新问题转化成了自己熟悉的旧问题。那么,怎样用竖式算出结果呢?

  提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除数小数的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被除数是79.8?(板书)

  再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整数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除数是420?(板书)

  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竖式,算出结果,并和同学交流。

  指两名学生板演,评讲并反馈选择每种解法的人数。

  提问:转化成798÷420也是可以算的,为什么选择这种转化方法的人很少呢?

  小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再来把7.98÷4.2竖式的转化、计算过程在眼前展示一遍。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说明:用竖式计算环节,虽然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但结果相同。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算法优化,让学生体会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的除法算式比较方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再次体会计算策略,而且经历了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专项练习。

  出示:把下列除法式子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想一想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123>>>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道题可以转化成怎样的除法算式,商的小数点在哪里。

  2.先估再算。

  下面各题,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计算,看谁能把每一道题都算对。

  出示:

  5.76÷1.8= 7.05÷0.94= 0.672÷4.2=

  学生练习后,组织反馈。

  说明:估算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上面的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在判断、改错、计算的同时,将估算、验算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反思能力,获得良好的数感,又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把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计算水平与能力。

  4.总结计算方法。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拓展练习。

  (1)比一比,看谁算的既快又正确。

  0.12÷0.25 0.12÷2.5 0.012÷0.25

  提问:你能很快算出上面各题的得数吗?自己先试一试,再把你的算法和同学交流。

  学生中可以出现两种算法:① 先用竖式算出第一题的商,再直接写出第二、三题的商;② 把第一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使除数等于1,并直接用0.12×4算出得数,再直接写后面两题的得数。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的思考过程,并鼓励学生在计算一些比较特殊的除法算式时,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用比较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有时要根据具体问题、题目之间的关系,灵活地进行计算。

  说明:在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安排拓展性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确定计算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灵活计算的学习品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计算课充满思维的张力和不断探索的活力。

  四、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什么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培养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培养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技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78÷26×1425×(68÷17)

  1、先说一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完成,校对。

  B、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它与什么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C、讲授新课:

  例9:9.728÷3.2×7.5

  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例10:1.75×(24.42÷3.7)

  1、有括号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教师小结:通过小数乘除混合训练,你觉得与整数混合运算比较感觉怎样?

  D、巩固练习:

  4.8÷0.4×64.8÷(0.4×6)

  1、先让学生先试算,教师巡视

  2、抽两名学生板演。

  3、校对,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让学生根据算式,编成两道文字题。

  E、课堂小结:

  1、小数乘除混合运算与什么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2、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F、强化练习

  70.75×0.26÷6.57.36÷(3.2÷0.04)

  G、布置作业:

  P-38第二题和第三题。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10

  教学内容:

  p53--54练习十一1,2,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习题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8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8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认识天平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

  自学p53, 分别说一说图1,图2,,显示的信息。

  图1天平两边平衡,一个空杯重100克。

  图2在空杯里加一杯水后天平不平衡了。

  自学指导(二)

  再看图3说说图3 显示的信息。

  天平1杯子和里面的水比200克法码重

  天平2杯子和里面的水比300克法码轻

  自学指导(三)

  请用算式表示图3数量关系。

  天平1、100+x>200

  天平2、100+x<300

  自学指导(四)

  再看图4说说图4 显示的信息,请用算式表示图4数量关系

  100+x=250

  自学指导(五)

  观察比较下列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观察比较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前面两个算式两边不相等,后面一个算式两边是相等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板书)

  课堂练习(一)

  写出几个等式

  自学指导(六)

  请学生把这里的等式分类,并说说你们是如何分类的?

  20+30=50

  20+χ=100

  50×2=100

  14-8=6

  3y=180

  78× 3=234

  100+2y=3×50

  学生汇报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有的含有未知数,有的没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板书)

  课堂练习(二)

  请大家写出几个方程。

  四、小结:回答什么是方程?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用方程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掌握检验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3、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教学难点:

  找题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

  出示主题图

  提出疑问: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讨论:

  算术法

  方程法

  师:我们可以用列方程解决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怎样用方程解决应用题呢?

  (三)重难点精讲

  教学例4

  出示主题图:

  有25只丹顶鹤,丹顶鹤比白鹭多9只,白鹭有多少只?

  讨论:

  (1)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白鹭与谁有关系呢?你能表示出来吗?

  (3)找出等量关系。

  小结:白鹭的只数+9=丹顶鹤的只数

  再讨论:

  (1)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2)要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未知量要用什么来表示呢?

  (3)列出方程,并解答。

  师生交流:

  解:设白鹭有x只。

  x+9=25

  x+9–9=25–9

  x=16

  答:白鹭有16只

  生讨论:白鹭有16只。结果对吗?怎样来验算呢?

  学生汇报:

  (1)用算术法再计算一遍。

  (2)利用等量关系来验证。

  讲解代入法:

  x+9=25

  把x=16,代入方程的左边,16+9=25。方程的左边等于方程的右边。所以x=16是方程的解。

  小结: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有60只白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黑天鹅的4倍,黑天鹅有多少只?

  讨论:

  (1)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白鹭与谁有关系呢?你能表示出来吗?

  (3)找出等量关系。

  小结:黑天鹅的只数×4=白天鹅的只数

  再讨论:

  (1)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2)要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未知量要用什么来表示呢?

  (3)列出方程,并解答。

  师生交流:

  解:设黑天鹅有x只。

  4x=60

  4x÷4=60÷4

  x=15

  答:黑天鹅有15只

  生:验算

  讨论:想一想,怎样用列方程解决问题呢?

  学生汇报: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四)新知应用 巩固深化

  看图写出等量关系,并解答。

  (五)归纳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点呢?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六、随堂检测

  列方程解下面各题。

  七、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把x=16,代入方程的左边,16+9=25。方程的

  左边等于方程的右边。所以x=16是方程的解。

  八、作业布置:

  59页5题

  九、教学反思

  学生找等量关系的能力,需要加强练习。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12

  一.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

  1.小数乘整数

  3.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小数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1.小数除以整数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第三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

  2.一个数除以小数

  2.练习课

  3.求商的近似值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用观察来完成各题的`商。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循环小数?请举3个例子。

  2.小数分为几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9页的例题10.

  (1)出示例题10: 1÷11

  2÷11

  3÷11

  4÷11

  5÷11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1÷11,则计算器上显示0.090909091.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所以0.090909091是一个近似数,而这道题采用的是符号,所以我们要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0.0909。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2)观察: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五道题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分析:

  1÷11的循环节是09

  2÷11的循环节是18

  3÷11的循环节是27

  4÷11的循环节是36

  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循环节也扩大2倍,被除数扩大3倍,循环节也扩大3倍

  (3)根据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4题的结果。

  3×7=21

  3.3×7=22.11

  3.33×7=222.111

  3.333×7=2222.1111

  (2)观察:第一个式子中,两个因数的位数和是多少?积的位数是多少?积是由那两个数字组成的?积的小数在哪里?

  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三式和第四式。

  (3)根据前几题的规律,得出后两题的结果。

  3.3333×6666.7=22222.1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1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设计通过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和租车问题入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

  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对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课前老师想给同学们先看一组美丽的照片。(本溪水洞)十一长假期间,老师到本溪水洞游玩了一番。(电子白板出示)

  师:你知道本溪的旅游景点还有哪些吗?(五女山、关门山等)

  师: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学生回答)

  追问:旅游时,都有哪些费用呢?

  (生自由回答)

  有些人去同一个地方,花费却有多有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旅游费用。(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

  我们本溪也有许多旅游景点,本溪明珠旅行社针对关门山旅游景点,推出了两种旅游优惠方案,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优惠方案。(电子白板出示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景园一日游,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A种方案玩一天,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生:B种方案玩一天,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花100元。

  追问: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这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够5人才能有资格买团体票,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每位都100元。

  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每位160元来说怎么样?对于个人票小孩票来说怎么样?

  生: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票来说便宜了60元,对于个人票中小孩票来说每位贵了60元。

  师:好的,这里有两个个问题:(1)如果去4个大人,2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2)如果去2个大人,4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

  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在讨论:这两种情况,分别选那种方案省钱?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①小组合作讨论购票方案,力争人人出力。②根据购票方案,列出算式,计算出购票总价。③每组选出喜欢的方案,并填在表格里。④每组选一名同学说说小组的购票方案。

  思考: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并说一说各用了多少钱?

  生1:第(1)个问题A方案是:1604 =640(元) 402 =80(元)640+80=720(元); B方案是:6+2=6 (人)1006=600(元)所以B方案省钱。

  生2:第(2)个问题A方案是:1602=320(元) 40 4 =160(元)320+160=480(元);B方案是:2+4=6 (人)1006=600(元)所以A方案省钱。

  师:在他们的介绍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有时方案A省钱,有时方案B省钱。

  师: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大人多 ,孩子少,按B 种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孩子多,按A种方案买票省钱。

  师:那么如果6个大人,3个孩子,选哪种方案省钱? 自己想一想?

  生:方案A:1606=960(元) 403=120(元960+120=1080 (元) 方案B:6+3=9(人)1009=900(元)方案B省钱。

  师: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生:(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个人票,需花720元。)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006=600(元) 403 =120(元)600+120=720(元)A、B两种方案结合省钱。

  师:真棒!同学们想出了更省钱的办法,真会精打细算。

  2、活动二:租车问题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下礼拜咱们五年级要组织看话剧,校长要帮我们租车,我们帮她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好吗?

  生:行!

  师: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怎样租车合适?

  师:你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

  追问:限乘什么意思?

  生;就是最多座这么多人,不能超过这些人?。

  师: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电子白板出示)

  师:哪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生1: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6502 =3300(元)

  生2: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生: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6503=2950(元)

  生3:我们组的方案是没租大车,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 6505=3250(元)

  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最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将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在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最佳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

  选取最优化方案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1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00页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并能扎实有效地进行应用,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迁移的方法进行学习。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梳理,培养学习能力,感受自我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灵法处理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1、口算 [设计意图:学校计算课题探索的教学研究,实行课前一分钟的口算常规。]

  0.4+8.7 4.5+3.6 0.28+0.54 1.4-0.9 7.1-3.5 5-2.7

  2、说出运算顺序 125-27+73 76-(29+41)

  3、填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都要( )按顺序计算;有括号的要( )

  [设计意图:激活整数的运算顺序,为新课学习,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出示主题图并介绍 。

  2、出示主题图的统计表。

  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主要指出什么是里程?表示行驶的路程)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与比赛统计表,让学生了解到生活处处都有数学的知识,创设问题的情境,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3、逐步呈现爸爸妈妈的对话并对知识重新整合:

  “完成比赛,还要走多少千米?”表示求什么呢?师生分析。这方面点到即止,留给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列式。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列式。

  [设计意图:通过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题目的分析能力,达到化解难点效果]

  4、板书学生的'式子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 。

  5、分小组计算。并让学生在黑板演示。

  6、自主探索三种的计算顺序与什么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总结:整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方法,明白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64.04-3.04+7.18先说运算的运算的顺序再计算

  2、每一小组算一行并写成一道综合算式

  3、解决实际问题。

  ①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少亿平方千米?

  ②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达到有效地应用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哪里运用了小数混合运算的知识。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和你的同伴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和成功的感受,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整理,又锻炼了学生自我总结与评价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15

  设计说明

  本复习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应用、拓展知识的过程。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整合知识,总结学习方法,而且能在由易到难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本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所学知识,散落的知识经过小组的梳理与全班的交流基本上连成了线,学生基本上清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经过应用与拓展,这些连成线的“知识珍珠”被穿了起来,这些闪亮的小珍珠足以显示学生的思维魅力。

  2、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复习不是简单地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整理、学会归纳。通过把知识用情境的形式或者习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系统化的整理归纳。

  3、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在综合运用中体会数学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提高。

  4、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这个新的收获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本课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要把知识连成线、形成串,便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轴对称和平移。

  引导学生按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梳理:

  (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如何利用平移和轴对称设计图案?

  (4)完成教材111页3题。(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经历轴对称和平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先想一想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再借助方格纸,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与图①面积相等的图形。

  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了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3、复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2)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①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②将图形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形的特点,将整个图形分割为若干规则的小图形,通过求小图形的面积,得出整个图形的面积。

  ③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图形的面积。

  4、复习底和高。

  先让学生在纸上分别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然后边画高边总结方法。

  (1)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复习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

  ②从这一点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但把高画在底边延长线上在小学阶段暂不要求。

  (3)复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4)复习用三角尺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

  ②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

  (5)复习梯形的底和高。

  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7-2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7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08-01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09-28

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07-23

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设计12-28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1-20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2-12

五年级上册位置教案09-07